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9 11:00: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篇(1)

一、问题教学——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里,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具有开启学生大脑,促进学生求知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师首先要在“问什么”方面充分准备,既要立足于语文的整体与学生的整体,又要顾及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实现以“问”带“学”的目的。

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使他们由被动地答变成主动地学,从教师的提问中揣摩问的学问,能提出更高、更深、更好的问题,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习惯。为此,教师在一段教学训练后,就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来“问”。教师可以公开“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能力训练的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将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比如:在讲授《窦娥冤》时,学生就提出了以下问题:“窦娥的冤死与百姓并无关系,她为何要让楚州亢旱三年,这对本来生活就很艰难的百姓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窦娥的做法可取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窦娥指天斥地就是反抗吗?她与祥林嫂的反抗哪个更进步些?”……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更能带动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资源共享——培养学生求知欲的新途径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接触社会的途径多,知识面广。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变成全体学生的知识,既能让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开辟诗词文赏析的园地。可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们轮流介绍一首自选的诗词文——介绍的内容可以是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也可以是某一字、某一段、某一问题的细致分析或独特见解。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介绍的方式:可以是个人的讲授式,也可以是提问式,还可以是辩论式;其他学生可以提问质疑。这样坚持下去,高中三年就能累积二百多篇诗词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和鉴赏能力。

2、建立学生作文材料库。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可是,许多学生在论述自己观点时总会感到很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积累不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就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建立了一个“作文材料库”,采用轮流制,每天一则新颖的作文材料。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督促了学生的阅读,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学生作文能力和写作素养。

3、把批改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创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叶圣陶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很多教师一直把自己看成是课堂的主宰者、评价学生的权威人物。其实,在课堂上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评改作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是放手不管,而要把评改的一般标准给学生;也可以事先将全班的作文先整体批阅一遍给定分数,记录下作文情况,再让学生批改;然后,师生交换批改情况,进行最后的评定。

现代语文教学要求师生都活跃起来。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让学生会学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智能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课本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

对中学生来说,课本剧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文艺形式,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课堂与书本无可比拟的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次尝试课本剧的形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学生编写课本剧是学生对课文的再创作。它不仅需要对课文文字的理解,还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再深一步的挖掘。编写课本剧的过程,是一个对课文由浅入深的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得到另一个收获:写作知识远远超出作文课上、语文课中所获得的,从而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思维品质;数学能力

一、认识数学之美,产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时刻感受数学的奇妙。比如:在学习几何的时候,毕达哥拉斯有句名言“: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小最美的是圆形”。而圆和球形正是几何中对称美的杰出体现,圆是关于圆心对称的,也是关于过圆心的任一条直线对称的。球形既是点对称,又是线对称,还是面对称的。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认识到高中数学学习的难度,努力加强自身培养

一个高中生三年的成长发展,不论是数学知识的获得,个性的陶冶,还是思维水平、数学能力的提高,打好高一的基础至关重要。高一上学期,从初中学习到高中学习的衔接。衔接的好与不好,对于能否顺利适应高中三年数学学习特别关键。不少刚升入高中的同学,由于不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盲目性很大。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造成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比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三角形重心的性质,立方和与差公式等,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查漏补缺,就很容易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

三、明确培养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继续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数学知识 和基础的数学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必须继续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 实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直观,重视过程;②突出重 点,分散难点;③重视对照比较,区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④重视归类整理,使之序列化、系列化;⑤重视 网络化,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⑥注意巩固、运用。

四、注重情感教育

十多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而又十分艰苦的探索过程。人们的注意中心先是放在“加强双基”上,进而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以及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现在又在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进一步指导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种有益尝试。 其中,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非智力因素”,进一步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已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纯认识”的过程。正如人文心理学家罗杰斯所指出:学习本身就包括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其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加工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感知、加工、识记、保持和应用。它可以使人类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个体的知识结构,属于主体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担负着信息选择的任务,即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当认为是有趣的、有价值时,主体便主动而有效地吸收,否则反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一味加大知识信息量而不能真正进入学生头脑的原因。因此非智力因素对操作系统起着始动、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属于主体的动力系统。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注重操作系统的过程,即认知过程,而忽略动力系统的过程,即情感过程,或者虽然有时也讲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但充其量只作为吸引学生注意,保证上课不走神的一般条件,作为附加于教学活动之上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东西,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从现代教学观看,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系统是协同作用、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密切配合的,因此在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可缺少。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与品质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独自解题力。练习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学而时之,不亦乐乎!”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展自己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及时发现和补学习中的遗漏和不足,培养良好的学习惯和品质。

总之,在中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发展的必然,因此在新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但学到基础的数学知识,而且学到相应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转轨到素质教育,为教育改革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3)

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医学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1],素质教育是把人文的、心理的、专业的素质教育理念从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挖掘出来,再自然而然和谐地固化到学科教学中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医学综合素质。实验课程在医学院校课程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而实验课中蕴涵有许多潜在的素质教育内容。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校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就业率100%,而且得到用人单位好评。本文就临床病理专业实验课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临床病理人才进行了实践与探讨。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临床病理学实验教学是一门独立学科[2],为了保证临床病理专业教学质量,我校病理学系为学生准备了各系统大量的病理实验教学切片,并引进了先进的数码互动实验室设备,每一节实验课学生都看到与理论课相配套的各系统病理教学切片,并建立起病理仿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片能力,为以后学生进入临床病理科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

培养临床病理专业学生职业责任心:临床病理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学生大部分要在医院病理科工作。这种特殊的职业要求临床病理医生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素质。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大多数在家庭中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更难以适应病理科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除了传授技术知识以外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职业责任心。①在接受标本和取材时要有责任心:目前临床病理技术日新月异,已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快速自动化分析阶段,自动化脱水、染片及自动化免疫组化操作等以被大多数医院使用,但接收手术标本和取材是机器无法替代的,这两项工作需要临床病理工作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实验课上在介绍病理科新技术、新项目的同时,结合病理报告准确性问题,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讲解病理医生的责任重于泰山。讲解结收标本的准确性及正确取材是否合格对病理诊断结果的影响。从在学校中开始就让学生树立综合素质意识,让他们明白要得到科学、客观的病理诊断必须要有合格的标本。②在书写病理报告时要有责任心:目前大多数乡镇医院还没有普及到电子病例,还需要病理医生手工书写病理诊断报告,病理医生在最后书写诊断报告是时尤其要有责任心。给学生们提早灌输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对病理诊断医生的重要性。在打印报告时也要注意最后审核,确保提供给临床正确的信息。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将来在医院从事的是比较特殊的职业,让学生在学校就应该有为崇高而伟大的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关系到他们今后工作中对待患者、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里蕴藏的是利他主义、使命感、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优秀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研作风:病理技术实验课是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设计原则和规律,还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这种素质教育对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尤其重要。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临床病理专业学生将来大多在医院病理科工作,而病理科工作是集体的劳动,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共同完成,单凭某个个体是不能达到的,另外还要和医院各个科室打交道,尤其是和手术科室,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病理医生在临床病理科室会接触各种疑难病症,有许多不可预知因素造成心理压力,没有稳定健全的心理素质,是无法胜任临床病理工作的。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了解病理工作的特殊性和潜在的风险性,训练学生们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身体素质

目前我国饮食行业造假问题严重,屡禁不止,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都是造成医院肿瘤病例呈上升趋势的因素,在临床病理实验课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系统的肿瘤教学切片,在教学中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们灌输正确的饮食习惯,如在讲到肺癌、肝癌病例时,除了让学生们看大体标本特点和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分类,同时给学生们灌输抽烟饮酒对身体的危害,让学生在学校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健康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抵抗疾患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艰巨的工作。

讨论

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具有迫切性,医学院校的素质教育是医务工作者形成高素质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对医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培养显得有为重要。临床病理专业由于它的特殊性,实验课程比重比较大,内容多,决定了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发现临床病理专业实验课中蕴涵有许多潜在的素质教育内容,如果把这部分看成纯专业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就会丢掉素质教育这块阵地,把素质教育融于实验课中,既保持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能把传授知识为主题的人才培养方法转变为着眼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育人体系上来[3]。从临床病理专业就业情况及学生工作后反馈意见中了解到,在实验课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最佳教育。

参考文献

1王薇.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医学生素质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3):49—51.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财会专业;培养方法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成就。在素质教育风行全国的现在,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育者应采取一切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受教育者将现实实际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于人才培养也应当采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结合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财会专业人才。

应素质教育要求,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转换教学主体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质教育呼吁的是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提问、开辩论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督促学习转变为自主自发地思考学习,并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加以陈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吸收,还能温故知新,不断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复习力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二、设置情境,寓教于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考纲要求给学生所接收的知识规定答案,学生的思维已然被固有的条条框框限制,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毫无任何对问题发散思维来理解的想法。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情境,将问题带进情境来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理解跨越到实际情境里来。如可以让学生将上学期同专业各班的考试成绩编制分布数列,以此让学生具体理解统计学中有关编制变量分布数列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勤于思考,并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合理应用,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素质教育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财会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无论所学专业理论多么全面充实都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不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将理论生搬硬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切合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多设置一些实习课题,或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周围生活环境里经常可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精要,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时,及时提出问题或参与讨论。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并予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体会、思考并创新。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中,财会专业面对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图表,学生在学习疲劳的这一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并理解知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处在一个活跃、灵活的学习氛围中,而不是全程都面对课本中乏味的文字图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立体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五、因材施教

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多数学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同一种教学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等,都影响着学生对同一知识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应该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尤其是对实际操作性强的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发散受教育者的思维,养成其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晓玲,赵友平.财会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02).

[2]刘慧.素质教育进入财会课堂[J].中国电子商务,2011(04).

[3]武建芝.面对素质教育谈财会专业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1(02).

篇(5)

[关键词]高校 文化素质 教育

文化素质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各类文化教育活动促使文化之中的优秀成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与气质修养。如今,大学生因为受到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加上自身个性等长期作用,导致个体素质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在文化素质上,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养欠缺、道德意识薄弱、理想人格缺失等现象,导致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成了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同时也为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可见,加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显得十分必要。

一、改进大学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自然也不例外。那么,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呢?一是改变教育模式。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过多、基础课程过少,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必修课程较多、选修课程较少等问题,这就导致所培养出的人才类型十分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校学生素质的新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当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和基础课,一定要重基础、淡专业,设置思想政治类、社会科学类、艺术体育类等文化素质课程。尤其是要重视设置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成长中的重要培养与塑造功能。二是扩大大学生对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了解程度。可通过辅修及短期培训等形式,在不增加较大投入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实用知识,接受更多更好的培训,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建立文化素质考核机制

高等院校应当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建立健全文化素质考核机制,以此来激励大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十分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之中的文史哲等各项基础知识、艺术修养及中外文化精髓作为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来培养。要从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抓起,不断提高与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让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建立与完善文化素质考核机制,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性作用,就能让同学们更加了解这一新型的素质考核机制,从而激励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修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唯有如此,才从根本上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提高大学教师文化素质

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是实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不断改善与优化其知识结构,而且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素质。当前,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的主要做法如下:其一是将对教师的文化素质要求纳入到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之中,要通过教师岗前培训、教师资格证书考核、开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文化素质培训。其二是在对高校教师的岗位聘任过程中,明确地提出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促使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积极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其三是要将文化素质作为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来抓,从而体现于学校的各项制度之中,将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和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分配等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以激励广大教师得以运用更高的文化素质来开展好教学工作。

四、创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了物质和精神等两方面因素,涉及到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环境、办学模式、师生价值观等高等学校当中的一切方面,它以人为本,以教学、科研等活动与设施为文化建设的载体,将人作为创造性主体,主张尊重人的价值与主体意识,积极呼唤人的创造价值,从而大力开发人的智慧和满足人的需求,这在高校培养人的过程中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这一影响是完全不自觉或者是半自觉的。比如,高等院校可充分利用双休日来举办周末电影或周末音乐会,定期开展书画展、摄影展、书展,举办各类文化沙龙,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比如艺术团、书画社、诗社和文学社,定期邀请请文化名人来校授课,并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等,从而营造出极为浓郁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由此可见,通过课内和课外等多种形式与途径,有效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能够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高。

五、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大学生往往都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这就减少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那种被动性感受,使其参与意识得到增强,主动性得到较大的发挥。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通过充分而广泛地深入接触社会,从而真正地了解社会,了解到社会到底需要哪种人才。社会交流中最重要的方式是语言,而语言的书面表达则要通过文字。增强文化修养过程往往也是大学生提高其社会交往的能力的过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达到完善自我和激发学习理论的热情,进而为今后走进社会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六、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不仅符合历史发展之潮流,而且也是高校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为避免重走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遭遇的挫折,尽量少走弯路,一定要从现在开始高度重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以求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来促进高科技和高素质的相互统一,培养出兼具知识能力与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等人才。笔者坚信,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一定会迎来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思信.新形势下深化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篇(6)

关键词: 医学生 素质教育 现状 建议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针对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详细地论述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指导,借鉴相关理论权威的观点、见解,根据医学院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特点,特别是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实情,结合笔者的体会认识,将其归为七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法律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

医学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一直在进行着探索:教育是对人、对国家、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学科,其本质是对人的培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仅仅针对专业进行改革是不够的,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具备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加强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必然的趋势[1]。

一、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增加,以及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残酷,而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竞争。

(一)教育目标较清晰。

教育目标通常包含两种释义:既包括抽象概括的目标(目的),又包括具体个别的有操作性和可测性特点。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确定学生发展定位目标,开展实施“全人教育”,可以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目标概况为:科学文化引领;发展学生内涵;提高个人素养;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学科领域;培养综合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专业认识有充分的了解,65%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只局限于课本,37%的学生认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

(二)教育内容较为系统。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调查发现,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系统较为完善,目前现有的教育内容有:公民道德、和谐理念、网络教育、创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修养教育、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心理辅导、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军训、社会实践、义务奉献、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1]。按照医学生的教育目标,把以上教育内容分到不同年级,利用就业指导课或班会或节假日,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实施,可以让学生自己知道在哪些方面应该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2]。

(三)具有完整的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等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能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一般运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3]。

(四)素质教育团队初步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医学院校把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就业指导教师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教育管理团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整个团队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对象、管理、服务、指导的内容需要统一协调,人人做到“四结合”,即:教育教学、就业指导、培养能力、科研创新;人人都懂教学、懂教育规律、懂就业指导、懂管理、懂服务,这样就不会出现理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分离现象”。

(五)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一般学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育活动形式,让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主要采用互动式、学生表演式、讲座式、交流式、比赛式、合作式、义务奉献式、辩论式、个人展示式、集体展示式、社会服务式、调查研究式、写作式、阅读式、演讲式、出题式、考试式等教育形式,打破传统“说教法”和“我讲你听”的单一模式[4]。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

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的意义。因此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材培养医学生就诊、护理能力。每年暑期医学院校都会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5],通过义诊、撰写实践调查报告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大学生懂得不能脱离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立各种社团、义务团、职业发展学会,鼓励学生适当参加勤工俭学、家教等社会实践活动。

(七)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学生发展自我的前提。全面性发展学生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它反对传统教育中把教育现象僵死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单纯量化评价法,提倡多样、灵活、全面、有效的评价方法[6]。在操作上,更多地强调多层多元化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质性档案贯通,培养自我发展评价能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学会接受他人评价。

二、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大部分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因为大学老师不像初高中老师一样督促学生学习,大学更多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医学院对于刚进入校园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训教育也相对匮乏,使学生养成了懒散、惰性的学习习惯[7]。大学校园是一个知识的宝库,但学生对图书馆资源利用不到位。刚进入校园的医学生的课程,在设置上更多的是一些基础课程,相对枯燥无趣,与预期的想象和认识有所违背,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就失去了兴趣,缺乏研究问题的主动性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造成了医学生的科研缺乏创新性。医学生应当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满足社会服务要求的基本技能。目前医学院校的学习更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相对忽略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学时过多,人文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偏少,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第二课堂的不完善。

综合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医学生不仅在第一课堂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的要求越来越多,在第二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也越来越强[8]。由于第二课堂存在随意性、连续性差等特点,有时会与第一课堂在教学时间上发生冲突,而影响第二课堂的活动质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社团,目前社团活动的管理工作大部分都是由学生干部在承担,学校对各种学生组织、社团的管理比较宽松,使第二课堂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导致第二课堂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机制,活动之后的评价与反馈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

(三)缺少结合医学生特点的综合素质教育。

目前,大多数的医学院在对医学生的培养中,更多地重视理论基础考核,轻实践技能考核。医学本科大多为五年制,相比其他学科要多一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医学生服务的对象为患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就业和升学的原因,许多学生放弃临床科室的实习而忙于各种考试。例如,在每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许多考研的学生放弃临床实习而选择埋头复习应考,以至于用人单位一直评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应试教育的指导、只注重理论的考核必然会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着误导作用。

(四)教学资源紧缺,影响到日常教学的顺利开展。

这个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场地不足。二是教室紧张,许多学生的“两课”教学仍然是大班形式,与教育部的规定不符。三是网上学习资源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五)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切实保证教学环节规范。

据调查了解,医学院校日常教学规范的执行方面仍有所松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态度和行动上的表现都达不到教学检查时的水准。课堂教学、考试等方面在原来的教学检查中形成的一些好的作法也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

(六)缺乏配套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必须反映素质教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宗旨。而目前高校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程度,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禁锢。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习,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用几天时间看完一学期的内容,使校园变成学生朗诵的场所,到处书声琅琅。大学教育是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基本知识的灌输。目前,学生在奖学金的诱导下,考试目的更趋功利化,期末考试考查的知识更注重记忆,所以期末考试变成记忆能力的较量。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考卷参考答案设置过死,这与教育改革德育教育优先的目标背道而驰。对其他素质的评价也缺乏可遵循的规则,缺乏健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9]。

三、针对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以教师为主导,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这就决定了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要全面实施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只有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努力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素质和创造能力,为学生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合格的医学院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掌握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并能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扩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勇于在教学改革中创新[1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型教师要将自己和他人的最新研究理论、成果或独特见解,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的学生。

(二)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医学的从业性质要求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医学生除应具有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临床行为、沟通技能、疾病预防、健康保护、临床思维、判断能力等能力[11]。但从各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院普遍存在医学专业课程总课时太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且课时数少、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等弊端。因此,在一些医学毕业生的身上存在着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等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表现都与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重自然科学,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等现象有关。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重点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指向和重心应从“学”向“做”转移,转移到提高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教师应主动将“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三)完善评价体系。

系统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评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对于医学院的素质教育,要构建具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动态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不仅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各方面进行评价,更应将素质教育的其他方面,如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等诸多方面纳入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中。评价的指标包括知识的考核,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自主学习等具体行为来确定。评价方式不应拘泥于考试,更不应限制在一次成绩的高低上,它应是一个系统的、多样的、形成性的、动态的评价过程[12]。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医学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需要的。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既不能脱离一般高校的素质教育,同时又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焦楠,白俊杰.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成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2,10(10):13-15.

[2]赵越.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D].黑龙江大学,2010.

[3]唐春平.过程方法"在高职系级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2(4).

[4]李龙珠.我国高等学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5]文丛.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医学生素质教育探析[D].管理观察,480:80.

[6]黄玉凡.全面发展性学生评价与高考制度的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10(5).

[7]聂银学.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58-59.

[8]侯玲,王旭.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探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5):112-113.

[9]贺连平.医学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学园,2011(4).

[10]李贺,王春梅.发挥教师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67.

篇(7)

[关键词]基础素质教育 大学生 创新思维 作用

[作者简介]赵辉(1975- ),男,安徽泗县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全程考评模式’的探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Z17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6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新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培养造就一大批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基础素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基础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知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还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身心素质及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基础素质。基础素质教育的主旨是以学生学习特点及个性发展选择的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是高校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石。2010年5月2日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人才需要的契合度”,这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基础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程的基础,必须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尊重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创新素质教育模式,将基础素质教育渗透、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等智力技能及综合素质。

二、基础素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基础素质教育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思想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的核心价值理念,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全面的解放与发展,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就个体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三个方面。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创造力、社会能力及各种潜能的公开和展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即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关系从广度而言,不仅是物质关系,还是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思想关系等。正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更加丰富,个人的主体地位才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来。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即人的个性化程度,体现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自由个性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心理素质的自由个性发展;人格、意志、情趣、爱好、特长的个性化发展。作为个体的人都具有自身属性,个体人之间存在差异,只有每一个人不断发展完善自身属性,自觉发挥和运用个人才能,才能在不断超越现实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的历史,追求理想的境界。基础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品质,科学的批判精神,进一步培养自信、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创新品质,养成身心和谐、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乐于创新,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的自由和谐的人。

2.基础素质教育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方法论基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内在地包含着批判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其唯物辩证法思想不仅提供了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而且培养了学生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尊重客观事实,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素质教育要以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法,从多视角向学生呈现人类基本的重要的思想理论与思维方法,领悟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智慧光辉。同时,借助于对科学理性与非理性思维方法的探讨和启迪,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脑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3.基础素质教育为创新思维培养提供实践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作用,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在方法论上,首要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实践,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基础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大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历练其独立思考、敏锐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借助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载体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基础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1.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创新思维。教学理念是建构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决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基础素质教育是一种关于人性的教育,它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力量,进而净化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有个性、具有思维能动性的、人格健全高尚的人,最终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基础素质教育更重视人文关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价值取向,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尊重人、理解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

基础素质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材施教,创造适宜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在某种意义上,基础素质教育契合人的本性,它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种全方位综合教育活动。为此,基础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以教师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转换,以学科专业为本位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位的转换。不应把大学生看作只是简单受教育的客体,而应看作积极能动的受教育的主体,启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推动创新思维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思维。复合型知识人才是当今时代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应逐步走向“专”“通”相融的道路,学生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素质,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领军人物,还应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素质,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基础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的特点和专业发展的需要,遵照素质教育的规律和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哲学、科技、艺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军事等思想理论和思维方法为基础,全面拓展和丰富课程资源,扩大学生学习的可选择范围。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人文与专业的对接、人文与职业的互动。注重人才的个性培养,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开阔视野,激发潜能,创新思维,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

实践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要改变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生活体验、公益活动、学术讲座、创业实训、技能大赛等特色化的实践活动形式和载体,逐步形成知识学习与方法探索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去思考、去体验、去认识。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他们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启迪创新思维。

3.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沟通和互动的桥梁,科学的教学方法会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教学内容的认同度,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富于理想、思维活跃、敢说敢为,心理和思想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对深奥的理论不感兴趣,对热点问题、现实问题敏感。就基础素质教育而言,更需要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传统的“独唱”为“合唱”,变“无情”为“有情”。因此,教师应以自己对知识的挚爱,对受教育者的关爱,用充满真情、充满热情、充满激情的“情感式教学”“生活式教学”“对话式教学”“自助式教学”“快乐式教学”“项目驱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多视角向学生展示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的技巧和魅力。不断地优化学生参与机制,努力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让学生“活”起来,尊重质疑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完善管理体制,培养创新思维。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管理育人是重要环节,把基础素质教育融入学校的管理之中,优化服务意识,充满人文关怀,创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环境和管理体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引导、鼓励、扩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权,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积极进取的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建立科学的基础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发挥培养创新思维的导向作用。采取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统一,注重能力、肯定个性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最后,依据基础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应用性课程体系,重视教师和学校党委、团委、学工、宣传等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重视学校和社会及企业合作,构建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社团导师、社会和企业导师等为骨干的综合育人工作队伍体系以及学生管理和学生代表参议制度等为平台的实践体系,建立高校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