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5: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法律意识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法律意识;权利义务;证据;医疗纠纷
随着法制社会的推进,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不断增强;同时,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此外,在医疗服务中还存在这大量的缺陷和过失行为。各种原因使得医疗纠纷数量明显增多,由此而引发的医疗纠纷诉讼也大幅上升。我们在工作中研究发现,医务人员缺乏法律意识是目前医疗纠纷明显增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1医务人员法律意识缺失的具体原因
当前,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增强,而作为特定社会角色的院方,其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却滞后于他们的服务对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角色定位滞后
随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到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已成为医院管理的基本模式。由于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对医院整体服务,技术水平和医护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治疗,护理上患者不再言听计从,相反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医务人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服务者,而只是平等主体之间医疗服务合同关系的一方。
同时,随着法制社会的推进,使得公平的理念发了改变,法律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并实施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其第四条第八款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举证责任倒置,即将本来应由患方承担的举证责任规定由医方来承担,医方必须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否则将承败诉后果。法律的这一规定,使医患双方的证据责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医务人员要彻底摆脱角色优越感,适应新形势下的角色定位。
1.2注重追求技术上、学术上的成果而忽略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医务人员片面追求医学知识的丰富及医学技术的创新而忽略了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以及社会对医护人员角色的期盼。患者不仅要求医务人员受过专业训练,有很好的医术;更要求医务人员充分尊重自己的权力,履行医务人员应尽的法律义务。当前,有些医护人员不依法行医,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当出现医疗差错、事故,缺乏慎独精神,不及时履行报告制度,而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隐瞒态度。这样不但引起了医患纠纷,还影响了医院的声誉,更影响了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正常发展。这些都与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缺乏法律知识学习有很大的关系。
1.3无论从在校学习还是继续教育方面,学习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机会太少
过去,我国的医学教育着重于医学知识、医疗技能方面的培训,而轻于医疗法律、医学伦理、医疗道德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医疗工作者在医疗学术方面是专家,但在医疗法律、医学伦理道德规范方面的知识是馈乏的。参加工作后,继续教育领域也未能及时填补医务人员法律知识的缺失。导致医师只注意考虑医学方面的治疗,却忽视了患者参与医疗决策的知情同意权,忽视了患者在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忽视了患者的隐私等等。当医疗过程中出现医疗损害结果时,又不能用法律知识去分析,往往强调是医学并发症或意外,以回避责任,造成医患纠纷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医患矛盾加大,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出现患方在医院聚众闹事,甚至攻击、伤害医务人员的现象。
1.4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淡薄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机构是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主体。这虽然使患方获赔有了保障,但同时弱化了医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无责任,则无义务。只有医务人员注重了违法行医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更好的履行应尽的法律义务。
2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的具体措施
2.1创造医务人员学习法律法规的机会
2.1.1建议在医学护理大、中院校增设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一课
这样,医务人员在就业前,就已系统的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了解了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能有效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避免产生纠纷。
2.1.2医院开展继续教育
自学和在实践中培训,这是当前最主要、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学习。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各级医护人员参加学习。聘请有经验的法律专家,增强医务人员学习兴趣。
2.1.3定期考核,检测学习效果
考核不是目的,同样是学习的一种方法。要通过各种途径真正使医务人员做到知法、懂法,才能守法。
2.2明确权利义务关系,充分尊重法律赋予患者的各项权利
通过学习,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关键是患方权利和医方义务。权力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否则就要承担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规定了患者权利主要有生命健康权、身体权、平等的医疗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权、保护隐私权、诉讼求偿权。医疗实践中,很多案例是医务人员没有履行告知义务侵犯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而使院方承担了相应的赔偿责任。
2.3 要有证据意识,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病例
证据,诉讼的核心。很多情况下,原被告双方的较量,实质是双方证据能力强弱的比较。病历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是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行为的记录。病历直接产生于医疗活动之中,是来自临床的第一手资料,是医疗行为的原始证据和直接证据,具有完全的证明力。病历所表现出来的证据属性是对医患双方权利义务发生影响的基础,是处理医疗纠纷并依法确定医患双方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的法定证据。因而为了确保病历的规范性制作,国务院及卫生部采取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形式,对病历的制作和管理等技术性规范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病历书写规范》书写病历。
2.4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
关键词 90后职工 法律意识 现状 提升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与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的法律意识各有不同。它主要表现为对现行法律的评价与解释,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律制度的了解、运用以及掌握程度,还有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方面。
90后职工是今后进入企业的主力军,且90后职工较之于其他老员工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点,接触的信息多样化、固有思维方式突出、个体价值实现方式多样化等,90后学生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我们从企业的角度、90后职工的角度两个因素对佛山市某些企业进行调查。其中企业的角度分为企业对法律意识的关注度、企业的行动力表现。职工的角度分为90后职工对法律意识的关注度、90后职工活动的参与度、90后职工的行动力表现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企业对90后职工法律意识培养工作缺乏常态化。企业90后职工法律意识的高低正是有效反映企业问题的重要表现。然而企业如何展示其对该方面的重视程度,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组织相关的活动或比赛,因为其中包含着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让企业90后职工在活动中了解到知识。虽说某企业有限公司也举办相关的活动,但是从调查中发现,企业仅是偶尔性举行,并不是经常性举办。
(2)企业较为注重生产性基础管理。企业在举办活动之前会在公告栏上、部门会议中对90后职工进行宣传通知,并且较为规范的向90后职工传达相关知识,例如职业病防治。在管理上,企业对90后职工岗位上的安全生产及安全保护措施做得十分到位,并定期地、规范地对安全生产设施进行检查和更新,其他方面的宣传普及则较少。
(3)90后职工法律意识观念强。法律是对自身权益的一种维权保障,然而法律意识的高低决定着我们维权是否会在适当的时候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在调查中发现,员工对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安全生产法都是90后职工所关注的,其中的一些基本的相关规定也有所了解。由此看来,90后职工的法律意识观念较强。
(4)90后职工积极参与活动,但法律相关活动较少。参与相关活动不仅能从中获取到所需知识,更能提高90后职工的团队意识,企业的凝聚力,这是双赢的局面。对于企业举办的活动,绝大多数的90后职工都是积极参与其中,并且90后职工认为参加企业举办的活动有助于明确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提高法律素养。90后职工参与活动的前提是时间空余期间,不少90后职工因为工作繁忙而不能参与,仍会在空暇期间对活动进行关注,但法律相关的活动较少。
各个企业的文化、管理理念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很少突出法律文化的构建。针对90后职工法律意识的现状,我们建议从企业和学校两方面进行改进和引导。
1 从企业本身而言
1.1 企业制度建设本身
企业普法,可以有效地让90后职工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也可以提高90后职工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90后职工在实践中可以规范地按照相关规定安全、高效地生产;企业也可以让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当然,在生活中也加强了90后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增强企业90后职工法律知识,必须坚持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扭转出现了风险才引起重视的传统思维,避免发生了损失才赶紧进行补救的被动做法,切实把防范法律风险由习惯于事后补救转到事前预防上来,努力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企业学法用法要取得实效,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规范严谨、操作性强的各类制度是重要保障。企业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实现对90后职工法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指导、严格管理和监督,保障学法用法工作真正落实。要实行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法治讲座制度、法律培训制度和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
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调整中维护90后职工的经济利益,加强工资、用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等制度的建设,从制度上保证90后职工经济利益的维护。其次,加强对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从细处、实处确保劳动者合法权益。
强化企业90后职工法律风险意识,各级领导是关键,管理人员是重点。企业必须要站在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建设和谐企业的高度,以对企业负责、对90后职工负责的精神,重视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时刻用法律来规范企业的组织和行为。
1.2 企业主动联动学校资源
企业无论从缩减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人才素质、以及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影响力的角度出发,可选择主动联动整合学校的资源,深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并完善校企合作方式。
2 从学校教育而言
2.1 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甚至有的院校不开设或讲授法律类课程,只是临考应付,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法制观念淡薄。因此,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为作为合格的职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主动与企业接洽
院校必须主动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把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突出自身教育的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而法律素养就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的综合性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优良的素质。对于企业而言,拥有良好的素质的人才往往是企业最注重的经营理念之一。因而,法律意识对于我们而言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在校的高校学生需要如何做呢?作为新世纪的高校学生,在校所学的第一门课程就是要学习如何做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们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必修课,也体现了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当然,现今是法制社会,作为大学生,我们自身更应懂得法律在我们生活、工作的重要性,学会自觉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法律意识就成为了必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患者保护自己就医权利的意识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更加重视,近几年护理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为了提供更高层次和要求的服务,适应新形势护理服务模式,护士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必须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才能有效减少实习期间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并对今后走上护理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为此,展开了对如何提高实习护士法律意识的探讨。
强化护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强化护生法律意识,使其在临床护理实习中,言行谨慎、细致、耐心,学习提供周到、科学、严谨的护理服务,这是护理专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的基本要求。
确保护理质量,保障患者权益。通过临床高年资护士的带教,使护生的法律知识增加,法律意识增强,使其进一步认清护理专业中各项规定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并能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主动将各种制度和职责当作具有法律意义的义务去履行,从而确保护理质量,保障患者权益,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整体化服务。
保护自身及医院的合法权益。强化护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具有较丰富的相关知识,可预防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即使发生了医疗纠纷,在处理时也会从容不迫,有理有力有节,依靠法律保护自身利益乃至医院的合法权益[1]。
提高护生法律意识的方法
开设法制课:首先护生在进入临床科室之前,需进行5~10课时的法制课。使她们在熟知国家有关法律条文的基础上,结合病例,讲解临床常见的潜在法律问题,使她们要学法、懂法,以便更好地守法。
重视临床带教老师的选择:带教老师要求有10年以上的临床经验,大专以上学历。临床带教老师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重视带教老师的实际考核,只有考核双优秀者才能胜任。
带教中贯穿法律知识的讲解:①结合临床强化护生的法律意识。高年资的老师可以结合临床实际,一方面讲专科的理论知识及各项规章制度,一方面讲不按照规章制度去做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让护生理解:护士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与患者交往是最密切的,服务的对象是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半点马虎[2]。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是防止一切事故的关键。②在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强化护生的法律意识。在进行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认真执行医嘱和护理常规,根据分级护理原则切实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正确执行各项技术操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做好各项护理记录。即使面对一个昏迷患者或是无表达能力的患者,也要严格完成每一次护理操作,遵守每一个操作规程。要让护生意识到护理人员如果违反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将构成侵权,甚至犯罪。③向护生讲明精湛而娴熟的操作技术的法律意义。如果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在抢救危重儿时因头皮针几次穿刺不成功不能很快进行输液给药,延误抢救时间,影响抢救效果;新的医疗仪器不会使用,没有仔细看说明书等,都会影响医疗护理质量,造成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甚至发生医疗护理纠纷。为避免纠纷的发生,护生应努力练熟每一项护理操作。④让护生明确自己的职责。护士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对疑难问题及时请教、汇报,不擅自处理,不单独进行治疗性护理操作。在工作中不应感情用事,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护生要密切观察,在第一时间告诉医生和带教老师,否则,发生问题护生要承担责任。⑤培养护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在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生失误,不论问题大小、轻重,要立即报告带教老师、护士长或在场的医生,不隐瞒事实、情节,立即采取有效补救措施,把不良后果缩小到最低限度。遵守科学的方法,保持科学的工作作风,不接受患者及家属的无理要求,做好患者的身心护理。
讨 论
加强护生法律意识的现实意义。护士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护患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增强法律意识的必要性。护生在实习期间就能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仅很快地掌握了护理技术操作和专业理论知识,还懂得了作为一名护士应具备精湛而娴熟的护理技术和护理知识的重要性。能主动地学习、练习、观察病情,并与临床所学的知识相结合,为今后走上护理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强法律意识与实践的关系:①护生能主动将相关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在为患者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能主动地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患者的同意和合作,使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保护患者的隐私权。②护生懂得了护理文件的法律效应。懂得了临床护理记录不仅是检查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资料,也是医生观察诊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法律上也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性[3]。因此护生能自觉按照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的格式和内容认真填写,护生的责任心自然得以加强。③护生能严格执行医嘱,执行查对制度。医嘱通常是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诊断和治疗措施的依据,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应一丝不苟地执行医嘱,但如发现医嘱有明显错误,护理人员有权拒绝执行,并向医生提出质疑,更正无误后再执行,不能盲目执行医嘱,应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娇江,孙继良,刘玲.关于强化护理管理中法律意识的思考.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46.
[关键词] 职业教育;法律意识;教育
一、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面对如此多的校园违法事件,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毕竟“亡羊补牢”还未为晚也。导致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和家庭、学生个人的原因。
1、个人因素
高校扩招引发高考热和普高热,让学生和家长觉得上职业中学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意味着低人一等。使得不少学生产生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消极思想。另外,由于职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会去主动专注法律,也总认为违法犯罪离自己很遥远,其实法律就在大家的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
2、家庭因素
父母的法律素养和对法律的态度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而且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活动,一般不会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加上自身对法律的关注也普遍较少。
3、学校因素
学校领导对法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这全校师生的态度,也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法律意识的认识和提高。在不少学校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德育和日常行为教育是学生科和班主任的事的认识误区,在日常教学和后勤等工作中,忽视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性,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现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力度和创新,德育方法单一,内容滞后,仍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出现一个问题就处理一个问题,没能深入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针对性不强,这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冲击了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金钱成为不少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学生拜金主义思想膨胀,炫富思想严重。商品经济的辐射,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现象、网络不良信息传播等等,都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影响,使学生滋生一些错误思想,个别学生甚至经受不了物质的诱惑,走上歧途。
二、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分析,如何加强职校生的法律意识?我们可以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乃至终身的老师。
2、学校教育
(1)让学生认识到学法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人们的生活与法息息相关,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不懂法,不学法的人在现今社会将寸步难行,无法立足,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是社会对人的要求,法制精神是现代人的一种内在修养。
(2)如何帮助学生学法。
在学校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
1)加强德育课程教育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传授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依法办事。教师应适应新形势,联系实际,努力探讨多种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法律讲座
每学期学校请法律专家到学校做一次报告,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图在他们心目中逐步树立起正确完善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育他们在学校要做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社会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犯。
3)开展法律主题班会
每个月开展一次以法律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课上可以利用举案说法、案例分析,写学习日记等多种方法督促学生学法、知法、用法。懂得法律基本常识,明确自身享受的权利和应当承担和履行的义务,懂得运用法律作为最有效的武器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法律的侵害,同时做到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符合年龄和身份的事。
3、社会教育
(1)加强社会舆论的影响
目前社会中存在一些虚荣和金钱至上的不良风气,导致未成年人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一些同学养成了爱慕虚荣、好攀比的坏习惯,一些学生甚至为了得到更多的零花钱,而出卖自己的身体。英国流行病学专家理查德·威尔金森和凯特·皮克特在《不平等的痛苦》一书中提到,炫富行为来自所谓的“社会评价威胁”,这是一种身份焦虑,把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通过提高自身,提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水平,希望能获得更多身份上的优越感。面对这些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媒体应该多提倡个人的正当努力,而不是投机取巧,建议社会上的人不应只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享受,还应该重视精神世界,不应只想着自己的所得所失,还应更多的想着奉献社会。
(2)加强职校生的责任感
“青少年是青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要使命。所以我们还应加强职校生的责任感教育,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应更多的关注社会,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高中政治;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对于21世纪的青少年而言,具备必要的法律素质是其自身的基本素质,也是青少年人文素质的重要表现和集中体现,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具备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中政治课中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分析,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能和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和途径,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的建设,对培养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合格公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广大高中政治教学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就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旨在提升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增强青少年权利和义务意识,有利于青少年遵纪守法,减少违法犯罪,进而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
1 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策略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师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及高中生法律意识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1.1 注重教师自身法律素质的提高
我们都知道,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信仰法律,这样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进而来弘扬法律精神,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师就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教师所说的话就更具有说服力,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提升自身对法律的认识,若是教师能够表现的真诚,能够光明磊落,表现出对法律的执着追求和真心信仰,他们的情绪会感染学生,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观点,这样使得法律意识得以传递和培养。
1.2 注重高中生法律意识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与课堂教学紧紧结合,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依法办事,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教师要注意将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律知识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懂法,将来才能以一个具备良好法律意识的公民走上社会。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变更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立足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施教,进而提升高中政治课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案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播放一些法律视频或者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譬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 ,《焦点访谈》等栏目,尽量多搜集一些与法律相关的报纸信息和网络信息,进行整理学习,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真正落到实处。简言之,我们在进行法律知识的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增强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注重高中生法律意识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对于小孩良好个性,遵纪守法和良好的习惯都有着促进作用,是形成这些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法律教育是基于实践教育的,而这一部分多数在家庭中完成的,因此,家庭一定要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高中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就要求家长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用正确的做法和语言来影响学生,使得他们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法律的严肃性。也就是说,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控制学生上网闲玩时间,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和有益的体育活动上。家长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培养自身高雅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与学校一起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进而使得家庭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促使学生知法懂法,在法律意识日益提升的基础上全面健康地成长。
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行,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立足学生,紧扣教材,不断探索创新,在政治教学中,从提升自身素质,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及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自身的维权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地发展,进而促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葛鑫.中学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探析[J].科学与财富. 2012(5):1-2.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1、自觉守法意识
自觉守法是法治的重要标志和归宿,创制法律的直接目的也是法律的普遍服从。守法还是违法取决于大学生对法律的内心信服的程度,当他们有信奉法律的心理时,即使个人需要与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源自其心灵深处对法律至上权威的深切认同,内在地驱动着他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因此,培植当代大学生守法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自觉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的规范性和自律性注入大学生的意识里,达到大学生自觉自愿服从法律、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目的。
2、严格执法意识
即严格适法和执行法律的意识。通过强调公正执法的重要性,培植起当代大学生积极捍卫法律权威和尊严的意识,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能够“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把法律当作唯一的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
3、诉求法律保护意识
即各种合法权利的法律保护意识。西赛罗在《论法律》中说,罗马人自孩提时便受到如此教育:一个人要求助于正义,就去诉诸法律。因此,我们应该教导大学生摒弃避讼、厌讼、惧讼的心理,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参与诉讼,树立正义观念,主动追求正当的法律程序,保障法律权利的正确实现,通过参加诉讼活动,监督司法公正。
4、法律监督意识
依法行使监督权既是现代法治的要求,也是行使公民权利的表现,大学生注重自己的合法权益,坚持以权利为本位,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就必须参与法治建设,发挥主人翁精神,依照宪法给予的公民权力,利用各种途径和形式,充分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的宪法监督权利。在大学的法律意识培育中,我们应该把督法意识、守法意识与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结合起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宪法至上观念和主人翁观念,使他们亲近法制、依赖法治,最终实现法律意识的飞跃,形成强有力的法治信仰。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有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大学生法律素质方面存在如下缺失:
1、法律知识不足或对法律一知半解,没有正确的法律观念
当代大学生从中小学政治理论课中了解了一些法律基本概念,知道了一些比较贴近生活的法律规范,比如《宪法》、《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而对其他法律的了解不多。就其对法律的了解深度来说.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纯粹靠死记硬背,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掌握法律的理论和精神实质。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按正确的法律意识去处理矛盾时,他们又表现出“知”“行”脱节,知法而不能守法、用法。
2、法律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严重
在对法律的社会效用的理解上,绝大部分大学生把法律理解为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用以统治社会使人臣服的工具或手段,是统治阶级意志的玩偶。现代社会的法治,也是国家尤其是司法机关用以严惩犯罪、制裁违法的有力手段。这种工具主义价值取向,使大学生们在内心深处认为他们的遵纪守法行为只是迫于国家和学校的强制,而偷偷进行的违法违纪行为只要没有被学校或司法机关抓住证据就是与强制力对抗的“伟大胜利”。有了这种错误思想,在大学生的心理底层,形成了对正确的现代法律意识教化的潜意识抵制。
3、强调权利,忽视义务、责任
大学生一般对我国法律规定的权利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经常遇到的权利内容已基本上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经常把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利、人格尊严权利、物质帮助权利、受教育权利、恋爱自由权利、参与社会活动权利等等放到了自己拥有的首要位置上,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自身价值提供条件并加以保障,而在行使权利、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却不考虑是否侵害了他人权利,是否对国家、社会造成危害,甚至根本不清楚自己应承担哪些法律义务,权利与义务发生了严重的偏差,责任心不强。
4、法律意识淡薄,崇尚权力,对法治没有信心
当代大学生由于过分追求书本知识,法律意识十分淡薄,没有法律的思维习惯,一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和自我发展,看问题往往主观偏激,缺乏足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故常常发生因一时冲动而不计后果的现象,导致违法和犯罪行为的发生。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从个别现象中得出了“权大于法”的结论,对法治缺乏信心,认为法治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因而那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视读书为日后追求名利地位和享受的“阶梯”。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路径选择
1、制总体规划,从制度上保障法律意识的培养连续实效
法律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学校教育全局出发制定学校法制教育发展纲要,并用严格的制度强力贯彻实施,保证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体制与教学计划上的连续性与升华性。目前,由于我国学校法制教育缺乏一种统揽全局的、有制度保障的法制教育模式,小学、中学与大学的法制教育内容上没有连贯性,许多地方甚至还存在着肤浅、重复的可能,无法调动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这些弊端是造成我国当代青少年整体的法律知识不足、法律意识薄弱,判断违法与犯罪的能力不强的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应该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家教委的领导下,利用全国法制教育资源,重新审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目标,确立以现代法律意识教育为主线的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中学与大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其思想行为特征相吻合的整体推进方案,从制度上保障我国法律素质教育稳步发展。
2.课内课外相结合
学校的法制教育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和法律文化,尤其是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与固化,需要良好的法治运行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文化背景。最好的法律意识教化理论、最先进的法律意识教育手段,如果没有现实社会依法办事、司法公正和法律公平观念的支撑,也只是纸上谈兵,对大学生的意识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如果我们“闭门造车”,只是学校进行法律意识的培植,而忽略整个社会对人的意识的作用,也不可能促成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自主升华和稳定。学校的法制教育与国家的法治文明建设唇齿相依。
我国己经在立法科学化、依法行政、司法独立与公正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社会法治化程度越来越高,法治环境越来越好,优秀的法律文化逐步形成。在法律意识培植的外部环境上,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普遍不高,我们应该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把大量的外部信息不断地输入大学生的头脑中,促使大学生不断被社会优良的正确的现代法律意识“同化”,“顺应”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3.法律意识培植与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
我国要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当代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政治素养,建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植与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互动模式。具体的措施是:开展专题、专业的政治与法律融合的综合教育活动(如专题报告会);开展法律与社会理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紧密结合的专题讲座,即开展人生理想与法律理想、社会秩序正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融合与升华的教育;还可以采取演讲比赛、主题讨论、辩论会、班会等灵活多样的意识培植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性教学,及时地把已经升华为法律基本内容的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方针政策等内容传授给学生,把权利本位、自由正义、道德升华以及程序救济等法律精神实质注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升华其人生理想,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这样做既使法律意识的培植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又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更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并为政治理论课寻找法律上的依据,不仅保障了我党的政治指导思想进法制教育课堂,而且合理利用了课时和教学资源,防止重复教学,从而增强教育合力,共同提高“两课”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强化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强化法律意识是医院健康发展的需要,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及高新技术的应用,护士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对象不断增多,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复杂,处理不好则会增加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高水平的技术与高质量的服务,更应具有法律方面的知识。
强化法律意识是确保病人权益,优化服务质量的需要 病人就医标志着医院与病人建立了合同关系,彼此都具有了权力和义务。病人是市场消费的特殊群体,在接受医疗消费过程中,享有人身、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因此,这就要求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考虑到病人的权益,尊重病人的权利。了解自身行为的社会要求及社会规范,对护理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后果要有预见性,自觉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确实把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目标的整体护理工作做好。使每个病人都能得到安全、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
强化法律意识是确保护士合法权益、适应发展的需要《护士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护士的权力和义务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我国《宪法》也明文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益,人格尊严不受任何人侵犯。护士作为公民,理应懂法,运用法律的尊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病人应用法律武器衡量医疗行为和后果的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服务性,稍有疏忽,难免发生医疗纠纷。一旦发生纠纷,护士可能成为被告、证人等角色,怎样承担这些角色,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有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护士法律意识培养的方法
从思想上加强护士法律意识 从思想上改变护士旧的护理观念,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包括普法知识的学习,重点是相关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每个人都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法律身份,所负的法律责任,明确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树立法制观念。同时,建议护理教育工作中加强法律课程的设置。
从日常工作中培养护士的法律意识,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工作中的任何纰漏和失误,都会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危急生命。工作中应加强护士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护士学习医疗护理有关规章制度,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岗位制度、护理操作规程等,并对重点的护理制度、法律、法规加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