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发展路径

乡村发展路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8 15:32: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村发展路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发展路径

篇(1)

关键词:五朵金花;一体化战略;乡村旅游

一、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发展基础

红砂村具有悠久的种花历史,是西南最早发展花卉产业的重要基地,有“八代花王”王家花园、蜀中茉莉花故里“茉莉园”等,但过去由于基础设施、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经济十分落后,一直是锦江区的贫困村,市民俗称“成都的西伯利亚”。2003年红砂村通过放大花卉产业优势,以省花博会为契机,成功打造了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又创造性地打造了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与花乡农居并称“五朵金花”。

(二)产出效益

“五朵金花”的成功打造,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培植了新的税源。2002年,“五朵金花”片区的税收收入仅为40.1万元,截至2006年底,整个片区的税收收入达到了532万元,年增幅达307%;“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被国家建设部评为“2005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五朵金花”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红砂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幸福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200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53.7元,红砂村达7850元。2008年锦江区对五朵金花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改造。目前,五朵金花有农家乐300余家,接待海内外游客近千万人次,经济收入达2亿元。

二、成都五朵金花一体化战略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因地制宜,错位发展:“花乡农居”成为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观光农业特色景区;“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形成全国最大的培育基地和展示种苗成长过程的观光基地;“荷塘月色”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绘画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对城市通风口的农房以就地改造为主,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改造,使农居成了一道道风景线。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建设。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户户通光纤,并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建成200平方米的村卫生服务中心。四是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五是开发土地集约化。对土地硬化严格监管,整合农宅,拆除违建,严禁乱搭乱建,减少农房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配套经营性用房和会所,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三,文化润色,产业支撑:为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注入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于“五朵金花”,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采取政府制订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景区内的经营场所。同时,还通过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加大对“五朵金花”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力度。通过打造“荷塘月色画意村”、引进“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等手段,吸引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家扎根乡村,使“五朵金花”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区和艺术加工厂、艺术大卖场以及艺术大堂会,带动农民融入文化产业链。三是以项目促进发展。利用“成都国际花卉产业园”项目,运用“前店后厂”的花卉产业模式,将“东篱菊园”打造成为垄断西南、全国甚至成为国际市场的非洲菊种苗供应地。以成都金港赛道项目为载体,培育发展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市场,在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的同时,促进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第四,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五朵金花”不征地、不拆迁,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一是构建农村保障体系。统一城乡社会保障,把农民全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到了“5060”后同城里居民一样享有养老金,生活困难的农民可享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二是构建城乡教育体系。实行了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2004-2006年区财政投入558万元对全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一免两补”(即免费上学、财政补贴、困难补贴)。三是构建了农民就业体系。依托管理、宣传、信息、培训四级劳动就业保障网络,大力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充分运用社区金融小额贷款和家庭创业活动平台,通过政府引导,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促进失地、准失地农民就业。四是构建了农村发展体系。依托“五朵金花”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加快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向股份化、公司化发展。积极帮助和鼓励农民申请创业小额贷款,教会农民用银行的钱发展自己的生产经营;采取集资入股的办法,修建风雨长廊、风景独好、乡村酒店等良性经营性资产,让不靠路边的农户占有股份,享受保底分红,在解决景观配套的同时,也让村集体经济有所收益,保证农民在参与经营中分享收益。

第五,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五朵金花”的打造运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机制。锦江区政府投入8300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政府引导。锦江区在财政、税收、信贷上向农村和农业倾斜,2004-2006年,政府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达1.5亿元,发展农业产业3772万元。其中农房改造一项,政府投入2827.1万元。二是吸引社会资金介入。按照政府合作经营、先行投入再溢价退出的方式,引进了成都维生、上海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入驻。2004年以来,共吸引37家大型企业入驻,吸引民间资金投入2亿元。三是集体资产参与。村集体通过将集体土地、堰塘、荒坡等资产出租,将获取的租金用于“五朵金花”的打造。

三、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发展路径分析

(一)五朵金花的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将原来可独立进行的、相互连续或相似的经济活动组合起来。相互连续的活动的组合,称为纵向一体化,相似的活动组合,称为横向一体化。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的基本路径,如图1所示:

以花卉产业基地红砂村为切入点,通过省花博会成功打造了“花香农居”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继而通过横向一体化向花香农居附近的村落拓展,变一朵金花为五朵金花,通过错位发展和景区集群化与规模化形成品牌效应;又通过纵向一体化使产业化不断得以拓展,在发展花卉产业的基础上又激发了乡村旅游产业,为能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竞争力,坚持不懈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为积攒发展后劲也在尝试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打造成都金港汽车赛道,培育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端市场)。由于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相互促进和不断延伸,使成都近郊的五朵金花成为国家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五朵金花的规模化效应和产业化优势通过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得以实现,为锦江区实行城乡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城乡一体化也为五朵金花品质的提升与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

(二)一体化战略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互动机制研究

1、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主导驱动因素:政府的领导和决策是五朵金花得以成功实现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主导驱动因素。五朵金花从一开始的一村一品,即红砂村的花卉产业的起步,到村落横向一体化和产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以至现在正在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无不体现出政府高屋建瓴式的领导决策与长期规划。政府在五朵金花发展过程中定位恰当,主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景观改造、招商引资等搭建平台的服务工作。

第二,自我累积优势:红砂村悠久的种花历史成为五朵金花的始发优势,能够围绕这一优势不断从规模化与产业化上发展和提升,一方面不断向周围村落拓展,使各村落在旅游功能和产业功能有所区别的基础上实现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间的联动、支撑和拓展,形成相关产业链条,放大了各产业的产出效益。因此规模化和产业化是三圣乡近些年沿着始发优势不断累积强化形成的自我优势。

第三,地理位置优势:距离成都市区很近,仅7公里,这是五朵金花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城乡一体化的成本降低,也为形成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

第四,外在推动因素: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城乡一体化决策的实施。

2、因素间的互动机制研究

五朵金花在上述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迅速发展,其中主要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如图2所示。

第一,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相互依赖和促进,使五朵金花自我累积优势不断得到强化。产业化发展作为支撑体系,为规模化奠定了基础,规模化发展形成品牌效应,使产业链条得以不断拓展和延伸。花卉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将传统的耕种农业逐步引导向附加值更高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格局,将文化、艺术、创意等元素融入“五朵金花”,着力培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把“五朵金花”片区逐步打造成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与创意结合的栖居地,促进其由单一的“观光+休闲”逐步向“文化+休闲+商务”的多元化产业模式转变。同时精心打造成都金港汽车赛道,通过培育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端市场,吸引人流、聚集商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

第二,政府的决策与规模化和产业化升级形成了良性互动效应。政府的决策推动了规模化和产业化更进一步的同时,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显著效益又促使政府一体化决策的不断升级,由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转向城乡一体化,因此城乡一体化是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效应和结果。反过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五朵金花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社会教育和城乡充分就业,形成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民的可持续增收,拥有了租金、薪金、股金和保障金“四金”,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新市民”;另一方面通过“一撤、两分离、三强化”方式进行社区建设,尤其是五朵金花的各村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的分离,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如成都红砂花乡生态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幸福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对集体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对清产核资后的集体资产进行股份量化,配股到人头,按市场运作每年按股分红。另外,实施公司化运作土地流转,使土地资源发挥整体流转效应,如幸福村和江家村的大部分土地将通过土地流转用来将国际型的高尔夫球场。

城乡一体化稳固了基层农户,实行社区管理,建立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为五朵金花的进一步规模化和产业化释放了更大的空间,也为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五朵金花一体化战略对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启示

中国城市化速度在全球是最快的,尤其以各省省会为主的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使城市不断向周围扩展,周边的农村由近及远不断演变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也在发生着变化。受五朵金花一体化发展路径的启示,文章对近郊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如下:

第一,乡村旅游不再扮演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即作为农业活动的补充性活动,而是随着旅游服务业的扩展有可能转变成为可替代农业的支柱性产业。像五朵金花这样在国际国内都很知名的乡村旅游地,通过规模化效应和纵横网络化的发展,形成了品牌效应,已经上升为4A级旅游景区,并有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趋势,已经完全摆脱了乡村旅游传统意义上或者说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角色和作用――农业补充性角色。

第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化和公司化将迅速发展,加之土地流转和宅基地流转成为现实,使土地开发越来越趋于集约化,便于土地的统一规划和充分利用,通过招商利用外来资金不断开发大型休闲产业项目,建立城市休闲游憩区成为必然。乡村旅游虽然会沿用“乡村旅游品牌”的扩散效应和溢价效应来实现其旅游价值的增值,但实质上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休闲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推进城市近郊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一种值得探索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近郊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期大量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并且距城市很近,因而城乡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如道路、通信、供排水、天然气、电缆铺设等公共设施方面的衔接成本较低,因而城乡一体化推行起来更具有可行性,更容易实施推行。像“五朵金花”占地约12平方公里,如果按常规的城市化基础设施推进标准(包括公园建设),每平方公里需投入1.5亿元,总投资约需18亿元。而实际每平方公里仅投入1500万元,就实现了“五朵金花”的景观化打造和城市化建设。其次,城乡一体化由于不征地,不拆迁,使农村就地变城市,农民就地变市民,不仅解决了农民离乡进城后,带来城市日益膨胀,城市设施不堪重负的问题。也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态植被,建成城市绿地,为农民搭建致富增收的平台,为市民打造开放式休闲公园,没有后续的管理成本,可实现多赢。

第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使乡村旅游接待地的社区结构将发生变化,不仅有新成员的不断加入,原来乡村农民会出现分流。城乡一体化实施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结构,一方面城市的就业、培训、保障、救助、教育等政策和制度将延伸到农村;另一方面城乡人口的相互渗透得以实现,城市居民纷纷到“五朵金花”区域从事经营、认种活动,将城市理念、城市文明、城市新风带到了农村。农民出租房屋后,到城市居住,亲身体验城市生活规则,通过双向互动,更直观、更生动地促进农民融入城市,加快向市民化转变。社区结构的这种变化实质上是人力资源根据产业变化的重新配置。

第五,中国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城市住房需求的不断升级,使城市不断向外扩张,而随着乡村旅游接待地环境的绿化美化,乡村旅游地周边环境优美,绿地较多,互补性的公共设施也不断优化,房地产开发的条件逐渐具备,进而带动周边的房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陈序恍.乡村旅游经营者共生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去北宅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9).

2、张波.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三种典型模式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6(7).

篇(2)

现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始终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其在近些年中发展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经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掌握在农户手中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农户也逐渐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也由过去传统的耕种者转变为经营者,同时也相应地具备了经营权和独立财产权。就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而言,所有的产品及生产资料均是由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活动及经营计划也基本都是由集体来决定,国控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农村好出现了大量的私企以及三资企业,为实现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对经营者的要求相对较高。

1.2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复合化转变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也逐步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原本单一的经济形式也开始向多种经济形式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也慢慢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局面。

1.3农村经济关系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往传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特征开始慢慢消失,农村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成为经营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逐渐走向市场化。

1.4农村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全国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农民农业税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使农民真正体会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实现了政策性增产增收。

2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2.1解放思想,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应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开放搞活、科技兴农、结构拉动、占领市场、创造品牌等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以开放的眼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打造农业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此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民单独经营户在市场中显得过于弱小,为了使其能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生存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市场适应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以此来增强其生产积极性。可利用开办专业村等方式,提高当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狠抓特色农业,培育优势产业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全国各地都盛产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可以说这就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色和重要优势。现如今,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信息也更加通常,如果农业产业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不但会使生产效率降低,而且产品也很难找到市场。以我国吉林省为例,其具有十分优越的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东部山区以长白山资源为依托,抓住国家建立中药材基地的契机,将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并进一步实现了特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打造出了长白山品牌。中部地区则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依托,尤其是水稻、玉米、大豆等资源优势,并将畜牧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作为主导产业。西部地区则主要利用经济作物的优势,将杂粮杂豆、淡水养殖、优质牧草等不断发展为外向型农业的主导产业。其它各省可充分借鉴吉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此来推动本省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2.3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以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以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的思维模式劳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已经势在必行。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有特色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大规模实质上就是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如粮食深加工企业、特色产品深加工企业等;高起点就是要以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水平看齐,通过高新技术建设一流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也就相对越高;有特色就是各省应从自身特色资源出发,不断满足市场中营养多样、安全方便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用特色品牌抢占市场先机;外向型只是应将眼光定准国外市场,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知名的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篇(3)

共享经济发展背景下,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不是单纯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概念,更是推进成效统筹发展、深化农村旅游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人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民生工程。正因为如此,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体育旅游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重要作用的要求与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民生目的已经超越了对人们体育需求的满足程度,更要延伸至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就业机会的扩大、劳动收人的增加、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人的生命安全的保障,要实现多种主体利益的满足、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生产环境的优化等。其一,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要实现乡村居民就业、收人提高和保护地方居民切身利益等目的。一方面,在推进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统筹好地方居民就业的工作安排,在不影响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要优先安排解决好本地居民的就业问题。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税收政策等,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服务流向乡村,鼓励和扶持相关企业在乡村投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居民就业渠道和空间。为增强本地居民的就业能力,政府有关部「〕应建立完善地方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拓宽居民参加职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平台,提高居民就业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要解决好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开发造成的失地居民的土地补偿和再就业问题。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标准和相关监管机制,既要保证每户失地家庭都能够获得相应补充,所获得的补偿尽可能合理,又要保障所补偿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给农户。鉴于此,所设定的土地补偿标准要充分考虑居民个人和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成本要素,不能简单地以其他商品的市场价格或资本持有者利润最大化作为参照依据。一寸一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安排好失地居民的再就业问题,因为只有实现稳定就业并获得合理的可持续收人才是提高乡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根本有效途径,也是乡村居民参与经济建设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具体实现。

(二)发挥地方社会成员主体作用,构建多方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共享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共建共享。在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中,地方居民、旅游投资者、地方政府、游客所处的地位不同,具有不同的利益动机:地方居民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人和更好的生活环境;旅游投资者具有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投资动机;地方政府具有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地方民生问题的责任;游客需要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精神文化满足和人身安全的保障。尽管如此,上述不同群体的目标的实现都是以实现乡村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他们的利益都应该得到保障。考虑到地方居民长期生活在乡村,是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最活跃的因素,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乡村感情,具有更高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应该在发挥乡村居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多方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保障机制。首先,要赋予地方居民参与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适度管理权和监督权。乡村体育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项目开发、选址设定、旅游路线规划、排污工程设计、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决策,应吸收一定比例的居民参与,征求地方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地方居民较充分地参与进来,这既是提高乡村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科学性的体现,又较好地尊重了地方居民的意见,获得更大的智力支持。其次,要确保游客的利益得到合理满足。既要开发出更丰富的与人们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健康产品和项目,使人们的体育旅游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又要保证体育旅游产品或项目价格的合理性,扩大体育旅游产品或项目消费的普遍性。同时,要增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要把游客的健康权和生命安全权摆在重要位置,决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偷工减料、缩短工期等。乡村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超前设想、超前设计、超前建设,甚至超前消费理念,把安全理念融人项目规划、项目论证、项目决策、项目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施工监管、产品管理和使用等过程,最大程度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谜犷

篇(4)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目前,乡村旅游尚无统一认可的概念。国内的观点一般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二是各种农事劳动,即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强的劳作活动;三是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

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1.目前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很多学者做了研究,综合目前的国内研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划分标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表1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类

第一类划分标准主要是从投资、管理的角度考虑发展模式,解决如何实施乡村旅游开发的问题;第二类划分标准从游客动机出发,考虑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要设计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让游客真正融入并感受最纯朴的乡村生活情趣;第三类划分标准实际上概括了目前乡村旅游的基本形态,主要是从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区位分布、特色吸引物来探讨开发模式。第四类标准依据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和路径,指出其发展的动力、成因和方法路径。从发展路径来看,我们可以将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归纳为两种:

(1)景点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是乡村景观与旅游景点(区)结合、连动的旅游开发模式。该模式依托已有的旅游景点(区)的吸引力和客源流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使单纯的观光旅游与体验乡村风俗有机结合。

(2)都市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此种模式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大城市的市场发展起来的,其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里的居民,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以放松心情、享受休闲为主。

可以看出,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有多种,但依据前三类标准划分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缺乏可模仿、推广和借鉴意义,可操作性较差,要实现可借鉴、推广,必须研究其发展过程和路径,所以本文将重点研究依据第四类标准划分的开发模式。,即景点依托型与都市依托型两种模式。

2.两种模式――景点依托型与都市依托型

(1)景点依托型。该模式主要是指,在著名旅游风景区周围发展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旅游观光者,针对这些游客,来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借助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是对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兼有观光的体闲;二是与景区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

(2)都市依托型。都市依托型模式是指借助乡村自有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是“搭便车”形成的差异性产品组合,实际上也是双依托)。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体闲的观光。

这种模式下,因为客源距离旅游目的地较近,所以重游率高,易形成忠诚客户,从而向周末度假休闲方向发展演变。旅游者在享受质朴的田园风光时,深入到农户家庭,同吃同住,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在不同的开发区域,针对不同的旅游客源及旅游需求,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要注意将这两种开发模式结合起来运用。 详见表2。

表2都市依托型与景区依托型的开发模式

三、本文的回顾与总结

本文首先研究了乡村旅游缘起、概念,以及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即景点依托型和都市依托型的开发模式。当然,关于旅游开发策略中的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等都未进行考虑,有待于未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乌恩等: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2002.05

[2]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M],2005

[3]乌恩:地域文化与旅游规划.人文地理[J],2001.16

[4]文军唐代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农村经济[J],2003.10

篇(5)

一、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一)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

抓住投入补偿、采购供应、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等关键环节,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措施。做好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开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助资金考核结算。分析解决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短板”和“瓶颈”问题,充实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

(二)促进基本药物制度有序拓展

有序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没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确保每个社区都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

(三)完善基本药物采购供应机制

全面实施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坚持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协调机制,对临床必需的短缺药品从供应、使用、结算全过程进行动态监管。定期了解基本药物采购供应情况,建立药品采购供应责任约谈和不良记录公示制度,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保障基本药物及时供应和资金支付。

(四)加强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监管

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合理用药培训、《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推进处方点评工作,定期公示处方点评结果,将基本药物学习培训和规范使用情况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内容,促进基本药物合理应用。

(五)扎实推进基本诊疗路径管理

继续落实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增加基本诊疗路径管理病种,扩大路径实施范围,开展路径知识培训,开展以路径管理质量和数量为对象的绩效考核,建立路径管理质量监测和绩效评估体系。

(六)推进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

落实医疗机构入网登记,扫码器和数字证书的配置,完成系统联调联试和操作培训,实现扫码药品(疫苗)信息数据上传到国家药品监管网。依托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使药品(疫苗)信息能够及时流转,并能与药品采购使用、阳光医药网上监管等现有卫生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药品(疫苗)生产、供应及使用全程电子监管。

(七)加强药政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推动贯彻“十二五”药师人才发展规划,落实药学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注重执业素质培养,提升药学人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八)统筹协调做好其他药政工作

按照医改工作要求,对全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评价考核,确保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协助有关部门和股室贯彻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制度,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安全监管和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政策信息,沟通交流经验做法。

二、着力推进基层卫生改革发展

(九)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独立法人设置。开展全省乡镇卫生院名单重新确认工作。

(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

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开展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示范村卫生室”创建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十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2014年3月—11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化、业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及信息共享化活动,不断提升全县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四化一提升”活动。继续做好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试点工作,对2011、2012年项目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验收。

三、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十二)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

严格按照乡村医生各项补助经费发放时间节点和发放比例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0%的工作任务和项目经费交付给乡村医生。落实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由每人次6元提高到每人次9元的补助政策。确保乡村医生各项补助经费按时足额到位。

(十三)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按照国债资金村卫生室建设项目要求,对村卫生室业务用房、设备购置进行标准化建设,努力消灭“空白村”。

(十四)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在“行政业务统一管理、技术流程统一规范、药品器械统一采购、绩效考核统一执行”基本型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人员、财产、财务统一管理的紧密型一体化管理模式发展。鼓励各地村卫生室由政府或集体举办,乡村医生由乡镇卫生院实行聘用制管理,乡村医生社会保障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十五)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工作

依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并按要求做好注册信息备案工作。

四、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十六)加强健康档案管理

按照国家规范的要求,继续健康档案电子化、规范化管理工作,并由当前以个人为单位的电子档案逐步过度并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电子档案管理。为规范纸质档案管理,各单位要建立健康档案室,购置档案柜,由卫生局统一印制健康档案盒,对健康档案装盒进行管理。

(十七)做好重点人群的管理工作

一是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与预防接种结合起来;二是将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与孕产妇信息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三是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与专业机构信息共享结合起来;四是将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的筛查与临床工作结合起来;五是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行动计划,落实高血压和糖尿病“体检、巡诊、健教”三方面10项防治措施;六是做好重点人群的动态管理与服务。

(十八)继续推广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

到2014年底,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乡镇卫生院达到50%,以县为单位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

(十九)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建立健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项目协调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机构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职责、任务。加强日常监管,做到县级综合督查每半年不少于一次,县级业务主管单位指导每季不少于一次;乡镇卫生院督查村卫生室每月不少于一次的“111”督查机制。同时继续实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展监测、月度报告和月通报制度。

篇(6)

?P键词:农村电子商务物流;路径优化;最近插入法;扫描法

Key words: rural e-commerce logistics;route optimization;nearest insertion;scann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6-0091-04

0 引言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兴起,开拓乡村快递物流市场,让乡村快递物流下乡进村,既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快递产业的信息化让繁冗复杂的快递订单业务便捷化;快递业与通讯技术的融合,使得快递业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营业网点从城市扩展到集镇,切实实现电商下乡以及农产品进城。

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物流是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所在,合理地规划配送路线决定着快递企业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当前,我国农村快递业的网点建设还不够完善,农村物流的配送效率低下、路线规划不规范。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就必须提高物流快递企业的运营质量,对网点的配送路径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广西柳州融水县电子商务物流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物流的配送路径进行分析并进行优化方案设计,以达到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促进当地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

1 路径优化方法

本文先利用VRP问题的启发式算法――扫描法对所有服务点进行分组,要求每个群组的路线不超出车辆载重量以及每个需求点只能由一辆车满足,然后通过TSP问题的启发式算法――最近插入法对每个组内的服务点进行路线规划,目标是使运距最短。

模型假设:

①单一物流中心,多部车辆配送。

②每个需求点由一辆车服务,每个客户点货物需求量不超过车辆的载重容量。

③车辆为单一车种,即视为相同的载重量,且有容量限制。

④无时窗限制的配送问题。

⑤客户的位置和需求量均为已知。

⑥配送的货物视为同一种商品,便于装载。

扫描法在VRP求解方法中是一种先分群再寻找最佳路线的算法。求解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分派车辆服务的站点或客户点;第二步是决定每辆车的行车路线。原理是先以物流中心为原点,将所有需求点的极坐标算出,然后依角度大小以逆时钟或顺时钟方向扫描,若满足车辆装载容量即划分为一群,将所有点扫描完毕后在每个群内部用最短路径算法求出车辆行驶路径。

扫描法是一种逐次逼近法,用该方法不一定能求得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的最优解,但是能够有效地求得问题的满意解。对于某个具体的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由于存在多种客户编号方法,当仅选择一种客户编号方案用扫描法求解时,其计算量相对较小,但相应的解的质量可能不会很高;当选用多种客户编号方案用扫描法求解时,一般能得到质量很高的满意解,但相应的计算量会成倍增加。

在本文对融水苗族自治县物流配送车辆路径优化问题实例中,配送路线不多,且各服务点分布较为均匀,利用扫描法能快速有效地找到满意解。

最近插入法是TSP问题的求解方法。它的求解过程分为4步:首先从一个节点出发,找到一个最近的节点,形成一个往返式子回路;在剩下的节点中,寻找一个离子回路中某一节点最近的节点,再在子回路中找到一个弧,使弧的两端节点到刚寻找到的最近节点的距离之和减去弧长的值最小,实际上就是把新找到的节点加入子回路以后使得增加的路程最短,就把这个节点增加到子回路中。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所有的节点都加入到子回路中。最近插入法可以得到相对比较满意的解。

2 融水县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概况

融水县为旅游地区,交通道路设施良好,常见的“三通一达”快递公司的站点在县城已基本具备。“三通一达”一起签约一个乡镇业务“快递服务综合部”,专门负责农村;部分乡镇入驻了农村淘宝和京东派。配送路线上,多数快递企业主要是以柳州市―融水县―各乡镇配送路线为主,各快递企业的快递由融水县总仓配送到各乡镇,但极少配送到村里,一般由村民到乡镇自提。

由此可见农村快递业的网点建设还不够完善,没有对配送路线进行系统地规划,合理的规划配送路线决定着快递企业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对快递企业进军农村市场有重要的影响。

3 选址配送路径优化

根据2016年柳州市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柳州市快递业务量达1864.94万件。根据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95.87万人。因此可估算柳州市人均年快递业务量为4.71件,拟在融水县设立29个快递服务网点,估算各服务点的日物流量数据如表1所示。

据了解,各快递公司将快递首重设置为1KG,因此,本文假设快递的平均重量为1.5KG,融水镇有若干辆载重量为3000KG的运输货车,每辆车运输的快递为2000件。

以扫描法将服务网点分群。

步骤一,将所有服务网点的位置显示在地图上,如图1所示,以融水镇V0为原点。

步骤二,以向右的水平线为零角度线,按逆时针方向,依角度大小开始扫描。

步骤三,按照服务点位置分布,V9首先被扫描,其业务量为226件,继续按逆时针依次扫描,经过服务点V24、V27、V26、V25、V28、V10、V4,这时业务量相加为226+154+147+387+297+115+266+179=1771,如果再增加一个服务点,就会超出2000件的限制,所以服务点V9、V24、V27、V26、V25、V28、V10、V4由第一辆车完成配送任务。

步骤四,剩下服务点的计算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服务点都被划分到群中。最终分组为

S1={V0,V9,V24,V27,V26,V25,V28,V10,V4}

S2={V0,V29,V18,V11,V12,V19,V5,V23,V16}

S3={V0,V7,V15,V22,V8,V6,V1,V20,V17,V21}

S4={V0,V2,V3,V13,V14}

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组群内各服务点相对位置如表3、表4、表5、表6。

以群组S1为例,

步骤一,找到与融水镇距离最小的节点V4,形成一个子回路,S1’={V0,V4,V0}

步骤二,在剩下的节点中,离子回路某一节点最近的节点有V24,将V24归入回路中,S1’={V0,V4,V24,V0}

步骤三,在剩下的节点中,离子回路某一节点最近的有V25

假如将V25插入V0和V4之间,增加距离为37578+15208-22697=30089

假如将V25插入V4和V24之间,增加距离为15208+13378-12689=15897

假如将V25插入V0和V24之间,增加距离为37578+13378-29257=21699

即应将V25插入V4和V24之间,S1’={V0,V4,V25,V24,V0}

步骤四,其他点插入法以此类推,直到所有节点加入到回路中。

所有组群车辆行驶路程规划结果如表7,在地图上显示路线如图2。

篇(7)

现代乡村旅游是当今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它的发展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格局,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乡村旅游就是指现代乡村旅游,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自然旅游、农业旅游等。在我国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前景。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人才资源。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对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的人主要是村干部或者农民。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才不愿意呆在农村,他们更希望在大城市中发展。在这种价值导向的作用下,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比较缺乏。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农村中从事此项事业的人严格来说并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因此,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人才不足的难题。不仅如此,从事乡村旅游业的非专业人才还给乡村旅游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不够科学,影响着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二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不高。比如,在为游客讲解当地的某一风景名胜时,由于导游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因而就会出现无法为游客讲解的尴尬局面。三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得乡村旅游缺乏发展后劲。事物的发展都具有继承性的特点,乡村旅游缺乏专业的人才,后续力量也得不到补充,因而其发展后劲不足。

(二)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不够科学。营销策略是现代营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经济项目的发展。基于这一点,营销策略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值得被重视。然而,从当前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在营销策略上还有待改进。营销策略上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乡村旅游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出现偏差,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只是以短期收益为建设目的。在这种短视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旅游项目的建设自然就出现了粗造滥制的情况,在质量上没有保证,同时也没有将乡村的特色发挥出来。第二,乡村旅游对市场的定位不够科学。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任何经济发展体都要以市场为导向。而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在营销策略上并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是盲目建设,造成旅游项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最终旅游项目无人问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存在着片面性,基本上是偏向自然资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人员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思路没有打开,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自然资源上,而没有考虑到人文资源如民俗活动等也是增加旅游项目吸引力的因素。

(三)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缺乏市场意识。市场是最终实现经济目的的载体,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逐步走向了正轨。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归入市场机制中,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现有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所以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普遍不具备市场意识。一是从业人员对市场的认识不足。市场属于经济学的概念,他们能够对市场加以浅层次的理解,但是却无法深入理解农业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业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因而在经营中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可以发挥指路灯的作用,因此在建设某一项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明确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样才能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然而,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直接跳过了这一环节。三是乡村旅游经济的建设缺乏品牌观。品牌是影响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知名度越高的品牌,它的市场占有率就越大。而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品牌几乎没有关注,长期的发展下,也只是形成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旅游项目,真正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没有出现。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

(一)文化营销概述。文化营销是一种基于文化消费的营销方式。消费者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他们还有精神上的需要,这种需求就促使文化营销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在文化营销方式的引导下,一方面消费者的各种不同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经营者通过对消费者进行价值引导等,达成了销售产品的目的。可以说,这种营销方式满足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两方面的需求。在第三产业逐渐深入发展的当下,文化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领域中得到认同与应用,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可以把文化营销作为观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视角,为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找到更多的路径。

(二)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

1.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以乡村文化为依托。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道路比较狭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乡村文化。旅游行业很容易出现同质性的产品或服务,要想从其中脱颖而出,就要为自己的产品及服务增添一些异质性的东西。对乡村旅游业来说,乡村文化是最佳的选择。在旅游项目的规划定位与相关产品的设计上,可以将乡村文化融入其中,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异质性,使它能够与同行的其他旅游项目区分开来,而且还能使旅游项目具有当地的特色,从而增加了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为此,乡村旅游可以在旅游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增加一些富有农家特色的内容,比如将当地特有的民俗节日作为旅游项目的建设主题,也可以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施等作为人文景观进行推广。

2.把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作为扩大乡村旅游经营规模的手段。乡村旅游之所以只能以小规模的形态存在,就是因为旅游项目没有形成品牌,而品牌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宣传。在现代经营理念中,宣传是提高产品知名度的主要手段,只有使产品在市场中具备相当的知名度,品牌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规模,就要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一方面,要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文化包装。好的产品如果得到包装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项目同样如此。对此,乡村旅游可以选择与民俗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来提升旅游项目的档次与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等介质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宣传与推荐,使更多的人知道乡村旅游项目。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