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程体系的概念

课程体系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9 16:07: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程体系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程体系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大学课程本体; 大学课程编制; 本体创建工具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曾玲(1968—),女,江西九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语义Web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及e-Learning研究。E-mail:。

一、引 言

本体是“共享的概念化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1]实现了对领域知识的本质概念、概念的特性和概念间关系的明确定义,[2]近年被广泛地应用于知识的组织与共享中,成为语义互联网的支撑技术,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使用“课程本体”表达一门课程或某一专业领域系列课程内容主要概念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3]在构建大学课程体系过程中,通过大学课程本体的构建,能够使大学教育的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以及每门课程中培养目标中取得一致,并解决专业内部不同课程在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内容重复、交叉、缺漏等问题。

随着本体的广泛应用,研究者提出并研发了大量本体开发工具,其中,TM4L是国外研究者开发的面向教育领域的本体构建工具,本文作者曾探讨将该工具应用于大学课程本体创建的方法与流程,[4]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存在中文支持问题,其独立的图形显示工具完全不支持中文。目前已有的通用本体构建工具,通常面向具有本体相关概念的使用者,对于非计算机信息领域的大学课程编制者,具有较大应用难度,此外,通用本体工具缺乏领域本体框架。[5]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开发一个大学课程本体合作创建工具(UCOCET),该工具面向来自课程研究与编制领域的广大研究者与应用者,提供大学课程领域高层本体框架,使课程编制相关人员能够在一个基于网络的统一平台上,借助工具在客户端人机交互层面使用高等教育领域熟悉的术语,在服务器端数据处理层面提供本体的一致性、相容性检查等支持功能,构建大学课程体系中一系列相关内容,为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功能提供帮助,从而也间接地实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知识、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大学课程编制相关研究

大学课程编制研究者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大学课程理论研究者和学科领域专家。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者主要根据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从人与社会角度探讨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并进而形成相应的大学课程体系构成要素,如大学课程体系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的研究,大学课程体系的个性化要素的研究,大学课程的生成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建构要素的研究,以及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等。[6][7][8]这些研究为我国大学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整体上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学科领域专家主要研究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构成成分,并据此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如计算机学科领域,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从1968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便根据计算机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召集包括计算机领域专家、教学专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研究小组,进行计算机学科课程编制,大学本科计算机推荐课程。[9][10]而我国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也一直在开展有关教育技术本科培养目标、能力体系、教学规范等方面的研究。[11][12]

来自高等教育领域与专业学科领域有关大学课程构成的研究都不断有新进展。但研究表明,负责具体课程编制与实施的教师,在课程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首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选择,其次是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不是像理论研究者所希望的那样先设定明确的目标,[13]结果导致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偏离专业教学目标,出现同一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课程内容堆砌、一些重要知识点缺漏等问题。

此外,Meyer等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课程内容不断增加的问题,提出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存在一些棘手但具有变革性、综合性、有界性、重构性、过渡性、认知不可逆转等特性的概念,称为该领域的阈值概念(Threshold Concept)。[14] 本文作者将阈值概念应用于软件编程课程本体构建中,提出了一个基于计算机领域阈值概念软件编程系列课程高层本体。[15]本研究将应用该研究的部分成果。

上述有关课程体系构成理论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有关大学课程本体框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大学课程本体及大学课程本

体合作创建工具(UCOCET)

基于上述对大学课程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已有研究成果,下面将描述UCOCET的主要需求,提出一个大学课程本体框架,作为UCOCET的领域框架基础,进而给出UCOCET的界面原型与技术实现。

(一)UCOCET需求分析

构建内含大学课程编制相关的高层本体,作为课程体系生成框架,从而使任何新学科或新专业在编制大学课程体系的时候,都可以直接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生成框架,避免新学科或新专业在编制课程体系时可能存在的课程堆砌、课程设置目的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模糊、知识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讲授或缺漏等问题。[16]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的层次性,UCOCET应具有多级权限管理功能,分别为学校级本体创建者,能够增加、删除与修改框架中的本体类,从而将最新的课程理论研究结果应用到课程体系编制中;学科或专业教学计划本体创建者,能够创建与维护课程体系中学科教育目标以及专业课程体系;学科任课教师仅能够创建与维护本课程知识点及其之间联系,作为课程本体,所创建的本体在前可以暂存;注册学生能浏览与评价已课程本体;非注册用户仅能浏览已的本体,在论坛提交建议。从而保证所创建与课程本体来源的科学性与广泛性,使学校、学科与课程教师等各级学科课程体系编制人员具有统一的目标指向。

具有一定权限的用户登录后,能够根据本体框架与向导,创建类、实例以及关系,并能够添加约束。界面上呈现的用语均为高等教育教师能够理解与操作的词汇,用户无需知道自己所创建的是类、实例、关系还是约束。程序能够根据用户输入在框架中的位置进行类、实例、关系和约束的判断,并进行相应处理,从而将用户层逻辑与设计层逻辑区分,避免需要由用户理解本体专业术语导致的工具普及应用难,或者错误应用等问题。

保存所有用户操作历史记录,用户能够看到自己的操作历史,任何人都能够看到已本体的历史记录。

(二)大学课程本体高层框架构建

在大学课程本体构建过程中,有一些类与关系普遍存在于所有大学课程本体构建中,例如高等教育培养目的、专业培养目标、先修与后继课程关系等,这些类与关系构成了大学课程本体的高层框架,并内置于本研究所探讨的工具中,用于辅助大学课程编制者进行大学课程本体编制。本研究将利用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者对大学课程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及课程本体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大学课程本体高层框架。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按制定来源分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三个层次,它们之间具有依次递进、依次具体化关系,是大学课程体系构建依据,然而在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过程中,一些高校照抄照搬其他高校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没有具体考虑所属学校层次与人才培养规格,最终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缺乏竞争力。因此,本研究将高等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作为大学课程高层框架本体构成的关键部分,让每一级的课程编制者在进行具体课程编制过程中首先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的树状模式理论、板块模式理论与球体模式理论研究成果,对单门课程而言,首先需要考虑课程在各级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包括职业定位、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等,并据此确定该门课程在学科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中的类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术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经济管理课程、相关技术课程、研究方法课程、核心课程、拓展性课程、理论课、实践课、必修课、选修课、讲授课、自修课、哲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学科课程、能力课程、个性课程,其中,能力课程类型包括研究类能力课、科技类能力课、竞赛类能力课、礼仪类能力课、艺术类能力课、体育类能力课。其次,与一门课程相联系的有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等。[17]

一门课程通常由若干知识点构成,每个知识点包括明确的教学目的、若干概念、每个概念是否属于阈值概念等、相关概念以及相关知识点等。

(三)UCOCET界面原型设计

对于不同权限用户,在创建课程本体过程中,所获得的本体框架支持及其界面原型将有所不同,但课程本体的浏览界面则一致。图1-图3所示是以教育技术专业远程教育方向为例,生成的UCOCET浏览界面,下面对各部分设计分别予以简要介绍。

图1 目标体系浏览界面

图1为目标体系界面,通过该目标体系界面,可以完整浏览专业相关的宏观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列表及课程概念列表。不同权限用户进入该界面有不同编辑权限,单门课程本体开发者能够编辑该门课程概念列表,包括增、删、改概念词条;课程模块负责人能够编辑模块下面的课程列表;专业负责人则有权更改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列表所有内容,但不可以编辑具体课程中概念列表项;学院负责人权限可以编辑宏观培养目标相关内容。

图2为课程简介界面,该界面内容根据目标体系界面中所选择的课程不同而改变,本例在目标体系界面课程列表中选择了“远程教育的技术”模块下的“网络教育编程基础”,课程知识点列表列出模块课程及其概念,该部分数据来自目标体系页面,在本页面中,任何权限用户均只能浏览,不能修改,从而保证数据一致性。页面中间部分为浏览者选中课程的先修课程、核心课程以及课程目标的简要介绍,对该部分内容单门课程权限的本体开发者可以编辑。右边部分“课程实现专业目标”内容来自“目标体系”页面,不能编辑,单门课程权限用户能够编辑选择项。

图2 课程简介浏览界面

图3 课程概念知识体系界面

图3为课程概念知识体系界面,其中左半部分内容来自于课程简介中选中课程的概念列表,任何权限用户都只能浏览,不能编辑。右半部分给出选中的具体概念的详细解释及其在本课程中的地位。本例中,选中的“事件驱动”概念在“远程教育编程基础”课程中具有核心地位,是“核心概念”,单门课程权限用户能够编辑这两部分内容。相关课程及概念在课程中的地位来自本专业所有课程简介中相关数据的自动获取,所有权限用户都只能浏览,不能编辑。选中概念的相关概念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由单门课程权限者进行编辑,包括增、删、改,其中概念间关系可以参考给出的概念间关系下拉列表内容,也可以自由添加新的关系内容。

(四)UCOCET实现技术

Adobe Flex、Laszlo和Microsoft Expression等富客户端(RIA)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桌面程序的表现力与浏览器程序的方便、快捷极好地结合在一起,UCOCET客户端将使用RIA技术。

通过制定服务器端与客户端通信协议,将客户端传来的数据转换为本体相关数据,实现用户人机交互界面层的术语与本体处理专业术语分离,用户界面层使用高等教育领域课程编制相关术语。

服务器处理程序使用Jena工具,实现本体数据的写入、生成等操作,并利用本体推理功能,实现对来自不同课程的多人合作创建本体的包含关系与一致性检查。

四、结论与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设计了一个由大学学院教学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模块负责人以及单门课程负责人合作创建大学课程本体的工具UCOCET,通过本体推理功能,能够发现专业课程内容构成方面存在的知识点重复与缺漏、课程先后修学关系混乱等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一致的大学专业课程视图,为本专业师生以及感兴趣的人群提供了该专业全面而详细的介绍,是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开发优质教材、开展基于网络的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

本研究后续研究工作包括大学课程本体的高层框架的细化、工具的实现、工具在教育技术专业远程教育方向本科课程编制中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宋炜,张铭. 语义网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 Studer R, Benjamins V R, Fensel D. Knowledge Engineering,Principles and Methods[J].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8,25(1-2):161~197.

[3] [4] Ling Zeng,Tonglin Zhu, Xin Ding.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ourse Ontology-Content, Method and Process[C].Proceedings -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iSE 2009.

[5] [17] 李景. 主要本体构建工具比较研究(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222~226.

[6] 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135.

[7] 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11.

[8]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意义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3.

[9] The Joint Task Force on Computing Curricula: IEEE Computer Society &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Computing Curricula 2001: Computer Science [EB/OL].

[13] 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编制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J].江苏高教,2003,(5):38~41

[14] J. H. F. Meyer and R. Land, Threshold Concepts and Troublesome Knowledge: Linkages to Ways of Thinking and Practicing Within the Disciplines[DB/OL].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mproving Student Learning, Brussels, 2002. ww2.dkit.ie/content/download/14622/88534/file/Threshold%20Concepts%20%20and%20Troublesome%20Knowledge%20by%20Professor%20Ray%20Land.pdf

篇(2)

    目前,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沿用陆佩文[5]编写的硅酸盐物理化学课程体系,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体系存在如下的问题:

    1知识点分散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容包含了材料科学基础的晶体学及晶体缺陷的内容,包含了材料加工的基础知识相平衡和相图,同时又涵盖了无机非金属加工过程特有的熔体和玻璃体,陶瓷加工过程的基础粘土水系化学,烧结加工过程的扩散、固相反应、固态相变和烧结等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分散复杂,课程的内容繁多,每一章单独成为体系,前后的联系不够明显.

    2与实际接触的宏观事物距离较大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的教学体系以理论推导为主,涵盖了大量的前期科研工作者进行的理论推导,并且结合实践给出了很多应用.由于工科学生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注重工程实际,注重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现有认识事物的体系中,对于宏观上能看到、能摸到的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快,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的体系认识起来难度比较大.

    3与实际的生产不能有效结合

    现有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工科课程来讲,离实际工程应用距离比较远,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问学了这么多公式、这么多图有什么用,而这个问题按照现有的课程体系无法回答.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体系改革

    无机材料物理化学的知识点总体上概括起来可以分成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与陶瓷(水泥)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二是与玻璃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在此为分类基础上,对课程的知识点和讲授顺序重新进行了调整尝试.

    1以陶瓷生产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

    在介绍与晶体相关的知识过程中,主要以实际中的陶瓷为例,首先进入晶体的微观世界,引出陶瓷的晶体结构,由晶体结构引出晶体概念、晶体化学知识,在晶体中漫游会发现很多缺陷,进而介绍缺陷的知识.简要介绍陶瓷的生产工艺,从原料加工到成品过程用动画演示,介绍原料过程中讲解粘土-水系的胶体化学,其中包含的胶体性质及一般的熔体性质通过固体的表面和界面部分来了解;利用陶瓷烧结过程中的烧结温度选择,引出相平衡和相图,重点介绍这部分内容,在烧结过程中的微观动画展示后引出扩散-固相反应-烧结.此部分中,重点是晶体的结构及相平衡的知识.

    2以玻璃生产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

    与玻璃相关的课程知识介绍的过程中,首先展示玻璃,随后简要介绍玻璃的生产过程,该过程由于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进行具体介绍.因此,只需描述即可,其后引出玻璃原料,简要复习晶体结构知识,按照生产流程加热熔融后的现象要有熔体和玻璃体部分来了解,结合玻璃的生产讲解相变过程中涉及到非晶体部分相平衡中的知识.在此部分的讲解中重点介绍非晶态物质的形成机理及过程.通过如上的体系改革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课程知识,并且知道整个体系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有意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四要素”的融会贯通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始终作为课程讲授的主线,作为基础课程,主要授课的目标还是材料科学这四个要素之间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影响因素等知识.在结晶学部分每介绍一个新概念,都有意识介绍该概念对无机材料工艺及性能的影响及其应用,如介绍空间群概念后简要介绍空间群分类后对压电性能的影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更好的融会贯通,理解概念.在熔体部分的性质概念介绍之后,要简要了解熔体的性质对玻璃加工工艺的影响.在讲粘度时,主要介绍粘度与温度和组成等因素的关系,但是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介绍.因此很多学生就是为了学习粘度知识而死记硬背,不知道粘度的具体应用,而在课堂上简要介绍过粘度会影响玻璃的加工温度及玻璃的成型性能时,同时简要介绍怎样影响的,就会使学生知道知识是有用的,学习起来目的性更强,而且方便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记忆,而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在相平衡一章中,相图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材料科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学好相图对材料科学下一步学习至关重要.但是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按照书本的知识体系从头到尾介绍之后,很多学生都是一片茫然,似乎感觉是学习了几何学又或是物理学,不知道无机材料物理化学中为什么要单独拿出这一章来讲解这个图.经反思教学过程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忽略了这个工具实用性的介绍,按照“四要素”理论,相图这个工具应该是工艺制定的重要根据,因此在改革后的讲授过程中,在介绍过相率和简单的三元相图等基本知识后,就具体地举了一个Al2O3-SiO2-CaO三元体系陶瓷烧制的过程,简要介绍了如何利用三元相图进行原料配料计算,如何确定烧成温度,及得到的烧成体的主要成分和构成等知识.使学生先知道三元相图的作用,在材料学“四要素”体系中的位置,然后在具体地讲解三元相图的分析过程,并且在讲解过简单的三元相图后还要举1~2个实际的复杂例子进行实际应用.

篇(3)

关键词:市场化 需求 专业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32

1 关于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问题

开放大学的建设目标是面向全社会成员,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提供学历、非学历等远程开放教育的一所新型高等学校,是一所开展全民终身教育的开放性大学。开放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必须研究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从产业发展、岗位技能的培养与提升、知识面的拓宽、公民素质及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为社会成员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资源。开放大学专业建设,要结合具体市场需求,这里面的需求层次很多,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甚至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开放大学建设日益成为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之时,职业认证教育、市民终身学习教育等非学历教育也都在此列。

2 关于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的需求分类

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办学,作为高等学校的开放大学办学离不开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但开放大学又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所以其专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然要结合考虑更多的因素。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应适应社会需求及社会需求的变更趋势,应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另外也应符合学科要求及学科发展的趋势等等。开放大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很大部分取决于其是否能满足特定方的需要,是否有合适的“产品”即过硬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2.1 从社会需求来看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确立建设各地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指示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念更新,开放大学的“开放”精神更适应了国家的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到普及化的战略精神,因此从政府的社会需求出发,各地政府需要借助原有的电大系统成立适应新型社会发展和趋势的开放大学,以及及时成立社区大学的市、县、区的全面覆盖体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城市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发展的社会需求。

2.2 从用人单位的市场需求来看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社会需求,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加影响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研究企业的用人需求,尤其是企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企业对职位能力的需求,也正能体现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从智联招聘,51job等知名网络招聘平台随机选择97家企业的用人要求,可以总结出,用人单位对该专职人员的需求,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的需求:思想需求、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心理素质需求等四个方面,主要体现在是否能高度的与企业文化相一致;是否具备相应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后续上升空间;是否有坚定的吃苦耐劳的上进心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按照以上所总结出的企业方的用人需求所体现的各种要求所出现频率的次数,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并定期随机抽样,重复以上实验,可以从定量的角度监测用人单位需求变动的方向和趋势。这对开放大学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的。

2.3 从学习者需求来看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从学习者需求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对所在岗位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需求,生活质量提高,拓宽知识面等,这个需求是要重点关注的,因为促使学生选择开放大学来读书,其本身的需求动因是最主要的,并且学习者本身的需求也是社会需求等需求的“反射物”。

3 对开放大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对策

在分析了各方的需求分类的基础上,对开放大学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

这同时需要相关的网络技术支持,很多课程的设置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形式开设实践类课程。如江苏开放大学首季成人注册学员的学习就是通过江苏开放大学学习平台,由课程团队教师进行网上专业辅导兼课程管理工作,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很多章节的教学就是直接围绕实验实训开展的。同时也迎合了开放学员对实践技术的需求。

3.2 可以考虑设置小组学习制的课程

早在开放大学的依托主体电大的开放教育中,就已广泛开展了学习小组这种学习形式,本人在实践教学中也采取过这种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积极作用的,成人开放学生也渴望自己作为小组的成员或组织者的身份主动的学习并展现自己。

3.3 用人单位、学习者自身参与课程设计

以上已经分析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对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以及课程体系建设中一定要吸收用人单位和学习者自身的要求,让他们的需求体现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开放战略以及战略目标的制定中,体现在课程开放和课程群以及备用课程库的开发和使用中。

3.4 使课程“微”“小”化

“微概念”近年来应用于很多方面,其中一方面便是教育教学中,在各类教育中“微课堂”、“微视频”等形式都有体现,在网络技术背景下,在开放学员的年龄构成趋于年轻化下,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都要体现“微”和“小”的概念,使得在“微”和“小”中更能被开放学员所接受,更能满足他们的各类需求。

3.5 提升课程考核结果在各类教育中的通用程度

众所周知,国外尤其是英国开放大学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是很完善的,我们的开放大学也要加强与各类高校的合作与开发,使得不同高校的不同层级的各类教育下的学生学习成果衔接与互认,如,注册为开放大学学历甚至是非学历教育的学生,都可以在相互任课的各类高等教育层次中任意选择资源。这依赖于扎根于各类需求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铁道,史颖.引进英国开放大学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2]康萍.浅析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基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6).

篇(4)

[摘要]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近年来随着传统产业的转移与不断升级、新媒体技术对第三产业的冲击,以及网络环境下商业模式的剧烈变革,产生了很多新型的职业岗位,急需大量专门技能人才。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系作为高职学院应用艺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机构,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级技能型设计师为己任,在调研新兴行业对人才需求变量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以项目选修课为载体的弹性课程体系,即职教领域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灵活多变的实践性课程。项目选修课的产生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补充,改变了专业课程僵化性的形成逻辑,丰富了课程体系的变量因素。

[

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弹性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乔国玲(1975-),女,河南南阳人,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陈设艺术设计。(广东 广州 51026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4年课题“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项目选修课程的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DG214Y08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89-03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作为应用型美术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特点。学科建设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依据,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拥有较好的综合文化素质,培育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

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艺术设计系在实施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项目制教学,坚持开设灵活多变的专业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尤其是“项目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初步形成了弹性课程体系,为适应行业新型技能人才需求、艺术设计系对外交流活动、校企合作等提供了条件保障,也为优化课程设置、开设新型专业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一、项目选修课的环境背景

1.职教形势与社会背景分析。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方法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存在明显区别,高职教育侧重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当前国际职业教育的主流价值趋向于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统一,课程目标从工作指向变为生涯指向,课程内容从学科体系转向岗位体系,课程实施从封闭孤立走向开放衔接,课程重心由单一技能变为职业综合素质,课程管理从刚性规定转向弹性选择等基本走向。

2.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近年来,随着艺术设计行业自身的发展变化,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不断调整,以及广州地区文化创意与服务产业规模的扩大,市场不断提出对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作为处于学院改革最前列的专业学科,如何跟上发展变化,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艺术设计系教研室近年来一直探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外部环境因素是调整课程建设的外在诱因,尤其是当新的课程目标与原有体系之间产生矛盾、学业目标与岗位目标相脱离时,课程体系改革变成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僵化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建设弹性的、有效的新课程体系。

3.内部环境因素影响。课程实施作为教学培养方案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教改目标的关键,受学校师资力量、硬件条件、管理机制、教学理念等因素影响,这些内部因素是课程体系改革与实施的重要保障。如果高职教育传统的知识本位体系向能力本位的转换,教学理念跟不上,课程教学中的能力本位就体现不出来;如果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只按照传统岗位需求培养学生,无视新媒体技术出现对岗位的影响,就无法实现课改目标。项目选修课概念的提出能够将这些内部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

二、项目选修课及其构成理论

1.课程理论依据。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几个常见模块: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综合课、选修课等。其中,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综合课包含专业实践课程、项目课题、毕业设计等;选修课包含专业选修课和文化素养选修课等。课程模块有单一性的、交叉性的,也有综合性的,不同学校的专业方向不同,硬件条件与师资不同,实施起来也不尽相同。

2.项目选修课程的概念阐释。根据课程构建理论,项目选修课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既属于专业综合课,又属于学校选修课的范畴,可以容纳除本专业外的全部非专业师生的选择性教学的需要,是职教领域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灵活多变的实践性课程。项目选修课的产生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补充,改变了专业课程僵化性的形成逻辑,丰富了课程体系的变量因素。项目选修课在不改变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实践项目,结合师生的知识结构现状、兴趣爱好、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激发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活力因子与成长性,是构成弹性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3.弹性课程体系的变量因素分析。对于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影响项目选修课开设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市场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因素。这三个变量因素中,市场是外因,学校是内因,学生是主体。如果要实现“学业、产业、就业”同步挂钩的理想职教模式,就要构建一个概念性平台,让学校通过对项目选修课的实验、实践与观察,来感知市场的冷暖。学业要与产业同步,甚至学业要先于产业,需要一定的先知先觉和预判能力,学院的艺术设计教研室要对变量因素做调查分析,提前布局,调动师生参与教改,为项目选修的实践做好各种铺垫。

4.项目选修课程与新学科体系。选修课的提出是对传统固化学科体系的冲击,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需求的必然。学科创新的驱动力除了外部环境外,学科之间的内在驱动力也很重要。传统学科之间的重叠部分可以称为交叉性学科,交叉学科往往是未来新型学科的方向,这与外部环境变化因素是一致的。实验性项目选修课的介入,实际上是交叉学科正式成为新学科之前的重要实践基础。

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设计来说,新型科技与信息技术对传统岗位产生冲击,促使产生新型岗位需求,但有些与传统岗位技能是关联的;新型岗位是建立在传统岗位技能的基础上的。传统岗位技能之间的交叠部分可以称为“基础技能”,等同于专业基础课,新技术的介入与外部环境影响,基础技能加上特殊专门技能,将构成独立的岗位技能,当促使这种结合的欲望(市场驱动力)越强的时候,独立性学科体系的外部因素就系统性形成了。

三、项目选修课的实践探索

学院自建立之日起,就与行业、企业、市场形成了天然而紧密的联系。艺术设计系项目选修课的开设是结合学院自身的专业特色,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以就业市场的需要为导向,重构了原有的课程模块。通过这几年项目选修课的教学实践,弹性课程体系能促使学生较好地就业,并在一些新型行业中担任领头羊的角色。近年来,艺术设计系关于项目选修课的具体实践如下:基础项目模块开设装饰绘画、漆画、国画、音乐音效、书法,实践项目模块开设动漫工作室、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三维动画,导入了年画衍生品项目、广州老品牌利工民、荷花蚊帐,新品牌粉美儿、水大侠等项目推广,2015年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加入了交互设计等新的尝试。

项目选修课在实施的过程中,经历多次的改革与调整,但牢牢把握了两个方面并从中受益:一方面加强对新技术应用的关注与引进,另一方面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技能课程。这看似两个极端的选修内容,恰恰为之后的项目实践提供了很多精彩的创意。此外,教研室把项目选修课程作为一个动态的教学实验,成立了若干个实践小组,如平面设计小组、动画制作小组、交互设计小组等,共同承担一些前沿性的商业项目并获得成功。如2013年与中国第一女童饰品品牌粉美儿合作,承担从品牌平面设计到动漫形象推广的项目任务,学生参与并熟悉一个完整的品牌设计与推广的过程。2013年、2014年艺术设计系毕业生的微电影作品《绝地反击》《梦想的逆时代》与优酷、土豆网合作,并公开发行。在新媒介、新媒体设计应用上频出好的作品,很多APP、交互设计等项目成功实践都是通过项目选修课这个平台实现的。此外,把设计竞赛纳入项目选修课,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参与跨学科合作项目,使学生近年获得了较多社会的奖项,如学生作品获得青奥赛国际标志设计二等奖,在文化部的大学生设计大赛中获得银奖、优秀奖等。

四、实践项目选修课程的反思

项目选修课的实践响应了国家一直号召的“倡导素质教育,弱化‘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开发‘立体多元’的课程模块”和“推动校企合作,形成围绕‘职业素质’培养的教育合力”。项目选修课程在艺术设计系实施三年来,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师生对市场的敏锐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专业课程改革有序进行;学生直接参与社会项目、设计竞赛,在参与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实际解决问题的经验,另外师生走出传统课堂,与企业携手合作,承担一些委托设计项目,对学生的设计经验有极大的提高;项目选修课程使课程内容与产业升级同步,及时更新的教学内容,调整教改方向,对提高就业率、就业质量的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作为较强实践特征的专业,必须尽早结束封闭型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师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响应同志最近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号召:“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通过项目选修课的设置,为学院艺术设计系长期开展的对外交流、校企合作、引进专家指导、探索前沿课题提供了便利条件,项目选修课程的实施过程与创新培养理念、构建新课程体系、调研新型岗位需求、探索跨学科合作、提升师资水平、促进学生就业等任务联系起来,为探索专业课程的系统优化、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专业学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2]曹小琴.面向“两化融合”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篇(5)

电路实验教学再联系工程实际、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锻炼和实践到目前位置比较匮乏。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从这个要求的角度看,目前我们的电路分析课程普遍存在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电路分析的内在思路并应用到实际工程实践中。换句话说,电路分析课程中强调的各种电路分析方法和思路并没能被学生消化吸收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的电路分析课程建设并不满足工程教育背景下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的要求。如何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建立课程体系来改善这种局面,成为了电路分析教学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面临的首要改革问题。

面向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前述的问题,电路分析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简化和扩展。教学内容整合,按认证标准要求,调整理论教学内容,内容包括: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一阶和二阶动态电路、电路的频率分析、电网络矩阵分析、分布参数电路。把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知识点的处理方法等各个方面,比较具体详尽地提出教学内容的构建思路。对电路分析课程内容简化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实际工程技术现状和趋势。理论课程应当在强调电路的两类约束(几何约束和元件约束)的基础上,适当淡化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等具体求解方法的叙述,至少不必将某些分析方法作为基本公式要求学生记忆。还有一些内容,例如二阶电路的谐振,实际上是系统频率响应的特殊情况,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会更完整的分析,同时在具备拉普拉斯变换等更高级知识后会更容易理解,在本课程中完全可以以介绍或者举例的方式带过。在简化已有内容的同时,还应该增加一些与工程实际结合更紧密的扩展内容,例如大量引入各种实际电路作为例题和作业。考虑到学生都有较好的高中物理学和数学基础,将一些实际电路的建模过程引入到课堂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目前的电路分析实验课程以复现电路分析的概念和过程为主,很多具体的实验设置和环境与工程实际相差较远,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更加实践型的环节,例如对某些实际电器进行特性测试和建模,建立硬件实验和仿真实验两大类实验环节,划分为基本实验、设计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使得实验内容更加贴近工程教育的需求。如果能够将实验与理论课更加彻底的结合,以实验带动理论,则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电路分析的思想精髓并将各种抽象电路理论与实际物理过程和感官认识建立联系。例如,针对某些关键概念,可以先做实验,获取基本的实现现象后理论课程再跟进和分析。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联系,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

3.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从单一传授知识的观念向综合能力培养的观念转变,积极推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型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后续课程和相关业的的联系,要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高师公共心理学肩负着培养师范生的心理学素养的重任,必须以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优化其课程体系。首先,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的内容必须具备实用性。具体来说,一方面应注重培养师范生正确的心理学的观念,为师范生指明了思考教育、教学中心理学问题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技能,使师范生能迅速有效地组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技能,解决当前的教育教学问题。其次,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必须具备最优化的结构。根据心理学关于学习规律,课程的结构是形成学生认知结构的基础。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结构要有利于迅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的认知结构,有利于调动师范生学习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

2.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评估 回到本文目录

现行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并不是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各高等师范学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公共心理学体系,但这些课程体系的内容与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与评估。

从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内容来看,阐述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十分详尽,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内容则非常单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十分严重。其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对心理学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阐述的少;对一般意义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教育活动中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师范生解决教育、进行工作中心理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现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陈旧,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甚远,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而进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学观念,没有被吸收进教材。

从教材的结构来看,现行教材大多采用以所引入的心理学理论为主线方式进行编写。现行课程体系涉及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而心理学每一分支学科理论又自成体系。以心理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使教材形成了“条块分割”的现象。这种编排方式,似乎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心理学理论体系,但是,师范生所学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学知识则支离破碎,不能形成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为核心的、完善的认知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妨碍了师范生形成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能力。

现行教材多以理论为先导,引入教育、教学实践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使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际适合理论的学习,而不是使心理学通论适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这难免使人有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也限制师范生公共心理学课堂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师范生学习高师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现行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不是一个优化的课程体系,难以适应面向21世纪的社会对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以改变。

3.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的优化 回到本文目录

根据面向21世纪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对现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分析与评估,笔者认为,要建立优化的高师公共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以师范生确立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观念为目标,优化课程有关心理学理论的内容。在现行课程体系中许多内容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观念问题,例如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观念、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观念,等等。这些内容对帮助师范生确立面向21世纪的心理学观念有一定的作用。对这些内容要加以提炼并予以保留。同时,面向21世纪,师范生还应确立学会学习的观念、学会创造的观念、学会生存的观念等。这一些在现行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应该加以引入,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第二,以培养师范生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年龄为最终目标,加强课程中有关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内容。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问题的十分复杂,要求高师公共心理学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高师公共心理学只能主要地对一些一般的、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同时,还要让师范生了解如何在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之外获得心理学的指导。具体来说,有三项任务:首先,高师公共心理学必须揭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如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个性形成的规律等。这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学问题的依据。一方面,要坚决删除现行教材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学习不良的研究、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等。其次,要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师范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在编写教材时,应减少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内容,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中典型的心理现象的解释、诊断和控制的内容,提高对心理学概念、原理阐述的可操作性。再次,公共心理学要应提供可能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影响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学的背景知识,让师范生学会确定心理学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能从相应的心理学著作及心理学专家那里获得心理学的帮助。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旅游业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发展,经历了一种理念和观念的突破,而此中间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对人才市场的专业输送。然而面对教育部提出的“双一流”战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得不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引导方面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而关键点就是课程体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批高职示范性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旅游管理专业同样具有一定的特色,近几年来,我们一直着力于“一流专业”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一流高校”的卓院校建设的深度研究,以期能够给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做好模范或先锋,真正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中国的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1.课程体系的概念及其现状分析

1.1课程体系的概念内涵

每一门专业课程都需要通过课程体系来进行科学整合,才能达到其在课程设置、结构、目标、内容、标准、评价、管理及课程实施等各方面的调整和并合,以及全部课程间的明确分工和配合。课程体系是科学知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较强的知识和规律性,专业课程的任意组合将不能体现课程或专业的真正价值和功能。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理念的高度和深度。

1.2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尽管中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有了近20年的发展,但仍然不是很成熟,很多的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仅仅是从旅游人才紧缺的角度去考虑,而没有强调人才发展的后续性和可持续性,导致中高端旅游专业人才奇缺,这当然也是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并没有确定每一门课程的分工和作用,导致重复、缺失、停滞等结果,从而无法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上升一个更高的层次。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外语学院,而外语学院真正看重的是外语,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还不能做观念上的改革,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外语类课程,也直接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旅游各个企业和行业,相对于其他一些高职院校来讲,除了外语具有优势之外,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和实践则处于劣势。伴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年来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也经历了专业从无到有、层次从低到高、数量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的快速甚至超常发展过程,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当我们深度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不难发现普遍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设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目标不匹配、内容不完善、评价不科学、管理不严格、实施不到位等问题。此外,重专业轻基础,尤其是忽视高职院校的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礼仪教育。当然还有专业课程设计不能处理好专业特色与体现综合性能力的其他课程关系,导致学生无法正常掌握一门技能,如旅游服务中的沟通技能。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理念探索

2.1立足“双一流”战略之“根本”,明确方向教育部

2016年提出“双一流”教育发展战略,强调创建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然而由于旅游学科框架涉及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若干学科,涵盖面广。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三年短暂的时间内,在如此宽泛的学科培养中,既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又锻炼和培养较强的实践技能来满足社会与市场的需要,其课程体系的建设难度可见一斑。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以学科建设为根本”,在“双一流”战略思想指导下,深入开展旅游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重大课题的研究,通过专业进修、顶岗实践等办法,解除教师的专业屏障,解决跨专业教学的难题。明确高职院校以“就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向。

2.2明晰体系目标,打造“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行业和企业一线人才为目标,然而由于课程体系等原因,导致其与旅游市场人才需求出现脱节现象,或者不能顺利上岗。因此,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让更多的专业人才最终称为“职业经理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外语+技能”特色的专业,结合我院实际,创造性地把专业与职业结合起来,培养“工匠”精神,强调通、专结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强调知、行合一。

2.3加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确保方式有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一直是各高职院校较为突出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更能实现学生和企业员工的零距离对接,学生可根据企业需求,努力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实现企业的最低培训成本和学生的最高时间效率的结合,确保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有效。

2.4坚持创客创业,落实“导向”原则,确保体系科学

创客创业最近几年才真正在高校兴起,尽管有资金、时间、人员等因素限制,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通过创业创客来培养其创意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职业化服务、精细化服务。同时要形成旅游管理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就必须坚持和落实好以学生发展、市场发展和专业发展需要为主的导向。只有坚持这三个导向,就能更准确地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等多方面的整体和个案研究,突出课程体系建设的旅游经济全球化的适应性、满足行业人才需求的专业性和人才素质的个性化,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动态性、综合性、科学性、宽适性和创新性。

3.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3.1课程结构与目标

旅游学科的边缘性及滞后性给专业课程的设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专业性,因此课程结构与目标的构思以及设计至关重要,不能简单将专业课程拼装和糅合,更不能全部照搬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要依托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市场学等学科,必须有明确的独立成科的课程体系,并建设和完善其自身体系,从而实现新的课程体系构建。

3.2课程设置与实施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课程计划实施的基础和保证。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说明如下:3.2.1理论课程模块3.2.2实践课程模块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模块设置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专业操作技能。体系由公共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深度实践三部分组成。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将实践作为职业发展的规划方向。为确保实践课程得到有效实施,我们建立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通过专业实训1、专业实训2、专业实训3和专业实训4以及毕业实习的由浅入深的递进学习过程,来达到将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并让其自己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学习成果,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增强沟通能力。3.2.3素质课程模块素质模块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增强潜能,拓宽视野,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个性素质课程主要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设置,进行学术讲座,主要以行业动态、专业前沿和发展方向等为主要内容,增强学生对行业的前瞻性,如湖南旅游市场、旅游社发展状况等。具体课程视情况而定。

4.新课程体系的特色浅析

分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4.1顺应了国内外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更多的行业进入一种专业化的高度,对人才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这样对当前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有了新的发展趋势:①注重通识和人文教育课程的开设,培养某一方面知之甚深的人才;②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开设,强化专业基础意识的培养;③重视课程的实践环节,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④拓宽选修课领域,构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体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将通识课和人文课等内容纳入体系当中,其与发展趋势是非常吻合的。

4.2解决了高职院校传统课程体系设置的思维和观念问题

由于高职培养人才的时间短暂性和职业性原因,在课程设置时必然要考虑到学习的最终效果,新课程设置从思维和观念上做出改变。新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以及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时基于理论和实践并重、继承和创新紧密结合的思维和观念,以达到学生在学习中改变学习只管就业的传统思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提高了通识、人文课的比重,还增加了艺术类课程的选择,这样不仅强化了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同样提高了跨专业课程选择的准确性,提升了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涵养。

4.3体现了高职院校“双一流”卓越校示范性特色

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建设上普遍存在着较强的统一性、较差的灵活性、选择性较小等问题,导致在教学以及实践中都存在较大的理论和技能的差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高职示范学校之一,本着建设“双一流”卓越院校的战略思想,在课程设置上能够做到相对科学,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保持与市场的较高吻合度,为区域旅游发展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外语+技能”的特色专业,重在体现“素能本位、课证融合、学做合一”的理念,专业课程设置做到科学合理,并逐渐使之模块化、综合化和弹性化。

[参考文献]

[1]刘丽莉.“工学结合,理实拓一体”理念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5-37.

[2]杨莉.论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4,(9):64.

[3]焦巧.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48-49.

[4]刘雅静.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9):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