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3-10-08 15:32: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重点问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重要支柱,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随着经济发展,靠国家“输血式”的方式进行农村经济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发展需要,并且国家财政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毕竟有限,如何以多元化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对城镇化趋势下的农村金融研究,主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农民收入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注重探索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和搞活农村经济的金融发展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农村金融更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2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
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以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约束为主要表现方式,其具体特点即是对农村信贷进行相应补贴,注重农村金融发展以农村经济发展实践情况为依据,并且根据农业市场发展状况进行金融补贴。这种发展模式,是由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因素在里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商品化程度较低,以“农业信贷补贴论”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其金融经济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补贴。在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家以“输血式”的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市场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成为当下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滞后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显得十分不利,这样一来,农村金融发展模式迫切需要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方法,成为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
3 城镇化趋势下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
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了供需发展不平衡这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农村金融资金缺口较大,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金融机构并未将农业发展作为金融投资的首选,甚至对其进行了边缘化政策选择。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社会投资较少,资金短缺问题较为严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农村信用社为主,只能够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经济,十分困难;第二,人情贷款现象较为严重,并且金融机构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较差,进而影响到了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使其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第三,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在进行农业贷款过程中,将农业贷款挪用,用作于非农业发展。这一做法,导致了专项资金被挪用,农业发展得不到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四,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具有地域化特征,通常有着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而且金融边缘化导致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农民想要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几率较低。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额度较小,除了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之外,很难进行商品化经济发展。
3.2 信贷支持力度低
“三农”问题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了国民经济建设是否能够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但我国金融机构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角度,信贷需求受到很大抑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自身的自给自足发展模式是主要因素。在我国,农业发展并没有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商品化程度极低,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极大。正因如此,农业对于金融需求较低,小农生产模式依然是当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支持力度较低,导致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只局限于小额度的信用贷款。同时,农民自身的观念也有较大影响,农民对金融信贷的认识不足,不愿意进行信贷,因为信贷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利息。小农生产模式下,缺乏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发展特点,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让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严重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对农村市场的发现功能存在较大缺陷,从而导致关于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状态,商品化经济发展目标迟迟难以实现。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的支持,多以国家政策性农业项目为主。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并且一些金融产品与农村经济实际情况不符,大多数沿袭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展模式,导致金融产品无人问津,金融产品的开发,很难实现经济效益。农业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进行有效把握,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等问题意识不足,使金融产品在发售过程中,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3.3 金融产品的信用度不高
农村金融产品信用度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受到农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影响,由于其自身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完善,资金供给不足,导致金融服务层次较低,金融产品很难得到推广和发展。关于这一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的信用制度存在较大缺陷,相应的风险评估意识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容易遇到较大的风险问题,导致金融机构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过程中,回款主要是依靠农民年末的卖粮收入,农业产业性投入资金较少,这样一来,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一旦农民粮食欠收,农村金融机构想要收回信贷款项,将变得十分困难;第三,农村金融在进行放贷过程中,容易遇到恶意逃贷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已经屡见不鲜,这对于农民获得贷款来说,十分不利。所以,在农村金融进行借贷过程中,农民想要获得大额贷款的几率较低,并且审核较为繁琐,导致信贷规模缩小,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实现;第四,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自身限制条件较多,加之农民商品化经济意识较弱,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采取边缘化发展策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农村金融的资金流入非农行业发展当中;第五,信用评估制度和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对于农民的信用评价,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多以“经验”为主,并且在实际借贷过程中,只要有担保人,就可以获得小额的信用贷款。
4 城镇化趋势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现有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很难满足当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使之适应我国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要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改善,并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改革目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要从金融服务体系、资本市场体系、配套补充体系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注重金融机构的服务目的,要坚持以服务农业发展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旨,注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使资金真正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上面,促进农业商品化目标实现,使我国农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基础地位;第二,完善现行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改善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注重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支持,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同时,注重融资问题,拓展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股票、债券等融资手段,向社会进行资金募集,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更好发展目标;第三,在配套补充体系建设方面,要注重行业间的合作,使农村金融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加大金融发展覆盖面积,以多样化发展模式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进步。
4.2 规范民间借贷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民间借贷这一行为的规范,即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对借贷用户进行有效的信用评级,使金融机构在借贷过程中,能够收回贷款和利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规范民间借贷工作当中,要充分发挥金融监管机制,注重相关法规、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法律制度,使民间借贷问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切实维护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益。进行规范民间借贷工作时,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明确借贷用户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用户的经济条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对符合借贷资格的用户,予以发放贷款;第二,注重贷款用途,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追踪贷款的实际用途,对于违约的用户、将农业专项款挪用的用户予以法律责任追查,确保借贷环境良好,使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以多元化监管方式规范民间借贷,以政府为主导,各个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注重统筹兼顾的监管格局发展,能够切实推进监管工作顺利进行,发挥监管作用。监管体制的形成,可以对那些违规借贷、恶意逃贷的用户进行有效的威慑,让他们遵循相关规定,保证银行贷款能够顺利收回。这样一来,银行资金得到回收,可以更好地进行资金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更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4.3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类型
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与当下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有些背道而驰,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结构进行有效调整,通过改革对传统模式进行变革,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就当下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人们对商品经济的意识越来越强,农民更加注重蔬菜、瓜果这种高收入农产品的种植,期待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蔬菜大棚、换季种植、生产养殖等农业商品化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我国农村涌现出了很多的农民企业家,这些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民纷纷学习和效仿的对象。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创业意识的增强,农村金融产品类型也待开发,这是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积极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第二,对现有的金融服务进行改善,使金融服务更加贴近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大对农业发展投入,鼓励农民养殖、蔬菜种植,提升农业发展的商品化;第三,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做好风险评估后,以最大的能力帮助农业中小企业发展,以期更好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
4.4 建立健全协调和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协调和监督体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将更好地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首先,政府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增加财政支出,更好地支出地方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同时,要注重政府的监督职能,对农村金融机构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使资金开放性地投入到农业发展当中;其次,注重区域化经济发展差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我国经济呈现着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同样的,我国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协调和监督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区别对待,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最后,要注重信用评估体系的构建,这也是规范信贷的一个重要举措。传统的信用评价模式风险性较大,而且农村信用社、地方银行对借贷用户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在进行借贷过程中,也很难进行实际分析和评估,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实现经济效益。新的信用评估体系,将更加注重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借贷过程中,会让信贷专员充分了解用户的情况,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进行借贷分析。同时,协调和监督体系的构建,将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注重对借贷用户的信息了解,使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更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5 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使现代化农业获得充足发展资金,是当下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针对于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切实推进相关政策落实,以期更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从中部地区湖北省孝感市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路径看,其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基本同步。从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适配性考察,涉农金融信贷支持还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改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涉农信贷产品任务艰巨。从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涉农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涉农信贷管理制度间的关联变化,可列表如右表1。
通过对比分析,当前中部地区涉农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涉农信贷基本顺应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但助推效应不够明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部地区的孝感市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以“粮为纲”的单一种植模式向农林牧渔业多行业发展转变,从农业的单一种养向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经营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无论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是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都在农村经济结构变化趋势中进行不断调整。在县城内基本形成了以农发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十年来,孝感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由69.6亿元增加到106亿元,增加36.4亿元,年均增幅在4.8%。同期全市涉农金融信贷投入年均增幅4.9%,从涉农金融机构信贷结构看,孝感农发行政策性贷款占全部涉农信贷总额的52%~55%,商业性、合作性涉农信贷波伏较大,近年来且呈下降趋势,对孝感市农业经济发展助推作用减轻,农村民间金融作用仍在发挥。
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仍为主体,小额农贷市场开始萎缩。调查表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是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并开始出现少数专业大户。孝感市94.5万农户中90%的是家庭经营模式。随着农户积累不断增加,以及自2003年以来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发放良种、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绝大多数农户正常生产资金能通过自己解决,小额农贷市场开始萎缩。2007年,孝感市各项涉农补贴达2.2亿元,2008年高达3.4亿元,自2006年开始小额信贷连续两年呈负增长,2008年末,孝感市农业贷款较年初下降2亿多元。
农业专业化发展加快,大额信贷配套缓慢。据调查,孝感市农村现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665家,其中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2万个,种养大户7.6万户,运输户、经营户有3.2万户,这些经济体信贷需求达16.2亿元。2008年底,孝感市涉农金融投入2.2亿元,信贷满足率维持在13.5%左右,且支持对象也较为分散,金融助推作用不够明显。其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投放2230万元,信贷满足率只有10%;对种养、经营大户贷款5600万元,信贷满足率为21.5%。现阶段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过程中的信贷需求,受借款人缺乏有效的抵质押资产,缺少为农户提供担保的担保公司,以及行社信贷管理权限诸多因素制约,大额农贷发放进展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急需的农产品种养加工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因得不到大额贷款支持难以做大做强,专业村难成规模,农业产业链难以提升,缺少一批类似大悟花生协会、汉川城隍镇炒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信贷支持比较成功的典型。
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涉农企业信贷投入重点不够突出。当前,孝感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了较快发展,也有部分企业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如湖北神丹食品有限公司,其产品在全国同行业市场占有较高份额。但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龙头引领作用,制约了银行信贷的较快投入,而缺少银行信贷的强力推动,延缓了农村经济主体结构的优化进程。据调查,孝感市是湖北省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2008年分别达到217.6万吨、2.86万吨和19.84万吨,同时也是湖北省重要的水产品和禽畜生产地,农产品资源丰富,可为龙头化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初级产品。全市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9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4家,但每类产品缺少1~2户行业领军企业,每个行业都有几十家企业参与竞争,绝大多数企业处于设备同型、技术同档、市场同向、价格同低,其结果是原材料深加工程度低,转化增值少,物流成本高,龙头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直接制约了涉农信贷的重点倾斜。调查显示,全市有信贷关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户数为72户,贷款余额8.8亿元,户均1200多万元。若剔除贷款大户孝棉集团3.7亿元,户均仅720万元银行贷款。同时,缺少了信贷的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全市经济推动作用有限。
劳务贷款需求萎缩,创业信贷满足度低。到2008年底,孝感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达110.8万人,占全市农村从业人员的54.5%,因差旅费、子女外出上学、包工头工程启动费等而产生的信贷需求每年在10亿元以上,孝感市涉农金融机构自1998年陆续发放打工贷款,2005年仅农信社发放打工信贷达3.5亿元。因农民工外出务工地点不固定、收入不稳定、信用等级难评定,导致信贷部门跟踪管理难,劳务信贷违约率较高。如孝昌县小悟乡信用社打工信贷违约率保持在80%以上,这种信贷自2006年起逐年下降。目前,孝感市县各信用社打工贷款新放不到1亿元。
创业信贷需求快速上升,但满足度较低。经过近30年的历练,孝感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发生新的变化,逐步实现由数量型输出向质量型回归、由资金回流型向资本回流型转变,回乡创业成为新的经济现象,创业信贷需求上升较快。2008年末,孝感市由返乡回归人士创办或投资过10万元的企业1900多家,总投资金额102亿元,其中有信贷需求的约占一半,需求额在35.2亿元以上。自2000年起,孝感市涉农金融机构对部分市场前景看好,信用记录良好的创业型200多户企业试办信贷业务,累计信贷达7.5亿元,仅占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安陆市欣华禽业公司是一家典型创业公司,开办时人员不过7人,固定资产不过85万元。现在,该公司人员超过200人,固定资产4050万元,年创税收过百万元,安陆农村信用社2003年尝试贷款50万元,在信贷权限制约下,目前的贷款也仅为750万元。
农村体制改革进程提速,涉农金融创新相对滞后。近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呈加快的趋势,伴随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催生新的信贷载体,问题是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创新的速率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林权制度改革来,孝感市县分别成立了林权评估中心和林权交易中心37家,为林农利用林权开展信贷融资开辟了绿色通道,催生信贷需求成几何级数递增,至2008年,林权信贷需求达到4.5亿元,是2007年的10.5倍。开办林权质押贷款业务较早的是孝昌、大悟信用社,分别发放林权质押贷款200万元,规模做的最大的是汉川农发行,对康欣木业发放林权质押贷款3000万元。统计显示,林权质押贷款不足需求额的十分之一。
伴随土地二轮延包,农民承包土地期限大幅度延长,加之十七届三中全会允许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分田到户开始向合田到户的发展,部分农民通过流转获得大量的土地,从事种养加工专业经营,必将要求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办理贷款,产生了新的信贷需求。目前,孝感已成立中介机构31家,流转双方签订合同31500余份,涉及9.27万余农户,耕地面积37.87万亩,农村土地经营权向优势产业集中,向种养专业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调查显示,这类信贷需求将以每年5亿元以上的速度递增。尽管通过农户联保、专业合作社或协会担保能解决一些信贷融资困难,但整体上看,还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数量大、方位全、层次多的信贷需要,还有农村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信贷需求还没有较为可行支持方式,信贷创新任务艰巨。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与信贷支持滞后原因分析
基于农业经济“三化”进程较慢,信贷投入受制因素较多。当前,孝感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是:分散家庭承包经营开始向专业化经营过渡,但数量极其有限;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开始建立,但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发展,其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种养业发展,引导市场消费的作用远没发挥出来,没有形成跨区域、广覆盖、共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承载涉农信贷需求极其有限,更难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安陆神丹公司是孝感市内最大的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加工、销售禽蛋产品,年营业额在6亿元左右,但与孝感市内安陆、汉川、孝昌众多的禽蛋养殖大户基地、集团未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主体分散、额度小,只能在低端服务状态上重复。
基于对农村经济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认识欠缺,涉农金融服务难以适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现阶段,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是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特征认识不足,金融投入多注重当期效益和控制当前风险,其在农村城镇化、农业专业化、企业龙头化进程中作用不突出,涉农金融在制度创新上滞后,阻碍了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助推作用的发挥。伴随而来的新情况是:部分得到农村金融服务的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企业,发展日趋稳建,而众多的家庭承包经营户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和密度越来越少,呈现出新的涉农“二元”金融现象。通过调查,孝感市涉农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适配呈如下表变化(见下表2):(1)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主体缺位。涉农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迟滞、经营取向长期不明。在股份制改造市场化取向下,国有商业银行已基本完成从乡镇的战略性退出,信用社基本完成撤并分社、信用站等分支机构计划,涉农银行机构在乡镇的机构数量和人员数量大幅度减少,相伴随的是涉农银行机构对农村经济信贷支持减弱。县域支农信贷资金无论是增速还是比重均呈下降趋势,农村信用社经营边缘化问题严重。其改革为省级联社统一管理以来,集中调度资金拼大项目、投大企业、进市场赚利差的趋势明显,部分农贷资金管理办法脱离农村经济运行实际,导致农贷员怕终身责任追究,宁可少拿工资也不愿放款。邮政储蓄银行基层网点最多,但定位难料,是否真正定位县域经济的意向不明。从孝感市情况看,金融机构密度是逐年下降的。(2)涉农银行机构服务对象移位。当前县域涉农银行信贷机构,目标设计在服务农村,实际信贷投向定位主要是工业项目、房地产项目和城市商业物流企业。县域信贷资金由上级行集中,再由上级行转投到大城市、大项目、大企业。县域以下企业、涉农经济组织和农民无法找到贴心的金融机构。调查显示,孝感市信用社从2007年起,就开始收缩农户信贷,2008年的投放重点在上市公司和优质中小企业,以及少量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经营大户,这部分贷款占新增贷款的80%以上。涉农金融服务对象的移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户远离金融。(3)涉农金融机构经营目标与社会原则难以均衡。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上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客观上难以处理服务农村经济与实现经营目标的关系。当前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银行机构改革把上市作为目标。既然要上市,就有一个利润最大化目标,就会减少甚至放弃对农村信贷的投入,因为农业信贷的低收益、高成本、高风险问题不可避免,而真正解决涉农银行机构配置农业信贷资源积极性不高问题,关键是解决等额信贷投入不等收的问题。国家对各级涉农银行机构要有针对性地政策倾斜,其信贷业务要统一经营、分类管理、分账核算,制定单独的支农再贷款、农业贷款利息政策、税收政策。
基于体制改革滞后,涉农金融机构体系与信贷产品创新滞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来,在涉农金融组织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是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明确的发展模式,导致涉农金融组织体系建设长期成为决策层工作重点,至今还只停留在规划中。涉农信贷产品的创新,在设计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上,始终是一种追随型而非契合型的发展模式,难以满足不同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孝感市多数农村金融机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较少推出类似林权质押、订单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农户等信贷新品种,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满足度不高,覆盖面不广。
基于沟通管道不畅与协调机制缺位,相关政策间协作效应欠佳。调查显示,孝感市农、林、水等主管部门、经济主管部门和金融部门间总体上还没有建立协调沟通管道,大多是按照自身的分工从事份内职责,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共同扶持孝感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推进模式还没有形成。部分经济主管部门本位意识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信贷投入。如孝昌县农信社为保全信贷资产而营销保险,被当地某部门认定为不正常竞争进行处罚,就极大伤害了信贷营销经济性,也不利于保障信贷资产安全,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间协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3年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前,财政基本上是从农村取得多,投得少,农民人均税费负担450元,高峰时达到800元以上,相当部分农户靠借贷上交税费,村组借贷的70%以上也是用于交税费,致使金融富农政策大打折扣,近10亿元的此类涉农信贷成为呆账。
基于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涉农信贷当期和预期损失难以预料。由于农村经济承受自然、经营和市场三重风险的压力。在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条件下,银行对农业的信贷投入面临很大的经营风险:(1)保障信贷资产安全的农业保险机制尚不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起步较晚,商业性保险参与的双方积极性均不高,农业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和风险分散渠道,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最初受冲击的是农户和涉农企业,随后风险将迅速转移到放贷的金融机构。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中,孝感市农业因灾损失达3.62亿元,其中与银行信贷相关的损失有1.2亿元。在2008年8月30日的暴雨灾害中,孝感市农业因灾损失4.47亿元,与银行信贷相关的有1.9亿元。由于绝大部分损失主体没有参加政策性或商业性农业保险,即使有保险的也难以得到足额理赔,如孝昌某林业公司报损100多万元,而保险公司仅认定10余万元。因此,仅两次灾害就造成银行信贷3.1亿元难以按期收回,预期损失尚难预料。(2)有利于信贷营销的农业担保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孝感市还没有成立专门面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担保机构,更缺少直接为农户服务的农户担保公司。现有9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差,平均资本金不到1500万元,除对少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所担保外,对农村经济一般较少介入。(3)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尚不完备。财政性补偿较少,税费优惠期较短。政策性信贷损失弥补政策不够明确,涉农信贷总体改革与发展方向是商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对信贷吸附能力较差。涉农信贷现行管理手段与考核办法未能体现差异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严于一般性商业信贷,严重制约了一线信贷人员营销积极性。
优化配置与政策建议
更新观念,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强度和密度。提高对现代农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认识,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上,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和信贷管理上,要更新理念实现三个转变:从支持单个、分散农村经济主体向规模化、区域化、集团化的农村经济主体转变;从重点支持打工经济,向重点支持创业经济的转变;从与商业金融争市场分利益向重点支持农村发展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涉农企业龙头化转变,立足长远目标,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整合孝感市农村金融的整体服务功能,共同打造具有长远生命力的信贷支农品牌,共同培植大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拉长产业链条中寻求新突破,支持“公司+农户+市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构建大规模的产业带。
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推动信贷产品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创新要把握好几个趋势:一是把握好农户与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间结合加快的趋势;二是把握好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三是把握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间合作形成产业化链条、与现代物流企业结合、与国际贸易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四是把握好信贷产品与产业财政资金相结合的趋势;五是把握好《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的实施机遇,积极推进金融业务和管理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在信贷产品设计上,探索以股权、仓单、应收账款、商标品牌、林权、专利权等有效物权作担保抵押的信贷方式。在信贷管理制度上,将现行的信贷责任终生追究制度调整为责任追究与业务奖励并重的激励约束双向机制。
发挥合力作用,建立健全产业、财政、金融政策联动机制。相关部门要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对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税费政策要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业投入积极性。财政支农资金与信贷支农业务要实现整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信贷风险。政策性金融要用好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和引导各类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领域,以支持农业现代化。运用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灵活的利率政策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并逐步改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
1 “互联网+农业”的兴起
“互联网+”将大幅推动了智慧农业的进程,带给了农业智能化的浪潮,农业智能化是以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为接入点,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品质控制能力,增强了自然风险预测防范能力。
同时,互联网快速兴起的电子商务行业给农产品营销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目前,我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1]。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已有24个省市31个地县在阿里平台设立了“特设馆”,在淘宝网正常经营的注册地为乡镇和行政村的网店更是达到163万家[2]。农产品电商抓住机遇,整合各类资源,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多个性化、新鲜度高的农产品。“互联网+农业”提升了网民的农业感知度,也带动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信息素质。
“互联网+农业”将重塑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龙头企业有着全产业链中最为丰富的信息,借助互联网,可以建立起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的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农业互联网金融将贯穿于农资销售和购买、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产品销售过程的每个过程。[3]
综上所述,目前的“互联网+农业”有3种发展模式: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能农业模式;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3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而在“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助力护航功能尤为突出,农业贷款、投资融资、在线支付等业务要深入“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细枝末节。
2 农村的“金融排斥”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阻碍
“互联网+农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生产成本的投入加大,推动了生产资金的需求增加,使得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农村存在的“金融排斥”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排斥主要表现在:
2.1 大多数农村地区金融成本较高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用户分散,网点设置成本较高,收益较低的问题。同时,各种地理、文化、用户数量、用户习惯等问题导致了借贷之间的风险,种种困难势必抑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进而产生金融排斥。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网络借贷风行,影响了传统银行的利差收入。
2.2 金融服务供给模式较为单一
从实践情况来看,农村金融市场在制度安排、产品设计、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和社会满意度较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样性,对金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化,部分金融机构未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推出的服务仅停留在统一制订产品、统一授权、统一销售的层面,未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采取不同营销措施或贷款优惠政策。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度不足,不利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2.3 “互联网+农业”面临的巨大金融风险
农村文化和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互联网+农业”下金融创新具有独特的风险特征。长期以来,农村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民间融资的成长和壮大,扩大了市场风险向正规金融机构的传递和蔓延;“互联网+农业”金融服务的灵活性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易变性,并使金融风险更为集中和隐蔽,也增强了风险的破坏力;农村金融质押面临的特质性风险。这包括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农产品的同质性、季节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导致的还款能力不足导致的风险。同时由于农村征信系统信息不完善,信用环境较差,无法有效约束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加之农民信用意识不强、不愿理性还款而引发的道德风险。
3 多种金融服务相结合有效解决农村的“金融排斥”
在“互联网+农业”时代,克服农村的金融排斥,可供选择的基本途径有2条: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密度,开展“村村通”服务;发展无分支网点银行业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克服金融服务的空间障碍,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POS机、ATM机、银行等。以下是目前较为有效的农业金融服务模式。
3.1 便捷的信息推送方式对“互联网+农业”的作用
近年来盛京银行通过手机银行、短信平台、电视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对于缓解农村地理金融排斥、扩大金融普惠程度展现了重要作用。
3.1.1 手机银行
手机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使用手机银行,客户可以随时自助完成账户查询、转账、公共事业缴费、信用卡还款、理财购买等交易。盛京银行的手机银行业务为农村用户提供了7×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只要携带互联网手机,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轻松管理账户、打理财务、缴纳费用。[4]。
3.1.2 短信平台
短信平台是银行利用通讯和网络通道向客户发送电子信息的信息转发平台,盛京银行的短信平台业务实现了反应快、精确性高、蔓延速度快、灵活性好等特点。短信的传播可实现任意地点即时接发消息,直达接收者手机,强制性阅读,时效性强,可一对多发送,阅读率高。接收者更可信息随身保存,随时咨询,可反复阅读,并可转发给他人。
3.1.3 电视银行
目前,农村电视普及率远远高于广播、报纸等其他信息发送方式,电视银行就是通过双向数字电视网络为电视用户提供即时的一体化金融服务。使农民在欣赏电视节目的同时,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公共事业缴费、银行资金转账等基本金融服务。
3.2 农村移动支付“互联网+农业”的作用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对支付、结算基本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将不断增强。银行通过推广安装客户端软件,为农村用户提供基本层次的金融服务,同时也为信用度良好的高端用户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金融服务(如信贷、租赁、票据、理财、保险等)。盛京银行电子商务支付平台为农村商户及支付客户提供电子渠道资金支付结算服务,支付渠道覆盖互联网、移动电话以及数字电视等各个电子渠道。商户涉及客票、第三方支付、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多个领域。
3.3 农村特色化理财业务对“互联网+农业”的作用
盛京银行自2009年创新推出红玫瑰系列理财产品,目前已涵盖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系列、智赢系列以及稳盈系列。面向客户群已包含普通客户、高净值客户、私人银行客户、企业客户、同业客户等,运行至今以其品种丰富、渠道便捷、手续简便、及时到账、运行稳定、定制服务等特点赢得客户的口碑与市场的认可。针对农业用户,盛京银行将金融理财产品的起点就可以分别设计成1万~3万元、3万~5万元、5万~10万元、10万~20万元、20万元以上等不同的产品类型,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设计不同的收益率、资金周期等,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投资理财的乐趣。
3.4 网络贷款对“互联网+农业”的作用
P2P网贷是指个体与个体间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点对点问信息交互和资金借贷的过程。P2P网上贷款平台作为金融中介的替代模式,可以在填补金融普惠缺口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低收人人群通过采用网上借贷平台技术进行企业融资,可以增进金融普惠。
截至2014年6月,全国P2P网贷平台为1263家,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民间借贷发达的地区,全国除西藏无平台外,每个省份都有P2P平台[5]。盛京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实施了零转账手续费政策,实现了针对各个P2P平台的自由转账,积极辅助农村用户参与P2P的网贷活动。
3.5 众筹融资平台对“互联网+农业”作用
众筹可以解释为为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以团购+预购的形式,向互联网用户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的基本规则有3个:每个项目设定筹资目标和筹资天数;在设定天数内,达到目标金额即成功,发起人即可获得资金支持;在设定天数内,未达到目标金额时,项目筹资失败,已获资金需全部退还支持者;众筹有回报,所有支持者一定要设有相应的回报,同时,众筹的管理平台会从募资成功的项目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
通常来讲,农业众筹的做法是,农场(农村合作社)作为项目的发起方,在众筹网站止发起一个项目,大家先众筹资金,然后农场根据需求进行种梢,等农产品成熟了,再进行配送,直接送到用户的手中,即形成了农产品的预售。目前尚未有银行参与此类服务,但以传统期货市场的理念,我国的银行业可以在农业众筹服务中拓展自营交易、经纪交易等业务。
【关键词】县域金融 问题 重庆
一、重庆县域金融发展现状
1.县域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基本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机构相结合,村镇银行、证券、保险、小额贷款企业等为补充的共同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并且各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大幅提高。
2.县域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强
县域金融机构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稳定增加,贷款投向更加偏向于农村和中小微企业,且总量在不断增加。截止2016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4677亿元,同比增长6.9%;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659.7亿元,同比增长10.5%,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2.3万户,同期增加4429户
3.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降低了县域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拓宽了金融产品营销渠道,增强了与金融服务需求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快速推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方式变革的同时增强了县域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
二、重庆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供需不均衡,资金外流严重
一方面,农户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大于贷款,且存贷差距较大;同时县级商业银行利用网点优势吸收大量农村储户资金,但出于经营战略需求不断缩减信贷业务。另一方面,部分资金经县域金融机构拆借、购买金融产品、向城镇优质客户贷款而流出农村,造成农村现代资金供给不足。
2.金融生态环境不佳,潜在金融风险加大
一是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业抗风险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就会导致信贷资金无法回收。二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速度缓慢、担保能力较弱。只有少数优质的县域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三是民间金融活跃但缺乏相关制度进行规范,成为金融风险点。四是县域房地产市场的兴起带动大量信贷资金流入,带给金融机构较高收益的同时也威胁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安全。
3.金融业发展结构不平衡
近几年,重庆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融资方式也仍以银行贷款为主,融资结构不平衡,社会融资模式单一。县域居民接受多元化投资及风险分散的投资意识不足,理财依赖银行系统,县域保险和证券行业发展迟缓。同时会计、法律、评估等于金融业务密切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薄弱,业务水平尚待提高。
4.县域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受利率市场化水平提高的冲击
县域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利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提高,农户土地和产权的明确,村镇银行的进入,信贷市场的竞争程度将不断提高。对当前执行较高利率和定价能力不高的涉农金融机构必然会造成冲击。
三、促进重庆县域金融发展的对策思考
1.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重庆县域金融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维护县域金融市场有序竞争的条件下,引进并扶持有实力有能力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进入县域,打破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引导民间资金合法合理流动。通过银企对接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更多地用于县域经济发展。
2.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
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以缓解县域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压力;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保险机制,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涉农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降低经营风险和损失。二是改善融资模式,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支持企业进入三板和四板资本市场融资;支持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融资。三是建立和完善规范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民间借贷的打击力度,搭建民间融资合法平台,维持正常进入秩序。四是培育和引进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投资咨询、保险经纪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3.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牢筑普惠金融理念
重庆县域金融机构应当主动结合重庆县域经济的实际,结合农合和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和信贷需求,在风险可控、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拓宽抵押担保范围,推广票据贴现、土地使用收益唷⑴遄》坎权、林权等新型金融产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建立股权投资基金,为中小企业发行企业集合债、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提供中介服务;证券公司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为符合上市要求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米媛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石家庄: 河北大学,2015.
[2]王兆华.基于体系重构的陕西省县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一、对香港金融业的粗浅认识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那里设立的银行机构数目排在全球前列。其中有68家银行为全球100家大型银行设立的分支机构。香港银行业实行存款机构三级制,分别为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全部统称为认可机构。截至12月,香港有145家持牌银行、27家有限制牌照银行和28家接受存款公司。这200家认可机构合共经营1387家本地分行,组成了庞大的服务网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各家银行及接受存款公司所持有的海外资产总值高达22990亿美元。
混业经营是香港银行业经营的一大特点。香港是名副其实的自由港,金融市场成熟发达,混业经营理念日渐普遍。同时,银行存贷款利率完全自由化,银行便可利用利率的杠杆作用组织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其他投资领域。加之,中间业务又具有风险小回报率高的特点。因此,香港银行均十分重视中间业务的开展,除通过传统的贷款业务获取收益外,还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基金或保险等中间业务方式获取十分可观的收益。以中银(香港)银行业务收入结构为例,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12月末中银(香港)银行实现总营业收入82.11亿港元。其中净利息收入59.49亿港元,净服务费收入20.32亿港元,净交易性收入1.86亿港元,其他营业收入0.44亿港元。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7.5%。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之大,充分彰显了香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特点。
香港银行业具有丰富的金融产品和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香港实行的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加之,香港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紧密,银行业间新产品的传导速度十分迅速。因此,银行业必须具备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才能满足不同客户群对不同金融产品的需要。只有通过产品多元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香港银行业目前的金融产品大致有:
(一)工商信贷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项目及银团贷款、机器及设备贷款、工商物业按揭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保证计划、特色信贷保证计划、分期贷款、循环贷款等产品。
(二)贸易融资及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开立信用证、开立背对背信用证、进口托收单据处理、进口融资、信用证通知、信用证转让、出口融资等产品。
(三)户口及现金管理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一般账户服务、现金及支票收款服务、发工资及自动转账服务、缴付账单服务、汇款服务、卡业务产品(商务卡、采购卡、八达通、信用卡等)、网上理财、环球电子财资服务等产品。
(四)商业保险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业务保障、商业财产保险、贸易保障、员工保障、寿险保障、个案分享等金融产品。
(五)雇员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强积金计划、团体人寿保险计划、团体门诊医疗计划、自动转账支薪服务等金融产品。
(六)投资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债券投资、外汇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贵金属/商品投资、结构性产品投资等金融产品。
(七)为大企业而设的专项服务方面的金融产品有:财务顾问及咨询服务、债务、证券、衍生工具业务等金融产品。
香港银行业的金融产品真可谓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这充分反映了香港银行业为满足客户需求,善于开发创新金融产品的能力。
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是香港银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香港银行业非常重视客户的满意度,真正把“顾客是上帝”的服务理念融入到了全体银行员工的血液中。实现了以服务老板为中心的旧式服务文化向以顾客为中心的新式服务文化的根本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将员工的大部分特长和精力集中投向为顾客服务,创新产品,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上。教育员工树立“服务老板最有益的方法就是拿出最好的态度服务顾客”的观念。倡导“万事以客为先;顾客满意就有生意;你解决顾客的困难,顾客就会解决你的困难”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长期坚持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以香港恒生银行为例:恒生银行的经营方针是长期坚定不移地以推行优良服务态度为重点的服务文化。它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提出建立服务文化阶段。步骤有:唤起中层以上人员的重视;唤起第一线员工的重视;编写品德修养的书籍,供员工阅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第二阶段为推行阶段。步骤有:不定期巡查;重视客户的投诉;每天早上利用广播教育员工;拍制培训电影;老板经常亲自巡查各支行;老板亲自批阅有关改善服务的建议和对表现欠佳的行为做出处理批示。第三阶段为延伸及巩固阶段。恒生银行以此三个阶段打造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并持之以恒的一直坚持至今。由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服务文化,恒生银行在顾客的心目中保持了友善亲切的形象 ,进而赢得了顾客的青睐,业务发展如日中天,在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二、得到的启示
通过这次赴香港学习培训,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虽然我们面临的环境与香港不同,但是,香港银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却实在值得我们借鉴。经过这次学习培训,使我对农发行今后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农发行应坚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不动摇。按照国务院第57次常委会议精神,农发行总行制定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基本实现了“固体强翼”的目标。即传统业务得到巩固(固体),较好地解决了粮食收购不给农民打白条的问题,有效的遏制了收购资金被大面积挤占挪用的局面,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商业性业务和中间业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强翼),尤其是商业性贷款业务突飞猛进,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然而,两翼中的中间业务发展却不尽人意。以石柱支行为例:石柱支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30955元,仅占总收入1878万元的0.69%,出现了一强一弱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员工对发展中间业务认识模糊;二是上级行制定考核办法时对中间业务的考核权数太小,客观上造成了基层行不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三是中间业务的产品品种不多,致使发展的空间不大。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发行要实现“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必须在抓好传统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同时狠抓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固体强翼”的目标。要教育全体员工强化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尽可能多的开发中间业务产品品种,拓宽发展空间。“一体两翼”与“混业经营”有异曲同工之妙,“混业经营”是当今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农发行总行制定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完全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
(二)农发行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三农”提供丰富的金融
产品。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农发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受到国务院的严格界定,其创新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客观上造成了创新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品种单一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发行的发展。但是,政策性银行也是银行,必须按照银行的一般规律办事。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没有丰富的金融产品供顾客选择,必将成为激烈竞争的牺牲品。怎样才能把农业发展银行建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充分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丰富金融产品,将是实现农发行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我们要悉心研究如何做好“三农”这篇大文章,在广阔的天地里去开发创新更多适合“三农”需要的金融产品,真正使农发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三)农发行应打造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农发行成立的时间不长,加之受行政色彩的影响,其经营理念,服务手段,员工的竞争意识较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拿什么优势去与同行业竞争?唯有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是致胜的法宝。打造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核心是顾客,贵在持之以恒,本人以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文化:
1、强化全体员工对农发行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的认识,使每个员工对核心理念熟记于心,用这一核心理念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2、教育员工牢固树立“顾客是上帝”、“顾客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的服务理念,将这种服务理念融化到每个员工的血液里。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农民合作社; 资金互助
中图分类号:F275.1;F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5-0041-05
2006年以来,资金互助业务以多种形式在我国各地蓬勃发展(笔者重点研究基于农民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问题),资金规模从几万到上亿元不等,资金互助已成为我国农村重要的资金融通方式之一。
虽然农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为资金互助提供了现实需求,国有资本在农村的缺位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资金互助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政策与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又为资金互助提供了快速增长的动力,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资金互助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迅猛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江苏省连云港、盐城等地发生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负责人关门“跑路”和资金遭遇挤兑的事件,这些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虽然并没有蔓延到全国范围,但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资金互助组织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法律法规极度匮乏,缺乏相应的风险处置措施等。
笔者主要通过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并辅之以典型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我国资金互助现阶段发展的特征,剖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建议,旨在规范资金互助的运行,进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一、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发展特征
笔者主要针对北京市、河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五地的4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4份。据此分析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发展特征如下:
(一)资金互助现实需求强盛
资金互助的产生源自农村资金短缺问题的日益凸显,资金现实需求强盛。
在我国农村,资金的短缺是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可知,被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遇到过资金问题,而且资金缺口较大,但是在遇到资金问题的时候,从银行等正规渠道进行贷款难度较大,而社员之间开展资金互助是最简便的解决方式。
如表1所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通过向朋友借款解决资金问题的有48人,占总人数的9.7%;通过个人抵押贷款解决资金问题的为109人,占总人数的22.1%;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社员筹资解决资金问题的为337人,占总人数的68.2%。
(二)资金互助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资金互助组织在注册资本、存款余额、借款余额、资产规模、负债规模以及所有者权益规模等方面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资金互助组织注册资本从最开始的10.18万元上升至1 000万元;存款余额也从2007年的1 475万元,逐年增长,到2011年达到了66 000万元,增长了64 525万元,2011年是2007年的43.75倍;资金互助社的贷款余额从2007年的986万元,不断增加,到2011年达到了44 000万元,增长了43 014万元,2011年是2007年的43.62 倍;资产规模从2007年的2090万元,到2011年达到84 000万元,增长了81 910万元,2011年是2007年资金总额的39.19倍;负债规模从2007年的1 511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68 000万元,4年间增长了44 倍;所有者权益规模从2007年的580万元,到2011年达到了15 000万元,增长了14 920万元。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的连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资金互助业务的快速发展趋势。
(三)资金互助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人文环境不同,资金互助业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1.资金互助认识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北京等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服务较为完善,当地政府及农民对于资金互助等有关资金的业务也有着较为理性的判断。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偏远地区,尤其是山区,农民对于资金互助的接受度低,理解也存在较大偏差,有些人甚至认为资金互助与银行存款性质完全一样。不仅如此,资金互助的规模、遇到资金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
2.筹资方式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在北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短缺时大多选择通过个人贷款解决资金缺口;而在河南及河北,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采用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筹资的方式,也就是说利用资金互助资金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问题。
3.资金互助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通过调查可知,北京的资金互助资金总额全部在10万元以下,而外省互助资金总额基本在10万至50万之间,甚至有些互助资金总额在100万元以上。
(四)从业人员对资金互助认识不足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对资金互助的认识明显不足。
由表2可知,在接受调查的已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合作社的494人中,有137人不知道资金互助的规范要求,占总调查人数的27.7%;有159人不知道资金互助业务的主管部门,占总人数的32.3%;有143人不知道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业务的监管部门是哪里,占总人数的28.9%。
由图1可知,被调查者中49%的人对资金互助认识不清,或有偏差。
(五)资金互助发展畸形
资金互助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形”,行业发展逐渐畸形。
1.存在打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名号,暗地里施行资金互助社的运营方式。通过表3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接受调查的494人中,有166人表示资金互助业务只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次要业务,占总人数的33.6%;有多达328人表示资金互助业务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业务,占总人数的66.4%。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调查的人没有一个来自专门的资金互助社,也就是说,我国普遍存在农民组织挂农业活动之名,行金融活动之实的现象。
2.资金互助业务背离初衷,沦为谋私利手段。资金互助的出现是源于农民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迫切愿望,但是如表4所示,有292人认为资金互助的好处在于方便给农民放贷,占调查总人数的59.1%。只有167人认为资金互助的好处在于可以迅速融资,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问题。由此可见,资金互助的宗旨已有所偏差。
(六)资金规模较小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知,我国资金互助规模与农民收入、现代农业投资规模明显不符,资金互助规模有待提高。
1.资金互助的资金规模增长速度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不符。国家统计局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为7 916.6元,较2011年的6 977.3元增长939.3元,连续三年以近千元的增幅增长。预计到2015年年底,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有望突破万元大关,这也就说明了我国农村居民有着强大的储蓄能力。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资金互助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不符。如表5,在接受调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资金互助总金额基本在10万元以下或者10万到50万这两个选项上,尤其以10万元以下的最多,为209人,占总人数的42.3%。而表6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数基本在100人以下,其数量为37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5.1%。按照100人集资10万元计算,平均每个人出资仅为1 000元,资金互助的资金规模还较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资金互助的资金供给与现代农业投入需求供需不平衡。农业对资金投入的需求庞大,尤其是家庭农场等大规模种植基地,肥料费、水费、农药费用都是必需的开支,所以大规模生产的农业项目投入动辄百万,甚至千万。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资金互助的规模相较需求明显不足,在不借助企业投资的情况下,资金互助很难支撑起大规模农业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资金互助发展大规模农业事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调查显示,我国冬季温室蔬菜大棚价格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如果计算上水费、电费、人工费、运输费用等,农业投入数额相当庞大。如此类比,10万元以内的资金互助规模在农业事业中,的确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二、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的突出问题
在我国资金互助发展迅速的同时,显现出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法律条文不健全,监管责任不明确
1.资金互助的主要形式――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活动无法可依。银监会针对依法注册的资金互助社,在2007年1月出台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对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有着严格的限定。但对依附于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活动则没有规定,致使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活动无法可依、无人监管。而目前,资金互助的主要形式是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服务,虽执行资金互助功能,但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有关的金融监管问题尚不明确。
正是由于法律的匮乏,政府行为准则的缺失,导致了资金互助众多内部问题的出现。甚至出现由于资金周转不灵,理事长“跑路”的现象。
2.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导致监管空白。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谁登记谁管理的制度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部门为工商部,而工商部无权管理资金问题,其内部的资金互助管理部门在理论上应为银监会,但是银监会又无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事宜,出现了监管空白,极易导致资金互助活动不能健康发展。
(二)内部制度不健全,资金互助服务“变形”
1.资金互助没有体现互助宗旨,变为集资。调查发现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农民金融知识匮乏的情况,在开展资金互助业务时,聘请来自银行或者保险行业中转岗的业务人员,这些业务人员的收入与吸纳的资金量挂钩,于是利用他们的业务特长,应用与金融机构吸储方法大体相同的方式,专门负责到各村镇吸纳农民资金,于是导致资金互助业务变成集资业务。
2.互助资金被挪用现象普遍。在调查中发现,利用资金互助业务吸收农民资金非法对外投资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在少数,尤其在能人、企业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该现象尤为严重。因为能人及企业在当地本身有一定的声望,农民“放心”加入这样的合作社。农民只追求其利息,对于自己投放的资金去向并不关心,这就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者挪用互助资金成为可能。
2012年12月,江苏省灌南县四家农民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然关闭,四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存在对外吸收、投资资金的非法情况,涉案金额高达1.1亿元。
(三)风险应对机制缺失,互助资金风险大
1.风险控制弱化。在风险控制上,从调查情况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内部资金互助活动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约束力,更缺乏风险应对机制。有关财务制度、存贷利息、盈余分配标准和形式不统一。在操作程序上,很多地方采取打借条、按手印、进行简单借贷偿还记录的方式。一旦出现问题,没有法规依据和风险应对机制,存在较大风险。
2.监管缺失。据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有些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小集体”。但是由于“小集体”拥有共同的利益目标,机构设置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内部监管主要依靠道德及自律,受个人控制概率较大,难免增加了风险。
(四)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影响资金互助功能的发挥
1.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互助资金主要来自内部成员缴纳的互助金,也有极少数合作社接受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政府以实物扶持为主,专项资金的拨付较少),来自其他组织和个人的资金几乎为零。
2.贷款难。虽然一些地方的银行已经简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手续,但调查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向银行贷款成功的案例很少,限制了互助金的规模,进而影响了资金互助功能的发挥。
三、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1.完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目前资金互助发展迅速的情况,急需出台规定详尽、贴近实际的法律,以引导资金互助的健康发展。可以借鉴我国台湾及法国的做法,充分调研,严肃立法过程。充分听取农民、农业组织的意见,制定切实可行、贴近实际的法律、法规。
2.加强监督管理。资金互助业务的监管可分为外部监管及内部监管两部分。
外部监管应主要依靠现行法律法规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协调运作,包括上级机构(上级合作社和合作联社)监管、外部(第三方审计)监管和政府监管。鉴于资金互助业务的特殊性,农业部、工商局等多部委,应对资金互助业务制定切合实际的详细规定,必要时应协同处理资金互助问题。
内部监管则需要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首先,切实加强社员尤其是资金互助成员的监管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其次,发挥理事会、监事会的监管作用。为了杜绝“小集体”现象,可参照北京的做法,将区域内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中农民占比提高到一定比重之上,切实做到农民的互助资金交由农民自己管理。
(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控制资金风险
1.建立信用保障机制,控制坏账风险。根据成功经验,主要采取借款人信用测评、借款项目严格审批、成员间信用联保、合作社代销社员产品收入担保等信用保障的有效措施。
2.严禁以存代股,控制挤兑风险。保障会员的资金安全,保证会员的存款可以随时提现,控制挤兑风潮,是资金互助组织的立身之本。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严禁以存款充抵股金的做法,确保会员足额的入股资金,同时保证股金的稳定性,以保障自有资金的稳定性。借鉴国外合作社做法,规定社员可以自由退社,但不能自由退股。
3.健全管理制度,控制内部风险。控制内部风险主要采取严格财务管理、借贷审批、资金拨转、现金收支、银账核对;互助金专款专用,独立核算,严禁资金挪用;增强风险意识,管好用好互助资金;要健全民主管理。
(三)创新合作机制,拓宽资金融通渠道
1.建立“农村金融+资金互助服务+农户”的信贷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将资金通过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组织贷给农户,或者直接贷给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组织,再由资金互助组织转贷给农户,不仅拓宽了农户资金融通渠道,解决了“贷款难”,同时也解决了银行“放款难”的问题。
2.建立“政府监管+农村金融+资金互助服务”的合作模式,可借鉴德国农村金融经验,让政府、金融机构、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服务紧密合作,各司其职,政府做好监管、金融机构做好金融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金融业务释放出来专心履行为社员谋福的职责,三者相互扶持,最终使得资金互助回归其初衷,更好地支撑农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发展。
(四)因地制宜,分层发展资金互助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农业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资金互助的发展理应按照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1.我国东北三省地广人稀,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在全省建立统一的资金互助领导机构,制定全省的统一发展标准,下设分支,在分支接受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地方的自主发展权利,大胆创新,允许多种资金互助模式并存。
2.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大部分地区(除个别贫困地区)可以借鉴日本经验,在原有的资金互助模式中引入风险保障体系,降低资金互助风险。在引入风险保障体系之初,对各地资金互助进行有效评估,对于不适合引入风险保障体系的坚决要求整改,甚至关停其资金互助业务。
3.对于西北(除个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适于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地区,应该坚决制止资金互助的发展,不能为了政府业绩而罔顾当地实际情况,盲目跟风开展资金互助业务。
【参考文献】
[1] 陈荣文.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制创新[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345,348,355-356.
[2] 孔祥智,蒋忱忱.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以四川省井县联合水果为例[J].农村经济,2010(9):8-11.
[3] 窦婷婷,杨立社.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3(9):47-52.
[4] 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5] 朱文浩,邢大伟.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54-55.
[6] 唐毅泓.文化产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2013(9):42-46.
[7] 王建荣.资金互助社运行及发展探讨[J].中国合作经济,2012(7):42-43.
[8] 舒歆,骆毅.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理事长影响力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0-133.
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现状
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2007年6月,全州贷款余额643608万元,较年初增加38059万元,增长6.29%。2006年累计新增贷款332667万元,占当年GDP的19.57%,2007年l―6月累计新增贷款164806万元,占当年GDP的19.77%。金融支持呈现如下特点。
1.信贷资金重点投向钾肥、碱、有色金属、煤碳等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了以上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有效地支持了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促进了四个工业园区的稳步发展。从全州银行信贷投放看,截至2007年6月末,盐化工行业贷款占比达54.84%,无机碱行业贷款占比达11.96%,水电行业贷款占比达3.60%,有色金属行业贷款占比达1.81%,煤炭行业贷款占比达5.44%。2007年6月末,以上行业为主的全州最大十家集团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州贷款总额的70%以上。大量信贷资金的投放有效支持了青海碱业、中信国安等一批新建企业的开工建设,支持了青海盐湖集团等企业的项目开发、科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升级,增强了竞争实力。
2.不断加强业务创新,改进服务方式方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一是针对大项目所需资金额大,建设期限长的特点,积极开展银团贷款业务,2007年6月末,发放银团贷款11280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7.53%;二是大力开展票据贴现业务,票据贴现额达14391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24%,较年初增长了47.49个百分点,为州内工业企业短期融资提供了方便;三是积极为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开展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等业务;四是针对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落后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协助部分农村信用社开通了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并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部撤出的天峻县构筑网上“虚拟网点”,天峻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借助国有商业银行强大的网络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方便、高效、快捷的服务。
3.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持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市场调研,通过银政、银企座谈会、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推介会等桥梁,积极培育小企业客户群,大力开拓业务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2007年6月末,全州小企业贷款余额为69832万元,较年初增加5058万元,增长7.81%。2007年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上,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18家企业签定了7.81亿元项目资金供应协议。在银行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有效缓解了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进一步加快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步伐。
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必然推动金融发展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确立以来,柴达木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经济总量和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70亿元,位列青海八地区第二位仅次于省会西宁,GDP增速在全国三十个民族自治州位列第三位。各银行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各项存贷款规模继续增加,经营效益不断提升,资产质量有所提高,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6月末,海西州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较年初增加124888万元、38059万元。不良贷款为58805万元,较年初减少3644万元,不良率为9.14%,较年初下降1.17个百分点。实现盈利11496万元,较同期增加6916万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885万元,较同期增加1068万元。
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缺乏健全的多元化金融支持体系。长期以来海西州以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为组织体系的金融机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银行业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海西辖内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呈逐年萎缩趋势。2006年末,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共有110个,较2000年减少了38个。其中格尔木地区有机构网点51个,占比46.37%,德令哈地区有机构网点22个,占比20%;其余二县三行委共有机构网点37个,占比33.64%。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快的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天峻县没有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其余二县三行委均只有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金融机构的减少,地区分布不均衡,造成了金融市场功能弱化,金融服务水平下降,制约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服务滞后。海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牧业发展滞后,海西的8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金融服务满足度较低。目前,海西州金融系统在体制、机制、方式等方面仍不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资金投入不足、金融服务缺失成为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金融服务手段、方式和品种远远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的需要。在海西的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还存在许多盲点。同时,农业保险和农民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措施与需求相去甚远。各家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社吸收的存款保留在县域,其余的存款80%通过邮政、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上存转移到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资金流失严重,加上企业的自身因素,比如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导致企业生产流动资金得不到满足。
(三)受经济发展的局限性、银行经营理念的影响,银行经营中存在诸多潜在风险。目前循环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产业链尚未有效延伸,新建成投产的大型项目有限,加之银行趋向于“双优双大”经营理念的影响,使得信贷资金高度集中于部分优势行业、个别大中型企业,客观上造成了信贷风险的高度集中,贷款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各行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信贷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各项贷款以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贷款为主,中长期贷款占比达60%以上,受国家宏观调控、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经营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贷款的风险难以掌控;三是由于银行经营对大集团企业的依赖度较高,企业存款稳定性差波动较大。
(四)现行信贷体制改革成为金融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信贷审批权限统一上收到省一级机构,目前基层分支机构除小额质押贷款外,基本没有信贷审批自,极大地削弱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发展客户的机会;由于信贷审批权限上收,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难以做到快捷、高效,因此,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难以真正建立,加之“贷款责任终身制”导致了银行“惜贷”、“慎贷”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对小企业、农牧业的信贷投入不足,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依然较突出;贷款审批审查等操作环节缺乏灵活性,各行在信用评级、贷款抵押担保等要求上,无论大中小型企业都一个标准,由于要求较高,使很多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等原因,被拒之门外。
(五)铁路运力不足对循环经济发展及金融进一步支持有一定的影响。2007年由于兰州―西宁二线施工、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线改造等因素,铁路运输依然紧张。2009年铁路复线建成通车以前我省铁路运力紧张状况难以缓解,对工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产品积压,销售不畅,短期内企业销售收入难以及时实现,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贷款企业将会有一定的还贷压力,不利于银行的进一步支持。
(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环境差制约了金融对循环经济的有效支持。目前,海西州没有一家信用评级机构,经济发展较快的格尔木、德令哈两市各有l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两担保机构注册资金为6725万元,目前两担保机构仅与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开展贷款业务,截至6月末贷款余额为3900万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0.61%,担保机构的运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但由于规模小、业务范围狭窄,担保机构实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由于信用评级难,大多数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落实,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长期以来受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企业个人贷款违约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信贷支持的积极性。
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一是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牧区设立新机构网点,积极探索和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组建步伐,通过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切实建立起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二是适当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农村银行,以弥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撤并后金融服务不足的空缺,切实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保持柴达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的均衡发展;三是适当增加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如在辖内增设开发银行分支机构,并在业务范围内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四是柴达木现有金融机构对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五是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在海西设立分支机构;六是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尽快为中小企业开展担保业务。
(二)进一步优化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优化对重点行业企业的信贷支持。继续支持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水电、煤碳等支柱行业的企业做大做强,信贷支持重点应由外延式扩张变为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内涵式扩张。加大对技术改造和采用新工艺、新科技的信贷支持,减少低水平重复性建设投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二是大力培育藏药、“绿色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产业,积极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从而带动新兴工业的发展,逐步提升产业结构;三是根据大客户优势行业信贷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各银行应加强合作,积极开展银团贷款业务,以分散信贷风险,并由各行联动切实加强对大客户的风险管理。
(三)加强对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各银行业要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一是改进现行信贷授权授信制度,合理规定地市分行、县支行的信贷权限,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切实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研究探索加大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途径,推出符合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为小企业提供多品种、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培育和壮大一批小企业,增强各行可持续发展后劲;三是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根据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积极研究探索适合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以及提供抵押担保的条件与大中型企业有所区别;四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反映情况和问题,商讨解决途径和办法,共谋小企业发展大计;五是要以打造“诚信海西”为契机,多方联手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断优化小企业贷款的外部环境;六是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监测考核力度,引导各机构加强金融服务,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四)加强金融监管,增强服务意识,做好风险预警工作,为维护辖内金融稳健运行做出积极的贡献。一是针对大额贷款、多头授信情况,由监管部门牵头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的大额贷款信息共享机制,各金融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贷款企业情况交流,多方联动加强对企业资金使用真实性的监督检查;二是加大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违规经营的处罚力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三是监管部门应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即建立金融部门与经济部门之间包括宏观政策、信贷政策、微观企业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产品之间的共享机制,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决策提供依据,切实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四是加强非现场监测预警工作,运用客户风险预警信息系统适时对千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及贷款集中度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加强风险防范,促进产业园区内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