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5: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思想道德;礼仪教育;发展现状;原因分析德育教育是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大学生开展道德礼仪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当前在大多数高校开展的道德礼仪教育课程,授课内容基本停留在培养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层面,忽略了反映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礼仪教育,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
2012年4―6月,笔者就河南省部分高校道德教育和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交流两种方式:共在6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达93%;并与15名高校教师和50名学生进行了座谈。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日益宽松的成长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畸形膨胀,各种不文明的行为日渐增多,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礼仪状况令人担忧,其道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大学生关于道德礼仪教育的认识
在问卷调查中,85.8%的学生认同在大学开设礼仪类课程,而7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礼仪素养方面需要加强,仅9.8%的学生认为礼仪知识不重要。在座谈交流中,有16年教龄的高校教师张某在提到当今大学生礼仪修养时深有感触:“现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日益淡薄,常有学生见到老师装作视而不见的情况。”面临毕业的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谭某在谈到自己的求职经历时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即将走入社会时才体会到了这一点!礼仪素养很重要,我前几次的求职失败就自己得礼仪表现有一定关系。”实际求职过程中,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为欠缺相关礼仪知识而错失良机。可见,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礼仪素养在求职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同礼仪教育,大多能认识到自身在此方面的不足,希望改进和提高。
2当代高校道德礼仪教育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校开设了道德礼仪教育课程,但是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存在不足,缺乏清晰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规范。于是,学生们就很难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行为,尤其在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会尊重他人;甚至将无视校规校级的行为视为有个性。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但与当前高校的德育过空过泛、效果不佳有着必然关系。在问卷调查中,50.5%的学生表示曾因为自己礼仪上的不周而造成过不好的情况,40.3%的学生曾在举止礼仪上被别人提出过批评,65.6%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礼仪方面总体不乐观,希望得到指点并加以改进。笔者从中发现了当前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关于促进高校学生提高礼仪素养方面的研究很欠缺,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出现很多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尚未形成有效的礼仪教育体系。
3大学生道德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前期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学生普遍认识。但是,种种数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道德礼仪素养的总体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社会体制的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首先,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化,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的肯定急速增强,致使大学生仅重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礼仪道德的重要性。其次,社会更加强调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冲击,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忽视或漠视礼仪道德的规范性。第三,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综合体,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过度追求自由,致使组织纪律观念淡化。大学时期的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随之而来,从而忽视了道德素质和礼仪规范的重要作用,甚至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视为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之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3.2家庭道德礼仪教育的缺位
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却应该是从小开始,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成形就很难再予改变。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教育的延续,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内容大多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多数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和智力教育,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及就业,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此外,有的家长自身不注意礼仪和生活习惯,没有给孩子树好标杆和做好榜样,致使礼仪的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面,部分家长过多的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单一教育模式只是将大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慵懒的校园生活和简单的书本理论层面上,削弱了他们应对社会的能力。于是,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一旦离开父母和大学校园,踏入社会之后就有很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面对挑战和经受挫折,从而会出现茫然、恐慌、逃避等心理问题。
3.3高校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礼仪教育的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非常高的教育层面,对学生来说是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作为道德礼仪教育来讲,目的只是直观反映道德意识和礼仪活动的简单表现形式,也许只是一个礼貌的动作或一句“谢谢你”,所以当前高校教育出发点与道德礼仪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可说,正是这样一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也反映出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同社会需求的脱节。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专业培训;校园氛围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非常重视礼仪。而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传承者与继承人,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还要将中国的古老文明传向海外,因此“90后”大学生的责任非常重大。
一、“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分析
当前通过对“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调研,发现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程度不容乐观。尽管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举止比较规范,但是他们对于自身礼仪修养的满意程度较低,而且对礼仪修养的认识也不够充分;其次,“90后”大学生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着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有一部分大学生想要通过礼仪知识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礼仪道德修养,但是却发现没有合适的平台与途径,从而放弃对礼仪知识的学习。此外,当前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对大学生礼仪修养学习的引导有所欠缺,大部分家长与学校老师不注重对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从而使大学生对礼仪修养持漠视的态度。[1]
二、提升“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举措
1.开展专业性培训,充实学生的礼仪修养知识
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高校在礼仪修养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与支持。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校对礼仪修养方面主修课程的开设比较欠缺,尽管有一些学校开设了礼仪课,但也是作为非重点课程而存在的,对学生的礼仪修养不重视。因此,作为高校,应该对现存的课程制度与方案进行合理调整,可以设立相关的礼仪修养与德育培养的相关课程,而且还要对相应的教育形式进行评价,从而对学生礼仪修养的健康合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例如,可以开设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穿着礼仪课程等,而且还要邀请专业的老师与教授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礼仪修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与可行性。
2.营造积极践行礼仪的校园氛围
“讲文明,树新风”的礼仪实践活动应该在校园内积极开展,通过这种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礼仪修养知识。另外,还可以借助学校宣传栏贴一些文明小贴士,或者在宣传屏幕中播放礼仪示范的节目,使学生能够认真践行在公众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文明用餐以及节约水电等这些小事,从而在学生的思想中种下文明礼仪的种子。
3.积极监督不文明行为,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
有效的规范制度能够对不文明的行为给予一定的监督,因为如果仅仅依靠大学生的文明自觉,那么文明礼仪修养的形成则任重而道远。因此,实施有效的监督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强制性的监督很难改变诸如过马路闯红灯等不文明的现象。因此在学校中应该积极对“90后”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规范,这样对校园和谐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制订相应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还要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进行宣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4.建立大学生礼仪培训档案,培养良好的礼仪修养习惯
作为人才的聚集地,高校中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大学生接受礼仪教育的水平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对于礼仪修养的培养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礼仪道德培养。[3]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礼仪培训档案,通过档案对大学生参与礼仪培训情况进行记录,从而对大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不文明现象的出现,促进“90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综上所述,对“90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不断提升可以积极促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对社会与国家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礼仪意识,提升大学生对我国礼仪的传承意识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作为“90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自身的礼仪修养内涵,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以及社会整体素质的进步而努力。而教育工作者以及全体社会人员,应该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升工作给予积极的支持,从而为建设我国的精神文明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黄蓉.大学生礼仪修养教学探讨[J].学习月刊,2011(12):56-57.
[2]黄凯.谈大学生的礼仪修养[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8):99-101.
关键词:大学生 文明礼仪 使用程度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19-0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至圣先师孔子告诫过他的学生:“不学礼,无以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仪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礼仪本身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通过礼仪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掌握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但是从目前大学生礼仪素质的表现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已经成为高校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的使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问卷调查与大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文明礼仪使用现状”为主题,面向的是5所重点及普通院校发放试卷,此次调查采用的是自填式问卷调查法进行的,共发放试卷500份,有效试卷为482份,有效率达96%。此次调查中女生占62%,男生比例占38%。然而,调查显示,现今部分大学生对于礼仪的使用程度不容乐观,出现了其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缺失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缺少公德意识,很多大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薄弱,如在公共场合有大吃大喝、乱扔杂物、高声谈笑、抢座位、占座位等;文明礼貌有失文雅,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大部分的学生会说一些不文明的口头禅;内心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问候,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遇到陌生人不知所措;这些都与礼仪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调查还显示很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对于长辈需要使用文明礼仪,但朋友之间不需要过多的礼仪,这样的行为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此外,男生的文明礼仪使用程度低于女生的文明礼仪使用程度。这些种种也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礼仪也随之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文明礼仪使用现状有了新的变化。
二、大学生文明现状的原因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化,致使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同时使人们的思想意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新思潮”的挑战,这成为每一所高校,每一位大学生都不能回避的社会现象。
1.传统礼仪文化批判摈弃的偏失。礼仪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当与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并使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进而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在一些领域和地区出现了礼仪失范的现象,这种失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把“礼”,尤其是从汉朝开始的封建社会把“礼”片面地解释为体现等级秩序的“威仪”,“礼”被更多地强调为形式,而忽视其本义和蕴藏的丰厚思想,“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所以“礼”还包含了“忠信”“义理”的意思,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很好的调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但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这种对封建旧文化的批判使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此运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把这种批判推向极端,就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导致礼乐文化也就渐渐远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导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中华礼仪文化重视不够,造成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从而出现了道德滑坡,人的素质下降的结果。
2.外来礼仪文化的冲击。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下融合,但更多情况下是呈现出相互冲突和对立的关系。各国的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解释各自的文化,必然造成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而且两种成熟文化在交流中遇到一块,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现实支持,不可能轻易地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念,其结果往往不会是融合,而是更深的隔阂和对立。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传统礼仪文化失去了其现实存在的土壤。当代大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不够,新鲜的外来的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外来文化全面接触、迅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但由于盲目热衷于西方,单方面的吸收西方礼仪,以至于陷入一边倒;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趋之若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成为“乔装打扮”与“伪装”的“中国文化情结”。
3.男性与女性在使用程度上的差异。此次调查男女比例虽稍有悬殊,但是从此次调查的结果中看,男性使用文明礼仪的程度比女性的礼仪使用程度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因为在人类社会最早的黎明时期,每个妇女(由于男人给予她的价值,加上她的体力不及男人)就是处于为某个男人所奴役的状态。”在原有的以男性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人类知识体系中,女性的地位远远低于男性。由于历史上私有财产的出现,男人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阶级制度的确立,使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属。在社会中的地位取决于物质、精神及意识形态。女性地位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处于低下的位置,是受压迫的,这种压迫来自于封建主义和父权制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这种压迫使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受到限制,从而使女性在交往、生活及说话上都小心翼翼,长期形成了对礼教的遵从。女性对礼教的遵从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我国虽然还在不断的进行深化改革,女性的地位有了一些良好的改观,但是从整体上看女性仍然处于劣势的位置,这也使得那些被束缚的传统观念在女性身上仍有体现。其次从男女性格的差异上看,一般而言,男性的特点是外露和热烈,但稍嫌粗犷,在表达感情上喜欢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在语言上显得张狂、粗俗,在行为上显得莽撞、粗鲁,总体显现出使用文明礼仪程度低的现状;而女性则相对的内含、深沉,却略显羞涩、执拗,表达感情时较为婉转,在语言行为上显得含蓄、得体,其使用文明礼仪的程度显然高于男性。男女性在性格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在认识事情和解决问题等方面产生了差异性,也使得他们在使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差异性。
4.现代化语境下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与理解。在传统理念里,使用文明礼仪的对象不分远近亲疏,但在调查中却发现,现代的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使用对象有新的界定。根据了解,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长辈、师长、以及不熟悉的人交往中会使用文明礼仪,但和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平辈之间)不需要过多的繁文缛节。随着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社会改革不断的深化,传统的观念在人们的生活中悄然发生变化,说明人对于自身的发展更加的趋于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可固化的实体性的存在,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说,人在本质上是“待发展”和“待完成”的运动状态,而且这种待发展和待完成的状态是在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中呈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也就是说,人的本质这种待发展和待完成的状态不仅是个体在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中呈现出来,而且还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者”互动时所呈现出来的。马克思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是具有历时性特点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中,人的本质在内涵上是各不相同的,但总体上来说,人的本的每一次新的阐释都表现为向“人更像人”的状态迈进,即不断地表现为“人的解放”的特征。要判断某种行为的优劣,我们只能根据这种行为在怎样的程度上符合人性。人通常表现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也就是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性。大学生认为朋友之间不需要过多的客套也是因为这样能满足他内心的需要,也是体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近而表明了为什么大学生会对文明礼仪的使用对象有新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这也是人们在这个不断深化的社会改革中更趋向和谐发展的需要。当然在这个观念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便是“和谐”。
5.礼仪教育的弱化与教育管理的滞后。礼仪教育的弱化使德育目标的现实大打折扣,其弱化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忽略了礼仪与自由的契合点。在一个充满个性的世界里,过多的“繁文缛节”显得碍手碍脚,抑制自由,所以人们更容易将礼仪与自由对立起来。在更具有自由空气的高校里,教育者往往认为礼仪教育是一种过多的干涉,受教育者则认为礼仪教育是对自己设定的多余负担。其次是不切实际地追求“理想”的道德。就如老子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殆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主张回归元初状态,倡导道德修养回归天地自然本性,我们现在看这段论述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细细想来,这就是对纯道德的抱残守缺的虚无论。在高校德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潜意识中或多或少作了这种的预设,导致了德育指导思想的偏差和困惑,使德育仅成为意识形态和道德理想的宣传。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而此时高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自然而然在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的双重影响下,他们身上就或多或少地表现出礼仪缺失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途径
1.做好宣传工作,明确礼仪教育的目的。礼仪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交往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心理承受力。实际上,对于礼仪修养,从小学阶段至大学阶段的相关教育趋于单调而概念化,大多数都是外在形式的强调,往往忽略了礼仪修养的本质与重要作用。致使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了解往往是片面地将礼仪理解为见面问好、排队等形式上的宣扬。因此,要加强高校礼仪教育,就必须加强宣传工作,强调礼仪的使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表现中的重要地位,使全社会重视礼仪教育及使用。同时,对于大学生,要强调礼仪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切实认识到礼仪使用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上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努力提升自我的礼仪修养。在具体实施上,注重从大学生品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教育入手,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以及口号式、概念化的宣扬,通过切实的事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同时,学校和教师都不应一味地重视和强调学科成绩,应该把礼仪修养等纳入作为学生奖学金评定、学生评优等的考核标准,以此来鼓励大学生积极使用文明礼仪。
2.教师为人师表,要做好表率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当代大学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在高校中教师不再仅仅指的是授课的老师,同时还有辅导员。他们的道德品质,性格爱好,文化素养,治学态度,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潜移默化地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教师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礼仪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学生做的事情,教师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要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守则,教师要躬亲共守。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从这点可以充分的说明教师的重要性。
3.开设相应的礼仪课程,进行必要的礼仪培训。大学时代是学生知识和素养的提高阶段,由于大学生礼仪知识的缺乏和使用程度不高,他们往往在无意识间按照个人的理想模式去和别人交往,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大学生特有的困惑和苦恼。对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培训内容,寓教于乐,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能恰到好处的遵守和运用文明礼仪,并引导大学生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校园良好人文氛围的创设也是高校文明礼仪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的、稳定的、潜移默化的,在加强文科课堂教学的同时,不可忽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礼仪素养的讲座和活动等,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文明礼仪使用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也可以罗列一些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礼仪缺失点,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内外的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可以开展各种针对学生礼仪失范现象的辩论会、演讲等活动,弘扬文明礼仪之风。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来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5.大学生自身道德的追求。在教育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的体验和感悟,并主动去实践,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使礼仪的他律转化礼仪的自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优势。自我行为规范经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达到自我灵魂的净化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需要外界环境的正面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只有当社会、学校风气普遍转好以后,礼仪习惯才会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完全自我追求。
四、结语
在社会现实中,有不少人是有知而不行,明知而故犯的,知与行并非是必然合一的,所以有道德认识的人既可能作出符合道德的行为,也可能作出不符合道德的行为。知行合一首先要求大学生对文明礼仪有认识,这就需要高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其次道德行为中的知与行,是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统一的。所以高校文明礼仪教育并不仅满足于文明礼仪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追求大学生对于文明礼仪的践行,达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提高高校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莉.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培植.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J].中国德育,2011(2)
4.毋俊泓.大学生礼仪教育之我见[J].太原大学学报,2006(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黄菊良.大学生礼仪修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7.吴春彦,陈曙雯,张岚岚.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5)
关键词:礼仪 道德 礼仪教育 必要性 重要途径
高校教育中应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而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成为一大难题。高校学生品行现状迫使人们开始思考德育不仅依靠学生管理和课外活动上,更主要的是应把目光放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上,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正常课堂教学。因此,在德育课程设置中增设礼仪课程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礼仪与道德的关系
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社会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和言谈举止、仪式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具有约束人们言谈举止的规范性特点,同时,礼仪规则简明、实用、可行、易学易会、便于操作。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不断纠正人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尊重。
道德也是人们的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礼仪与道德关系极为密切,德成于中,礼形于外,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道德是礼仪的灵魂,讲究礼仪除了注意礼仪的外表形式之外,还要注意内在的道德修养,做到表里如一。礼仪习惯是道德品质的载体,人们的道德责任可以通过礼仪行为表现出来,是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人们对礼仪的学习运用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熏陶和教育,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道德社会化过程。观察一个人的仪态、仪表、言谈举止,往往可以了解他的内心道德世界,从而评价他的道德水准和修养程度。因此,高校德育工作中应首先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把道德规范细化为具体礼仪行为上,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收到实效。
二、大学生加强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任性、散漫、不受约束、依赖性强、独占欲强、不善合作,表现为公众场合语言粗俗、不守秩序、课堂上时间观念差、随意说话、玩手机、吃零食、不重视仪表、穿着打扮过于随意,遇见老师不打招呼等现象经常发生,以上种现象表明目前大学生迫切需要加强礼仪教育。我们不仅要将礼仪规范纳入学生常规管理之中,还需要在大学德育课程中增设公共礼仪课程和行业礼仪课程。
各级各类大专院校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大批职业人才,不仅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加强礼仪素质教育。2009年曾有研究者对十二所高校600名高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及教育现状展开调查与访谈,在被调查者中有76.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礼仪修养尚需提高,认为应在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学生占87.8%。
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特别要重视礼仪素质教育,它的培养对象是教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道德、学识学风、言行举止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校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幼儿模仿力最强,幼师的言行举止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我校开设礼仪课程能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质的幼儿教师,使幼师有意识地用所学的礼仪来全面规范幼儿的行为,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开设礼仪课程的内容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上,把礼仪教育纳入正常课堂教学,体现科学性、普教性、持久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目前高校礼仪课程局限于特定专业某一相关课程,缺乏系统性和普遍性,因此开设公共礼仪课程非常必要。
礼仪教育应渗透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从幼儿教育做起,重视礼仪素质教育,在大学阶段应该通过开设礼仪课程系统学习和培训,根据不同院校专业特点,教材内容分公共礼仪课程和行业礼仪课程,还可以根据学校特色编写公共礼仪和行业礼仪为一体的校本教材。
根据我校特点,选用2010年5月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礼仪常识全知道》。本课程开设一年,从教材中选学以下内容:个人形象礼仪;生活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商务礼仪略讲;学校礼仪:(教师仪表礼仪、学生仪表礼仪、课堂礼仪、校园场所礼仪);电话和网络礼仪;餐饮舞会礼仪;节日民俗礼仪;涉外礼仪。以上课程内容全面、系统,同时又有所侧重。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是系统学习礼仪规范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法、情境模拟法、联系对照法和实训法等,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礼仪规范,而且使学生重新认识、分辨、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此论文是黑龙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项目:《幼专生德育方式方法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陆纯梅,范莉莎.现代礼仪实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
[2] 汪建民,丁振宇.礼仪常识全知道.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
“做人先学礼,不学礼则无以立。”礼仪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礼仪素养教育是当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职教育中,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却十分匮乏。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要分析其现象产生原因,从而更好的引导高职大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教育,树立起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自觉遵守礼仪规范。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原因;对策
0 引言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与人,不失言于人”的古训,这些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彬彬有礼,不能粗暴傲慢,不能出言不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礼仪自然也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青睐讲礼仪的人。当今社会中很多时候把一个人是否彬彬有礼作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标准,因此,作为当今大学生,礼仪会变成打开社会交往大门的钥匙。而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由于高职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礼仪素养教育的学习更显得十分重要。
1 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状
(1)课堂礼仪素养的匮乏:不按时上课,迟到现象屡屡发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尊重老师备课的成果,上课玩手机、吃零食、交头接耳,有时在课堂上还有公然顶撞老师。在大学的课堂上,早已没有了上课“老师好”,下课“老师再见”的问候语。有些学生旷课心安理得,得辅导员反复做学生工作,学生才肯去上课。
(2)尊师礼仪素养淡薄:在校园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遇到学生,学生不与老师打招呼,视为陌路人;学生进办公室不敲门;在办公室里与老师交谈声音很大,不会用礼貌用语,目无尊长;只在乎自己班级的辅导员以及正在教课的老师,对于其他老师完全不在乎,功利心太重。
(3)食堂礼仪: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同学就餐之后没有将餐具自行收走的习惯,使得用餐过后,餐桌上、餐椅上一片狼藉,缺乏基本的用餐礼仪。
(4)宿舍礼仪: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宿舍礼仪也十分淡薄,早上起来没有叠被的好习惯,大一军训过后很快就把叠被的习惯忘在脑后,都是等宿舍检查的时候整理整理应付了事;晚上熄灯后,大声喧哗,吵得想睡觉的同学没有办法睡觉,经常引起不必要的冲突;甚至有同学私接电源,破坏学校秩序。
面对以上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匮乏的现象,很多学者都指出:“大学生真是应该学学礼仪,学学为人处世之道。”大学,所教授的不应该只有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人的修养、道德,让同学们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一个懂得为人处世的人,一个讲礼仪的人。
2 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
(1)家庭因素使得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匮乏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使得在家庭中,父母对于独生子女过分的溺爱,导致当今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了家里兄弟姐妹之间的体谅、礼让与分享。在高职院校从事学生工作过程中,发现很多高职大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本身不注重礼仪教育,做了不良的示范,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得学生礼仪素养的匮乏。
(2)基础教育中礼仪教育的缺失
当今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没有礼仪方面的教育,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在应对考试上面,在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上面的教育完全是空白,似乎“分数”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同学们只能依靠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经验学”来解决社交礼仪问题。基础教育老师往往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而不对学生进行礼仪素养方面的教育。
(3)高校礼仪课程的趋于“形式化”
高校的礼仪素养的教育只停留在一门课程上面,这门课多数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礼仪的理论知识,并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礼仪素养教育不接地气。这门课程开设完毕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淡忘,回到以前的习惯中去,很难达到用礼仪素养约束行为规范的目的。很多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连升旗仪式、开始上课前老师与同学的问好都逐步取消了。
3 高职院校大学生礼仪素养培养对策分析
(1)呼吁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礼仪素养养成的重要性,强化全民礼仪意识。
家庭教育是学生礼仪素养养成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应该呼吁全民的礼仪意识,这样才能使得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从小树立起一个很好的榜样,从一言一行做起,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启明灯角色。
(2)礼仪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具备很好的言谈举止以及优良的道德规范,并且可以言传身教到教育的全过程,这应该是一名教师个人素质考核的一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其次,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把学生的礼仪素养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贯穿教育全过程,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学生讲述他们可以领悟的礼仪课程,而不是把礼仪素养的养成仅仅留在大学阶段,那样学生会认为自身欠缺的很多,无从改正,很难消化。
(3)高校中开设礼仪课程应注重礼仪实践性,杜绝形式主义
在高校的礼仪课程中,应该注重礼仪的实践性与实用性,淡化礼仪的理论学习。可以根据高校中不同的专业特点设置礼仪课程的学习方向。通过这种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礼仪训练,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4 结语
爱默生说:“美好的行为比美好的外表更有力量;美好的行为比形象和外貌更能带给人快乐。这是一种精美的人生艺术。”培养高职大学生谈吐文雅、举止大方、彬彬有礼、良好的自我形象是构建人生大厦的基石。也是高职院校礼仪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牟兰. 浅论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其成因和对策[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2-47).
[2]胡永红. 浅析当前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J].教育广角,2009(8):(273).
关键词:体育教学;礼仪教育;高校;大学生
礼仪教育是高校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礼仪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融入对于体育教育和礼仪教育都是一种较新的尝试,却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
大学校园内老师只注重学生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学生的自身礼仪素质修养得不到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修养关系到将来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和是否能够融入到社会中。因此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学校也开设了礼仪课程,但是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1.礼仪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起来。学校虽然开设了礼仪的课程也有老师授课,但是学校并没有明确规定礼仪课程的学习目的。学校只是吧礼仪课程作为了选修课程,而不是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要求学生选修课程考试只要是在60分就可以,学校的不重视导致老师的教学质量下降,据调查有些学校的礼仪课程考试真的只是形式,考试之前你老是会告诉学生考哪道题,考试的时候学生的通过率高,老师也变得轻松,知识形式而已。根本没有真正的把这门课程作为重点去学习。一门课程下来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只得到了60分,学生的礼仪根本就没有得到提高。2.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师在礼仪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学校礼仪教师的专业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高校礼仪教学工作的成败。当前,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专业的礼仪教师队伍,大部分礼仪教师都是有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教学能力存在严重不足。学生有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能做出专业的回答,还有可能误导学生。甚至有些授课老师的礼仪修养都很差。3.老师授课的目标不明确,老师上礼仪课只能教一些表面的知识,而学生为了以后求知更容易一些只学习一些技巧方法,不能把握礼仪的内涵和本质。4.没有规范的教学方法,授课内容比较随意,教学都停留于讲些礼仪规范,缺乏与实践的结合。现代大学生大都数能够认识礼仪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去接受和学习礼仪知识。但是现在我国高校的礼仪教育情况不是很好。高校对学生礼仪进行培养,必须提高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这样才能够提高高校礼仪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当前我国高校礼仪教学而言,还学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加强体育教育当中礼仪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为学校而言,高校在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本校的实际特点,制定具体的礼仪教学规划,有步骤、有目标的进行礼仪教育,这样才能够真正起到礼仪教育的作用。高校只有真正重视礼仪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交、公务礼仪包括涉外礼仪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增强其竞争力。中国高校大学生自身礼仪修养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身在“礼仪之邦”当代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迫切的需要得到提升。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如果拥有良好的交往礼仪,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中,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在求职中会变得简单些,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专业知识但是更注重的还是个人的内在修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用人单位对人才自身修养会越来越高,也会越来越新。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会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很缺乏,因此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文明礼仪教育是大学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大学的礼仪课程大多数都停留在课本上,只限于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只学习书本的知识是很难掌握礼仪文化的精髓,只能学到点概念性的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主要视为使大学生将礼仪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进行生活。因此在学习礼仪知识是应当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尤其是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的礼仪教育,就需要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培训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校园礼仪文化环境建设,通过文化熏陶,加强大学生的礼仪培养。比如大多数高校都有比较完整和固定的体育文化节内容和时间,在这些体育文化节活动开展期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加进来,这种参加不单纯是参加体育比赛,也包括体育比赛的报道,体育颁奖,体育赛事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等等活动,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都需要我们的体育教育在组织过程中,涉及到更多的体育礼仪的内容,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活动中,感受到礼仪素养的真实存在感。学校还可以建立讲文明、懂礼貌的各类体育社团。学校中的体育老师是礼仪知识的传播者应该从自身做起提升自己的素养,对于礼仪的教育都应当时刻渗透到所有学生中而不是单纯的体育专业学生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和学生沟通时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得到提升。从目前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只注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但是在体育活动当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却很少能够引起管理部门和有关老师的关注,这就使得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利用各种机会模拟比赛场景,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相关的角色然后进行教育指导,让学生在体育活动能够改掉一些不文明甚至坏习惯,养成讲文明和懂礼貌的习惯,同时,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企业赞助或者社区体育活动等内容,让学生把所学的体育知识活学活用,在体育实践中尽可能的发挥和表现出来,达到自我修养的提高。当然,体育礼仪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和得到学生的认可,这需要一个过程,也可以成为一个学校体育教育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作为体育教师,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发挥主导作用,帮助每一个学生懂得礼仪并学会礼仪,作为教师也并非简单的从理论层面去模糊的表述,更多的时候需要以身作则,并积极的进行礼仪方面知识的学习,因为只有老师掌握比较全面的礼仪知识,并在体育实践活动能够中能够准确恰当的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才能让学生看到礼仪的优雅和重要,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接触和感知,这种学习并非一蹴而成,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国际礼仪方式和礼仪内涵的变化,体育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礼仪也一定要准确和推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提高社交能力和事物应变能力。最后,礼仪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随着现代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作为实践教学课程,理应加强与礼仪教育的合作,提高二者之间的融合性,最终在礼仪教育学习当中体现出体育的优越性和价值,在体育教学当中贯穿礼仪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在仪态仪表、行为举止方面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既符合当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贾秀春.将礼仪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7期.
[2]张苓.21世纪大学体育教育改革[J].体育文史.2000年05期.
[3]唐立君.论体育美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关键词】高职工科类大学生 礼仪教育 实施策略
一、高职工科类大学生礼仪存在的问题
高职工科类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但是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却存在着高智商、低素质、缺乏基本礼仪素养的现象。部分大学生明知在一定的场合应有相应的礼仪举止,却缺乏自律意识。比如在图书馆吃东西,窃窃私语等现象屡屡发生;见到老师不主动向老师问好;在公共汽车上见了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故意视而不见。这些生活细节问题恰恰体现了学生的个人修养不够,在礼仪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高职工科类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
1.高职工科类大学生对礼仪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家庭礼仪教育的欠缺必然导致孩子礼仪意识的缺失,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娇惯孩子致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与礼仪的核心理念是相悖的。二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忽视礼仪学习。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关注物质利益,注重金钱至上,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三是高职生相对来说自卑感较强。他们抱怨自己学校与理想大学差距太大,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这会使高职生产生自卑、胆怯、压抑的心理,从而导致道德水平下滑,礼仪行为不端。四是对于大部分工科学生来说,注重踏踏实实做事,理论思维能力很强,实践能力也很突出,但是他们太忽视礼仪在自己生活、交往以及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自己不容易融入社会,受挫折的几率也会加大。
2.高职工科类大学生对礼仪情感认同度不高
很多高校也都开设的有礼仪教育的选修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很多工科学生完全不感兴趣,甚至还会出现用反感、怀疑的态度去批判这门课,礼仪课程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加剧,高职工科大学生往往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强调个性的张扬,甚至多数工学生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误认为是虚伪造作,这说明大学生礼仪教育没有赢得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3.高职工科类大学生的社交礼仪意识淡漠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大学阶段社交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未来职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部分高职工科大学生在社交礼仪方面却存在漠视的现象。一方面,部分高职工科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礼仪失范的现象,但是他们还并不自知。比如在图书馆自习室完全不顾其他同学的感受打电话;上课时间学生手机不关机或者静音扰乱老师正常的教学秩序等。这些都反映了学生不懂得换位思考,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严重存在对社交礼仪的漠视。
三、高职工科类大学生礼仪教育实施策略
1.家庭教育与文明礼仪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有校规校纪,家庭也要配合制定家规,协调好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做到有问题及时通过电话,QQ群、微信群等跟家长汇报学生的动态,保证家庭与高校的联络畅通,提高家长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科学教育子女的水平,增加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2.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都是礼仪教育的选修课,只有部分学生能学习这门课,其他晚点选课的学生即使想学也没机会。所以学校应该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针对学生的发展意向,开设不同类型的礼仪教育课程例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
3.增加校园文体活动,营造礼仪氛围
礼仪课程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学校要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逐渐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所以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校园礼仪方面的活动,让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比如开展“三月文明礼貌月”活动、“校园禁烟”活动等,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不断积累自己的交往经验。另外学院团委可以通过学生社团这个渠道加强对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各个社团可以集思广益每月组织一次关于学生礼仪教育的活动。学校还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飞信群、宣传片等网络工具,实时推送一些礼仪方面的案例,推动学校的礼仪文明建设。
4.大学老师要发挥模范作用
老师课堂的言行举止和个人形象会受到学生的关注评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礼仪方面做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否。因此,大学老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起好带头模范作用,并且自己多学礼仪方面的知识,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
5.辅导员工作要从日常管理入手为学生渗透礼仪教育
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亲密也是最信任的精神导师,不仅需要管理学生是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还要注意观察特殊学生的精神生活,从日常生活人手适当的给予辅导和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开班会时要定期开以礼仪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交往细节中如果有没有遵从礼仪的行为,辅导员会立即给予其适当的礼仪教育。
6.建立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长期交流机制
辅导员是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而教师只负责授业解惑,分工不同再加上平时工作的繁忙,教师和辅导员很难有机会交流,对学生的教育教育就会产生脱节,因此建立教师与辅导员交流机制有利于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避免发生学生普遍厌学的状况,更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并且针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心理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发现问题形成书面的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小结
礼仪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对高职工科类大学生职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势在必行。但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个人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才能更好的学好礼仪,并在实践中用好礼仪,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加强礼仪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学习、生活、就业、职业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影响,学校也可以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柳茵.浅谈大学生礼仪教育[J].科技创新月刊,2013(10)
[2]杨勇.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中的问题与建议[J].学园,2013(11)
[3]王琳.关于高职开展职业礼仪教育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