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6: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规定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充分说明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效果却微乎甚微。因此,在当今信息量急增的社会,让学生学会搜索、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势在必行。
一、激发阅读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书籍。
1.创氛围激趣。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从精彩的电视节目中找到快乐,从电子游戏中找到刺激,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学生无心课外阅读。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如:利用校会、宣传栏等形式,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在教室里张贴一些有关课外阅读的名篇警句或激励性的语言;在教学楼走廊张贴古诗词,构建文化长廊,让学生随时诵读、记忆;还可以举办新书展览,在教室开设图书角,读报栏,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报刊书籍等。
2.树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看的心理。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书的名人名家,讲名人读书的轶事,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读书的重要,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提高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和精神食粮。
3.展成果激趣。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当努力得到承认,心中必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也更会激发阅读的积极性,从而让课外阅读进行到底。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向大家朗诵或背诵摘抄的内容,谈读书心得。举行读书笔记展等。让学生享受成功。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在阅读指导过程中,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1.召开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既可复述或背诵精彩的片断,也可谈自己阅读的体会。
2.开设阅读指导课。既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又可以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让同学们认真观摩,投票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并请获得荣誉的作者介绍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利用校广播站定期开设读书沙龙,介绍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欲。
5.开展喜闻乐见的竞赛。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技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尤为重要,这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提高阅读技能和阅读效率的前提。
1.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都还很薄弱,加上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的不稳定,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因此,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阅读计划,使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课外阅读。
2.精心推荐课外读物。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而学生的阅历浅、鉴别能力差,课外书又包罗万象,良莠不齐。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帮助学生挑选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二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三是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的书籍,四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五是与习作要求有关的书籍,六是教材中“名著导读”的书籍,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读书欲望,唤起学生读书的兴致。根据以上原则,制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建立一个品种多、内容丰富的书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阅读资源,从而有序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和引领。
3.提示课外阅读方法。“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学生课外阅读个性强,随意性大,自控因素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1)精读:精读就是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以便吸取精华。新课程标准指定的书目,“初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中规定的书目,教材中“名著导读”推荐的书籍,要求同学们认真细读,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养成钻研精神,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兴趣、习惯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2)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中学生到后阶段就要做到这点,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知识面。
(3)通读:通读即对书报杂志等读物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不做细细品味,不写读书笔记。对有启迪的可供参考的书,可以采取这种读法。
(4)电子阅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教师要适宜地指导学生进行电子阅读。电子阅读媒介包括看碟、上网、读电子书等,花样繁多,丰富多彩,且阅读便捷、迅速。但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视力,选择积极向上的读物。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不同年级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内容,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协助学生确定不同的阅读方法,并在具体的读书方法上给予指导。
总之,阅读方法很多,如略读、跳读、浏览等,我们要因人、因时、因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享用终身。
4.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做读书笔记,加大阅读的积累。如:摘抄,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列提纲,把读物的要点和基本内容整理出来,理清写作思路,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仿写,根据自己对读物的语言、写法的理解和感悟,仿写其中优美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断,提高写作能力;写感想,结合现实和个人的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看法和体会,提高分析能力;知识拓展,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续写,编课本剧等,培养创新思维。
我们要在指导中通过示范、讲评、交流、展示等形式,提高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能力。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课外阅读指导除了兴趣引导和方法指导外,还需要必要的督促与检查,况且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大部分都在家中。因此,要加强家校合作,重视家校联系的作用,形成家校一体的管理模式,这样学生的阅读任务才能及时完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课外阅读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才能产生成效。
为此,我专门设置了一张“家校联系卡”,请家长填写。
课外阅读记录卡
姓名______ _____ 年级班级_______________
记录时间_____________ __阅读时长_______________
读物名称__________ ___ 阅读字数_______ _____
读物类别:
童话寓言 文学名著 科幻小说
卡通漫画 自然科学 流行小说
娱乐杂志 学习辅导资料其他
五、注重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使种种的方法都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1.培养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阅读要求,制定计划,定时、限时阅读,这样,课外阅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阅读基本上都在课外,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请教老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并习惯使用工具书,及时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效果,激发阅读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姿势。好的阅读姿势不易产生阅读疲劳,不会影响视力,不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育。因此,要教育学生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
4.培养学生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而这三种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性文章:题目――体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说明性文章:题目――体裁――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方法;议论性的文章:题目――体裁――论点(分论点)――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方法。每次学生拿到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5.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许多学生课外阅读也不少,但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的不良习惯有关。因此,就要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批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并通过优美的语句摘抄和片断摘录,博采读物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这样积少成多,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
6.培养学生互相交流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其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有时比教师的指导更大。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新书推荐、书评、朗诵会、辩论会、读书沙龙、专题墙报或手抄报,读后感评比等。通过此类交流,学生阅读的兴趣会大增,对于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都大有裨益。
7.培养学生爱护书报的习惯。无论是对自己的或公共的或别人的书报,都要注意做到不撕页、不卷角、不涂抹,不乱折乱卷,做到爱护书就象爱护自己的脸一样。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是学生内在灵性不断成长的源泉。我们语文教师要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在快乐的书海中徜徉,积累语言,新近母语,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和芬:《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 《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02期。
[2]龚建平:《如何引导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3]赵海:《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成功》(教育版)2007年第08期。
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阅读;习惯
一、课外阅读的概念
关于阅读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教育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读者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是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这两种定义,分别从阅读主体的心理过程和阅读活动的社会功能着眼,阐明了阅读的本质。
而课外阅读,指的是中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延续与扩展,是提高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为了自己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之外阅读其它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谓的应用。”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同志们好好回忆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所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又占多少。我回想了自己的,大概是三七分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收获来自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很重要的。中学 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
(一)课外阅读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日益发展,我们所看到、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中学生从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一个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阅读可以健全人格,提高素养
中学生的日常学习,不仅仅是要获得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健全人格,提高素养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人获得更多地知识,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就必须鼓励中学生多读书,读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
(三) 课外阅读可以使中学生终身受益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方法。而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使中学生终身受益。因为中学生在长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会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习惯。这种独立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无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独立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误区
当前,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的阅读内容、方式、兴趣比较单一。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研究者指出,部分教师为了使中学生增加阅读积累,硬性规定学生读多少书、读什么书,只求阅读数量不求阅读质量;而家长也没有正确配合,或是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有误,或是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式不当。这些培养中的误区导致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不到养成。
四、培养中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就学校而言,教师要巧妙运用学校的公共设施,给中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阅读标语、在板报上提供阅读信息、定期更新推荐的读物等,来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而在家庭中,家长也需要配合教师,给中学生创设一个相对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以达到鼓励学生阅读的效果。如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书、读报,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阅读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以使中学生意识到家长对其阅读的重视,也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还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合适的书籍,或在周末带着孩子到公共图书馆、书店、文化中心等场所,给孩子创造阅读环境。
(二)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抱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相应地产生好的效果。
1.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应抓住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中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课堂之上,教师在结合课堂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中学生的兴趣,讲一些作品的精彩章节、故事片段等,激起中学生的兴趣之后,把作品或者文章推荐给他们,让中学生自己去阅读。
2.用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课下之余要多读书,既可以充实自己,也可以给中学生做以表率。教师也可以给中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阅读的名人事迹,也可以通过表扬身边的阅读榜样来鼓励中学生阅读。
3.组织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关阅读的活动。如寓言大赛、成语接龙等,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朗诵比赛,对优秀的学生加以表扬,或是给予一定的奖励等,以此来激发中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指导中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教师需要根据这一特点,引导中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摘要:教师要激发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要联系各科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健康向上的书籍,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语文教学整体成绩。 关键词:指导;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语文学习的必要补充,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就不会获得十足的成效。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是应用。凡是课外阅读组织引导得好的,语文教学效率就高,成果就大。学生个人的语文学习实践也证明,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语文能力提高就快,学习效果就好。现在的中学生忙于学习,有做不完的作业,有背不完的教科书,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下面就谈谈教师如何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步骤。 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便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便会在阅读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愉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真正建立起来。教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主要有:向学生介绍名著的价值和地位,以此引起学生的重视;用动人的情节悬念唤起学生的思考;利用知识竞赛激起学生对所需知识的探求等。阅读中的思考是扣学生心弦,震撼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的最关键的一环。抓好这一关键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掀起一阵阵感情的波澜: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泣或歌,或沉或昂,学生沉浸在“阅读情感”的氛围之中,就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二)联系教学实际指导阅读。 中学课堂教学只是基础课程,若仅仅死啃书本,不光影响基础课程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会影响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应启发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有关指导书和课外书,以便消化巩固课本知识,开扩眼界。但是目前除了学生的课程繁多以外,各种参考资料、练习册也是形形,良莠不分,更有的一门课跟着六、七种参考书,中学生如果选之不当,就会起到反作用,影响学习。图书管理员要和各科教师共同探讨各种参考书的优劣,每科选出一两种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书推荐给他们,便于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结合各科教学实际,适当开展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阅读指导活动,如举办各科智力竞赛、问题解答和科学小实验等,还可以用丈艺节目的形式,把某些课本知识形象地表达出来,以加强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广泛的读书学习的兴趣,巩固课堂知识,取得优良成绩,并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三)确引导中学生课外阅读。 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忽略其它方面,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 二、教师指导阅读的步骤 第一步,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推荐读物,要考虑到如下几点: 1.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能为学生提供楷模的。 2.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连结,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 3.读物的类型要尽可能广泛和多样,政论体读物、科学题读物、文学题读物、现代读古代读物以及外国读物等应包括在阅读范围之内。 第二步,有针对的指导阅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设课外阅读指导课,进行专题知道。 2.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和学生交谈,了解阅读进展情况,交流对读物的看法,解答学生问题。 3.指导记读书笔记。 第三步,要及时地了解和研究课外阅读情况。 1.编制课外阅读登记表,对每个学生的阅读书刊名称、阅读数量、阅读进度和阅读方式进行统计。 2.抽阅或展览学生课外阅读笔记。 3.举行课外阅读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介绍阅读方法。 4.向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调查等。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参考资料:
[1]孔丘:《论语》。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由不读到要读
目前中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总体来说不是很高,由于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或缺乏自学的积极性。再加上升学竞争一定程度上窒息了课外阅读,大大小小的考试挤压和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有些教师和家长反对学生看课外书,主要是怕影响课内学习、影响考试成绩。因此,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长期的限制下,逐渐对课外读物失去了兴趣。有些教师和家长满足于教科书知识,认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读了那么多教科书,做了那么多作业练习题,还不够吗?不读课外书籍,不也照样毕业升学就业么?比如,在我现任的班中就有部分家长怕影响学习而加以禁止,有些学生也以课外作业多、空余时间少而拒绝看课外书,就算看也是看一些幽默笑话一类的书,对学生的教益不大。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很清楚这种看法和行为是十分错误的。我了解到以上情况后,就通过打电话、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家长和我达成共识之后我才继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向学生指明:课内学习不能代替课外阅读,课堂上所教授的只是一个中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即学生在基本功方面要做到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会解读作品,能完成对作品的基本鉴赏,而更多的知识则要求学生到课外阅读中获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我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爱好的学科,能发挥自己的所长而成为有用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满足于课堂的教和学,而应该把知识的涉猎范围扩大延伸到课外阅读之中去。经过交流沟通,学生开始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并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明确目的,引导学生由盲目阅读到有益阅读
大多数中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只是为了消遣,为了调剂一下精神、松弛一下,或为了打发课余的时光。还有些中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或是听音乐,认为这些比读书轻松多了。我给学生说明,影视作品提供的是各种事实、图片和数字。而书本,按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点,充满了“不明确的因素”,它们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解释,一部作品可以作出许多不同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这就是作品的未定性。例如,读《王子复仇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戏剧《王子复仇记》就不同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心目中只有一个王子――即哈姆雷特的扮演者。再者观看影视作品,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随着剧作者安排好的情节而喜怒哀乐。而阅读的过程始终是能动的过程,是复杂思维活动的过程。书本的空间包容量大,语言、风格、情韵等,都是视听无法替代的。
有些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还不会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要及时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其需要的读物。我的措施是:首先,针对各个学生的弱项指导他们选择有关书目,使学生在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方面迎头赶上,并为发展自己的爱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针对学生的专长选择有关书目,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特别的进展,为培养“特长”人才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消除盲目性。
三、注重积累,引导学生变低层次阅读为高层次阅读
所谓层次指的是读物的层次和阅读的层次。高层次指的是世界文学名著,而低层次是指消遣性较强的书刊、杂志。有的学生不愿读世界名著,认为“不好看”或“看不懂”,更爱读些港台的言情小说。有的教师称之为“不健康的书”。品位不高和不健康应该是两码事,但并不等同,只是有些宣扬了“爱情至上”的观点,对中学生世界观的确立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再说品位不高的书能够吸引学生,总有它的道理,值得我们研究,或许,这也能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教师除了引导,简单的干预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我们不妨把社会上流行或学生中流传的作品列为课外读物,只要认真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禁”和“堵”,只能适得其反。聪明的办法是因势利导,在阅读的兴趣被激起来之后,再把低层次阅读引向高层次阅读。需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中学生阅读时要选择一些既对中学生有阅读价值,又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
为了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笔者广泛听取了各方建议,重点调查阅读兴趣、阅读结构、阅读规划、阅读总量和阅读质量这几方面,问卷五易其稿。调查对象为北京九中初中部、昌平一中初中部、河北省廊坊市七中和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一中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初中、高中学生。重点班有效问卷239份,普通班212份,共计451份。
中学生中文课外阅读现状
从这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和阅读环境还需改进,不容乐观。
1.经典阅读冷热不均,儒释道名著阅读率低
调查显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阅读率冷热不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很受欢迎的著作,阅读率最高的是《西游记》和《三字经》(均超过60%);《弟子规》《论语》《诗经》和《史记》的阅读率也较高,在34.9%-46.3%之间。但有三四成的学生完全不了解《左传》《庄子》《中庸》《大学》《孟子》《礼经》《易经》《道德经》等经典因为所讲内容离同学们生活甚远,内容深奥,所以鲜有读者,阅读率均不超过11%。这说明“六艺”和《五经》这些中国传统社会的必读经典在当今的中学生中普及率普遍偏低。
2.阅读缺乏兴趣习惯,阅读方法急需指导
中学生普遍缺乏课外阅读兴趣,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本次调查显示,超过70%的中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大作用,认知比率与全国水平持平,但超过70%的学生兴趣不浓,或根本不喜欢课外阅读,约有1/4的学生甚至认为课外阅读妨碍学业。
很多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学生较少有详细的阅读规划。只有不超过10%的人每次都有阅读计划,而五六成学生仅在某些时候制定阅读计划。其次,很多学生阅读浅尝辄止,缺乏深度阅读。14.9%的学生会把同一本书阅读2遍以上;而60.3%的学生阅读时喜欢的就多看几遍,不喜欢的就不看或粗略地看;21.1%的学生基本只看一遍就弃之不理,即使能读完,也往往略过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另外,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只有12.9%的中学生经常做读书笔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超过半数的学生偶尔做笔记,还有3成左右从不做笔记。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和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够。有近5成的学生自主盲目地选择课外读物;仅有两三成的购书选择是依靠老师推荐,而父母购买的比例最低。这一方面说明老师和家长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购书和阅读自由,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学生的阅读指导率低,学生的阅读基本上处于自由散漫的状态。
3.阅读时间严重短缺,优质图书数量不足
现在的中学教育还是考试分数定乾坤,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使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存在明显不足。不少学校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笔者调查的一所中学就严禁在校内看课外书,一经发现就没收,“后果很严重”。调查显示,在周阅读时间上,35%的中学生阅读总量在3-10小时之间;近半数人在3小时以下;不到1/3的人能做到每天阅读,超过1/5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另外,很多家长不支持孩子阅读课外“闲书”,认为会影响成绩,不少学生只能私下进行。这使笔者强烈地感到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求,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的诸多无奈。很多学生渴望能多有一些自由阅读的时间,希望每周能有2节阅读课。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电视、游戏室、网吧遍地都是,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玩游戏上,用来看书的时间更少,这需要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中学生普遍反映优质图书数量不足。不少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藏书太少,内容陈旧庞杂,管理分类不够细致,想看的图书不易找到,或者根本就没有,所以,他们希望增加新书,尤其是综合类图书的数量和品种。他们盼望学校为每位同学准备一张借阅卡,可以定期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另外,有限的购书渠道也是一种障碍。在大城市以外的地区,学校附近的书店数量普遍较少,实体书店缺乏,新书数量不足。
中学生中文课外阅读困境的破解之道
韩愈告诉我们:“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引导,破旧立新,防微杜渐,就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下笔者将结合调查实际情况,提出解决中学生中文课外阅读困境的一些破解之道。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圣贤义理之光
文化传承主要靠教育。“读书志在圣贤”,这是《朱子治家格言》里的名句。以“仁爱”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立国之本,是治疗人类精神疾病的一剂良方,也应该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在全社会推行文明教化。媒体更是责任重大。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该栏目旨在“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让传统经典为现实生活服务,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另外,在全国不少地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坛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帮助大众光大民族精神,受到普遍欢迎。
其次,传播圣贤义理之光,有赖于学校和家庭大力支持。现在,不少中小学开始普及经典启蒙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读本已成为千千万万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另外,鉴于像《易经》《中庸》《孟子》这样的经典有许多高深之论,建议学校每周抽出固定时间讲解,举办读书论坛,提高中国传统经典在当今中学生中的普及率。家长也应该密切配合,帮助孩子从小在心中播下圣贤之学的种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2.培养阅读兴趣习惯,加强阅读策略指导
培育浓厚的阅读兴趣依赖于全社会的鼎力支持。首先,应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珍惜文化、重视学问的风气。其次,应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公共阅读环境。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扎实有效地实施了全民阅读工程,现在全国大多数城市开展了阅读日、阅读月、阅读节等活动,定期推荐优秀图书。从2010年4月起开展的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做表率”读书活动及相应图书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就是其中的典范。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建议学校发挥基础阵地作用,妥善处理好基础课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切实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校图书馆应该不断增加优质书报,尤其是综合类图书的数量和品种,科学细致地进行分类管理。可以为学生准备借阅卡,以方便学生借阅。学校可以多举办读书宣讲交流活动,鼓励进行广泛阅读、科学阅读。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好课外阅读读书计划,保证每天至少1个小时的自由阅读时间,比如坚持中午课前10分钟和晚自习前20分钟读书读报的制度。
教师和家长要加强阅读策略指导。建议教师加强监管和引导,多在阅读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策略性上下功夫;妥善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内容,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规划,多进行深度阅读,做好阅读笔记,多提出见解,尽量做到课外阅读和学业两不误。此外,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注意塑造家庭内部的读书氛围,引导孩子主动接受经典作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不断提升阅读的品位和档次。
3.大力推进精品出版,完善图书市场监管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搭建全民读书、服务社会的平台,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今年必将是继续完善图书市场监管机制的一年。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大力加强精品战略,对粗制滥造、盗版盛行的图书实行“杀无赦”“斩立决”。
【关键词】课外阅读 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课外阅读已不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盲区,也不再是老师们语文教学所遗忘的角落,课外阅读已经和课内阅读一样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但是在如火如荼的课外阅读“热”中,学生收效甚微,本文将就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
一、课外阅读:书本是船,兴趣是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先激趣。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能否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对课外阅读充满浓厚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实际最有效的动力,具体做法是:
1.资料查找法。教材是我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突破口,在上新课之前,我都会布置学生去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事件或作者的其他文章,然后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成人物传记。这种作业既有新奇感,又有创造性,学生大多愿意完成。如在上《孤独之旅》时,布置学生去网络上看电影《草房子》,然后谈谈对桑乔,陆鹤、纸月、杜小康等人物的看法。上课伊始,同学们跃跃欲试,争谈观感,兴趣盎然。又如上《桃花源记》时,我布置一个专题作业“走近陶渊明”,去收集陶渊明的诗歌及轶闻趣事,感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廉、刚正。这样就达到了解作者进行阅读,进而培养兴趣的“一石二鸟”的效果。
2.故事激趣法。教材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如《皇帝的新装》《愚公移山》《夸父逐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等文章直接要学生比赛讲故事,再顺势引导这些有趣的故事就收集在哪些相关的作品中,激励他们去阅读经典名著,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讲故事活动。
3.师生阅读交流法。中学生的特点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缺乏意志力,控制力弱。所以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后,还需采用一些方法,对阅读活动进行巩固和扩大。我常常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和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推荐最近所读的好书,经常在读的同学常常围着我转,热烈探讨读书所得,偶有不读书的同学谈不上话来,会自惭形秽,暗暗补上这一“课”。这样,既加深师生间情感交流,又将课外阅读不断深化下去,也是心理学中关于成就感、探究欲和向师性的基本道理。
二、课外阅读:教师既是引领者,又是权威者
1.制订恰当的课外阅读计划。根据新课标要求,每生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5000字。新学期开始,学生要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本学期必读书目有哪些,哪些时间完成,选读书目有哪些,需完成的阅读目标是什么,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修改,根据本人实际制定一份可行性计划,张贴在墙上,全班同学互相监督完成情况。
2.加强监管,及时检测。每天将机械的作业量减少,合理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一、二年级每天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语文课开展课前5分钟“见闻谈”,可讲故事,可背经典美文、诗词,也可谈阅读感受,从而对阅读内容进行检测。三年级任务重了,要求学生必读15分钟课外书,揣摩文中选材、立意、语言亮点,第二天课前3分钟以默写形式再现原文中精彩部分,这样长期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脑海里积淀许多语言及写作技巧,经过内外创造,涵泳体察,语文的功利性和人文性会大幅度提高。
三、重视积累,内化吸收
1.摘抄展览会。中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付出了努力就希望得到认可。我鼓励大家认真做好摘抄,并写出独具个性的摘抄笔记,每半学期开展一次摘抄展览会,优胜者的摘抄将编入班级的《青鸟》文集中。下面展示的名言粹语和阅读感言就是我从我班同学的摘抄本里选录出来的,这是他们在愉悦的读书活动中同“智者”对话的真实记录。
为了看阳光,我来到世上。——巴尔蒙特
摘抄寄语:阳光于我们是希望,它集快乐、美好、纯洁于一身,为了享受它的抚摸,为了感受它的希冀,我们诞生于世。阳光无形无体,却弥撒大地,轻柔地包裹着一颗颗玻璃般的心,于是,冬天不再寒冷,人心不再冷漠。(陈睿逸)
完美从来都只建造在过去的废墟上。——《袖满香》
摘抄寄语:一度追求完美却不知如何去建造完美的人不是世间的留心者,将过去当成废墟的人是愚蠢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因过去而催化新生,这才是智者的完美。
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阅读缺失 主要原因 解决之道
阅读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而这样的精神灌注与文化熏陶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学生的精神发育史,某种意义上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2009年4月5日,、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旨在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更好地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而作为提高个人语文素养和民族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的中小学课外阅读,更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使学生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夯实“精神的底子”、培养健全人格的使命。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150万字”。此外,“新课标”还开列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的推荐书目”口]供广大教师、学生参考使用。从中也可窥见语文课改专家们对于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希望和要求。
《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曾刊发过有关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和专家访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严峻形势:由于多年来教育教学的陈旧观念的积淀,学校、家长们对“高考图腾”的崇拜,社会对阅读的短视,加之新的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丧失,育人的本质不断退化,学生的意志、个性、情感及创造力都遭到压抑和摧残,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缺失正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软肋。
一、中学生出现“课外阅读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与大众阅读缺失、视听文化冲击有关。
不可否认,现在我们的社会读书风气存在一定问题,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盛行,对金钱的膜拜,人文价值、文化底蕴的流失日益突出。少有人能够真正安心甘守精神家园,而这种大众阅读的缺失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身上。过去,书籍是大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而现在光盘、录像、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渠道接受方式多样化,它们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能满足人的感官刺激,同时这些以视听刺激为主的信息接受方式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退化,也削弱了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导致恶性循环。
(二)与课业负担偏重,“高考”的导向有关。
当前教育改革中教育的评价机制相对滞后,“高考”仍然是目前教学的重心,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严重,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最主要、最权威的标准仍然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社会上群众评价一所学校的标准还是看这所学校考上了多少。升学率高。该校招生时就不怕生源不足,各种先进、荣誉称号之类的东西也会滚滚而来,校长也能扬眉吐气,高枕无忧;反之,先进没有,荣誉自然先靠边站,校长也就只能坐冷板凳,甚至连学校的生存也岌岌可危。因此,高考中分值高、见效快的学科自然也就得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格外青睐。语文这一学科由于“高耗低效”,“少、慢、差、费”,自然最不受重视,于是重实用而轻语文素养的积累也就不足为奇了,课外阅读在中学阶段实在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加之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自由支配时间少,整天埋首于题海而无暇他顾。在这种情况下,围绕考试的教辅书籍大行其道,课外阅读更是很难进行。过度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发生了扭曲,因此他们的“拒绝阅读症”也就不难理解了。
目前这种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残酷的,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来说是可怕的。大量的阅读正是我们智育份内的任务,因为大量的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促进学生的课内生活与体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使学生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而这个途径便是课外阅读。”
(三)与语文教师的观念陈旧,阅读教学讲风盛行、教学方式僵化、程式单一乏味有关。
学生阅读兴致的丧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讲风大盛,形式单调。长期以来,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奉教参为圭臬,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在教师限定的思维中去接受。没有自己的声音和见解,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创造性,而“语文内的人文精神也被成一个烦琐的知识点”。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作品作为阅读文本的多解性,普遍存在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悟不足的问题,剥夺了学生作为读者本该享有的权利。他们无法充分地体悟、想象、创造,因而也就不会有主动阅读的欲望,长此以往,自然而然就对阅读失去了兴趣。
二、解决之道
自2005年下学期起,江苏省已在全省实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体系、新的教学评价观念,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和发展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