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5: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产品与农副产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中心;供应链实施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32.058
1 引 言
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重要节点,发挥着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递信息、提供服务的功能。南通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作为覆盖南通、辐射周边的唯一源头的集散市场,其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小觑。因此,应以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将它打造成具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一站式”联运供应链综合型的大型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这样才能改善地区农产品流通现状,降低流通成本,降低农户风险,提高农民收入,也将会成为南通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撑体系。
2 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供应链现状
在《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现状研究》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项目,并分析了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运作现状,同时提出功能不完善、交易和结算方式传统,电子化、信息化程度低、经营户管理和培育程度不够、市场销售经营渠道模式比较单一等问题。虽针对问题在最后给出了物流中心今后发展的趋势的建议,但没有详细阐述实施策略。因此,在此提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供应链今后详细的实施策略,一方面有利于物流中心加快升级改造,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南通地区的农产品流通现状。
3 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供应链的实施策略研究
3.1 完善物流中心功能,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一个规范化的现代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应该具有货物集散、电子结算、信息、标准化建设、综合物流(深加工、配送、仓储、冷链物流)、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商品拍卖、金融服务等功能。对照这个标准,物流中心目前还处于基础建设阶段,从2012年至今,货物集散、检验检测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电子结算、信息也在进一步地推行中,电子商务建设项目也已经启动,目前正在努力打造综合物流平台。农产品的交易要求要比工业产品高,要想提高交易水平,提升农产品物流水平只有实行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管理,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科学整合。发展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个方面是发展冷链物流;另一个方面是发展农产品流通加工。
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想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必须依托大型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将冷链物流业务外包,扩大企业规模,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才能得到推广。只有实行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管理,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科学整合,这样才能提升农产品物流水平。依托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江苏惠生农副产品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月,由南通农副产品物流有限公司与南通好便当净菜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成立。公司位于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内,交通便利、供销资源充足。目前已建成冷库400平方米,加工区、配载区、办公区共计1000余平方米。虽然公司目前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硬件设备投入、软件信息化建设、全程冷链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另一方面,物流公司通过流通加工来实现农副产品的增值,可以减少农副产品损失,延长保质期,提高价值。可针对大型酒店、超市、学校、企业食堂等大型客户,结合提品特征,提供研磨、洗涤、色选、细分、单元化、组合化、初加工、包装等业务活动,更好地方便客户。物流公司出资一方南通好便当净菜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专业从事净菜、肉制品等的研发与加工,现已引进各类现代化机械生产设备,生产的产品能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公司目前拥有生产车间、冷库、仓储等生产性用房6000多平方米和1000平米无菌包装车间,配置了全自动气调包装流水线两条以及日本进口大型速冻机1台,大型洗菜机2套,制冰块机1套,大小冷库4座,1500吨气调保鲜库1座,还拥有几十种蔬菜及肉制品加工机械,公司还配置了产品化验室、农产品农药残留检验室。这将为物流中心发展农副产品流通加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信息共享
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方面应以交易信息为基础,全面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交易区应该全面实施IC卡结算,所有交易应索证索票。在交易信息的基础上,今后所有信息收集与、货款结算、指挥调度、客户服务、加工配送、会展拍卖、检测检验都应该实现电子化管理,真正实现无现金交易。在物流中心网页上及时更新最新交易信息,包括数量及价格,如果查看公司最新网页信息,还是一周前的价格信息,这就对市场的指导意义不大了。对比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全国排名第四)网站一直在更新当日最新的价格(包括最高价、最低价、中间价),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一定要建立强有力的交易信息系统,及时动态更新每日价格、供应、需求信息,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形成全省、全国的农副产品标准价格的流通信息,并及时提供农副产品信息,这样就能调节销售和采购数量,使得市场价格保持稳定,使生产者、消费者均获得利益的保障。另一方面,做好农产品溯源信息衔接工作。国家为了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管理溯源系统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农产品安全涉及生产、流通、销售、监督等多个环节,而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是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中心环节,因此在农产品安全信息方面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将上游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溯源码推向流通市场,以便消费者能及时获得农产品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中的信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全程安全管理。因此可借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平台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建设,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
3.3 整合农户与经营户,采用“推-拉”混合式供应链
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一般都是推式供应链,以农产品生产者为主导,根据预测进行生产,从而推向市场。这种方式往往因市场的变化、信息传递的失真等因素,风险较大。借助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信息平台的建设,逐步完善买卖信息,完善数据分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能使得农产品的生产者及时获得市场信息,调整生产的品种和规模。同时,物流中心还可以指导大型农户进行生产,将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供应链一体化集成。改变传统的农产品推式供应链,从而采用供应链局部拉动式农产品供应链,通过“订单”来组织生产、流通。这样农户一方面可以减少因盲目生产而带来的农产品积压造成的损失,同时避免自行进入市场而带来的风险,保障了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因订单来源于顾客需求,所提供的优质、安全的产品更是满足了消费者需求。另外,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可以借助供销合作总社这样的优质资源,将农产品研发、农资供应等供应商集成到农产品供应链中,发挥规模优势,使得农产品生产者获得新品种、高品质、高功效、低成本的农资。如图2所示。
图2 “推-拉”混合式供应链
3.4 拓宽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实现小农业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2012年以来,国家多次出台支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政策,鼓励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在电子商务建设方面,继2014年在淘宝网开设通农物流商城店、开通微信公众号“通农物流”后,2014年8月通农物流网上商城进行了试运营。可是,这些电子商务运作最终无疾而终,显得“雷声大、雨点小”。“互联网+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也会成为破解农产品流通困局的主要途径之一。农产品电商要想分享电商蓝海中的这块大蛋糕,必须得解决好几个问题:①农产品源头的规模化。②农产品的标准化。③农产品的品牌化。④专业的农产品物流。⑤呼叫中心平台建设。⑥懂农产品和电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⑦实现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其实,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在前期社区直营店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品牌基础,同时,产品标准化建设方面对于产品分类、编码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培育了一定规模化供应基地。在原有的电子商务建设基础上,随着农产品供应商、消费者的思维转化,不断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分析南通地区消费者需求,打造“通农物流商城”品牌,创建属于南通人自己的“菜篮子”购物网站。比如省内依托农批中心成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的南京众彩宜鲜美,实现了网上订货,进行专业订单处理、分拣加工中心、质量安全检测、专业配送到市区众彩宜鲜美社区亭店。这样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农产品集散功能和配送分销的主渠道作用。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时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之处。
3.5 培养农产品供应链复合人才
不论是前面提到的信息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是供应链实施、第三方物流发展,这些都离不开人才。因此以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带动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提高农户收益,离不开懂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以及懂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的复合人才。因此要重视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只有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了,企业发展才有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与开设有物流专业的高校合作,目前南通地区各高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具体见下表,目前还没有学校涉足农产品物流领域,这可能与农业发展在我国的现状有关。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前身是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2004年,自2010年开始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来培养物流人才,专业发展也一直想借助学院多年的以农为特色的历史资源,寻找企业合作培养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人才。因此,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可以选择意向院校进行订单式培养,共同培育企业所需复合型人才。
4 结论与展望
总之,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在转型升级之际,要不断完善物流中心功能,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发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作用;与高校联合培养所需复合人才。预计2016年交易额能达到120亿元,交易量能达到180万吨,收入达到1.3亿元,所投资的冷链配送中心,日配送能力可达100吨。物流中心围绕发展冷链物流、发展特色市场、发展直营店、发展电子交易加快市场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员工素质、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档次、提升经营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发挥它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在今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浦玲玲.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现状研究[J].物流技术,2015(9).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y adopting the management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management is the method currently us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dvantage analysis to the present Nantong city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center as the leading supply chain model as exemplified by nantong.
Key words: the log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advantage analysis
我国农业基本上仍沿袭传统的“大产业、小行业”的生产方式,一般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劳动生产率低下。为了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重新构建农业产业链,建立服务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新模式。构建一个高效率的农产品供应链必将促进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解决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以农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新模式(见图1),可对当地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1 农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主要优势分析
1.1 物流设施齐全、规模效应明显。农产品物流中心的选址一般都会选择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为其大运量的物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物流中心内配备了完善的保管设施、冷藏冷冻设备、配送设施等,有利于农产品物流相关业务的开展。物流中心内专业的检测设备保证了农产品质量,严把农产品质量关。农产品物流中心一般会选择和大型农业企业、基地或者合作组织合作,这样的规模效应将有效促进这些大型企业的发展,逐步取代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生产方式。同时,这样的规模效益还有利于吸引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进入了本地市场,为当地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1.2 专业化程度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采用专业物流技术和设备,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及农产品流通加工,提高农产品流通经济效益。同时,能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将农产品生产者、供应者、销售者、消费者有效集成,进行统一的计划、协调和有效控制。因此,农产品物流中心不仅通过供应链管理改善了自身服务,提升了产品品质,主要为众多的农业企业搭建了良好的合作、交流的平台。
1.3 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了成本。农产品存在不易保管、水分流失等问题,因此农产品易损耗的特性导致农产品物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发达国家的果蔬采摘后损失率为5%,而我国目前的损失率为20%~40%。因此,构建农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有利于减少中间流通环节,缩短流通渠道,加快农产品流通。传统的市场经营模式下,农产品从生产者出发,经过产地批发市场、运输商、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多个中间环节,才能最终达到消费者,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甚至还有“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之说。物流中心将产地产品直接运送到消费地,通过这种模式一部分让利给农户,一部分让利给市民,价格都比传统农贸市场低,较好地解决了“卖贱买贵”的问题。
1.4 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沟通。农产品物流中心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将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主体准确、及时上传各项农产品物流数据;科学收集、处理和农产品信息;及时提供详细的农产品供求与库存信息,以实现供应者和需求者的资源共享;可帮助农产品生产者实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做好生产计划,避免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
随着电子商务化进程的加快,以网上订单的方式进行生产商、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对接。这样的营销模式必将扩大销售渠道,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农产品的及时、准确配送,以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
2 南通市发展农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优势分析
2.1 经济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增长。江苏南通地处我国黄海南部,长江入海口北岸,南与苏州、上海两市隔江相望,素有“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之称,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经济发展迅速,2013年南通市实现GDP总量5 038.9亿元,人均GDP达到69 050元,排全省13个地级市第4位。2013年南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 059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 754元,居民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同时对购物环境、食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南通市发展农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
2.2 以农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初具规模。2012年3月18日,南通市重要的民生工程――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正式营业。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规划总占地面积1 066亩,预算总投资47亿元,预计年交易额100亿元,是南通及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性的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它立足南通,辐射苏中苏北,服务于长三角、华东地区,连接全国,突破传统的农商交易模式,提供批发交易、物流配送、冷冻、仓储、展示展销、电子商务、信息、进出口等全方位服务。它荟萃八方农产,汇集四海农商,发展定位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交易种类最全、科技信息含量最高、物流成本最低、辐射最广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之一。
自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开业后,原来市区7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陆续进行资源整合,拆迁关闭。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借助它的区位优势、规模优势、专业优势,逐步主导着南通市农产品供应链,不仅关注着南通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同时也要保证上游合作企业稳定、高效运作。与海安县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关系,帮助农民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自2014年开始,物流中心开始开设农产品直营店、进行统一配送,这些创新举措获得“全国批发市场行业最具创新力市场”称号。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作为南通市最大的“菜篮子”工程,通过加快基础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市场流通设施、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创新调控保障机制,提升通农物流品牌,使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2.3 “通农好太太”农产品连锁直营初具品牌效应。围绕“完善链条,减少环节,创新模式,促进产销衔接”的目标,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已在市区开设了14家“通农好太太”直营店,销售蔬菜、水果、肉制品、调味品等9类400多个品种。市民基本能一站式购满“菜篮子”。直营店平均菜价比农贸市场低10%~20%,个别品种甚至低40%以上。同时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投入300万元建设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对进入通农物流农产品实行逢进必检,建立农产品溯源可追溯体系,加大检测力度,提高检测频率,确保食品安全。这样直营店的直销产品质量是有保障的,同时一部分让利给种植户,一部分让利给市民,较好地解决了“卖贱买贵”的问题。据悉2016年底前,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将在崇川区开设约100家农产品社区店,这样就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流通环节少、成本低、现代化水平高的农产品零售体系,直接化解市民买菜“最后一公里”问题。
2.4 农副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试运营初具成果。为了建设有南通特色的农副产品电商平台,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于2014年3月与中国电信南通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设通农物流自有电子商务平台,力争打
(上接第68页)造属于南通人自己的“菜篮子”购物网站。电子商务网站自8月8日试运营以来,已成功交易10笔。商城网站的知名度在广大市民中逐步提高。网站商品均采用专车配送、货到付款的交易方式。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采用“实体店+网上营销”战略,扩展了营销渠道,利用信息平台,以网络为媒介,为网上购物消费群体提供便捷。今后随着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模块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可以通过对信息流的促进,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联动,实现农产品及时、准确配送。
2.5 政府重视,多项政策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南通市制定了《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提出积极扶持重点物流项目。“十二五”期间,市区重点推进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顺丰速运南通航空枢纽中心,南通交运物流中心等项目,这些项目投资都在亿元以上。因此政府提出了七条具体发展措施,出台并完善扶持物流业发展的土地、融资、税收、规费减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市委相关领导也多次视察通农物流“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多次肯定了通农物流这两年的发展,并鼓励要继续加大招商力度,丰富农副产品交易品种,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要认真研究物流与农产品批发业务之间的相互促进、依存关系,努力建成一流的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
3 结束语
虽然南通市以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主导的供应链模式初具规模,但是距离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今后课题组成员将继续深入调研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及南通市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及大型流通基地,对南通市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现状做具体详细分析,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 李亚丽. 美国、日本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及经验借鉴[J]. 江苏农业科学,2014(7):440-442.
[2] 梁颖怡. 对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构筑的思考[J]. 现代商业,2014(19):62-63.
*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位于晋、陕、豫经济“三大角”的中心地带,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盛产多种农副产品,如苹果、柿子、油桃、杏、葡萄、大葱等,近几年来,随着农业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企业注册了一些带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商标,如:用在苹果上的商标有“都心喜”、“黄土高坡”、“稷王山争果”,用在柿子上的商标“蜜罐罐”,用在大葱上的商标“万泉”,用于农副产品加工的商标有:勇帆、可尔等,但农副产品商标主要存在着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发展严重滞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册商标使用堪忧,大多数商标束之高阁。*县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不少的特色产品,这些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都是与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或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农副产品在周边县市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这对开发特色品牌十分有利,但是真正使用并发挥其作用的几乎没有,有的商标注册后一直未用,一直闲置,如*县科丰实验果园,*年注册了“黄土高坡”、“稷王山争果”两个商标,均未使用过;薛朝一果农注册的“都心喜”商标,也没使用过,现人己去世,商标不知去向;山西*县果蔬开发中心注册的“万泉”大葱商标2001年注册后,虽使用过,但企业不景气;汉薛供销社*年在柿子上注册的“蜜罐罐”商标虽使用过,但使用量不大,随着供销社负责人的变动,新的负责人不知本单位有这一注册商标,目前更谈不上使用;山西省*县建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个以蔬菜果品脱水加工,各种小食品加工,主要从事果脯加工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年注册了“勇帆”商标,*年注册了“可尔”商标,均用在果脯加工上,近两年生产“勇帆”和“可尔”果脯2200多吨,企业虽然有了自己的商标,有自己的品牌,但由于企业规模小、利润低,今年基本上不生产,又与农户签订种植辣根合同,对辣根进行粗加工。
2、品牌意识不强,注册商标质量不高。随着农业生产逐步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近年来尽管政府、工商部门在培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拉动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产品增值,让农民增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部分企业存在着“产品销路好,未必要商标”的观念,没有认识到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含金量,对注册自己的商标没有积极性。如:华荣果库是果业龙头企业,生产的果品销往欧洲、东南亚等国,并获得南美四国、泰国、毛里求斯的出口注册认证,我局曾多次深入企业帮助其选用注册自己的商标,但至今积极性不大。现有的农副产品商标中,没有一件地理标志的注册商标,没有一件知名、著名商标,更淡不上驰名商标。
3、档次品牌滞后。一个地方拥有商标数量的多少,特别驰名、著名商标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样,一个企业的商标驰名程度及其拥有数量的多少代表着这个企业的经济实力、产品质量、经营状况、诚信程度及其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情况,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某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对农产品来讲同样如此,如建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由于资金短缺,企业规模上不去,全年断续生产时间不足6个月,这不仅不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周边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动作用,而且造成企业生产运行成本高,管理费用大,资金周转期延长的被动局面,使企业的品牌打不出去。
4、品牌战略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农产品特色品牌不仅是商标所有人自身的巨大无形资产,同时也是当地的巨额财富,怎样开发利用和保护好这些无形资产,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是不可能缺少的。今年省、市工商局出台了创立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的激励政策,使商标所有人可以在创立品牌过程中“名利双收”,但我们与县政府分管领导汇报要求县政府出台奖励政策,未予批准,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显得力不从心,收效不大,在引导企业创品牌上,没有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5、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大。受传统农业经营理念和分散经营模式的影响,农副产品商标所有人还不能认识到商标的潜在价值,心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重经营或轻宣传,社会公众根本不了解,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品牌做强做大。
二、发展农副产品商标的对策
1、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农副产品商标注册。积极引导农副产品注册商标是推动*县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有力举措,针对当前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者商标意识淡薄、对使用注册商标认识不足的现状,对未申请注册的农副产品尽快动员生产、经营者对其产品申请注册商标,并根据申请注册商标的类型,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商标申请注册效率,增加注册商标总量,在指导商标注册工作中,要把那些已形成规模生产的特色农副产品、特定地理环境和特定人文因素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作为发展农业品牌的工作重点,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做到两抓:一是抓宣传。要采取印发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现场咨询、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宣传《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等商标法律法规,宣传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商标意识。二是抓引导。引导农副土特产品发展注册商标,引导富有地方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引导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产品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
2、择优扶强,争创知名、著名商标。目前,*县的农副产品注册商标不多,这与一个农业大县极不相称。为此要采取择优扶强、跟踪服务的办法来推动农产品知名、著名商标的争创工作,帮助企业加强商标自我管理,用好自己的商标,帮助企业开展争创知名、著名商标的准备、申报、推荐工作。
关键词:农副产品;深加工;价值增值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28-02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农产品大国,最不缺少优质的农副产品,缺少的是能够卖出高价,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因此,在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不是要思考去如何提高农副产品的产量,而是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质量的提高上,为了解决农副产品价格低廉,价格波动过大,本文提出采取深加工的方式,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农副产品价值增值原因分析
(一)从江西省农副产品市场的现状分析
江西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一个种植业和养殖业发达的大省,具有极其丰富的农业资源,主要的粮食作物有谷物、小麦、玉米、薯类等,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芝麻、花生等。江西省2011年的粮食总量是2052.8万吨,占全国的3.6%;2011肉类总量236.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3.89%;2011年水产品总量是217.27万吨,占全国总量的3.88%;2011年水果产量5805771吨,占全国总量的2.55%。但是,江西省大多农副产品的价值增值率和商品率低下,初级的原材料生产比重大,农业的整体效益比较低,农民的人均收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问题显著。
(二)农副产品加工率低原因分析
第一,农副产品的生产以户为单位,规模小,农副产品生产率低。长期以来,农民所能做的就是盲目扩大种植量,期望好的收成,多数农副产品经过简单的初加工技术就进行销售,附加值低。
第二,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不畅导致农副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又因为部分农副产品的储存成本过高,造成的后果不是价格过贵,或是因为储存不利造成农副产品的积压变质,使农民蒙受了极大的经济损失。[1]
第三,农副产品综合了搜寻品、经验品、信用品的特点,由于缺少产业化合作化的生产模式,农副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下,价值增值低,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也缺少产品差异化,现今社会农药、化肥的使用严重影响了农副产品的质量,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的信息不对易造就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
二、江西省农副产品价值增值模型构建的理论涵义
假设初级农副产品从生产出来开始,经过连续的加工、销售等过程不断地进行增值,忽略生产中的成本问题,构造价值增值模型如下:
f(xz)=f(xi)+f(xj)
此模型适用于理论涵义上的分析,其中:xz为农副产品价值增值过程中总的环节,xi表示初级农副产品,xj表示农副产品经过深加工的环节,f(xz)代表了农副产品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具有的经济价值,f(xi)表示的是农副产品本身的初始价值,f(xi)表示了农副产品在第j次加工中转换的增加值。[3]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农副产品的最大化的价值实现,主要是依赖于f(xj),就是说运用农业科技对初级农副产品包装、加工、营销的环节进行价值增值,实现农副产品价值最大化,提高农民的收入。由此,农副产品深加工也就成为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农副产品价值增值的措施
(一)深加工增值的优势
首先,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利用效率,把初级农产品转化为成功的加工食品,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变废为宝,一方面解决了农副产品富余积压的问题,另一方面挖掘了农副产品内在的价值潜力。[4]
其次,农副产品深加工优化和调整了农业结构,使农业生产方式趋向于规模化、标准化,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的专业化水平和集中度的提高。
第三,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进一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扩大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是加大出口的必要条件。
最后,农副产品深加工也能提高财政收入和农民的收入。江西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比较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得江西省处于农业大省、财政穷省的尴尬境地。农副产品深加工,使得农副产品自身价值得到了增值,也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税收收入。结合江西省的旅游资源,江西省推出的一系列由农副产品加工而来的特色产品,比如说,婺源的精致包装的香菇、灌装酒糟鱼,鹰潭的特色小吃鸽鸽等这些都成为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
(二)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知名度
长期以来,农副产品深加工就一直视为制约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短板,也成为造成农民收入不高的主要因素,农副产品加工后转换发展滞后,造成农副产品的供应过剩,农民出现“卖难”的现象,产品的高附加值低,缺乏社会需求,结果就是增产不增收,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5]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江西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利润率相对而言较低。针对当前江西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现状,给出几点对策建议:
加大江西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的生产。实施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项目,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壮大。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企业,加大农副产品加工业批量化的生产,在优势农副产品区域重点扶持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实现区域规模效益。
以区域资源优势为核心,兴办农业支柱产业的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龙头企业具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后,会以最快的速度扩展到农户,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农民劳动生产率和农副产品的经济效益,让农户获益颇多。
全力打造品牌产品,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6]农副产品要实现价值增值的核心就是跳出薄利多销的固有的产品制造的思维模式,要发展品牌农业,实现品牌产品作为基点。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的开发生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建立品牌识别特点,维护品牌形象才能真正的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获得额外的收益。
汇源品牌的创建带动了中国果汁行业的发展,引领了果汁健康消费的新时尚,促进了水果种植业、加工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双汇集团持之以恒的肉类深加工获得了丰厚的收益,成功的方式就是“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的生产模式,大力推广了冷鲜肉的品牌化经营,开创了中国的肉类品牌。
依托科技,加大农副产品附加值的科技含量,满足市场需求。把龙头企业做强,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依托科技,注重产品的差异化,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转换率,形成精深化、高端化发展态势。
总之,农副产品深加工是农副产品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江西省应该牢牢把握这次机遇,迅速促进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以此提高全省农民的收入,带动全省经济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孙莹、何维达.我国农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09).
[2] 刘宪.江西省农副产品供给风险和发展方向[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02):122.
[3] 王晓峰.吉林省农副产品价值增值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4] 韩志辉.狂吃十万亿——中国农产品食品高附加值增长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一、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的商标意识。由于农产品商标注册主体主要是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农民对商标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品牌经营意识比较淡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自身和农产品商标的发展。为使商标战略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市局在宣传教育上狠下功夫,在提升农民商标意识上大做文章。一是把《商标法》等法律法规列入普法的必修课,并结合国内外农产品商标战略、商标侵权案件和商标被抢注的案例,对农民进行宣传,使利用农产品商标增加收入成为农民自觉的行动,成为企业家的自觉行为。二是针对农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特点,把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养殖、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大户列入商标普法宣传主要对象。三是通过举办农产品商标发展现场会、专题讲座、现场咨询、上门服务、集中授课培训,送法下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免费发放有关商标注册的宣传资料20多万份,并选择本地一些运用农产品商标品牌开拓市场成功的典型事例,深入乡镇、深入农村第一线,广泛宣传商标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有关知识,使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拥有农产品商标的好处,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树立商标意识、品牌意识。
二、主动介入,积极指导农民注册商标。一是确立农副产品指导注册重点。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指导那些已形成一定规模、特色的农副产品申请注册商标。从此,高要的大米、德庆的贡柑巴戟、封开的油栗、四会的沙糖桔、鼎湖的文庆鲤,广宁的庆宁竹、怀集的六十日黄菜等传统优质农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册商标,使上述传统、优质农产品不仅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法律的保护,提高了知名度,也促进了产品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二是增设商标注册服务站点。积极和省商标事务所沟通联系,在全市增设高要、四会两个广东省商标事务所服务点,与省商标事务所和工商部门的实现联网,为广大企业提供各类商标法律法规方面的咨询解释和各类商标服务,为农民、涉农企业和农产品产业协会办理商标注册、续展、转让、许可和变更等提供了快捷的途径和方便。三是积极探索商标注册新模式。在农副产品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推广“公司(协会)+商标+农户”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带动一方富裕。为了帮助农民生产和推销“六十日”黄菜,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2004年3月,引导怀集县凤岗镇农民成立了“六十日”黄菜协会,并帮助其注册了“绿凤牌”、“燕都牌”商标,产品知名度得到迅速提高,过去没有使用和注册商标,每公斤17元都卖不出去的“六十日”黄菜现在每公斤售价23元,比原来增加了5元。在小小商标的带动下,全县越来越多的农民种植和腌制黄菜。2005年,仅怀集甘洒镇黄菜种植面积就发展至1000亩,比原来增加了800亩。四是积极指导“名、特、优,新”农副产品以及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申请商标注册。对符合地理标志注册条件的农产品,加强同农业科研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协助地方做好商标注册申请的具体事宜。
三、培育名牌,以拳头产品带动农业发展。肇庆市农产品多属分散经营,生产规模较小,无法形成竞争优势,培育农产品名优商标难度较大,市局按照“普遍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着力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能力且已取得注册商标的农产品争创名优品牌,努力形成龙头品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新局面。在扶持四会市华贡农科集团公司在打造“华贡”牌沙糖桔产品过程中,市局上门服务、跟踪指导,积极引导其走品牌强企之路,“华贡”牌沙糖桔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及“中国名优果品”、“国家无公害产品”,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远销国内外,发展成为产供销一体化、农科教相结合的辐射作用明显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2004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实现利润1139万元,带动农户4100户,户均增收1200元。通过树立品牌、开拓市场,引导四会柑桔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当地柑桔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种植面积由1999年的4.9万亩迅速发展到现在的22.5万亩,成为全国沙糖桔种植最大的产区。种植沙糖枯成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关键词:农村流通;流通网络体系;创新发展;体系构建
引言
加快农业发展,盘活农村流通,促进农民消费,繁荣城乡市场,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稳定农副产品价格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制约我国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瓶颈的金钥匙,也是党和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受到我党及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改革不断涉入深水区、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历史转型期,高效、发达、顺畅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在促进农业生产、引导农村消费、繁荣农村市场、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由流通体制、流通企业、流通渠道与环节、交易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和技术五方面构成的完整流通体系,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及商贸流通等多个环节打通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先导引领作用,强力推动农业集中化、产业规模化,达到效益最大化。
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相关理论评述
我国拥有最为广阔而极具潜力的农村市场,农村流通事关农业生产、农村消费和群众生活。而考察流通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看到,现代化大生产呼唤现代化大流通,而现代化大流通又反过来可以更好的促进现代化大生产,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大事,是发展新农村的好事,是让农民增产又增收的喜事,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办的实事。农村流通网络(Rural circulation network)指以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主要流通对象,在农村生产主体、流通主体、流通客体、流通方式、流通网络、流通基础设施、流通环节等要素参与下,共同构成完整的农村商品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就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武装,信息技术为支撑,物流配送为基础,连锁经营为手段,标准化管理为特征,为农产品全球流通提供服务的平台,以解决流通过程中涉及的生产、销售、市场、信息、组织、推广、加工、包装、检测、经营等一系列问题,是集商品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多样化服务为一体的现代新型流通方式。通过改造、提升传统经营业态,打造大型的、规范的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专业市场、期货市场,由农业合作社、营销企业、批发商、龙头企业、超市百货零售商等多元渠道主体,形成便捷完善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
我国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现状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跨越式大发展,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农村也逐渐过渡到现代经济社会,并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新格局。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村流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总量大幅度攀升,农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优化,经营网点增多,外资和合资连锁经营企业触角向农村延伸,社会化服务如日中天;交易方式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由传统单一的农产品集贸市场扩展到综合市场、专业批发、订单式购销、拍卖以及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流通业态升级,突破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商品种类限制,农资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行其道,冷链物流体系初具规模;经营业态转型,连锁经营、百货商超、便利店从城市走向农村,取代传统的小百货、食杂店、夫妻店,创造方便、安全、实惠的农资购买场所;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涌现,通过“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等工程建设,农村流通服务环境大为改善,服务体系逐渐健全,市场秩序逐步完善。
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行政推动力度不大,扶持政策不完善,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有限,监管职能履行不到位,农村流通网络未纳入当地城乡发展总体规划,选址存在随意性,布点处于“小、散、乱”的无序状态,造成交易成本高、流通效率低。第二,流通网络建设责任主体多头,政出多门,组织化程度低,有限资金摊开分散,落实责任难,资源消耗多,流通市场难以形成合力,农村流通法规不健全,流通政策不完善,流通业态落后,经营方式单一。第三,农村现代化物流、配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功能齐全的大市场偏少,缺乏与现代流通相适应的信息化平台支撑,经营业态发展后劲不足,交易方式尚显落后,城乡与区域差距明显且呈现持续扩大趋势。第四,农产品季节性强,农民购买力水平较低,农村消费需求相对分散,流通成本高、耗时长、风险大,导致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进驻农村流通市场的动力不足,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培育更是难上加难。第五,在工业化、城市化碾压下,城乡市场规模差距持续扩大,并可能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深层次矛盾,而富饶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贫瘠欠发达的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而西低,区域竞争力东强而西弱,地区差距也逐步拉大趋势。
国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经验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流通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流通模式、以法国、荷兰为代表的欧盟流通模式,其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一)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强盛的大国,其农产品生产稳定,拥有庞大、畅通且高效的商品流通体系,究其原因,一是部分生产者在产地直接将农产品分级、处理、包装,送往零售终端,这种直销的市场模式,渠道短平快,中间环节少,大大缩短了流通时间,降低了流通成本;二是农产品区域化程度高,产地批发市场较为集中,便于信息化、规模化管理,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流通运输费用;三是专业化分工较细,服务型渠道组织齐全,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运输、加工、包装、销售、贷款等各个环节,都能看到为农业提供服务的各种专业性组织和公司;四是农场主合作社体系完整,农业供销合作社占有最重要地位,涵盖物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与供销有关的合作社等。
(二)日本
日本属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且可耕种地较少,农业生产规模不大,也不如美国集中,由于政府严格管理,采用规模化、系统化网络体系,较好的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其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农产品以全量出售为原则,市场价格采用公开拍卖、投标、预售、样品交易等制度,保证了农产品价格公正,提高了批发流通效率;二是实行价格立法,全部农副产品按照品种、门类的不同及生活必需程度的轻重,制定不同的价格管理制度;三是特别重视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日本的流通基础设施发达,拥有现代化的保鲜、加工、冷藏、物流、信息网络,便于将农副产品集中统一销售;四是覆盖全农村,形成从地方到中央三级农协组织,构成完备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三)韩国
韩国的农村农副产品流通方法较有成效,其创新的流通方式主要包括:一是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农副产品一部分由农民自己在农贸市场销售,大部分由批发商到农副产品生产者处收购后再运到农贸市场进行集中批发或零售;二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并以此作为打进国际农副产品市场的突破口,逐渐由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这样既扩大出口又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协调作用,农协要确保农副产品从集中收购到上市交易整个阶段的流通顺畅,并尽力减少流通环节的不必要支出,同时控制农副产品价格。
(四)欧盟
以法国、荷兰为代表的欧盟,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在农业和农产品方面,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为支撑,形成严密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二是欧盟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即便在村镇,也有非常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欧盟国家也大都建有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三是农业合作社、农业工会、农业公司、农产品专门协会等农业合作组织机构发达,为农产品顺畅流通创造了条件;四是欧盟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很高,一般经由大型批发市场以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销售,销售方式公平、有序、高效。综合农业发达国家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方面的做法,启示如下:一是产销一体化。鲜活农产品鲜嫩、易腐,故要求生产、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各个专门环节紧密衔接,以保证鲜活农产品的价值;二是流通主体组织化。生产领域的农户、流通领域的经营户,大都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通过规模化以节约交易费用,同时取得竞争优势;三是市场流通现代化、商品流通规范化。美国的农产品集中批发,日本的中央、地方相结合的批发,是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代表,欧盟的流通立法体现了流通的行业规范化,韩国充分发挥农协组织的作用,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发展。
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构建策略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业生产与农村流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将农业和农村经济纳入整个国家经济循环,解决农村流通问题,建设完善的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网络体系。第一,明确政府指导、监管职能定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优化流通发展环境。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做好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的主导者、管理员、服务者的角色;通过宏观谋划、规划指导、政策扶持、环境创建等惠农、利农、为农举措;准确界定政府权限,优化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做好政企分开、权力分开、职能分开;健全农村流通法律法规,从源头治理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将农村商品流通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当中,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第二,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农村现代流通主体,探索创新多元化经营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农村流通效率。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流通龙头企业,鼓励规模巨大、实力强劲、管理科学、辐射明显的流通龙头企业,打破行业、区域界限和层级差别,参与农村流通网点的投资改造;鼓励中小流通企业整合分散资源,采取兼并重组或携手联营等方式,实施跨区域战略联盟,快速做大做强;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下进行大胆创新,通过定单交易、期货交易、竞价拍卖、远期合约等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和流通效能;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村流通所需的供水、供电、道路、仓储、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化手段,提高配送效率。第三,发挥农村供销社骨干带动作用,提升农村市场经营规模,缩小区域、城乡差距。作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在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加工等社会化服务方面功不可没,通过点多面广、扎根基层的优势,成为服务“三农”、平抑物价、消费便利、繁荣农村现代流通的重要力量;供销社有组织优势、网络优势、品牌人才优势、产业链优势,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供销社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发挥供销社骨干带动作用,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扩大农村市场经营规模,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第四,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建设,大力发展“农超对接”,为农副产品进城入店铺路。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转型,对现有流通网络重新布局改造势在必行,建设能满足现代流通需要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小超市、大连锁”、“小终端、大网络”,开展“农超对接”,打造“超市+企业”、“超市+农户”、“超市+基地”模式,推行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经营流通业态,构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功能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壮大合作社综合实力,加大农产品经纪人鉴定工作力度,强化中高级经纪人培训工作。第五,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风险评估工作。全面推行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对优势产区进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对名优特农副产品进行GAP认证,鼓励生产经营者申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品”认证;引导企业对商标、商号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推广,支持企业申报驰名商标、知名商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提升农副产品整体品质,以品牌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建立农副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农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专业服务,建立农副产品质量价格网络信息平台,确保农副产品安全、流通顺畅。
结论
要实现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流通现代化是重中之重,盘活农副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流通体系,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的客观需求,也是国家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农村流通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完善,通过“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工程等,建立一个人尽其才、物尽其流、产业信息灵通、城乡商贸顺畅、国际国内市场无缝衔接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杨宏伟.农村商品流通渠道创新研究—兼论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J].商业经济研究,2015(23)
2.白全礼,郝爱民.国际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3.高道友.构建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瓶颈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9(12)
4.程国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4)
5.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C].第二届中国中部产业积极论坛论文集,2007
我县是一个农业县,农业以种植优质粮油棉为主,畜禽和水产养殖也初具规模,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农副产品极为丰富。为充分发挥我县农业的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摆上位置,紧抓不放,大力实施。目前,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怎样做强做大,带着这个课题,近日,我们深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走访了相关涉农单位,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我县农业传统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力地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到底,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62家,主要集中在油脂、棉业和粮食加工行业,年产食用油20万吨、棉纺10万锭,年加工粮食1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15亿,带动就业2万人,经营范围覆盖全县所有农副产品,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培育了一批重点企业。到底,在162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45家,已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涌现出一批如大平集团、振花棉业、鹰皇麻油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通过近几年发展,我县油脂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共发展油脂加工企业41家,年产各类油脂5.7万吨,其中麻油销售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第三位,培育出大平、褒禅山、益和、鹰皇等一批部、省、市名牌产品,一个叫响全省乃至影响全国的油脂生产基地日渐形成,成为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3、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我县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副产品,以水稻、油菜、棉花、茶叶等优势农产品为依托,共建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创建农产品品牌15个,其中:中国名牌1个,省级名牌7个,市级名牌7个,有8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大平牌系列食用植物油被授予“国家免检产品”资格。
4、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创办领办农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每年落实优质稻、优质油等生产订单近10万亩,带动农户4万多户。目前,全县共成立了46个农业专业协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通过走访,我县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还没有摆脱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基本上都以出售原料或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低,利润空间薄。如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40多家,大部分棉花加工企业规模都很小,多数是三五个人合伙创办的小轧花企业,有不少是“家庭作坊”和“路边棉站”,技术水平落后。全县粮食加工企业近10家,除吴楚米业有一定规模外,其它都是小型的大米加工厂。
二是收购资金大,融资困难。资金需求量大和资金筹措困难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县除少数几家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外,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业普遍缺少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致使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银行贷款,手续繁杂,除了正常的调查论证之外,还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所以在企业急需资金时,往往难以及时到位。
三是市场预测难,价格波动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受农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如何把握不好,会造成巨大损失。如棉花价格,最高价达3元多/斤,去年底,棉花价格跌2元左右/斤,如果企业在收购环节把握不好,将会给企业带动巨大亏损,甚至破产。
四是政策扶持少,发展环境不优。我县虽然制定了投资工业的八项规定,但其主要针对是招商引资企业。对本县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资金、场地及生产经营等方面扶持政策很少。少数部分执法、执收部门,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时有发生。
五企业人才缺,创新精神不足。由于各种原因,民营企业难以留住人才,人才不愿前往民营企业现象特出。如振花棉业去年招聘1名大学毕业生到企业任职,工资待遇也不低,但由于振花棉业地处运漕镇,文化娱乐活动落后,结果只干了几个月就走人了。另外,不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业精神不强,小富即安,小收即满,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不够,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节约开支,图个眼前利益,不愿花高薪聘请企业各类人才。同时,由于不少企业是由家庭式企业,在家庭式管理模式下,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庭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
三、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做到有规划、有规模、有产品、有效益。如我县共有棉花加工企业40多家,年加工皮棉可达150万担,相当于全县年产棉花产量的10倍。由于僧多粥少,各企业为抢购棉花,相互竞争,价格混乱。对棉花产业,我们在规划时不能搞“小而全”,要搞“大而精”,建议以塔运路为轴,规划建设轻纺工业园,但要主动限制一些小轧花企业发展,只允许上一些符合国家棉花产业政策的企业。对油脂企业,要以巢宁路为主线,规划建设油脂产业带,以大平油脂、鹰皇麻油为龙头,以食品工业园为一极,集聚油脂企业发展。粮食加工企业以粮食产业园为基地,加快发展大米深加工龙头企业,改变我县是农业大县却无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现状。
(二)帮助解决企 业融资难。建议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贴息贷款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政策性融资,对技术开发的中小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其新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要将阳光工程延伸到中小企业。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贷款主渠道作用,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加工生产、市场营销等进行扶持。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简化贷款手续,及时满足需要。充分发挥县投资担保中心的作用,增加投资担保中心的融资力度,争取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品牌、形象好、潜力大的企业,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支持大平集团加快年产10万吨米糠油及综合利用、年产12万吨双低菜籽油项目建设。扶持振花棉业新上400吨打包机,鼓励其发展棉纺加工等上游产品,处长产业链。做大粮食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快年产10万吨优质精制大米及含油食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使其成为我县粮食加工业的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发展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稳定和扩大油菜、粮食、棉花等基地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原料,减少风险、降低企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