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管理的趋势

管理的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9 11:00: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管理的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管理的趋势

篇(1)

创新管理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一是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管理要创新,三是创新型管理。这里指的是最后一种含义。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其内容也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它把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活动的主旋律。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可以预言,创新管理是未来组织(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企业创新管理有助于企业促进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创新转向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

风险管理的兴起

高科技及其产出的崛起,市场、金融、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加,由于信息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又促进风险加大。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不能不考虑风险因素,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在捕捉机遇的同时努力防范风险。国家要防范金融风险,企业要防范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等等。在风险管理中,不能满足于“亡羊补牢”,而应加强监测和预测,以预防为主,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分析风险形成的因素,预测风险到来的时机,积极采取预防风险的对策,以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风险、减轻风险和做好承受风险的准备。风险管理是未来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搞好风险管理,就需要重视信用管理。信用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发展市场经济,应讲究信用和信誉。政府不能失信于民,企业不能失于用户。信誉乃是否有信用和信用度高低的保证。因此,它是一种无形资产。企业管理者要了解和掌握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信用,甚至对他们的信用和自己的信用进行评估、分级。像美国这样的经济发达国家,就有专门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信息服务企业。

信息管理的普及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新阶段。管理住处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住处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住处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无论是政府管理还是企业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可以说,若无信息管理,也就谈不上任何管理了。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出现了住处管理向知识管理演进的发展趋势

篇(2)

一、公共管理与全球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管理,即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具体说来,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施加管理的社会活动产一般将公共事务分为四类(均为狭义视角):一是国家公共事务,主要指国家立法、司法的公共事务。二是政府公共事务,主要指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政府组织关于维护公共秩序和满足社会总体利益等方面的公共事务。三是社会公共事务,主要指除上述“国家”、“政府”以外的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领域的公共事务等。四是国际公共事务,主要涉及国与国之间等相关的国际性的公共事务。与之对应,公共管理包括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在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地席卷世界之际,上述国际公共事务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一方面,随着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加以组织,跨国交往与交流日益频繁,区域性和跨区域性事务激增,全球公共问题日趋广泛地涌现。另一方面,传统所谓的“国际”与“国内”事务的界域受到挑战,国际与国内、外交与内政的界线已经不再清晰,在军事安全、经济事务、环境等诸多领域内国内事务日益上升到跨国层次。全球化时代各国都因全球性问题而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每一个国家都受其它国家行为的影响,参与选择的结果都部分地取决于其它参与者所作的选择,收益也部分地取决于其它成员的行为。

这类超越民族国家地理疆域的国际层面的公共事务一般被视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共事务,其研究往往为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界所主导,对策亦是从高级政治领域内寻求。这类事务由于突破厂民族国家的主权范围而在世界范围内又不存在一高级权威,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人们要么寄望于全球范围内统一的中央权威的形成如霸权政治,要么寄望于各国间的一纸契约而对违规者一筹莫展。各国政府以国家地理疆界为基础解决问题的狭隘个体理性模式导致全球问题的潜在恶化,全球公共利益经常不能够得到应有的维护。而且,将一切公共事务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容易煽动不必要的狭隘的部落仇外情绪,使本可通过协商与妥协达成的集体行动化为泡影。因此,有必要在国际公共事务的研究中更多地采用公共管理的视角,公共管理研究也应该更多地将这类公共事务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

除了此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公共事务(即所谓国际公共事务)以外,新近为人们所重视的还有跨越不同国家部分辖区的公共事务。传统是将这类事务作为国际事务来处理的,管理过程中不必要的或并不受其影响的其它人也被包括进来,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与效率低下。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要么无法针对不同公共物品的范围而根据公众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物品与服务,要么因为权力的疆域性而无法超出其管辖区域提供将外部效应有效地内在化的制度安排,使得这一类全球范围内的公共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国际公共管理必须引入新的发展,以满足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概言之,目前已有政府组织及政府间组织均不能凭借现存力量有效解决全球公共问题,国际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迅速增长与现有的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形成鲜明反差。“国家不仅变得太小以至于无法解决大问题,而且也变得太大以至于无法解决小问题。”所有这一切无不向我们表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对国际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全球治理是国际公共管理的新发展

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并于1992年发表了“治理与发展”的年度报告,随后,“始理”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的场合,近来在全球公共事务领域更是大行其道,全球治理理念应运而生。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全球治理给予了不同的定义。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定义是:“治理是公私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们和机构同意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罗西瑞强调全球治理的规则性特点,认为,“全球治理可以被认为包括通过控制、追求目标以及产生跨国影响的各层次人类活动——从家庭到国际组织——的规则系统,甚至包括被卷入更加相互依赖的、急剧增加的世界网络的大量规则系统。

芬克尔斯坦认为,罗西瑞的定义几乎无所不包却什么也没有说明,他认为:“全球治理就是超越国界的关系,就是治理而没有主权。”他又说,“全球治理就是在国际上做政府在国内做的事。”这种定义显然无视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差别,削弱国家主权和主权政府在国内和国际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可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超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因此,有学者认为,“全球治理论”只不过是西方自由理想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变种,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建立西方模式的世界秩序。o 塞纳克伦斯试图详尽地列举所有与全球治理相关的活动。他认为,在国际关系领域,治理首先是各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协议与惯例的产物。这涵盖了政府的规章制度,也包括非政府性机制,后者谋求以它们自己的手段实现它们的愿望、达到它们的目标。治理被视为由多数协议形成的一种规范系统。它可以在没有政府的正式授权和具体批准的情况下贯彻实施某些集体行动项目。各种政府间组织,以及由非政府组织或跨国公司推动的非正式调节程序也都包括在这种治理之内。所以,它既是各国参加的国际谈判的产物,也是由个人、团体、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形成的混杂联合的结果产戴维·赫尔德的《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治理》也强调了全球范围的、多层次的、民主参与的治理。

也有学者认为:“全球治理是给超出国家独立解决能力范围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带来更有秩序和更可靠的解决办法的努力。”这一定义较为简洁,但似乎过于笼统。此外,米·齐恩的《超越民族国家的治理》(1998年)和马·奥尔布劳的《告别民族国家》(1998年)也就全球化对国家统治的冲击和全球行为者的含义进行了探讨。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学者们都强调了全球治理中政府并不垄断一切权威,权力主体的多元化及合作、协商的运作方式,它或者被看作是一套规则体系或者被描述为一种活动。正因为全球治理活动涉及的范围十分宽广,详尽的列举显得过于累赘,而过于简单的描述却又不能反映出该活动所涵盖的丰富内容。我们认为,全球治理可以被看成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公共事务的管理方式。全球公民依照某种普遍认可的规则参与及管理各层次国际公共事务并形成新的得到认可的规则或制度,由此世界得以有序发展。这其中,政府组织仍然是“对资源和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主体,也以这个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球资源和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但它已不再是谁一的主体,而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容纳其它行为主体进入这一程序,与其它行为主体合作、协商,达成一致并相互监督。全球治理理念表达了通过多方面、多层次谈判未解决全球公共领域问题的需求与愿望。在缺乏等级体制、缺乏强制性权威的国际社会领域,全球治理尤其适用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理解全球治理理念,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与国际规制作一比较辨析。

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档案是各单位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化迅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档案不仅成为了文化资源与知识资源,还成为了信息资源。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也进一步提升,人们普遍把信息与材料和能源并列,将它们共同视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战略资源。这些都促使档案信息的收集方式、管理方式与利用方式有了本质性的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档案是各单位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反映的是一个单位的历史面貌,所谓档案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换句话说,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也就是指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档案管理过程的网络化,经系统加工和网络传输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档案部门,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的现代化水平。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资源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社会与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急需人们真正把信息资源化,把信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来进行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赋予档案管理部门新的任务和使命,是档案资料管理向档案信息的一种转化,是由单一的管理工作向社会服务性工作转化的一个具体过程。档案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档案调取、档案共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更符合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发展方向。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我国现阶段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电子文件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以计算机网设备和数据库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迅速发展,使档案数字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案数字化对象也不断丰富,不仅仅局限在纸质档案方面,已经扩展到照片、图像、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微缩胶片等各种不同种类载体档案的数字化。档案数字化作为一项档案基础业务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三)社会的发展促进和推动了档案管理业务的变革。随着档案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和发展,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在归档、馆藏建设、目录编制、统计、编研、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等诸多管理环节都需要随之而变。传统档案的载体形态开始向数字化形态过度,档案管理的主要环境开始逐渐向数字环境迁移。档案领域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档案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如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立卷、全文的存贮与检索、自动标引、编目、统计、借阅、库房管理等,并能使传统档案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实现无缝衔接,大幅度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档案信息化可进一步完善档案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我国目前传统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相对健全,但在数字环境中,这些标准规范需要重新审视,相当部分的标准规范需要按照信息化环境的要求进行调整。文档管理软件的广泛运用是导致文书档案按“件”归档模式的直接推动力之一;文档一体化、馆室一体化、电子文件管理的前端控制都是档案信息化在档案集中管理层面的具体表现,这都直接导致了档案累积、移交模式的变革创新;同时,对于实时归档、技术鉴定、存储管理、载体转换、权限控制、数据迁移、实时等大量新型业务内容,有赖于档案管理乃至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这是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标准规范来进行支撑。而“加强档案法律制度建设,完善以《档案法》为核心、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缜密、配套的档案法规体系。”也是《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首要任务。

(五)档案信息化将为社会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源和服务。国家档案局提出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这是新时期给档案信息化提出的任务目标和工作方向。

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的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复杂繁琐的例行性事务工作,其中大部分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但又是不可或缺的基本事务,需要占据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管理人员从日常的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化以其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其最大范围、最快速度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化又可促进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传统的档案信息大都是以纸为载体的实物资源,不仅不便携带,更不利于传递。实现档案信息化以后,各种信息资源不再以实物的形式出现,而是以磁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形式出现,(下转第63页)(上接第84页)这就极大地便利了传输和使用。而且应用各种功能齐全的管理软件,还可以对现有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整理,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为充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提供可能。

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 现状 发展趋势

作为一门管理学科,项目管理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其概念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项目的复杂化而逐渐形成的。然而,人们将21世纪称为项目管理的时代,美国著名杂志《财富》曾预测,项目经理将成为21世纪的首选职业,项目的成败已成为国家、企业和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对项目管理的研究和运用就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拟对国内外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使更多人了解和关心项目管理。

1.项目管理及其发展历程

1.1 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内涵

1.1.1 项目的概念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对项目的定义为: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服务或任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对项目的定义是: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

项目,来源于人类活动的分化。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 “运作”;另一类是 “项目”,这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1.2 项目与日常运作的区别与联系

“运作或作业”是连续和重复的,如流水线的生产过程;而项目是一次性和独特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运作”,更离不开“项目”。“运作”和“项目”相互支撑,构成日益发展的各行各业。在日常“运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和需求,人们把它当作“项目”专题解决,使“运作”更上一层楼(见图1)。

1.1.3 项目管理的概念

按PMI的定义:“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实现或超越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即对项目从投资决策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从实现企业目标的角度而言,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是一致的,而二者在范畴上又有所区别。

1.1.4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企业的很多工作都可以看成一个个子项目,按照项目来进行管理,即在企业管理中可以按照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中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而企业管理的范围则更大。

1.1.5项目管理主要研究机构

目前,国际上研究项目管理的机构主要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欧洲为首的“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另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美国项目管理学会”。他们为推动国际项目管理的现代化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于1965年在瑞士注册,属非盈利性组织。IPMA负责协调国际间具有共性的项目管理需求,并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研究与发展、培训和教育、标准和认证以及举办各种研讨会。在综合欧洲各国项目管理情况的基础上,IPMA推出了自己的专业资质标准《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标准》(ICB),并进行资格认证。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成立于1969年,是国际项目管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非盈利性专业协会。负责建立项目管理标准、提供学术交流、教育程序和专业认证等服务。其贡献主要是1987年8月正式出版了题为“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独一无二的项目管理文件。1996年,PMI出版了代替1987年的“PMBOK”并更名为“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 GUID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作为项目管理标准。该文件已被世界项目管理界公认为全球性标准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还以该文件为框架,制定了ISO10006标准。

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作为我国唯一的全国性、跨行业的非盈利性学会组织,成立于1991年。主要从事项目管理的推广应用、项目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国内、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PMRC是IPMA的成员组织。2001年5月,PMRC正式推出了《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 PMBOK),并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C-NCB)。

1.2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和阶段划分

项目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尼古水道,中国的万里长城和都江堰,这些辉煌的工程建设项目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大型项目组织管理方面的卓越成就。因此,有人提出,人类最早的项目管理是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这是潜意识的项目管理[1]。现代项目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2]。

1.2.1 项目管理的萌芽

第一阶段:1960年以前。通常认为,现代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是伴随一些大型建设工程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计划”、50年代后期关键路线法(CPM)和计划评审技术(PERT)的应用等,虽然它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取得的巨大成功预示着项目管理已初步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方法。该阶段的项目管理主要关注按计划进行管理,以及工期、成本。

1.2.2项目管理的传播和现代化

第二阶段:1960年-1985年。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项目管理已成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工程、建筑工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受到了人们极大的重视。60年代,美国阿波罗项目的巨大成功使项目管理经受住了实践的考验,登月计划中首次全面系统地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大规模项目的实际操作,使项目管理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大发展,初步确立了它的科学地位。

20世纪70年代,项目管理首先在大型国防企业中开始流行,并进一步得到完善。

20世纪80年代,随着项目管理研究的组织体系和知识体系的逐步确立、推广和完善,其理论化程度越来越高,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开展了系统的理论研究。项目管理逐步从一些大型的工业工程管理及军事方面的应用向民营企业转移推广,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在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项目管理除了计划、协调和控制外,对采购、合同、进度、费用、质量、风险等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加之2000年PMI修订后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现代项目管理的框架初步形成[3]。

1.2.3 项目管理的普及和发展

第三阶段:1985年-1995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管理科学领域内部出现了知识结构重组和一些新的内部核心,项目管理以其清新的面目脱颖而出,成为现代企业、政府部门和各类组织的最新管理模式,在社会上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并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项目管理也成了一个热门的行业和职业。该阶段突破了人们传统概念上对项目的理解,并开始进入项目管理的普及阶段。

1.2.4 项目管理的新发展

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这个时期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在迅猛变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迎接经济全球化、集团化的挑战,各种企业和组织纷纷采用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注重顾客,注重柔性管理,力求在变革中生存和发展。在这个阶段,其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新兴产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譬如电讯、软件、信息、金融、医药等。项目管理在非传统项目环境下取得了巨大成功。

1.3 我国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项目管理比国外相对来说要晚得多。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罗庚教授将网络计划技术引入我国,称为“统筹法”。1965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华罗庚的统筹方法,这标志着我国项目管理学科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我国项目管理有了科学的系统方法,但主要应用范围仅在建筑业和国防,主要管理要素是进度、成本和质量三个方面。1980年我国开始吸收利用外资,伴随着项目的引进,现代项目管理模式也随之应用于中国。1984年,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鲁布革水电工程,日本建筑企业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给我国整个建设行业的影响巨大。从此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引入到我国。1987年,国家计委、建设部等有关部门联合通知,在一批试点企业和建筑单位中要求采用项目管理施工方法,并开始建立中国的项目经理认证制度。

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进行了一些项目管理的组织、制度、培训、普及等建设工作。1991年,西北工业大学等单位倡导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跨学科的项目管理专业学术组织――“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PMRC)。1994年,财政部向世界很行申请了一笔IDF赠款,专门用于项目管理的人才培养,建立起由清华大学等五所高校组成的项目管理培训网;1996年末,结合中国国情,翻译、编写了项目管理系列教材。而于 2001 年 5 月正式推出的《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及《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则标志着中国项目管理学科体系的成熟[4]。

进入21世纪,现代项目管理在我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2000年,PMI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员认证被引入。2001年下半年,IPMA的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引入中国。2001年7月,PMRC正式在中国推出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IPMP),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截至今日,我国许多行业纷纷成立了项目管理组织,如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项目管理委员会,这些都是项目管理学科在中国得到应用与发展的体现[5]。

2.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2.1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包的盛行,企业间的业务关联度越来越明显,传统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以项目为中心,而不是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即企业的经营活动将越来越多地作为项目来运营,项目管理越发风行。项目管理的应用迅速扩展到所有的工业领域(行业),应用范围从单一项目环境扩展到整个组织环境,项目管理从单一的项目管理转变为多个项目管理,或者项目的组合管理。

2.2项目管理重点不断转移

项目管理的重点从传统的“三大控制”转移到委托关系、供应链、项目临时组织及组织文化的影响等管理和组织层面,并将更加关注社会因素对项目的影响,重视项目组织、文化冲突与项目治理机制[6]。

2.3项目管理被作为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解决方案

由于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组织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或者经营效益。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可以调整原来非常臃肿的纵向职能部门结构,使之变成一种扁平化,更有效率的组织,以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

2.4从传统的“管理项目”向“通过项目进行管理”演进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顾客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面临一个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为了应对更加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的金字塔模式逐渐向扁平化、柔性化和敏捷反应的组织转型,大量中间式的组织形态不断涌现,出现了诸如战略联盟、外包、供应链一体化、虚拟企业、企业集群等一系列的超文本结构。在这个背景之下,项目的概念和范围在不断扩展,项目管理也开始了从传统的管理项目(The management of projects) 向通过项目进行管理 (The management by projects) 的演进。现代项目管理不仅是指对于项目的管理,而演变成通过项目进行管理,其应用已经延伸到了日常工作领域,把日常运作当成项目,并运用项目管理技术进行管理,这种方式被称为“通过项目进行管理”或“基于项目的管理”[7]。

2.5项目管理研究对象发生变化

随着时间的演进和项目管理研究的深入和发展,项目管理的研究对象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最初只是关心单一项目的计划、组织和实施,扩展到现在的多层次、宽领域的研究分析。越来越多的研究跳出了单一项目管理的视野,项目管理的研究对象从单一项目管理、多项目管理,扩展为项目网络、项目型产业和项目生态系统[7]。

2.6从项目层面过渡到组织级的项目管理,重视项目管理中的战略规划

进入21世纪,国际项目管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战略项目管理阶段。虽然每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是一次性的,但是在组织内部,项目是层出不穷的,从公司层面上看多个项目之间是彼此交叉的,因此,项目管理将更注重组织战略与项目管理战略的协同。

3.小结

实践证明,项目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提高收益、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发挥综合收益等方面,都显示出了显著的优越性。在新经济条件下,项目管理已然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在未来的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项目管理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宏观上,项目成功可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在微观上,项目管理则成为提高企业效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由此可见,项目管理在21世纪必将继续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宙,鲁成伟.现代项目管理科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J].管理观察,2008,12:289-290.

[2]吴之明,卢有杰.项目管理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6-8.

[3]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Standards Committee.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M].Pennsylvania: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2000.

[4]张露.刍议我国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发展[J].科协论坛,2009,8:152-153.

[5]赵会芝.我国项目管理现状与展望[J].科技信息,2009,4:119-119.

[6]梁永宽.国内项目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综述[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08,1(9):47-50.

[7]郭蕊.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的理论、框架及其进展[J].现代管理科学,2006,5:27-29.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手段;创新趋势

Abstract: The intermediate stage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to connect the planning and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namely the city construction behavior control allowed in planning range b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ity planning objectives for the mission.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to make long-term goal of city planning and the recent construction of unity, and to maximiz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city construction, economy, social environment, so that the city can develop orderly based on a benign cyc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novation trend of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by means of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management; innov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4

前言:城市的开发和改造都是政府行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不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投资方式的市场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应由投资主体的角色转变为调控主体的角色,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与此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实施机制,依靠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管理方式,从规划管理依据、管理手段、管理内容及管理模式等入手,建立和完善新的运行体系。

一、城市规划的管理手段 : 城市规划管理要面对城市中的所有系统、部门、组织乃至个人,规划的实施要通过他们的建设行为和活动来实现。规划管理部门必须通过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建设者行为,管制各类建设活动,因此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是很难充分奏效的。目前,由于以权代法、行政干预而造成违反规划、破坏规划的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城市规划得不到应有的实施,管理的约束力不够,总的来说规划实施还缺乏有效的手段。为了改变目前城市规划实施不尽人意的状况,必须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探索更为有效的手段。城市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表明,在行政手段的基础上,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法制化的核心手段,按照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方式和程序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佐以经济调节、协调谈判等辅助手段。 1法律手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不断发育的今天,政府管理公共事务走依法行政之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监察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实质上是对建设行为的一种社会调核。规划要得到切实执行,就必须把规划管理这种社会调整提高到法律调整的高度,也就是要使规划法制化。使编制的规划成果具有“明、肯定、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这样的特征,通过法律手段的强制力来保证规划的实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规划,只有按照法定程序公布的规划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得到运用,才能成为规划管理决策的依据。而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规划成果(文本和图则)其实质就是社会成员之间、政府以及所涉利益各方之间的“契约”,体现了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总体意图、组织方式和操作途径。规划成果经审定通过并生效后,应由权力机关以法规的形式予以颁布,城市规划管理主客体都应共同遵守,以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经济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城市的开发建设,是存在于规划管理部门与开发者之间的一种联动机制。一方面,城市规划管理要直接面对开发者的经济利益问题;而另一方面,城市规划恰恰又是必须考虑城市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综合利益的。在某些时候,局部地段的开发和改造,如果没有相应的实施机制,就难以要求和约束开发者承担其义务和责任之外的职责,城市规划难免陷于局部效益或短期效应的尴尬、被动中。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法律、行政手段显然不能应付规划实施中各种复杂的情况,需要在规划实施中引入经济手段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 3谈判、协议手段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也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促进规划的实施,既保证公共利益,又保护开发者应得利益,在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实践中应逐步引入谈判,协议手段,借助于这种辅助手段,平衡各方利益,达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规划部门通过协调,可将量化成为一定货币数量的利益通过协议形式加以明确。但目前法律并未赋予规划部门这种权力,对经济利益的评估确定,以及协议的法律效力等,都有待进一步明确,也需要对谈判和协议的行为赋予明确的地位并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程序。

二、城市规划管理的创新趋势 :

1. 法制化 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依法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是摆在每一位城市规划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这一“龙头”作用,把纷繁复杂的各项城市建设活动纳入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轨道,使整个城市的运行机制活而不乱,协调和谐,充满生机?很显然,只能依靠法制。加强法制建设,实行法制管理,既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规划管理热切呼唤、迫切需要加强法制建设。可以说,法制建设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实施的“生命线”;是实行“依法治市”、“依法治城”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市各项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

2.民主化 民主化实际上指的是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公共参与。在我国,一方面,政府在社会中的职能不再是以往的直接干预、大包大揽,而是注重市场调节、法律引导,这为市场、社会领域提供了必要的生长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社会精神的变迁,促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化组织,正是这些组织,成为了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新载体。而对于城市规划管理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要素(土地、住房、公共设施等)进入市场领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部门所采取的单边、独断式的决策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出了其不足和低效,难以平衡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利益;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决策越来越紧密地与私人的利益相关联,公共对于该领域的关注理所当然。“公共参与”的社会基础与日俱增。规划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调整角色,学会使用大众媒体的语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大众媒体交流中,与公众参与者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实现城市规划早方法论上的“交往理性”化。

3.数字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高度密集,传统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城市数字化工程服务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符合高新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正确方向。数字化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和服务社会化水平,扭转传统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方式落后的局面,同时数字化城市对于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丰富表现手法,增加信息含量,提高分析能力和准确性;使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更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也能提高城市规划行业动态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结束语: 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同时,当前城市规划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城市发展的龙头。我国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虽然现在城市规划管理还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只要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等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对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方法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努力完善和创新,就有可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0(129).

篇(6)

[关键词]新形势;财务管理;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036-02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众多市场的开放都将给企业带来划时代影响,它正改变着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内容、方式乃至整个财务管理机制。众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要想生存、持续发展,国有企业要想走出困境,重振雄风,必须思考改革的未来与面临的挑战,探索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第一,财务管理的内容应随着企业改革深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断拓展与资本运营相关的财务管理方式。资本运营的目的是加速资本周转、实现资本增值、提高资本投资使用效果,这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本质特征。资本运动由资本投入、运营、保值增值、回收等环节组成。按照传统的理财观念,资本运动与企业的供、产、销活动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两个侧面。资本运动应围绕供、产、销活动而展开。长期以来,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企业有效利用各项资产,影响了企业资本经营水平的提高。事实上,资本运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完全可以暂时与企业供、产、销脱离,根据资本本身的特点,在资本运营、保值增值环节上下工夫,开展资本的多元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为企业供、产、销环节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资本运营的方式也在不断扩展。目前主要有:上市公司购并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入驻弱小型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内部的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资本运营、运用品牌优势进行资本运营以及增资、联合、分设、重组、转让、出售、投资参股、债权转股权、股权转让、租赁、托管等。这些资本运营方式的不断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第二,从有形到无形的发展。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体系。知识经济的概念是由联合国研究机构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西方世界的一个社会热点,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其基础是以信息和通信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引起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1996年OECD主要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中50%以上是由知识经济的贡献产生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企业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投资的管理。无形资产相对有形资产而言,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对其投资决策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我们必须结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和无形资产本身的特点,创造出新的无形资产投资决策方法,构造出适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的数学模型。仔细考虑无形资产投资带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运用时间价值理论与风险价值理论正确而有效地对无形资产进行决策分析。

第三,加强事前预测,编制各项预算,搞好内部财务管理。企业是一种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赢利。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外部企业的竞争对抗中,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寻求发展,将是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因此,企业必须进行事前的预测,编制各项预算方案,并加以评价、比较、选择,再作出慎重决策,以降低各种企业可控制风险,尽量规避不可控制的风险。

同时,加强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内部财务管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成本决定了企业赢利的大小,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开拓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财务人员必须加强以成本为中心的内部责任成本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运用行为科学原理,实施事前成本控制,将企业整体目标分解到所属各生产经营部门,编制责任预算,建立责任成本管理系统,激发有效的成本节约行为,协同完成预定的成本目标。同时,企业也要重视科学技术进步与开发,充分挖掘企业在生产组织、工艺流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巨大潜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资成本,优化原材料消耗定额,降低各项费用开支,提高资产利用率,加速资金调整,合理定产,减少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从而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第四,经营与理财并重,融资、投资和股利政策的选择。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经营和理财两大业务。经营主要指企业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而进行的包括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加工以及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有助于利润实现的行为。它是通过对资产的运用,企业各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资金周转的形式获取增值额的行为。而理财则是企业财务人员通过预测未来企业资金需要情况,分析判断投资机会的可能性而采取的一系列资金调度行为,以保证企业正常运作所需的周转资金,理财有助于企业资产加速周转,并实现营业利润。经营离不开理财,犹如机器运转离不开油的帮助一样,缺乏有效率的理财,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大打折扣,正常的经营将难以为继。因此,经营与理财并重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大特征,尤其在当今信息科技高度发达,金融市场日趋完善的前提下,企业的理财活动将显得更为重要。

第五,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趋势。随着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不仅受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制约和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合作,将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将推动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趋势。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国际市场的日益完善、发达,更加剧了这一发展趋势。从投资角度看,跨国投资不仅能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能更好地了解和追踪被投资国市场的需要,降低运输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能绕开贸易壁垒,减少关税和非关税方面的限制。同时,跨国投资还能保证国外某种资源的供应,以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

篇(7)

【关键词】知识管理;柔性管理;效率优先;以人为本

一、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思维的新的重心

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农业时代土地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的基点就是:以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作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或者说以劳动和资本作为经济要素。因此在工业时代,企业管理的重心是资产管理和劳动管理,企业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资料。而知识经济区别于工业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是在物质资源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知识资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罗默和格斯曼等人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其中企业管理界限模糊化和虚拟运作的出现就是适应经济时展要求,奠定了企业管理现代化新模式的理论支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技术独占和知识独享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仍然沿袭致力于“围墙”之内的资源整合来提高竞争力的传统思路,企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变借钱为“借脑”,变集资为“集智”,越来越多地借助外部的智力资源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与其他的相关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市场,这就使企业传统意义上的界限模糊化,出现了虚拟运作――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的运作方式,这一模式的转化就是知识经济促使企业管理模式出现的新发展。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

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研发、经营等各个环节,应用信息技术,通过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外部资源,建立与其相应的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的效率水平,进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企业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当前企业管理变革的大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不断进步与管理信息化形成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企业管理信息化对现代企业提高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运行效率极为重要。随着EDI和INTERNET的成熟、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企业商务方式的巨大变革,电子商务(EC)应运而生。EC的发展需要网络支付系统、安全保障、相应法律环境、物流中介企业等社会条件。对企业而言,除了网络技术层面外,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及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相应改造,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的企业管理新课题。

三、企业组织结构和生产系统的柔性与效率将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因素

人们普遍认为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范围的新技术浪潮促进了世界经济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多数制造业生产过剩,竞争加剧,而生产力的提高又普遍提高了人们的购买力,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而同时,发达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使使得市场交往在广度和深度、速度上大大提高。这都促使市场需求由低的资本、稳定的质量、标准化产品和服务转化为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服务化。所以市场需求“求新求变求快”成为主流,企业生产系统必须从大批量的刚性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转变,出现了敏捷生产、精益生产等现代企业生产组织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企业组织系统与生产系统的柔性与效率是企业实现快速应变的基础,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这已是中国企业管理变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立足全球化与以人为本的管理

环境的变化驱使企业的经营战略发生极大的转化,从多样化战略向发展核心竞争力转移,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转化,从争夺市场占有的竞争链和开发的合作竞争转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将更多依赖于把各种分散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组合成一种新的更强大的协同优势。因此,现代企业必须重视协作精神,要有战略联盟意识,要善于借势。在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方式的今天,人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性运用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为重要。在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主要竞争力的今天,人的因素更加显得重要。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很大,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特殊性。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发展阶段不可逾越,但凭借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模式的转化可以缩短经济发展阶段的进程。如何将世界企业管理的最新发展与中国的企业管理实际结合起来,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目前最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吴秀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