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07: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商管理专业简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于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功能,有学者认为目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却比较片面,对“硬实践”偏重,即注重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对诸如运用理论知识、形成心智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等的“软实践”却很少有人将之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与“硬实践”相比,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软实践”更为有效。因此,目前学者们已普遍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能训练,而是包括综合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初对高职实践教学的探讨大多偏重于如何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探讨如何从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角度来研究实践教学问题,后来的研究则慢慢地聚焦于对局部具体问题如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关注,徐国庆在《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一书中,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倾向进行了剖析,然后从技术学视角探讨了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有效途径,并分别从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该书虽然没有直接讨论实践教学问题,但其建构的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却隐含着实践教学思想,特别是在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上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无疑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适切的课程框架。
实践教学在西方教育发展中有久远的历史,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是实践教学思想的启蒙,在探究实践教学方面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观点。杜威认为“做中学”关键在于强调学生动脑,强调学生思维学习情境脉络的反省,强调主体与外部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反思。关于实践教学模式,目前世界上比较着名的一是澳大利亚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和德国“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专业设计遵循CBE理论按岗位需求将从业者应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解,按相应模块组织教学。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虽然学生可以对某一单项技能掌握得很好,能够满足行业团体的规范化要求,但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孤立的,今后会因为知识面窄而对自身的继续发展不利,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技能型人才综合、复合和整合素质的要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将传统的学徒制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相结合,即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必须先与对口的培训企业签订学习合同,然后在学院注册就学。
在三年的学制中,学院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的实践训练比例为1:1。这样学生就具有了双重身份:大学生和准员工。“双元制”的岗位针对性非常强,在技能性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也就有了坚实保障。总而言之,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职业教育实践为本研究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但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及其体系构建方面,缺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即使有,也是倾向于就事论事,或者局限于如何培养职业技能等形式的探索,缺乏从理论形态到实践形态转化分析研究。因此,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尚存在着理论、实践、观念、制度、方法等许多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角度寻找支撑和实践层面的深入探索。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死板。一般都是教师先花大量时间按教材讲解实训目的、原理、步骤,然后学生按步骤讨论、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报告或填写表格就算完成实习了。如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则更有个别学生会“搭便车”,基本上只看却不介入,根本谈不上去分析去解决去实践!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也较为单一,高职的实践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多借鉴和采用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即采取以班级为单位,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实验实训的实践教学方式,由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统一掌握教学进度。同时,多以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主。这样的组织形式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性,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已形成了几种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学工交替模式、学做合一模式、自主创业模式;“3+1+1+1”模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等,但这些模式往往套用工科专业的,效果往往不理想。如学工交替模式,“工”的阶段学生基本上是在企业中,企业一般很难按照实践教学进度要求安排学生实习内容和岗位,也难专门指派资深员工作为学生实习导师。而学校派的指导教师也往往起不到指导作用。再比如学做合一模式,一般也就是教师先讲解一下方法、原理和程序,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难以真正起到培养岗位能力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各行业内,纷纷出现了大量的新方法、新手段,而这些新方法、新内容并没有及时编入教材,新知识、新案例等也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材滞后于时展,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达不到与时俱进的要求。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学经费,不少学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成效更为显着的工科类实训室,而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室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在资金的具体使用上,许多工商管理类实训室实质上只是安装了一些普通软件的网络机房。一些实训室虽然挂着“人才测评中心”、“商务谈判中心”等牌子,但实训室除几台计算机和几张工作台之外,没有其他的设备或设施。实训室建设流于“形似”而缺乏“神似”。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工商管理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也提倡教师下企业锻炼,但真正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依然紧缺,难以完全胜任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案例教学;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亦是持续深化,其间更是强调现代化远程开放教育,这也是现时期我国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各行各业的人才综合素质密不可分,其更是制约了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已逐渐成熟,不过此项教学方式及其效果却还是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因此,分析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并提出实用性教学方式,对我国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强调基于案例而展开各种教学活动,且各种案例教学方式的提出使得教育陷入了两难的情境,其更是缺乏特定的处理方式,但此类方式强调教师为教学设计者及激励者,从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讨论,其与传统式教学方式有一定差异,教学活动应基于具备深厚学问的教师而开展,且教师务必是各种知识的传授。再是工商管理人才已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国际化大环境下的工商管理人才应极具扎实的专业知识,且其实践能力更强,综合素质也应更高。至此,各大高校亦纷纷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更是培养了更多工商管理人才,但就现时期我国工商管理人才整体水平而言,诸多毕业生根本适应不了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这时各大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应进行相应的改进,这也说明案例教学法对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二、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未能深刻认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我国许多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教师大都是简单的讲解其相关理论,之后再举出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再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其理论的意义。此类教学方式尽管可以说是案例教学,但其却未能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性,其仍是教师讲和学生听,之后则是引导学生理解其间理论性知识,这样根本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分析的能力,其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亦是随之降低,也可以说此类教学方式就是简单的举例。
2.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案例教学的开展对教师有着极高要求,此类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与分析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各项研究及实践操作。许多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学实施时间短,但是许多授课教师大都未接受过关于案例教学的培训,这时其实践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很多时候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使得学生不能真正的掌握案例教学各个环节,从而导致案例教学实际效果比预期的有效性偏低。
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就我国现时期的案例教学具体情况来讲,其教学有效性偏低,许多学生对此并不认真,更未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案例教学,并不愿意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各种案例教学活动。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的许多学生仅是为了文凭而读,整体积极性偏低。且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学生对案例教学方式普遍不适应,很多时候都不能紧扣案例进行相关分析,更不能以实践者身份去分析处理其间各种问题。
三、基层电大远程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对策
1.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师应尽快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以新型教学理念展开案例教学,以确保此项教学方式质量及其水平合理提升。案例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于其间获得更多实际经验,其主要是强调整个学习过程,这也说明此项教学活动的完成应是学生自主分析和讨论,最终总结而成自己的演讲。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案例教学,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分许,以至其可以自己处理各种问题。
2.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应着眼于教师案例教学专业水平及能力的提升,强调其案例教学方式及其技巧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教育教学应更加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能力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不断加强教师工商管理实际经验的提升。只有教师具备了更为专业的实际经验,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亦可为学生提供科学适宜的建议以辅助其学习。基层电大中的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工作,用自己的休假时间进行各大企业调研,以此快速提高自身对企业管理问题的认识度,从而为学生们提供更高水平的案例分析。
3.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探索各种适宜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案例学习,这也是案例教学方式有效性提升的关键。教师可采用相关方式来鼓励学生展开学习,比如教师可将学生学习与工作有效结合,或者是将学生工作时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学生通常会觉得此类案例对自己日常工作有很大帮助,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案例学习中。再是将学生学习案例的态度及其研究成果等与学生最终考核成绩结合,这样也能给学生学习施加压力。还有就是教师应善于运用网络教学,以此更好的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及其各种矛盾,这样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更强调现代化远程开放教育质量及其水平,这也是现时期我国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简述了案例教学法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并全面分析了基层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适用于基层电大远程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策略,为我国基层电大远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1]马晓静.加强新疆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对策[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2]李可.基层电大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以通辽电大为例[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3]任为民,施志毅.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3).
刘长军(1979- ),男,湖南岳阳人,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摘要:本文在对当前商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简述了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之间互惠共赢、共生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了社团对商科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实践技能锻炼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团;商科;职业培养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后的快速、持续发展,商科职业教育因强调专业培养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与当地社会、工商企业结合日趋紧密,与区域经济、市场需求牢牢相扣,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国内商业近十年来倍增式的增长,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也为现代高职商科专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校社团是年轻人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了实现共同愿景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形成的大学生群体性组织;它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无限空间,将是有效实现教人育人的重要载体。将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进行很好的组合,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发挥社团对商科人才的试炼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商科人才专业优势推动社团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之间的关系分析
高校社团作为一个锻炼学生管理才能、增加学生组织才华的场所,可以很好地实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两者关系互相补充,主要体现如下:
1、社团的群聚化和丰富活动,让商科学生有了很好锻炼和发挥自己特长和知识的空间。
高校社团是由一群活泼、有朝气的年轻人组成的集体,大家有着表达自我、展示个人才情的热情;尤其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了他们实践和体验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机会和平台。作为众所熟知的经管学科,商科专业人才需要有着良好的职业技能。因为共同的话题和相似的想法,大家能积极工作,参与并且组织社团项目;在自己搭建的平台上,竭尽所能的挥洒汗水,这种体验也使学生有了很好的锻炼和发挥自己特长和知识的空间。
2、一个互动表达的社团平台,可以很好地满足商科人才职业的沟通性、创新性要求
商科主要有经济类、商学类、管理类三大类,由于商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未来职业的要求也有不断提高的趋势。因此,虽有所学专业的不同,现代商科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能力。在高校社团中,学生们能在一起经常交流职业、学习和生活的看法,这种群聚的社团生活经历,能有效的开拓人际交往圈,让大家彼此能快速接近、熟悉,甚至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还有许多社团活动方案的策划和营销,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这很好地锻炼了其个人才干,有助于培养其工作创新力。
3、高职商科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高校社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高职商科专业主要是培养市场和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一方面要求掌握一定的职业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能很好地锻炼自己的管理才华和处事方法。从社会和市场要求来看,对于商科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后者的要求更重于前者。当前高校社团林立,基于社团学生的流动性,需要各社团不断培养新的具有良好管理和组织能力的接班人,而这恰是商科学生的优势所在。因此,不断吸收商科专业学生参与社团的活动和管理,可以壮大社团规模,还能很好地促进社团队伍结构的优化,实现社团的做大做强。
4、商科学生的加入,能更好的使专业社团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活动水平
相对于理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强之说,商科专业学生更善长于管理、营销和沟通等;商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偏差,使得其优势和特长是大多数理工科学生所不具备的。在社团中积极吸收商科专业学生的加盟,尤其是具有较好商科职业素养的人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改善社团的组织和管理。另外,利用他们的专业所学知识,可以在活动内容中提出一些新颖的想法和构思,还可以更好地进行主题活动的方案策划和营销,推出并添增社团的名气和声誉。
二、高校社团对高职商科人才职业培养的促进作用分析
活动丰富、内容多样的高校社团就让厌倦理论学习的大学生充满了向往和期待。让社团的体验成为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促进作用优势明显:
1、社团能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有利于高职商科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
90后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的空间环境让学生更显孤僻、内向。社团作为一个组织群体,有着自己的章程和基本要求,所有成员在这个大的框架中可以自由的发挥和锻炼自己的才干。社团活动方案的分析与策划、活动实施的组织和管理、部门和人员的安排与协调,这些都需要一个未谙世事的新成员花费很多的心血、妥善安排时间和精力、改善与人沟通交往的方法,才会有可能达成目标。共同的契约要求使得这些大学生愿意约束自己,懂得谦逊处世,也让他们有更多机会直面困难来磨炼自己的意志。
2、社团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舞台,有利于商科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锻炼
商科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无法真正实现全沟通,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一些商科职业组织和管理技能的实战锻炼。相应的,高校社团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自我发挥的空间,这让那些对当前课程教育倍感失意的年轻人来说,社团的活动可以将自己梦想付诸实施,活动形式多样且想唱就唱,尤其是可以将一些基本职业技能进行体验式操作,这种切身的感受远比课堂的知识和经验传授来的直接和深刻。商科学生的专业特长让学生对课程所学、职业有了新想法,可以在这块试验田进行尝试,而且还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助,可以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社团更是一个学习兴趣小组,大家能在其中增长才干、开拓视野,有利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高校社团的年轻成员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彼此经常在一起研究和策划推陈出新的活动和社团项目,有机会充分锻炼自我表达,完成成员间的沟通协调;不断地将眼界延伸到社会,有助于他们打开视野,使自我逐步迈向成熟。围绕着社团活动也有着共同的目标,大家能热情交流与讨论、细致研究和分析,认真修正和完善活动的实施细节,努力解决整个过程中的营销、组织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成功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能带给他们无穷额信心和乐趣。这些都是对相关成员积累经验、学习做事的重要历练,这种体验让没有社会经历的学生们学习了做事方法、增长了个人才干,有利于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由上观之,促进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职业培养的和谐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高职商科教育中实践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主要内容,也是在现行大学环境中做大做强现代高职商科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社团活动与高职商科学生培养的协调统一,不仅有利于社团的发展与壮大,使其能有效改善组织和活动的管理,也能使学生在这样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平台上充分展示和锻炼自己,增益其所不能。(作者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高校社团与高职商科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研究(编号:SKKT-121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薪酬 总体报酬
1、薪酬含义的发展简述
“薪酬”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工厂制企业中,当时雇主拥有稀缺资源“资本”并大肆剥削工人,工人的需求也只是停留在生理层次上,工资是可以制约和激励工人的最主要手段(麦格雷戈,1957)。19世纪中后期,企业中出现生产效率低的同时还时常发生劳资冲突的问题,泰勒(1911)开创性地提出要把员工所得报酬与其绩效相联系,由此便产生了差别计件工资制和每日工作定额。此后,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企业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从而涌现出第一批职业经理人,由于其工作性质与一般工人不同,企业无法按产出量计算支付给职业经理人的工资,于是便根据其岗位和技能的特点一次性付给他们相对固定的报酬,也就是“薪水”。甘特(1916)通过研究发现若能将报酬与生产更紧密联系,将会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为了实现对管理者的激励,“给表现出色的员工及其管理者发放奖金”的薪酬管理制度由此诞生。
20世纪20年代前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许多重大发现。梅奥(1933)认为:工人并不是简单的“经济人”,他们也有寻求安定、友谊、尊重、和归属感等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对生产效率会产生比作业条件、工资等更强的作用。因此企业要重视员工的需求,综合考虑等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才能激发出员工热情和主动性,进而实现组织目标(Herzberg,1966)。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表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企业以前实行的以雇主为导向的薪酬制度因无法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而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理论界、学术界提出了能囊括员工所有需求的整体薪酬的概念(Gerhart & Rynes,2003),很多企业也开始重视非经济性回报并把其加入报酬的范围。约翰特鲁普曼(JohnE.Tropman, 1990)提出了自助式报酬理念,在设计薪酬制度时将多样性和定制性相结合,提倡为员工建立个性化的动态的薪酬制度。约瑟夫・马尔托奇奥诺(2001)认为“员工从企业得到的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的总合就是整体薪酬的含义”。第一代总体报酬模型和总体报酬的概念由美国薪酬协会于2000年首次提出,明确“总体报酬”就是员工从企业得到的其认为一切重要的东西。在此基础上,美国薪酬协会于2006年提出了第二代总报酬模型,该模型包括五个维度:薪酬、福利、发展和职业机会、绩效认可和工作与生活平衡(迈克尔・阿姆斯特朗,2008 )。此后,个体对总体报酬各要素的偏好以及不同要素对员工所产生的影响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Christian&Sylvie et al,2008 ),例如外在报酬中的收入受到比较多的关注(Senik,2008);Kristensen & Westergard-Nielsen,2009);Gao & Smyth,2009),此外还有内在报酬中的晋升(Kosteas, 2011)等因素也被许多学者研究。然而很少有研究⑼庠诒ǔ暧肽诒ǔ曛糜谕一模型中,并用实证的方法来探究其对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等的影响(Susan & Anastasia, 2012)。
2、关于总体报酬的构成维度
(1)国外研究
Joseph.J.Martocchoi(2002)认为,薪酬是员工得到的外在奖励与内在奖励。其中外在薪酬包括非货币奖励和货币奖励,内在薪酬其实是员工的一种心理思维形式;Robbins认为薪酬包括外在和内在薪酬。外在薪酬包括直接、间接薪酬和非财务性薪酬。而内在薪酬包括充分授权、职业发展、工作的趣味性等内容。
(2)国内研究
黄威(2002)提出,“全面薪酬”包括内在的薪酬和外在的薪酬。内在的薪酬一般不能量化为货币形式,如工作的满意度(参与决策的权利、感兴趣的工作、工作的自由度、潜能发挥的空间等)、多元化的活动以及个人成长机会等。外在的薪酬指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如工资、福利、奖金等。冉棋文在《全面薪酬战略―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一文中提出,将整体薪酬分为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内在薪酬主要包括对工作以及相关条件的满意程度;外在薪酬主要包括短期激励薪酬、长期激励薪酬、退休金及单位能够负担的其他资金开支。贺伟、龙立荣(2011)认为报酬包括外在和内在报酬,其中内在报酬是指员工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主观心理感受,如胜任感、满足感、成就感等。而外在报酬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
3、总体报酬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
通过整理相关文献,现将外在报酬、内在报酬的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总结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 叶勤,《基于公平理论的员工薪酬满意度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6页.
[2] 黄威,《人才争夺自热化呼唤企业引进全而薪酬理念》,《创业者》,2002年06期,第14页.
这篇设计计划学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报告,设计,
一. 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 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 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 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一. 思维的奥秘
1. 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 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 理性思维程序化
4.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二.设计有序
1. 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 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 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 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关键词:配电盘;元器件与面板布局;编号;开关
1 绪论
1.1 简述
配电盘的制作属机械电气加工范畴,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外的一些新思路、新观念和新技术也不断引进国内;使配电盘行业有了飞速发展。
配电盘通常由柜体、开关、保护装置、电能计量表等,以及其他二次元器件组成。主要用途是:方便停电、送电,起到计量、保护的作用和功能,当发生电路故障时有利于检修。配电盘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作为机械设备的配套使用。随着对各种机械设备要求的提高,配电盘的加工和制造也在不断地提高完善。目前配电盘行业已是一个成熟的行业;也因为电气元器件的升级和机械加工水平的提高,使配电盘的质量有了大幅提高。
1.2 配电盘的分类
配电盘有多种分类法:可分为高压配电盘和低压配电盘,可按大小分为配电屏、配电柜、配电箱等,也可分为固定式与抽出式。下面笔者着重就低压配电盘制造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
1.3 国外配电盘的优缺点
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百废俱兴,工业水平快速提高,学习引进了许多国外的设备和技术,配套的配电盘也随机械设备引进;使我国的配电盘制造业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国外的配电盘的优点主要有:
(1)元器件一般都选择名牌产品,质量较好。
(2)控制回路的电源有一个隔离变压器提供,可对人员起到保护作用减少伤害。
(3)结构紧凑,容纳元器件多。
(4)密闭较好,门上有密封条,侧面通常有散热孔。
(5)一次线、二次线采用软线并用铜鼻子或铜管压紧。
(6)外观观感比较好。
外国的电气产品进入国内对我国的电气行业也是很大地推动,使国产电气产品有了质的提高。例如:断路器小型化,尤其是小容量断路器小型化非常成功;塑壳开关也成功缩小了体积。接触器、继电器等产品的质量有了长足提高,样式多样化。电气元器件的升级,也改变了原来配电盘大、厚的印象,使配电盘也跟着升级。
国外配电盘虽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上下级元器件不对应,维修时要看编号或图纸。若编号脱落又无图纸,则维修就很麻烦,尤其是长期使用或管理不善就会如此。再就是空间狭小,维修不太方便。
2 元器件布局
2.1 上下级元器件对应
国内的电气设备配套的配电箱主线路,以前基本上按上下关系布置,上下布置时以上为主开关,左右布置时以左为主开关。分开关后带开关的都严格按照上下的顺序排布,这样的优点是能一目了然的看出通电元器件的先后顺序,看出元器件的对应关系,即使编号脱落,也不影响维护。
国外设备上下级元器件一般不对应,维修须看图纸和编号,不然就要用万用表测量,很麻烦。
2.2 主开关与分开关应有明显界限
主开关与分开关应有明显界限以便于紧急情况下操作,这样也能体现出主次之分。许多小型断路器拼在一起,为节省空间主开关与分开关没有明显界限,就会出现主次难分的现象。
3 控制面板的布局设计
控制面板或门上仪表、按钮、转换开关之间应有合适的比例,离边要有合适的距离。国内的配电盘门或控制面板上一般有指示灯、控制按钮、转换开关、仪表、门锁等。
因为九十年代配电盘发展的较快,配电盘方面的技术人才比较少,许多人就无师自通,不按大家约定俗成的套路进行设计,也就出现了许多有创意的产品。
进入2000年后,随着门槛的提高和优胜劣汰,在青岛的配电盘厂家也比九十年代规范了许多,面板布局也布置得较为美观合理。而国内的配电盘一般比较注意面板的布置,比例较为合适。
4 控制线编号
4.1 编号的作用
线路编号是二次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编号可以辨别每根线,可以看出每根线的走向,便于安装与维护。
4.2 国内多采用单号连续编号
以前画图、出图是由电气工程师来做,新手入行一般由年龄大的人员指导,所以大家约定俗成按照单号连续编号,很少用双号。通常1号是从电源来线,0号或N号表示零线;如380V来电,则1号、2号分别表示380V来电的两相电源。1号再往下是3号、5号、7号等,双号很少再用,除非局部是双回路或对称回路时采用部分双号。
4.3 单号连续编号的优点
如系统较大,编号有漏号或有小改动,则用相近的双号补上,不会对系统编号造成混乱,所以国内规范的电气产品大都采用单号连续编号。
现在小企业比较多,许多企业老板对电工与电气工程师的区别也不在意,好用就行,所以二次线路编号没有套路――各种各样都有。但配盘的生产产家一般专业水平较高,编号按套路,比较规范。
4.4 国外线路编号
我见到的国外的设备配套配电盘有不分单双号的,而是连续编号。例如我单位1988年引进德国生产的饮料灌装线和装箱机都是如此。
5 抽出式开关柜的优缺点
5.1 型号的发展及现状
上世纪末国内陆续推出BFC、GCL、GCK、GCS型等抽出式开关柜,以后为适应小型断路器推出了MNS型,这样原来一个抽屉最多可安装四个小型断路器,节省了抽屉;近几年又推出了其它型号。
5.2 由接插件――动静触头组成的抽出式开关柜
抽出式开关柜的优点,是相同规格的抽屉开关可以互换,在开关出问题时可马上更换;但也有缺点――如静触头出现故障就无法更换,这样的故障一般出现在使用时间较长或电流太大的抽屉上。超过300A的大电流抽屉应注意检查,如图1所示。如果动静触头发热会使静触头的弹簧失去弹性,能烧糊动静触头,严重地能导致相间弧光短路。
5.3 由抽出式开关组成的配电屏
抽出式开关组成的配电屏,因抽出式开关是一体,所以比较可靠;一般超过600A采用,也有些单位要求超过400A都采用抽出式开关;我认为超过400A就采用抽出式开关为宜,不然极易出问题,这样的例子我遇到过几次。
6 经典的GGD配电屏
相较于抽出式配电屏,GGD型可带电测量各个点的电压,而抽出式配电屏只能测量静触点,里面的开关点测不到,抽屉里的开关看不到,所以巡视不到开关的一些隐患。当然从防护的角度来,这个优点似乎应算是缺点。GGD型还有个优点,如果使用抽出式开关,GGD就升级成了抽出式开关柜,非常方便。
7 国内外低压空气开关的优缺点
配电盘是将多种电气元器件组合到一起进行安装连接,电气元器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配电盘的品质与档次。
7.1 DZ系列国产品牌塑壳开关
DZ10已发展出NM10等改进型(各厂家有各自的型号),优点是耐用,缺点是规格太少,个头大用起来不方便。DZ20大于200A的空气开关采用连接铜块过渡,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各相之间有隔板隔开,隔板在安装过程中容易丢失。大电流DZ20压接点易发热,且个头偏大。
国产品牌的型号DZ10-250/160连接95mm2的电缆则很轻松,铜鼻子宽25mm,开关单相宽31mm,螺丝为M10,拧紧后能压住95mm2的铜鼻子。DZ10的改进型通常较为可靠,也有可取之处。但DZ10如上所述的那样个头大,规格少。
7.2 新品牌塑壳开关
国内外新品牌的塑壳式空气开关优点是结构紧凑,过负荷的动作电流准确;缺点是尺寸太小,一味强调节省空间,如设计使用粗电缆会导致铜鼻子安不上;再就是开关尺寸太小致使开关的螺丝普遍太小,压不紧铜鼻子,容易发热。因为小区电缆通常超过百米,设计院设计电缆时,比较长的电缆按规范设计得较粗,使铜鼻子宽度超过了开关的单相宽度尺寸。例如200A的开关,设计95的电缆,NSD型压接螺丝为M8,单相尺寸22mm,通常情况下有连接板扩展,三相开关从三个进线压接点变成六个进线压接点,这样就增加了故障点。
如图2,160A塑壳开关,进线电缆是YJE-3×95+2×50,95mm2铜鼻子宽25mm,开关单相宽22mm;只能将95mm2铜鼻子瘦身才能勉强接上,且开关压线螺丝为M8难以压紧95mm2铜鼻子。如用连接板扩展,就增加了故障点。
8 展望
国产开关品牌应在学习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尺寸需小一点;但要比国外品牌的大,不要用连接板,再增加规格。可分为设备型和配电型,最大电流到400A即可,以满足国情的需求。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管理学课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279-02
引言
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最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实践教学,可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并能将其灵活运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为顺应世界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培养国际型、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要,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个环节仍然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后,往往缺乏足够的机会和时间来锻炼提高其应用能力。管理学是所有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性、历史性、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要求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经典与现代、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它不仅强调管理理论的学习,还强调管理技能的掌握,以及管理智慧的提升。因而,如何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追踪前沿、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式的教学风格,已成为当前我国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一种能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
一、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进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课堂,并越来越得到管理类专业教学界的广泛认同,主要是因为它对国际型、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培养应用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管理类相关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行政管理、旅游酒店管理等,都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管理类相关专业人才,是要求具有极强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不同于偏重基础理论性知识的掌握的研究型人才,与后者相比,一方面,它更注重应用理论性知识特别是应用型知识的掌握,关键在于如何将理论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另一方面,管理类相关专业人才更注重自身对理论的领悟能力、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践驾驭能力的训练。
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基于此,培养学生掌握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管理的基本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善于识别管理问题,能够将一个管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为一个理论问题,再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据此分析、判断实际问题,并得出相应的分析结论。
(二)是培养复合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是多种管理职能的综合,既包括统筹全局、展望未来的计划职能;也包括:为组织的经营提供所必需的原料、设备、资本和人员的组织职能;使本单位的所有人做出最好的贡献,实现本企业的利益的指挥职能;让机构与资源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收入与支出保持平衡,材料与消耗成一定的比例,即让事情和行动都有合适的比例的协调职能;要证实组织的各项工作是否已经和计划相符,随时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纠正并避免重犯的控制职能。作为一名统揽全局的职业管理者,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职能、某一局部的知识,是很难满足其工作角色要求的。总之,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复合型管理类专业人才,而不是单一型人才。
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基于此,引导学生能在系统学习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在不同管理情景中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的一般管理技术和实践技能,以培养出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职业管理者。
二、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
1.按照管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融“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习题、案例、团队练习、教学相关资源等。 教学内容上重点把握基础理论与前沿融合、理论与案例并重,探索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教与学方式的创新,按“理论+实践”驱动型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理论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提炼,同时,引入国内外管理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相关性学习资源,包括管理学名著、管理理论前沿、中外企业案例、国内外管理期刊、企业网站资源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精心设计并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其综合管理技能,通过案例教学、团队练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组织实践教学,设置真实的管理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管理实战经验,为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提供实践的舞台。
3.建立新的管理学课程考核评分标准。采用“理论考核+案例分析考核+综合技能考核”综合给出课程总分。其中,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案例分析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团队练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占20%。
(二)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体系
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以培养职业管理者为主要目标,针对管理学的核心知识点,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如案例教学、团队练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形式,为学生们设立高度仿真的管理情景,使他们处在管理者的职位上思考问题,从而调动自身的所有知识和潜能解决问题,获得未来企业环境中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1.案例教学。即选择各核心知识点所对应的典型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进而组织学生对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案例选择兼顾了典型示范、应用实战、现实新颖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如借鉴哈罗德.孔茨《管理学》中案例改编的“甜美的音乐”(考察学生对管理技能、管理者角色等知识点的掌握)、考察学生对X、Y假设、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等知识的理解的“油漆厂工人为什么闹事”、考察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以及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的“王厂长的会议”等。通过教师对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尽快进入管理角色。
2.团队练习。根据班级人数,每个团队由若干名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并为每次讨论指定一个不同的主要负责人或主发言人,根据所给具体情况按要求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完成的团队练习主要有:(1)每个团队上网或拜访两个不同类型的组织,如政府机关与企业,比较不同类型的组织在目标的设定与计划方面有何不同。(2)请每个团队登陆各自感兴趣的公司网站,选取某一公司作为实例,画出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图,简述该公司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设计,说明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并预测未来企业部门化的趋势是怎样的。(3)分团队讨论怎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以使学生在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并按给出的不同情形分别给出各自的控制手段与建议。
3.情景模拟。通过将实际出现的问题浓缩到某个虚拟时空,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决策模拟游戏——合同执行决策,通过模拟练习,加深对科学决策理论基本观点的认识。
4.角色扮演。设定某个场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如情景面试:有效的领导者。
5.管理(专题)辩论。将某一知识点或管理现象设置成论题,进行班与班之间、班内组与组之间辩论,通过必辩和自由辩等形式,来体现组内成员间的默契与配合。如“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的管理(专题)辩论。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