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风险控制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经济的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在和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比重已经占到工业企业的90%以上。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最大的拦路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尤其是缺少固定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资金短缺是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任缺失大环境分不开的,而这也是被融资方产生融资风险的根本所在。银行对企业的甄别能力有限,仅仅限于财务报表等可修饰的很表象的东西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不信任企业的贷款申请,只有企业提供抵押品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他们的风险。
关于信息不对称,前人多有研究。庄晋财、程李梅(2012)认为企业的成长能力等隐性信息是银行所无法考察的,相应的也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他们建议银行从企业家的素质、品格等方面考察隐性信息。信号传递理论的提出者Ross、Leland&Pyle(1977)在“财务结构的确定:激励—信号路径”一书中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银行信贷供给障碍的最主要原因。Berger,Udell(1998)也有类似观点: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银行更倾向于提供低利率下的低风险贷款,以及中小企业为获得资金不履行合同约定甚至长期借贷不还。对此,Helmut Bester(1985)提出抵押信贷可有效控制银行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从而均衡信贷配比。由此,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融资风险的关键点,控制了由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融资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二、理论基础
1.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合理控制风险,平衡投资人的风险与收益。
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人有低谷,企业也有跌宕起伏。起源于美国学者MasonHaire(1959)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后期诸多学者的研究下逐渐丰富完善。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用以描述企业增长规律。
将其引用到金融上就衍生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Weston和Brigham将金融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并分别描述了各个阶段的资本结构:
我国学者陈晓红,刘剑(2006)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符合西方成熟国家的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即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随着中小企业生命成长阶段的不同,呈现周期变化趋势。但是庄晋财、程李梅(2012)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与其融资意愿背离的现象,并提出了缓解中小企业成长与其融资意愿背离的路径。
三、中小企业风险控制模式架构
1.初创期
初创期的企业融资特点是:风险大、融资规模小。对这一阶段的融资风险控制政策,我们采取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的方法。通过个人出资,亲友借款将风险消化在企业内部,这是最常见的融资手段。还有天使投资和政府投资。通过天使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加入将风险转移,企业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未来的高融资成本。
创业邦的2012天使投资报告显示,我国天使投资人目前已渐成规模,对中国创业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而且投资收益非常不错,有一半以上回报在30%以上,18%的天使投资人回报率超过200%,一些明星企业的投资回报高达几十倍甚至100倍;著名天使投资人何伯权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天使投资有三点不同:一是没有专业的资讯平台告诉中国的创业者如何找天使投资;二是社会对天使投资的认可和尊重还不够,总体表现出的是对于资本的鄙薄;三是中国现在处于创业热情高、机会众多的时期,但是天使投资人数量还远远不够。
中国有句谚语叫背靠大树好乘凉。政府就是中小企业背后的那颗大树,政府有责任支持那些缺乏资金的高科技企业,为他们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通过初期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政府投资可遍布企业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但是初创期的企业最为艰难,政府应对初创期的企业予以政策倾斜。
初创期的企业融资虽然具有较大风险性,但是所需资金量较小,且未来可收到较大的收益,这些会吸引天使投资人。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投入,此时的企业的融资风险可被有效控制。
2.成长期
成长期企业的融资特点是风险较大,融资收益较大,可融资手段较多。这一阶段企业已取得了部分发展,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开始显现,社会各界对此阶段的企业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且因为此阶段的企业已有部分可抵押品,可获得银行的短期借款。但是,可抵押品很有限,笔者认为,为有效控制成长期企业的金融风险,应采用多种融资手段,最大化转移企业风险。
目前企业的融资手段过少,银行贷款方面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占据90%以上。企业除利用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以外,还可利用仓单质押、出口提单质押、国内保理、流动资产抵押等手段进行融资。仓单质押和保兑仓是银行开发的信贷产品,俗称融通仓。他们都是通过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有效回避风险。其原理是,生产企业将采购的产品作为质押品放入与银行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中,先期获得银行贷款。待企业将产品销售以后,销售收入直接打入银行账户作为还款。此种方式通过第三方的引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作为质押物来抵消银行风险,可有效补充企业的资金缺口。
除银行贷款,风险投资也可成为资金的来源。风险投资者的加入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政策提出改善建议,从各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风投资金不仅期限较长,且可更好的融入企业,是未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政策性补贴以及政府担保贷款也是成长期企业资金的来源之一。部分高科技企业政府补贴每年可达几十万元。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也可为银行贷款分担大部分风险,引导优势企业的良好发展。
3.成熟期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资产有了一定规模,财务制度也较完备,资金回笼较快,具备了申请商业银行贷款的能力。所以成熟期企业的融资特点是债务融资比例上升。主要的风险控制措施除前两个阶段的所有措施以外,还包括商业银行对风险的分担。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信用评级制度落后,信用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风险仍然存在。往往银行要求企业提供详细到繁杂的资料,甚至包括申请企业法人的婚姻状况、父母的生活状态等,以期通过这些调查来考察企业的隐性信息。且申请周期时间较长,企业不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成熟期的企业就要更多的考虑融资成本与风险的问题。资金瓶颈不再是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企业对于融资政策的选择也开始考虑更多方面。保守的公司管理层选择的融资手段可能是扩大留存收益比例,将风险进行内部消化。相反,激进型的管理者会选择更多的外源融资来扩大企业规模。
风险投资在这个阶段也可扩大投资规模来弥补企业资金缺口,股权融资也会成为一部分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总之,成熟期的企业风险控制手段丰富,资金缺口相对较窄。
四、政策建议
前文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风险控制融资模式,期望能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助力。但是融资环境的改善也势在必行。
1.商业银行贷款施行区别定价,放松管制
不管怎么控制风险、分散风险,银行贷款中银行都要承担一定风险。风险理应与收益是对等的,但是我国贷款利率是固定的,不能根据不同贷款对象施行不同利率。这就导致银行宁愿以较低利率向风险小的国企或者大型私企贷款而不愿以较高利率向中小企业贷款。只有区别定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信贷约束。
2.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打造流畅的信息交换平台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制度落后,银行在放贷时还要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这不仅会加大银行的成本,也会对企业产生负担。我国有些地方企业每月要向统计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报送三份报表,而且统计口径不一致。如果这些政府部门信息可以共享,银行在放贷时可以直接导入信息平台的报表,参考税局企业纳税情况,掌握企业获得政府资助信息。如此,不仅节省了成本也有效防止了道德风险的产生。
3.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服务水平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虽有中小板和创业板,但是审批手续繁琐,要求较高,可进入的企业较少。建议应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促进中小企业进入股票市场。
4.变政府直接投入为引导基金,强化服务意识
我国政府对企业的资助力度不可谓不强,但是多为直接性政策性资金补贴。政策性补贴是国家对诸如高科技企业、商务示范企业等的专项补贴,这类补贴采取直接投入方式,不需企业承担任何成本,现实中,极易导致寻租的产生。企业为了获得政府补贴,采用造假或者改变使用用途等方式骗取补贴资金,反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建议政府补贴采取引导基金的方式,设立基金或者担保公司,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专门对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等活动。变直接投入为侧面资助,对于培育企业的积极性,防止寻租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的融资和经营提供助力。例如,我国很多地方成立了集聚区或者经济示范区。这些地方成立以后只是给企业提供土地的优惠政策,而后不闻不问。政府成立集聚区后,要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除可成立政府引导基金以外,还要搭建起企业、银行、担保公司的桥梁,建立可共享的信息平台,切实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5.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典当行产业、发展融资租赁产业
前文已对风险投资进行论述,我国风险投资事业还有很大潜力,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都能提供帮助,发展风险投资事业是一项重要工作。另外,典当行、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模式具有传统融资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点,手续简单、速度快,可成为传统融资模式有效的补充。建议大力发展典当行、融资租赁等产业,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贵州省教育厅项目《贵州省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融资意愿背离分析》(项目号:12SSD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Ross.S.A.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Signalling Approach[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2
[2]Berger,A.N.,Udell,G.F..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
[3]Helmut Bestr.Screening vs.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
[4]陈晓红,刘剑.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
关键词:小微企业;违约概率;logit模型;贷款不良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1-0007-05
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支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成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的话题。现阶段资金短缺仍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而银行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为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银监会在2012年6月8日出台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降低了小微企业的风险权重,降低了小微企业相关业务的资本消耗,部分地方银监局放宽了对辖内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风险管理仍是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商业银行实际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小微企业一般财务管理不规范,导致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难以全面、准确评估其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这使得对小微企业的风险量化存在较大难度。因此如何对小微企业风险进行识别和计量,成为各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过程中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有效的小微企业风险度量技术,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规范小微企业准入标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也是商业银行特别是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定位的中小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并规模化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必然途径。
本文立足于我国小微企业的现状,以商业银行内部小微企业信贷数据为基础,借鉴前期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结合商业银行内部评审过程中所重点关注的要素,深入分析影响小微企业风险程度的因素,并建立了以违约概率等财务因素、非财务因素为自变量的风险测度模型。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变量选择与前期研究文献有较大不同,也不同于完全基于财务因素的小企业风险计量研究。
一、文献综述
企业风险计量模型早期主要基于财务数据分析。在上个世纪60年代,比弗(Beaver,1968)建立了单变量财务指标线性判别模型,奥尔特曼(Altman)建立了基于5个变量和7个变量的Z分数模型。在财务比率分析的基础上,为探索更易于推广的计量方法,奥尔森(Ohlson,1980)和扎格雷安(Zavgren,1985)使用logit模型分析企业风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入90年代,JP Morgan等公司开发了creditmetic 、CPV等评级模型,在各大银行广泛应用,但因为这些评级模型需要较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并且要求被分析的企业财务制度健全、财务管理规范,导致该类模型对以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的中小银行适用性较差。
国内对于信用风险计量的研究起步较晚,陈静(1999)较早地应用计量模型分析财务数据预测国内上市公司是否会被ST;张爱民等(2001)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判断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吴世农、卢贤义(2001)分别采用单变量模型、fisher判别模型、logit模型等预测上市企业是否会出现财务困境并得出logit模型判别效果优于其他模型的结论;李志辉、李萌(2005)从某银行内部寻找上市公司客户,并通过线性判别模型、logit判别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判断分析,同样得出logit模型的风险识别和预测的准确率较高,判定结果好且模型较为稳定,推广能力强。由于中小企业财务数据获得难度较大且数据的真实性较难保证,国内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在上市公司或大中型企业上。为研究针对中小企业风险的计量方法,徐晓萍、马文杰(2011)以非上市的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和决策树模型对46个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了计量分析,但分析的自变量也都基于财务数据。
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部分银行已建立了针对小微企业的审查审批部门或岗位,但贷款调查、审查等方面仍然与一般企业贷款流程没有明显区别;小微企业评级方面,与一般企业相比也没有设置特殊的变量。鉴于小微企业财务透明度差、财务指标有效性差、个人因素影响较大的实际特点,在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上还是主要依靠专家把握。通过建立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计量模型,不仅可以降低专家判断模式下的成本,实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规模性发展,而且能够有效控制小微企业不良率,促进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发展。
二、数据及模型的选择
(一)样本数据的选择
为便于对已发生信贷业务的小微企业客户违约情况进行判定,并便于数据修补,本文以某商业银行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取得贷款的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积累不完整及重要指标无法修补的客户,并兼顾行业覆盖度,共筛选得样本192个,基本涵盖了该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以其中76个作为训练样本进行建模,其余116个作为测试样本,用于检验模型的区分能力,判断模型的推广能力。
在对违约客户的判断上,本文没有直接采用新资本协议中的定义,而是将逾期时间超过1个月或有迹象表明自身已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客户一并认定为违约客户。经对违约客户进行认定,76个训练样本中,违约客户25个,其余51个客户为正常客户;116个测试样本中,违约客户36个,其余80个为正常客户。
(二)变量的选择和处理
现阶段,小微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规范,财务数据缺乏真实性。因此,仅仅依靠财务分析来判断小微企业的风险状况,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操作中更加注重对小微企业非财务因素的分析。本文在对某商业银行贷款审查环节审查人员所重点关注的非财务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后,选择以下指标为研究变量(见表1):
1. 从业经验。主要指借款企业从事该行业的时间长度。一般认为,从业经验越丰富,抗风险能力越强。在下文分析中,将以年度为单位对从业经验进行量化分析。
2. 经营者个人信用。主要指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的个人征信记录中有无逾期现象,及一定时期内的累积逾期次数。在下文分析中,将以小微企业客户贷款申请日之前3年内的累积逾期次数作为变量值。
3.议价能力。主要分析企业是否为上游企业的主要客户,谈判地位是否主动,可否赊销。该指标通过设置虚拟变量进行计量,具体为:当客户可获得上游客户的赊销时,认为客户议价能力强,代表议价能力的v值等于1;若客户不能获得上游客户的赊销时,v值等于0。
4.下游客户集中度。主要指下游客户是否集中,具体通过最大客户占全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进行确定。因销售收入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数值,实际操作中,审查人员往往更加关注下游客户是否集中这种定性指标,而且下游客户销售收入的具体数据较难修补。因此,为适应信贷业务操作习惯和便于数据采集,该指标通过虚拟变量进行。当最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65%时,认为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r=1;否则,认为下游客户集中度不高,r=0。因为对于大部分小微企业而言,销售渠道相对有限,对下游客户集中度判断较为容易,部分小微企业下游客户集中度可以根据贷前调查结论直接判断。此外,本文在分析过程中也发现这种处理方式的显著性和预测效果都较好。
关键词:公司治理 上市金融企业 因子分析
融行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性的行业,因此良好的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对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金融危机过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风险控制对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微观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的失效是导致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的学者已经开始探寻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防范和控制金融企业风险的发生。然而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以期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来有效降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林毅夫(1997)指出,公司治理结构就是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安排。根据相关文献,本文主要从内部公司治理结构即股权结构、高管激励和董事会特征这三方面选取变量进行研究。
(一)股权结构。本文主要从企业所有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国有控股,许多企业的第一大股东主要为国有股。虽然有众多文献说明国有控股企业的业绩比非国有控股企业的业绩更差,但是在金融行业中,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经营业绩也比非国有控股金融企业要好。因为,实际控制人的性质若为国有,则政府股东可以直接影响董事长及高管的任命,进而降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提高控制风险能力。
假设1:企业所有权性质为国有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股权集中度较高也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并且控制权大部分集中在第一大股东手中,其影响上市公司行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表明公司的控制权掌握在少数管理者的手中,少数的管理者很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其他股东的利益进行违规操作,这意味着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会越高,风险控制能力相应越低。
假设2:股权集中度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负相关。
(二)高管激励。本文主要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和高管薪酬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当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时,管理者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地位,这会严重影响董事会的独立性,甚至会导致董事会丧失独立性。当企业设置的部门形同虚设,监督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在这种情况下,上市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风险控制能力相应越低。
假设3: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负相关。
合理的报酬奖励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管理者,使股东与管理者的问题降低。合理的薪酬又会使高管更加关注企业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风险控制能力也随之提高。
假设4:高管薪酬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在合理范围内正相关。
(三)董事会特征。本文主要从独立董事人数和董事会规模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二者共同决定董事会的独立性。
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较强,独立董事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发挥的越明显。一方面,独立董事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使其更关注企业的各项风险,以保障自身可以收到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我国“一股独大”的经济环境下,独立董事可以有效抑制问题,降低财务风险。这意味着独立董事越多,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就越强。
假设5:独立董事人数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董事会人数较多时,会有较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参与并决定公司的决策。他们运用其专业知识弥补其他董事会成员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充分实现互补,提高风险的控制能力。
假设6:董事会规模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由于金融行业主要经营负债,资产负债率相比其他行业要高出很多,这也要求金融行业有较高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资产负债率越高,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相应增加。
假设7:资产负债率与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的金融企业作为样本来源。由于我国上市的金融企业仅有43家,研究对象的样本容量过小,用常规的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的结论很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数据全部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这43家上市金融企业的2013年度报告。
(二)变量选取。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股权结构、高管激励和董事会特征三个方面来分析公司治理与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关系。其中,股权结构的变量包括股权集中度和企业所有权性质(Nature)。股权集中度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ash)和公司前10位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H10)表示,该变量数值越大,说明股权越集中。企业所有权性质用实际控股人的性质来表示。高管激励的变量包括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Dual)和高管薪酬(Ggxc)。董事会特征的变量包括独立董事人数(Outdir)和董事会规模(Dirsize)。本文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 19.0。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说明上市金融企业财务风险较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大值为68.3663,最小值为6.0807,二者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公司前10位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距也较大(最大值为0.549,最小值为0.0101),表明样本公司股权集中度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便于研究股权集中度对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由同一人担任占绝大多数,约占98%。大多数上市金融企业的董事会有13名董事。独立董事人数的均值为46.7%,超过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人数规定(1/3),中位数为5,表明大多数上市金融企业中独立董事的人数符合证监会的要求。上市金融企业中为非国有控股企业仅有47%,53%的上市金融企业为国有控股企业,表明国有控股的上市金融企业占大多数。
(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中选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变量,以简化的数据来描述原来整体数据信息的一种降维的方法。
1. 主要步骤。
(1)因子相关性的检验。根据SPSS 19.0软件可以得出本文选取的8个变量的相关矩阵,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大多数大于0.5,表明这8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对标准化后的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KMO值为0.591>0.5,且Bartlett球度检验的值为235.492,相对应的P值为0.000,表明所检验的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并且变量之间具有较多的共同因子。因此原始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2)提取共同因子。运用主成分法确定因子载荷,当特征值大于1时,提取了3个共同因子。如表4所示,这3个共同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7.682%。表明已提取的3个共同因子因包含了大部分原始变量的数据信息,可以替换掉原始变量,衡量我国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将已提取的3个共同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得到表5所示的旋转成分矩阵。
表5中各变量根据负荷量的大小进行了排列。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由OURDIR、DIRSIZE、LOAR、GGXC共4个变量决定,在公共因子F1上的载荷分别为0.936、0.884、0.785、0.688;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主要由H10、LASH、NATURE共3个变量决定,在共同因子F2上的载荷分别为0.962、0.928、0.618;第三个共同因子F3主要由DUAL决定,在共同因子F3上的载荷为0.922。
(3)求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以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综合得分评价。因子综合得分F表达式为:
F=0.34510×F1+0.28914×F2+0.14259×F3
由3个公共因子得分以及综合得分F的公式,可以得出我国43家上市金融企业各自因子综合得分,如表6所示。
2.实证结果分析。
(1)第一个共同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34.510%,主要反映了董事会特征对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其中,高管薪酬反映了上市金融企业的高管特征因子。由表6可以看出,平安银行、中国平安、民生银行在第一个共同因子F1上的得分名列前茅,而爱建股份、陕国投A、安信信托在第一个共同因子F1上的得分靠后。表明国有控股的大型上市金融企业董事会规模越大,风险控制能力越强;高管薪酬越多,高管对企业越忠诚,对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就越强。
(2)第二个共同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28.914%,主要反映了股权结构对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由表6可见,国海证券、陕国投A、爱建股份在第二个共同因子F2上的得分排名居于前列,而广发证券、光大证券、光大银行在第二个共同因子F2上的得分不理想。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上市金融企业对风险控制能力就越强。
(3)第三个共同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14.259%,主要反映了高管激励对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由表6可得,宁波银行、宏源证券、民生银行在第三个共同因子F3上的得分分列前三名,而中国银行、国海证券、东吴证券在第三个共同因子F3上的得分居后。表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有利于控制上市金融企业的风险。
(4)综合三个共同因子得分的排名,各企业综合排名与各因子单独排名波动较大,表明各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都有所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公司治理策略来控制风险,不能一概而论。例如,综合排名第6的陕国投A,董事会特征因子排名倒数,但在股权结构因子上排名第2,因此,陕国投A需要增加董事会人数或者独立董事人数,以增强其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四、结论
综上,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上市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1)优化股权结构。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效率,即要求合理的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公司前10位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应该在适当的范围内,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中出现“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2)建立健全内控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内控体系,完善内控评价体系。及时地对公司发生的各项业务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效地降低操作风险,提高对风险的监控及防范能力。(3)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董事会是掌管公司事务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的规模是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合理控制董事会规模,提高董事会工作效率,增强风险控制能力。此外,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及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也对公司经营业绩具有重大影响。在选择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时,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味地模仿其他成功的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鲁桐,党印.金融危机后公司治理研究的最新进展[J].产经评论,2014,(1).
2.林毅夫,蔡口,李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1997,(3).
3.李艳红,贺赣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传导机制与数据检验[J].南方金融,2009,(5).
4.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2008,(10).
【关键词】 财务;经济学;企业;风险控制
作为企业的运作核心,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成为人们逐渐关注的焦点。同时企业为了能够获取在市场中的优势竞争能力,财务风险的控制成为重要的保障条件。通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均衡市场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将从收益和价格,以及价值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与决策管理,从而对企业财务风险起到有效控制。
一、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在财务活动中,由于被某种无法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能被确定,使其出现巨大损失。其风险可能是投资和筹资造成的危险,也可能是收益分配和外汇等造成的风险,这些都是无法被预料的。一般情况下,企业风险的形成有财务和经营风险两种。要想有针对性的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就必须对企业财务风险所具有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不确定性和共存性,以及激励性等特点进行了解。随着现代企业逐渐扩大自身的组织规模,企业投资行为因此延伸到投资领域的范围中,这样一来,企业资产定价的理论渗入到了现代财务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
二、现代财务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风险控制问题
1、投资决策中企业风险控制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期间,马科维茨先后两次分别提出:资产组合与有效分化两方面问题,并在不确定的条件以预期收益和组合方差间的均衡问题,讨论了金融资产选择的现代财务经济学理论,也是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从企业经营的本质方面来说,现代资产的组合就是以多元化经营方式将企业总体风险进行分散,在确定企业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与可行域后,再根据投资者有效边界和无差异曲线切入点的确定,决定最佳风险资产组合。在以往的经济学理论中,如果企业投资资产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那么企业在高度财务风险的情况下,必然要求获得相应高额回报,这与现代财务经济学理论存在一定差距。在现代财务经济学理论中,任何投资风险的收益不能局限于某一资产,而是针对整个资产组合来分析的,只要企业投资收益相关系数小于1,那么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将企业风险分散,以达到对风险控制的效果。企业风险控制问题在投资决策中主要是由投资者根据需求以资产配比的手段,均衡收益准线风险偏好与风险投资预期效用,确定组合预期收益方差与风险间比值,选择不同风险程度提前降低风险。
2、定价决策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问题
现代财务经济学在资产定价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资产定价与套利定价模型的投资风险理论。通过单项的资产风险衡量指标系数,在各企业投资决策分析中被广泛应用,以收益变动反映资产风险。在资产定价模型中风险存在无法分散和多元化经营分散的风险。前者对企业风险控制只能通过消极的风险回避方式来避免企业风险对财务造成损失;而后者则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散来避免企业风险造成财务损失。在套利定价模型中,资产风险的因素以预期收益变动作为定价基础,将现时价格和预期日后的收益进行定量,这种模型对企业风险的测度更为精准。同时,在两种模型定价的基础上,现代财务经济学还将运用现代的期权定价从其它角度对企业资产定价体系进行了模型构建,使企业风险与资产价格间的数量关系得到了量化,并从长远的发展来说,使企业投资者能够依照风险偏好制定最优化的风险管理方式。
3、融资决策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问题
融资决策中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主要是进行符合现代企业的资本结构。在进行决策的确定前,不但要对企业外部宏观环境进行思考,还要对资本市场约束进行思考。从而选择合理最佳的融资方式成为企业主要财务依据和资本结构的约束。在现代财务经济学视角下,企业的经济基础是产权制度,企业融资安排是财务风险的控制。围绕企业债权与股权融资相互替代和无法替代两方面来说,在现代企业净现金流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企业资金来源的合理配置,达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三、企业风险控制和改善的策略
首先,加强我国政府的支持和构建健全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虽然我国在推动企业发展的时候,设立了一些政策与法规,但是依然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步伐。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对贷款方式的改善来解决企业融资者的资金问题。同时,由于企业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财务方面的不确定性,使企业财务风险存在潜伏期,因此,针对该风险可以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严格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避免企业在财务上出现严重损失。
其次,完善财务决策体系,根据企业实际财务状况制定信用政策,并加强对财务的管理,使资金回收率获得提高。由于我国企业财务在决策方面存在某些主观或经验方面的决策失误现象,造成企业风险的存在,因此,为了能够降低企业风险,企业可以在做完充分的市场调查以后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企业财务决策是否与现展相联系,是否能够在企业固定资产的前提下提高其盈利水平。
最后, 加强企业风险观念和制定风险控制制度。树立正确的企业风险观念,坚持均衡预期收益与风险原则和科学预测各种因素对企业财务带来的不确定性,以确保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并采取各种防范和控制策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同时,在建立健全的企业风险控制制度前提下,还要不断加强企业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以及防范能力,促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动力获得提高。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决策都将存在着风险,企业任何一项财务的决策都将决定着企业风险和收益期望。在现代财务经济学的视角下,财务经济学理论为企业做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指导。从收益和价格,以及价值三个方面构建企业风险控制分析框架,在提高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同时还确保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本报记者 李敏;专家热议: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挑战与机遇[N];亚太经济时报;2010年
[2] 贺冬娥;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J];硅谷;2009年08期
[3] 汤莎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研究[J];才智;2010年08期
关键词:担保企业;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F27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026-03
随着全国担保行业的蓬勃发展,担保机构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数量也开始增多,涉及到的业务领域也更广泛,在经济发展中也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担保企业本身从事的就是具有很高风险性的商业行为。整个担保行业风险的增大,伴随而来的是银行资金风险增大和民间资金风险增大的双重风险。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越来越多的担保公司抗风险能力增强,整个担保行业才能真正做到稳定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担保行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尝试性地从担保类企业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一系列程序上去研究担保类行业的风险控制,针对中国对担保类行业的需求,探讨适合中国担保类行业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风险预警方案,促使中国的担保类行业主动响应、主动融入、主动对接中国金融业建设,为中国担保类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
一、担保企业风险预警流程图
COSO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COSO)2001年正式对外公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ERM)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框架是一个在战略决策以及在整个企业中贯穿实施的过程,用于识别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偏好的范围内,并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ERM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设别、风险评价、风险回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八个基本要素共同作用,构成了风险管理机制。它的终极目标是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价值。
鉴于此,中国担保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也可借鉴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部分相关原理,为担保企业减少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根据ERM的部分相关原理,本文将中国担保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划分为以下几个流程(见图1)。
二、担保企业风险模糊评价步骤
第一步,根据被研究的担保企业实际情况,识别风险评价内容,选定评价因素,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四层:第一层:决策目标(A),以担保类企业终极风险的控制为总目标。第二层:目标层(B),根据担保企业风险模型=内部风险B2×外部风险B1。第三层:子目标(C),根据担保内部风险=人的风险C1×管理风险C2。第四层:指标层(D),根据担保企业经营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分解出影响B2、C3、C1的多个因素。第二步,根据各风险因素在导致风险事物中影响程度不同,确定权重,构造判断矩阵。
具体办法是:首先,结合被研究的担保类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德尔菲法对担保类企业部分项目经理进行调查问卷,请各位被抽取的专家根据自身的经验并按照(图2)所列的判断矩阵标度说明,运用两两比较法,逐层分析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得出成对比较矩阵。其次,再对各要素的重要性进行打分,将各要素对整体评价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作为权重分配到各项目上。最后,综合各专家的意见和结果,形成权重Wi,得出判断矩阵。
第三步,进行层次单排序。根据判断矩阵运用数理统计和Excel软件计算出各层单排序。
第四步,进行一致性检验。运用AHP来测量所作的成对比较的一致性。
第五步,根据评价的要求,设置等级评语,如低、较低、中、较高、高等,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根据风险因素分析法确定企业风险的等级评分评语集:[ 1—2为低度风险,3—1为较低度风险,5—6为中度风险,7—8为较高度风险,9—10为高度风险]。
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每次担保项目、以及担保机构的所有担保项目的进度如何、合作银行目前的政策和额度等因素按照本文提供的这种综合评分规则进行综合评定。如果认为可以对该项目进行担保,则将结果上报项目评估委员会。这样的逐级上报的制度,不仅能够从担保项目本身来衡量风险,也能够根据担保公司的当时实际状况来进行综合评定,作出最有利于担保机构的决定。
三、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策略
风险控制是指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按各类风险的重要性分别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方法,选择适应的风险管理机制策略,通过缩小损失程度,将可能的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1.风险回避策略,建立反担保机制。风险回避策略指在担保作业过程中,经过预测,内部人员认为所面临的风险无法控制,或控制成本太高没有必要进行控制而采取的有意识的回避策略。中国企业人员要客观评价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风险管理机制能力,慎重选择担保项目,尽力规避缺乏人力资源支持、行业跨度大、技术难度大的项目。可以设置反担保机制,如,担保机构在设置反担保物时,一般要求其具有以下条件:(1)中小企业在抵押或质押式,拥有经过有关法定机构批准的实际所有权;(2)反担保物加上其他一些反担保措施的金额总和大于担保机构的项目担保额;(3)不存在其他的而一些违反法律或是容易引起争议的情况出现。
担保机构也可以通过让申请担保企业提供保证人的方式作为反担保。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担保机构需要详细审查这个保证人。但由于保证人方式的反担保存在着一些其他问题,在实际业务中,担保机构都是反担保物方式跟保证人方式结合使用的。
2.风险分割策略,设置保证金制度。风险分割策略指担保人员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特性进行分割,按照风险的依存状态不同将担保项目分割为不同的风险等级。对那些风险程度较高的项目,更加谨慎行事,适当时可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随着担保行业的竞争激烈,以及行业风险的加大,为了降低在保项目的履约风险,担保机构也应该建立保证金制度。通过对每个项目的履约保证金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被担保机构的经营行为,提高其还款意识。保证金主要是一旦借款企业没有按时全额偿还银行贷款,担保机构发生代偿行为,则担保机构可以自行先将保证金偿还银行贷款,弥补其损失。防止贷款风险的扩大化。
3.风险控制策略,建立相互牵制制度。风险控制策略指担保企业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来限定与控制风险。它可分为组织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内部控制涉及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内部人员的技能和知识,实行工作职责分工与牵制等,如:可以针对担保项目根据重要程度分别由不同的级别的领导负责,部门经理、主管项目经理、项目执行者等进行相互牵制。而且因为担保机构在同一时期会有许多不同的担保项目,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此次担保项目以及担保机构的所有担保项目的进度如何、合作银行目前的政策和额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如果认为可以对该项目进行担保,则将结果上报项目评估委员会。这样的逐级上报的制度,不仅能够从担保项目本身来衡量风险,也能够根据担保公司的当时实际状况来进行综合评定,作出最有利于担保机构的决定。外部控制涉及国家法令、行政监察控制等。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中国担保类企业是有风险的,但是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一系列程序去详细分析和控制担保类企业风险。同时,对担保项目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便可以使担保机构将担保项目风险进行准确定位,并制定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风险控制策略——内控的相互牵制制度的建立、风险规避策略——反担保的管理、风险分割策略——担保保证金制度建立等等,这样,可以帮助担保企业管理层在实际工作中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改善外部环境,理顺内部关系,使企业风险降低到最小化,促进企业不断健康、快速、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德安,田靖宇.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运行风险及控制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0,(6).
[2] 仲彬,刘念,毕顺荣.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金融研究,2002,(4).
[3] 张兵,胡俊伟.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2).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类型; 风险防范与控制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合理借鉴了以美国COSO报告为代表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与我国企业所处地具体环境及经营管理实践相协调,为企业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统一标准,其整体架构主要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项要素构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日益重视,颁布了若干法规,但是这些法规主要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入手,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环节,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的控制思路。即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它控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经济发展全球化,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企业面对的市场风险,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等全过程、全方位控制发展。此次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无论从原则上、目标与要素上都突出强调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就是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内部控制中风险防范与控制浅谈一下个人的认识。
一、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风险,源于事物的不确定性,是一个事项将发生并给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进入二十一世纪,多样化和多变性的环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经历实质性的变革,由于技术的快速创新及由此导致的制度创新、经济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一方面变化周期缩短,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另一方面商业环境和市场竞争变化越来越彻底,企业明天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可能与今天的几乎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现代企业处于高风险的经营环境之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面临更大的风险。风险已成为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管理、防范与控制风险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目的在于对威胁其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
对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常见的企业风险包括:一是战略风险,即不恰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规划导致的风险;二是决策风险,即决策失误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风险;三是经营风险,即不适宜的经营手段导致的风险;四是财务风险,即失去融资能力或遭致无法承受的债务而导致的风险;五是信息风险,即不相关、不真实信息报告导致的风险;六是环境与法律风险,即环境骤变和政策不明朗导致的风险;七是灾害风险,即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人为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风险等。
正是因为风险的存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才成为必要。风险防范与控制对企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而且应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和轴心工作。
二、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风险的防范及有效控制不到位。而针对如此多的风险,企业却缺乏相应的控制,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人员和适当的控制活动,造成企业的隐形失控因素。
(一)一些企业对风险因素的把握不够全面
对于上面列举的诸多风险因素,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只看到部分风险,因而忽视了其他风险因素。没有将各种风险因素作为决策和投资分析时的标准化考量要素。
(二)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全面、系统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
没有认识到风险防范与控制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与外延,认识上的局限影响了实践的推进。由于风险因素的复杂、多样,控制风险需要多层面、多角度联动,但目前许多企业没有对风险实施统一管理,缺乏明确的风险控制流程,风险控制架构不健全,有些环节较薄弱。
(三)缺乏一套可以量化的风险识别、衡量指标
监管部门目前还没有制定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对企业自身来说,由于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等的限制,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更多的是依靠经验,模型分析、量化分析较少,因此,常常难以做到有效的风险预警。
(四)没有有效地将风险防范与控制理念导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
目前,许多企业更多地注重具体项目的风险,对风险控制的理解较肤浅和狭隘,没有认识到企业中的每个人、每个环节都关系到风险防范与控制,有的甚至认为风险的防范控制主要是个别部门、个别人的工作。因此,在强调建设企业文化时,有些企业并没有将风险防范与控制渗透进企业价值观,没有深入员工人心,从而导致在行动上不能有效落实控制风险的要求。
三、企业如何进行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企业要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有必要建立一套相对明晰、稳定、完善的控制程序,以确保风险控制机制顺畅运行。
(一)建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技术程序
1.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企业风险预警系统是在以对相关信息(如相关产业政策、国内外市场竞争状况、行业发展状况,企业本身各类信息等等)采集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提前向决策者发出警示,最终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预控。风险预警系统应先于风险实际发生发出预警,使决策者在实际危机发生前,尽早采取措施、有效应对,防止风险的实际发生和尽量减少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识别风险。在风险预警系统的指导下,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主体特别是领导主体和操作主体要对上述可能产生的种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即要弄清企业潜在的及可能发生何种风险,并对风险产生的后果进行初步分析。
3.评估风险。探索制定一些可以量化的风险控制指标,这些指标内容应包括经济风险类、信用风险类、流动性风险类、资本风险类、经营风险类等等,然后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必要时可进行压力测试,从而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为防范控制风险提供依据。
4.控制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及公司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尽全力防范控制风险。
(二)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组织程序
1.制定明确的企业目标,确立风险防范控制的机制。企业在经营中必须制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只有确立了清晰的目标,才能指导、引导和激励企业上下朝着明确的方向前进。目前许多企业实际上没有中长期的战略目标,有的甚至没有年度的经营计划,如同“盲人摸象”般地从事经营管理活动,这必然潜藏了严重的风险。确立目标后,公司上下就会适时用目标衡量实践活动,及时纠偏补正。
2.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建立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重要内容。如果企业没有制度,无章可循,就会导致少数人随意操纵局面,使企业面临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就是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强重大投资项目风险预警和防范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强调以制度防范为基础,形成规范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环境。
3.全员负责风险防范与控制。企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不是几个人、几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员的任务,因此可以说,人人都是风险控制的主体,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体。
4.企业的高层领导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主要领导主体,在风险防范与控制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高层领导行使风险防范与控制决策权。特别是应加强对管理层权力制衡的内控制度建设。对管理层权力制衡的内控制度建设是风险防范的基础,也是最难实施的,毕竟企业管理层在建设内控制度时,首先要约束的恰恰是自己。从调查统计来看,企业发生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管理层内控约束机制的缺失。负责企业经营决策的高层领导们权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监督,当个人绩效目标与公司及股东目标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前者,给企业发展带来隐患。因此,对管理层进行权力制衡不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5.风险控制落实到具体人。风险控制工作还要依靠经理层及下属部门以及员工去执行,因此,企业要通过制度安排等将风险控制任务,明确落实到具体人。
6.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是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关键。建立起面向企业管理层的内控制衡制度后,必须设计相关的关键控制流程与之配套。
7.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在制度和流程优化之后,不管哪个关键控制点的风险量化发生偏差,都将导致最后的决策发生偏移。所以,有必要强化对各关键环节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总之,加强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风险,已成为当前理论和实务界的共识,它对于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保证企业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当前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是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目前风险防控意识尚未在寿险行业内真正形成,在业务发展上,注重规模速度,强调数量增长,忽视质量改善。在发展战略上,为达到暂时优势,注重短期行为,忽视长期隐患。在执行制度上,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对易发生风险的业务部门,“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信任代替原则”现象仍然存在。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坚持唯业绩唯保费论英雄等等,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理念淡漠,如不加以改进,将贻害无穷。
二是风险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手段单一。风险控制制度尚不健全,对业务操作人员的责任和权限缺乏有效控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具体的防范措施,重要部门和要害岗位人员定期轮岗换岗制度难以落实到位,个别部门、岗位之间缺乏有效制衡的约束力,容易造成风险隐患甚至诱发腐败。内审、事后监督等部门对决策管理层和同级部门负责人的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导致“控下不控上”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普遍缺乏科学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形成数据集成,不能对保险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开发和利用,导致保险业务经营缺乏数理基础和有效依据,加剧了未来经营风险。
三是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寿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核心业务管理、投资管理,也包括人力资源、公共关系、法律事务的管理,还包括保险行业风险管理,而在我国,能够领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都显不足,培养和引进工作亟须加强。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对自己行业、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还做不到全面了解,对国际上发达国家保险业通用的风险管理观念、方法和技术也比较陌生。
2.完善寿险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我国寿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内容是,深刻把握寿险行业的运营规律,依据公司科学的经营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构建包括信息系统、预警系统、评价系统和控制系统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公司的风险容忍度,追求风险和收益的动态平衡。使公司在可接受的风险状态下,始终运行在持续、稳健经营和良性、有效发展的轨道上。
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 董事会作为风险管理系统的最高机构,对各种风险最终承担责任。管理风险是董事会的第一要务,要在董事会授权下建立风险控制委员会或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整合各类业务检查以及内审、纪检监察、事后监督等再监督形式,构建“大监督”格局,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统一整合各类风险管理资源技术,发挥监督的整体效能,同时明确内部风险控制责任。风险控制涉及到所有管理行为、服务行为和业务行为,涵盖了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覆盖了所有部门和岗位。同样很重要的是,必须配置相应的专业人才。如首席风险执行官的设立就是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大的变革。首席风险执行官(CRO)与首席执行官(CEO)、财务总监(CFO)同为公司的高管,并专门负责风险管理事务。CRO作为最高层的战略规划团队中的一员,他经常向CEO汇报。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独立地、直接地向非执行董事或董事会汇报。CRO不仅肩负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总职责,还负责与监管当局保持联络。他可以协调各运营部门,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的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全面规范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要从风险识别入手,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普查,并进一步进行准确计量和有效的控制管理,不断检查调整管理的战略和执行。包括风险定位、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和动态监察五步流程。风险定位是确定经营方向的指南,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定位应根据企业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和风险偏好共同决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找出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战略目标与风险对策。全面风险识别强调全面,是从公司全面、系统的整体角度认识风险,是对企业风险进行的全面普查和对风险因素间关系的分析;是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营环境、金融保险行业改革发展方向进行的分析;是对资本市场波动、货币市场走势进行的研究。风险计量需要一个统一的风险尺度,可以利用风险价值(VAR)、经济价值等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对企业整体风险进行计量和资本配置。风险控制是站在企业全局角度,充分利用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尽量从产品设计、投资选择等着手,使风险相互减轻或抵消,使管理措施的成本与风险程度达到“可接受平衡点”,通过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策略组合,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动态监督。全面风险管理是动态过程,需要随时检查管理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并及时反馈,根据修正后的资源配置计划,重复上一个流程进入下一个管理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