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作物含义

经济作物含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0:45: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作物含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作物含义

篇(1)

实行以来,农村原有由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老化、破损严重,为保证农业生产需要,水利产权改革在农村蓬勃发展,而这种产权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却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其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河北省30村4个年份种植业生产和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权演变促使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农民收入;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市场价格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对作物生产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文章最后还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做了讨论。

关键词:灌溉系统 产权演变 种植结构调整 模型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的实行,使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水利工程破坏或老化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陈雷和杨广欣,1998)。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村小型水利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于80年代兴起并不断发展,从初期的经营权逐渐深化到建设权、处置权甚至是所有权,农民自己投资并管理水利设施的现象逐步增加。

有研究指出,农户积极支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是因为他们认为产权明晰后,水利工程覆盖面积扩大,各种用水服务加强,会带来农作物产量提高及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从而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用水损失减少、水土流失、盐碱化程度的降低,也可使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减少损失(Darra和Raghuvanshi,1990)。另外,农民可根据水资源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方式,而不必象以前一样必须按照政府的指示,这样也可以扩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的种植面积(Patil和 Lele,1995)。因此,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可以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农业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王金霞等,2000),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改革耕作措施与种植制度,发展节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刘昌明和何希吾,1996)。

虽然有的研究已提到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有关系,但现有的研究多数是描述性的,很少有从实证的角度对灌溉设施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的。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二、研究资料和调查点概况

(一)样本点的选择

河北省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灌溉用水中有70%来源于地下水。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省青龙、元氏和肥乡县三个县做为调查点,三个县的水资源短缺程度都比较严重并且都是主要粮食产区,每个县随机抽取10个村作为调查的样本村,选择了开始年(1983年左右)、1990年、1997年和1998年四个年份为调查时期,样本点产权类型比较全且在不同地区间有一定的区别,农作物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差异。

表1列出了样本点的一些基本情况,从表1人均耕地、地下水位及有效灌溉面积数据可看到青龙、元氏和肥乡三个县情况差异比较大,但三个县各项指标四个年份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水资源短缺状况日益严重,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越来越高,元氏和肥乡县在1998年甚至达到了100%。

本文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指机井,一个机井及其附属设备为一套地下水灌溉系统(以下简称为机井)。这里把机井分为集体产权机井和非集体产权机井两种,由私人所有及农民合股所有的机井被统称为非集体产权机井。用非集体产权机井数量占机井总数的比例变化来反映机井产权演变的情况。表1表明机井产权的演变是由集体产权形式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所占比例从到1998年都是逐渐增大的,但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变化幅度不同,青龙县变化幅度最大(从0增加到69%),肥乡县的比例变化达到了7倍多,元氏县也有2倍多。

表1.样本点基本情况

县名

年份

耕地面积

(千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占

耕地面积比例(%)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

非集体产权井所占比例(%)

青龙

83年*

1.05

13

0.07

71

90年

0.98

15

0.06

69

4

97-98年

0.93

42

0.06

94

69

元氏

83年*

2.02

94

0.11

93

28

90年

1.92

95

0.10

85

48

97-98年

1.81

95

0.08

100

63

肥乡

83年*

1.62

61

0.15

100

9

90年

1.53

69

0.13

99

54

97-98年

1.50

83

0.12

100

80

注:83年*代表开始年,97-98年的数据为97年和98年样本点数据的平均值。

数据来源:作者对青龙、元氏和肥乡县30个样本村的实地调查。

(二)机井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从开始到1998年,三个县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都是增加的,杂粮、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表2)。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来看,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增加的,但到了97、98年急剧下降。在元氏和

表2. 按年份分组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县名

年份

总播种面积(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青龙

83年*

1.10

99

38

61

1

1

90年

1.08

98

41

57

2

2

97-98年

1.13

95

55

40

5

5

元氏

83年*

3.47

87

84

3

13

7

6

90年

3.41

88

86

2

12

7

5

97-98年

3.37

93

91

2

7

3

4

肥乡

83年*

2.38

73

66

8

27

23

4

90年

2.39

78

72

6

22

19

3

97-98年

2.50

93

85

8

7

3

4

注: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和蔬菜等。其它注释及数据来源详见表1。

肥乡县,棉花以外的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从开始年到90年是稳中趋降的,98年元氏县还是略有下降,而肥乡县则是迅速上升但幅度小于棉花面积比例的变化。在没有种植棉花的青龙县,经济作物在总播种面积中的比例从80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增加的。另外,数据反映出尽管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但地区间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还是有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种植结构在不同时期和地区间存在差异呢?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机井产权状况同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一些相关关系。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越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越高,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越小。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同人均耕地紧密相关(表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同人均耕地成负相关,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则与人均耕地成正相关,这可能与我国农民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

在粮食作物内部,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不断扩大,而杂粮、薯类等粮食作物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表3)。农民自己打井后,有些地方从种植一季比较抗旱的杂粮作物转为种植冬小麦—玉米需水较多的两季粮食作物或其他两熟作物,因此杂粮、薯类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小麦、玉米是国家订购粮的主要品种,这两种作物产量比较高,经济效益比杂粮、薯类好,符合农民的利益。从另一角度来看,农民有能力自己投资打井,说明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食物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从小米、高粱、薯类等粗粮转向小麦等细粮。

表3. 按非集体产权和人均耕地面积分组的农作物播种结构情况

分组

分组指标均值

总播种面积

(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

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按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

0-0.99

10.18

90

74

16

10

7

3

1-89.9

51

8.24

89

79

11

11

6

5

90-100

98

9.40

88

80

8

12

7

5

按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0.030-0.079

0.06

6.11

96

67

29

4

1

3

0.080-0.111

0.10

11.61

90

82

22

10

4

6

0.113-0.227

0.14

10.10

84

79

5

16

12

4

数据来源:见表1。

随着机井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经济作物内部种植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表3)。棉花是调查点的30个村种植的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相对于粮食作物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变化对其影响比较大,另外棉花的种植还要受国家棉花收购政策及病虫害的影响,因此表中数据显示产权的变化对棉花播种面积无明显影响关系,计量模型中我们将对影响棉花播种面积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其他经济作物这里主要指油料作物、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我们调查的样本点中果树栽种面积也不少,但大部分果园与耕地面积是分开计算的,所以在我们的分析中没有把果园与其他作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中数据显示,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除棉花外的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也是增加的,这与预期是一致的。

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表明农民对水利投资越来越多。农民不但意识到水是一种稀缺且十分珍贵的资源,也接受了地下水的利用要有一定的成本的观念,所以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收益,而种植结构的变化就是农民对此作出的反应。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农民相应地调整了种植结构,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增加,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但以上单因素分析只是非集体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之间表面的相关关系,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对其关系下结论,因为农作物生产还受国家政策、市场价格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为了较准确地分析产权与其他因素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必须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

Aij t=F(Rjt 、Wj t、ln(Qjt) 、(PG/PI) jt-1 、(PC/PI) jt-1、Njt、Dk、Tt )

上式中i代表作物(分别为粮食作物、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j代表村,k代表地区(县),t代表时期,Aij t代表第j村在t年i种农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R代表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由于产权变量是内生变量,为了避免模型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模型估计时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把非集体产权作为内生变量来分析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机井产权演变的影响因素模型见附表1)。Q代表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公斤/人),是用来测定粮食收购政策对种植结构影响的变量。PG,PC和PI分别代表粮食市场价格、棉花收购价格和化肥价格指数。因为同一时期内,县内各村的价格基本相似,所以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份之间的差异。上式中资源及投入品价格用到的是影子价格,即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灌溉用地表水比例(W,%)和劳动力机会成本(非农收入比例N,%)。为了显示地区间和年份间的差异,采用了地区虚变量Dk和年份虚变量Tt。模型各变量的平均值见表4。

表4. 模型变量

被解释变量 平均值

解释变量 平均值

非集体产权

机井比例(R,%)

42

地下水位(米)

44

灌溉用水中地表水比例(W,%)

8

人均耕地(公顷/人)

0.1

人均收入(元/人)

782

粮食播种

面积比例(AG,%)

91

集体经济力量(元/人)

29

教育程度(%)

44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Q,公斤/人)

61

棉花播种

面积比例(AC,%)

5

上年粮食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G/PI) t-1

0.4

上年棉花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C/PI) t-1

2

非农收入比例 (N,%)

40

非棉花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比例(AO,%)

4

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

37

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

63

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

82

注:人均收入和集体经济力量按90年价格计算,地下水位是调查年份上一年的地下水位,教育文化程度指样本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和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的数值为合计数,其它数值为变量平均值。总样本数为120个 。数据来源:见表1。

四、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结果

由于粮食定购任务在同一地区内差别不大,主要是体现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其变量同地区虚变量存在较强的共线相关。同时,价格变量在地区间差异很小,主要是年份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模型中的年份虚变量相关较大。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选用了4种方案对模型进行估计。方案1(表5)和方案3(附表2)加入了年份虚变量而没有用农作物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在地区虚变量(方案1加入了地区虚变量,方案3 则没有)的取舍上对模型进行比较。方案2(表5)和方案4(附表2)是分别对方案1和方案3用农作物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代替年份虚变量对模型进行估计。四种方案的结果(表5、附表2)显示,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相同,且产权变量、劳动力机会成本变量在四种方案中的结果变化不大,且基本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说明模型比较稳定,下面采用方案2(表5)来对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进行讨论。转贴于

表5. 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1和方案2)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它经济作物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截距

82.530

99.377

7.448

-10.100

10.022

10.723

(25.19)***

(13.14)***

(2.39)**

(-1.41)

(5.69)***

(2.64)***

Pjt

-0.078

-0.082

0.033

0.039

0.045

0.043

(-3.42)***

(-3.63)***

(1.54)

(1.83)*

(3.63)***

(3.54)***

Ln(Qjt)

3.029

2.964

-0.730

-0.649

-2.299

-2.315

(4.07)***

(3.99)***

(-1.03)

(-0.92)

(-5.75)***

(-5.82)***

Wjt

0.031

0.028

-0.023

-0.019

-0.008

-0.009

(0.92)

(0.83)

(-0.72)

(-0.59)

(-0.44)

(-0.50)

(PG/PI) jt-1

2.604

-3.336

0.732

(0.15)

(-0.20)

(0.08)

(PC/PI) jt-1

-5.430

5.713

-0.283

(-2.90)***

(3.21)***

(-0.28)

Njt

0.108

0.095

-0.054

-0.037

-0.054

-0.058

(1.81)*

(1.65)*

(-0.96)

(-0.67)

(-1.69)

(-1.88)*

元氏县虚变量

-9.173

-9.141

4.241

4.204

4.932

4.937

(-3.86)***

(-3.82)***

(1.88)*

(1.85)*

(3.87)***

(3.85)***

肥乡县虚变量

-12.566

-12.825

10.247

10.596

2.319

2.229

(-4.51)***

(-4.62)***

(3.87)***

(4.02)***

(1.55)

(1.50)

1990年虚变量

0.412

-0.068

-0.344

(0.18)

(-0.03)

(-0.28)

1997年虚变量

6.921

-7.253

0.332

(2.23)**

(-2.46)**

(0.20)

1998年虚变量

7.251

-7.047

-0.204

(2.34)**

(-2.40)**

(-0.12)

调整后的R2

0.43

0.43

0.40

0.40

0.29

0.23

F值

10.86

12.26

9.66

10.83

5.41

6.06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会促进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从模型系数估计的结果来看,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基本上是一致的。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变量在粮食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的系数都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这意味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传统的粮食作物与高经济价值的作物间结构的调整有着显著的影响。

粮食作物方程中,产权变量的系数为-0.082,说明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增加10%(从样本平均值的42%增加到52%),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就要减少0.82%(0.082×10=0.82),而相应地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增加0.39%和0.43%。

从分析中可看出,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的发展对种植结构的调整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增加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作物上表现更加明显。农民在自己投资打井后,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使一部分水能够用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另外,自己的井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及时,农民也敢种植对灌溉用水要求比较高的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二)粮食收购政策仍然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重要原因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变量在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都达到了1%的统计水平,表明粮食定购任务对农民种植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人均粮食定购任务的增加会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的扩大,而相应地棉花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都有所减少。

从方案2(表5)与方案4(附表2)的结果比较来看,地区虚变量与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方案2中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的系数大于方案4的变量系数,同方案2中地区虚变量的负值系数有关。

(三)价格信号是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粮食与化肥比价每上升1%(从样本平均值的0.4增加到0.404),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1%(2.604×0.3=1.04),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1.3%(3.336×0.4=1.3),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0.3%(0.732×0.4=0.3)。而棉花与化肥比价比每增加1%(从样本平均值的2增加到2.02),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将减少10.86%(5.43×2=10.86)、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11.42%(5.713×2=11.42),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0.56%(0.28×2=0.56)。

(四) 劳动力机会成本影响作物种植结构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外出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非农收入可看作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农民放弃部分农业生产时间外出就业会对种植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农收入比例在粮食播种面积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方程中均达到了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三个方程中非农收入的系数分别是0.095、-0.037和-0.058,说明非农收入每增加10%(从40%增加到50%),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0.95%,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减少0.37%和0.58%。

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相比是劳动相对密集的农作物,为满足口粮的需要,在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作物播种面积首先减少的是非粮食作物。

五 结论与政策含义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促进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另外,粮食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比的升高、粮食订购任务的增加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提高都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比例的增加。对这些结论的主要政策含义讨论如下:

(一) 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农业结构调整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在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由集体产权形式逐渐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情况下,农民在对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收益比较后进行的合理的行为。同其他制度创新一样,这种产权制度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味着农民生产的优化行为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它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会起促进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速和完善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制度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 (二)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与粮食发展政策

过去的研究指出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会加强灌溉管理,维持灌溉系统的持续运行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还会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因此在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成为产权演变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政府则要考虑用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投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策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抵消由于灌溉系统产权演变给粮食生产面积减少带来的影响。 (三)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要有准确、合理的市场信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生产时虽然还受国家政策及口粮需求等条件的约束,但已经在按价格信号的引导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因此,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建立信息畅通、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农民的生产决策提供准确的市场价格信息。

(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受粮食收购政策的制约

目前粮食收购政策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制约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也意味着在华北灌区,取消粮食收购任务,经济作物面积将显著增长,而粮食作物面积则显著下降。而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靠粮食收购政策来维持粮食总量供给不是长远之计,这进一步论证了科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 附表1:产权演变模型

影响产权演变因素

解释变量

系数

T检验值

截距

-177.785

(-1.61)

自然资源条件

W地表水源比例

0.428

(2.76)***

W地下水位

65.548

(3.01)***

人口压力

ln(LP人均耕地)

-84.815

(-2.33)**

政策因素

水利扶持政策

13.162

(1.92)*

水利贷款政策

-61.877

(-2.05)**

经济条件

ln(人均集体收入)

1.497

(0.78)

ln(农民人均收入)

-10.892

(-0.81)

文化程度

EDU文化程度

-0.035

(-0.046)

市场化程度

R道路

22.000

(2.13)**

村虚变量

年份虚变量

调整后的R2

0.75

F值

9.54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在产权演变影响因素模型的几种不同方案中,选用的是调整后的R2比较高的方案,这样产权变量的拟合程度比较好。水利扶持政策、水利贷款政策及表示市场化程度的道路变量是虚变量,变量值为1分别表示样本点能得到水利扶持及贷款政策和有道路通过(模型的分析详见王金霞、黄季焜和Scott,2000)

附表2 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3和方案4)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他经济作物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截距

77.451

90.703

13.088

-1.357

9.461

10.654

(24.50)***

(11.54)***

(4.43)***

(-0.19)

(5.61)***

(2.56)**

Pjt

-0.078

-0.083

0.029

0.034

0.049

0.049

(-3.16)***

(-3.40)***

(1.24)

(1.50)

(3.74)***

(3.78)***

ln(Qjt)

1.396

1.275

0.008

0.125

-1.394

-1.400

(2.11)**

(1.98)*

(0.01)

(0.21)

(-3.98)***

(-4.10)***

Wjt

0.047

0.044

-0.039

-0.037

-0.008

-0.007

(1.30)

(1.20)

(-1.15)

(-1.07)

(-0.42)

(-0.39)

(PG/PI) jt-1

-3.925

13.371

-9.446

(-0.22)

(0.80)

(-1.00)

(PC/PI) jt-1

-3.678

3.035

0.643

(-2.00)**

(1.76)*

(0.66)

Njt

0.236

0.222

-0.191

-0.177

-0.045

-0.045

(4.56)***

(4.45)***

(-3.95)***

(-3.79)***

(-1.62)

(-1.72)*

元氏县虚变量

肥乡县虚变量

1990年虚变量

-1.259

2.156

-0.897

(-0.52)

(0.96)

(-0.70)

1997年虚变量

4.019

-3.333

-0.686

(1.28)

(-1.14)

(-0.41)

1998年虚变量

4.317

-3.143

-1.174

(1.38)

(-1.08)

(-0.70)

调整后的R2

0.33

0.33

0.32

0.32

0.11

0.12

F值

9.36

10.77

8.84

10.03

3.77

4.47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刘昌明和何希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1996

陈雷和杨广欣,“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年第6期,第1-4页

王金霞、黄季焜、Scott,“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与理论解释”,《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第66-74页

Darra, B.L.and C.S.Raghuvanshi,Irrigation Management,Atlantic P&D, 1990

R.K.Patil and S.N.Lele,"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Problems in Implementation" in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Rome, 1995

Douglas J.Merrey, Expanding the Frontiers of Iirrig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Result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t the 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1984-1995,Internation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1997

篇(2)

近日,一则“千余吨转基因菜籽油流入中储粮总公司的国储库”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报道中没有明说转基因菜籽油不安全,但是在当前质疑和反对转基因的舆论中,无疑增加了一般消费者对转基因菜籽油安全性的担心。随即,罗云波教授和时雨的署名文章清楚和科学地阐述了国储库将进口(转基因)菜籽油与国产(非转基因)菜籽油混在一起这一错误行为的性质是“假冒、不伪劣”,不涉及对消费者健康的安全问题。

当下,关于转基因的话题搅得人们懵懵懂懂,不知所措。那么,转基因的含义是什么,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有哪些差异性,转基因食

品的利和弊将对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国际上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等等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和疑虑的问题。

当转基因再次敲醒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神经,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这一新生事物呢?本刊特意邀请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吕晓华教授,就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

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用科学数据和专家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和阐述,为我们揭开转基因食品的另一面。

转基因食品的特性

《养生杂志》:多年来,转基因食品已渗入经济作物的方方面面,不管人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接受还是不接受,每天都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那么,转基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我们不知晓的特性?

吕晓华:转基因食品是指那些转入由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细胞中提出的基因而获得良好特性的生物制成的食品。这些转基因生物制成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其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的基因称为目的基因;所用载体基因称为标志基因;接受基因的作物称为亲本作物。

目前研究开发的转基因生物主要是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烟草、棉花、番茄、甜椒、水稻、玉米等。

转基因食品具有高产、生长期短、能抗病虫害、便于储存运输、改善营养成分、品质、以及去毒等特性。食品作物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强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其对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农药的需要,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将转基因技术用于农业可以不断增加粮食和其他食品作物的产量,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

《养生杂志》:你曾在美国工作和学习一段时间,那么,美国民众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如何?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普及吗?

吕晓华:据报道,199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80万公顷,其中加拿大、美国种植面积高达233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84%。1999年全球播种的转基因抗虫玉米种量达到了1/3,2010年全球转基因种子销售额达到300亿美元。早在1999年,美国的玉米和大豆有50%采用转基因种子,也就是早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已经开始生产含高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和含高番茄红素的抗癌西红柿。用西红柿、南瓜、酵母、土豆、玉米、大豆等转基因作物的原料制成的食品已经在美国的超市出售了。

《养生杂志》:中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把转基因引进到农业经济作物中的呢?

吕晓华:转基因技术应用试验进入我国也有相当长的时间。1991年开始,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已经推广1000万亩,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一年可减少杀虫剂用量5000吨以上。北京大学开发出转基因植物20多种,已进入大田实验6种,商品化许可的3种。在国内,其他转基因水稻、蔬菜应用研究亦取得了可喜成绩。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养生杂志》:虽然有不少专家力挺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和安全,但目前为止,世界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达成一致的科学共识。尤其在国内,公共对于转基因食品普遍持怀疑态度。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转基因食品?

吕晓华: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几个安全性问题。

第一,标志基因传递。转基因食品中新基因或活的微生物标志基因是否会传递给人或家畜的肠道微生物,危害人或家畜的健康。如果转基因食品作物中的抗生素抗性标志基因,通过转基因食品传递给人畜肠道微生物,并在其中表达使之转变为抗药菌株获得抗药性,这就有可能影响人畜口服抗生素的药效。

与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编码相同的标志基因,不应用于转基因食品,从有这种标志基因微生物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应该检查有无活的细菌和抗性编码的遗传物质,以及能否在人肠道中定值。本身是活菌或活菌的转基因食品需要保证菌株的纯净未发生突变。

第二,潜在致敏性。大多数转基因食品植物中都引入一种或几种蛋白质,有的不是人类食物的成分,这种异种蛋白质可能引起食物过敏。

第三,影响人肠道微生物生态环境。转基因食品中的标志基因有可能传递给人肠道正常微生物群,引起菌群谱和数量变化,菌群失调影响人的正常消化功能。

第四,使食品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转基因食品营养成分的变化幅度较大,可能对人群膳食营养发生影响。

第五,天然毒素。芥酸、番茄毒素、棉酚、龙葵素、酪胺、组胺等天然毒素在转基因食品中含量偏高。

第六,重金属。由于新基因产物可能产生代谢的干扰,故转基因食品中重金属含量改变亦应考虑。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养生杂志》: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有哪些方面的安全性评价?

吕晓华:由于转基因食品差异较大,传统安全性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正在探索和建立的过程中。

1990年FAO/WHO首先提出比较法,即把转基因食品作物与相应的亲本作物进行比较来评价转基因食品的相对安全性。

1993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生物技术安全性专家组提出实际等同性概念。即一个转基因食品经化学鉴定与其亲本作物“实际等同”就被认为无新的健康危险性,不再进行膳食摄入量,以及营养学和毒理学评价。

1996年国际生命科学会(ILSI)欧洲分会提出等同性和相似性定标法将转基因食品分为三类。

第一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对照食品或原料实际等同。生物的每个代谢物清楚,人摄入量与相似传统食品相差不大,全部DNA来自亲本生物,基因水平与亲本相同。这类转基因食品不需更深入的资料即可做出安全性评价。如Zeneea公司制成的转基因番茄酱与对照番茄酱36个化学指标分析结果与对照比较相关水平达到98.9%,且不含基因产物,故可评为“实际等同”。

第二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对照食品和原料十分相似,但某些性质有差别。具有或没有某种新的成分或性质,对新食品中新成分要重点进行安全性评价。

第三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既不等同也不类似,这类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原料需作深入安全性评价。

《养生杂志》:请给我们讲解一下转基因的“实质等同性原则”的安全性评价?

吕晓华:2000年FAO/WHO联合专家委员会,就生物技术食品问题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总结1996年以来的工作,讨论是否可以根据新的科学信息建立新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新的科学研究评价“实质等同性原则”概念的科学性、应用性和局限性。

会议认为“实质等同性原则”方法是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但不是安全性评价的全部内容。因为实质等同性不能给危险性定性,因而只能是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

会议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比较结果,如果出于食品本身的性质所得到的数据不足以充分支持安全性评价,就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尤其是主要食品之一的食品,没有食用史的食品,基因修饰而改变代谢方式的食品。如果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相比较出现一个或几个新基因及产物,并可能将其分离出来。则可按食品添加剂试验方法进行毒理学实验。但必须保证所试验物品在化学功能上与转基因食品中得来的一致。对长期食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时应作毒理学实验,90d动物喂养试验是最低要求,是否做其它毒理学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养生杂志》:那么,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有怎样的管理办法?

吕晓华: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初步制定有转基因食品的法规,通过一定程序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审批。

早在1990年FDA就证实通过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凝乳酶是安全的,这种酶作为添加剂用于乳制品生产。1992年FDA制定出管理新育种技术(如DNA重组技术)开发的新品种作物制成的食品及动物饲料法规大纲。1995年巴西成立了国家技术安全委员会(CTNBIO)制定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条文。

1997年FDA颁布“新植物来源食品咨询程序指南”中要求开发转基因食品的单位向FDA提交安全性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转基因食品名称、用途和目的、来源、特性、标志基因功能,基因表达产物特性与功能,及表达产物在作物食品中的含量,表达产物致敏性及毒性,安全食用的依据,转基因食品与亲本作物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天然毒素的比较,有关安全性和营养评价的其他资料。

1997年底FDA已完成玉米、番茄、黄瓜、木瓜、棉花、油菜、黄豆、菊苣、水稻等40多种转基因食品的咨询工作。这标志着基因种类计有抗生素抗性基因、除草剂耐受基因、金属代谢基因、氨基酸代谢基因、影响植物激素代谢基因,其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应用最广泛。

《养生杂志》: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的呢?

吕晓华:1993年12月科技部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主要从技术角度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宏观调控。1996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从保护我国农业遗传资源,农业生物工程产业和农业生产安全角度对转基因作物的实验研究,中间实验,环境释入或商业化生产进行管理。2000年7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转基因植物作了规定如: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应该进行安全性评价,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性控制措施,销售转基因植物品种种子的必须用明显方字标注,并应提示使用的安全控制措施。

2001年5月22日国务院公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7日农业部公布三个配套细则:《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志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许可管理办法》,从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入、商业化生产等进行全面管理。

我国卫生部2002年制订《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采用危阶性评价,实质等同,个案处理原则。卫生部设立转基因食品专家委员会,负责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的评价工作,委员会由食品安全、营养和基因工程等方面专家组成。并认定具备条件的检验机构承担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验证工作。并规定了标志及监督办法,该办法已于2002年7月1日施行。

篇(3)

1.五带与温度带

五带: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不同,按纬度划分为5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温度带: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2.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类型: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在地域上的表现方式,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因自然、技术、经济条件影响而形成的农业地域生产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16种: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灌溉农业、石油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城市农业、蓝色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型农业、基塘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在一定地域内较稳定、区域性的多种农业类型。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6种: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乳畜业。

农业类型和农业地域类型基本相同,前者强调农业的部门结构特点,后者侧重农业的区域特点,即各农业部门在地域上的组合形式。

3.集约农业与农业机械化

集约农业: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业等。集约农业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影响。

农业机械化: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改善农业资料,集中投入于较少的土地上,通过应用先进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产量,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

4.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

灌溉农业:干旱时以大水灌溉方式保证农业生产模式。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其特点是通过灌溉措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和土壤养分,以提高土地生产率,是一种稳产高产的农业。灌溉农业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 特指在降雨量极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完全依靠灌溉才能存在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

绿洲农业: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处的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世界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西亚、美国的中西部地区、俄罗斯的中亚地区、非洲的撒哈拉及北非地区、我国新疆和甘肃等地。

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如我国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都是河谷农业。

5.农作物与农产品

农作物:农业上栽培的各种植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花、草、树木)、工业原料作物、饲料作物、药用作物等。

农产品: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如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药材、粮油作物等。

6.气候生长期与作物生长期

气候生长期: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期间。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温度以上可继续生长的期间即生长期。通常以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

作物生长期:植物从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期。梅树为180天,苹果为170天,桃树为100天左右。

7.热量与光照

热量: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传递过程中所转移的能量。从热量角度来讲,衡量大气热状况的是气温,而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太阳辐射。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多。下垫面状况,包括海陆、地形地势、植被、水文、洋流等。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导致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则相反;大气本身条件,如大气组成会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和保温作用的大小。

光照:光线的照射,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太阳光照的多少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昼夜长短。以北半球夏半年为例,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白昼越长,日照时数就越多。二是天气。晴天,大气中水汽少、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光照多,故各种沙漠性气候及大陆内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很好的光照条件。三是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的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方。

热量与光照虽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光照强的地方,气温会短时升高,因此大陆性气候在夏季时最高温度比海洋性气候的高,晴天最高温度比阴天的高。

8.间作、套作、混作

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可称为套种。如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能延长后季作物对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及年总产量。

篇(4)

 

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为原理,使用经济合理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的精华,从而合理利用资源展开农业生产。生态农业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粮食、能源、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必须根据秦皇岛市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为支撑,提出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

 

一、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不同农业生产主体,在经济活动内完成相应的经济效益,从而保障自我维持和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除去人为政策的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农业经济系统自身效益的情况及内部结构是否合理,也表现在农业生产更加有效地使用各种生产资源和要素。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确保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保证。

 

二、秦皇岛市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秦皇岛市的气候资源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处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渤海之滨,市辖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海港区、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秦皇岛市地貌特征多样,以低山丘陵区面积最大,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0.3%,全市的耕地面积共有293万亩,多数为棕壤褐土质,占整体耕地面积的72.7%。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地上河流众多,覆盖范围大的河流主要有48条,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28亿立方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类型,年均气温为11.1摄氏度,无霜期约为170~188天,从南向北逐渐减少。年日照量在2700~2900h,7~8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5%以上,形成了春季干燥多发,冬季寒冷少雪的特点。本市从事农业的人约为190多万,人均耕地不足1.5亩。秦皇岛共有20万亩浅海和6万亩沿海滩涂,这一天然资源为秦皇岛水产养殖业提供最佳的天然环境。本地区粮食作物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玉米、小麦、花生等。气候、水资源、土壤等有利因素有利于农业生产,适合大面积的耕种农作物。凭借着优越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之后,秦皇岛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状态。

 

(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秦皇岛市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是水库防洪标准不高、河道险工险段较多、灌溉工程老化、地表蓄水量不足等因素,导致本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同时,没有设置完善的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病虫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手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同时,因不合理的建设和生产等人为因素,致使秦皇岛市有些河流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率急剧下滑,水土涵养能力逐渐减退,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

 

(三)农村市场设施比较落后

 

多数农产品市场没有创建电脑信息网络,与外界信息沟通程度不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步骤迟缓。秦皇岛市的海阳和昌黎县是本市农副产品发展最好的地区,2012年,秦皇岛市实施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69个,产业化经营率为67%。本市多数市场交易设施比较简陋,配套服务落后,市场规模不大。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现阶段,秦皇岛市某些龙头产业依然出现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本市有8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 5000万元以上的屈指可数,拥有现今世界先进技术装备的龙头产业仅有1/4,同时名牌产品不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团队无法适应发展需求。

 

三、秦皇岛市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不断优化产业机构,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种植业必须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建设,逐步落实农业基础性工作。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和旅游业,在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升单产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增加优质小麦、甜玉米高淀粉玉米的面积,逐步提升农产品产量,扩大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的种植面积,达到农产品食品安全化。采用延长产业链条,创建绿色生态型农业模式,提升整个种植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益。林木业根据秦皇岛市人民的加快林牧业发展建议,创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建设工程为重点,依照水体流失和开发利用合理结合的原则,给予生物、技术、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种植乔木、灌木、草地创建水木防护林,为涵养水源、改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提供最强大的支持。根据秦皇岛市整体的规划纲要,以建设重点区域森林绿化工程为基础,促进长城沿线生态防护林和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品位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大力开发风能、地热能,从而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例。

 

(三)提升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严格落实国家的良种补贴、种子产业化等优惠政策,面向国内市场有针对性的引入不同优良品种。增大繁育和推广力度,促进品种快速更换的程度,从而创建完善的营养良种繁殖体系。创建土壤信息化平台和专家施肥系统,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情况,提供统测统配各项服务措施,从而达到平衡施肥产业化、系列化的服务。引进一系列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的技术成果,有助于现代科技成果转向现实生产力。大力开设农村成人教育,借助农业、广播、科技等方面的优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继续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力度,提升全体农民群众的科技素养和技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秦皇岛市优良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开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篇(5)

“大家快来尝尝我们刚刚种植成功的新品种。”走进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大棚,瓜藤、果叶构成的满眼绿色和外面的茫茫戈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农育师刘雪芹热情地招呼大家品尝她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果蔬―黄瓤西瓜、网纹甜瓜、迷你黄瓜、草莓……别看这些蔬菜个头不大,但香气四溢,甜度很高。刘雪芹说这正是沙漠蔬菜的特点。

恩格贝,地处中国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中段,蒙古语的含义为“平安、吉祥”,历史上曾是一块水草丰美、风景秀丽的地方,然而,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为破坏,土地逐渐荒漠化。近年来,恩格贝大力发展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为理念的沙产业,将荒漠发展成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沙产业、草产业,曾被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沙漠戈壁并非绝对“不毛”

中国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而且呈扩展的态势。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沙治沙迫在眉睫。

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这位科学泰斗俯瞰着西部中国广袤而贫瘠的荒原,抛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预言―西部中国16亿亩的沙漠戈壁将会为国人每年生长出几千个亿!而实现这一“神话”的途径是发展沙产业。

钱学森做出这个预言的理由十分独特:沙漠戈壁在中国大约有16亿亩,与东部南部的农田总面积相近。传统农业时代的人们潜心于东部南部的农田,通过精耕细作养育了一个民族。新型农业―21世纪的大农业必须开拓新路子,转移战略核心,潜心于我们未知的领域―沙漠戈壁,沙漠戈壁的原始状态以及人们对它的未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映衬出它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因为,沙漠戈壁并非绝对的“不毛”,只有极少数的地域干旱不长植物,只要有些降水,沙漠戈壁就有植物生长,甚至有大量多年生植物。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沙漠戈壁植物的独特性和难以复制性,如特殊药材,各种习性特别、品质特别的沙生植物等,这些为沙漠生“金”提供了可能。钱学森将这一生物技术为核心所引发的大农业革命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

自1984年钱学森提出沙产业、草产业的理论以来,沙产业、草产业日益受到各地的重视。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涌动起一股沙产业、草产业发展热潮。这些新兴产业不仅激活了地方经济,引领农牧民脱贫致富,还为中国生态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是发展沙产业的一个典范。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委会农牧林水局局长任学军告诉记者:“由于这里靠近沙漠边缘,种植空间相对较小,但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最好的品种和技术指导,做好沙产业、新能源的试验示范,将天然有机果蔬推向市场,并辐射带动周边百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80后农技师和她的“神奇”种子

恩格贝阳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始建于2008年,2009年正式投产。也就是那一年,刚刚大学毕业的80后山东女孩刘雪芹来到了恩格贝,开始了她的设施农业大棚经济作物、新品种蔬果栽培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如今,走在田间地头,大棚里的每一苗株刘雪芹都了如指掌。“这棵是今年刚种的,长势还不错,因为所有的种植技术都是成熟的,今年只不过是换了个品种。”刘雪芹拨弄着一条已经有拇指粗的黄瓜说。

刘雪芹所说的新品种来路不凡,这些新品种子都是经过太空育种,经过人工筛选出基因突变良好,拥有优秀抗逆性的种子。

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成功地进行了卫星搭载太空育种。

太空育种跟转基因是两个概念。太空育种是利用空间环境条件加速生物体的变异过程。这与自然变异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太空育种只是将植物DNA打乱重排,并没有导入其他外来基因,所以与转基因有着本质的区别。此外,太空育种还具有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能力强等特点,这都是普通种子所不具有的。

为了更好利用恩格贝充足的阳光资源和昼夜温差大的天气特点,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造了日光温室和半地下式的暖棚。不仅保温效果显著,而且采用中国科学院设计的滴灌技术,比常规灌溉节水60%。“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正是沙产业发展理念的核心所在。

刘雪芹每天上、下午都要去试验基地观察记载苗情,无论是冒着荒漠戈壁40度的高温酷暑,还是踏着北疆大地几十厘米厚的皑皑白雪,从未间断。面对名目繁多的新作物品种,五花八门病虫草害复杂情况,层出不穷的新生物技术,刘雪芹白天干活,晚上看书,向专家、老l请教,8年多来,积累了丰富的沙漠试种育种经验。

如今,在刘雪芹的精心照顾下,在实验基地无污染环境下生产出的美味蔬菜、瓜果已成为恩格贝阳光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刘雪芹说下一步他们将要扩大种植面积,推广成熟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根据目前的试种情况来看,以番茄为例,一亩地能产近1万斤果实,一年可以两茬,按照目前市场上的价格,一年纯收入能达到5万元人民币左右。”据了解,实验基地出品的果蔬产品因为无污染、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在市场上有很好的销路。它们不但丰富了当地老百姓的餐桌,有些明星产品还远销到香港等地区。

恩格贝“变不毛之地为沃土”

目前,恩格贝日光温室共有120栋,可生产面积为147亩。其中半地下式暖棚27栋,每栋可种植面积为2亩,可以全年进行生产利用;拱棚93栋,每栋可种植面积为1亩。已经试种成功了黄瓤西瓜、网纹甜瓜、迷你黄瓜、迷你冬瓜、航天玉米、小甜瓜、西红柿等多个航天品种。

阳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是恩格贝沙产业高新科技实践基地的诸多项目之一。它与恩格贝种植园区、养殖园区、沼气工程区以及微藻生物育种基地共同组成了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现代阳光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是恩格贝沙产业高新科技实践基地的代表项目。

篇(6)

关键词:云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特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101-03

一、特色经济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内涵

(一)特色经济的内涵

对于特色经济的含义,众多学者虽然在表述上各有异同,但国内学术界已经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笔者认为,特色经济是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技术为主导的一个系统工程。对特色经济的认识,从根本上来看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断言,市场经济就是特色经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无所谓特色经济可言,因为生产者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当事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实物需求。一国一地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产业和产品必须具有特色,亦即有不可替代的“差别优势”,这样才能形成“自然垄断”,并由此成为市场上不可替代的供应商。市场是由千千万万的特色产品构成的一个庞大的社会协作网,如果没有产品特色和差别,交换根本不可能发生。特色产品之所以得以出现,正是由各不相同的社会需求所决定和派生的。

(二)优化产业结构的含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供给结构相互适应,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配置的效率,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方面内容。合理优化的区域产业结构能够使区域优势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区域间分工协作观念增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区域内统一的市场。

二、特色经济与优化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

区域差异性并不必然形成特色经济,区域的专业化生产才是最终形成特色的根本路径。因此,专业化生产是培育区域特色经济的核心内容,每一个区域都必须围绕专业化生产这个核心,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力要素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产业的专业化高度,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从而最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体系。

(一)特色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

特色经济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发展特色产业是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必然过程,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一方面是指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向产业的高级化方向发展,也即从产业的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区域经济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现阶段,根据本地区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比较利益机制作用下,充公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本区域的优势产业,从而将其培育为本区域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取得地域分工效益的同时,形成对相关各区域均有利的地域分工格局,为各地区保持开放,加强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合理经济结构的形成做好了铺垫。由此可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特色经济的发展能有力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产业结构是特色经济的构架

产业结构,即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合理化的产业结构能够使特色经济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使各地区能够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更有利于特色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理优化的产业结构使特色经济的生产要素容易获得。产业结构决定了各种资源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及其有效配置的效果,优化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区域形成要素聚集的高地,为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要素的支持,减少了发展中各种障碍。

2.合理化的产业结构促进了特色产品的不断创新。优化的产业结构,要求相应的产品支撑,为了跟随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特色产品必须时时加强创新,以增强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3.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给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特色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产生良性互动,拉动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三、德宏州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宏州地处云南省西部,经济欠发达,又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8%,经济总体水平低,基础薄弱,其社会发育程度也很低。研究德宏州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问题,对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通过以下对德宏州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德宏州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及特征。

表1 德宏州三次产业产值与比重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2010年德宏统计年鉴

图1 2010年德宏州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其中,第一产业为71.3%;第二产业为9.1%;第三产业为19.6%)

(一)以农业为主导的低度化产业结构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在产值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均为下降趋势,但仍然占据主要地位,第二产业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上升幅度不大,这是制约德宏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第三产业发展较好,产业结构表现出一三产业比例高,第二产业比例相对较低的发展格局,产业间缺乏联动性。

(二)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不匹配

从表1、图1可以看出,德宏州三次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与全国相比有共同之处。就产值结构来看,比较符合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从就业结构来看,明显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劳动力大量聚集于第一产业,说明劳动力的配置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一产业对劳动力数量规模依赖度较大,第二、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滞后。

(三)第一产业内部农业比重高,林牧渔业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仍是德宏州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核心。2008年、2009年、2010年第一产业内部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8.3%、58.4%、60.1%;林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1.6%、11.5%、11.8%;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3.7%、23.1%、21.9%;渔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4%、3.3%、3.2%(数据中没有考虑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说明农业(种植业)在第一产业占有绝对优势,相对于农业,第一产业内其他产业滞后发展。而德宏州的林牧渔业都占有比较优势,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因此,从发挥比较优势的角度来分析,林牧渔业还有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应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培植和挖潜产业。

(四)轻重工业结构矛盾,主导优势产业为资源密集型

表2 德宏州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资料来源:2009、2010年德宏统计年鉴

从表2可以看出,在德宏州优势行业中,主要是以资源密集型行业为主,缺乏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工业产品的行业。资源型产业的特点是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增长速度慢,难以成为具有后发优势的支柱产业。另从轻重工业结构的比重分析,德宏州重工业比重大。形成的是轻重工业发展错位的格局。

(五)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010年德宏州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两大传统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为44%,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各占比重仅为9%,其他服务业占37%。传统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且升级改造的步子不快,进一步发展的优势不明显。

四、德宏州特色产业的分析确认

区域经济发展经验表明,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产业是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而正确选择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是构建特色产业的关键,是每个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在对德宏州特色产业进行分析确认时,本文引入区位商的概念,一般认为,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其表达式为

其中:i——第i个地区(i=1,2,3…n);

j——第j个行业(j=1,2,3…m);

Lij——第i第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

LQij—— 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

区位商公式反映了行业优势,当LQij >1,表示具有行业优势,LQij

表3 德宏州工业内部分行业区位商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云南统计年鉴2006;德宏统计年鉴2006

根据区位商的含义及表3的数据可知,德宏州的产业结构离合理化和高级化还有一段距离。从第一产业看,传统农牧业仍是目前的主导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但仍停留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工业内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少;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具有较大优势。根据选择特色产业必须要符合自然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情况,符合产业结构的地域分工和环境规划的原则。对德宏州各行业的区位商进行分析,可以把德宏州的特色产业确定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旅游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

五、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架构,而合理的的产业结构对特色经济的发展具有拉动效应。

(一)发掘民族地区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是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云南民族地区农林牧渔生产结构的调整,第一是要降低种植业比重。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作物的生产,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和市场化进程;第二是扩大牧业和林业的比重。发展优势产业,就云南民族地区的资源条件与比较优势,牧业和林业应成为农业优势产业,其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三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由于农户生产的规模小、主体分散、信息不灵等,加之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二)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整体提高工业素质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工业结构调整,必须从产品结构调整入手,拉长产品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档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辐射,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先进控制、生物工程、环保和节能等一批高新技术和成熟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步伐,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在省内和民族地区和有较大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三)创新观念,以旅游业为龙头做大做强第三产业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从旅游业的要素来看,它不仅对整个第三产业有拉动效应,而且对第一、二产业有明显的产业联动作用。由于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宜人的气候、独特的旅游资源,使云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水准。但是,云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巨大挖掘的潜力,要创新观念、培育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抓好旅游项目建设;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重视旅游产品开发;开发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合作。同时,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要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的格局,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及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拓展空间,以旅游业为龙头做大做强第三产业。

总之,民族地区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依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一、二、三次产业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提高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发展现代服务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而发展特色经济正是这一模式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 郑长德.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的再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

[2] 庄万禄.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战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3] 钱力.西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6,(6).

[4] 蒋新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9).

[5] 李俊峰.试论云南特色经济的培育与发展[J].学术探索,2002,(3).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77-04

一、实践基地简介

乐亭县第一实验小学地处县城城东,有教职工80余人,学生1400余人。学校在2012年落成,是乐亭县唯一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学校。学校于2015年5月利用校园内的空闲荒地开垦建设了一块劳动实践基地,面积约2亩。主要用于种植蔬菜和花卉,其中五分之二由学校总务处管理,其余五分之三由学生管理。

学校为各班添置了一些常用的劳动工具,并有工具间,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上对实践基地进行管理。该基地因建在学校内,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水源充足,既可灌溉,又可排涝。

二、教学实践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解决简单按比例分配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会解答已知比例和总量,求部分量的简单按比例分配问题。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多观察与数学结合的实例,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使学生感到劳动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实践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划线工具、石灰粉、活动黑板等。

四、教学实践过程

(一)复习旧知,注重铺垫

师: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请看大屏幕,读题,并说出结果(课件出示练习题)。

生1: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大豆和40公顷玉米。

a.大豆和玉米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大豆占这块地的3/5,玉米占这块地的2/5)

b.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比是(3):(2)

(学生表示同意)。

生2: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比是3:2。

a.大豆的公顷数占( 3 )份 玉米的公顷数占( 2 )份,这块地一共有( 5 )份。

b.大豆占这块地的(3/5),玉米占这块地的(2/5)。

生3:口述算式

a.农场把一块100公顷的地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种大豆,2份种玉米,玉米和大豆各种多少公顷? (100÷5×3,100÷5×2)

b.农场在一块24公顷的地里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粮食作物占3/5,经济作物占2/5,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24×3/5,24×2/5)(学生表示同意)。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我校的图片,(课件出示)看完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1:我们的教学楼很气派,教室也很宽敞。

生2:我们的校园很整洁,也很美丽。

生3:我们学校的长廊很漂亮,很壮观,我很喜欢。

生4:在这样的学校上学我很高兴。

师:的确,我们的学校是非常好,我也为我能在这样的学校工作而感到自豪。同学们再看这张图片,知道这是哪吗?

生:这是我校操场西南侧的一块荒地。

师: 对,这块荒地在今年5月份已经成为了我校的劳动实践基地,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1:如果将这块荒地种上蔬菜、花草,会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生2:还会陶冶我们的情操。

师:同学们的提议非常好。我们看例1:(课件出示:)其中的240平方米由学校的总务处管理,已经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找同学读题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已知这块地的总面积是240平方米。

生2: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

生3:问题是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

师:同桌交流一下,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生1:就是把240平方米平均分成8份,其中3份种茄子,5份种西红柿。

生2:茄子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3/8,西红柿占这块地的5/8。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我们把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那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找两名学生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 3 + 5=8份

种茄子的面积: 240÷8×3=90(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240÷8×5=150(平方米)

2) 3 + 5=8

种茄子的面积: 240×3/8=90(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240×5/8=150(平方米)

生1:我是用份数思考的,这块地平均分成了8份,用240÷8=30(平方米)求出了一份的面积,再用一份的面积乘3就是茄子的面积,一份的面积乘5就是西红柿的面积。

师:他的这种做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第二名同学解释一下。

生2:我是把比转化为分数,再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块地平均分成了8份,茄子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3/8,用240×3/8=90(平方米);西红柿占这块地的5/8,用240×5/8=150(平方米)

师:这种方法好不好?

生:好。(掌声)

再次找用这种方法的学生给大家作解释。

师:我们怎样检验一下做的对不对呢?

生:可以把90:150化简,看看是不是得3:5。

师:同学们检验的方法真好,我们要养成做完题后会检验的好习惯。

教师总结: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一般有几种解法?

生:两种。第一种方法:用整数除法、乘法来解决问题。第二种方法: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劳动尝试,解决问题

师 :我们的劳动基地还剩下一块,学校计划让学生来管理,同学们有信心管理好吗?(学生热情高涨:有信心)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管理这块实验基地的第一个问题,请看例2(课件出示):如果我们将这块地按2:5:3种上牡丹、月季和,我们应该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呢?(找同学读题)

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要按2:5:3种上牡丹、月季和。

生2:让我们确定每种花的位置。

师:同学们能解决吗?小组交流讨论一下,应按怎样的步骤来进行。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生:分3步进行:

1)测量出这块地的长。

2)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分别计算出2份、5份、3份的长度。

3)利用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划分,就能确定出每种花的位置。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其过程。这时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告诉我了,你们同意他的做法,是吗?(学生点头)老师真佩服你们的聪明才智,再找一位同学说一下步骤。

学生说明。

师:那我们就去劳动实验基地进行实际划分一下。要求:(课件出示)学生分成5组,一二组测量这块地的长;三四组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分别计算出2份、5份、3份的长度;五组利用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划分,确定出每种花的具置。(小组合作,人人动手。)

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激活了,由组长带队走向了实验基地。

师:下面每组学生再次回忆一下你们组的任务,拿好你们需要的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有序地进行了操作。

每组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们测量的长是60米。

生2:我们的计算过程是

2+5+3=10

60÷10=6(米) 6×2=12(米) 6×5=30(米)6×3=18(米)

生3:我们的计算过程是2+3+5=10

60×2/10=12(米) 60×5/10=30(米) 60×3/10=18(米)(分别写在了活动黑板上)

生4:我们把两个长都从南边开始量出12米、30米都做了个记号,然后再把相对的点连接起来,就能划分出三种花的位置了。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整理好工具,排好队回到教室。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前面学生已经学会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法,而且还运用它解决了实际划分的问题,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接下来我们再看两道题,你会做吗?(课件出示)自己读题,并解答出来。

订正答案。

师: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今后我们还会对这块实验基地进行预算,进行实际种植,同学们有信心吗?

(四)畅谈感受,总结课堂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两种解法。

生2:我学会了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实际划分,确定位置。

生3:我不仅学会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还会实际运用了,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我非常高兴,我喜欢上这样的数学课。

生4:老师,这样的数学课什么时候还上啊?

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在笑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五)课外作业

设计一份500克的水果沙拉,并把各种水果的比以及计算出的重量结果填写在表格当中。

(六)教学反思

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之一,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要在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养成的。因此,在掌握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不仅是一种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还能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与数学的整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只有运用于生活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和作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比如,例题的选取,我选的是劳动实验基地的问题,学生非常熟悉,天天见到种植的茄子和西红柿,到底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非常感兴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

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在讲授完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后,我增加了一个这样的环节:把实验基地的一块地按2:5:3进行实际划分,种上牡丹、月季和,应该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这一环节的加入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真真切切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这比起课堂上、作业中、试卷里的纸上谈兵似的解决问题,来得更直接、更实在、更具有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