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文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9 11:00: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旅游文化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文化建设

篇(1)

(一)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旅游景点的开放,还包含很多相关行业,如食宿、旅行社、交通等行业。想要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要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旅游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业,旅游业的景点和工作人员对旅游文化有很好的展示作用。旅游业工作人员对游客的服务态度与景点的管理水平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质量,更影响到旅游业的正常有效的发展。

(二)对旅游环境的协调作用

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导致我国的旅游环境比较复杂,所以,要加强旅游业和旅行社之间的协调管理。通过管理对利益进行协调,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效的发展。管理工作要以旅游文化为基础,根据旅游文化的发展进行全面管理,这样才能使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旅游业的发展比较复杂,想要对旅游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要以旅游文化为基本原则,对各项事务进行管理,减少矛盾的激化。

(三)传统文化是旅游品牌的依据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沉淀与积累,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色,建立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旅游业,对我国旅游业提供有力的竞争支持。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不同,导致不同地域的景点有不同的旅游文化,各旅游景点根据自身地域的文化特点对旅游景点特色进行品牌打造,吸引更多的游客。所以,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对促进旅游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促进旅游业的经济增长

每个地区的文化发展背景不同,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化的独特性能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旅游文化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不仅能增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对旅游经济的提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旅游文化不仅能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更能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对社会综合效益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旅游文化建设的措施

旅游文化是各个地区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支柱,想要提高竞争力,就要加强旅游业的文化建设。

(一)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是游客和旅游工作人员,其本身具有的文化素养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想要提高旅游区之间的竞争力,就要加强人们的文化素养。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提高游客的文化素养。针对旅游业建立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利用制度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保障作用,使旅游业的管理工作规范化,促使旅游业的正常有效的发展。

(二)加强创新,促进发展

旅游文化的品牌建设要重点推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特色,通过对每个优秀文化的介绍,建立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能更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旅游文化的创新,在旅游业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科学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提高旅游业管理的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旅游理论,加强旅游文化建设

通过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关注国外旅游业的发展进程,吸取经验,对我国旅游业不足之处进行调整,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加强与国外的经验交流,促进各国的旅游效益的提高。

三、结论

篇(2)

关键词:学材;地方旅游文化;

摘要:文化是导致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加强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建设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彰显学校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要做到参与主体多元化、材料来源多样化、开发内容的针对性、结构序列项目化、呈现方式扁平化。

项目教学、地方旅游文化是指在某省或某市历史上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具有旅游吸引物的那部分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人文知识,是导致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教材是体现一定教育理论思想的载体,也是知识、技能的载体,是课程实施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特别是教材的研究相对滞后,导致各学科还缺乏成套的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高攀”“低就”现象严重。

一、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它们是吸引人们产生旅游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其中的自然资源如果没有文化内涵,只是纯自然景观,是难以成为现实的旅游资源的。德国学者李凯尔德指出:价值是文化对象所固有的,因此我们把文化对象称为财富,以便使富有价值的现实同那不具有任何现实性并且可以撇开现实性的价值本身区别开来,自然现象不能当成财富,因其与价值没有联系。中国的旅游资源在国外游客看来,主要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吸引他们,根据有关统计:21.9%的国外旅客是为了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50.9%的旅客是对中国人民的社会方式、生活习俗、文化事业、伦理道德感兴趣。因此,加强地方旅游文化研究,建设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迫在眉睫的大事。

(一)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需要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域性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旅游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失去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有着明显缺陷的体系。由于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局限,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局限。全国统编旅游教材就其内容而言,是针对整个旅游行业所应有的通用知识,但缺乏地方旅游历史文化知识,从知识体系角度而言,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有相当局限的,而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更是决定了学生知识体系中不能缺乏地方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不论是导游、饭店管理还是客房服务、旅游管理等方向,学生就业主要是在本地,因此,地方旅游文化知识理应成为其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即使今后人才流动频繁,但对服务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掌握仍不可忽视。因此,把地方旅游文化教材作为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三)彰显学校特色的需要

特色教材的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旅游业的特色是本土特性明显,没有本土的教材,要培养本土的人才也是无米之炊。当今,高职旅游教育所用教材多数为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教材,这种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缺少本土特色或与本土旅游概况联系不紧密,以致本土适应性不强。

加强教材本土适应性改革应该突出本土旅游资源的特点、突出本土文化特色,增强本土旅游的案例教学,以便提升本土旅游的服务层次和水平(四进教,\'i专业化发晨的需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如果教师还在根据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那么,学生必然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的旅游景点,新的旅游方式的不断涌现,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自己所教的学生在未来的实习和T作中,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编写地主旅游文化教材,迫使教师到旅游企业去挂职或参与他们的管理和决策,去有关政府机构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些举措的实施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快速成长。

二、学材理论及其发展

“学材”是广义的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它是用于“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学材化”问题是与“学材”概念的提出密切相关的。“学材”概念最早由日本的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在其《关于教科书的内容和版式的改革》的研究报告中,教科书研究中心提出了变教科书为学生“学材”的建议。这一建议在1987年被当时“文部大臣咨询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接受,“学材”这一概念也被写入了教育改革第三次审议报告之中。“学材”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我国学者广泛关注。沈晓敏(2001)首先对日本在教科书“学材化”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系统地介绍,使“学材”这一概念为我国学术界所知。钟启泉(1989)提出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教科书要发生转型,从历来的“作为教学之用的主要教材”转型为“作为学生之用的主要教材”,简言之,就是从“教材”转型为“学材”。有学者认为从“教材”到“学材”不是简单的概念置换,而是标志着新的教学观的确立。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派纳的存在体验课程理论逐渐被教育界所接受,现代教材的功能正由教的方面向“学材化”研究的方面转化。国外有学者把课程观的转变概括为六条,其中第六条是“从突出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许多新编教材不仅把教科书当24高等职业教育成学习的资源,还强调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多数教科书都把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进行编写,使课本成为学习的指南。由此可见,教科书的“学材化”是世界性的课程教材发展趋势,是任何国家的教材改革必须遵循的规律。

高职学材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从学生的T作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反思;突学生的职业活动,让学生通过在T作情境中的经验性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与客观世界、他人、自我进行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成为实现自身价值和体现自身人格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创造世界、探索自我、结交伙伴的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止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三、学材视角下的高职地方旅游文化建设

(一)参与主体多元化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的背景下,邀请企业职业人来共同编写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高职教材就是一条高职教材改革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有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材建设向纵深的发展。因此,吸引行业专家参与教材建设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由于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行业特点,地方旅游文化教材全国统一编写的可能性很小,而一校独编写义往往不够全。因此,邀请企业职业人参与教材的编写就可以把企业最需要的技能要求编写到教材中,充分体现职业特色。通过职业人的参与,可以避免学校教师在实践经验上不够丰富的弊端,可以让我们的职业教育紧跟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材料来多样化

从旅游发生学角度而言,旅游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既有人类“远方崇拜”的天性问题,也有人们“换换环境”和猎奇的心理因素问题,远方世界必须有不同于本土的风土人情、生活氛围,才能导致人们对它的憧憬、遐想和行动。因此。地方旅游历史文化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必须充分发掘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地方文化知识,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物产等内容。l大j此,要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典籍、诗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注意反映生产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使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兼职教师、讲座(客座)教师,开展名师讲学、授课或作报告。

(三)社会和謇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型的社会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支持创业、尊重创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家庭树立对大学生创业尤其是网络创业的正确认识,摒弃创业不如就业、网络创业虚拟不可靠等狭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创业本身也是一种就业,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选择,理解、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从事网络创业活动,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要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将创业教育渗透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必须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才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以实现立体化综合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实现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履香.浅谈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IJI.教育探索,2010,(11):141—142.

篇(3)

平山是旅游大县,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大多都是原生态的植物为背景,可以开展生态旅游等等,山川秀美,“红、绿、温、古、特”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如白鹿温泉、黑山大峡谷、藤龙山、驼梁、西柏坡等等。文章从平山县实际出发,阐述了平山县旅游扶贫的现状,以及平山县乡村旅游扶贫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在平山县的旅游发展中的建议。

关键词:

平山县;旅游扶贫;互联网;二维码;校企合作

平山县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把旅游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是当地发展的重点,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绿色崛起"的支柱产业,走出一条旅游扶贫、旅游脱贫、旅游富民的路子来。平山县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自然风光游、生态休闲游、休闲度假游以及红色旅游都是旅游扶贫的重要项目。可以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效益的提升,逐步加强平山县旅游扶贫的脚步,从而使其脱贫致富。

一、旅游扶贫中互联网的必要性

互联网是现在生活的一种趋势,现代生活大家都离不开网络,而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来让平山县旅游资源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抑或说是去通过互联网去平山县旅游观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相关平台,如:百度、美团、携程等等,来购买景点的相关的票等等,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也加快了平山县旅游扶贫的脚步。在平山县发展旅游项目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互联网的联系,可以让旅游资源更好的被开发,促进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和互联网相互的共同发展,也展现出互联网在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中的必要性。

二、平山县发展旅游扶贫的优势

(一)平山县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

平山县周边的许多乡村地区,如黑山关、北沟村、北冶乡等地,还保持着乡村古朴的原貌,充满乡村气息的农耕经济形态,使乡村旅游独具特色。而平山县同时也保留了许多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出自乡村,保存在乡村,为当下的平山县周边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条件,如天桂山、紫云山、黑山大峡谷、驼梁等等,而政府也大力支持精准扶贫中的旅游扶贫,各村镇积极配合,那么通过旅游带动平山县经济就变成了平山县的支柱产业,使平山县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平山县便利的交通

平山县是旅游大县,那么也需要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交通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交通是现代旅游事业的动脉,贫困地区要发展旅游业,必须保证交通畅通无阻,而平山县临近山西等地,其便利的交通也是旅游的前提。并且当地政府、旅游局、扶贫办等的大力支持旅游扶贫项目,而且当地也在加快修筑公路,方便游客的出行等等。

三、平山县发展旅游扶贫存在的不足

1.通过对平山县村镇的大量调查问卷以及走访的形式,了解了平山县整体发展趋势及旅游发展情况,数据表明,有29.3%的人是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景区及旅游信息的,而79.1%的人认为网络运用在旅游之中是必要甚至十分必要的,网络的运用也涉及到网络运用程度、网络创新意识与旅游结合等等方面,也从另一方面更加精准的显示互联网应该在旅游中更广泛应用,旅游扶贫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

2.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因开发程度的层次不齐,导致旅游脚步跟不上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而且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同时,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项目认知度普遍较低,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居民的旅游扶贫意识较低,没有主人翁意识,也是导致平山县旅游扶贫脚步较为缓慢的劣势之一。

四、平山县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一)对旅游扶贫认识不足

平山县是旅游资源丰富的一个县城,但平山县的周边贫困地区的人们思想较为保守,对国家出台的精准扶贫中旅游扶贫项目不了解,大多数人仍依赖于财政扶贫、民政救济扶贫和物资捐助扶贫等传统式扶贫,对旅游扶贫这种新形势式的扶贫认识不足,以至于出现“本身有金山,空等钱财来”的局面。渐渐就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局面,可是旅游扶贫又是针对贫困县贫困人民的一种新型帮扶形式,而贫困县正是旅游扶贫的主体,所以造成了现在人们对于旅游扶贫只是一种空谈的形式。

(二)相关性人才缺失

旅游扶贫不只是一个政策,更需要相关性更强,更应该有旅游相关知识的专业性人才的加入,才可以带动平山县的整体旅游事业的提升,让旅游扶贫不再只是停留在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让专业知识的人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提高平山县的旅游水平,加快平山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快旅游扶贫的脚步等等。

(三)旅游资源开发不够明显

旅游资源是平山县的最大的资源,而平山县针对旅游也加大了开发力度,但是却只是注重在外表的开发,忽略了对平山县特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导致平山县的特色旅游发展项目较为缓慢抑或是呈负相关,那么就需要政府在其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更要加强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等等。

(四)互联网与旅游扶贫结合度较低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事情都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不能只单单停留在一种方式上,而旅游扶贫也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平山县的旅游扶贫项目同样也需要结合互联网,而平山县旅游扶贫项目中现在缺少的就是互联网在旅游扶贫中的广泛运用,也可能导致旅游发展停滞不前等等。

五、针对平山县旅游扶贫的对策

(一)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许多贫困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规划、旅游管理方面的各类人才却很缺乏,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应把提高贫困地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工作摆在首位,以地方教育为根本,以“任人唯贤和量才适用”为原则。同时,要积极开展广泛多样教育,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的关键是要贫困人口参与,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造就当地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促进平山县旅游扶贫的发展进程。

(二)发展特色生态旅游,创立平山旅游品牌

旅游是现在所有人的一种趋势,而且生态旅游也会让人的心情愉悦,情操陶冶,平山县地区要走旅游扶贫的道路,必须发展特色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树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它的要点为: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事业)与此同时,如黑山大峡谷、天桂山、紫云山、沕沕水、驼梁等地,有着十分丰富的树木资源,仿佛活的氧吧,可以让更多的游客呼吸更加清新的空气等,最后也要注意生态环境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财富,要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要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旅游扶贫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互联网在旅游扶贫中的应用

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而发展旅游业也必须注重互联网的应用,提高当地居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让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更深刻了解,使旅游扶贫的意识深入人心。如果能够经常性的、针对性为景区提供专业培训,在帮助景区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提升竞争力、转变经营观念等方面将发挥很大的作用。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抓好教育质量,而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等等,而这次我们学校通过与百度百科进行的校企合作,来为平山县建设景区特色文化,完善景区和植物信息,为景区和植物设置二维码“身份证”,使得前来参观的游客达到“指间扫一扫,信息全知道”的效果,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知识,全面了解景区与植物,还可以达到保护植物的作用;其次还可以与通过百度百科平善景区词条的编写,使得从网上全面了解景区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等等。

六、结语

篇(4)

旅游文化是旅游景点所体现出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在旅游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的加强,文化价值进一步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以该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来吸引游客,旅游文化的昌盛能够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著名旅游景点都是以悠久的民族文化为吸引力,例如北京故宫、长城,山东曲阜,都是利用传统文化来发展旅游业。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与流传。旅游文化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不仅表现在能够提高旅游景点的经济收入,为旅游景点带来大量的外来游客,而且能够为该地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间接地带动建筑施工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其他行业的迅速发展。第二,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旅游业不仅仅包括旅游景点,还包括饭店、旅行社、宾馆、交通运输部门等等。旅游业提高服务质量能够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为旅游业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旅游业具有特殊性,旅游业的工作人员与旅游景点都能够体现出旅游文化。旅游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旅游质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三,我国旅游文化在协调旅游环境中有着决策作用。目前我国旅游环境较为复杂,矛盾较多,这就需要旅游管理部门与履行社加强管理,在管理工作中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改善旅游环境,使旅游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在协调管理工作中,旅游文化是其参照的基本原则,只有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才能够统筹全局,才能够使协调工作上升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层次,才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旅游市场中鱼龙混杂,环境较为复杂,如果没有设立基本原则,就会导致矛盾激化,难以有效地解决矛盾。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旅游文化比较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因此旅游文化在协调旅游环境中有着决策作用。第四,我国传统文化是旅游业打造旅游品牌的基础。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较为丰富。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传统文化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色。要想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就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差异性,这就导致旅游文化之间缺乏可比性,相互之间的竞争加剧,各旅游景点可以根据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来打造出自己的旅游特色,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由此可见,加强特色旅游文化建设,打造独特的旅游品牌,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五,旅游文化能够促进旅游业的经济增长。从旅游业的发展史来看,一个地区文化的独特性往往会转化为推动旅游业经济发展的潜力,旅游业已经实现了由经济型向文化型的成功转变。这就说明,旅游文化是旅游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旅游业经济的逐步增长,不仅仅是依靠旅游人数的增加,更是因为旅游业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旅游文化能够引导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综合提升。旅游业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对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能够促进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旅游文化比较注重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会为经济效益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旅游业具有行业特殊性,这就需要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综合效益的实现。

三、加强中国旅游文化建设的举措

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总要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以廉政文化进景区为抓手,充分利用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旅游廉政文化建设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公民素质教育、当地社会发展相结合,创建**特色旅游廉政文化体系,推动旅游廉政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二)工作目标。1.推进景区廉政文化长效机制建设。对2011年以来已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中国**故里旅游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复查,督促景区深化、提升廉政内容,丰富展现形式及载体,建立起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2.在新评aaaa级旅游景区的中华侏罗纪探秘旅游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认真挖掘景区文化、资源中的廉政文化内涵,选择适合景区实际的形式及载体,对景区导游词、讲解词进行修编,自然融入廉政文化内容,对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廉政文化培训,宣传讲解廉政文化。

二、基本原则、重点内容及展现形式

(一)基本原则:坚持潜移默化的基本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寓教育于有益的文化活动之中,做到以德感人、以情动人,增强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要避免在景区直接出现“廉政”相关词语,使廉政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融合,与景区生态环境和原生文化氛围统一协调,避免说教、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更不能相互抵触、矛盾。

(二)重点内容:景区的廉政文化建设要具有针对性,要充分与促进旅游文明教育与文明旅游的发展相结合;要与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要与提高旅游者、管理者、经营者的现代文明素质、民主法制意识相结合;要与景区构建和谐旅游、和谐景区相结合;要与促进旅游景区自身发展与建设工作相结合。深度挖掘提炼景区的景观特征、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乡土文化和传说故事中廉政文化内容;并将景区历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法制教育等传统教育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追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展现形式: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旅游景区展示廉政文化的形式和途径,力求形式和载体多样化。要充分发挥游客中心、标示牌、导游词、宣传光碟、触摸屏、门票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增加融入廉政文化的元素和内容,使其成为宣传廉政文化的有效载体。

三、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

(一)4月:各区县旅游局、各景区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制定本地区、本景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安排部署。

(二)4月—5月:1.在市、县纪委和旅游局指导下,各景区认真挖掘本景区廉政文化内涵,提出景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展现形式及载体。2.将景区实施方案(重点反映景区挖掘的廉政文化内容、展现的形式和载体)报市旅游局汇总审核后送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审定。

(三)6月:1.市旅游局会同市纪委对2011年已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中国**故里旅游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景区深化、提升廉政内容,丰富展现形式及载体,建立起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检查情况专题报告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2.省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办公室聘请旅游文化专家审定各景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展现形式及载体,并反馈审定意见。3.各景区根据省旅游文化专家提出的建议意见,完善本景区廉政文化建设方案、内容。(1)

(四)6月—7月:1.各景区按照实施方案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对本景区导游词、讲解词进行修编,对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培训。各区县纪委、旅游局聘请廉政文化专家,对景区廉政文化建设进行指导,明确建设项目、内容、时间进程、责任人,落实建设资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2.市纪委、市旅游局组织业务人员和旅游廉政文化专家对景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行督促、指导。

(五)8—9月:1.邀请省旅游局领导及省旅游廉政文化专家对我市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景区进行指导。2.市纪委、市旅游局组织验收小组,对各景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验收,各景区针对验收小组提出的建议意见进行整改、完善。

(六)9—10月:迎接省旅游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验收小组的检查验收。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市旅游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付华勤任组长;纪检组长贺强任副组长;办公室、规划建设科、质量管理科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廉政文化建设的日常工作。

各区县旅游局和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景区,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根据本地和景区实际,精心策划,创新工作,突出特色;要杜绝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规划目标到位、管理责任到位,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结合实际,紧扣主题

各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景区要组织专业人员,认真挖掘本景区廉政文化内涵,编写廉政文化讲解词,对本景区导游员、讲解员进行廉政文化培训;设置的廉政文化景观和介绍牌要与景区景观相协调,讲解词要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各景区要开拓视野、创新思路,深度挖掘廉政文化内涵,探索廉政文化与旅游文化结合的方式、展示的载体和形式,确保景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篇(6)

关键词:旅游文化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相对于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我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步要晚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4年,旅游文化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出现。此后,有关旅游文化的零星论述,频频出现于报刊杂志之中,部分文化学的论著也涉及到了旅游文化问题。但总体上。这些研究还是很零散的。未引起旅游理论界和旅游实业界的足够重视。

一、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关于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1、旅游文化的定义之争。界定旅游文化是进行实质性旅游文化研究的第一步。窦石认为,旅游文化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文化体系。其“主体应当是鲜明地反映了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的特殊需要部分。”除主体外,旅游文化还有广泛的部分,它表现在一般社会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及其与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体系相交错的瞬间。杨时进在其由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专著《旅游述略》中对这一见解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魏小安则认为,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由此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晏亚仙指出:“旅游文化,是根据发展旅游事业的规划和旅游基地的建设,以自然景观和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性事业。”陈辽主张“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喻学才在《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第一章中写道:“所谓旅游文化,是指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贾祥春提出: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尽管旅游文化研究在我国已经发展近30年时间,对于旅游文化的具体指向,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基本共识,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外延一直都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仍是争论的焦点问题。

2、旅游文化的学科地位之争。随着旅游文化研究热的出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还出现了专门讨论“旅游文化学”的学科地位的论文。唐友波、徐吉、郭青生、高蒙河的《旅游文化学发凡》已经意识到旅游文化是一种“从本质的高度对旅游进行综合研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研究”的学科。据北京刘垣生《文化――旅游的灵魂――第二届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披露,1994年8月在南戴河会上代表们也曾对旅游文化学科的建立问题进行了讨论。毛桃青的《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认为无论是对旅游业健康发展,还是从学科分类的角度上都应设立旅游文化学科。它标志着高等旅游教育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旅游业对旅游文化的呼声,也从学科建设角度显示了旅游文化在旅游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上述学者急于赋予旅游文化研究以学科地位不同的是:郭栩东、傅吉新两位学者在其《基于旅游文化是一种概念的理解》一文中并不认为旅游文化研究能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旅游文化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概念――“对旅游文化含义进行了阐述。认为旅游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一种现实。它是过去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并且与旅游目的地的政治文化密切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概念,旅游文化不断地体现一种矛盾:一方面,它吸纳了一种均质化的政治议程,它暗示生活在一个特定旅游地场的人以相同的总体方式活动,并为一个群体划出界限来确定该群体的身份;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仔细观察被描述的行为模式,将会发现这些模式并非真的可以划出界限。因此,对旅游文化是一种概念的理解应侧重于:作为一种继承。旅游文化可视为从过去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选择,旅游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接受和妥善处理变化的创造性力量。”在论文主体部分,他们对于这个提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尽管事实上人们说旅游文化是‘真实的’,确实‘在那里’存在的,但实际上它却是一种知识观念,用以表达一系列复杂的人类行为、思想、感情和人工制品。学者们提出这一点已经几十年了。人类学家洛伊(Lowie)在1937年写道‘文化不变的是一种为方便之目的而分离出来的人造单元’。克罗伯(Kroeber)在1945年进行了类似的断言。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描述一种文化……尤其在描述旅游过程中,并非陈列某种古怪的事物……而是尽力引诱某处的某人来看某些事物,如我被旅行亲眼所见和对话所引诱而看它们那样’,与其陷入对什么是、什么不是旅游文化的争论和寻找一种(或多种)本质含义,也许不如聪明地采取实际的观点来问一问:当提及旅游文化时,倾向于表达什么具体问题?”

3、关于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的研究。1985年,上海旅游学会率先开展了旅游文化的研讨活动。代表们指出:从旅游业的特殊性来看,旅游经济结构的综合性、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性、形体景观的趣味性和活动内容的启示性,及其满足五洲四海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律性,迫使旅游业必须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1987年9月,由湖北省青年旅游研究会组织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学学术讨论会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讨活动。代表们普遍认为:发展旅游事业不接受旅游文化的指导是不可思议的。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缺乏对旅游文化特性的了解,因此在旅游服务中出现了许多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加强旅游文化研究,无疑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的前提。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都指出了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谢春山指出:文化是旅游的本质特征,是国际旅游名城的主要标志之一,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而且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费振家认为旅游者和旅游资源都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也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反映,并强调重视旅游文化营销。罕华兴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于邦成、陈晓辉也指出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晏性枝也指出“文化是旅游的内质(特质),是旅游的高级形式和精神享受”;“发展旅游业要树立大文化观”。(2)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

展的源泉。黄佛君、金海龙、许豫东提出“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文化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旅游活动的过程是从经济中进去,从文化中出来的过程,旅游开发的价值最终是体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可持续旅游业要求生态文化作为发展支撑”;“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成为可持续旅游业的基础”。赵文红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旅游文化的载体是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二)关于旅游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

1、关于旅游宗教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宗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据估计,全世界宗教徒占总人口的3/5以上。我国从来没有陷入到宗教极端主义的狂热中,而是以博大的胸怀兼容了许多外来文化,始终没有被宗教化。杨文棋认为,宗教旅游文化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秦永红提出,宗教与旅游通过文化相联,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途径之一是通过旅游得以实现的,同时宗教文化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日益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专项旅游宗教文化之旅。朱桂凤提出,在新的环境下,作为特殊的旅游文化资源之一的佛教旅游已不仅仅是佛教信徒以朝觐为目的进行佛教文化传播的方式,而更多的是人们在旅游中将其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加以追求和欣赏。王亚欣提出,藏传佛教文化是藏区的文化特色和优势资源。是以旅游业促进藏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旅游饮食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人类的饮食生活是一定历史阶段文明基准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如马晓京提出,我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食用性价值和通过清真饮食文化的核心“善”而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两方面。唐留雄提出,我们要继承与发扬中华饮食的精华,满足旅游者对“吃”的需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营造、提升中华饮食文化氛围,增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把饮食、饮食文化溶入到旅游节目中去,使其真正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瑞新提出,只有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旅游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资源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倾注的心血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更为鲜明独特的“饮食色彩”。这便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3、关于旅游民俗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民俗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旅游者最感兴趣的部分之一。如锦英提出,民俗文化与社会生活是水融、混为一体的,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张文祥提出,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外在形式成为旅游审美的重要内容。刘雷提出,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民族特色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或者说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的基本动因。张军提出,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是相对稳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俗传统也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生变化,而民俗文化也正是在这种继承和发展的综合作用下才得到延续。人人都有猎奇的心理,人人都想从旅游中获得新奇的体验和感受,作为具有异国他乡的民俗文化,正好满足广大旅游者猎奇的心理需要。

二、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回归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的趋势

旅游在经历了单纯的观光游到如今的深层次的旅游文化,这种回归文化的趋势取决于文化对旅游的作用。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篇(7)

【关键词】旅游文化 经济效应 实践潜能 创新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各经济体系遭受海啸袭击,旅游行业也不例外。2010年广东旅游业扼紧经济绳索,把握国际旅游文化节带来的经济先机和效应,顺势上扬。

1 旅游文化由来及实践基础

1.1 旅游文化由来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而“以人为本”作为旅游文化的核心理念,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2 旅游文化节的实践基础

旅游文化的多元性,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突显,旅游管理者应对危机的处理机制以及旅游设计就应该更完善和人性化。为使旅游产业保持持久的内涵,旅游文化赋予了旅游更加重要的意义。

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更越明显。在经济萧条的环境下,由政府牵头,各区域全面启动文化节按扭,为消沉的旅游经济搭桥铺路,营造良好经济环境。

2 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旅游文化节的实践潜能

2.1 旅游文化节的实践潜能

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是旅游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节成为了旅游界开拓市场,提高业绩,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2009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活力广东”的魅力,广东旅游招商会共签订投资项目154宗,外资金额23.9亿美元,为历届之最,充分体现了举办旅游文化节是宣传广东旅游业,吸引外资,发展广东旅游业的重要成果。

2.2 政策保障,以诚信吸引投资

全面启动政府统筹功能,推介拳头产品,扶持重点企业, 权衡开发项目,推出精品。各区域、部门、企业联合启动,实现市场运作。如以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广州市作为旅游文化品牌的重大窗口,协助作好旅游文化节开幕式、闭幕式,国际美食节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境内外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组织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各旅游企业举办了旅游展销会,共同演绎了企业联盟合作、全民踊跃参与的盛世图章。

2.3 坚持旅游文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创新的文化提升了城市国际化的影响力,企业成为展示旅游文化的平台。以创新的文化打造旅游品牌,以特色和优势,显示旅游文化的生命力。

2.4 保护环境,科学开发,让当代人和后代人都享有高质量旅游文化

保证旅游者、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实体利益,实现旅游文化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3 充分发挥区域旅游文化节经济效应的有效举措

3.1 完善区域旅游文化节的保障机制

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达成共识,打破经济制约,文化为旅游开路。

3.2 深度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为教育开路

旅游文化的包容性,为先进文化提供了载体和支持,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大众化,旅游文化的创新推动先进文化发展。广东旅游教育伴随文化节的持续经济效应,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实践系统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3.3 旅游整合旅游文化资源,使得企业优势互补与共享

企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模式,科学控制了成本;规范化的服务,塑造旅游文化品牌;资本运作发展,推动广东旅游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

3.4 文化吸引,解决融资瓶颈

旅游文化节间接效应为区域旅游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根据“十一五”旅游规划,到2010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将达688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将达470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将达17.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000万人次。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我国旅游直拉和间接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

4 旅游文化节产生的积极意义

4.1 国际旅游文化节促进了经济大系统的发展

促进了旅游产业链的联合和综合服务体系的提高;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刺激了劳务和商品的需求,为当地带来无限商机;带动新旧景点的开发和提升,旅游文化节是持续集聚人气、激活市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的"加速器"。

4.2 旅游文化节是高科技文化服务的参照版本

高科技项目的渗透,让旅游文化节的辐射更广,衍生了创新服务产品。新技术加速了旅游全球预定系统、分销系统、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应用,给国际旅游带来了合作的机遇。如2009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加强了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推出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掌上宝典、银旅通电子门票、12580导航专线和生活播报等一系列信息化产品,以广泛的宣传渠道打造含金量高的旅游文化节。

4.3 提供智力保障、管理依托及就业机会

大中专旅游院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行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社会就能增加5—7个就业机会。旅游文化节催生了复合产业的产生,衍生了新岗位,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4.4 国际旅游文化节搭建了推进了和国际旅游合作的平台

近年来,广东省旅游协会与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匈牙利、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旅游行业协会紧密联系,业内交流有效地推动了广东国际旅游的民间合作,逐步出现了跨地域经营、连锁经营和品牌输出的现象。

4.5 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一方面打造了城市的山水名片,另一方面塑造了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城市建设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时尚理念;以文化促和谐,拉动GDP新的增长点。

新世纪旅游业面对无比的机遇和挑战。旅游文化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导向。因此,在旅游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发展先进文化还要注意抵御各种类型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和影响。

广东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应的政治和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性。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发挥文化正面效应和价值,进一步推进广东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推动广东发展先进文化和旅游文化创新,促进广东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宏观经济学会.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公司,《北京后奥运经济》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年9月第1次印刷.

[2]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分异与趋同.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