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
时间:2023-10-09 16:07: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与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综述
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全国档案安全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号召,把档案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1]近年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成为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我们课题组也在做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笔者期望对学者以往的研究做以归纳提炼,以资研究探索。
笔者于2011年12月22日,在万方数据库中,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为检索词,起始年“2000”,结束年“2011”检索到论文84篇。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搜索到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相关内容论文20篇,笔者对其中相关度较高的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综述如下:
1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持续性、多样化、可完善性等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分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定位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张美芳、王良城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解大致有三层含义:其一,控制环境,降低风险。这里的“环境”,是指档案保管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信息存储环境等,降低环境因素对档案安全的影响,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其二,建立安全保障平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使档案尽可能保持稳定状态。其三,对已经处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档案,采取各种措施使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保存其信息的可读、可用和可藏。这三层含义包括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中社会因素、管理体制、组织体系、策略、政策法规、安全保障技术或安全保护效果的评价等较为宏观的要素。[2]
2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和指导思想
2.1 构建目标。彭远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针对档案的安全需求、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和预期目标,制定安全保护策略,形成集预测、保管、利用、抢救一体化的保障体系。[3]杨安莲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应该是:采取全面、科学、系统的安全保障策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杜绝敏感信息、秘密信息和重要数据的泄密隐患,确保档案信息的全面安全。[4]
2.2 指导思想。彭远明认为,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在体系内合理进行安全区域划分,以应用和实效为主导,管理与技术为支撑,结合法规、制度、体制、组织管理,明确等级保护实施办法,确保档案的安全。[5]张美芳、王良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坚持严格保护、有效管理、分类指导、合理利用,以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条件、强化监管手段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统筹协调,全面增强档案资源保护力度,推动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6]
3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档案安全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与隐患,从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整体和全局的视角进行规范,在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彭远明、张艳欣、杨安莲、黄昌瑛、张勇等都提出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笔者采用统计归纳的方法,从中提炼出以下共性原则:
3.1 标准规范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构和策略的选择必须符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必须遵循国际、国家的相关标准,严格遵照相关规章制度。[7][8]
3.2 科学实用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档案安全风险分析结果为依据,探寻有针对性的特色理论,制定出科学的防范措施与方法,这些理论、措施与方法应当在实践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9][10][11]
3.3 全面监控原则。档案安全保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综合考虑、规划和构架,任何环节的安全缺陷都会造成对档案安全的威胁。[12]
3.4 适度经济原则。根据档案的等级决定建立什么水平的防范体系,根据风险评估和各单位的财力、物力决定资金投入的多少及如何分配使用资金,将资金用在最迫切的地方。既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操作性,又要保证安全保密机制的规模与性能满足需要,实现安全保护效率与经济效益兼顾。[13][14][15]
3.5 动态发展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该体系要能够随着安全技术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安全目标的调整,不断调整安全策略,改进和完善档案安全的方法与手段,应对不断变化的档案安全环境。[16][17][18][19]
3.6 自主创新原则。加强档案安全保障方面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20][21]
4 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方案设计分析
许多学者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方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方案。
4.1 安全管理理论。理论从实践中取得并能指导实践,为实践指明前进的方向。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果,理论水平的高低因此也往往预示着现实中该领域的水平高低。
4.1.1 前端控制。前端控制思想具体到安全保障活动中是:档案安全保障的标准化的建设与应用;为开展安全保障活动而制定的计划方案、普查活动;人员配置合理和技术力量的前期储备、设备的选择和环境的控制、整个预防性安全保障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为妥善保管档案而选择的装具、包装等;事先制订的应急预案、抢救预案,等等。[22]
4.1.2 全程管理。全程管理是伴随着档案的生命周期而开展的一切安全保障管理活动。[23]包括日常维护、灾难备份、利用与服务、恢复与抢救、质量检查与评估、风险预测,等等。[24]
4.1.3 后期监督。后期监督包括安全保障活动的评估、人员技术水平的评估、财政结算、开展安全保障活动后的总结报告、制度、规范或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性的开展安全保障活动的经验、方法或模式。[25]
4.1.4 风险管理。构建档案安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依次进行安全风险计划制订、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报告以及风险反馈。通过评估风险,识别判定风险大小,判定每种风险相对的档案安全保护对策,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风险控制,规避、转移或降低风险对档案造成的损害。[26][27]
4.1.5 人才教育培养。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系统的人才资源培训和贮备机制,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28]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档案安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29]
4.2 安全基础设施
4.2.1 实体安全基础设施。档案实体安全基础设施是指维护档案安全、实施档案正常管理、保障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为全社会方便服务等工作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包括档案保管环境、档案存储设施、档案利用设备、档案维护监控设备、档案抢救与恢复设施等。[30]
4.2.2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档案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是为信息安全服务的公共设施,为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和服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系统PKI(网络信任体系)、档案信息灾备中心、档案信息系统应急响应支援中心、档案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档案信息安全服务中心(外包服务)、档案信息安全执法中心等。[31]
4.3 安全策略
4.3.1 实体安全策略。实体安全必须具备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介质安全等物理支撑环境,注重环境防范、设备监控、介质管理、技术维护等安全措施的完善,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档案安全。[32]
4.3.2 管理安全策略。针对档案安全的管理需求,在完善人员管理、资源管理、利用服务、重点部位维护、灾害防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业人才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并结合管理技术,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体系。[33][34]
4.3.3 网络系统安全策略。强化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系统的漏洞修补和安全加固,对关键业务的服务器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合理划分安全域及边界,建立有效的访问控制制度;通过实施数据源隐藏,结构化和纵深化区域防御消防黑客入侵、非法访问、系统缺陷、病毒等安全隐患,保证档案系统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35][36][37]
4.4 安全技术。技术是影响档案安全的关键因素,档案安全技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含预防、保护、修复和维护等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档案安全。
4.4.1 基于实体的保护技术。主要有:①各类档案载体的管理与保护技术;②档案损坏的测试与评估技术;③受损档案的修复技术。[38]
4.4.2 基于环境的防护技术。主要有:①库房建筑标准与围护结构功能的设计、施工和实施;②档案保管的设备设施和有效装具;③档案库房和利用环境的监测技术;④温湿度调节与控制技术;⑤有害因素的控制和防护技术。[39]
4.4.3 基于信息的安全技术。主要有:①系统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和安全审计技术等;②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应急响应技术、数据备份与容灾技术、基于内容的信息安全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③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物理隔离技术、服务技术、网络监控技术和虚拟网技术等;④用户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等。[40]
4.4.4 基于灾害的保护技术。主要有:①灾害的预警与防范技术;②档案灾害的应急处置技术;③档案次生危害的防范技术;④灾后受损档案的抢救与恢复技术。[41]
4.5 安全法规制度。完善的档案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是保障档案安全的基石,只有不断制定和完善档案安全法规制度,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更好地维护档案的安全。[42]
4.5.1 制定并遵循法规标准。各地方应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以使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43]
4.5.2 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档案归档安全制度、档案整理安全制度、档案查阅利用安全制度、档案日常管理维护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档案鉴定和销毁制度、档案资料出入库管理制度以及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制度;[44]受损档案抢救制度、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制度以及档案安全行政责任制等。
4.5.3 建立完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包括:信息交换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日常防范机制、灾害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45]组织建设机制、制度建设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人员管理机制等。
4.6 安全保护效果评价。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评价的目的,是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估。[46]首先,确定待评价系统的范围,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确定适当的评价指标。然后,收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再进行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具体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效率。[47]
4.6.1 评价方法。根据被评价对象本身的特性,在遵循客观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目前,存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属性融为一体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灰色理论的评价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评价方法。[48]
4.6.2 评价指标。根据国内外的档案安全评估标准,国家对档案安全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影响档案安全的各种因素,建立档案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①物理安全评价指标:环境安全评价、设备安全评价、载体安全评价;[49]②管理安全评价指标:规章制度评价、工作流程评价、管理措施评价、业务技术评价;③技术安全评价指标:保护技术评价、网络技术评价。[50]
5 结语
纵观学者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研究角度和切入点各有不同,观点纷呈,但还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
注:本文是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现状调查》(项目编号:2011-B-51)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照余.对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几点认识[J]. 浙江档案,2011(1):36~39.
[2][6][24]张美芳,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1):62~65.
[3][5][7][33][41]彭远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及其实现策略研究[J].上海档案,2011(4):14~17.
[4][12][15]杨安莲.论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研究,2010(10):75~78.
[8] [13] [17]张艳欣.档案安全保障管理机构的构建[J].档案管理,2010(5):7~9.
[9][14][16][29]王茹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防护对策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10 ][18][19]黄昌瑛.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1][20][21]张勇.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2][23][25]张美芳,董丽华,金彤.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0(4):20~21.
[26]陈国云.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探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J].北京档案,2008(6):16~18.
[27]张迎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8]方国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10(5):59~61.
[30]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基本任务探析[J].中国档案,2010(4):18~19.
[31] [40]项文新.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2):68~73.
[32][38]许桂清,李映天.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3):54~58.
[34]冉君宜.抓好“五个必须”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J].办公室业务,2010(9):55~56.
[35]陈慰湧,金更达.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策略研究[J].浙江档案,2008(7):21~24.
[36]王凡,朱良兵.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践[J].贵州水力发电,2010(12):76~78.
[37]周向阳.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2010(5):64~66.
[39]金玉兰.关于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J].北京档案.2010(8):22~23.
[42]曹书芝.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J].兰台世界,2006(5):2~3.
[43]宗文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J].档案学研究,2005(1):38~42.
[44]杨冬权.以丰富馆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实现档案馆事业跨越——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讲话[J].档案学研究,2009(6):23~29.
[45]卞咸杰.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2007(6):18~20.
[46][50]方婷,吴雁平.档案安全保障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管理,2011(6):12~15.
[47]田淑华.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09.
一、检查情况
㈠ 检查组历时6天分别对景洪市交通局、勐海县交通局、勐腊县交通局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其中抽查景洪市4个项目;勐海县4个项目和石场1处;勐腊县3个项目和石场1处,预制场1处。
㈡ 三县(市)交通局都分别与所辖的各项目部签订了《安全生产合同》、安全生产许可合格有效,自XX年以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上级要求的范围内,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㈢ 勐海县交通局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人员职责明确,安全组织机构健全,建有各种应急预案、会议记录、检查记录、安全简报、安全操作规程等,内业安全台帐基本健全。
二、存在问题
㈠景洪市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框图,内业安全台帐另散不规范,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
⒉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施工沿线安全警示标志不全,应急预案未进行演练,安全培训教育记录不全。
㈡勐海县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体系构图,劳动保护、安全经费投入无明细记录。
⒉施工沿线安全警示标志不全,石场高空操作平台安全防护不够,现场施工作业人员不戴安全帽。
㈢勐腊县交通局
⒈未建立安全保障管理体系框图,内业安全管理台帐不全,痕迹化管理意识不强。
⒉预制场现场施工管理混乱,制砖机无操作规程,电线另乱裸露无配电箱,工作人员穿拖鞋,不戴安全帽,无安全警示标志。
三、下步建议
㈠ 建议各县(市)交通局认真做好监督、检查、指导工作,完善内业安全管理台帐,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即:思想保障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经费保障体系。
1.2 编制依据
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省燃气管理条例》及其实施若干规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编制本预案。
1.3 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履行职责,依法确定应急工作程序,有效处置管道燃气因各种原因产生必要组织实施临时管理(接管)的事件。
2.统筹兼顾,协调处置。各级政府部门在市管道燃气临时监管应急程序指导下,密切协调,统筹兼顾,服从调配,形成合力,保障重点。
3.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坚持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时做好管道燃气临时管理、接管应急,保障国家、集体、个人利益。
1.4 适用范围
适用于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管道燃气特许经营企业,因违法行为、破产,或单方提出解除协议造成的事件。工业企业为生产、生活配套的自用燃气设施的建设及其运行需要的用气,不适用本预案,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 临时管理、接管规定及形成条件
一、根据《省燃气管理条例》十七条规定,管道燃气经营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燃气行政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终止特许经营协议,收回特许经营许可证,依照本条例规定重新进行招标等工作,确定新的管道燃气特许经营企业,并组织实施临时管理:
(一)转让、出租、质押特许经营权的;
(二)转让或者违反特许经营协议约定擅自抵押保障供气的设施、设备的;
(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拒不整改的;
(四)擅自停业、歇业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实施临时管理期间,被收回特许经营许可证的管道燃气经营企业应当接受临时管理,保障正常供气。
二、根据《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特许经营期间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终止特许经营协议,取消其特许经营权,并可以实施临时接管:
(一)擅自转让、出租特许经营权的;
(二)擅自将所经营的财产进行处置或者抵押的;
(三)因管理不善,发生重大质量、生产安全事故的;
(四)擅自停业、歇业,严重影响到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的;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三、根据《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在协议有效期内单方提出解除协议的,应当提前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申请的3个月内作出答复。在主管部门同意解除协议前,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必须保证正常的经营与服务。
四、获得特许经营企业依法申请破产的。在未确定新的特许经营企业前,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必须保证正常的经营与服务。
3 机构组织与职责
3.1 应急领导机构
成立市管道燃气临时管理(接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分管主任、市建设局局长、市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监察局、发改局、经贸局、民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公安局、消防大队、安监局、质监局、交通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司法局、物价局、广电局等部门分管领导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总指挥部设在市政府总值班室。
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建设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办公室成员由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指定专人参与组成。应急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
3.2 工作职责
3.2.1 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本预案应急处置的相应职责,负责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并制订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报市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具体工作职责分工:
(1)市建设局:负责事件监控;保证本市居民,重点是市中心城市居民生活用气;负责需要重新招标,确定新的燃气企业特许经营方案。
(2)市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负责清查企业经营的违法行为。
(3)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应急救援经费保障,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负责紧急情况下动用财政资金应急使用;负责组织相关单位进资产保护。
(4)市司法局、监察局:负责政府部门需求的司法服务,行政监察或案件案件查处。
(5)市发改局、经贸局:负责因事件造成需要与国家、省、市发改、商务等部门协调调拨燃气解决供应紧缺急需调配。
(6)市安监局、质监局、建设局、消防大队:负责临时管理(接管)安全生产监管。
(7)市公安局、消防大队:负责应急的治安保卫、可疑因素的排查和事故防范监控工作,涉及刑事案件处理;负责因管道燃气引起的消防事故救急处理。
(8)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新闻单位:在应急状态下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对突发事件、异常情况的报道要本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坚持新闻的真实性,防止不实报道和炒作;根据市政府办公室或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意见事件应急新闻通稿;教育引导城乡居民正常对待和应对突发事件。
(9)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劳务人员权益保障、工伤劳保理培协调工作;
(10)燃气企业、储配库(站):服从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气源调配,保证因临时管理(接管)所需供气。
(11)各乡镇政府负责属地安全保障、事件调查协助工作。
3.2.2 市应急处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负责管道燃气临时管理、接管事件信息监控、预警监测、情况收集、预警分析和工作报告;
(2)依据应急事件等级,提出预警方案报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审批;
(3)组织联络、协调和实施临时管理,保障重点;
(4)提出应急处置意见,供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决策;
(5)负责应急事件情况反映,应急解除,并总结应急处置情况,上报、省相关机构。
4.事件分级
依据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违法违规因素或其它情况造成后果程度,由低至高启动实施临时管理(接管)应急预案。管道燃气临时管理(接管)应急事件分为三级:Ⅲ级(蓝色)、Ⅱ级(橙色)、Ⅰ级(红色)表示。
(一)Ⅲ级预警(蓝色):指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处于初步状态,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相应预案即可处置的事件。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启动“蓝色”预警:管道燃气经营企业私自正在与其他企业转让、出租、质押特许经营权的;或者正在转让或者违反特许经营协议约定擅自抵押保障供气的设施、设备的;燃气运行存大重大安全隐患,但还未造成事故。
(二)Ⅱ级预警(橙色):指违法事实已形成,事件的处置需向分管副市长报告。《省燃气管理条例》、《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定情况之一发生时,启动“橙色”预警。
(三)Ⅰ级预警(红色):指违法事实已形成,而且造成燃气供应和重大公用安全的隐患的需向市政府报告。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启动“红色”预警:违法企业经营者逃避事实,转移资产资金,停止经营,相关人员均外逃,公司处于无人经营管理情况状态,燃气供应及安全管理处于紧急状况。
5 应急处置措施
5.1 应急处置原则。
发出蓝、橙、红色应急预警信号后,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成员单位自动进入应急响应状态,并保持日常通讯畅通。进入紧急状态后,必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处置,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加强合作、保障重点”的总原则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5.2 应急处置措施。
1.蓝色(Ⅲ级)预警处置措施:市燃气主管部门立即启动本级应急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1)协调组织相关部门组成调查小组介入事件调查;(2)依法责令违法企业整改处理;(3)提出事件处理方案;(4)责令经营企业保障管道燃安全和正常供应。
2.橙色(Ⅱ级)预警处置措施:除采取Ⅲ级预警措施外,同时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1)召开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会议,分管副市长批准实施紧急处置方案,各成员单位启动应急处置工作;(2)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临时管理(接管)职责方案,并组织实施;(3)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制订应急处置方案报市政府和市、省相关部门机构。
3.红色(I级)预警处置措施:除采取II级、Ⅲ级预警措施外,同时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1)召开市应急领导小组会议,报市政府批准实施紧急处置方案,各成员单位启动应急处置工作;(2)制订应急处置方案报市政府和市、省相关部门机构;(3)在上级政府批准下启动重新进行招标各项工作。
6.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后,根据应急事件等级由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提出,市政府决定预警解除,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宣布应急解除,并通过新闻媒体解除公告。
7 后期处置
(一)总体评价。
1.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在应急解除后做出书面报告报市政府。
2.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整理和审查所有书面报告、应急记录和文件等资料;总结和评价突发事件原因及在应急期间采取的主要行动。
(二)调查报告。
1.管道燃气临时管理应急处置事件调查应严格遵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燃气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
2.事件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中查明的事实;
(2)事件原因分析及主要依据;
(3)事件结论;
(4)各种必要的附件;
(5)调查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6)经验、教训和预防事件再次发生的建议。
(三)法律诉讼。
因管道燃气经营企业违法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政府财产损失、人民群众财产损失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应依法对经营企业和违法责任人进行法律诉讼及提出赔偿。
8 应急保障体系
1.安全隐患处置保障体系。当各级预警启动时,安全隐患事件的处置在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指导下进行,采取安全保障措施,出现燃气安全事故时,启动《市城镇燃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2.市场供应保障体系。当各级预警启动时,市场供应事件按《市城镇燃气供应应急预案》程序进行。
3.应急控制保障体系。当各级预警启动时,应向分管副市长报告,事件的处置在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组织指挥下进行,启动应急控制保障措施:
4.政府处置保障体系。当必须启动I级预警启动时,事件的处置在市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并紧急启动政府救援保障措施:
(1)政府相关部门协助临时管理;
(2)重新制定招标方案,报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审批;
(3)重新进行招标,确定新的管道燃气企业;
【关键词】城市自来水厂;关键环节;水厂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水源保护
引言
自来水厂的供水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饮用水工程建设迅速推进。目前,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存在隐患,是因为自来水厂的运行管理存在着弊端,不能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政府相关部门在水源管理、水质监测、应急管理、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监管不到位,主要体现为七个方面:第一,没有准备备用的水源,对水源的保护工作不到位;第二,没有独立的水质监测部门;第三,没有对水质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第四,在水质管理工作上,相关部门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能;第五,没有对终端用户用水的应急与迅速反馈机制;第六,对社会用户没能达到公开水质信息的要求;第七,没有科学的测评机构对水厂的产水安全进行监督。为了加强我国城市自来水厂运行安全管理手段,完善在水源管理、水质监测、应急管理、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监管工作,建立评估体系,以确保城市自来水厂的安全运行。
1、水厂运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保障水源供应的安全可靠性
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根据资料显示,2012年1月,国务院了一个指导当前至未来时期我国水资源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即有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书。具体分为三点内容;第一,为了防止饮用水源遭受污染,要加强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的质量,控制工业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率,建立水利、建设、卫生、环保等部门对其进行保护;第二,建立水质达标评估机构及原水水质早期预警体系,进而完善饮用水水源的监督管理制度;第三,规划水源流域周围的城市建设、交通布局等。建立备用水源:在水源地区建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水源,在没有水源的地区,通过建设地下水供水或联网附近地区供水,进而实现应急供水水源。建设水系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切换,例如在发生污染时,就可以将被污染的水体稀释或是切断,进而保证原水的正常供应。建立重点水厂中的战略储备水源,可以保证长时间内水厂生产供水,以免水源发生重大紧急情况时,居民的生活用水不能正常进行。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行政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流域资源的管理、调度及统一规划。统一规划城乡水资源,即城乡供水、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防洪排涝等。
2、水厂运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构建饮用水水质监管体系
建立独立的水质检测机构:从供水企业中将各地核心水质检测中心分离出来,建立财务和人事独立的水质检测单位,对行业监管负责。在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条件下,水质检测中心的工作要公正、客观、科学的进行,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在水质检测方面,政府要给予资金的支持与鼓励,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检测工作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政府主管部门要经常督查供水企业水质,在企业与政府间形成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监控水质生产供应全过程:提高水质变化的实时监测能力,在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等部分进行全面研究,并且安装在线水质监测设备,最后传递到政府主管部门。建立终端用户用水的应急机制和迅速反馈:为了使用户饮用水的安全得以保障,政府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通过信息采集和呼叫系统,准确及时地把握终端用户用水的水质及水压情况,从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饮用水突发状况带来的危害。建立水质公报制度,确保公开性:通过媒体,将监测数据统一公布于全社会,满足社会人们的行使监督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公开。加强对用户的宣传:为了提高公众的关注度,使社会团体、市民等积极参与对水质的监督,采用相应的有效手段,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安全用水、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知识。
3、水厂运行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构建的有效落实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人力资源保障:建立符合水厂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其中包括激励、调配、业绩考核等。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人员规划,除此之外,还要配置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能型工人。水质检测与管理:在自来水厂产水的全流程中,制定规范的水质检测体系。首先,设置水质内控的标准;然后,检测出数据;最后,传递信息或提出预警。工艺设施及生产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根据水源遭受污染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预处理、深度处理工艺设施。第二,为了保护厂区优美的环境,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液体、固体等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处理;第三,评估产水的原材料,并从中选择出优质的原材料;第四,有效监控、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报表记录生产环节及工艺设施。设备管理:建立三种设备管理模式,即:配置管理设备、配置安全节能设备、配置预防性设备。建立水厂生产自动化及信息化体系:自动监测水源水、出产水等相关水质参数,计算机监控各种水的工艺设施及生产设备,并将信息传递至中心调度室,最后进行详细的研究得出结果。管理生产的安全性:保证生产的安全性要注意三点:第一,制定一系列水厂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拥有危险工作许可证;第二,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及车辆的进入;第三,实时监控水厂内部及周围的动态。
关键词:城市供水 安全保障体系 水源水质 安全予警
水对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以及生态系统是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承载力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珍惜水资源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全世界倡导的主题之一。城市供水系统是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建立和提高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是当今社会的主要课题之一,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I前言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是以冶金、机械、能源、化工为支柱的重工业城市,是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70余平方公里,2000年总人口为308.7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85.12万人,是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之一。在“十一五”-2020年规划期内,太原市城市发展目标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建成中西部经济强市、生态园林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太原市初步建成以能源重化工为基础的高科技、大流通、多功能和开放型的现代化城市。
太原市属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由于地处我国内陆, 太原市地表水资源匮乏, 2003年引黄工程建成运行以前,主要依靠地下水资源。城市供水任务主要由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承担。长期以来,城市供水体系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1.地下水资源多年超量开采
据历史数据统计资料,2003年引黄工程建成运行以前,太原市城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4.52万m3/日,而实际开采量却达87.9万m3/日。由于多年超量开采现象严重,加之管理不善,致使地下水水位普遍、连续、急剧地下降,造成抽水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地面严重下沉,不仅使水文地质条件恶化,且危及城市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行。
2.部分自备井水质日趋恶化
地下水长期超采,区域降落漏斗不断加深与扩大,与此同时,城市部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不当,造成对地下水源的污染。据长期水质监测表明:井水的矿化度不断上升,如硫酸盐等含量增长;受城市污水的不同程度污染,少数管井水质恶化较明显,已不能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而报废。
3.配水管网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使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尤其近年来太原市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供水管网因受经济条件限制,难以及时地、全面地加以更新改造,许多老化超期、管径偏细的管道仍在运行,致使整个配水管网不能在合理的状态下运行,造成运行电耗偏高、管网漏失率加大、制水成本增大等现象。
4.城市水源私开乱采严重
由于水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太原市严重缺水,造成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导致水环境的恶化。近年来,为改善太原市水环境,实施了对城市地下水开采的严格限制,却引发一些企业为了解决缺水问题转而向附近农村买水的现象,由此部分乡镇农村在城市水源地私自打井开采地下水,从而使地下水超采越来越严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城市供水秩序的混乱,并影响到城市用水的合理平衡。
由于以上城市供水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影响太原市“十一五”-2020年规划期内战略目标的实现。水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的观念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专家的共识。在我市,水资源无序开采、管网布局不合理、供水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更是未来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为此,我市必须构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市构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供水事业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民、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建立完善的城市供水体系,坚持水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节水型社会。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与方法是:从城市供水的水源、水量、水质出发,对各类水资源统一规划,使之与城市各发展阶段需水量相适应,并实现多种水源联合调度,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增设供水设施,提高城市供水能力,扩大城市供水范围,确保供水水质符合使用要求,促进太原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II太原市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太原市自来水公司ISO9000质量体系的建立,为城市安全供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水源安全保障体系
1.城市供水水源
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及太原市市委、市政府站在宏观发展的高度,从城市发展长远利益出发,启动了黄河水源城市供水工程(引黄济并工程)。该工程已于2003年10月28日建成了首期供水能力40万m3/日的呼延地表水厂并顺利通水(远期可达120万m3/日),基本缓解了我市目前水资源紧张的状况。由此,太原市形成了以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供水的双水源供水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供水水源不足的问题。
2.水源保护
在新一轮的城市供水规划中,明确了地下水按照《山西省泉域边界范围及重点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进行划分及保护;地表水饮用水水体依据国家环保局制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纲要》进行划分及保护。并提出了水源安全保障措施:重要的输水线为单线的改建为复线以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并在设计中考虑地质灾害因素以及次生灾害因素; 水资源保护结合城市污水排放综合治理与回用,以及雨洪调蓄,规划大型的景观水利工程。加大对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与管理的力度,对不具备符合国家水质检验、检测标准及供水消毒的自备水供水系统要坚决加以取缔;在重要的水源地及上游,大兴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在重要的水源地周围建设调蓄水库,以保持涵养与防护水源。
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水源保护工作,对汾河上游的楼烦、静乐等县区实施了取缔土法炼焦、禁止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兴建污水处理厂等一系列措施,从源头上对太原市地表水源进行了保护。兰村和枣沟是太原市城市供水的主要地下水源地,其周边无污染企业,多年来保障措施切实有效,地下水源水质良好。对于为配合引黄关井压采所关停的西张等地下水源地,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每年仍投入相当的资金对其设施及周边环境进行管理维护,以保证其作为备用水源的安全可靠性。
3.水源输水线保障体系
目前,太原市自来水公司对所属各水源地输水管线的保护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首先,通过近些年不断的努力各水源地输水管线基本实现了双线输水,应对事故能力大大提高;其次,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寻线及日常维护制度;再其次;通过政府立法及大力宣传,提高了老百姓自觉维护城市生命线的意识。但是应当指出,黄河水源由万家寨供至太原呼延水厂的输水管线受资金制约,仅为一条,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太原市水源输水线保障体系的建设仍将任重道远。
4.关井压采
2003年10月31日太原市建管委、市水务局制订的《太原市引黄供水关井压采实施方案》,对地下水系统进行分区管理,划定了市区范围内为禁采区和市区周边为限采区,由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
关闭城市禁采区内自备井及限制开采城市限采区内自备井,对水源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有重大的意义。关井压采的实施,使得城市地下水源开采由无序转为有序,城市地下水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涵养,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备水源一律停止开采后,由城市供水企业统一供水,并提供一定的政策鼓励。大型自备水源在“关井压采”工作实施后,可作为城市战备及应急水源并纳入城市供水水源的监管体系范围内,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随时开启。
截止到2004年12月底,太原市引黄供水区关闭自备井219眼,置换水量8.47万m3,只完成计划水量的32%,与2004年底完成全部关井压采项目26.4万m3/日的目标相去甚远,主要是由于引黄水价偏高及其它多种原因所致。今后“关井压采”仍将是构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城市供水水质保障体系
1.城市供水水质现状
太原市自来水公司是生产及供应水的大型企业,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并为此作出了长久而不懈的努力,现拥有一整套完善的供水工艺,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目前,自来水系统所提供城市生活及生产用水的水质受到水源保护、水处理工艺、质量控制、社会监督多方面的保障,完全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城市供水水质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建设
2005年2月5曰,建设部出台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于6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的实施对城市水质及监测系统规划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不符合该标准的自备水供水系统要加以取缔。完善水质监测体系,建立建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包括:水源、水厂、管网);建立水厂级化验室,主要服务于水厂,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水质中心(监测站)增加水质监测项目及检测频次,达到国内水质监测先进水平;配置先进分析仪器,建立实验室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引黄地表水源,呼延水厂的进水水质(原水)应当严格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中Ⅲ类水标准,以保证呼延水厂处理工艺的正常运行。当原水水质不能达到要求时,原水提供方应增加予处理工艺以满足原水水质。同时,呼延水厂进一步增加地表水深度处理工艺,以提高出厂水水质。对于城市用户的二次供水系统,进一步加强管理,对二次供水设施采取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定期清洗消毒措施,以保证二次供水水质合格。
3.城市供水水质的进一步发展研究
城市供水水质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同时,城市供水企业将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在水质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健康的饮用水。重点是加强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控制饮用水中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的指标。
三. 城市供水水量平衡规划
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中,水量平衡规划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太原市“十一五”—2020年供水规划的编制中,城市用水定额的选取结合了《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中的一些指标,增加了节水系数,把城市居民综合用水指标2020年控制到230升/人·日,万元产值取水量2020年控制到50立方米/万元,对城市需水量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从而避免了城市供水规模不切实际的扩大,使得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易于构建。
太原市政府及供水企业正在逐步建立严格的节水制度,加强城市用水的定额管理,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同时加快了污水再生利用设施的建设,对污水再生利用作为城市补充水源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将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新的规划期内污水回用量将由现在的15%提高到30%左右。
四.城市供水设施保障体系
1.水厂系统建设
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现有四处地下水水源、五座配水厂、八座加压站,一座地表水净水厂(黄河水源)。在新的规划期内,水源地及水厂提升设备(泵)将全部逐步更新改造为高效率、低能耗的新型设备;所有加压设施全部改造为变频调速控制,推广应用水厂新技术、新设备;水厂用电全部实现双电源;进一步提高水源地及水厂的安全保卫措施,以应对突发破坏事件的发生。通过三降低(降能耗、降药耗、降水耗)实现两提高(提高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质)。
2.供水管网系统建设
2003年7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了《关于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目前,太原市老化管道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当中,2003-2005年已改造和正在改造管网66.23公里,剩余部分将分年度逐步改造。在管网改造中,选择封闭性能高、输送水质佳、水力条件好、设备控制灵、建设投资省的新管材、新阀门,大口径管道重点推广应用球墨铸铁管道,小口径管道重点推广新型复合塑料管道,这些管材使用寿命均在50年以上。通过管网改造,预计管网漏损率将大大下降,同时也提高了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及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
3.供水系统的自动化建设
供水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是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科技含量的重要体现。随着科技及信息产业化的不断进步,新时期对城市供水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现有自动化控制水平的基础上,建设完成了城市供水地理信息系统,以方便城市供水的管理调度。“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水源地、水厂及加压站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完善对上述给水设施的控制与管理所采用的远方监视控制与数据收集系统;建立并实施覆盖整个管网的在线仪表监测系统,监测点要布局合理,能充分反映城市供水管网水质情况,每个监测点包括浊度、余氯、压力三项指标;进一步研究建立供水系统优化的数学模型。供水系统的自动化建设,将大大缩短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响应时间。
五.供水安全予警保障体系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存在“重发展、轻保障,重建设、轻管理,重救灾、轻防灾”的思想,经济建设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由此带来的经验和教训已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城市供水中,可能遇到种种突发事件,包括城市水源或供水水质遭受污染、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供水设备损毁、供水设施设备发生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城市主要输配水管网发生重大事故、供水调度及自控系统遭受破坏、战争及恐怖活动破坏等。针对以上突发事件,太原市政府及供水企业正着手编制城市供水系统应急予案,该予案将包括: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应急专家诊断体系、日常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应急保障、物质和资源储备、应急终止等内容。
六.服务创新体系
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服务与社会,以人为本。为此,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中应充分体现服务创新水平。具体措施为:体制及观念创新,加快供水企业改革;树立供水服务及品牌意识;建立供水信息平台,增强网上办公及信息交流能力;增加供水服务网点建设,供水服务网点覆盖全部供水区域,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供水问题。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目前已开通了“12319”供水服务热线,接受并解决用户所反映的供水问题,效果非常显著。
III结论
安全供水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安全供水不仅影响供水企业,而且涉及到社会的稳定。21世纪的今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建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运行,进而辐射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内河航运因其具有天然通道的自然优势、成本低效益高的比较优势、能耗低污染轻的独特优势,成为综合运输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得到快速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内河危险货物运输量逐年增加,内河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河航运面临较为严峻的安全形势。比如,2007年6月九江大桥船撞桥梁事故,2009年8月三峡水域集装箱落水事故,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凸显了内河航运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在此方面,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在内河航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开展了不少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内河航运应急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系统,为了对其应急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必须合理地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使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条理化、层次化。本文提出的内河航运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填补了现有内河航运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空白。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MECE原则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是指相互独立、完全穷尽。基于MECE原则建立指标系统,能够进行不重叠、不遗漏的指标分类,并可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内河航运系统是交通运输系统一个复杂的子系统。内河航运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既需全面性,又要确保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
1、首要性原则
各类应急能力的建设的首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人员或财产损失,内河航运应急能力涉及面广,首要性原则确定了评价的核心和重点。
2、科学性原则
这是评价的基础要求,科学的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既是评估结果正确的保证,也是应急能力决策的主要依据。
3、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是评价现阶段内河航运应急能力,发现其不足,并提供科学的建议措施,完善应急能力的建设,所以要求其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建立流程
目前我国内河航运应急能力评价仍是空白。鉴于此,本文探索研究内河航运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流程具体如下:
(1)首先以内河航运应急体系建设的框架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与建议,增加评估指标全面性水平的构建,形成整体的结构框架。
(2)结合内河航运的实际与专家的建议,参考其他行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情况,并结合现场调研的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验证,组成影响内河航运应急能力的因素集合,保证指标来源的完整性。
(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集合内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筛选,剔除不适合作为指标或者不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保留适合作为评价指标的影响因素,最终形成内河航运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对指标库内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寻找出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剔除重要性程度低的指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层级结构模型。
2、评价指标的选取
基于上述构建流程,结合我国内河航运现阶段应急能力建设,考虑不同性质等级的突发事件对内河航运应急能力的要求,采取纵横分开的思路将我国内河航运应急能力分为基本制度建设能力(以体系为主线属于横向分析)和应对能力(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属于纵向评价)两个部分,分别对其进行指标建立和评价指标分析。其中基本制度建设能力指内河航运的“一案三制一保障”的预备、建设、规划等能力,即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以及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属于横向分析(以体系为主线);应对能力主要指在内河航运中各类应急事件处理中的预警,应对处置,恢复重建等环节的具体能力和水平,属于纵向的评价(以时间为主线)。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内河航运应急基本制度建设和内河航运应急能力分为三部分,并分别建立了三层指标。如表1和表2所示。
3、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分析
(1)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能力。预案体系建设是应急基本制度建设的首要问题。其体系的完整性体现在:1)相关法律法规的依照程度;2)结合内河航运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应急预案体系分类分级的科学合理性;3)在对内河航运风险源辨识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港航企业针对某一类型或某几个类型突发事件制定专项应急预案的完整性。预案的管理能力,主要针对预案的日常管理和更新维护。
(2)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能力。应急体制是应急工作有序进行的组织机构保障。基于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从国家到地方的各层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各层体制之间应该相互兼容,目标一致,体现纵向连接、横向联动的特点。
(3)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能力。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是内河航运应急的重点工作内容,是顺利实施应急工作的有力保证。其重点建设内容包括:应急队伍保障能力、应急物资及装备保障能力、应急通信和信息保障能力、内河航运设施应急保障能力、应急资金保障能力。
应急队伍保障能力建设包括三方面内容:1)应急队伍分类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良好的专业应急队伍,即在确保应急队伍的人员、人数的同时,要通过日常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操作水平,另外大力推进大型港航企业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队伍的现场处置能力;2)社会力量动员,社会力量也是应急处理中不可缺少的,应掌握可动员社会力量的范围和情况,且有相应的法规方案来管理和协调社会力量;3)专家咨询组建设,建立完备的专家组库,确保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咨询分析和技术支持。
应急物资及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主要考虑应急物资及装备的种类、数量和分配情况,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应急物资及装备规划;另外,需结合交通条件对应急物资储备基地进行规划,以便因地制宜。
应急通信和信息保障能力建设需要在依据和利用公共互联网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内河航道网、重要港口客运枢纽的应急处置专用通信网的建设,同时还要提高对现有信息平台的操作水平,确保抢险、救援现场的指挥通信和信息畅通。
应急技术保障能力建设需要在开展水运行业重大风险源普查辨识的基础上,加快重大风险源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技术保障体系,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有不同的支持体系应对。
应急资金是应急处理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有确保的应急资金来源和额度,另一方面要对应急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4)风险源辨识及监测预警能力。根据预案要求,建立风险源辨识及预警信息采集分析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源信息监管系统、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系统等预警支持系统平台,并建立内河航运突发事件影响的预测评估机制,使得预警信息能及时上传下达,并全面地公布于社会。
(5)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事故发生后,及时准确地启动预案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应急救援工作的能力,因此应完善预案启动和终止的标准。根据应急处置行动的需要,制定应急设备调遣和征用方案,以便合理有效的调用物资及资金,确保受灾区的基本生命生活保障。另外,应评估获救人员物质的投入比例,为以后科学有效的救援提供参考。同时应该统一、准确、及时的对外相应的应急处理和灾区信息。
一年一度的华东六省一市无线电管理工作会议在江苏省徐州市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无线电管理机构的6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重点探讨交流了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发挥无线电管理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等保障任务中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在反考试作弊、处理应急突发事件、智能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作用。
与会省市结合近年来建立无线电管理应急管理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深入探讨了无线电管理机构如何适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保障安全等领域有所作为。
在前几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要保障中,华东六省一市的无线电管理机构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工信部的充分肯定,但目前面临的形势更加紧迫,主要是当前由于无线电业务广泛使用,使得无线电频率日趋拥挤,无线电干扰日益严重,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保障重大活动、排查非法干扰等任务日益繁重,给无线电管理机构科学使用频率、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证各种无线电业务正常运行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当前,人民群众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特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如何使信息畅通,及时为抢险救灾提供通信保障,是广大老百姓密切关注的热点。因此,积极探索无线电管理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有效对策,建立科学的无线电应急管理体系,是无线电管理机构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无线电技术和应用将向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加速渗透,这就对无线电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公众移动通信已全面进入3G时代、并正向4G迈进,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正在大力推进,将催生一大批新兴信息产业和无线电新业务。无线电频率需求和新设台(站)数量还将呈现倍增态势,将会使得频率资源更为紧缺、无线电干扰现象日趋严重、电磁环境更加复杂。为此,管好频率资源任重道远,建立应急机制意义重大。
“十二五”期间,无线电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将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框架和范畴内,服从和服务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要求,确保无线电频率资源的正常、有效使用,维护正常的无线电空中电波秩序,充分发挥无线电在通信应急保障、各项部门及专项应急预案中的保障优势,随时为完成重大任务、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无线电安全保障,确保无线电在各行各业的安全使用。
会议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建立科学的无线电应急管理体制。着手建立一个军地联合、部门联动、上下对接、便于指挥的省级无线电管理应急体制,与国家无线电管理应急体系、省应急管理体系有机对接。
建立实施无线电管制协调机制。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制规定》,要在充分论证基础上,研究制定《省无线电管制实施细则》,与部队电磁频谱管理机构和公安等有关部门组建无线电管制协调办公室,制定省级无线电管制预案,加强管制演练,提高无线电管制能力。
建立应急频率保障体系。开展无线电应急通信频率使用状况的调查登记,制定应急通信频率保障规划,协调统一应急通信频率,完善无线电安全应急保障预案,组织开展平战结合无线电安全应急保障演练。
完善应急保障长效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航空、铁路、水上等安全业务专用频率的长效保护机制;编撰安全保障分级方法和用频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反恐维稳、抗灾救灾、防范非法无线插播、干扰查处和重大活动等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无线电管理应急预案。
完善无线电安全保障手段。扩大监测网络覆盖范围,有效突出重点部位,提高系统智能化水平;增强技术管制能力,完善应急保障手段;建成省级无线电管制指挥调度系统。
配套完善无线电应急管理技术设施。进一步加大投入,配套完善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立智能无线电综合监测网、无线电安全应急管控网和移动监测设备。进一步优化站点布局方案,改造和新建大型智能固定监测站。配备必要的高端设备,增强对复杂信号和重点业务的监测分析能力;开发建设智能化监测软件,健全完善监测数据库,增强协同联网监测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全省电磁频谱监管指挥调度中心为枢纽,建设集协同监管、数据交换、应急指挥为一体的无线电管理技术管理综合网络;完善省、市协同无线电安全应急保障体系,探索监测管制一体化技术体制;加快无线电管制网部署,配置必要的管制系统,扩大管制范围,增强管制机动性,提高综合管制效果;装备先进的通信指挥、数据传输、图像采集系统。全面提升现场应急指挥、机动组网能力和应急管控能力。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无线电管理应急队伍由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为主,可吸纳相关设台单位管理人员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参加。市级应急机构在省级应急机构指导下,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各县(市、区)无线电管理兼(专)管人员协助市级应急机构做好相关工作。无线电管理应急办公室应不断加强无线电管理应急队伍建设,满足无线电管理应急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