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农村互联网

农业农村互联网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9 11:00: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农村互联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农村互联网

篇(1)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本文系2017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互联网+”链接农业发展对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7lslktyb-109)的阶段性成果。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1]。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3][4]。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5][6][7]。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8]。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9]。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

要发展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作者:李宏畅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篇(2)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分析

(一)加强对于新时期职业农民的培育

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下,由于农村受教育情况仍处于较低水平,保守的思想观念,落后的生产规模以及匮乏的网络技术人才等问题,导致我国农民对于互联网信息进行接受的能力非常弱,并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在人员素质方面的整体要求,直接制约了网络信息等新兴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一是急需提升农业生产人员信息能力与互联网应用的素质。运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农村信息化技术,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交流方式,缩短互联网和农民生活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民互联网意识不断提高;二是加强新型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对“互联网+现代农业”领域下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训的虚拟化网络教学氛围进行构建,建设智慧型农民云平台,在智能终端的基础上建设在线课堂和互动课堂等教育平台,使得职业化农民培育向移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培育出集聚文化和技术与经营于一身的新型职业农民团体,给予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让农民成为新时期的高科技职业。

(二)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基础上发展农村建设

一是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现阶段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达不到30%,仍不能达到标准的城镇化水平,同时,深受设备高额费用和使用习惯所带来的影响,农村并没有广泛地应用互联网。所以,建设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并营造一个“互联网+现代农业”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农村宽带网络,这是“互联网+现代农业”深入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二是加强农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基础设施配置,进一步推进完善农村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有助于农村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和快速发展。

(三)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地位,尽可能地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进行战略性的研究。站在国家层面分析,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进行顶层设计,并研究“互联网+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意见;不仅要颁布“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及相关制度,避免出现信息孤岛,进一步推动经济各个领域的开发以及利用,同时也要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在基础领域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中实现突破,并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好立法工作,促进农业数据能够更加有效地开放,使“互联网+现代农业”充分的渗透到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中。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地方性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形成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

二、把握好“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大数据和资源数据库的有效融合

有效融合互联网与农业,比较重要的就是对互联网充分利用,实现产业和市场与资源的采集与整合以及分析。对全国农业的数据资源合理整合,建立一个包括农业各领域在内的云平台。第一,采集并分析基础资源,例如畜禽水产和林业、水利资源等,构建一个农业数据的资源平台;第二,建设综合服务型的信息平台,结合产品监测和标准化技术以及产品质量等信息进行实施共享,为受众主体提供不同的客户端,针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和推送,促使电商、物流、传统销售商等多方领域的互联互通,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发展。

(二)农村电子商务趋势的发展

对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言,主要对产业链的资源和销售与采购以及定价等环节进行整合,进而构建一个“互联网+农产品”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农产品电商可以由比较容易储存的农产品,比如坚果、茶叶等逐渐转化成生鲜农产品的电商方向发展,进而打造农场到家庭的F2F和O2O的直销模式。打造如同淘宝一样的农村电商平台,按照不同的品种和品质与品牌进行分类,营造线上市场,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的线上销售,建立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由此为农产品销售规模带来质的飞越。

(三)对农业模式进行创新

将“互联网+现代农业”基础上的新创意元素添加到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的产业模式、经营模式、生产模式进行创新,实现精准化农业生产及智慧农业。截止目前为止,农业生产的效率还比较低,导致很多资源与劳动力出现浪费现象,严重影响了土地利用率。一是要利用互联网信息、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对土地进行合理配置实现高效和节约,比如工厂化育苗、农田数据采集和监控等;二是要加快农机装备的技术创新,比如无人机播种、喷药,实现农业各个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数字化创新,重构农业的生产模式。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业产品都是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其单位价值量比较低,所获得的利润比较薄弱。要把农产品营销作为发展的主要突破口,利用互联网创意为优质农产品打造充分展示的舞台,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休闲观光,融合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和城镇居民之间有效融入,让农业不只是单一化的生产基地,由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变身为旅游观光的好景点,从而焕发出现代农业经济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篇(3)

 

文章立足农村财政金融信息化实际,围绕“互联网+”背景展开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基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互联网+”的兴起将极大地促进农村金融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有效地对农业发展进行引导和预测,对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信息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已经提出并且开始实施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农村金融机构中的资金大量向外流,本地的金融贫血,而过剩地丰富了其他部门的资金;不能满足农村大量个体农户以及农业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导致农村信贷真空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空心;农村的金融服务较为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良性市场竞争,导致农村的金融体系十分脆弱,功能不健全。

 

二、“互联网+”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影响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不甚理想,和城镇地区金融服务发展具有差距,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金融信息化服务将极大丰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信息需要。从现实情况来看,“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减少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市场中,大型企业常常有着较高的信息质量审核系统,并且信息的可信度也比较高,因此对于信息和风险的掌握比较容易。然而对于小型或者微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发展并不健全,各方面都存在欠缺,对信息的核实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与物力,并且准确性还不是很高,这种现象在金融体系中称为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资金流入与运转都通过网络进行记录,信息记录一旦生成便无法更改,可以有效地降低金融双方交易中的成本,使得金融企业变得更加透明。“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金融资金能够更加迅速地进行匹配,降低了运营的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风险。

 

(二)良好地促进农村金融与农业的互动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在于农村的建设,还有关乎农民之本的农业建设。通过“互联网+”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进行融合。相关的部门根据获得的数据信息可以更好地管理以及为大众服务。通过建设农村金融体系数据,可以有效地将政府与市场进行结合,政府可以通过定向的委托以及招标采购等向农村企业或者个人外包某些公益信息服务,进一步为农村、乡镇的专门协会以及涉及农业的企业等提供便利,从而降低农村企业的成本,增加农业企业以及个体农户的积极性,更快更有效地将农村现代化与信息化结合,从而实现新农村的建设。

 

三、农村金融体系与“互联网+”的结合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金融体系“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的平台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设计出一些金融类产品使其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了金融体系对于资金的合理安排。另外,“互联网+”也应用于一些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效率,实现资金的对接,有效地与社会进行互动,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除此之外,“互联网+”应用于农村金融管理系统中,极大地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管理效率,实现了全国一体的动态化管理,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好地建设新时代的农村。

 

(一)农业生产中的数据应用

 

农业生产数据化实现了全国乃至国际农业数据的信息化与一体化,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用的信息。不仅如此,“互联网+”还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它在农田当中的监测系统、地理信息、专家系统以及农具智能化的应用,使得农业的信息获取更加精准及时,为农业建立了一个更为完善的管理系统与服务平台,通过数据能够及时掌握农业的发展的状况,从而能够有效地对农业的发展进行治理与改善。

 

(二)气象信息中的数据应用

 

由于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关注气象是保证农业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互联网+”应用在气象信息中,不仅可以准确地把握天气的变化,及时地获取天气状况、空气质量等信息,而且还能有效地对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土质、水资源以及动植物进行预测。对搜集到的气象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模型对其中的关联性进行探究,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三)农产品交易中的数据应用

 

农产品的交易经过“互联网+”进行标价出售或者终端消费,以此在满足消费者的前提下保证了农村金融的有效互动,数据化的实现高效地掌控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以及去向,使农产品的需求以及价格浮动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实现了农业生产链和供应链的良性对接。通过对农产品生产、销售以及监督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消费者对农产品信息的迅速获取,保证了产品的流通与农业的生产,为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互联网+”在农业金融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和农业生产以及产品销售进行的融合,保证农村的资金可以得到合理的调配,确保农民以及广大的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受益。“互联网+”的分析与应用通常是由企业进行管理,有效地服务于三农,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建立全国性的农村数据平台是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必要环节,更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篇(4)

“互联网+”将给传统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必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农业可谓是传统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当“互联网+”的时代来临时,这样的产业也注定会改变。事实上,有些变化已经发生了。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是中央1号文件连续第三年提及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无疑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理念,带来了新机遇,增添新活力。

据最新统计,全国仅在淘宝和天猫上的农村网店,就超过200万家。CNNIC第35次调查报告也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增加188万人。阿里巴巴在去年10月的“千县万村”计划中,宣布将在未来3到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设覆盖10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京东则宣布在2015年全面启动“千县燎原计划”,首批在全国55个试点县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试点。连硬件厂商英特尔也表示,将推出定制化的农村网店专用电脑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产品。

从表象上看,这是“互联网+”的横空出世,是农村网民、农村网店的爆发之势,而其背后则是更为深刻的变化。无数农民正在通过鼠标和手机屏幕“日进斗金”,电子商务在带动农村收入提高的同时,通过打破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曾经饱受销路之苦的农产品与广阔市场的距离不再遥远,曾经就业无门的乡村青年有了创业就业的新平台,曾经缺乏后劲的农民增收之路有了新途径,曾经活力不足的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令人兴奋的新增长点。基于此,许多地方非常勇跃地把发展农村电商作为实施新农村“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首选。

但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互联网+”不该只是局限于农村电商,如今的“互联网+”孕育着无限可能。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赋予了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奔向现代化征途上一次后发制胜的绝佳契机。也有人认为,“互联网+”给新农村建设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将是下一个风口。例如,“互联网+生产”,使农业生产实现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互联网+培训”,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等造就出一批“新农人”;“互联网+服务”,以借助农业信息平台和信息共享,构建科技成果应用新通道;“互联网+管理”,突出农业政务系统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总之,“互联网+”在新农村建设中意义是重大的,涵盖着众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必须要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而那种只把“互联网+”局限于农村电商,就显得过于短视和狭隘了。

“互联网+”之于新农村的未来,前景广阔,值得期待,是一座富矿、金矿,有待于挖掘和开采。我们坚信,“互联网+”的时代,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一定会到来。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河南;农业贸易

1“互联网+”应用于河南农业贸易中的社会背景和市场背景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无疑给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打了一剂助推剂。互联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更加紧密,作用也将更大,而且未来发展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它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中国经济的健康高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同样,互联网的发展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随着近年来工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机制陈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尤为凸显,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给进入发展瓶颈中的农业经济带来的新的活力,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掐脖子问题,也随着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得到解决,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特别是,国务院“电商国八条”的出台,更是将发展农村的互联网建设进度推向了快车道,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的专项资金,势必会对农村网络基础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推进,农村的网络覆盖率将会更广,使用网络的成本也会更低,网络的受益人群也会越大,农民依靠网络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力度也会越来越大。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发展较快,也较集中的区域都在城市,中国的农村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就说明了,中国电商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在或已经对准了农村这块还未经开采的宝地。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大佬已经开始行动,纷纷建立了新的电商营销战略,将战略重心转向农村,加大与农业经济的相互融合,一些新的经营理念将会得到推广,一些具有极强互联网时代特设的营销方式将会成为主流,这都将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农业经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而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之一的河南省,必定首当其冲,也必定能因此而获得巨大的收益[1-2]。

2“互联网+”应用于河南农业贸易中的优势及弊端

自古以来,河南省作为河南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的地位从未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得到发展,作为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省的粮食产量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还成为了中国的产粮大省之一,在农产品的转化加工方面也是站在全国前列。河南省共有108个县,乡镇将近1900个,村庄突破了47000个,农村人口统计结果将近6000万,农村网民达2500多万人,占全省网民的四成多,为农村农业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农产品方面,种类十分丰富,一些产品在全国都非常有名,而且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例如焦作怀药、新郑大枣、鄢陵花卉、信阳毛尖等。连续十几年在商务部举办的全国农产品购销对接会上,成交额都位于前列。除此之外,近年来,河南省的物流快递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物流快递网络,每个县基本上都有分拨,每个乡也都设有网店,顺达、中通、汇通等快递品牌乡镇网点覆盖率均达50%以上。通过之前的效果可以看出,通过“互联网+”带动农业贸易,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农产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使农产品销售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同时还可以有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然而,从河南省目前的状况来看,“互联网+农业”在各个地方的推进还存在有较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解决,例如流通环节过长、高端物流供给不足以及生产销售脱节等问题,其产业链的主流仍然是先生产后消费,很少见到以消费带动规模化生产的订单农业。另外,还有不少地方由于意识不足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存在农村电商贸易缺乏完善的建设功能性配套设施、电商融资困难,以及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亟待解决。

3“互联网+”应用于河南农业贸易的具体实践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通过以往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简单的做加法,都难以成功。农业作为传统企业,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要与互联网更好的结合起来。互联网+农业贸易不仅仅是一个零售渠道的改变或者是销售方式的,而是一个思想观念的进步,一种发展理念的进步。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既可以改变畅通较为繁琐的销售方式,通过网络直销直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省去了中间环节,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顺畅,销路更加广泛,能够有效减低销售成本,提高利润。同时,为了满足农村电子商务的销售和运行,一些基础化设施将会进一步完善,农业的智能化、集约化、精细化改造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和提高,而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其次,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会推动农民思想发生新的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会随之改变,更多的就业机会会让外出打工的大量劳动力在此回到家门口来挣钱,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还有有效带动与电子商务有着密切关系的交通物流以及信息网络等业务的发展和壮大,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水平会越来越小,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必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在今后的发展中,河南省应帮助农产品销售环节打造O2O平台和服务模式,将优势农产品通过京东、淘宝等电商展开销售,或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宣传与大客户签订协议进行订单生产、定向销售,这对于推动农业贸易的转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互联网产销模式能够走多远,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看其在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是否能够得到顺利的解决,例如运输渠道、物流成本等。尤其是农村各个地区,都必须要将重点放在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上,进一步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交通的优化力度,加快与物流企业的深度融合,不断降低物流成本。要主动适应互联网营销模式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加快乡镇电商服务中心的打造力度,充分发挥乡镇电商服务中心在农产品的信息收集和共享,做好市场大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加大对市场需求的预判,为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提供最新、最有效的信息和咨询,同时,搭建具有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全方位一体化营销体系,帮助农民更加高效,更加全面的使用网络,让“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早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而推动河南全省的农业经济向着更加全面,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对农民知识水平的提升,在当前的农村,人们知识水平较低,对于新事物的理解能力不足,对互联网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作用认识不足,对“互联网+农业”在农村的发展带来阻碍,必须下大力气,花大功夫预计解决。因此,将加大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要多组织技术力量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传授更多的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理念,尽快培养出真正有知识,会技术,能操作的电商人才。要加大外来电商人才的引入,吸引更多具有丰富经验的电商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尽可能的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拓宽信贷渠道,鼓励农民积极投身到“互联网+农业”行动中来,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助推河南省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4结束语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势必会推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个以互联网为带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形成,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朱晓语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6)

1农民收入及农产品销售情况

我国农业现处在人均农业用地偏少,农业用地被转化为其他类型用地,土地质量下降等大环境下,农民在土地上所获收入也成多变态势。为了深入探究“互联网+农产品”的电商模式,了解近年农民在农产品销售收入和互联网使用情况,我们走访保定农村,发放了27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50份,回收率92.5%。

1.1 农民收入情况

根据调查,农民在农业收入上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有高达47%的农民表示近年农业收入有所减少,针对这种情形,我们调查了在此背景下是否有转业想法,如图2所示,有87%的农民选择了继续从事农业,在这其中有26%的农民考虑在从事农业的基础上增加副业。剩下13%有转业想法,绝大部分的农民选择继续从事农业,但农业收入近年有所减少,如果农民不能寻求在农业收入上突破,维持现在农产品销售状态,将会给生活带来困境。

1.2 农产品销售情况

造成农民近年在农业收入上有所减少的趋势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调查如图3所示。市场变化在原因要素中占比最大,有83%人选择。经研究发现,市场变化内容主要为[1]:供需关系变化,造成农民盲目扩大种植或者减产,产品价格发生暴涨暴跌。而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客观原因主要概括为三点:一是农民缺乏基本市场分析能力;二是农业供求信息得不到及时了解;三是政府部门在农民种植方面没有提供相关知识普及和种植引导。在品牌意识上,只有27%的农民认为其对农产品销售有影响,这正是传统农业思维的表现,品牌是“扩大资源,拓展市场,降本增效”的尚方宝剑,农民们按照惯性思维去销售农产品,不突出特色,无品牌包装意识。上涨的燃油价格,过度密集的运输途中收费站点,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多,加大了蔬菜流通环节[2]的成本,而这些成本也只能分摊在农户手中。

图3 造成农产品滞销原因

农民在销售农产品时失去了议价权,成本控制力,且缺乏销售技巧和销售渠道、模式的知识积累,处在转型被动处境,因此我们调查了在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的大形势下,农民们希望得到哪些帮助来提升农产品销量,控制成本,如图4。将措施概括为:政府可为、互联网可为、农民可为、企业可为,将这四要素结合,需要发挥互联网纽带作用,联结并打通农产品销售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这也将是农村电商模式的探索。

2农村互联网使用现状

2016年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全国互联网普及和使用正进一步扩大,那广大的农村互联网使用状况呢?

2.1 农村互联网情况

在所调查人群覆盖的103个家庭中,装有电脑的有31个,占比为30.1%,其中有13户家庭是近三年接入的,这也说明农村互联网接入速度明显加快,这对于将来推广“互联网+农产品”是一个利好数据。近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使用率大幅增长,“移动互联+各行各业”势如破竹,在调查中,使用移动端上网的达到185人,占比74%,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速度,从我们调查问卷中整理的互联网使用(移动、电脑)情况如图5所示,这些增长很大部分得益于移动端的增长,农村电商势必会借移动互联东风兴起。

2.2 农村互联网使用情况

在上网时长上,84%的农民表示每次上网时间不长,而且大部分时间集中在下午或晚上,对于年纪比较年轻的农民,他们的上网时间则相对要长且分散。在这些上网农民中,主要将互联网主要用于哪些方面,统计如图6所示。和城镇情形差不多,绝大多数农民将互联网用于娱乐,而只有为数不多的2%的人数将互联网主要用于农业。这也意味着虽然我们的网络建设不断增强,但相关的知识普及和培训远远没有跟上,对农民来讲,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区。作为具有创造力的青年农民未将互联网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缺乏一定教育和知识的积累。

2.3 农村电商方面

我们进一步调查了农民是否曾经有在网上购物的经历,如图7所示。绝大多数农民未亲自网购过,“不习惯”“认为不安全”“不懂操作”成为阻碍农民网购的主因。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安全等网购问题已逐步解决完善,安全性已经可以保证,农民对网购的观念比较落伍,需要权威部门进一步对农民网购进行引导。对于电商作用于农产品销售的态度上,农民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如图8。但农村电商所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如农民对市场、品牌、互联网知识的空白,对电商的安全性、可靠性的忧虑,政府、企业对农村电商发展扶持不到位等等,给“互联网+农产品”农村电商发展带来挑战。

因此研究以互联网为纽带,融合各主体――农民、农产品、政府部门、企业参与的农村“互联网+农产品”的电商发展模式对农民增收具有巨大现实意义。

3电商模式的打造

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收入比例,减少产品以外因素对收入的影响,需要利用互联网优势以及国家互联网政策对农村的支持[4],充分发挥“互联网+农产品”作用。

经过调研河北省正定县的商铺和早现、三角村、王庄三个村庄农户电商模式,并结合当地政府部门将要在正定开展的电商项目规划,我们发现正定电商模式主要是以省、县两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为依靠,人才为助力,整合现有各个物流网点,引进电商企业入驻,建设电商园区,即通过互联网将农产品与传统农业销售所遇到问题的物流、人才、网点、企业联结,如图9。

正定县的农村电子商务的模式很好地发挥了各方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优势作用,用传统农业销售无法想象的途径开创了新局面,为了能够创建一种更易推广的农产品电商销售模式,我们也同时调研了全国比较优秀的农村电商发展经验,主要有以“特色农产品+本地电商化[5]+城域互动”的浙江遂昌模式;以“多品类产品+电商平台+城域互动”的四川仁寿模式(如图10);以“品牌+电商园区+人才”的吉林通榆模式。

无论是哪种模式,它们都很好的融入了政府、企业、农民的作用,将互联网用作农产品销售的纽带,其表现主要为:

篇(7)

[关键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互联网;新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3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在如此大好形势下,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难题。西部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西部地区中,11个省、市、区(不含)共有国家级贫困县375个,且全国低收入人口大多聚集于此。[1]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一直较为关注。互联网的出现为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经济模式,因此,值得探究分析。

1当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为了制定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必须了解西部地区各个省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经过不断地发展和政府的帮扶,西部农村经济在农业结构上已经进行了调整。同时,相关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已经基本实现农业快速综合发展。截至当前,种植业虽占第1位,但比重明显下降,由80%降到575%;林业变化不明显;牧业比重由155%上升到286%;渔业比重上升,由16%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达到103%。[2]

现如今,在政府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已经在逐步推进“互联网+”一村一品工作。以西部地区的陕西省为例,其拥有众多优质水果,包括洛川的苹果、陕北的红枣、户县的葡萄、眉县的猕猴桃,陕南的各种茶叶、核桃、野生木耳、豆腐干等,这些均是特色农产品,有形成品牌效应的潜力。但是,西部地区农村的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加之农产品滞销严重等问题,因此,经济发展状况改善不明显。

2影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因素

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从地域环境方面分析,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土地荒漠化继续蔓延。调查显示,受西北的风蚀和西南的水蚀作用,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区域占全国绝大比例。西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占中国沙化土地面积的90%以上。[3]同时,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从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西部城乡发展失衡严重有关。具体表现为:①产业结构不合理。西部开发投资的特色产业和加工制造业不多,且该地区市场化程度达不到标准,产业配套条件欠缺。由此还形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输出的困境。②西部农村工业体系落后,不足以带动农村积极发展。依附于农村经济的西部农村工业,表现为布局分散,资源共享低,效益不高,规模小,技术、品种效率低。[4]③西部农村教育缺失。因此,难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环境。以西部地区某镇为例,当地网络覆盖较为齐全,而且特色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也颇为壮大。当地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较为落后,其主要原因是当地人对互联网的认知度普遍较低。从调查中发现,当地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市场需求而维系。而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还遇到诸多问题,譬如农产品的保鲜运输问题。

3实践探索西部农村经济发展融入“互联网+”新模式的路径为了提升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劳动生产力,改善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有必要针对西部农村实施“互联网+”新模式,用以改善西部地区薄弱的农村经济基础。为此,应该以建设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利环境为根本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1“互联网+”政府

政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负责人,在新经济模式下,应该发挥其宏观作用。为了快速推进“互联网+农业”,政府需要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研发适于农民的智能终端,解决农村信息通信问题。由此,才能推广“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同时,政府还要致力于推动国家农业大数据应用及研究中心的建立,借此形成一个覆盖农业大数据采集、加工、存储等全环节的完整信息链,供农业生产各环节应用。

32“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为了有效推进西部地区“互联网+”行樱应该加快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各类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帮助“大市场”与“小农户”和“农产品消费者”之间直接对接。由此为提高农资、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奠定根基。借助“互联网+”行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形成网络化运营体系,并且拥有农业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冷链物流等。[5]各类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为西部地区农资、农产品等农业商品的销售创造了一个新的途径。一直以来,西部地区农村都以“生产基地+销售点”的模式产销,而互联网的应用,使其变成了“生产基地+消费者”的对接,这有利于整合产业链资源,也为形成一批农场至家庭的F2F、O2O直销模式打开了突破口。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借鉴江苏蔬菜园艺产销网(佳园网)。

33“互联网+”优秀产业

为了凸显区域特色,互联网必须和优秀的产业融合。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特色农产品,形成“互联网+”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农产品销售,一直采用传统批发销售渠道模式,销售渠道单一,品牌效应不好。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生鲜农产品品牌化为着力点,优化运营模式。在此方面,可借鉴的例子非常多,譬如蒙牛推出的可追溯牛奶,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文字、图片,牧场、工厂生产全过程,而就是通过百度云技术和二维码实现的。是“互联网+”优秀产业的典型代表。

34“互联网+”农民

为了体现互联网在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推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互联网+”农业的实践应用,离不开各种先进人才。西部地区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较少,为此,需要做好文化培育。只有拥有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互联网+”农业才会落到实处。为了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可借助“互联网+”的虚拟网络教育培训环境进行在线或互动教学,让农民真正地接触和了解互联网,受惠于互联网。

4结论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作为占据我国国土绝大部分比例的一个区域,其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采用“互联网+” 的发展模式于西部农村区域中,能够为提升西部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让西部农村迈进精准化、动态化、智能化的农业新时代大门,必然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当地农民的鼎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丹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胡鞍钢,温军,吴群刚,等西部开发的新模式与新原则[C].//国情报告[第三卷 2000年(下)]2012:44

[3]吴永兴,唐青生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2001―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2):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