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6: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6103
1概述
供应链管理体系不断完善,衍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各大银行和供应链主体企业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伴随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电子供应链金融”开拓了供应链金融领域新的蓝海,供应链金融迎来“线上革命”,在线供应链金融如火如荼。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尽管提供了技术支持进行管理的可视化操作,但是区别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周期短、主体多、环节复杂、可控性差等特点对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险评估与度量也就成为了金融机构或者核心企业风险管控的重难点。
某矿业集团旗下的AMLS物流公司在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业务基础上,重组H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依托平台优势,创新性的构建“平台+基地”模式,为钢铁流通转型升级开创新路。然而该供应链金融服务交易体系中却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和日常操作能力有限,组织结构和专业管理团队不完善,跨界经营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没有做好融资上下游企业的风险评级和动态监管,盲目追求扩张和担保融资,造成一系列的坏账问题出现。如何有效把控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是H公司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H公司为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探究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良好对策,为H公司或其他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提供参考。
2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
本文对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为四个方面:内部风险控制、日常操作风险控制、资金及账户监管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1)内部控制风险是指H公司对企业融资的控制能力,包括指H公司接收融资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申请后,H公司或AMLS对整个供应链的核心把握能力,具体表现在H公司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团队、业务评估审核、融资企业授信、AMLS子公司财务等风险;
(2)日常操作风险是指H公司进行在线融资业务时需要注意的具体业务操作问题,它主要表现在操作人员管理、监管体系构建、企业风险评级等方面;
(3)外部环境风险主要涉及行业环境和政策风险,H公司必须及时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及时根据市场钢材等大宗生产资料价格、需求等变化作出反应,同时行业政策法规也是H公司在线融资业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4)资金及账户监管风险主要表现在H公司需全力保障现金流畅通,并及时督促货物销售回款至融资企业在平台开设的账户。
3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
3.1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
按流程过程中风险发生可能性的不同,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大致而言可归纳为四个一级指标和若干二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表1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变量名
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环境风险W1行业政策风险W11
行业市场环境变化风险W12
内部控制风险W2组织结构及管理队伍风险W21
融资企业授信风险W22
AMLS及子公司财务风险W23
业务评估审核风险W24
日常操作风险W3操作人员管理风险W31
融资企业信用评级风险W32
监管体系风险W33
交易结算及资金账户资金管理风险W41
监管风险W4货物销售变现风险W42
坏账准备风险W43
(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了12位专家学者依据标度法的判断规则对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判断分析,通过专家评分,计算得到综合判断评价表如表2所示。
表2专家综合判断评价表
一级指标外部环境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日常操作风险交易结算及资金监管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10.1900.3430.414
内部控制风险5.25013.8334.167
日常操作风险2.9170.26111.25
交易结算及资金监管风险2.4170.240.81
利用和法计算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相应的标准化特征向量ω(k)计算步骤如下:
①将判断矩阵A的每一列正规化,可得到矩阵:
3.2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表3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表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
H公司在线供应链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环境风险W10.079行业政策风险0.455
行业市场环境变化风险0.545
内部控制风险W20.574组织结构及管理队伍风险0.257
融资企业授信风险0.283
AMLS及子公司财务风险0.135
业务评估审核风险0.325
日常操作风险W30.189操作人员管理风险0.315
融资企业信用评级风险0.273
监管体系风险0.412
交易结算及资金0.158账户资金管理风险0.167
监管风险W4货物销售变现风险0.521
坏账准备风险0.312
(1)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
从建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在线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中包含有大量的定性指标,而某些定性指标只能通过比较模糊的概念进行评价,无法对其用精确的分数进行评分。因此基于这种现象,本文引入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模型,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相对量化,来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水平。
模糊综合评价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确定因素集。
K=k1,k2…kn,K为被评判的模糊对象,而kii=1,2,…,n是影响对象
K的第i个因素。其中ki又有m个子集ki1,ki2,…,kin。
②确定评语集。
D=d1,d2,…,dm,D是评判级,djj=1,2,…,n是评语等级。
③确定评判矩阵。
使用评语集对各元素进行评价,一个模糊评判向量:Ti=ti1,ti2,…,tin由单个因素构成,所有单因素下的模糊评判向量便构成了因素模糊评判矩阵:Tij=ti1,ti2,…,tim(i=1,2,3,…,n;j=1,2,3,…,m)。其中Tij表示对第i个因素做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调查方式可采用专家评定法,让专家通过打“√”的方式进行选择。
④确定各因素加权系数。
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各指标之间权重的不同,本文在前述中己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⑤计算综合评价向量及综合评价值。
Q=WT=q1,q2,…,qn
其中:qi=∑ni=1wttij
引进参数集M=m1,m2,…,mn,其中mj表示第j级评级等级分数区间的中值,以便更易于区分结果的优劣程度。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等级综合评级值为:
A=QM=∑qjmj
(2)风险评价模型在H公司融资业务中的应用。
XL钢铁集团是黑龙江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集团,年产钢材700万吨,该钢厂生产出来的钢材在区域内市场占有率较大,进出库比较频繁。2013年,全国钢材产能过剩,钢材价格一路下跌,导致产成品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因此XL钢铁将其东北地区的所有仓库的管理权委托给AMLS仓储管理公司,并按照“信息化、可视化、定置化”的标准对仓库的货物进行管理,并以此通过H公司在线融资平台向华夏银行申请在线动态货值融资。
本文将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XL钢铁公司通过H公司电商平台向华夏银行申请动态货值融资进行风险评价:
①确定评判矩阵T。本文结合银行对企业的授信评判方法(参考银行信用评价评语集),将评价等级分为七级,选取各区间的中值作为等级参数,所对应的参数向量为M= (9.5, 8.5,7.5, 6.5, 5.5,4.5, 2) ,具体如表4所示。
表4评判等级及含义
级别分值含义
AAA9-10极好,风险很小
AA8-9很好,风险小
A7-8良好,风险较小
BBB6-7一般
BB5-6较差
B4-5差
F≤4极差
②构造模糊评判矩阵。本文邀请了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有一定研究的五位老师针对XL钢铁公司的在线供应链融资各项风险指标进行了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在线融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得出各评价指标分属各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并构造模糊关系矩阵T:
T=0.40.600000.20.60.20000.60.400000.20.800000.20.40.40000.20.60.20000.40.600000.60.4000000.80.20000.80.2000000.60.40000.40.40.2000
③计算综合评级向量及综合评级值:
Q=WT=q1,q2,…,qn,其中:qi=∑ni=1wttij
经过计算得Q=(0.292,0.573,0.135,0,0,0,0),最后通过公式A=QM=(0.292,0.573,0.135,0,0,0,0)(9.5,8.5,7.5,6.5,5.5,4.5,2)得其综合评价最终值为
A=8.657。
根据评价等级A=8.657在AA级的区间内,则得出XL钢铁企业申请在线动态货值融资业务的风险评价结果为AA级(风险等级见表5),业务风险较小,根据业务风险大小为企业提供不同的差异化服务,在质押率、服务费率、融资期限及融资额度上制定不同的标准。
[关键词]金融风险;衍生工具;商业银行;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097-02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通过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把资金注入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利用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信息流,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整体的可控风险,在降低整个供应链风险的同时提升其价值和效率。
供应链金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银行不是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展开授信,而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综合考虑,从而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转变为针对整个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不再片面地针对单个企业进行孤立的信用考核,而是结合该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情况来考量,大大加大了企业获得授信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由于该服务主要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特点和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险。
二、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根据融资企业所处的位置以及主要的融资工具,可将其主要业务模式分为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三类。
(一)采购阶段的供应链金融——预付款融资
预付款融资模式是指在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来缓解预付货款压力,同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在此过程中,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共同签署应付账款融资业务合作协议书,银行则为融资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为其融资,作为银行还款来源的保障,最后购买方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这种运作模式主要用在中小企业的商品采购阶段。一般情况下,需要用到此种融资手段的中小企业处在供应链的下游,由于上游核心企业的强势地位,其能从大型企业处获得的货款付款期限往往很短,因而很容易出现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此时预付款融资便能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二)运用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存货质押融资
存货质押融资也叫动产质押融资,指受信人以其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在日常应用中较为普遍,它充分利用了存货的特点,既为中小企业解决了存货流动性低导致的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也为银行的贷款提供保障。中小企业在申请存货质押融资时,需要将其合法拥有的货物质押给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方,由第三方监管,在发货以后,银行根据对其物品的估值而按照一定的比例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通常为质押物品价值的60%。提货人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当银行获得该笔货款后,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转交给提货人。如若提货人违约未能按时交付货款,则银行有权将该批货物在市场上拍卖或者要求发货人承担回购义务。
(三)销售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
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中小企业最常面临的就是应收账款无法尽快变现导致的资金周转问题,常使中小企业经常出现资金缺口,此时,应收账款融资则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处于销货方的企业为获取营运资金,以买卖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情况下,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在该业务形成后,处于供应链下游的核心企业则将货款直接支付给银行。因此有信誉较好且实力雄厚的核心企业作为还款保障,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将会较小,因此银行会较为愿意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类别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供应链融资中,信用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作为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价值之一,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商业银行要拓宽贷款对象,难免要面临中小企业的巨大的信用风险这一问题。如何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供应链金融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操作风险
由于引入了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供应链融资使得银行的贷款手续更为复杂,各个环节关系紧密,在操作上对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为了解决供应链中小成员的融资瓶颈,供应链融资凭对借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的结构化操作模式设计,构筑了用于隔离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防火墙”,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的贷后操作环节,从而导致银行面临了较大的操作风险。
(三)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目前在国内由于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存在诸多的冲突或空白,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由此带来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的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四、金融衍生工具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引入期权
期权是指期权的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期权费而获得的一种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向期权卖方购买或销售一定数量的某种资产的权利。期权的买方购买期权后,可以自由选择在规定的时间行使期权,也可以选择放弃该项权利,损失的只有期权费。期权的这一特点可以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所利用,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通过购买期权,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可有效地规避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从而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供需均衡。例如,在分期供销合同中引入期权,生产商提供供应商一定数量商品的购买期权,从而供应商享受在规定时间可以购买一定数量商品的权利,使得供销合同更为灵活,给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可以自主调整订单数量的权利,使下游企业无需再靠传统的安全存货战略来防范供需风险,有效降低了运作成本,而且给原材料供应商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下游需求信息。这种形式可使信息共享,令供应商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生产能力和制订生产计划,从而有效控制成本。随着市场的复杂性导致的不确定性增加,供应链中企业和银行的共同协作,引入期权可以获得明显的整体竞争优势。
(二)应用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
期货合约是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买卖双方以事先约定的价格买卖某种商品或金融工具的双边合约。其中,期货市场的一笔重要的功能就是套期保值,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引入期货,则是利用期货市场这一功能来锁定成本。例如在存货质押贷款中,银行为了防范由于质押物价格估计失误或者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可以在收取质押物后,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一笔与之数量相同、方向相反的期货交易。由于随着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该商品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会趋于一致,这样,即使在现货市场上,抵押物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了损失,银行仍可通过在期货市场获利而弥补这项损失,从而锁定了成本。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价值发现的功能。由于期货市场的价格是由公开竞价形成,由此该价格可以反映市场对该种商品的供需情况,当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间存在出入时,往往表示市场对该种产品的供求存在不平衡现象,有可能导致未来该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基于这一特点,银行可以通过分析两者价格的变化,来更准确地判断抵押物的价值。
(三)信用衍生品的应用
中小企业难以取得银行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导致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因此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方法就是要解决其融资过程造成银行信贷风险过大的问题。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尽管银行通过引进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担保机制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功能,转移了部分风险,但信贷风险仍对银行具有较大的威胁,创新衍生品的引入能有效缓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信用衍生产品作为创新金融衍生品的一种,能够有效地分担信用风险。它可以通过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转移,从而把信贷风险从想要规避风险的投资者手中转到偏好风险的投资者手中,不仅分散了风险,还促进了市场的活跃。其中信用违约互换(CDS)作为信用衍生品的一种,目前在国际市场已被广泛应用。在CDS合约中,CDS买方定期向CDS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约定一旦信用主体出现违约,CDS卖方有义务弥补买方的损失。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CDS,则银行可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将持有的资产的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风险的CDS卖方,从而在信用主体(中小企业)出现违约时能有效弥补损失,而银行只需付出相对较少的费用。CDS的出现使得银行能够在不出卖或转让自己手中资产的情况下,将资产的信用风险单独分离出来,并通过市场定价转移,有效地促进了银行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定量分析上都存在很大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只是将部分金融衍生工具和理论引入了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这两者之间还会有更多可以结合的领域,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摘 要 金融是指人们围绕货币、资金和资本资产所从事的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主体和金融制度。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为产业供应链中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文章通过论述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有关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对策。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参与主体 发展趋势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和物流供应链企业拓展业务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供应链节点企业、商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的实施,使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领域扩大、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指银行通过审查整条供应链,基于对供应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对其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由于供应链中除核心企业之外,基本上都是中小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供应链金融就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为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国内外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一)国外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MM理论,认为当资本市场信息完全时,企业的金融决策和运营决策是可以不相关的,因此,企业的财务决策与运营决策可以分离。很多学者依照此理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运营决策和财务决策,其中大多数是研究单个企业的运营决策或财务决策,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企业的资金约束会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决策,但是较少考虑到金融和运营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管理者把供应链管理看做仅仅与运营有关,认为对企业的财务业绩没有很大的影响。事实上,在所有企业里,在决策财务经理们进行资本投资、借贷、股权分配及其他因素的控制或决策时会把物流的供应链与财务的供应链同时考虑,因此物流的供应链和财务的供应链不可避免地要联系起来。
(二)国内研究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在国内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金融和运营相交叉领域的研究。李毅学和冯耕中等针对价格随机波动的库存,研究了银行在几种需求分布下的质押率决策,分析表明,只要贷款期末价格分布已知,就能计算出静态质押方式下的质押率。
三、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无论何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实施离不开其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第一,资金的需求主体,即供应链节点上的企业,包括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配套企业;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可以为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相关的担保。配套企业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者,主要是供应链中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它们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第二,供应链金融的供给主体,即商业银行,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第三,第三方监管,即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信用担保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监管、拍卖等),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
四、供应链金融主体各方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
供应链金融的实施,使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动力加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通过担保和承诺回购等方式帮助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小弱势企业为了盘活动产,解决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会不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突出自身特点,必然成为大型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选择对象。
此外,从供应链信息化水平看,许多中小企业 ERP 建设或使用效率水平不高,供应链金融的实施可以推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技术水平。
对于核心企业而言,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为核心企业提供交易对手信用保障,应收帐款管理和融资以及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输出监管等组合业务。在防止核心企业资金链断裂的同时,使核心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降低资产负债率,进而优化财务结构。另一方面,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终极受惠者,核心企业是最具有供应链大局观的成员,存在着为供应链整体利益的优化作出主动安排和调整的意向和趋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施,客观上起到了激活整个“供应链条”的运转、提高供应链绩效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领域扩大
当前金融市场上,国内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物流企业都关注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虽然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开展只有短暂几年,但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当前供应链金融产品存在行业比较集中(主要是汽车、能源、家电、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推广产品同质化等现象,相对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在同场竞争时就略显劣势。
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不但要从融资模式上创新,包括业务品种、业务时间,还要通过供应链领域不断开拓创新金融产品。
(三)中小物流企业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物流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除了对贷款后的抵、质押物提供全面的监管服务外,还将为银行提供一系列面向提高抵、质押物授信担保效率的增值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与发展,依靠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而我国目前物流环境复杂混乱,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公司的配送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比较落后,难以满足银行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随着各产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在金融供应链的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资金的掌控权而在企业选择物流企业合作方时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防止资金风险,保障金融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倾向于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综合服务能力强、管理规范的大型物流公司进行合作,比如中储运、中外运、中运等,而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质差、网络系统不完善、管理能力低,偿付能力低而被银行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拒之门外,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四)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在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服务,需要及时了解并掌握供应链成员间的订单、发票,跟踪、监控与之相关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状况。而国内企业、物流、银行技术应用水平不一致,造成目前没有完全实现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共享、物流与资金流对接,传统的手工方式无法为供应链成员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由此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外的割裂成本。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商业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其他企业的内部系统信息的转换和对接,第三方电子网络应用系统技术平台具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
五、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化解物流金融潜在的金融风险,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涵盖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如银行、核心企业、中小物流企业等多方当事人。
(一)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
要化解来自于核心企业的风险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核心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其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和缴获协议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查,并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旦发现某重要供应商可能出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关联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要针对可能发生的供应链风险制定应急措施。同时银行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电话调查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并把潜在的不良成员剔除去,保证供应链的发展,也间接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成立物流金融公司或者核心企业的资本部门,专门从事物流金融服务。
(二)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就对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银行要努力提高对中小企业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把握好企业经营活动、管理能力、信用意识、资金运营、资产分布及关联交易等的真实情况。二是银行要通过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如实揭示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中小企业的授信控制量,防止信用评级不客观和授信不及时而把优质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最后,银行还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规范贷后管理操作程序,深入企业跟踪检查,实行贷后动态监控,掌握企业的贷款使用、存货增减、货款回笼、固定资产变化等情况。
(三)建立灵活快速的市场商品信息收集和反馈体系并强化内部控制,规避银行内部风险
买方市场时代,产品的质量、更新换代速度、正负面信息的披露等,都直接影响着质押商品的变现价值和销售。因此,物流企业和银行应根据市场行情正确选择质押物,并设定合理的质押率。一般来讲,选取销售趋势好、市场占有率高、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产品作为质押商品,并对其建立销售情况、价格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及时获得真实的资料。避免由信息不对称引起对质押货物的评估失真,控制市场风险。
(四)建立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规避供应链企业信息传递风险
利用现代化的通讯和信息手段管理并优化整个供应链体系,通过 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对供应链企业进行互连,实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实现无缝连接,所有供应链企业分享业务计划、预测信息、POS数据、库存信息、进货情况以及有关协调货流的信息。从而供应链上的客户、零售商、分销商、生产厂、各级原材料供应商、物流运输公司和各个相关业务合作伙伴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协同工作。一般来说,若企业上下游之间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倒了以前阻碍信息在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之间流动的“厚墙”。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力度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并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晋商银行;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2.3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型国有银行的贷款授信要求严格,主要为资信等级高、有足够抵押资产的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资产、信用等多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较难获得国有银行的融资。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将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看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中企业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有效整合,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向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目前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市场的银行主要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开拓者,几大国有银行和其他中小银行是追随者,正处于高速发展中。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探索的是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自九十年代开始,深圳发展银行不断归纳和摸索银行在贸易融资方面的成功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有利于中小企业和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同时开发了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估体系,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的问题。随后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及服务。
由于我国中小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成立时间、资产规模、行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其具体业务的发展情况也是不同的。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出发,以中国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为例,对比分析了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两个不同规模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状况;找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可以为我国其他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建设思路。
二、不同规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比较――建行与晋商银行的比较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有着中小银行不具有的优势,具体表现在:第一,大型商业银行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拥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地位,信誉好,有利于提高客户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认知度。第二,大型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稳定的客户,与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民营龙头企业也都建立了长期互信合作的关系。第三,大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产品业务齐全,信息技术先进,可以实现传统融资业务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良好互动,为开展供应链融资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也具备一些独特的自身优势。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很明显的区域优势和信息成本优势,由于其业务主要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对于融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情况和管理能力都较为熟悉,也易于捕捉信息动态更新,便于控制风险。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具有灵活经营的优势,其组织结构简单、业务量集中,贷款审批效率高,且其市场响应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方案,可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此外,中小商业银行以当地政府的方针政策为发展方向,当地政府会在财政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地方银行以一定的支持。
下面本文从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服务客户差异比较、信息技术发展比较、风险管理构架比较四个角度以中国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为例,具体分析不同规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一)供应链融资产品体系比较
根据授信支持资产和担保模式的不同,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现有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致分为应收类、预付类、存货类和其他类。如表1所示。
应收类融资是指上游企业以应收账款作担保,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一种产品,适用于以赊销为主要销售方式,且下游企业信用状况较好的企业。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在应收类融资业务拥有相同的三种产品,分别为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保理、订单融资。但建设银行的应收账款质押模式与晋商银行相比,更为灵活,主要体现在建设银行可以让企业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诸如信用证、保证、承兑等授信业务。预付类融资是指依据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行为,银行针对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需求,提供的融资服务产品。在预付类融资业务中,建设银行拥有金银仓、保兑仓两种产品,而晋商银行则没有该类产品。存货类融资是指借助于第三方企业对供应链中货物的监管能力,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需求,银行委托第三方企业履行质押物监管职能,企业无需提供其他担保即可获得融资支持。两家银行都拥有存货质押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两种产品。除上述三大类融资产品外,建设银行还拥有其他几种产品,如法人账户透支、电子商务融资(e贷通)、保单融资,而晋商银行不再有其他融资产品,由此可以看出晋商银行产品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创新,同质现象严重。
(二)服务客户差异比较
由于2015年晋商银行的年度报告数据难以获取,本文选取2014年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的各类贷款数据进行客户差异方面的比较,如表2所示。
由贷款占比可以看出,晋商银行贷款业务中,公司贷款占有较大的份额,个人贷款占比较低,贷款比重倾斜较为严重。公司银行业务仍是晋商银行的主要业务模式和收入来源,因而公司业务的发展决定其商业银行模式的发展。
对于有供应链融资需求的企业,建设银行规定的行业门槛高,供应链的核心客户须是行业龙头企业,企业评级八级以上,还要有还款保证,承诺回购。这使得供应链金融发展战略与其本质属性产生矛盾,使得建设银行供应链融资的客户多为大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虽然有困难仍得不到银行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贷款,分析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从性质上所有权为国家,主要服务对象为国有大型企业。其次,银行经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尽量减少呆账、坏账率,而中小企业由于轻资产、资信差、管理水平不足以及市场风险较大等原因,使得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持有的态度是惜贷、拒贷。
晋商银行是山西省省属中小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晋商银行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为:“做强一类客户、做实一个区域、做深六大行业”,“做强一类客户”是指将中小企业客户作为未来核心目标客户,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模式。从中可以看出,晋商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与大型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相比,晋商银行市场定位准确,灵活性强,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市场机会,并能够主动配合客户开发出符合其需求供应链金融产品。
(三)信息技术发展比较
互联网技术、4G手机、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银行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发本行的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金融产品,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电子支付渠道的普及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运行成本,提升和拓展了银行的服务和管理范围,使银行的服务突破了地域瓶颈。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方面,建设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是比较大的,采取了诸如变革经营理念、实施科技兴行战略,大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等一系列举措。2014年,建设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收入64.08亿元,增幅11.59%,在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上,企业网上银行客户330万户,增长18.16%;交易额128.82万亿元,增长23.53%;交易量23.00亿笔,增长18.35%。此外,建设银行还涉足电商领域,创造电子商务和金融结合新方式,建立了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客户在该平台上发出信用良好的客户在平台上发贷款申请,可优先获得贷款。2014年,“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交易额462.75亿元,年末活跃商户达1.45万户。
相比之下,晋商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在信息科技运用方面仍有不足,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上相应的信息平台建设较为落后,而且也没有相应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和电子商务融资业务。从银行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那么银行的发展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四)风险管理构架比较
本文对2014年建设银行和晋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份额进行了比较分析,如表3所示。
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由表3可以看出,晋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略高于建设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重要作用是解决供应链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供应链融资在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等所固有的高风险特性,这些风险不仅无法避免,而且还是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技术所必须应对的。这对银行加强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识别是前提与基础,是指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前以及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对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潜在原因进行分析;风险评估是银行进一步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风险在量上达到的效果以及带来的损失大小,以决定如何加以控制。风险控制是指对经过识别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的过程。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主要风险为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
为应对供应链融资服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建设银行实行“垂直管理、平行作业”风险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建设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严密的操作规程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图2为晋商银行风险管理架构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晋商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流程还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还尚未与传统资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区别开来,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职责不清,业务效率低,与市场标准差距较远。
从目前晋商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来看,其风险管理体系、流程不够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与传统资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区别开,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审查审批团队,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职责不清,业务效率低,与市场标准差距较远。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问题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作者发现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以下不足:
(一)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能力
通过比较发现晋商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只集中在应收类和存货类这两类产品,缺少预付类融资产品。而建设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较为成熟,产品丰富多样。由于供应链融资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创新力,就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需求,从而造成客户和利润的流失。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整体来看,需要针对供应链融资模式开发自己的新产品,丰富自的业务结构,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竞争力。
(二)信息技术水平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供应链融资业务中,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操作成本,降低人为操作风险,增加信息的透明性。晋商银行目前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还比较落后,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也不够完善,相比建设银行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线上供应链业务和电子商务业务。
(三)风险管理构架不完善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企业多、业务流程复杂,而且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这些特点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和风险控制手段与传统的融资模式有较大的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晋商银行与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构架,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略有不足,风险管理理念不够成熟,缺乏全面、完善、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框架和系统化的管理化流程。
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发展建议
(一)丰富产品,创新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多家银行大致都采用“1+N”供应链融资模式,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在“1+N”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具有本地区或本行特色的模式,如“N+1+M”模式,“1”代表核心企业,“N”代表其上游供应商,“M”代表其下游分销商,共同组成了银行授信方案中的授信企业群,银行的服务范围得以拓展,信贷规模得以扩大,利润来源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利用交易关系,依托于核心企业较高的资信水平,发放融资,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所有的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利。此外,商业银行还需进一步丰富模式下融资产品种类,如晋商银行需补充自己在预付类融资模式下产品,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全面而丰富的产品来应对需求多样化的市场,挖掘潜在客户,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如推行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根据行业、产品的不同特点,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二)加大投入,发展信息技术
当今的世界是以网络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金融行业越来越重视信息科技的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银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不仅在建设高效、方便、可靠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优化资源配置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需加强线上供应链融资的建设,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线上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而供应链融资需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多方面的配合,这就需要银行有一套相当完善的线上系统,可以降低人为操作的风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整个供应链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畅通的信息交流,商业银行需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起上下游企业、第三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信息传递的风险,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实现参与者的高效运作。
(三)完善体系,提升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能力是中小银行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风险管理对银行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创新融资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由于发展不太成熟,银行承担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管理应该从机制和流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合理制定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部门,加强专业化团队的建设,提升专业风险控制能力,强化内部机制见识,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业务流程设计来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内部控制,根据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特点细化不同的操作流程,做到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与贷后检查,控制及关键风险点,要做到全流程风险防控,不留死角。
[参 考 文 献]
[1]张敬峰,周守华.产业共生、金融生态与供应链金融[J].金融论坛,2013,8:69-74
[2]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韦克游,张连云,郭沛,张敬石.我国供应链融资研究的主题、理论与方法述评[J].统计与决策,2012(16):86-89
[4]何娟,沈迎红.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7):5-13
[5]屠建平,杨雪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13(7):182-183
[6]牛晓健,郭东博,裘翔,张延.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测度与管理――基于中国银行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2(11):138-151
[7]刘可缪,宏伟.供应链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基于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2013(1):36-44
[8]周建,任露璐,赵炎.供应链金融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J].西南金融,2015(7):38-41
摘 要 近年来,银行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煞费苦心,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也应运而生。本文试图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供应链金融体系,分析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管理,探索商业银行在开拓中小企业市场方面的业务创新。同时指出了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为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供应链金融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
最近,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往往把精力集中在大企业上,认为大企业规模大、资产多、信誉好,但是近些年越来越大的存贷差使我国商业银行苦于需找新的优质客户。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出台了一些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但是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据统计,目前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比例仅占主要金融机构放贷数额的16%,有70%的优质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本文从这个问题出发,试着用供应链金融理论为商业银行寻找一个有效评估中小企业信用的手段,帮助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市场。
一、供应链金融理论概述
(一)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是在上世纪80年代被正式提出来的,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正在取代原来的管理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其中心原则是以相互协作共盈理念为核心,重视客户市场整体性,强调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发展出来的创新业务,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从供应链金融的运作原理和流程来说,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及其他配套结算、咨询等服务。
供应链金融具有以下特点:商业银行不涉及物料流,所以在供应链中只须解决资金、金融产品流和信息流的问题,供应链更容易体现其效用;商业银行的大集中工程和先进的信息系统构架为供应链应用创造了必要条件;国际银行业横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符合供应链的精神实质,为银行组成小规模固定化的业务团队、实现银行“随需应变”提供了运营环境。
二、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市场的必要性
(一)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是金融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储蓄分流不断加快,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金融脱媒”的严峻挑战。在我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二是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造成了大企业客户的流失和优质贷款被替换,直接导致了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在这一形势下,优质大型企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成为更为稀缺的资源,银行对于这类企业争夺的激烈程度和成本的付出也必然越来越高。因此,发展中小企业无疑是商业银行开拓新的市场和客户必然选择。
(二)有利于银行对整个供应链金融进行控制
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可以得知,商业银行正从对单个企业风险的控制向对整个供应链风险的控制,中小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中小企业是商业银行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它的成长性很强,并在经济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次,中小企业贷款难会影响整个商业银行供应链的运营,这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供应链节点的断裂,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金融的绩效。最后,商业银行要控制供应链的资金流,必须获得中小企业的支持,而通过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可以有效地建立与中小企业的良好关系,缓解不规范运作的动机,增强供应链资金流的可视性和可控性。
三、供应链金融下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市场的理论分析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
1.供应链金融行为主体的确定
供应链金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体:资金的需求主体,即供应链上存在分工和交易的企业;资金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支持型机构,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担保物权登记机构、保险公司等;监管机构,在我国主要是指银监会及其各地分支机构。
2.供应链金融的产品
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是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类产品,包括对供应商的信贷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也包括对购买商的信贷产品,如仓单融资、原材料质押融资。此外,还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以及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结算、资信调查等中间业务产品。
3.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类型
根据上述产品特点,供应链金融市场基本上属于货币市场,其供求双方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或者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4.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1)制度环境
供应链金融运行的制度环境涉及三方面的内容: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担保物范围与担保物权登记公示的法律规定、企业破产清算中不同权利的优先顺序等;司法体制,包括供应链金融业务出现纠纷时司法部门的判决机制、裁决公正程度与裁决的执行效率;银行业务监管制度,包括监管的具体方法、对象和政策。
(2)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包括银行日常运营当中的金融技术和支持供应链金融活动的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各因素结合在一起,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二)在供应链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分析
供应链金融信贷管理的核心是授信问题,即确定商业银行给予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对于银行而言,产业供应链整体信用和在产业链上企业的信用要比其他单个企业信用要强,与一般企业授信管理不同,供应链金融授信需要建立一套专门的额度确定办法,其特点是把主体评级和供应链业务上的企业评级结合起来,银行可以给予中小企业授信或放大了授信。供应链金融授信金额等于传统授信限额即折算有效的净资产金额,加上供应链授信的增加金额,其中供应链授信的增加金额是与中小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信用系数成正比的。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六个因素出发确定其所在供应链的信用系数,来决定中小企业的授信额度。
1.核心企业信用系数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当中的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决定了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对供应链信用系数进行确定时,首先要考查核心企业的信用系数。核心企业信用评级所考察的内容具体包括: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资信状况和基本面风险四个方面,具体考核的方法与商业银行的日常贷款业务相同。
2.交易流程控制程度
交易流程控制程度主要包括交易封闭程度、企业信息透明化程度和业务品种风险控制程度。交易封闭程度指交易完成后银行对回笼资金足额偿还银行贷款保障程度;企业信息透明化程度是指企业提供交易信息、交易对手信息、资金使用信息的频率、准确性和充分性程度;最后还要对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授信业务品种按风险权重从大到小排列,对交易风险的控制从小到大排列,来实现对不同业务品种进行分别控制。
3.企业之间的交易记录
企业交易记录考察的内容包括商业交易记录和信用交易记录。商业交易记录是指上下游企业已完成交易的次数、交易量大小;信用交易记录指回笼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是否存在贷款不良记录,以及企业近两年内发生重大经济纠纷案件,对商业信用造成不利影响记录等。
4.交易产品价格走势和收益
商业银行需要对交易产品的主要性能、产品当前和未来市场供求情况、产品竞争力、获利能力进行分析。产品的主要性能分析包括性能指标、特点、先进性、生命周期及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产品当前和未来市场供求情况,主要从现有国内外同类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产量和销售量、生产能力利用情况、等角度,分析近三年产品市场供求及变化情况、未来若干年(五年以上),国内外产品需求总量、品种、价格趋势等;产品竞争力分析是分析借款人与主要竞争对手在生产能力、产品性能、质量和价格、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相比的竞争优势;获利能力分析包括分析产品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额、销售利润率、资本回报率等财务指标及其变动情况。
5.供应链绩效水平
商业银行可以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柔性四个方面来考察供应链的绩效水平。物流协调方面主要包括供应链运输成本库存周转率平均缺货比率;资金流协调方面主要包括储存成本现金周转率;信息流协调方面主要包括信息交流频率、信息传递及时率、信息传递准确率和单位信息交流成本;供应链柔性方面主要包括数量柔性、时间柔性和产品柔性。
6.银行与企业的战略关系
不同银行根据其自身发展战略,与企业建立的战略关系的内容不同。一般来讲,与银行建立战略关系的企业是指所属行业前景良好、发展空间较大、现金回流稳定、盈利持续增长且业务信誉状况良好的小企业,主要包括:具有较强内外贸易自偿性现金流的小企业,为发展良好的龙头企业做配套的小企业,经营波动小的稳健型小企业,发展前景好的成长型小企业,其他偿债能力强的优质小企业。
根据对以上六个影响因素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对供应链信用水平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具体方法如表1所示。该表对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以及评价因素对评级的影响程度的确定,可以根据相关记录,组织有关专家来进行评定。其中,供应链所得分数即为信用系数,商业银行可以对供应链的信用系数进行分级,并根据不同级别对中小企业进行分别授信。
通过以上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建立及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分析,可以得到在供应链金融下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关系,其关系如图2。
四、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如下三种风险:由商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市场风险,由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借款人和第三方物流造成的信用风险,以及由内部程序和人员操作、外部欺诈引起的操作风险。根据风险的性质,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一)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独特性,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对物流和资金流的动态控制”代替“对资产负债表的静态分析”。传统的银行业务主体授信方式是以“好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对企业实行的是准入控制的审查,对授信人的资金流向和资金回笼缺乏控制手段。供应链金融业务不应片面强调受信主体的财务特征和行业地位,也不该简单依据对受信主体的孤立评价做出信贷决策,而是注重以真实贸易背景为依据的流程设计对风险的实际控制效用,以及对企业违约成本的评估。
(二)加强行业的动态监测和选择,防范供应链整体风险
行业风险会带来供应链的整体风险,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中介,要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加强对行业的监测分析,包括行业的产业政策、产业成熟度、技术风险、行业垄断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稳定程度等。在此基础上,一般应选择产品价格稳定、产品供应渠道稳定、产品销售稳定、流动性强、便于控制的商品,如汽车、建材、金融和能源类等商品。为防范商品的价格变动风险,还可以研究运用期货工具进行业务创新。
(三)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识别客户是银行一切业务的基础,根据回避原则,必须在业务开展前了解客户的资信和财务状况,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加强对客户信用的审查。另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贸易真实性进行审查,商业银行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建立配套的信贷审批制度,审查供应链主体的贸易资格、相关的贸易合同、发票、单据等,加强信贷管理,防范信用风险。
(四)加强对动产的管理,防范操作风险
对于防止出现虚假仓单或保管人与出质人串通的欺诈风险,商业银行应选择信用好、有资质的第三方,并与其签订监管协议,明确连带责任,并可设立保证金。对于仓单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防范措施包括:制定印刷、固定格式、预留印鉴或密码、由指定专人送至银行,并在仓单和合作协议中申明由借款人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否则因此而产生的融通资金风险由借款人负完全责任。
五、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一)加强金融制度创新,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力决定了供应链金融的供给能力,也影响到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因此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应放松金融管制,在对国有商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鼓励支持中小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引入产业资本,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增强金融机构创新的活力,逐步改变我国社会融资来源单一,信贷风险高度集中在银行的局面。
(二)加强供商业银行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营
1.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
商业银行可通过收购物流企业,或进一步加强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专门的部门,专业化运营供应链金融业务,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物流企业信托责任缺失的风险。如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可充分利用与邮政物流的“姻缘”,发挥在物流方面的网络、人才、系统、技术优势,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2.建立完善客户交易审查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要都是静态的数据,没有反映日常交易的动态信息,如现金流状况等,这是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瓶颈,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户交易系统。商业银行本身作为经济社会中的信息中介,企业的结算账户开立在银行,其日常交易结算也是通过商业银行完成的,商业银行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去开发这个信息系统。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还要研究专门的模型,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形成完善的客户交易审查评估体系。
(一)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 Lacroix和Varangis 对世界各国物流金融业务进行调查,总结了其主流的发展模式。Poe分析了担保物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该融资模式适用的三个范围。Gertzof从银行业务创新角度,指出该业务对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有减低贷款业务风险的作用。Rutberg通过对UPS的分析,总结了物流金融融资模式的基本特征。国内与物流金融业务基础研究相关的文献也有很多,任文超认为“物资银行”运作模式本质是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从而最终解决企业之间资金相互拖欠的问题,实现物资的良性流通。罗齐和朱道立提出了融通仓模式,通过建立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同时为银行和3PL带来了收益,实现了多方共赢。陈祥峰、石代伦、朱道立等进一步讨论了融通仓的定义,给出了系统的运作模式。邓哲锋等在分析了仅有第三方物流参与的融通仓的局限性之后,分析了第四方物流参与融通仓业务的可行性,最后给出委托、统一授信及联盟三种基于第四方物流参与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冯耕中界定了我国库存商品融资业务的两类基本模式,仓单质押融资和存货质押融资业务。李毅学、徐渝和冯耕中通过案例比较了国内外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存货质押融资业务的演化过程。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评述了国内外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从物流金融的理论基础、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及风险控制三方面,总结归纳了当前的发展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千辉、甄学平针对供应链节点企业,提出了“先票后货”模式下收益驱动型供应链金融模型,研究了生产商的订单能力和融资决策。万媛媛、张颖分析了当前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特征,从融资方式、融资平台、融资体系及机制等角度,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模式。
(二)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监控研究 Wright认为物流金融的存货价值及监控是开展该项业务的重点环节,如何准确评估存货价值及实施严格监管面临很大的困难和很高的成本,从而提出引入有实力的3PL的建议。Barsky和Catanach从物流金融业务特点出发,区别于传统的信贷业务,提出建立基于过程控制的风险管理思想。Diercks基于风险控制角度,提出物流企业参与风险监控的必要性。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基于存货质押融资成本结构及监管模式,研究银行与融资企业之间的存货质押率问题,指出银行面临的下侧风险随着企业性质、质押率的改变而变化,与企业违约风险及质押存货的销售债项有关。李毅学从金融系统论角度,提出识别物流金融风险的技术框架,从风险来源、风险控制出发,给出了详细的风险分类,对深入分析物流金融风险提供了帮助。
(三)供应链资金约束研究 Birge、Birge和Zhang从采购具有的延期选择权角度,基于参与者的风险中性假设,运用期权定价方法,研究经营决策中的融资问题。上述研究都是从企业内部需求出发研究融资问题,没有考虑实际的外部融资约束问题。Buzacott和Zhang基于贷款的外部融资约束,建立了资金约束条件下的生产和库存相关模型,指出融资约束是影响企业最优决策的关键因素。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针对物流金融的风险控制问题,分析了周期性存货质押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指标,依据报童模型研究质押率的确定,并从下侧风险控制出发角度,讨论了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动态博弈过程,指出融资企业的初始质押率和再订购决策共同影响物流企业的最优决策。袁光从物流金融主体之间的合作角度,基于链条中三方参与主体之间的制约关系,构建了以各方利润为权重的总体目标函数,讨论了联合最优决策问题。但相关的定量研究还很少。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物流金融的统一准确定义,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与物流和企业融资相关的金融服务模式被宽泛的称为物流金融业务。本文中,物流金融是指金融服务和物流服务相互集成的创新综合服务。具体来讲,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为资金不足的供应链提供融资和物流集成式服务,解决供应链资金约束的问题。
二、物流金融参与主体分析
物流金融系统结构较为复杂,其参与主体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物流企业及金融机构等。
(一)金融机构 在物流金融系统中,商业银行等提供贷款融资的机构,为规避贷款风险,通常需要企业用不动产作为抵押或质押。但是,供应链中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缺乏不动产,信用评级不高,通过传统方式很难得到贷款。因此,银行要扩展中小企业的市场,就必须开拓创新性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性金融服务。
(二)物流企业 参与物流金融的物流企业目前主要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3PL企业主要提供质押物(指流动资产)的物流服务以及资产管理服务(包括监管、评估、拍卖等)。3PL企业作为物流金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供应链中的内部物流逐渐成为物流企业业务当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因此,物流企业客户与供应链中融资企业存在高度重叠。而银行与3PL企业之间的客户共享,实现多窗口客户的导入,则为物流金融业务的扩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涉及很多物流的控制环节,此时物流企业充当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角色,负责质押物的监控,并就授信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向银行提供预警。
(三)融资企业 融资企业主要指的是供应链中资金周转困难,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从传统的授信角度出发,因其融资少且以流动资产作为担保,同时由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较低,财务状况较差等因素,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但从供应链关系出发,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交易是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是相对封闭的,这为银行监控提供了可能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提供的物流金融业务获得信贷支持。
(四)物流金融核心企业 物流金融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体系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在物流金融中,核心企业的信用往往作为银行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授信的基础。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供应链中融资企业才得以获得信贷支持,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钢铁企业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分析
随着近年我国钢铁行业持续的高速发展,产能过剩成为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为拓展市场,增加客户群体,钢铁企业经常采取定金方式的营销策略,以扩大市场份额。这种销售策略的本质是,钢铁企业自身对供应链中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进行授信,为其提供的除定金以外的货款垫付,从而实现产品的销售。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钢铁行业的下游产业,以汽车、轮船、家电为代表的钢铁需求锐减,钢铁企业的风险库存迅速增加,企业的现金回流和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同时,由于钢材价格大幅跳水,之前以定金方式高价购入钢材的企业面对巨大的跌价损失,无力偿还钢铁企业货款,违约事件屡屡发生。面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钢铁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面临着资金缺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采用何种融资方式解决供应链中物流和资金流的匹配问题,将影响到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率和业绩水平。下面对三种新的物流融资模式进行分析。
(一)期货草约融资模式 如图1所示,首先,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产品类型,形成贸易订单(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并根据自身资金状况选择融资方式付款,电子商务平台将融资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2)。贸易公司对企业的需求以及钢铁生产厂的排产计划进行评估,审核通过后,形成期货草约,并上传至融资平台(如3)。其次,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如4)。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5)。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6),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7),贸易公司收到货款后,期货草约转成期货合同并反馈给融资平台。贸易公司向钢铁生产厂支付货款,并与其形成期货合同(如8)。然后,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9),3PL将出厂的货物作为质押物运送至贸易公司的协议仓库存储(如10),协议仓库向贸易商提供具体的货物信息(如11)。贸易公司负责货物进行质押物监管,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12)。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3)。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4)。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5)。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6)。
(二)定金入库融资模式 如图2所示,首先,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产品类型,形成定金方式付款的贸易订单(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电子商务平台将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2)。融资企业向贸易公司支付定金,定金合同成立(如3)。贸易公司垫资,向钢铁生产厂支付货款,并与其形成期货合同(如4)。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5),3PL将出厂的货物运送至贸易公司的协议仓库中存储(如6),协议仓库向贸易商提供具体的货物信息(如7)。其次,贸易公司通知企业清库提货,当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时,向其提供融资方式,并将定金合同传至融资平台(如8)。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9)。然后,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如10)。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11)。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12),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13)。贸易公司收到货款后,向融资企业归还定金(如14)。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5)。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6)。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7)。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8)。
(三)现货融资模式 如图3所示,首先,协议仓库向贸易公司提供库存现货的具体货物信息(如图中“1”,简称1,以下同)。其次,融资企业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选择需要的现货产品,形成贸易订单(如2),并根据自身的资金状况选择融资方式付款。电子商务平台将融资贸易信息下传给贸易公司(如3),贸易公司确认订单,形成现货融资订单合同并上传至融资平台(如4)。在对质押物进行评估后,贸易公司向融资平台上传质押清单等信息(如5)。然后,融资企业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提出现货融资申请(如6)。银行对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在线评审并批准融资(如7)。融资批准后,融资企业向银行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如8),银行向贸易公司支付全部货款(如9)。最后,当需要提货向银行还款时,融资企业向融资平台提交赎单申请(如10)。银行确认还款后,通过融资平台发出解除质押的命令(如11)。贸易公司在接到银行指令后,向协议仓库发出放行通知(如12)。4PL根据贸易信息以及3PL的自身资源情况,提出优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3PL提供物流支持(如13)。协议仓库解除质押,货物归还融资企业(如14)。
四、结论
本文基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探讨了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从目前我国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看,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多集中在供应链的下游阶段,即属于渠道融资的范畴。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成本压力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加剧的问题。由于国家新产业政策的出台,钢铁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规模受到制约,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再加上产业升级对资金的需求,钢铁企业资金链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钢铁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面临着资金缺口、流动资金紧张的问题,采用何种融资方式解决供应量中物流和资金流的匹配问题,将影响到核心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体系的运作效率和业绩水平。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钢铁企业可以利用物流金融的模式,借助4PL的配合,通过银行授信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缺口问题。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17104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1101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与物流金融创新》,《科技导报》2005年第8期。
[2]李毅学、冯耕中、张媛媛:《委托监管下存货质押融资的关键风险控制指标》,《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3]袁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间联合最优决策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9期。
[4]Lacroix R,Varnangis P.Using warehouse receipt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Finance & Development,1996, (9).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被誉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在世界范围内已蓬勃兴起,然而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物流金融服务的引入不仅使企业大大降低成本,还是解决发展瓶颈的关键,成为物流企业提高物流质量、加速供应链周转的有效途径。同时,物流金融的发展也为银行提供了较低风险下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对物流金融在我国物流企业运用情况的分析,阐述我国在开展此项业务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物流金融;物流企业;运用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39-03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2005年社会物流总额为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2006年社会物流总额达59.6万亿元,同比增长24%;2007年社会物流总额达73.9万亿元,同比增长23.8%;2008年社会物流总额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9.5%;2009年社会物流总额96.65万亿元,同比增长7.4%。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3月1日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1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1]。
从上述数据可见,物流需求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每年都以较高比例的速度增长,然而物流企业的发展之路却充满着荆棘,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物流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物流企业急需寻找可靠的融资渠道来缓解转型的压力。
物流金融服务的引入恰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是物流企业的一种创新服务,不仅使企业大大降低成本,还是解决发展瓶颈的关键,成为物流企业提高物流质量、加速供应链周转的有效途径,同时物流金融的发展也为银行提供了较低风险下的利润增长点。
二、物流金融产生背景
“物流金融”是一个新的学科建设概念。物流金融在供应链中表现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金融与物流集成式的新服务,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物流、流通加工、融资、评估、监管、资产处理、金融咨询等[2]。
1.物流金融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每年以16%~25%的速度发展,物流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小、乱、杂的竞争环境,还要面对国外巨头大、精、专的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纷纷在物流活动中提供金融服务,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例如,中储物流从1999年就开始与银行合作,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现已与十几家金融机构合作,每年为客户融资10亿以上人民币[3]。物流金融的运用已经成为第三方物流面对挑战、提升实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2.物流金融是银行开发新利润空间的必然要求
目前,银行的呆坏账比例居高不下、贷款资产质量不高,提高贷款质量、控制贷款风险、发展新业务已成为银行关注的首要问题。通过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能够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源泉。
3.物流金融是企业集中主业、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原材料与流动产品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而金融服务的引入正好解决了在物流过程中的融资问题,使企业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开发等核心业务方面,有效地盘活了物流过程中的资金沉淀,提高了企业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同时,通过金融服务的开展,物流企业能更加有效地融入企业的供应链中,有利于企业集中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4.物流金融是供应链整合、实现“共赢”的必然要求
物流金融是推进供应链整合、提高整个供应链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对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国际上,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大型制造企业、承担供应链整体物流业务的大型物流企业,还是承担供应链资金流服务的金融企业都积极参与了物流金融活动。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这些企业既强化了自己的竞争地位,又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世界排名第一的船公司马士基、世界排名第一的快递公司UPS都是物流金融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物流金融已经成为这些超大型公司的最重要利润来源。在金融业,法国巴黎银行、荷兰万贝银行等对大宗商品都可提供以销售收入支付采购贷款等融资服务。
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中心、采购中心,国内的供应链日趋紧密,与国际上的供应链合作也日益加强。为了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我国更应该高速度全方位的推进物流金融业务。
三、物流金融在物流企业应用存在的问题
物流金融在中国发展迅速,成为物流企业和金融企业拓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领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结合”也从概念变成了现实。但尽管物流金融发展很快,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帮助金融机构扩大了业务,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政策尚有限制。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1998年,美国《统一商法典》按照担保功能等五个方面制定了动产担保法律,扩大了担保物范围以促进融资简便,平衡不同权利人的利益,高效率地执行担保权,以避免担保权落空。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推动下,欧盟成员国中有22个国家通过了有关动产担保的法律。欧盟正倾向于接受美、加模式的动产担保制度,并建立统一的动产担保权登记制度。但是,我国法律规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可以并购银行。如何在不违背我国金融法规的前提下利用自有资金和信用开展业务,对物流企业来说依然是一个难题。例如,许多物流公司代收货款的服务项目,严格按照我国现行体制以及法律体系来说是不允许的。另外,我国实施外汇管制,国际快递公司即使在国内收到了货款,也无法将代收的货款送到国外。因此,在我国的外汇政策限制下,第三方物流企业无法开展国际间的业务。
2.物流金融服务业务流程不科学。物流金融服务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还没有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统一的作业规范,物流企业和银行没有统一标准可以参照,效率低下。同时,物流企业、银行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办法在实施物流金融业务时实现协同信息化,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以及银行对业务的监管和客户对服务过程的跟踪,影响了物流金融业务实施过程中对风险的反应、处理效率及客户的服务质量。
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实力不足。金融物流业务操作环节复杂,能否顺利地开展金融物流服务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实力有很大的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须具有以下条件:第一,具备相当的资本和业务规模,具备良好的商业信用和金融信用;第二,有强大的仓储服务能力和经验,并能够承担必要的运输配送,从而实现对货物的有效监管;第三,具有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第四,具有价值评估和货物销售、拍卖的资质,这关系到货物价值的准确评估、及时变现,是风险控制的重点[4]。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金融物流服务才刚刚起步,就企业自身规模实力而言远没有国际物流企业强大,这给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全面开展金融物流服务带来了限制。
4.金融机构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经验不足。由于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信贷的时间不长,在贷款工具设计、资金筹集、风险管理方法和内部监控方面经验积累不足,又受到各种制度、法律的瓶颈制约,所以表现出信贷资金管道狭窄、筹资方式少、贷款工具缺乏灵活性、银行风险管理手段受到外部环境限制、内部监控系统还不完善等问题。同时,物流企业在客户管理、货物所有权、仓单的调查和审核、合同的签订和执行、内部人员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很大[5]。
5.没有专门机构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仓储企业必须是独立的,信用良好、流程规范、管理严格,对所储存商品,要按国家等级标准进行数量测算和质量鉴定,同时应有与客户、银行联网的信息网络。但由于目前我国对仓储企业没有资质认定,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作用,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发展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6.物流金融信贷资金来源单一。中国对金融业进行了严格的管制,物流金融信贷资金只能来自商业银行,物流公司是不能从事信贷业务的。同时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完全垄断市场,民营资本很难进入正规金融市场,致使物流金融信贷资金管道单一。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强,利率缺乏灵活性,使得物流金融信贷工具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四、物流金融在物流企业应用发展对策
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中小企业需要改进自身劣势,提高融资能力,更多的需要国家政策来改革目前的金融体制,健全相应信贷支持体系,制定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税率,拉动内需,全方位、多层次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中国物流金融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与客户及银行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既可以帮助银行建立信用机制,防范金融风险,也可以和银行开展统一授信的方式提高物流金融效率。在物流企业的协助下,银行机构建立征信公司,或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企业账户信用系统,通过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降低金融风险,或者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银行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有关规定和要求提供信用担保,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企业更便捷地获得融资,银行提高了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降低了金融风险,实现多赢[6]。
2.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发多样化、个性化金融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金融机构要推进管理系统对物流业务信息流的实时处理,做到及时供给和支持物流企业所用资金,维护与物流企业良好的客户关系,提高物流企业的满意度[7]。
3.完善物流金融信贷资产流通机制。建立和健全物流金融信贷资产流通转让机制,以化解和分散物流金融信贷风险。加强标准仓单设计,扩大仓单流通范围,使得仓单能够及时在市场上流通转让;积极推进债权出售转让制度,使得有关物流信贷资产能够在市场上出售转让。这样,既有利于化解和分散风险,也有助于加快物流企业或金融机构资金周转,扩大物流金融业务量。
4.加强物流金融人才培养。针对中国物流金融人才紧缺的现状,一方面,积极进行先进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电子商务、金融、贸易经济、信息管理等知识的培训,通过对物流从业人员,进行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方式,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形成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通过多层面的教育与培训,为中国培养出大量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物流专业人才[8]。
五、结论
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运行过程总是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在物流过程中占有大量的资金,且生产需要大量资金,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充分利用物流过程中的占用资金。从物流的角度来看,物流活动不仅伴随着资金流动,而且受资金流制约。资金流不仅决定着物流活动状况,而且决定着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由于第三方物流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行业利润率越来越低,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拓展为企业服务的能力,而在物流活动中开展金融服务就是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能为三方带去益处的一项业务。
参考文献:
[1] 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OL].http://sdpc.省略/.
[2] 许珊.中国诚通与物流金融[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6).
[3] 孟超,田志军.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J].经济研究,2006,(3):6-7.
[4] 邹小芄,陈万翔,夏峻峰.国内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06,(7):16-17.
[5] 唐少鳞.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9):18.
[6] 文胜,何磊.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UPS的物流金融模式[J].物流技术,2006,(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