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雕塑艺术的分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雕塑形式;创新;渗透;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31-01
雕塑艺术从古到今渊源流长,他是人类历史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人们通过雕塑将自己思维中对现实事物的崇拜与对幻想世界的憧憬以物化的方式记录下来,将自己思想的永恒附着在材料的永恒之中。翻开历史,雕塑都是以显赫的方式昭示着自身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雕塑的语言和表现手段都被人们从各个方面发挥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出现了现代主义艺术之后,雕塑上人们司空见惯的各种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具象造型渐渐隐退,五彩缤纷的抽象、半抽象的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与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材料与制作在雕塑上出现了,雕塑语言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可谓应有尽有,这种跨越还包含了在艺术观念上的巨大转变,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变得前所未有地宽容。雕塑艺术在语言样式上的极端发展很快将它送到极致,雕塑艺术在形式上的原创变的几乎没有了,丧失原创也就仿佛丧失了它作为形式语言的意义,雕塑艺术的创作坠入了到空前的危机之中。
雕塑要发展,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创新。雕塑艺术应是最富于独创性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陈规和样板。为了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提高。雕塑家要积极吸收新的艺术手段,采取新的表现形式,坚持创新精神。当代雕塑应发扬“艺道合一”的传统,艺与道合,表示了艺术可符合天地自然宇宙的规律,可以揭示自然之理、社会人生之理。对境界的追求与人格的完善是分不开的。当代雕塑的发展也离不开高素质雕塑人才的培养,雕塑家不仅要领悟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去研究构成学、符号学、材料学、工艺学、图像学等等理论,在实践上要增强对材料认识的敏感性,善于运用自然材料、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和化合物材料等等,使雕塑得到新的发展。同时,雕塑艺术介入不同信息量的积累和不同学科的交叉、结合,可形成创造性思想、理论、观点和创造出新的作品。
在当今社会,雕塑艺术的地位和概念,在以前与现代主义是有相当差别的。它如同其它传统画种,如油画等架上艺术,以往视觉艺术中绘画和雕塑一统天下的格局永不再有。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多种视觉媒体的急速出现强烈地冲击着绘画和雕塑在视觉范畴中的影响,严重地削弱了它们在视觉艺术中的地位。进入当代,视觉欣赏的方式和手段也在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视觉习惯也不可避免地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雕塑艺术要正确的发展,就需要雕塑形态的概念扩展,雕塑可以吸收装置艺术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雕塑也可以学地艺术的环境意识与借景造物的手法;雕塑也可以结合一些多媒体的内容,使光、声、电的效果得以冲击一下单一体系与材料;雕塑也可以综合一些绘画的手法使得在色彩上有所突破,使得物体表面与主体发生多层次的结合,雕塑甚至可以学习观念艺术,增强作品在文化上的隐喻性、指向性方面的技巧,提高一些观念意识。总之,这样雕塑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它可能只是一个表达艺术观念的平台,平台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平台必须做宽,做稳,同时具有适当的灵活性。
这种雕塑发展中的多元展现,已经在雕塑界出现并发展着,目前,我国雕塑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具象、抽象、观念、装置各种形式无所不有。我们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从高科技的信息手段到大众传媒,从商业文化到观念艺术,从相关艺术门类到现代工业产品,我们就能最终完成这个转型。
雕塑艺术的探索可以大踏步地跨出去,只要能穷尽其发挥,雕塑也希望有其它内容跨进来,学科的相互渗透是学术进步的表现,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特征应当是清晰的,雕塑艺术需要学习。
但雕塑作为一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是无法或缺的。雕塑非雕塑化是雕塑艺术求变的自觉性进步,“变”是变革,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它不会变成其它,否则它将不会是人们所期望的结果。雕塑艺术立身之本的形态研究是不能放弃的,它是保证你能自如地在艺术殿堂里飞翔的翅膀。雕塑要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面向社会,以自身的文化思考与文化姿态担负起应有的文化责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环境;城市雕塑;抽象艺术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214-01
现代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化文明城市的重要因素,美化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大家的审美品位与艺术修养,是提升市民精神文化修养的重要元素。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从文化内涵、人文地理、丰富的色彩、艺术语言的多样化,反映了城市环境的变化。本文就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与形式进行分析,阐述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魅力。
一、现代城市雕塑设计风格的多样化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城市环境中最具文化品质的构成要素之一,得到众多的建筑师、规划师、公共艺术家和政府决策者的高度重视。21 世纪,人们必将对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雕塑艺术风格开始多样化,这一过程伴随着文化的发展产生。西方艺术经历了现代与后现代,并影响到雕塑艺术的发展,雕塑从传统的写实转移到了抽象、意向、超现实、观念性雕塑等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现代科技的应用与雕塑材料的多样性,使现代城市雕塑丰富多彩,雕塑色彩的变化也更加时尚与现代,因此现代城市雕塑风格变得多样化并与现代化人文城市融为一体。
二、现代城市雕塑具象写实风格
中西方雕塑艺术传统以写实为主,现代城市雕塑写实风格依然重要,广泛应用于小型城市雕塑和园林景观灯设计中,如广场、绿地公园、步行街及各种公共场所。写实造型的现代城市雕塑圆满地再现了人类的美好生活和对理想的追求、对艺术的向往,是雕塑艺术对生活的再现,进一步增强了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一件好的标志性雕塑在设计时首先应该了解当地的人文精神, 结合地域文化,在艺术美观与精神含义上达到相同的高度。
三、现代抽象城市雕塑
抽象艺术的产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结果,西方现代艺术从具象走到了抽象,并影响到了其它的艺术门类。抽象艺术是现代化的标志艺术,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吸收了抽象艺术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为现代城市雕塑带来了新的情趣和新的艺术语言形式。位于青岛五四广场的著名雕塑《五月的风》就是抽象雕塑的代表,鲜艳的红色,抽象的螺旋上升,代表了城市的品味,提升了城市的档次。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艺术流派,如:把雕塑的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状态,追求一种绝对统一的秩序美感和整体感,以使之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上坐落着一个由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创作的纯红色巨型雕塑《火烈鸟》,它形似一架弯下了吊臂的起重机模样,高达15.9 m,整个作品用钢板铆接而成,人们可以在它的身体下穿行。《火烈鸟》是以斜线和弧线来展现形体的,在整个造型中几乎没有一条垂直线和水平线,其庞大而又空灵的形体与周围的立柱形现代建筑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但是作品的线性造型又与建筑的直线感构成一种内在的联系,故又显得协调合拍,创造了一种富有生气的环境氛围。如《拱门》、《躺着的人》等,已成为美国城市景观的标志。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大胆的设想、野性的力量、牛仔的开拓精神。而野口勇的彩色抽象雕塑《红色立方体》,仿佛一颗在转动中被“定格”的大骰子,保留着它那“金鸡独立”的奇妙姿态,在四周的几十层高楼大厦的包围中。在由现代建筑群的直线织成的巨网笼罩之下,它的斜线和圆形孔洞显得那么的生动活泼,冲破了它所在的环境空间的压抑气氛。
四、现代城市雕塑的超现实风格与观念性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现代化城市雕塑风格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的技术与材料的产生也促使城市雕塑风格的多样化,超现实表达形式展示了更加现代化的思维与观念,展示了人类现代的生活方式。极少主义、观念雕塑的城市雕塑作品以简洁凝练的艺术语言为雕塑的主体观念阐释和艺术表现形式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无论是小区建筑群或广场街区仍然存在着样式单调、风格雷同或与环境不协调等不足之处。城市现代雕塑的设计风格趋势是多样性的,不同的设计风格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要。现代城市雕塑设计应有包容性,应具有浓厚的人文背景和民族、地域特征,现代城市雕塑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里德.现代雕塑简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 现代主义时期形式与观念的改变
装置艺术使材料与传统雕塑对接,而它的发展却是从平面绘画而来——现代之前的画家们普遍更注重对绘画本身的探索——也就是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绘画理论——自我批判,形式简化,回归艺术本体。但是1961年斯特拉一幅空白的画布作品的出现使得格林伯格的理论以悖论收场。而极少主义艺术家的出现,则引发了格林伯格理论体系的崩溃。反对艺术的自律和不需要观众的局面。从平面到空间,打破了格林伯格的艺术与非艺术的临界点,将“物”从二维空间转移到三维空间,创造剧场感,便需要观众亲临的体验。
被飞苹果在《新艺术经典》中分类为装置艺术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Serra)的一系列金属作品非常成功地改变了作品体验者对空间的理解。塞勒说:“我所感兴趣的是,通过构建空间,有助于得到我们究竟是谁的体验,以此为我们大家提供机会成为有别于自身的人。”这句话中透露了一些讯息:艺术家做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在提出问题,而受众不仅是自己,而还至少包括和自己同时代的,共同感知世界的人们。在他艺术创作生涯的前期,他的雕塑作品还停留在对材料质地的关注上。在“艺术的终结”发生后,查德·塞勒的作品有了变化——“我发现物体在空间移动的概念非常重要。”这里说的物体就是体验者,这种体验者参与的必要性被艺术家所重视。“我决定拓展空间的延续性。你必须围绕作品行走才能看清它。”通过查德·塞勒的这句描述,我们就不难理解他那件著名的雕塑作品《扭矩的螺旋造型》如何被创作出来了。“他们不断走进去观看。我想这些椭圆雕塑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在自然界和建筑艺术里都没有。这是全新的体验,而他们就是想弄明白这究竟是怎样的体验。”这件让所有体验者大吃一惊的雕塑作品,也完成了塞勒对“体验”的要求。
现成品的使用,材料角度也是对现代艺术的一个拓展,杜尚告诉我们小便池也可以放在美术馆,用现成品直接表达对传统艺术的反叛。他提出“真正的艺术是大脑的艺术”、不必“局限在画布上”。在他引起争议的同时也让当时的艺术家们开始反思。装置艺术的出现、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理论,都让雕塑家对创作产生了自省——艺术不可遏制地打破传统,模糊了类别和界限——如果除开三维体量概念的、可触摸的的架上雕塑、景观雕塑,当不可触摸的行为、影像、气味……都被囊括为雕塑的时候,如此剧烈的艺术形式的突破,对于雕塑家来说是机遇,亦是挑战。另外,雕塑家们开始重点关注作品的现场,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艺术表达方式的探索。
2 当下再也没有界限的形式
在艺术的形式并无明确界限的当下,创作所使用的材料早已不再是问题。而如何使用材料、如何呈现给作品的体验者、如何表达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才是重要的问题。
当今创作的手法和材料已经丰富得让作品体验者们大为惊叹。这依赖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让当今的人们实现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比如2009年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展出的《会说话的蒙娜丽莎》,这件视觉作品采用了全息影像技术、3D与语音互动技术,这些技术让体验者们不仅看到了这幅“活着”的世界名画,与蒙娜丽莎进行互动,甚至听到了蒙娜丽莎本人的声音(由科学家们根据面部骨骼的分析而得到),与她进行对话。新的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当下,科技非常有力地支持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然而艺术的方式不同于科学的方式。科学让人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体验世界。而艺术则是在精神上唤醒体验者。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家博丹诺特·斯迈尔德斯(Berndnaut Smildeas)的作品“云”。这位艺术家利用自己发明的烟雾机,将室内空气中的水汽凝聚起来,再辅以特殊的照明效果,制造出室内的“雨云”。他称:“我想象自己进入一个空旷的古典博物馆中,里面什么也没有,除了漂浮在室内的雨云。我想让这个场面变得更清晰,并由此获得灵感。”
雕塑逐渐失去了传统概念中空间与体量的衡量标准,也不能以架上或架下来界定作品的形式,甚至在艺术创作的当代,我们直接模糊了雕塑和绘画、装置、建筑、环境、气味、声音……之间的明确分界。雕塑这一明确概念在当下已不复存在,采用跨界、开放的态度迎引进其它学科的进入。而这种现状带给艺术家们当下及未来更多更广阔的创作自由。
参考文献
[1]《现场:殷双喜艺术批评文集》[第1版] 殷双喜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6年
[关键词]雕塑材料 现代 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82-01
一、传统雕塑材料
雕塑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表现手法区别于其他艺术,主要凭借三维空间表达其观念,在此前提之下,使雕塑的材料更为丰富化,并更具有可研究性。纵观雕塑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出,雕塑材料的发展和人类材料的革新是息息相关的。从历史中的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从原始社会——玉器时期到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器,从封建社会时期——铁器,直到当代,技术革命的创造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使其产生了大量化工材料,在现今社会,新科学、新技术、新观念、新材料的不断丰富,同时也赋予雕塑创作者形式多样的表现方法。
二、现代雕塑对材料的创新
以20世纪的法国艺术家毕加索为先河,雕塑家们开始运用多种材料来探索雕塑的各种表现形式,其中初期的现代主义对当代的雕塑最为卓越的贡献就是“拼贴”和“现成品”的理念。“现成品”同样也可以成为雕塑家手中的材料。因此又产生了一种新的雕塑形式,并成为了雕塑史上一个重大的拐点。随后,在一次伦敦艺术展览会中,《裹着裘皮的咖啡具》极其引人瞩目,这件作品在当时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代名词。
在此之后,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又出现如复制、挪用及借用等手法,而正是这种新观念、新手法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对以往的审美观念产生质疑,也使当代艺术家对材料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愈来愈重视。
那么,是哪些因素促成了雕塑材料的转变呢?
(一)社会背景及新材料的出现
影响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无论亚洲还是欧洲,古代艺术中会更倾向于抒情、纪实,这也可能是农业文明与自然环境的亲近,使人在其中较为悠闲的缘故。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迅猛发展,使得像合成材料、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被大量运用到生活中。
(二)艺术自身发展的要求
艺术的自身发展包括观念的变化以及形式的创造。对雕塑而言,突破和创新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一直以来,我们在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雕塑材料媒介,可分为不同的形式,如:陶瓷、蜡像、石雕、木雕等。在同一种材料下,使用不同的技巧与制作手法,又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例如陶瓷,既能制作出瓶罐器皿,又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动物与人物形象。这种与众不同的效果,极大程度上揭示了材料潜在的性格和丰富的表现力,这便使物质和技术上的积极准备对雕塑材料的转变做了充分的铺垫。
纵观雕塑材料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不论哪种艺术材料的发明、应用和发展,都预示着新的艺术语言的诞生,也都表明着人类对艺术材料旧观念的改变。
(三)生活节奏的加快改变审美接受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与普及,使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步入大信息时代,从而使生活的节奏飞速加快。互联网使全球变为一个地球村,人们无时不刻地都能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心态变得与从前大相径庭,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改变,已经不是细水长流式的慢慢品味,而是追求即时的愉悦和感官上的刺激,从而纾解了人们的生活压力。
(四)现代及后现代艺术观念思潮的影响
现代艺术是20世纪以来主要的艺术形态。随着西方社会步入到现代文明时期,出现了近代艺术与古典艺术两个完全不同形式的现代艺术。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后现代艺术已经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性的艺术潮流。纵观这些艺术现象,我们明显感受到后现代艺术的价值观。所以,现代艺术与具有反叛的后现代艺术相融合,便出现了传递信息与表达思想的新方法。
三、雕塑造型中材料功能转变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一)拓宽了材料媒介的范围
雕塑作品表现力度的提升归功于材料功能的转变与更宽广范畴的材料媒介的应用。雕塑创作中材料媒介的选择变得空前的综合和宽泛。雕塑者们为了要求造型的内在必要性,同时也可以使用多种完全不同的材料。所使用的材料既有传统雕塑材料,还包括如反光金属、蜡、玻璃、塑胶、电、绘画颜料等。
(二)对人类审美观念的影响
当今,人类进行艺术创作无时不刻地使用着材料,而现代在材料的使用方式上产生了重大的观念性改变。它与之前的艺术创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创作手法愈发自由,材料的选择愈发广泛,所表现的主旨也囊括了各个领域,表现了观念性的特点。
从审美接受方面来看,体现为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传播与其被社会所接受的这样一个动态循环的运动过程,在艺术活动中,审美接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雕塑材料的转变,导致了雕塑家对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的观念产生改变,而艺术创作本身的改变会对社会接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所关注的社会主题与审美观念的变化,可以为艺术的不断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
一、何为雕塑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是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统称,采用特定的物质材料加工出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它是一种独立的立体造型艺术。因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我们常说雕是减法塑是加法,因而按制作工艺区分,雕塑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细分则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如果按照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城市雕塑、宗教雕塑、景观雕塑和架上雕塑等。按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类、胸像类、半身像类、全身像类、群像类等。
二、雕塑的艺术语言
认识和研究雕塑可以从各角度切入,如雕塑流派、雕塑家、雕塑史等。但是认识和研究雕塑的最基本特质,还得从雕塑艺术语言着手。“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创造实物与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导师。一方面,它是构成感官视觉的独特内涵,另一方面,它又是表现艺术作品内在价值体现的桥梁。”了解并研究雕塑的艺术语言形式,有助于从本质上了解雕塑艺术的发展。那么雕塑的艺术语言有哪些方面呢?具体地说有以下四点:形体、空间、材质、加工改造方式。
(一)形体语言
形状(形态)与体积,是雕塑艺术最重要、最基本的语言。雕塑家作出具备一定的空间关系、体块关系、解剖关系、动势变化等,利用材料特性制作出或具象或抽象的各种形象,客观反映现实对象,传达作业内心独白。雕塑的形体语言有表情性、空间性、可触性特点。同时雕塑的形体语言也经历了写实――变形――抽象的发展历程。
1.表情性:雕塑的变现性具备其独有的艺术表情,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会带个观赏者不尽相同的观展感受。不相同的雕塑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加强作品表现力。例如意向的表现方式可以让人感到生动、趣味性,进而唤起其对事物的深思与联想。抽象的表现方式使人感到变化与无秩序,进而引发对艺术符号的深层思考。雕塑家利用人们对形体的共同感受来进行创作,以表达自己特有的思想感情。
2.空间性:形体占有的空间为“实空间”,包围形体的空间叫“虚空间”;因为有了虚实空间,形体才有意义。
3.可触性:雕塑能够让人感知存在,这是雕塑艺术独有的特性,故雕塑也被称为“触觉艺术”。雕塑不同于绘画,具备可触碰、多角度、三维纵深等特性,可以更好地与观众互动,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多样性。
(二)空间语言
雕塑的空间语言是指雕塑自身的空间塑造关系,即雕塑作品所占的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密切关联。空间是雕塑极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空间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其中用相当于绘画当中的进深感。雕塑家在制作泥塑过程中,首先需要想到的是先有空间,再有其他。如果只注意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空间感,或者减弱空间感的表现力,将很难领会雕塑尤其是景观雕塑的魅力。观赏者变换方位从不同角度观察雕塑,实空间与虚空间的相互交替,用具象思维或抽象符号观察其无限的空间变现,也定会乐在其中。
(三)材质语言
雕塑的材料语言极大丰富,是雕塑艺术的重要载体与表现手段。雕塑所用材料不分高贵低贱,因为雕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艺术与材料的合一,双方完美、高度的融合是制作优秀雕塑作品的前提条件。所谓没有材料就没有雕塑,材料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雕塑材料大体上可分为石材、木料、雕塑泥、玻璃钢等等。如木之松软、细密和温暖,使人联想到自然、生命;白大理石的坚硬、细腻、高贵,使人联想到品德的高洁,恰当地选择材料,认识和熟悉材料的性质,在加工过程中锻炼技巧和驾驭材料的本领,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材料的材质美,是每个雕塑家应具备的能力。
(四)加工改造方式语言
雕塑后期加工所呈现出的技术美,亦是雕塑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雕塑家对材料的特性需要做到心知肚明、了然于心,最后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艺术家对材料的极致追求,在加工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材料都有其特有的加工制作方法,同样的一种制作材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深入了解材料特性,运用合适便捷的加工工具,顺应材料特性进行加工处理,方能使雕塑作品达到思想、表现力与材料的完美统一。
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从阿纳森那里发掘出现代雕塑另一种更足为称道的价值――20世纪雕塑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对体量的探索转向对空间的探索。在1913年塔特林访问毕加索画室之后,迅速地被他绘画中的拼贴构成所吸引,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构成主义雕塑的创作。与毕加索《青铜牛头》这样的作品不同,塔特林更关心空间自身,而非材料和具体形象。就雕塑自身的发展逻辑而言,构成主义雕塑对三维空间的探索有着比对材料扩张更大的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对新材料的运用并非是没有价值的,但这些价值更多的却不是贡献给雕塑本身,而是在于对物体的运用开启了将超自然下降为自然之路,与古典艺术将自然上升为超自然截然相反。它们和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一道,为突破传统媒介和传统艺术本体做出了铺陈。如果要建立一种雕塑与装置艺术之间连贯的叙事,那么其逻辑必然是雕塑为了实现对自身的超越而放弃本体,从而由运用天然材料再现自然,由运用材料塑造有意味的形式转变为探索多种物体集合的隐喻和观念表达。装置艺术不但摆脱了雕塑高度统一的理论、手段和媒介的束缚,而且实现了对“本体”这一概念的超越。这也构成了装置艺术超越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但雕塑仍然被丢弃在原来的出发点,虽然雕塑的概念在今天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是模糊不清,但它最根本的标准正是它自身永远也无法超越的本体性――即是以空间和材料为核心,按一定规则由一些相对固定的符号组成的结构体。一旦“雕塑”超越了其“本体”,接下来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便成为:这种作品是否还可以被称之为雕塑?
“虽然这些盒子占据空间并且象雕塑品一样展览,他们却接近家具,而不是雕塑。”2虽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并没有真正地理解约瑟夫・科内尔(Joseph Cornell)的盒子作为装置的价值,但是却认识到它们至少不是雕塑。问题的根本在于,装置艺术并不是新媒介或跨媒介的,而是超媒介的。他的出现是对传统媒介对艺术分类的终结,所谓物体介入的装置艺术并不是向实物媒介本体的转化――如果说杜尚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现代主义的“物体”媒介的本体性的话,那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装置艺术则实在地超越了这一点。在装置艺术中,不再有视觉/听觉、时间/空间、再现/表现的区别,它可以任意地利用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雕塑、舞蹈、音乐、文学,现代传统的现成品以及新兴的电脑、网络和新媒体,而且这些东西即没有形成一种内在规定性,也不要求组合为一个结构性的整体,而是将自身视为一个开放的,不但“可读”而且“可写”的场域。因而,将装置艺术视为一个非雕塑的艺术门类自身是不确切的。在杜尚“生活即艺术”,博伊斯“社会雕塑”,卡巴科夫(Ilya Kabakov) “总体装置”中,甚至没有可以固定时空和组成物。在今天,大量的装置艺术家在这些更为根本观念的影响下,将装置作为社区生活、日常活动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类似于“大地艺术”这样的艺术样式,也同样参与对“雕塑”这样的传统概念的消解。
“组装,而不是‘雕’‘塑’,已经成为雕塑艺术的合法手段,艺术家们进入了组装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废弃材料代替了传统的青铜和大理石。创作又重新变成了一种技艺,一种工程。”3如果我们将这些组装描述为雕塑的话,那一定不是在一个既有的、严格的意义上说的,而仅仅是在一个一般的层面上描述其存在方式,在普通意义上的现代雕塑与装置艺术已经没有了本质性的差别,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场合因不同的需要而给予它们不同的名称而已。但是,我们也看到 “电视雕塑”“社会雕塑”等命名,而这无非是在前面的叙述上进一步文学化的结果,在这里“雕塑”二字仅仅成为行同虚设的符号而已。事实上,现代意义的雕塑是本质论的,而不可能永远、无限开放。而装置艺术也并不仅仅是将材料发展到现成物,再在其上企图叠加某种“观念”的直接产物。“装置是广义性雕塑的进一步延伸……将装置等立体艺术纳入雕塑艺术的范围,则必将使雕塑推向一个更为宏观的层面,在此暂且称之为‘宏观性雕塑’”4,这样的描述,如果这不是对雕塑的一种赞誉之词,那么多半仍然陶醉于现代雕塑必将包容一切的乌托邦梦想中。
因此,在整个20世纪的雕塑发展历程中,如何通过对“材料”和“结构”的探索来发展雕塑艺术,构成了雕塑艺术前进的两大主流。然而,装置艺术的兴起似乎打破了这种光明的前景。反省这段历史,可以更清楚地发现雕塑艺术在20世纪是如何寻求突破,如何面临自身“本体”规则而被约束,如何企图打破陈规与新的艺术方式合作。
参考资料:
1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美].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2 赫伯特・里德[英].余志强.栗爱平译.现代雕塑简史.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年9月第一版
3 李勇.世界雕塑史话.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4 许正龙.雕塑学.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01 罗尔.豪斯曼,我们的时代精神,1919,综合材料
02 克里斯.奥登伯格,软马桶,1966,人造皮革、不锈钢丝等
03 梅达尔多.罗索,卡尔内.阿尔特里,1883,蜡
04 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1919年,木、铁、玻璃,法国巴黎现代艺术馆收藏
05 约瑟夫.科内尔,无题,1945-1946
06 白南准,波伊斯,1988
07 马赛尔.杜尚,大玻璃,1915-1923,铅箔、银箔、油彩、玻璃等
08 约瑟夫.波伊斯,油脂椅,1964,油脂、木椅、铁丝
关键词:装饰雕塑 环境装饰 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J313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75―02
设计简单的装饰雕塑在现代社会的环境艺术已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装饰雕塑通过本身的美感和所使用的新型材料让装饰雕塑同整个环境想结合,给予人民不同的美的享受。不同时期的雕塑风格都会有所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思想,随着现代西方艺术观念引进,通过在材料上、造型理念上的不断发展,让装饰雕塑有了更大的发展。
1 装饰雕塑的相关内容
装饰雕塑的内容具有广泛性,主要包括同环境艺术、建筑艺术、景观上的艺术、在绘画上的艺术、科学技术、装饰材料等相关方面。另外,雕塑所包括的范围也是很广的,不算装饰雕塑之外,还有着例如:主题性雕塑、纪念性雕塑、功能性雕塑、陈列性雕塑这四种,装饰雕塑所体现的主要是趣味性,情节性的一些因素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通常被含蓄化,在装饰雕塑中所具有的生动活泼的魅力不仅体现出人们的智慧,还体现出人的理性追求。雕塑就比如是精华,要把转为精华的过程舍去,直接给人们展现出美的一面,能够在主管思想上更加突出,即使具有着艺术的浪漫气息,但是也不缺少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刻画。在设计者的设计下,装饰雕塑具有着虚实结合的美感。
在装饰雕塑的内涵中最具核心的一点是装饰雕塑具有的象征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装饰雕塑的表现方法,对该装饰雕塑的功能、作用、最后的整体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依据着不同的装饰雕塑要求设计不同的作品,在对装饰雕塑进行创作的时候依附性是基本的准则,更是整个雕塑的特征表现,意见完美的装饰雕塑作品不仅本身作品要十分优秀,还要求该作品同主体环境的一种相互依赖的状态,体现在供求的关系上,通过相互映衬,增加整个的美感。所以装饰雕塑并不容易,对于环境装饰来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具有着很大的使用性能,装饰雕塑能够同各种环境想协调,很恰当的融入其中,创造和谐的氛围,所以有必要对环境艺术进行相应的了解,通过对装饰雕塑的内容进行学习与掌握,把装饰雕塑运用在环境装饰之中就是装饰雕塑的只能,通过对环境的点缀,那么就成为了环境雕塑。
2 装饰雕塑同环境艺术的联系
2.1 装饰雕塑在建筑中的作用
随着环境艺术观念的产生,让建筑艺术的内在含义和外延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把同自然环境相关的一些人工环境都归入到环境艺术的领域内。人工环境不但包括着建筑物涵盖着园林绿化、环境音响、广告的招牌等等都能够为创造特殊的艺术氛围作出贡献。所以装饰雕塑在整个环境艺术当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通过环境艺术巧妙地把建筑和雕塑融合在一起,在环境艺术当中,雕塑就好比是环境的特殊语言,能够同花花草草、喷泉等创建和谐的艺术氛围。
通过建树同雕塑的融合,让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都得到了重生,虽然现代建筑所营造的是冷酷的,毫无文化氛围的环境,但是雕塑艺术填补这样的环境,装饰雕塑组以建筑环境组成部分的形式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整个环境艺术之中,装饰雕塑一直是为整个建筑环境起到加分或者减分的作用,关键作用就在于雕塑家能不能体会到自己的作品在所处环境中的具体定位问题,例如到底是围合屏蔽的还是引导暗示的、或者是供人远观的等等。
大多数装饰雕塑的具置是有设计师来决定的,大体的形状也受到了建筑物整体的结构相制约,装饰雕塑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装饰,不一定要有多么突出的思想性,只要是该雕塑同建筑物在情调或者形态、色彩、空间等方面想融合,那么这些装饰雕塑作品就具有了实用性的功能。
2.2 装饰雕塑所占据的建筑物空间
在传统的艺术观点中,只是把雕塑当成是一个具有三维立体感的模型,相比之下,现代装饰雕塑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现代抽象装饰雕塑,在该雕塑表面上经常会设计出一种捉摸不透的孔洞,孔洞同空间的相呼应就能体现出不同的视觉体验。在一些公园、园林绿地、家庭的庭院之中,装饰雕塑一般都会具有实体性,给人们一种生动和活泼的效果。通过具有请趣的装饰雕塑同建筑物之间的沟通,让建筑物外部的环境能够和雕塑融为一体。
装饰雕塑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通过对空间特征的掌握,人们依据一定的思想和精神把空间进行布局和安排,还要赋予装饰雕塑一定的内涵,茌人们思想的指引下,赋予雕塑一定的思想,把空间进行人格化和精神化的改造。这样的装饰雕塑才能够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作。
3 装饰雕塑在环境装饰中的作用
3.1 装饰雕塑的景观作用
装饰雕塑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确立,是确立在同雕塑周边的环境相衬托为基础的,不仅弥补了原来主体环境的一些不足之处,而且通过为环境加入主观或者主题性的一些因素,最后是通过整体和协调的效果来把整个环境的意境或者情趣激活的,就好比是锦上添花,因此不但增加了原有空间之上的美感,还提高了装饰雕塑的固有审美价值。装饰雕塑本身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供人们欣赏,同时,如果装饰雕塑在具体的环境之中达到十分好的效果的话,做起到的景观作用是十分大的。
在对装饰雕塑进行观赏的时候,人要同雕塑保持最合适的角度、方位和距离或者光线等等,如果要是装饰雕塑同欣赏者的最远距离来讲的话,一般要在大型装饰雕塑的最高点处同观众的指点保持几米之上,如不这样的话,可能会对欣赏者的观赏产生影响。如果要是对一些小型的装饰雕塑进行观看的时候,就要在近距离了,因为看的是雕塑的本身刻画,但是也不能离着太近,这样会影响到整体的美感。通过对不同装饰雕塑的欣赏角度与距离的把握,能够把装饰雕塑所产生的景观作用观赏的淋漓尽致。
3.2 装饰雕塑的空间融合性
当装饰雕塑成为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之后,同别的具有雕塑特征的物体进行相区分之处。虽然一般的雕塑作品也有着空间性,但是那是它本身具有的属性,装饰雕塑对环境装饰的作用就是通过在空间上的融合来体现出来的。环境的空间对装饰雕塑的空间进行相互弥补,嫩让人民在眼前和心里中产生和谐的气息和景象,通过装饰雕塑把人们的心理空间、雕塑空间同环境空间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3.3 装饰雕塑创造空间的场效应
在具体的环境之后,雕塑空间和环境空间上的结合并不容易,不是简单的空间融入,而是在实体空间之上的通过凝聚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机组合,组成一种新的感应空间,所以就会产生一种在心理上有着视觉引力的空间磁场,能够长时间的控制欣赏者的思维,带领欣赏者走进新的境地,能够体会到不同的感觉,保证装饰雕塑的场效应得到完美的释放,让欣赏者有种神往的感觉,但是这种渲染力的大小是由设计者的创造力和自身修养来决定的,并不是由建筑的相关环境来决定的。
3.4 装饰雕塑对周边环境的作用
装饰雕塑能够存在的根本就是环境,环境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环境的存在那么装饰雕塑就根本不能存在,在两者的结合之中,环境是作为主体的,而装饰雕塑是客体,两者通过相互的作用效果产生了共同的环境。这种新环境是具有艺术性的,由于欣赏者的文化水平和基本素养有所不同,所得到的欣赏结果也是不同的,因为一旦对物体的欣赏加入了艺术的成分,那么这种欣赏就不会被好好的把握了口然而装饰雕塑自身也会被主体这个大环境所熏陶着,变成了大环境的构成部分之一,如果大环境不许可装饰雕塑存在或者两者不能融合,那么装饰雕塑就对周边环境没有任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