时间:2023-01-21 12:39: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应用写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写作 建构主义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写作教学理论
在国内的应用文写作方面,曾经产生了不少教学研究理论,主要有成果理论、过程理论、语境理论、系统功能理论等,都对写作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成果法”盛行于上个世纪80年代,强调最终的写作结果,其教学法和教学活动集中在修辞结构、连贯性、逻辑性、层次结构、语体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它过分强调最终写作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发展,后来逐渐被“过程法”所取代。“过程法”认为,写作是一个研讨(rehearsing)、写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的过程,是非线性的、探索性的、生成性的过程。该写作模式主张以写作者为核心,强调文章的意义内容,文章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同时,还强调写作环境,即语境,在尊重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写作过程中社会学习的作用。在此模式下,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写作从纯理论中解放出来,使其具体化、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和实际状况;另一方面,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他组织写作活动,促使学生有效地发展并运用写作策略,使学生从被动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的控制与修改写作活动的操作者。
(二)学生学习理论
1.CSILE学习理论
CSILE是指有计算机支持的有目的的学习环境(Computer-Supported Inten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1]。在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把信息输入到公用数据库,供他人浏览、查询、链接和评论。CSILE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学习者进行有目的的信息处理,通过与同伴和老师的网络化合作,学习者提供(也得到)与处理有关的反馈信息,随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或重构。CSILE的心理学基础是强调积极学习、自我调节、元认知和搭建“脚手架”。“脚手架”是指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形式,通过这种支撑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发挥创造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作为体现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强调“情境”、“协作”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等等。
在我们的应用写作教学实践中,对上述理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贯彻,已初步建立了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借助网络写作平台,为学生建立电子写作学档,通过电子邮件对其写作过程进行动态地指引、监督、激励和促进。建构计算机网络写作教学模式,是要实现一个“双向互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其不同于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两大方面。
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写作体现了学生的社会认知过程。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就是一个寻找表达思想的最佳方法的连续体,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根据学生个人内化的语言知识、社会知识有限的情况,通过网络组织讨论活动,从而使写作活动是动脑和动手结合的社会化、认知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可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一些优秀的应用文范文,供学生练习模仿写作。还可提供政府机关的最新电子公文(公开的)以及围绕公文产生的一些相关文件资料,让学生加深对公文格式的感性认识,并体会公文形成过程中的特点以及文件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启发学生注意写作过程的政策性、复杂性和有机联系性。
其次,利用计算机网络写作能有效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电子邮件,学生会有更多交流、合作以及获取信息的机会,能够进行自然的笔头交流,往往能更加积极参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由此增强其自信心,间接锻炼自我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写作,引导、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积极消化吸收,并逐步提高综合写作水平。具体来说,教师可通过电子邮件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然后对症下药。例如,对那些不爱动笔、写得很痛苦的学生,应多给予鼓励,善于发现他们写作中的亮点,逐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对那些喜欢文学写作的学生,应提醒他们注意文学语言与应用文语言的不同,引导其在修辞、语句、词汇及语气方面从文学性向实用性转变;而对那些写作思路不够清晰、逻辑性差的学生,应着重训练他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对事物事理进行推理、判断、归纳、综合,培养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目的不同的课外训练项目,定期督促检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综合能力。
再次,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写作可以最大可能地发挥过程写作的优势。借助于Microsoft Office Word学生可以轻松实施文稿的移动、拷贝、修改、插入和删除。此外,它还提供各种细致入微的服务,如拼写和语法检查、查找和替换、绘图和表格、编辑工具等。它不仅为学生校订文稿提供了便利,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和创作的热情。学生更乐于并有信心在文字创作的道路上做思维和语言上的冒险,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进行修改。而在一次次的修订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自己多角度思考和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实现了知识建构和重建。而多媒体(multi-media)、超媒体(hyper-media),特别是网络(network)以及各种教学软件和学习系统的应用,更是给应用写作的知识建构行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例如,World Wide Web 提供了无限量的写作素材,并实现了学生远程交流合作的愿望;e-mail和BBS讨论板可以在促进学生互动合作的同时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全方位锻炼学生的思维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写作技巧。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特点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有针对性的转变,才能有效实施计算机网络辅助下的写作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激发他们写作公文的兴趣和信心。
具体来说,可以向学生推荐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渠道的优秀应用文写作资源和素材,帮助学生利用学习工具和平台通过各种方式与这些资源和素材互动,并为学生参与各种交流和合作提供便利等。另外,教师应帮助学生设立写作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辅助特别是网络平台应用写作的兴趣,唤醒他们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素材进行写作学习的欲望;打消学生对于写作新环境和新设备的疑虑,增强他们利用计算机和其它手段完成学习目标的信心等。
其次,教师应组织多种写作活动,有针对性地训练应用写作技巧。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安排计算机辅助应用写作活动。这类利用信息技术的课外学习活动可分为三类:个体活动(如提示写作、目标写作、个人写作网站创建)、两人活动(如电子邮件交流、同学互相修改和在线聊天讨论等)和小组活动(如在线论坛、公文接龙以及班级原创网站创建)。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活动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及该活动对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的意义等。同时,应帮助他们建立和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开展各种写作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策略的训练,如认知策略以及一些微观写作技巧,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并有能力支配课堂以外的自学。
再次,教师应对学生写作学习进行全局监控,检测、评估其进展情况和写作水平。
以学生为主体的计算机辅助应用写作学习需要起到教师主导作用,教师需要承担传统教学意义之外的更加重要和特殊的监控责任和评估责任。要监控计算机辅助应用写作学习平台的正常运转,以防病毒侵害和恶意攻击,监控学生写作自学活动(如网上写作练习的数量、质量及耗时记录,BBS讨论板记录以及网络资源搜索地址时间等),并对其进行审查以方便对写作过程与水平的诊断与评估的开展。在监控基础上,教师应对学生应用写作水平进行总体衡量,以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并对学生适当分组,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其他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学生写作水平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最终保证出现一个持续健康的计算机网络辅助应用写作的学习环境,稳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辅助应用写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责任都有所变化,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主义的计算机网络辅助应用写作环境,做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Jonassen.David H.&Susan M.Land,郑太年,任友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46页。
关键词:"讲"与"练" 训练与实践的结合 评判机制
一、摆正“讲”、“练”的关系、强调“练”的主导性
笔者认为,在“讲”与“练”的关系上,应该是以“练”为主导,“讲”服务于“练”。目前不少高校的写作课堂上“练”、“讲”错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讲”为主,“练”围着“讲”转,“练”只是对“讲”的内容的某个局部的一种“加深印象”或“知识转化”[1],它不仅是零碎的、偶然的,而且写作者可以不动情感。因此,这种机械化的训练做得越多,学生的感觉越麻木,思维越僵化,显然与写作训练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为此,笔者在写作训练别注意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将“讲”作为“练”前的引导。即把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提供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导致“有为而作”的写作冲动。教师将写作理论对此次训练的相应要求加以讲解和介绍,引导学生以写作理论规范自己的写作行为。第二,将“讲”作为“练”中的辅导。教师注重“讲”的现实性,讲授“练”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思路与解决办法,即现实需要的写作理论,避免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第三,将“讲”作为“练”后的总结。针对一些学生认为不学应用文理论也能写出应用文来,上课不愿听讲等情况,在进行通知、函、请示、报告等文体的教学时,可出题目或提供材料让学生动笔先写,当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时再来讲。这样先写后讲,讲的理论与学生自己写的文章有联系,富有针对性,不仅可使学生认真听讲,而且可以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二、建立完整的训练体系、注重训练项目的科学性
应用写作具有较强的受命性和明显的实用性,而且涉及诸多学生未经实践的不太熟悉的内容。因此,在设计训练项目时,必须针对不同学生体现出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做到训练的完整、严密和有序。
写作训练体系的系统性,“指的是写作训练的各个项目和内容必须按照其内在联系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出最优化的安排”[2],最基本的要求是“训练有序”。笔者十年来在文秘专业的写作教学中,根据写作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初步建构了一套写作训练系列,虽不够成熟,但对训练的系统性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这套训练系列共分为公文写作训练系列、事务文书写作训练系列、经济文书写作训练系列、礼仪文书写作训练系列、诉讼文书写作训练系列、科技文书写作训练系列等六个子系列。各个子系列又根据各文体的特点及各文体间的联系,分成若干训练单元,各训练单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训练项目。
三、注重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训练方式的开放性
尽管影响大学生写作水平的因素很多,但目前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材料匮乏,无话可说,事与理脱节。这个问题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可能解决的,只有把学生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极为他们创造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从根本上解放他们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才能使成规、技法获得生活的滋润,使写作成为写作主体自觉的、活的内在机制。实践活动包括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其中后者又包括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两种。
1.课堂活动。写作训练的效果来自于教学双方的积极配合与相互作用。教师应通过再现应用文的运用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使学生的写作角色意识逐渐转换和强化,引导其进入角色。同时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情势和具体的写作情境下,也会以实践主体的角色做出一系列策略性的反应与创造,从而进入积极的角色实践。
2.课外活动。写作训练中的实际活动,除了课堂以外,还应重视课外的许多活动。课外活动可首选学生的活动作为写作素材,如学校运动会、校园艺术节、迎新晚会、“五四”青年节、“一・二九”纪念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组织、策划中去,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行写作的实战演练。
但是学生的生活范围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不能覆盖应用文写作课程设置的所有文体,因此,教师除了在校内尽可能地设置情境来弥补学生实际生活、工作经验的不足外,还应积极将实践活动延伸至校外。比如调查报告的写作训练,即可采取课内、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
总之,强调与实践结合,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注重写作训练的开放性,不但可使学生应用所学的写作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证明,在为写作而设计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不仅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发挥了无穷的创造力,写作技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
四、改革评判机制、重视写作考核的促进作用
目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对学生习作的评判经常采用的方式是逐篇评改,集中讲评。这种评判办法解决的往往只是写作中的共性问题,它忽略了写作行为的个体性和创造性,所以解决的问题必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对学生作品的评判办法也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更好地促进写作训练的进行,巩固写作训练的成果。
对学生习作的评判也可不止于课堂,还可恰当引入社会评价机制,让学生的作品投入社会。比如,组织征文竞赛,与校报联手为学生开辟习作专栏,或向有关报刊推荐优秀作品等,积极为学生寻找、提供发表的机会,甚至可在教师的组织下为传媒、企业提供恰当的有偿服务,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实际价值和成功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强化写作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以上对写作训练进行的改革和探索,虽然不一定很成熟,但它融合和借鉴了写作教学同行有益的经验和设想,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关 键 词: 应用写作 课堂教学 氛围营造
一、应用写作与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课堂教学氛围就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一种气氛和情境。
应用写作是一门基础技能课,主要是让学生系统掌握常用的应用类文章的运用及写作。但它也是一门人文课,不仅是信息载体,而且是思想载体、情感载体。因此,应用写作课堂氛围的营造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让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能够冲击学生心灵,能够刺激学生情感,就需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开放、互动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来完成整个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二、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形成的因素
教师都希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却受着这样那样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能如愿。而影响课堂教学氛围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课时安排与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而应用写作课程体系又比较复杂,在实践中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也就凸现出来。
(二)传统意义“传道、授业、解惑”的理念与现代关注生命发展的教育理念的矛盾。
传统的意识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缺乏对生命发展的关注,相对忽视了人文修养的培养。而现代教育理念是在教学上要做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
(三)对教学主体认识的偏差。
传统师生关系往往出现整个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整个课堂只有教师的教,而缺乏学生学的过程、师生互动的体现。教学过程成为单一的、呆板的模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四)与专业教学的脱节。
应用写作作为公共基础课是为专业服务的,但由于其教师基本都是从中文专业毕业,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多,大多没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在讲授的时候容易与专业脱节,与实践脱节。
这些矛盾、偏差和脱节,使应用写作教学课堂较为沉闷,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影响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
三、高职应用写作教学的特点及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应用写作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写作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写作常用应用文体的方法,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科研中的写作需要。但它还是技能课和人文课,除了教授学生文种知识,还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写作技能,在文种的选择上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并且在技能中体现出学生的文化、文采、才能。根据应用写作教学本身的特点,对课堂教学可以提出以下要求:
1.明确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职业人”。
2.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应当是课堂的设计者、主持人、合作者。
3.需要学生的体验参与:学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主体的参与活动。
4.依赖情境的设计指导:为师生的互创活动提供良好的情境。
四、如何营造应用写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理想的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物质氛围和心理情感氛围的有机统一。在现有的环境的制约下,营造一种情绪,营造一种心境,使智慧生成,使情境生成。那么如何营造应用写作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紧密围绕“职业人”的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作为基础课的应用写作的人才培养方向。作为职业人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写作应该为专业建设服务。
1.通过例文的选择来营造学生的课堂氛围。不同专业在选择例文的时候可根据本专业或尽量与专业相近的材料,这样使得课堂气氛更活跃,通常情况下,学生了解专业信息的兴趣也更大。例如,行政文书中《关于印发〈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中“总会计师”是行政职务或是技术职称的请示》、《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请示》这些题目的范文,可以在不同的专业使用。运用和学生专业接近的例文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认真阅读例文,并在潜移默化中收集了更多的信息,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念。
2.紧密结合专业展开文种的运用。在讲授调查报告时,可以紧密联系学生所学的专业。调查报告中调查的对象、内容等都可以联系专业,如经贸系的学生可以做一些商品类的市场调查;农学系和畜牧系学生可以深入农村基层进行一些农畜产品的销售、牲畜喂养和常见疾病的防治等方面的调查;电子、机电、土建系学生同样可以做相关的调查。既锻炼他们的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多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市场情况,丰富知识,积累实践经验。
(二)构建师生平等关系,凸显学生话语权。
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设计者、组织者,与学生有着共同体验的合作者,教师更似主持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主体只能是学生,没有学生主体,教学活动既无存在的意义,也不可能显示存在的目的。所以,师生关系应该以平等为基础。但是师生之间还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例如: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尊重爱戴教师的人伦关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个往和审美关照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前提。师生之间只有通过平等对话,才能使关系更融洽。
对话的关键过程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堂课的导入新课环节,可以注意启发学生兴趣,也可以通过课前轻松愉快的谈话,融洽二者关系。在教学中应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带动学生思考,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这种对话,可以以多种方式:提问式、讨论式或者演讲式进行。这样,整个教学氛围就很轻松很融洽,看似很自由的谈话,但很多问题和重点也在彼此的对话中更加明了。
(三)创设情境,倾情营造写作的实践氛围。
应用写作多安排在大学低年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实践经验,对应用文的使用环境相当陌生。因此,在进行写作程式教学之前,讲授必要的背景知识,在假想的场景中展开教学活动,成为必要的一步。
1.介绍写作运用的背景。如行政文书,对于行文规则的学习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要将机关单位中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讲述清楚,比如政府机关与党委、人大等机关系统的关系,机关系统与事业、企业系统的关系及各自的内部结构关系等,教师应结合身边的实际,让学生对机关中隶属关系及非隶属关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有关的行文规则有实质性的理解,否则学生听起来会比较空洞。
2.假定写作场景。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凸现教师“引导者”的身份。我认为,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假定的写作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这一场景氛围中。例如:合同书的教学,可以假设买卖合同的场景,让学生处于买卖双方的模拟情景来一步步解决合同写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如合同内容应当考虑的因素,双方协议的内容如何考虑周到,合同形式上各要素顺序的安排,语言的准确表达等。又如:会议通知的写作则可以从受文者的角度去模拟。假设自己是受文方,需要获知关于会议的什么情况,来反推自己该如何向与会者通知具体事项。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在课堂上就如同一个主持人,贯穿在整个活动中,成为组织者;在关键的时候给予学生引导和启发,又似不可或缺的引导者。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写作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在授课中将图形、声音、文字、动画等有机结合起来,牵动学生情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则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在写作训练中能够根据题材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来渲染气氛,活跃思维,题材在创设的情景下会更直观、生动,学生在美妙的写作景象中,文章自然写得顺畅。
教师围绕学生关心的话题,结合实际,通过多媒体设置一种情境,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多个文种的写作。如,一副招聘过程的图景,有用人单位、有求职者。选择一组学生代表画面上的用人单位写出招聘广告,其他同学作为求职者拿着求职信前来应聘,同时用人单位选中一些同学要求他们写一份工作计划书或者市场调查报告等。通过这样一个逼真的情境,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对广告文、求职信、工作计划和调查报告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合同书、招投标书等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设置相关的场景。这样,原本枯燥呆板的应用文写作变得新颖有趣了。
(五)构建师生网络平台,倾心营造教学实训氛围。
除了课堂氛围的倾情营造,应用写作作为技能课,还需要营造课外实训氛围。如前面所提到的,调查报告的讲授,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亲身实践、调查,在这过程中认真思考,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调查报告,这就是课外实训氛围。它将学生直接置于完全真实的场景,模拟与真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使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经过初步探索,学生的课后训练与批改、讲评等内容,可以构建一个师生网络平台促进交流。即学生在网上交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作业,双方可通过电子邮件等媒介进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虽然这种网络平台的构建也会受到相关因素的制约,但是,对于这样的方式,还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
以上是对高职高专普遍开设的应用写作课堂氛围建设的简单思考和初步探索。作为逐步走向大众化,走向专业化的应用写作课程,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课程氛围的营造也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李伯黍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单学帮.多媒体技术与大学应用文写作[J].许昌师专学报,1999,(1).
[关键词] 写作主体 应用文写作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贾延飞(1978— ),男,河南内乡人,昌吉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新疆 昌吉 831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16—02
“应用写作”课是高等学校各专业通用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实用的能力训练课程,侧重于通过大量具体文种的写作训练,切实使学生系统掌握常用的应用类文章的写作知识和方法,获得必备的应用类文章的写作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生活的实际需要。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要道》中说:“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要能写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因此,对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高校学生来说,应用文写作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
目前,很多教师在应用写作课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和实际教学状况的分析,依然过分倚重教材,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本文认为应用写作应该结合写作主体的素质培养,立足于实际文体功能,确定写作重点,利用实践活动,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目前的教学中,一些人只是简单地认为“多读多写”便能提高应用写作能力,比较重视理论的教学,一般先讲授文体的概念、特点以及格式,然后再举一些例文,中间穿插一些既定材料的写作训练。但这种方式忽视了对写作主体的角色意识、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素质培养,对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把握不够。具体表现在写作中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写作主体的角色错位
写作主体是指处在写作思维状态或写作行为中的人。在实际的应用写作实践中,由于对既定情况或材料掌握不够,对自身所处现实或写作角色把握不当,会出现写作主体的错位情况。如写讲话稿需要从讲话人的角色意识出发,当然讲话人可能是虚拟或他人,而在写作中学生的意识不够,写出来的讲话稿仍是“学生本色”;在写实际的集体活动请示和部门总结时,辨别不清是个人署名还是集体署名;在为组织代言时,仍使用第一人称“我”;在述职时,将个人事务或私事列举其中。这些写作状态,从内容上来说是不切合实际,但实际上是缺乏对既定写作者的角色分析,无法切身体会写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没能把握写作者的情感、意识和地位。这一重要意识的模糊,导致在写作时,写作主体与其他各个要素梳理不清,文体无法定位,文章要素不全,表达混乱。
(二)文体意识模糊不清
文体是适应不同使用领域而类聚成的文章的形式和体态。对应用写作的文体功能、使用领域及其格式认识不足,导致写作时混淆概念、错选文种。如将通知写成海报;将请假条写成书信,结尾用“此致”和“敬礼”结束;在写作中无法确定文种,导致标题失误。另外,“请示”与“报告”混用和合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句惯用语“打报告”,意思是向上级报告相关重要情况。有学生认为应用写作中,如果向上级请求办理事项时,仍可以用“报告”,或者将“请示”与“报告”合用,拟定出“关于……的请示报告”的错误格式。应用写作中的文体虽然都是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作,但其各有使用的领域,格式要求也不同。因为错误地从俗,而且在教学中没有严格地厘清彼此间的区别,使得在实际写作中无法确定具体的文体,在内容写作上达不到文体的实际功能。
(三)表达方式不当
在文章写作中,语言的运用得当与否是判断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在实际写作中,经常会出现用文学语言来写作实用文章的情况。如有学生在写入党思想汇报时,将昨夜在月光下对嫦娥的无限联想用大篇幅写出来。再如,一个计划的开头这样写: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寒冬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怀着喜欢而兴奋的心情又迈进春暖花开的季节,万木复苏,百花盛开……写作者在语言运用或表达方式的运用方面,违背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要求,不懂得应用文体的语言规范和表达要求,误将文学语言以及抒情、描写滥用到讲究庄重色彩的公文写作中。另外,校园中常见的“寻物启事”“招领启事”中的“启事”二字也被写成“启示”等。
(四)文章要素不全,条理不清
严格按照文章制作的程序和格式进行写作,是应用文章的重要写作方式。但由于对各个文种的功能认识不清,尽管有范文可以参考,但学生在写作时总无法做到全面而正确。如公文的标题重要构成要素中“事由”一项常用“关于……”来组织,“关于”的后面必须对事件作适当的概括,提示公文的主要内容。但学生往往不能正确使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把公文的内容概括出来;在拟写通知时对相关时间及地点的交代也未能做到具体确凿。另外,在内容写作上,梳理不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混乱。将中文写作的序号与其他写作混同,或“一”“(一)”和“1”的使用先后次序弄乱,或将“0”和“1.1”引进来标明文章层次。
二、立足于写作主体的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写作主体是整个写作过程的主导,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写作主体的能力和素质。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和主动地位,提高教学互动的质量,利用实践和其他学习资源合理实现学习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升他们作为写作主体的写作意识和素养。
(一)明确写作主体的角色
写作主体在具体写作时,因不同的写作情况而出现不同的角色、类型,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的功能,体现出较强的社会性。有共同研究写作意图、进行调查研究、共同完成写作任务的群体作者类型;有整个写作过程都由个人完成的个人作者类型;有为法定机关和法人代表代言的作者类型;有为他人(个人)代言的作者类型。写作应用文时,写作主体要明确自己是什么角色,了解各个角色的工作任务,这样才能写好应用文。如在写作教学中,利用既有材料和实际情况或者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写作角色,梳理清楚角色在整个关系中的地位,弄清角色写作的实际对象,把握角色在实际情况下的心理、情绪、氛围。再如,让学生练习写报告,采用角色模拟训练、案例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在实际写作行为中的写作主体是什么角色,是个人作者角色、群体作者角色还是代言作者角色,明确实际写作对象,并把握写作的目的。同时,要教给学生相应的写作程序和格式,使学生可以较容易地实现有效写作。
(二)明确文章写作价值和文体功能
三国时的文章理论家曹丕将文章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地位。在今天,应用写作的极强实用性也理所当然地被突出。应用写作能力是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安身立命的重要资本之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识,使其明确认识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的不同,明确其具体使用领域和对象。从价值功能上来看,文学写作的功能在于审美,而应用写作则需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文学写作要通过塑造一定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强调艺术的感染力,创作上没有固定的格式,通过读者的审美阅读,使读者认识生活的本质,受到熏陶。而应用写作则是为解决社会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写的,强调的是实用性,写作上有固定的程序和结构形式。
(三)辨清应用写作文体的功能、价值和格式
应用写作中的各种文体因其使用领域而区分出不同的类别,有格式固定化、程序化和较强的权威性的公文,有处理日常事务的事务文书,有各专业领域的专业文书和日常应用文。古代文章理论家刘勰在论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时指出,作者应“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训致以绎辞”。因此,要让学生明确每一种文体的功能和价值,明确各个文体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避免生造错误文体名称,正确使用文体。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形象地把规范、完整、正确的例文格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掌握哪些例文值得学习,把存在语误或格式错误的例子展示出来,让学生加以评析,通过写作训练、借鉴、模仿范例、修改等环节,迅速进入独立写作阶段,提高应用写作能力。
(四)把握文章要素,使层次更清楚
同志曾经提出要求:“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这要求各种应用文必须写得“精约”。2000年8月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草拟公文应当做到“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直述不曲,字词规范, 标点正确, 篇幅力求简短”。作者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要清晰地表达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表述清楚文体所要求的各个要素,从而实现传播信息、宣事明理、抒情言志的实用目的。文章要素包括内容要素和格式要素,内容和形式只有完美地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应用写作的价值和功能。所以,将文章必要要素全部囊括进文章,才能使文章层次清楚。如一般计划的写作需要写清楚目标、措施、步骤,总结需要写清工作基本情况、经验、教训和今后努力方向。在具体教学和写作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自然分段和利用小标题进行写作,正确使用序号,很快理出写作大纲,从而使层次变得更清楚。
(五)注重讲评、互评,促进学生领悟
应用文写作的学习是一个开放、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个人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对写作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角度不同。教师的讲授只是课堂的一个环节,其他的环节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和建构,完成最终的写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巩固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评改环节纳入课堂体系,注重教师的总评和学生自评与互评,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学生习作展示出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集体讨论,设计讨论重点,如应用文的格式、内容要素、语言表达等方面。
综上所述,在应用写作教学中,除了注重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利用教材外,还要结合实际需要,充分立足于在写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写作主体,在明确其角色意识的基础上,分清应用写作的价值和功能,确定各个应用文体的功能,才能使应用写作快速有效。同时,要将学生评价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中来,师生充分互动,提高和巩固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裴显生.应用写作(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梁成林,莫恒全.应用写作教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一、必须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应用写作教学脱离不了一般语文教学,我们知道,语法知识与写作知识,在写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深厚的语文基础功底,没有过硬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应用写作过程中的选择材料、提炼主题、遣词造句就很难进行。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讲授及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训练。现在职高语文教学仍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应力求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加强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进行得好,将有利于以后的应用写作教学。
写作关系到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结构技能,写作中需要掌握好语言技能,要求能够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要多读多写,丰富语文知识,扩大语言储存量。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则要求学生注意专业语言的储存,要有意识地掌握本专业术语,常用说法、固定提法、专业用语、技术性语言等,再进而掌握本专业的规则,语言习惯。结构技能指段、层、篇的组合技术,关系到全篇结构的清晰、完整、紧密和圆合,对于划分段落,文章内在逻辑联系及层次间的连缀、过度、照应等基本结构方法,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应用写作同样是对这些结构方法的运用,只是单纯化、程式化了。
另外,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还可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等进行培养。通过一定的训练,提高学生发现事物本质,准确判断和分析、归纳、比较、综合等能力,以利于进一步提高应用写作的质量。
二、强调学生必备的知识结构
与一般写作相比,应用写作还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应用写作有一定的专业化,也就是说它涉及了许多专业知识,属于语文课与专业课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应用写作也就决不是单纯地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了,它还要用到许多专业方面的知识,再推广一步,它还要用到政治经济学、哲学、逻辑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它与其他各门学科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学好学校的各门课程。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政治理论知识(前提),专业知识(重心),相当程度的语文基础知识(基础)。
政治理论知识关系到学生的指导思想。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写作时,就能避免分析问题的表面化、片面化、绝对化;其次也是应用文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权威性这一重要特点的体现。知法才能执法,只有准确、及时地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行之于文,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实施。
应用写作还与专业知识密不可分。以工商专业为例,如果学生不懂经济法、合同法,不懂市场管理、企业登记管理等工商行政管理知识和管理性业务知识,很难想象能够写好符合工作实际的应用文。除在校的学习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本地工商部门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实地调查,搜集当地工商工作的历史、现状、发展变化等情况,回校后,用作文的形式,把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整理成文,使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亲身实践结合,为学好、写好应用文积累重要的素材。
三、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
应用写作的教学进行得不当,容易产生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的现象。学生对于应用写作知识似乎一看能懂,而实际写作中却一做就会错,怎样纠正这些偏差,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用写作教学的指导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练”,应在此基础上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授课质量。在实际教学中,以下几种授课类型可作为对一般教学的补充。
此课型还可以和专业课教师配合,作为开发第二课堂内容。如讲到经济合同及其管理、仲裁文书和法律文件时,可组织学生开展经济合同仲裁和法律的模拟法庭教学,通过模拟操作,学生对于裁定书、调解书、裁决书、仲裁文书等法律类文书也就加深了认识。
[关键词] 任务驱动;应用写作能力;变革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职业需求的高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危机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jyxm33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H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00-2
高等教育正在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写作危机”,小到学生的请假条、申请书,大到毕业简历和论文创作,文理不通、错字别字、词不达意、标点符号错误、文体格式紊乱、内容条理不清、表述含糊、不得体、逻辑混乱等现象比比皆是。更不用说学生毕业踏入社会,当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职场应用文书,学生将无从应对。作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正在逐渐弱化和消退,成为新时代的“写作文盲”。然而,作为能力培养重要阵地的应用写作教学却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僵化、大而全,甚至搞“一刀切”,理论教学有余,实践实训教学匮乏,教学模式单一;二是忽视不同专业对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需求,轻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无视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发展需求,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双输”局面,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俨然成为了一根有名无实的“鸡肋”培养。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以能力培养为价值取向,以任务驱动技能,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实行“教-学-做”一体,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做中评”。这些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是一种革新与突破,符合应用写作能力培养要更多关注实践的理念趋势,有效地解决当前应用写作教学的实际困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应用写作的兴趣,切实提高大学生整体应用写作能力水平。
一、任务驱动有效突破课时壁垒,实现课内外学习联动
应用文书种类繁多,理论知识点丰富,传统培养模式面对日益缩减的课时,教学实际陷入被动。教学付出与教学效果日益反向,应用写作培养质量面临严峻考验。大多数教师总结的症结之一是教学课时匮乏,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传统培养模式对于课堂理论教学的过度依赖,本身就是教学理念上的陈旧保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植入,能够有效破解这种困境。它的优势是不再受课程计划学时的限制,更多的将目光关注于学生课堂外大量的空闲时间。大学生课业安排俨然没有中学紧凑,课外时间十分充裕,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只是用来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及任务设定和评价考核,大量具体的学习任务分解到课外时间中去,形成课外时间“课内化”,实现课堂内外学习联动。例如,我们在讲解“调查报告”写作模块时,教师只需要在讲解调查报告相关知识点之后,相关任务内容和细则要求,具体任务执行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资料查询和实地调查,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和总结,最后撰写调查报告。
实现课堂内外学习联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课外时间通过查询资料和实际操作,进行有创造性的自主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拓展了对目标知识点的认知空间。另一方面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外,排遣了大学生无聊的空闲时间,实现了课内课外教学的连贯,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任务驱动的过程管控与新媒体平台教学无缝对接
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过程管控。鉴于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弱等因素,其中大部分人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都处于“等靠拖”状态。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到主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积极转变,完全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是不现实的。
过程管控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管”队伍。学生既是任务的执行者,也是任务的监管者。二是任务进度管控,制定详细的任务进度计划表,实行时间节点检查。例如我们在进行“调查报告”应用写作任务模块时,我们将设定实地调查完成、资料整理及汇总、资料分析和总结以及调查报告撰写完成等时间点,由教师主导,学生轮值,做好每一阶段的检查和记录工作,填写任务日志,及时通报未完成人员或者小组并督促限期完结。
网络普遍化的今天,为实现实时动态管理提供了便利。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和沟通交流,应着力打造以博客为主的资料平台,以飞信为主的通讯平台,以QQ群为主的交流平台。依托三大平台,首先可以解决学生任务执行过程中的疑惑。针对一些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展开多方讨论,各抒己见。其次,实现过程化考核的课内外贯通,检查学生任务进度和成果质量,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利用新媒体先进技术,开展对话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专题式教学,打破课堂内教学传统模式,实现跨越传统时间和空间的教学新模式。
三、任务驱动过程中的合作与竞争有效融合
任务驱动在注重激发学生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团队合作与竞争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安排几次较大的实训任务,学生个人是没有办法独立完成的,这就需要一个团队来进行分工协作,通过任务分解,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教学之初,我们会对教学班级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每个小组既是一个团队,又是小组竞争过程中的个体。这些团队可以依据任务进行集体讨论和决策,制定任务完成计划,分配成员任务,汇总任务数据,品评任务结果。通过协同工作,一方面最大化发挥个人专向潜力,一方面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团队协作精神认同感。
学习的动力除了来自于学生自身,更来自于不同小组团体之间竞争。充分利用学生自我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心理,教师积极引导和开展小组任务进度评比和任务结果评价,鼓励小组之间互评,找问题,挑毛病。我们在完成“合同”写作教学项目后,要求所有小组公开展示各自的合同文本,小组之间互相交换评分,允许小组成员对挑出的毛病进行辩解,实行挑的毛病越多得分越多,辩解成功的越多得分越多。在整个过程,教师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任务竞争环节,有效地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习得和理解。
四、过程化考核模式与“三位一体”评价制度的构建
任务驱动教学理论下的课程考核不同于传统教学中“一考定终身”,关注的焦点在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的综合评定。主要的考核范围是出勤、课堂纪律、任务完成量以及质量、阶段性测试、任务专题讨论、团队合作、实践实训等多个方面。制定公正透明的评分细则,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加分奖励,实时内部公布每次任务考核结果和评定理由。过程化考核有利于激发学生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学生学习任务比以往更重了,但是学习效果却得到较大的提升。
传统教学中,大学生写作能力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单方面的评估,这种评价主体的唯一性,一方面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困境,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评价自身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未必能够真正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教师不在是唯一评价主体,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学生拥有自我学习评判机会和能力,从而构建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动评价和教师评价等三位一体的评价新模式,而整个任务实施过程则就形成“做――评――做”循环模式。
一是学生自评。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渐养成自我挑战和评判意识。二是学生互评。任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知识学习的深入与拓展。三是教师评价。虽然教师不是课堂里的唯一主体,却承担任务设计、任务组织、任务指导和任务评价等多重角色。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区分评价,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定位,需要有针对性的评价,遵循普遍原则和特殊原则相结合。二是学生水平不均等,注重分层评价,对于优秀学生和落后学生,进步百分之十,对于两者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进行分层级评估,有利于调动好中差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班级整体写作水平。
五、任务驱动推进学习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统一
传统培养关注的焦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情境,通过理论灌输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完全忽视应用能力培养对于实践性的迫切渴求,屏蔽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联,割裂与学生未来职场需要的联系,人为的在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和职业情境三者之间设置了障碍,恰恰忽略了应用写作为“用”而生、为“用”而学的根本基础。
摆脱单一学习情境的枯燥和效率低下任务驱动为这一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对不同专业未来职场对于应用文体的不同需求,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制定高仿真的情境任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氛围,在任务实施中充分体验职业工作过程,将被动理论知识接受转换为主动用知识去解决遇到的现实写作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对于具体写作任务的真实体验,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任务实施的过程,学生在强烈学习欲望的驱使下,应用写作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法能够有效促进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机制改革,它革除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弊端,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构建了“做中学、学中做、做中评”良好的教学循环过程,有助于切实提高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缪泉.任务驱动教学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教学探究[J].文学教育,2014,(4).
[2]庞明秀.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写作课程任务驱动教学[J].教育与职业,2011,(32).
[3]邢翠玲.试论应用写作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实施[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
[4]叶蓉.求真求近求趣_应用写作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法时任务的设计原则[J].应用写作,2013,(11).
但是,目前应用写作课的教学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出现了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学生认为写作能力很重要,主观上想学好应用文写作;另一方面是学生面对比较抽象的写作理论和比较固定化的文章模式,不知该从何入手,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这就无疑成为应用写作教学中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在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文秘专业的应用写作教学不能照搬传统的现成教材,而应根据培养目标和能力的要求, 对教材作出处理,突出文秘专业特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
一、明确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
文秘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用写作教学应该依据培养目标和能力获取的需要,剔除某些繁杂的理论内容,讲清那些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围绕能力培养,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1.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文秘专业学生大多任职于中小企业这一特点,在应用写作教学中, 应简化公务文书的教学,以事务文书和经济文书的写作为主, 在写作方法上严加训练, 通过纠正不规范的内容、不规范的格式以及文字表述方面的不足来强化学生的写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计划”为例,学生很早就接触学习计划、锻炼计划、读书计划等,这些计划往往是随心所欲的表格式或简单条文式,非常简单。但是,从应用的角度来看,这种计划只是计划众多种类的一部分,学生还需要学习一些更为规范和更适应企业特点的计划,例如年度工作计划、生产计划、接待方案等,这在格式上要有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在内容上要有前言、目标和任务、措施和步骤三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真实的计划案例进行分析,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
2.增加信息量
文秘专业学生就业的行业多种多样,但以商业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应用写作知识的教学,还应增加一些商业经济知识,以突出应用写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新信息的补充应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做适当补充,补充时应以教材为纲,重点发挥,与时俱进,增加新信息。因此,管理学、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学等学科的内容都必须加以具体化而融会于本课程之中,使这门课具有实用性,这可以克服过去应用写作课程存在的缺乏实践、空洞抽象的弊端。
二、改进教学方法,能力考核多样化
高职文秘专业大部分学生对应用写作课的认识明确,学习起来却收获不大。其原因也在于教师的教学手段缺少创新,即没有把课堂技能教学与学生的实用性相结合起来,学生的“学”往往是课堂被动的受体,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也容易压制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阻碍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传统的应用写作课教学方式,通常由老师讲授有关理论知识,如应用写作文种的含义、特点、分类、写作格式、注意事项等,再进行课堂例文分析,课后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虽懂理论却写不出东西来,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实际操作能力低。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1.教学方法的改进——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也称“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将教学过程与具体工作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职课程与普通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表现在它的职业定向性,即必须紧密联系具体的岗位实践,强调岗位工作能力训练。其课程目标不是来自学科,更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职业调查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以便瞄准现实职业对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因此,将岗位工作任务变成教学项目,更能体现应用写作教学的实用性。
(1)选择项目
开展项目教学法,选择合适的项目是关键。提出的项目任务,第一要有综合性,把已学过的知识和即将学的知识综合起来;第二要有操作性,项目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过程来完成,尽量避免抽象的完全理论化的任务;第三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第四要有层次性,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项目
项目选定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对项目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而实施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
(3)效果评价
项目完成以后,先由学生对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自我评价和教师点评的内容既要包括知识内容也要包括学生的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争取实施一个项目就让学生掌握一个项目相关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结果的对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想象力。
此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个性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它是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应用写作课件以及与应用文应用相关的视频以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可取得传统的“黑板+粉笔”单向教学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即:把抽象语流具体化、知识重点标记化、教学重点明了化,教学内容动静结合重复演示,教学检测随时进行,做到“温故而知新”,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考核方式多样化
努力改变以往单凭一张考卷考核学生的考试模式,尝试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更新考试观念,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考试,重视能力考核。考试形式多样,如闭卷、开卷、项目实施、论文写作等考核方法,同时,给学生提供多次考核评价的机会,还可分类分项进行考试。
此外,也可收集学生写作中的常见病例让学生动手改,也可让学生拿自己的文章让别人评改有关用词、语法方面的毛病,以收到切实的效果,加强基本功训练。
总之,应用写作教学不能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必须围绕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