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农业前景

生态农业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9 11:00: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农业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农业前景

篇(1)

关键词:耕地污染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生态农业推广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55-01

1中国的农业与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占用耕地,致使中国的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而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不断的增加,粮食需求也在增加。要实现中国粮食自给的目标就必须提高粮食单产,然而目前中国的化肥用量水平已经很高,靠化肥引起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土壤退化严重。同时由于大量的施用农药化肥使得农业的面源污染状况十分严重,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2007年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总氮为270.46万吨,总磷为28.47万吨,分别占同期全国排放的57.19%和67.27%[1]。根据中国国家环保局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等流域的调查,发现农田的氮,磷流失已成为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更严重的是种地成本不断增加和长期较低的种地收入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大降低,迫使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富强劳动力大量流失,村里一派凄凉之景。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中国的农业继续这样下去,前景不容乐观。农业耕作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发展生态农业的呼声提到了国家层面上,并有望成为解决未来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什么是生态农业呢?生态农业是一个由多种多样彼此相互促进的有活力的生态系统所构建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这样。既有望获取高质苗的多种多样产品,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保持,这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就被认为是生态农业[3]。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农业不等同于传统的有机农业,它是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来达到保持土壤肥力,单位面积物质生产总量的提高等目的。生态农业之所以被国家大力提倡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优势。

(1)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不施化肥和农药的,采用有机肥作为肥料和生态系统方法控制虫害或者物理方法灭虫(灯光诱虫),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农业的面源污染,同时也避免了污染土壤,又能保持土壤肥力。

(2)生态农业产出的有机食品一旦经过认证后,在国内外的市场上都有很高的认可度,有机产品的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上不少,而生态农业的立体养殖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物质的产量,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同时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就能够显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近年来一直让国人担心的食品农药残余,如膨大西瓜,毒韭菜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这些问题也会因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迎刃而解。

3生态农业体系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在全国有不少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如山东弘毅农场等,都是呈点状零星分散,尚未成大的网络。生态农业目前在中国尚未普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刚刚在中国起步;另一方面是生态农业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还不成熟。比如产品的认证,产品的输出与销售等非生产环节。生态农业是一个复合的系统,它不但是自然内部各个系统的复合,还是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生态农业的运作不应该只关注种植模式的研究,更应该把目光投到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有序运作上。基于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考虑到现存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几点规划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

3.1 组织生产

生态农业虽然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农民收入,但是单靠分散的农户的生态农业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商业运作意识,不足以进行生态农业活动。虽然现在建立了很多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来带动周围群众从事相同的运作模式,但是无论从后续的产品认证还是销售等环节来说,分散的生产形式,对其发展都是不利的。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组织生产:一是以村为单位,开展农村合作社,生产活动、模式,都由合作社统一安排,产品认证与销售也由合作社统一调度。合作社将整个村的生态农业基地都规划好了以后,每户人家各自的所属地分配到什么模式,就各自管理各自的田地,统一销售获利后,按各自所属地的产品产量,进行利益分配。二是引进外面资金比较雄厚的生态农业之类的公司,公司在当地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雇佣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3.2 产品认证与品牌建立

生产出来的有机绿色食品,如果没有进行产品认证,没有建立品牌的话,产品的销路和价格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做好产品认证和品牌这块,与此同时还要有赖于政府建立完整成熟的认证体系和市场导向,比如未经过认证的产品一律不认为是有机绿色食品,对市场假冒产品和品牌予以严厉打击等。

3.3 产品的销售

目前有机食品的价格都比较昂贵,不是大众都能接受的产品,所以进行产品的定位和销售市场销售方式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存在的销售方式有以下几点。

网络销售,通过网络订单,然后送货上门。这一销售方式虽然保证了销售的渠道,但是销售网络的拓宽比较缓慢,而且销售量也比较小不稳定,每小笔量的运输成本也很高,同时这样一种送货上门的方式必然大大增加了运输的碳排放量,虽然是由卖家承担,但是相对生态农业本身提出的绿色环保的口号并不相符。

还有就是建立专门的销售超市进行销售活动,主要面向的是城市的高消费人群。这样属于生产基地的销售超市只销售自己基地的产品,虽然也有效的防止了假冒产品浑水摸鱼,但是未免会有超市销售的产品种类不够齐全,影响整个超市的销售情况,毕竟人们更喜欢去产品比较齐全的超市购物。将来如果生态农业真正发展比较好的话可以考虑建立一类专门销售各地有机食品的有机超市,这样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余地。

有机产品可以进行对外出口,国外市场对于有机产品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将产品销售到国外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销售渠道。

3.4 城市垃圾分类与有机肥料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农田源源不断的讲产品输出出去,必须要有相应质量的营养元素返还给农田,虽然生态农业考虑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将家畜产生的粪便做成有机肥料返还农田,但是总的来说生态农业所有的产品都是从农田里整体移除到城市里。而城市将这些产品转化成了排泄物,厨余垃圾,生产资料等。如果未来的城市垃圾分类做的到位的话,那么可以将厨余垃圾等制成有机肥料在回到农田,即实现物质从城市生态系统转移到农田生态系统的途径,大大减缓了有机肥料不足的困境。也实现了城乡生态系统良好的物质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耿士均,陆文晓.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修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3993~13996.

篇(2)

1.1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1.1自然因素的限制。一是气候资源。气候资源不仅是农业生产物质和能量的重要来源,更是生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首先,由于晋中市全年平均气温是在8.5℃左右;全年有255d左右的日均气温≥0℃;辐射总量为545~581kJ/cm2,呈现较大的温差;虽然光辐射较大,但温度偏低、气候干燥、无霜期短,不利于生态农业的生产。受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市大部分耕地的光热配合不够协调。二是土地资源。晋中市的土地总面积为164.04万hm2,约为山西省土地总面积的10.5%,在全省11个地(市)中排行第4。全市人均占有耕地1280m2。但由于晋中市园地面积较少,水域面积较少,水资源匮乏,尽管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大,但是仍然影响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的潜力。各类土地面积情况见表1。由表2可知,平遥县和寿阳县的综合土地资源自然条件较好,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数量均在全市排名靠前,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较多,土地利用潜力较大。但是,介休市的综合土地资源自然资源较差,成为介休市发展生态农业的限制因素。三是水资源。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5.6亿m3,其中河流径流量10.3亿m3,地下水资源10.4亿m3,二者重复量5.05亿m3。人均水资源量585m3,土地平均水资源量4455m3/hm2,均略高于山西省平均水平。但地下水严重超采和水质污染严重也威胁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表3可知,农业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54.03%,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灵石县和寿阳县的农业用水量偏低,分别是7.7%和15.6%。寿阳县发展生态农业水资源将成为最大的限制因素。左权县的水资源总量15412万m3,是晋市中最丰富的,其次是和顺县和昔阳县,分别为13886万m3和13660万m3,水资源总量贫乏的是祁县6008万m3。

1.1.2主观因素的限制。首先,现代生态农业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但是农民普遍知识水平低下,对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知之甚少,因此是快速建设生态农业的不利因素;其次,现在农村生态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仍然是处在小生产地位的孤立、分散的农户,这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1.2晋中市生态农业的优势

1.2.1特色、绿色农产品具有强大竞争力。晋中市的小杂粮以其营养价值高、品质好、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享誉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晋中市广为种植的杂粮品种有玉米、高梁、谷子、莜麦、荞麦、黍子、马铃薯、黄豆等品种,植面积约为26.135万hm2[1]。根据晋中市资源特点和优势,大力开发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的前景广阔,如以红枣、核桃为主的干果系列;以荞麦、莜麦等为主的低糖食品系列;猪、鸡为主的家畜、家禽系列等。

1.2.2应用了农业物联网指挥系统。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实现了科学监测,科学种植,帮助农民抗灾、减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利用无线网络监测平台,对农产品的生长过程进行全面监管和精准调控。开发基于物联网感应的农业灌溉控制系统,达到节水、节能、高效的目的。

1.2.3建立了生态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11〕25号)[2],把环境、生态、资源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实现晋中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全市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目标

2.1开展粮食优化项目,提高粮食产量

晋中市发展特色农产品,重点是要把谷子、小麦等的丰产方建设放在开展特色农产品的首要位置上,积极推广标准化技术规程,把节约成本、增加效益、优质高效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推广。同时还要根据不用环境、不同作物,确定农作物的限制因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粮食产量。

2.2开展蔬菜设施化项目,生产绿色蔬菜

认真贯彻全省“百万棚行动计划”的精神,在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把日光温室、各种型号的拱棚设施以及防虫网棚设施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再次把108国道作为轴线,建设标准设施的蔬菜园区。将晋中市建设成为全省生产精品绿色蔬菜最大规模的地基和省城人民放心的菜园子。

3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晋中市要借太原晋中同城化建设的机遇,快速发展晋中生态农业。围绕“一个目标”,推进“三个转型”,实施“六大工程”,建设“三大基地”[3],倾力实施粮食优质化、蔬菜设施化、养殖工厂化、林果集约化、加工品牌化、生态产业化六大工程;把晋中市建设成为全国生产精品绿色蔬菜基地、山西省第一大的蔬菜基地[4]。晋中市现行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城郊种养加工综合农业模式、平川区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模式、丘陵区林果农牧共生链模式、庭院生态经济开发模式等发展模式[5]。“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在晋中市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截至目前,全市的这种生态模式已经扩大到100个温室,不仅有显著经济效益,而且社会利益也是非常显著的。使用沼气做饭,在减少家务劳动的同时也提高了家庭环境卫生的质量,人类和动物的粪便以及秸秆在发酵之后,杀死细菌病毒,就变成了高品质的速效有机肥料,不仅可以作为温室蔬菜的速效肥料,而且还可提供给其他农作物,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这样生产的农产品就是绿色的、无公害的。使用此种方法有2个好处,一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造成浪费;二是使农村环境更加清洁,同时也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了蔬菜的污染度。

4建议

关于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将对全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晋中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开发优势产业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调整生产结构,开发新农业产品。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改造农业生产条件,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重建生产体系提供物质支持[6]。建设特色主导产业和发展生态经济区域经济的基础工程,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资源整合起来,综合开发利用。

4.2加快生态农业知识普及

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同时农民又是生态农业最直接的受益者。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是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保证。因此,要加快生态农业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生态农业技术,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3完善生态农业的基本组织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重庆丰都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

篇(4)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意义 存在问题 对策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 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新型综合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生态农业能把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资源等融为一体,是遏制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持续、协调、稳定”农业发展战略的最好体现。

一、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普遍出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小。其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了农业的恶性循环,如种植业广种薄收,重用轻养;林业过量采伐,重采轻造;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等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全国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巨大压力,客观上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而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土地等农业资源越来越紧缺。这要求我们确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轻人口问题对资源的压力。可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内涵式、技术型农业发展的道路,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1999年农业部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中国农业不能再走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效益的老路,必须选择培育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生态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

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我国农业目前出现了不少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如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传统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另外,我国成功加入WTO后,进口粮食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大量农产品的进口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减少农民收入,加重我国农民贫困化程度。

而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它不仅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导向,增加农产品种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生态农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综合产业,涉及种养加、贸工农多种生产经营,可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空间。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做到“变废为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发展生态农业,可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中国粮食生产从1998年的5.12亿吨减少到2003年的4.367亿吨。2004年上半年粮食出口106.2亿美元,而进口粮食143.5亿美元,粮食赤字37.3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人口却持续增长,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和农产品的消费将大幅度增加,而耕地不断减少,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积极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寻求既能增产粮食等农产品,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个。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地区,粮食总产增长幅度一般都在15%以上,单产增长10%以上。可见,生态农业是我国在新世纪促进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

4.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呼唤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出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污染使农产品中化学药品残留严重超标,致使产品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而生态农业的生产原则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种植的方法,注意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并且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因而它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观赏价值。生态农业以生态与环境建设为基础,注重农业生产经营与生态状况的协调、互补,净化水质、土壤、空气。所以经常处于生态农业环境条件下,人的身心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增强抗病能力,对于减少疲劳、恢复健康大有裨益。可以通过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以清新的田园风光让游客亲近农业、亲近自然,从而愉悦于人,陶冶情操。如北京1998年各类农业观光园年接待游人378.72万人次,河南省濮阳市2000年各类农业观光园共接待游人20万人次。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工程模式、试验示范、生产管理以及建立植物基因库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全国生态农业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

1.理论落后于实践,缺乏优化、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我国有丰富的传统农业精华,不同地区都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而生态农业模式本身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它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只有在理论成熟的情况下,才能推动和指导生态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但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仍处在经验水平,尚未进行很好的总结。

我国还缺乏生态农业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仍未形成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的生态农业格局,成果数量少且转化率低。在技术推广方面,因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引入农业经济的速度缓慢。

2.生态意识较差,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识不足。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落后,生态意识较差,只考虑开发现存资源的具有见效快、产值高的项目,很少考虑到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重视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对于提倡和实施生态农业很难接受。致使那些保护资源、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等技术不易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和运用。

3.服务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信息服务滞后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4.生产规模小,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深度发展,必将走向农业产业化,但由于中国还是实施以为主的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体制,使得生态农业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也影响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多级转化利用,故农业的规模效益问题将是生态农业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5.农业政策亟待完善。农业是弱质产业,如果没有农业政策的综合性保护,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靠掠夺资源来维持扩大再生产,更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但目前的生态农业政策,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我国除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和其他一些指导性文件外,对全国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措施和保障机制等缺乏纲领性文件,这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

三、加速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通过电视、报刊、标语以及课堂教学等形式宣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广阔前景,形成建设生态农业的广泛共识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氛围。不断更新观念,把发展生态农业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2.依靠科技进步,注重高新科技含量。生态农业就是科学技术农业,涵盖了农业的工业化,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酶转化工程、发酵工程等等。就是一种“帮助农民科学地选择优良品种、土肥措施、排灌方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栽培技术、作物轮作制度、农业与相应工业的合理配置等,以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加农业产出,以及永续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只有加大科技含量,才能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拉长,才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才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由此而生产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开展建设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和保障体系、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体系的科技攻关。同时要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强化科技培训服务,推广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为了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和操作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加大对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培训的力度,建设技术培训的保障体系。我国幅员广阔,农业资源和生态类型多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分异显著,所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各不相同。各地应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在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类型中,加以科学选择、改造和运用,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更新、发展,以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认真规划决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根据我国各地域的气候、水源、土壤、地质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等科学划区,确定各区目标任务,并指导研究制定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产业决策。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集约经营、多业结合,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5.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基本保障。国家农业政策是各级生态农业建设的最基本保障,目前生态农业在我国刚刚起步,生态农业的绿色食品在国内市场上获得的利益不明显,利润率较低,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多项补贴。国家更应抓紧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不断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保障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建设成果能够发挥作用。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更要鼓励农户投入。生态农业是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工程,也是多行业、多部门协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根据当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现状制定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规划,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各项制度,从而使生态农业建设得以持续稳步发展。

6.培育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经营体制创新。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分散性经营的农民,多数人素质不高,水平低,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更不符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因此,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推进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合理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提高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组织生产、推销产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铁军:生态农业建设障碍的宏观环境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4):11

[2]岳云: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现状及推广前景展望[J].甘肃农业科技.2005,(12):7

篇(5)

关键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新型农业

为了满足农业生产与绿色农业的要求,我国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生态农业方面的工作,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效果显著,在很多地区已经设置了工作试点,在实际的技术推广中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需要国家和农业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改善。

1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技术推广体系

我国农业技术更新的速度极快,但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没有随之进步,仍然延用传统的技术推广方式,由政府直接负责,将国家的农业技术部门作为工作的主体。这一体系应该具有健全的职能和功能,实现对技术、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等方面的统一调配与管理,在技术方面,通过专家研究讨论,选择最具推广前景的技术成果,然后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机构运转中,农业技术的开发工作与推广工作相脱节,导致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不妥当,工作效果不好。很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职能仅停留在销售作物种子、地膜以及不同生产资料的阶段,并没有进行实质的技术研究与推广,这些部门的服务工作基本没有开展,导致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的严重滞后,制约了生态农业的新发展。

1.2技术推广方式单一

现阶段农业推广然延用传统的推广方法,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实验、示范、指导与咨询等,通过这几项工作,将农业新技术推广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但是这几项工作并不能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技术推广,没有考虑到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方面的问题,对农业工作者以及土地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全面的考虑。单纯的在农业生产前进行技术宣传,并没有将农业推广贯穿于农业生产过程的始终,应该在农业生产的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期,做好技术宣传与指导,避免由于工作的不全面、不合理而导致土壤质量下降、耕地衰竭、水资源大量浪费等现象发生。

1.3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和其他形式的农业相比较,主要区别是综合效益最大,长远效益明显,很多农业生产单位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并不做长远考虑,关注程度最高的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我国生态农业亟待国家大量注入资金,来支持科研以及推广工作的大规模、有序开展。我国政府目前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量本来就不多,具体分配到生态农业方面的资金就更有限了,在这样的条件下,由于部门的管理问题,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占用、挪用资金的现象,所以,能够应用与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资金数量根本不可能满足正常工作运转的需要。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用于生态农业方面的资金数量占农业总资金投入的比例过低,世界平均水平为1%,而我国的比例为0.2%。可见,资金问题已经对生态农业推广工作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1.4人才数量不足

生态农业是一类新型的农业,只有对技术的合理应用,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这方面工作对人员水平的要求很高,但是我国现阶段专业性人才数量不足,学历偏低,没有足够的机会接受再次培训,限制了工作的开展。

2我国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措施

2.1建立新型创新体系

要想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大范围推广,应该建立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科技化,使农民的收入增加。第一,构建创新结构体系,体系需要将企业作为创新工作的主体力量,从事主要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将高校等科研单位作为工作的依托和保障,使不同单位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实现有效的农业技术创新。第二,技术人员和农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效的配合与协作,避免研究与实际耕种的严重脱节,理论无法与实际相连接。第三,健全保障体系。基于生态农业技术的生产特点,具有较差的保密性,国家应该建立并且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关于这方面的保密制度,保证生态农业技术的私密性和知识产权,技术人员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申报专利,提高对技术的安全保护意识,同时促进生态技术能够在我国不断的优化和更新。

2.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我国地域广大,由于距离较远的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差别较大,所以农业的种植条件也就有所不同,在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当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意识到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地区的自然状况,保证生态作物种植的合理性,包括:第一,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大家懂得如果利用生态规律,对土地资源进行高效、合理的利用,种植适合在当地种植的作物,同时,也要注重地区的生态平衡,不允许盲目种植;第二,建立信息的网络平台,农业工作者利用平台,及时宣传国家关于生态农业方面的政策和方针,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农业专业知识的教学与指导,使农民通过平台获取大量的信息与资源,来指导农业生产。

2.3加大资金投入量

国家适当进行政策倾斜,鼓励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以及技术推广,促进技术以及投资方的多元化发展,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盲目种植,需要从长远的利益着眼,重视生态农业种植的长远效益,这些都有赖于国家持续的支持和帮助,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与农业生产部门多合作、多联络,通过多种渠道的投资来支持农业生产。

2.4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

设立农业生态科技研究机构以及农民培训机构,对农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做好员工的培训,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合理的奖励制度,对于在技术推广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以及在创新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以此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新型农业,生态农业技术近些年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但是在技术推广工作中,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近些年对生态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视力度持续加大,在今后的技术推广中,技术人员需要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贯穿于农业生产过程的始终,使推广成效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田维举,杨博.探析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北京农业,2012,(15)

篇(6)

一、实施原则

(一)回归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案例来设计教学内容。

(二)立足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提升语文素养。

(三)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语文学科课程相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

二、课型简介

(一)“专题整合型”

案例:《鸟》专题――观鸟、咏鸟、赞鸟(八年级下)。

准备:背诵咏鸟诗;熟读《白鸽》《空山鸟语》,写好读后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写鸟的诗歌、散文。

活动:

观鸟 出示收集的鸟的图片,感受鸟的外形美。

咏鸟 诵读咏鸟诗文,领略关于鸟的文学精品。

赞鸟 请学生写诗文来赞美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十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和《我心中的语文》。从选材上看,这十个专题范围非常广,和自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空间,是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二)“实际应用型”

案例:我爱文学――制作读书卡(七年级上)。

语文课本中有一个“我爱文学”活动,我们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由此开展主题活动。

活动: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本书进行深入研究,想想自己最喜爱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我该怎样把它介绍给大家,让大家都爱看这本书。同时在阅读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和自己的感悟等写下来,完成读书卡。

篇名: 出版社:

作者: 国籍:

内容梗概:

我的摘抄:

我的感悟:

这样的活动,把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了起来,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学习,综合素质的提高当然就更快了。在课文中,很多材料我们都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名著阅读《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及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等。

(三)“拓展延伸型”

案例:《阿里山记行》(八年级上)。

1.分组上网、走进图书馆搜集台湾的相关历史及风物人情。

2.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

3.畅所欲言,谈谈对宝岛台湾的认识。

4.结合热点时事谈谈对、国家民族统一等焦点问题的认识。

通过深入了解台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类似于《三峡》、《宇宙里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都可以设计类似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四)“关注生活型”

案例:远离烟毒,走进健康。

1.主题:“远离烟毒,走进健康”的实践活动方案来自于学生生活,产生于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2.研究过程:①网络调查组进行有关“吸烟与被动吸烟危害”的资料搜索;②针对“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健康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采访保健老师;③对自己所在的居民小区进行《吸烟与健康问卷调查》。

当然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限塑令”、“秸秆焚烧的危害”等,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那么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将很有好处。

(五)“科技创新型”

新版的苏教语文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关注了科学,在7-9年级的每册课本的最后一单元基本都是科学小品,旨在让学生关注科学。

案例:关于“生态农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长安初中)。

研究内容:①生态农业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产模式?有哪些具体的形式?②生态农业产品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对农村经济有什么样的好处?

③我地的生态园是如何实施生态农业生产的?前景如何?

④世界各地有哪些成功的实例?

研究过程:第一小组利用书籍、网络等媒体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以及有哪些具体的模式;第二小组进行社会调查,看人们对生态农业的了解程度及生态产品的销售情况;第三小组到调查当地的生态园是如何实施生态农业生产及前景;第四小组调查我国及世界各地是如何开展生态农业的,有哪些成功的实例。

总结汇报:①各小组汇报调查研究成果;②观看各小组制作的小报、PPT,并进行评比;③同学们畅想:如果我是一个村的村官,将如何带领大家搞好生态农业。

篇(7)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我国具有比世界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尽管我国用不到世界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数22%的人口丰衣足食,但人口规模迅速扩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生态农业产业化是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增殖相协调的原则,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位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它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网络化链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轨道。生态农业与产业化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对小农经济经营形式的革命。实行生态农业产业化,把千百万分散的小农户联结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群,延长产业链,实行产品的深度开发,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和改造,可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促进农业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产业化同农业产业化一样,均可突破所有制界限,把国营、集体、个体融合在一起,形成多组织、多方位、多层次的经营体制,可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形成跨乡、县、区、省甚至跨国的联合企业可突破行业部门隶属关系的界限,将农、工、商、贸、科教等诸行业部门连结起来。2011年,我国已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1.1亿多亩,生产总量6547万吨,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个,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2010年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七年来,全国绿色食品系统以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效益的新路子;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实现了有效对接,强化了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改善和稳定了农企关系,成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不仅有效地把“小生产”和“大市场”联接起来,把标准化与品牌化结合起来,把质量安全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发挥了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作用,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且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二、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化战略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至少有两条路径,其一是依托生态农业资源发展相对独立的循环经济模式,其重点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兼顾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如赣南的“猪一沼一果”模式等。其二是在原有的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健康农产品,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显然,前一种模式的优点是立足特色资源、变废为宝,但产业化程度不高,类似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后一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更为明显。而龙头企业是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角色,具有引领市场、带动农户生产的重要功效。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其实施生态品牌的进程。从我国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现实操作层面来看,通常是政府管理机构鼓励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申报绿色农产品标志、有机农产品标志,申报企业也必须具备前期基础,即两年农业产品生产基础,有一定规模且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基地。因此,现有的农业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是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路径。2008年,江西省120家省级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即绿色食品认证,占比30%;1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成为绿色食品企业,占比80%,“双十”食品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占比约39%。江西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随着龙头企业发展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态势。截至2010年7月底,江西省绿色食品企业达218家;绿色食品产品总数达685个,居全国第十位;全省拥有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7个;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900多万亩,列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合格率达99%;绿色原料基地带动农户190.2万户,户均增收500多元。江西地处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种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9市38个县,面积5.1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农业是该经济区重要的产业。长期以来,鄱阳湖是江西的“鱼米之乡”,是全国粮、棉、油优质产区,也是江西省水产品商品率最高、出口水产品和外销水产品最多的地区。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大规模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例如,南昌国鸿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无公害生猪,进贤县军山湖鱼蟹开发公司生产的绿色食品大闸蟹等。显然,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战略成为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从全国情况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伴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兴起,我国开始出现农业龙头企业创业热潮,它们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等经营模式,连接农户走向市场,从而发展成为引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企业龙头。2009年初,全国农业龙头企业有8.15万家,其中,已经发展成熟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有1222家,而与此同时,至2010年,在农业企业中,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526家,产品6437个,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6.4%和3.9%。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中一部分条件良好的企业快速实施生态品牌战略,2009年,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6391家,产品总数为16748个,分别比2009年同期增长5.1%和4.4%。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372家,比2009年增长7.9%。全国有效使用有机产品标志企业1202家,产品5598个,分别比2009年增长19.8%和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