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时间:2023-10-09 16:07: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保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必须把德育教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2走进学生,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学生为父母制作了一张生日贺卡,有的学生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学生为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表达出了他们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3教师——从我做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此自老师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纪律一直不好,教室里总是不安静,干什么的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却不高。这个问题困扰我很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看着孩子们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4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关键词:高校德育;新形势;创新
高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以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态度,努力创新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境界。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
目前,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道德的支持和维系,也会对道德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追求利益、激烈的竞争性和最大化的功利性特点,极易诱发大学生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使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变化,淡化理想信念,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淡漠。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构筑起一个大学生健康的精神家园。
二、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新趋势
高校德育创新工作应采用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增强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是:一是高校德育工作方法严重脱离实际。部分高校德育教育的方法不切实际,内容空洞,缺乏感召力,不能给学生心理发展和道德生活需求给予积极的引导,形式主义严重,通常以说教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甚至出现以罚代教的现象等。二是忽略了德育课程的育人功效。很多高校德育方面的课程极少发挥出实施德育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学生从小都在不断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往往认为德育课程就是口号,使得学生步入大学门槛后,基本忽视了德育教育,使学生感觉高校道德教育就是空谈。对于目前的现状,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德育教育工作新理念,研究德育工作发展新趋势,把握德育教育工作新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这样对提高大学生教育质量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创新的新对策
(一)创新思维更新德育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在全面落实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的育人观,要求在高校德育创新工作中我们必须尊重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做到全覆盖,做到“爱心启迪、耐心帮助、诚心鼓舞”每名学生,为高校的德育创新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在综合评价机制中,实施对德、智、体各方面的综合考察,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一个“比学习、讲团结、赶先进、互帮助,”的良好局面呈现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创新才能更有希望。
(二)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领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诸如校企合作、多校区办学、自主择业、后勤社会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开拓创新以顺应新形势的变化。一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及时调整德育教育模式,积极推进德育教育进网络,抢占德育新阵地,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等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公寓的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应高度重视,探索德育教育进公寓,增强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时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势在必行。三是,当前学生社团在蓬勃发展,形式多种多样,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德育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
(三)加大创新力度完善运行机制
高校德育活动应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相适应,其基本规律是德育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高校德育工作应确立其主导地位实现德育和智育过程的有机统一。一是,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组织保证,完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二是,高校所属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要覆盖到管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覆盖到入学教育、就业指导等各环节中。三是,德育经费在德育目标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能否把对学生进行的政治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养成教育与校园环境建设很好的结合起来,德育教育经费保证显得尤为重要。
(四)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
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关键,是加强高校德育队伍的建设,这是高校德育工作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当前,高校领导对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思想认识上的、投入上和措施上的不到位。例如在高校很多进行德育工作的辅导员,很多没有系统学过理论。辅导员队伍也不够稳定,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的选留相对困难等问题。这就非常需要加强高校德育队伍建设。通过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和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的建设,来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的吸引力。
总之,高校德育工作是有灵魂的、共鸣的、生活的、通情的、整合的创新德育,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系统工作,是一门艺术。德育的创新不能缘木求鱼,德育工作者必须真正具有全局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在继承与发展国内外理论的基础上与现实结合,在德育实践中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追求独特性和多样性,敏锐地发现问题,做到思路开阔,善于变通。只有在理念更新的基础上,创新新方法,才能真正的搞好新时期的德育创新工作。
作者:李君霞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红.高校德育工作应把讲政治放在首位[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4):35-39.
一、从细小处入手,创设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开始,要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确实,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让学生从幼年开始,就在优秀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中成长。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延长教育半径,努力做到三个最佳结合。
1.学校教育结合主流文化
学校教育应永远处于德育工作的中坚地位,在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逐年提高,时时处处要体现主流文化的脉动。要求学校在进行德育时,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个教育活动都能从教育实践中把握时代特点,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2.社会教育结合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仅靠学校远远不够,德育工作离开了社会大舞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日常的社会教育中,只有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让德育工作产生最大效能。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寻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于德育的社区化和基地化。为开好德育社会实践课,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建立固定的活动课程基地,使德育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我们与民乐县消防大队、武警中队等单位建立联谊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单位开展活动,共同担负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活动基地的选定,为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践活动搭建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陆续开展了绿色军训、逃生演练、社会小调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德育工作校内有场所,社区有环境,校外有基地,社会全帮扶,从社会的热点入手,化大为小,将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分解、落实,逐一加以解决,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教育,特别是支持青少年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和着力点。
3.家庭教育结合传统美德
德育工作离开了家庭,就会沦为空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佳结合,是做好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最佳选择,离开了家庭的德育就会形成短板效应。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先后开展了“世纪小孝星”“感恩母亲节”等系列活动,表达对父母、师长的尊敬和挚爱;利用假期开展“小鬼当家”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以“朝霞情系夕阳红”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爱老敬老,孝心感恩”活动。各班成立了“爱心服务小分队”,与周围社区和附近村庄的孤寡老人结成爱心帮扶对子,每周定期上门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重阳节带领孩子们走进敬老院、老年公寓,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懂得尊老和爱老。这些活动尊重和激励家庭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从传统美德教育入手,鼓励家长的创造精神,积极主动地探讨亲子教育、亲情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受到广大家长的好评,达到家长配合、学生自愿、全社会受益的目的。
二、从细节处落实,锻造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树品牌,只有创新才能形成特色,而品牌和特色正是源于细节的积累和褒扬。要尊重一线教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在德育工作中根据校际实际,创新活动方式和内容,紧贴学习和生活实际,编排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不求整齐划一,更不搞一刀切。
1.创新促发展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不雷同,不抄袭,可以大胆引进先进经验,让德育工作紧跟时展步伐,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不上纲上线,但形式新、方法活,既喜闻乐见,又注重实际,这需要一线教师付出大量的劳动,要求教育管理者尊重并且激励德育工作者的劳动,多创造和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让创新成为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
2.开放办教育
德育工作不仅要实现“三个面向”,更要融通古今,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的社会化,广泛争取社会上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德育工作提供一切可能。要将德育工作引入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不同层面加大对德育的重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德育倾斜。要细化德育的考核工作,在加大德育工作在现代教育中的比重的基础上,适当细化考核细则,淡化条条框框,灵活验收要求,对一线教育工作者加大尊重和激励力度,激励基层多出经验,多出精品。我校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家长助教进课堂”等活动。充分发挥每位家长的特长,聘请不同行业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开放的讲台,搭建了全新的教学实践平台,进一步拓展教育的渠道,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实现开放办教育。
3.品牌促推广
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道德修养
1、教师职业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人格、知识、言谈、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为了更直观形象,往往需要示范,此过程更倾向于显性的影响。教师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道德素养、处事作风、对学生的态度, 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未来的教师必须要有相应的道德修养。
2、教师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发展性
教师面临的工作对象是经常变化的:每一届学生的变化、学生通过学习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而且每个学生所成长和面临的环境、条件都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师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发展性注定教师的教育过程、教育任务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德育能力,能够了解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懂得德育有关的原理、学说和模式,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掌握现代德育方法和德育智慧。
进行师范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1.培养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对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想品质以及对德育的实效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师范生而言,无论是作为现在的受教育者,还是作为未来的教育者,都应该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也应学会如何培养他人的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应该根据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规律,促进师范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提高师范生的自我意识,让其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乐纳自我、控制自我和超越自我。同时鼓励师范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集体活动,在社会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能力实践训练。
2.注重师范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虽然科尔伯格过于强调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对忽视了道德行为的研究。但是,也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我们应该改变单纯的讲授道德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极端现象。把重点放在发展师范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来,也注重道德情感的熏陶,培养师范生道德意志,给师范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师范生的道德水平。
3.将师范生的德育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
师范生教育是教师的职前教育,师范生终会走上教师岗位,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表达的是教师所特有的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将师范生德育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帮助师范生顺利适应岗位的客观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最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忠诚,因为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只有热爱学生,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教育效果。
在师范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对他们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对教师岗位的感情。同时对师范生们进行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学会“有教无类”的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可以让师范生们多去中小学深入学习,认真体会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怎样的道德素养,从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成长需要,产生道德发展的动机与信念,最后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
4.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与义务劳动等,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奉献意识;假期可以组织师范生们进行环保状况调研,为当地环保出谋划策的同时,也会培养出其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爱护自然的可贵精神。同时他们的调研可以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影响到他们的学生,培养出更多的环保小战士。 转贴于
5.重视隐性德育的作用
所谓隐性德育, 就是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教育目的是明确的、显性的, 但采用的教育手段是隐蔽的, 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深藏在各类活动及载体中、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受教育者感觉不到自己是处于被教育的地位, 而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思想,从而达到了教育者的预期目的。”隐性德育主要以隐性德育课程、文化传统和环境情境为载体,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等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
在我们这所城乡结合部的二类中学,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在高考指挥棒引领的高中地理教育一直停滞不前,学生对地理提不起兴趣,考试起来分数总很低,哪怕是再基础的题目,究其原因,本人结合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加上在一批批学生的"提炼"作用之下,个人认为当下地理教育的方向是必须狠抓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尽快注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去,本人认为主要是受以下几方面影响的:
1.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德育工作先行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文精神严重弱化、道德理性越来越滑坡,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把德育注入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为这些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能够为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不是阻碍作用,所以德育是当下高中地理教育的方向。
2.当今高中地理教育中的价值目标要求德育必须先行
高中地理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尤其是当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经历了各种学生,感觉其中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他们不能够形成一个积极、乐观的价值观,这就违背了我们地理中的价值目标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地理教育中,如何强化价值目标,把德育工作贯穿其中,这就非常需要老师的教育引导。
3.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也要求德育先行
如果你研读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无一不例外的要求德育工作必须贯穿地理教学的始终,而且必须先行,否则我们的地理教育就会失去方向,那么最终就是我们的社会失去方向,任何教育都归于失败。
如何才能有效地把德育注入高中地理教育中去,我认为这个必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作为德育传播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有计划、有准备的注入有关情感、价值观等这些德育教育,也许只有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可能几句简单的话德育效果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在教学过程,把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这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德育;中职;创业教育;原因;对策
在中职教育中,将德育引入创业教育中,并能够将德育教育和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教育中职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创业精神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从而更好地体现中职教育的目的。但是中职教育的实践表明,在中职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较为明显的就是学生的创业精神不足,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已,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创业热情也不高。这些都表明在中职创业教育中学校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做到到位。
一、德育在中职创业教育中缺失的原因
1.外在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思想有时会因为一些利益关系而存在缺失。人们在利益面前往往想到是自己如何获得那份利益,而不考虑别人,这样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再多,也不如学生在社会中经历的一件事情对他影响更深。另外,家长忙于工作、家庭中的不幸、家长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也对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指导,在遇到一些迷茫、困惑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做,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坚毅的品格。
2.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共性的东西。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对学生的个性教育是其中的缺失部分,在传统教育理念下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统一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强调个性和创新,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了一定的优势,才能够在现代社会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3.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目前,在中职德育教育中,还是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德育课都是使用固定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这种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教师灌输得多,引导得少;教师抽象道理说得多,对学生的实际行为指导得少。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思想比较活跃的中职学生。为此,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不应再依赖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要重新换个视角去思考德育教育的方法。教师在德育教育中不应将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否则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以及个性的培养。
4.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
在中职教育中,教育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要想培养出具有较高创造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较高素质的教师,只有教师具有了较高的专业理论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在中职教育中,接受创业教育的教师本身就很少。另外,随着中职教育的扩招,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很多学校都在专业招生上下功工夫,但是忽略了学生德育方面素养的培养,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往往是采用外聘的方式,学校德育教师队伍的素养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5.学校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健全
在中职教育中,如果想做好创业教育工作就需要有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但是,在当前的中职教育中,还缺乏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往往采用比较传统的德育评价方式。在中职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规范、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供推广和使用。
二、德育在中职创业教育中缺失的应对策略
1.优化内外部环境
在中职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要注重家庭以及社会对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学校要重视学生创业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有较完善的实践基地;另外,还要为学生创设创业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在宿舍以及社团活动中,都可以融入创业教育,校园中的社团活动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也是开展创业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家庭以及社会教育中,也要多倡导创业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的氛围,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
2.更新教育观念在中职教育中,首先要更新就业观念,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学生根据对自己的了解来规划适合自己长久发展的职业生涯,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要为学生的创业建设较完善的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基地的创业活动大展拳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3.提升教师的素质
在中职教育中,德育教师是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力量,学校在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除了要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外,学校还要根据专业特色,从相关的行业企业中聘请有经验的社会人士为学生讲解更丰富的实践知识,从而有效地扩充和完善师资队伍。学校的德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要成为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先行者,给学生做创业的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对教学理解,配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给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习得所需要的知识。
4.完善评价体系
在创业教育中,对德育进行评价是一项认真、严肃的工作,为此,学校必须制定一个比较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这需要科学的方法以及多方面的努力。在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教育的基本规律并运用教育理论,要意识到评价体系的制定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另外,还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特点,从而构建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又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制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意识到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教育是贯穿于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和学生的专业素养息息相关的。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的文化氛围,另外,还要让学生多参与教育实践。
三、小结
在中职教育中,创业教育中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又复杂的工作,要想将这项工作做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创业的文化氛围,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创业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从而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中职创业教育中,德育工作是一件很严肃的工作,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工作,需要中职教育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作者:王绪军 单位: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潘鹏.浅议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0(2).
[2]杨光辉.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5).
做错了?
有一位数学教师教学解决面积问题的策略时,要求学生练习想想做做,给出了如下的问题:
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实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学生板书:长:48÷4=12(米)
宽:48÷6=8(米)
面积:12×8=86(平方米)
答: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86平方米。
当学生写完86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算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认为她的最后一题算错了。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这名学生纠正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步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一步,而不说她前面两步都做对了?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短处而忽略了别人的长处。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首先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请一位同学从方法和计算两方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位男同学评价说:“方法是对的,计算最后一步算错了。”“评价合理吗?”学生大声说:“合理!”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在课堂上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培养孩子学会客观公正地分析事物的能力,我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走极端,分析判断事物会一分为二,更重要的改变是首先学会寻找事物的优点、发现世界的美丽,而不是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世界的丑陋,孩子的心灵也会充满阳光。
陈景润你真了不起!
一位教师在教学“3的倍数”时,认为应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于是他在介绍了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想对数学家陈景润爷爷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群情激奋。
学生1:我想说:陈景润爷爷你真了不起!
学生2:陈景润爷爷有勤奋严谨的钻研精神,陈景润我佩服你。
学生3:……
学生们本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知这位教师继续借题发挥:“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很聪明,在教师的“指引鼓励”下,个个说出一番“豪言壮志”。不过,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难道非得让孩子们说出来吗?令人质疑的是这位教师上的究竟是数学课,还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在教学环节上追求简单的“嵌入”式或“贴标签”式的教学方式;那种牵强附会地把思想教育硬“扯”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方法,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那样只会助长了学生说空话、说违心话的坏习惯,最终使得数学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落得两败俱伤的境地。我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进行思想教育,完善孩子的个性?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数学课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牵强附会,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适时适地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知识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工作作风和思想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教育必须避免下面几种错误倾向:
1.完全忽视数学教学的教育意义,单纯地为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进行教学,只教书不育人,以100分为标准,只看见孩子不好的方面,没看见孩子成功的地方,评价极端化,把孩子当作解题机器。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容易钻牛角尖,思想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