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8 15:32: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沿海;生态农业;蓬莱市

蓬莱市土地总面积1128.6平方公里,其中常年耕地面积55.5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6.38万亩,粮食总产量13.28万吨;全市果园面积52.3万亩,果品总产量120万吨。获得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先进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和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蓬莱的种植业和渔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条件,以此为契蓬莱市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沿海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将有力提升蓬莱市生态文明水平。

蓬莱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蓬莱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进一步加大了绿色生态农业的示范推广力度,把推广“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成帮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大事来抓。发展生态农业的理念已深入蓬莱农民的心头。截至2015年底,蓬莱市已有19万亩耕地吃上“营养套餐”,年减少不合理施肥1万多吨,节本增效百万元;全市建设水肥一体化面积达13万亩(滴灌4.5万亩),其中果树面积达12万亩(苹果8.2万亩,葡萄3.8万亩),蔬菜1万亩,涉及农户3200个,共有节水示范点12个,示范方4个,示范村1个,示范面积达6400亩;蓬莱鑫园保鲜食品有限公司有机食品苹果、刘家沟镇墟里玫瑰香葡萄专业合作社绿色食品玫瑰香葡萄、蓬莱市福聚莱果品专业合作社绿色食品苹果获得了“三品一标”认证,完成1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续报申请和验收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2个、认证产品50个、认证面积208341.5亩;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4处,共计1329亩;发展物联网系统应用技术示范园2处,共计510亩,示范带动周边近万亩果园,同时抓好已有的7个矮砧集约栽培示范园和4个有机苹果精品示范园;综合运用沼液施肥、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技术、果园生草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生态环保技术,建设适合休闲观光的生态基地3万亩;建成沼液综合利用示范村24个,建设成方连片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园3万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家沟镇马家沟村、南吴家村,大辛店镇川李村、清河屯村和村里集镇王庄村等。此外,还充分发挥山东民和牧业、山东华臻重工、蓬莱和圣农业、蓬莱利源集团等龙头企业作用,抓住全球化的历史机遇,紧跟国际市场变化,优化资源配置,引领全市现代生态农业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发展。

蓬莱沿海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通过对蓬莱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考虑到农业生态环境容量与发展布局,在沿海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上,应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坚持既要突出重点、有所选择,又要多方兼顾、各业并举的原则,以高效特色种植业为主体,以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村建设为补充,以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设施农业为支撑,“种一养一加一游”相互联结,农、林、牧、渔各业同时并举的综合发展模式,通过实行优化的系统调控,使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在较高层次上达到良性循环。具体地说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建设:

(一)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自蓬莱市开展“美丽乡村”活动以来,文明生态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蓬莱市马家沟村的生态旅游规划,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为了扎实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建设更多更好的像马家沟村一样的生态村,以后的发展方向上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于一些已经具有较高参观访问价值的生态村和美丽乡村,可以作为观光产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二是将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生态村工业涉及面较广,在生产中要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使三废排放合乎国家排放标准。同时还要注重土地资源保护,一方面严格控制耕地面积,保证耕地不减少,另一方面注意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三是发展循环型农业,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发展农村沼气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等。四是因地制宜形成生态产业。生态村环境优美,污染少,有充足的有机肥,使用化肥、农药少,为生产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依托本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蓬莱是历史名城,也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依托本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农业成为可能。蓬莱生态旅游农业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对农业生态观光园和观光基地的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走上生态之旅;二是继续精心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基地,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建设葡萄、大樱桃、苹果等优势产区特色农业观光园,通过提供特色美食(如抹直口特色菜馆、潮水羊汤、蓬莱小面、碗等)、农事活动体验、民居生活体验(特色小草房、小木屋等)、生态空间享受等不同主题的旅游农业产品,构建富有“乡村特色”的体验式景点体系;三是开发名牌农业产品,举办节庆活动,开通旅游专线。如通过举办“葡萄节”、“樱桃节”等活动,带动游、购、玩的乐趣;四是加强管理与营销,鼓励发展专业的旅游开发、服务和管理公司,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促进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例如,蓬莱市利源集团,是一家集绿色农牧与旅游观光产业、果蔬保鲜储藏、种养殖建设、地产开发、酒店餐饮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的公司,着力发展绿色产业项目,打造农业产业化、规范化、生态化、旅游化的升级路线。

(三)大力发展生态设施农业,将设施农业与旅游业、餐饮业及健康养老产业有机结合蓬莱的设施农业规模比较小,多是一些中小棚、大棚,大部分由散户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科技含量比较低,一般都是农民自己凭经验种植作物,与市场对接不及时,那种由公司统一经营的现代化的连栋智能日光温室和大棚基本没有。我认为蓬莱生态设施农业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在设施农业中大力推广微灌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开发新能源,充分利用可再生性、环保型新能源,促进农业各种能源的循环利用。例如蓬莱和圣高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项目,该项目拟利用种植的农作物玉米、大豆、牧草及形态不合格的水果、蔬菜进行畜牧养殖,利用畜牧粪便生产沼气发电,利用畜牧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生产有机肥,沼气发电用于畜牧养殖场照明及有机肥加工用电,有机肥施用于农作物田地、果园、蔬菜种植园,形成了种养一体化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又例如山东华臻重工有限公司的“生物质气炉”项目,主要从事生物质气化炉产品生产,生物能可替代传统能源。二是积极引进“太阳能光伏温室大棚项目”(太阳能光伏温室大棚:棚顶安装有单晶硅发电板,几个大棚就相当于一座小型发电站,发电自用,多余的可并入国家电网,增加收入。而且,棚里还有LED灯夜间光照系统,能延长植物的光照时间,提升大棚内的温度,作物增产效果明显。),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自主建设光伏大棚(如君顶酒庄,和圣农业)。将光伏大棚与旅游业和餐饮业相结合,如果种植条件允许,可以在温室大棚中种植南方特色水果、养殖花卉、立体蔬菜栽培等;也可以将大棚内打造成具有南方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主题餐厅”,提供特色美食,营造鸟语花香的“特色大棚”,即可以依靠种植、观光、餐饮创收,又可以作为教育示范基地吸引人气,填补旅游淡季,打造集“观光旅游、餐饮、采摘、示范、教育”五位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三是可以将日光温室项目与健康养老产业结合。当下城市中的很多老人晚年十分向往田园生活,希望有一亩三分地种点菜,养点家禽,远离城市有一个清新安静的养老环境,所以是否可以打造一个“生态健康养老园区”,园区内设计不同规模、不同用处的日光温室,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温室一侧的房子统一设计,统一装修,另一侧的温室则用来种植农作物,也可以设计成种养结合的模式,园区内还配备医疗卫生服务,餐饮服务,生活、技术服务等,日光温室可以采用出租或卖的形式经营。

总结

篇(2)

一、发展现状

20*年我区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以来,我们就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在规划上抓创新,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区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绿色化。近年来,生态绿色资源在衢江区得到了最大的开发利用,绿色产业发展迅猛,一品红柑桔、三元猪、无公害茶叶等一系列标准化栽培技术已在我区得到大面积推广,“衢江”三元猪、“一品红”椪柑、“阮小二”香鸭、“九龙神针”有机茶等一批批绿色农产品不断涌现,我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步实现了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带动基地的良性发展模式,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区有75个名特优农产品注册商标,6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食品认证;16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绿色品牌名列全市前茅。20*年,提升、改造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3.8905万亩。

2、环境清洁化。以改厨、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一池三改”技术和“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沼气工程建设由点到面,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农村畜禽养殖和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许多养殖专业村的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发生了巨大变化。20*年,全区已改建户用沼气1153户,建成省级农村能源生态示范村4个、省级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项目示范村10个、市级农村户用沼气示范村44个,农业部的沼气“一池三改”国债项目村16个。

3、生产无害化。“畜禽-沼气-作物”等生态农业模式逐步被农民接纳,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应用;上下各级更加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焚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行为被全面禁止,全区秸秆利用率达到94.1%;田间农膜的覆盖残留量逐年减少,农膜回收率达94.2%;农田肥药使用量逐年下降,“两高”农药被全面禁止,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84.2%,推广平衡配方施肥30万亩次。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得到推广,畜牧生态小区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全区已建生猪生态养殖小区8个,年出栏商品猪12.5万头。

4、发展多元化。立足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独特的区域位置,通过政策引导,激发民间投资热情,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与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进行了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导、工商企业投入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拓展了农业功能。通过培育发展,浙江宝岛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老虎山生态观光农业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园应运而生,我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已呈燎原之势。目前,我区已建成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点47个,总投资1.34亿元。20*年,共接待游客49万人次,创收达1.21亿元。

二、主要做法

1、编制规划,强化监管。围绕生态示范区建设,结合我区农业的产业发展特点,我们先后编制完成了《衢江区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农药投入、病虫害综防规划》、《农用薄膜使用回收规划》、《衢江区畜禽禁养区划分方案》和《衢江区畜禽养殖园区建设规划》,这些规划或方案的出台,为我区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目标及空间布局。同时,加快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加强对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监测,保证农产品的优质安全。

2、加强宣传,强化意识。利用网络、《农家报》、广播、电视等媒介,加强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宣传,使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各级领导、所有企业和广大群众的共识;以万名农民素质培训为载体,加大对“两高”农药危害性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参加农业部、省、市开展的“生态衢州上海推介会”、浙江农业博览会、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等绿色农产品推介活动,通过展示展销,不老神鸡、一品红、阮小二香鸭等一大批绿色品牌脱颖而出,并已在省内乃至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3、抓好示范,分步推进。以保护农业生态,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农田质量,确保生产安全为重点,通过实施“811”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田氮肥减量增效工程和沃土工程等四大农业生态环保工程,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对135家规模生猪养殖场进行排泄物治理,建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点5个、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3个;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排污已基本达到排放标准,粪尿综合利用率达100%,农村清洁能源率达43.9%。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全面禁止,秸秆利用量达20.8万吨,秸秆利用率达到93.57%;推广平衡配方施肥30万亩次,全区化肥使用强度265公斤/公顷;农药使用量2.98公斤/每公顷;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37467万公顷,综合防治率达74.10%。

4、依托优势,创优品牌。立足当地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无公害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普及工作,在全区建立了一品红椪柑、三元猪、营养稻米、茶叶等绿色无公害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以柑桔、粮食、畜禽、毛竹、茶叶、蔬菜、瓜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引导和组织农业企业申报无公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加强治理,改善环境。努力探索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合理排放途径,实施畜禽饲养场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指导工作。指导各乡镇开展清洁能源利用工作,农村清洁能源率达43.9%;加强部门间协作,做好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对湖南镇畜禽养殖污染情况作了进一步调查,摸清了全镇畜禽养殖数量,为污染整治工作提供依据;协助乡镇做好养殖业主及群众思想工作,重点抓好规模3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的异地搬迁。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在治理农业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配套法规措施还不健全,资金投入还不足,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具体表现在以上几方面。

1、农业面源污染不能有效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特别是高毒农药在蔬菜、果树、农作物上,不能全面禁用,控制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2、动物饲料、兽药使用不合理。兽药超量使用,以及违规使用禁用药品、添加剂,导致动物产品污染加剧。

3、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我区畜禽养殖大多集中在村庄内部,由于排污设施建设滞后,畜禽粪尿横流的现象在我区农村随处可见,畜禽养殖污染也进一步恶化了我区农村生态环境。

4、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规模及“三品”档次不高,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5、拉动生态农业发展的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不能适应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6、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体系、农业信息网体系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四、对策建议

虽然,我区在治理农业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配套法规措施还不健全,资金投入还不足,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改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部门协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注重产业提升,推动农业发展生态化。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抓好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检查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产业化与标准化互促互动机制,强化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借助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努力找准农业经济、旅游经济的结合点与突破口,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旅游业;围绕城郊农业发展,培植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强绿色营销,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推动绿色消费,形成消费环节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机制;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认定、申报工作,打响绿色生态品牌。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产品;现状;前景;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139-02

1 鲁西南生态农产品发展现状

1.1 鲁西南发展生态农产品的地理条件

鲁西南地区位于黄泛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体分两种地形,一是低山丘陵:包括荒山岭坡、近山阶地、山前倾斜平原;二是黄泛冲积平原,包括微斜平地、缓平坡地、洼地。该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降水量650mm左右,且降水分布不均,再加上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相对缓慢,致使低山丘陵和平原旱地因缺水而使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从项目小组对山东的实地考察情况来看,山东地区土壤水分含量较少,土地较为干旱。这种土壤条件,一方面不利于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而另一方面却方便了山东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不仅如此,鲁西南地区冬季普遍干旱寒冷,大棚蔬菜种植,是山东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出路。

1.2 鲁西南发展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条件

1.2.1 市场广阔,消费者需求大

山东省靠近北京、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消费人群广阔,市场需求较大。山东的农产品不仅销往我国东北部,更能辐射到东部发达地区,拥有一条覆盖全国的销售网,具有市场方面的绝对优势。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毒生姜”等问题的出现,更是给山东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山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发展绿色健康的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健康的生态农产品。这在客观上拉动了消费需求。

1.2.2 发展历史悠久,生态农产品基础良好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大省,有着悠久的作物种植和家禽养殖历史,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广大的劳动人民积累下了诸多宝贵的农业生产经验。而在生态农产品的发展上来看,山东更是走在全国发展的前沿,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较好。

1.2.3 保鲜技术的发展以及发达的交通为生态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便利

对于农产品来说,拥有良好的保鲜技术,是销售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现代保鲜技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保证农产品的新鲜程度,最大程度的保持农产品的绿色健康。山东济宁是鲁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不仅拥有发达的铁路系统,近年来京沪高铁的建设,更使鲁西南地区的交通便捷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2.4 政策优惠,为生态农产品发展提供支持

国家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并出台一系列政策优惠鼓励生态农业的发展,省财政厅先后确定后38条强农、惠农、富农措施,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信信用合作社等为代表的信贷机构也先后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发展。

2 鲁西南生态农产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2.1 多数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了解较少,宣传力度不足,消费者缺乏对生态农产品的信任

根据50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42%的消费者在超市和农贸市场之间多会选择到后者购买农产品,而他们选择农贸市场的原因也很单一 ——价格低廉。而54%的消费者表示不太接受新兴品种的生态农产品,如以色列长茄,五彩西红柿等。在蔬菜价格、新鲜程度和农产品绿色健康程度方面,40%的人较为看重蔬菜的新鲜程度,而32%的消费者更看重蔬菜的价格,重视农产品的绿色健康程度的消费者只占28%。

这就表示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也从侧面显示出生态农产品还有相当程度的潜在市场没被挖掘。

另外,由于当今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使消费者失去了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信任。根据调查问卷显示,超过76%的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存在质疑。

2.2 生态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据金缔盈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的潘总介绍,在生态生产基地的,平均每个大棚需要投入3万元左右,而一千多亩的基地总投入上千万元。不仅如此,普通蔬菜的生产一般是用动物粪肥或化肥做肥料,而金缔盈的蔬菜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环节的绿色健康,摒弃了传统粪肥和化肥的使用,选择使用自主调配的生态有机肥。金缔盈的家禽养殖,如芦花鸡等,多采用散养的方式,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散养区开阔地的管理,也相应增加了管理费用,进而增加了生产成本。而调查发现,在价格有区别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买价格较低的普通生态农产品。

2.3 发展生态农产品风险高

生态农产品虽然借助于新兴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风险,但生产环节并没有完全能够脱离自然环境。

2013年的H7N9禽流感的流行,给金缔盈和山东所有从事养殖业的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家禽的大批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疾病的防控,成为了养殖业的一大难题。

部分养殖户为了提高家禽的出栏率而大量使用抗生素和违禁药品。而以金缔盈为代表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杜绝国家违禁药品,以保证生产出健康的禽蛋,但出栏率却低于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而自然条件下的农作物则很容易遭遇病虫害,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农产品不仅质量差,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并且产量将大大降低,给生产者造成很大的损失。

2.4 市场未得到充分开发,销售渠道不完善

生态农产品目前为止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销售渠道网,除了金缔盈公司采取的品牌专卖店以及一些大型超市专柜以外,在消费者常去的农贸市场和一些中小型商场几乎没有生态农产品的身影,现有的销售渠道不能够将整个市场覆盖。而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占据更大的市场,采用新的营销战略,开辟新的销售渠道,是一条必经之路。

2.5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与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

科学的管理方法是经营发展的关键,在鲁西南生态农业的发展中,显然这一方面还存在很多劣势,大多数是农民在摸索中实践,缺乏很多先进技术的指导与管理方法,致使生态农产品发展并不理想。

在现如今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当中,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数并不多,类似金缔盈这样的大型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中只有2~3个技术人员。而在整个生态农产品生产领域中的生产技术人员也是相当的缺乏,这在客观上也阻碍了生态农产品的发展。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大生态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向消费者普及生态农产品相关知识

调查显示,54%的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了解甚少,而58%的消费者通过网络和电视来了解生态农业。我们应该通过大众传媒和主流媒体宣传等方式,通过网络、电视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如利用百度推广、百度快照等搜索方式,增加生态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在电视上进行新闻播报和广告宣传等。在加大生态农产品的宣传力度的同时,使消费者了解生态农产品的益处,进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3.2 控制生产和销售成本

生态农产品之所以在目前还不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原因之一,便是高于普通蔬菜的市场价格。而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从成本控制方面入手。而在成本控制中,最有效的分为生产过程控制和销售过程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主要指加大生态农业的研究力度,探索出更加环保生态而又节约成本的生产方式;而销售成本控制指的是在销售过程中减少中间商和运输过程中的折耗,降低成本开支。

金缔盈公司采用的直销模式,在生产基地附近建立自己的品牌专卖店,直接供应市场,这种方便快捷同时又能最大程度保证农产品新鲜程度的销售方式,不仅可以减少中间商环节,节约销售成本,使产品价格变低,而且将包装整齐的新鲜的蔬菜搬上货架,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3 加强生态农产品的疾病防控

根据金缔盈公司的经验,采用散养方式养殖,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菌因密集笼养带来的禽类间互相传播,能够很好地降低禽类间相互传播疾病的风险,更能够保证禽类在宽阔的空间中增强体质,再加上与定期防疫相结合,能够很好地防控疾病尤其是禽类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而生态农作物,则可以采用大棚种植,不仅可以保证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温度,更能够减少农作物和外界的接触,防止害虫的入侵。另外,还可以通过借助生态有机化肥的使用,增强农作物的抵抗力,防止被病虫害侵袭。

3.4 建立完善的供销渠道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生态农业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完善的供销渠道,因此我们应建立完善的供销渠道,保证产品能够更好地投入市场,同时也保证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真正的绿色健康食品。

由以上研究发现,尽管现在生态农产品在超市有专柜销售,但是知道和经常购买生态农产品的人仍然较少。所以,建立一个较好的销售链也是很重要的。针对大多数消费者喜欢去农贸市场的现象,可以在农贸市场设立专门的生态农产品销售摊位。采用这种使人更容易接受的销售方式,既可以增加人们对生态农产品的了解,又能促进生态农产品的销售。

同时可以与酒店等商家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采取直接供应的方式,在减少中间商的成本的同时,又能保证产品的新鲜。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展会营销的模式,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来打响产品的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扩大赢利空间。2012年9月,山东济宁邹城首届生态农产品展销会开幕,这就拉开了生态农产品展销的序幕。本次展销会规模大、档次高,设置展厅展位300余个,将汇集山东省内外200余家优秀的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及营销企业。

3.5 完善管理体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专业人员的知识和素质对于生态农产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今后的生态农产品生产者来说,一定要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并且完善管理体系,使生产产业化、专业化。

篇(4)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武威市;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34-04

1.区域循环经济理论精要

基于对传统线性经济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反思,肯尼思・布尔丁(Kenneth E. Boulding)在1966年首次提出了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理念[1];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提出要在生产的技术方式上遵循生态规律,建立封闭的机制,以减少对自然系统的污染和破坏[2];大卫・皮尔斯(David Pearce)和凯利・图纳(Kerry Turner)指出,“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规则,使经济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3];我国学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4]、生产的技术范式[5]、经济形态[6]等不同的方面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理论探讨。在实践层面上,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响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以推广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废弃物再生利用等方式进行循环经济的探索,并逐步推动循环经济法制化和社会化,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我国也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渐渐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导向。

循环经济是针对传统经济发展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性污染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使不同的企业群体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达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实现以清洁生产和绿色工业为导向的新型经济形态。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循环经济的理论特征首先表现在把遵循生态规律引入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与生态系统存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相对应,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也通常包括利用基本资源要素产出产品的生产者;利用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供自身运行发展的消费者;将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转化再利用、无害化处置的分解者。其次,循环经济强调使用价值是创建经济模式的重要基础。与最大限度地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传统经济不同,循环经济着眼于优化物品的可长期使用性,是一种功能经济[7],强调享受服务而不是拥有产品,从而促进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的过渡。第三,循环经济是以工业物质循环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工业生产部门是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最多、对资源需求最大的部门,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是造成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因此,构建反馈式、网络状的工业生态链网,通过物质代谢,实现能源和物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降低消耗、消除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问题。第四,循环经济仍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经济模式。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对于资源的配置也必然遵循“效益最大化”的一般原则,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是利益机制。区别在于循环经济配置资源的标准不再单纯指经济系统当中的个体的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的整体考量;循环经济的效益不仅仅考虑当时的效益,还要保证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协调。当市场主体追求各种效益的差异性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展时,政府干预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补充,对于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区域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发展模式,以一定范围的区域为对象,以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以实现区域内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协调区域内部各项功能为重点,统筹规划区域的总体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规律相一致,同时,又必须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以生态系统的生态链为模仿模式构筑生产、消费、分解体系,以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畅通为主线优化物质代谢途径,形成以可循环再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针对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自然环境资源相关联的地域特色,区域循环经济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合理规划和调整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覆盖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不仅能促进区域整体上的资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区域循环经济在实现区域内功能互补、集群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际及更大范围内进行系统整合,强化区际联系,提升循环层次,达到空间有效利用和区域平衡发展,使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展开。因而,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2.研究对象的现状与问题

武威市地处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河西走廊东端,位于东经101°49″至104°16″,北纬36°29″至27″,南依祁连山,北靠腾格里沙漠,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一区三县,总人口193.11万人,聚居着汉、回、藏、土等26个民族。总面积3.32万平方公里,分祁连山山地、河西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地貌类型。武威市是我国西北地区距离沙漠最近的区域中心城市,所辖天祝县、古浪县境内的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涵养着黄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两大水系,石羊河流经凉州区,下游为地处腾格里和巴达吉林两大沙漠边缘的民勤县,其沙漠化防御和治理影响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态势。民勤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总理多次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8]。对于整个石羊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武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武威市耕地面积382.32万亩,人均耕地2.014亩;森林面积601.2万亩,其中天然林343.2万亩,人工林258万亩,森林覆盖12.06%,各县区森林覆盖率分别为天祝32.23%、民勤8.3%、古浪7.20%、凉州区9.1%。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钛铁矿、石墨矿属国内特大型矿产,储量分别为600万吨和400万吨以上,煤炭探明储量10.68亿吨、油页岩2.48亿吨、芒硝773万吨、石灰岩11.7亿吨、石膏1.4亿吨。水资源总量为14.93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650立方米,远低于甘肃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 150立方米的水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3,比国际公认的1 700立方米严重缺水警戒线低1/2多,处于500-1 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界限内,水资源严重匮乏。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特殊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武威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也使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与此同时,武威市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以及甘肃省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和肉类繁育生产基地。农畜土特产品丰富,啤酒大麦、玉米、酿造葡萄,瘦肉型猪等种植、养殖基地初具规模;粮食、油类、肉类、瓜果蔬菜、大板瓜子、红枣等产品已形成批量。依托农业生产优势,武威市已形成以酿轻工、食品,纺织、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地方工业产业体系,例如,以甘肃皇台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莫高酒业为龙头的酿造产业,以甘肃荣华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轻化产业,以红太阳面粉集团为龙头的面粉产业等。此外还有石灰石、黑色金属冶炼、煤炭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经济优势。

总体来看,武威市地处西北干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尤以水资源短缺较为明显。近几年,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保证全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武威市近年来依托本区域优势,在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工业(食品加工业)和资源再生产业之间,初步形成了工业和农业相互耦合、食品加工企业之间互利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既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产品价值增值,同时也避免或减少了污染排放,降低了环境风险,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效益,客观上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前提和良好基础。因此,基于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以及生态效应的跨区域特征,武威市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不仅是实现本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于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干旱区的生态保护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3.1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基本模式

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要遵循“3R”原则,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重新定位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整体的“再重组(Reorganize)”

[9]。要构建覆盖三次产业整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即新型生态工业、绿色生态农业、环保型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静脉产业。静态保护与动态维护相结合,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工业生产是消耗资源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领域,以新型生态工业为核心的循环产业体系的构建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在产业上的实施分为小、中、大三个层次,一是对现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改造和循环经济试点,减少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二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园区内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生态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以达到整个园区系统的高效产出和低污染或无污染。三是立足特色资源优势,以产业“绿化”为基础,改造和重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在区域层面上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生产环节,企业为主体;消费领域,社会公众为主体;相关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的制定及监管方面,政府为主体。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实施和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的良好的经济发展机制是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3.2 基本运行模式在主导产业层面上的展开

3.2.1 新型生态工业

新型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中的核心,武威市应基于自身资源优势、环境制约与特色产业,构建以农产品加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首先,武威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丰富、稳定的原料资源,同时,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武威市已扶持和培育了皇台、荣华、莫高等一批龙头企业。因此,武威市应立足特色种植和养殖业,依托农业传统优势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玉米淀粉加工业、调味品业、酿酒业、面粉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绿色瓜蔬加工业等产业,建成稳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循环体系。其次,武威市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小麦播种面积大,麦草资源丰富,同时,亚麻抗旱性能高的特点非常适宜武威市这一干旱地区种植,应通过建设造纸生态产业链与麻纺生态产业链,促进武威市轻纺产业的生态化、循环型转变。第三,煤炭、水泥灰岩、石墨等矿产资源是武威市的优势矿种,也是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主要矿产。应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加深产品开发能力,构造煤炭综合利用生态产业链、石膏化工产业链以及水泥生态产业链,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形成武威市重化工业的循环型体系。同时,在产业聚集和企业关联程度较好的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和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网,提高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生态关联度,延长产业价值链。

3.2.2 绿色生态农业

绿色生态农业通过控制环境,减少生产、储运、加工环节的污染,使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有害重金属含量、细菌含量、尘埃污染达到或符合绿色食品的卫生标准要求,其基本特征是无污染、无公害、生态性及资源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性。绿色生态农业为农产品加工产业提供绿色原材料,是“绿色”产业循环的基础环节。围绕特色农业生产,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观点出发,武威市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绿色认证、原产地认证和无公害认证工作,同时将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如把生态农业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依托当地的饲料工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实行牧、农、林相结合,构建畜牧业―种植业模式;以农村小康住宅建设为契机,以沼气为纽带,将大棚菜种植与畜牧业联合发展,建设“四位一体”农牧交错型生态家园。从而提升能源循环、促进能量转换,有机联系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体系。

3.2.3 环保型第三产业

对传统第三产业进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改造。在综合开发以独特自然风光和特色民族风情为基础的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武威市应采用建设污染处理工程、选用节能环保设备、选用绿色与可循环使用的用品、加强废物的回收利用、严格绿色管理、提倡绿色服务、鼓励绿色消费等手段,对餐饮、饭店等服务行业进行环境友好型改造,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购买和使用资源节约型商品和带有循环标志的商品,减少过度消费,增强反复利用和多次使用意识,尤其是节约使用水、电、纸张等资源性产品。

从环保设施、环境治理、参与环保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入手,积极引导村镇、社区、超市、宾馆、医院、学校等创建绿色单位。同时,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经过清洁生产审计、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的产品,从而促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利用的良好氛围。

3.3 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置与循环利用

武威市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控制与处理,是武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首先,促进废弃物回收利用,发展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的重要手段,静脉产业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生的产业部门,而是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对已有产业部门的新的划分方式 ,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环保型服务业体系构成的循环型生产模式只有与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形成的循环型消费模式对接,才能真正实现县域层面上的循环经济。静脉产业涉及到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储存、运输、加工、处理、回收利用的全过程。武威市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完善现有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系统,建立覆盖全区的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的废品回收利用网络,实现生活废弃物的直接再利用或再生循环利用。对于最终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则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次,强化污染物达标排放监管措施,预防经济系统尤其是工业生产系统“废气、废水、废渣”的过量排放。第三,针对武威市水资源极其匮乏的现状,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调整产业结构及种植结构,调整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比例,逐步压缩农业用水,扩大生态用水。建立水资源监测和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建设中水回用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加大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再生利用力度,保证区域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第四,针对武威市农村种植、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植物秸秆等废弃物堆积现象,充分利用牲畜粪资源,生产有机肥,推行农村秸秆综合利用,使之成为农村的新型能源。

3.4 生态系统保护与重建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重建是生产活动进行的前提。武威市应坚持污染防治与建设保护并举的原则,以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全局。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和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生态经济林。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农田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禁牧舍饲、农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坚决制止对天然林的砍伐和毁林毁草开荒,加快治理“三化”草场,扭转草原的超载过牧问题,建设以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逐步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系统的过载和破坏从根本上是由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对于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就要实施生态移民,从根本上降低生态环境承载人口、缓解资源压力。采取政府统一组织和鼓励群众自筹相结合,区内集中收缩和县外易地搬迁相结合,项目移民和教育移民、劳务移民相结合的办法,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生态移民搬迁,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投资扶持,广泛开辟区外搬迁和就业渠道,建立稳定的移民搬迁基地,从而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南部祁连山区到2010年计划移民8万人,其中流域内移民4万人,流域外移民4万人;北部民勤县到2020年累计移民15万人左右,总人口控制在15万人左右。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思・E.布尔丁. 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A]. 见赫尔曼・E.戴利等著马杰等译. 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 商务印书馆,2001,334-347.

[2][美]巴里・康芒纳著.侯文蕙译. 封闭的循环[M].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215.

[3]David W. Pearce and R. Kerry Turner, 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35-41.

[4]曲格平.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中国环保产业,2001,(7).

[5]冯之浚. 循环经济是一个大战略[N].光明日报,2003-9-22.

[6]马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0-19.

[7]诸大建. 作为一种整合发展方式的循环经济[A].见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171-180.

[8]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N]. 人民日报,2005-3-7.

[9]陈锐,牛文元. 循环经济:21世纪的理想经济模式[J]. 中国发展,2002,(2).

[作者简介]张燕(1978-),女,博士,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篇(5)

 目名称:***“山野农家”生态农业观光园

主管部门:***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

建设地点:***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东郭社区

项目负责人:管桂芬

联系电话:13969887937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山野农家”生态农业观光园

2、项目地点:***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东郭社区

3、所有制形式:私有

4、现有产品类型:绿色果蔬、有机果品采摘、中草药种植、鱼类观赏垂钓、珍稀动物养殖、都市农田耕作体验等。

5、主营业务:农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

6、管理制度: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

7、管理模式:绿色养殖,集中看护,独立核算;

8、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管桂芬,年龄40岁;学历,专科; 现任久安公司经理职务。无破产纪录、无银行欠资。

二、项目建设情况

1、建设性质:新建

2、建设规模和内容:租赁山地200亩,建设花卉、果蔬温室8000平方米,珍稀动物养殖圈舍1000㎡,养殖鱼塘8000平方米,有机果品生产采摘区100亩,都市农业体验区40亩,中草药种植区20亩,生产管理区600平方米。

三、资金来源及金额

1、资金来源:自筹资金;

2、投资金额:440万元.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 项目建设背景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进一步改善我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不协调发展的问题。针对黄岛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结合红石崖草莓采摘特色,按照绿色、精品的要求,建设精品农业生态观光园,构建农林牧副渔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东郭社区位于***开发区北部产业新区,民风淳厚,自然气息浓郁,依山伴水,土地肥沃,水质甘冽,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周边村庄以传统农耕种养殖为主,无工矿企业污染,是***市环境保护重点区域,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异常优越。在此基础上,引导当地农民投资建设以有机农粮、菜、中草药等产品生产为基础、牧渔养殖为补充、田园体验为特色的综合性农业生态观光园,不但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而且还可以发展郊区旅游,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加大精品农业发展投入,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该项目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总之,本项目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位于***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办事处驻地南8公里处,龙雀山北侧,一期占地200亩。

四、自然资源状况

该项目地势山野林茂,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环境优越,是***市重点环境保护区域。该社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2.4℃,积温平均在4000℃以上,年活动积温4647.6℃,年日照时数2543小时,年均无霜期221天,年平均降雨量774毫米,其中夏季降雨量464毫米,占全年降雨量60%。地下水属较强开采区,浅层水质适宜农业灌溉,可保证未来设施农业的需要。农业园内部地势平坦,土壤黑粘土性质,水源有保障,透水性较好,失墒期短,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各种农产品种植和珍惜动物的养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

五、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本行业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很大,生产出的果蔬能直接用于休闲采摘销售,有机农产品能进入大型超市和食堂,能弥补短期采摘的不足,符合黄岛区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六、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优势:一是年平均气温适中,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各类农作物种植;二是原材料和劳动力充足,可保证所需的物资和劳动力供应;三是当地环境优美,水源地品牌优势明显,辐射面大;四是所在地有大片农耕地可供开发利用,具备大面积开发条件;五是当地交通便利,距离大中城市便捷。

2、劣势:产业配套低,前期投入高。

七、项目建设方案

1、建设规划和布局:本园区分为绿色果蔬采摘区、名贵花卉观赏区、鱼类观赏垂钓区、珍稀动物养殖区、都市农业体验区,中草药种植区和生产管理区,部局合理,注重环保,经济循环。

2、   建设标准:依据AAA级农业园区标准进行建设。

3、   环境影响评价:一是本园区种植(养殖)项目采用生态环保技术,有效处置了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行业标准以内;二是本园区种植各种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对调节本地区气候、降低建筑能耗和减少空调负荷具有重大意义,对室外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风速等微气候要素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4、   项目组织及管理

(1)     项目组织:成立了项目管理小组,由各项目分管领导、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共同组织项目。

(2)     项目管理:根据各项目的技术要求,采用不同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由各项目的技术人员及生产人员具体实施。

(3)     技术培训:对业务不熟练的生产人员进行有组织的定期技术培训。

(4)     劳动安全:按国家相关的劳动安全技术条例进行实施,保证劳动安全。

(5) 卫生及消防:按照现代化科技卫生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注重消防管理,不断学习消防法和各种消防知识。

5、   投资估算及依据

投资估算依据目前市场的建设标准、养种植项目的成本标准进行投资,总投资440万元。租赁土地费用200万元;购置珍惜动物30万元;养殖设施30万元;道路硬化、绿化30万元;购置各种花卉、苗木、鱼苗10万元;连栋温室30万元;鱼塘修建5万元;管理区建设50万元;中草药种植区规划25万;都市农业耕作体验配套30万元,备用资金60万元。

6、实施进度安排

计划三年完成项目建设。2011-2012年,投资250万元,租赁土地200亩,对园区地形进行整理改造,修建道路,区域分割配套,修建鱼塘,引进各类种植项目和养殖品种。2012 -2013年,投资100万元,实施道路、水、电、温室、管理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进高档种植(养殖)品种,适时种植(养殖),并对工作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2013-2014年,投资50万元,进一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市场。

 

第三章 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

名称

占地

规模

生产

内容

年投入

(万元)

年产出

(万元)

年利润

(万元)

备注

1

蔬菜采摘、销售

7000平

有机蔬菜

20

40

20

 

2

花卉展销

1000平

名优观赏花卉

20

50

30

 

3

珍惜动物展销

1000平

环颈稚、火鸡等

20

60

40

 

4

鱼类垂钓、销售

12亩

鲢、草、鲤等

5

25

20

 

5

中草药种植区

20亩

丹参等中药种植

4

20

16

 

6

果品才采摘

100亩

有机果品采摘

10

30

20

 

7

都市农耕体验

40亩

会员制果蔬农耕体验

8

20

12

 

8

合计

 

 

87

245

158

 

综上分析,三年可基本收回投资成本。

 

二、社会效益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我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建设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还可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三、生态效益分析

追求绿色生态建设,与环境共同发展,减少污染,生产并销售绿色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章      综合评价结论

综合上述可行性分析认为,该项目不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更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项目,而且符合国家农业生态园建设的相关要求,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发展方向,具有十分明显的效益,同时,本项目建设配套设施较为完善,可以满足项目建设要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已基本落实,从经济上看是合理的。本项目是可行的。

 

 

篇(6)

关键词观光果园;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现状;发展思路;沈北新区

观光果园是政府倡导、企业实施、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新型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农业开发方式[1,2]。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于一体,以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农业园区。我国各地各种类型、规模的农业旅游园区已经数不胜数,尤其是近两年来在国家对工业、农业旅游大力倡导下,农业旅游园区发展十分看好[3,4]。沈北新区拥有丰富的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果业生态空间,该区旅游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发展农业旅游的天然优势。成立观光果园是沈北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

1.1自然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沈阳中心城市的北部,位于东经123°16′~123°48′,北纬41°54′~42°11′,区域面积1 098km2。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集中,日照丰富,冬夏温差较大。年日照时数为2 520~2 750h,日照季节分布与作物生长期相适应。年平均气温在7.7~9.1℃,4~9月有效积温在3 000℃以上,适宜一季中晚熟作物生长。降水量受季风影响十分明显,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2社会条件

沈北新区地处东北城市走廊的枢纽重地、辽宁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南依沈阳母城,北接铁岭,东邻抚顺,西连沈西工业走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方便快捷。长大铁路、哈大专客,沈哈、沈环高速公路,101、102、203国道穿境而过,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30km,距大连港、营口新港和锦州港均不超过400km,沈阳地铁2号线和3号线直达新区。同时,新区内部“六纵三横”生态景观路网初步构筑起沈北绿色生态城市的全新发展格局。

沈北新区下辖5个乡、2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4个开发区和6个产业园区,有78个行政村和103个社区,共有人口40万人。沈北新区组建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1亿元,同比增长32.6%;地方财政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240.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1.3亿元,同比增长36.7%;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64.1%;农民人均纯收入7 648元,同比增长23.7%,新区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沈阳市前列。

沈北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怪坡、棋盘山、植物园、七星山、石佛寺水库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净居院舍利塔、石佛寺、辽双州城址、锡伯族民俗村等。全区居住着满、蒙、朝鲜、回、锡伯等10余个少数民族,素有“锡伯之乡”的美誉。

2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果品、优质米、花卉、中草药、乳品、肉禽、生猪、饲料等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该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20年来,随着林果产业的较快发展,已成为沈阳地区远近闻名的苹果梨生产之乡。沈北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长期以来摸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加快东部经济区林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始终坚持“改造老果树、引进新品种、大力推广寒富苹果栽植”的发展方向,坚持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寒富苹果栽植比重、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科技兴果为先导,实施优质无公害品牌战略,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现代农业。

目前,林果面积733.33hm2,占耕地面积的12%,其中主要以苹果梨和锦丰梨品种为主,现有面积520hm2,其他林果品种有李子、葡萄、山楂、南果梨和寒富苹果等。近年来,沈北新区首先引进沈阳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团,为东部山区种植寒富苹果和苹果梨的果农提供林果栽培、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果树防寒和套袋等先进技术,使果品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果农收入成倍增加。在原来666.67hm2果树面积的基础上,2009年又增加了1 333.33hm2寒富苹果种植面积,以此推动2 000hm2林果产业基地的形成。

3沈北新区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伴随着林果产业多年来的发展,农民们对该产业已日久生情,对发展林果产业有热情,积极性高,林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新品种引进,农民尝到了甜头。做大做强东部经济区林果产业,在沈北新区上上下下已形成共识。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是沈北新区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体发展思路是以马刚乡铁营子村为核心,以苹果梨和寒富苹果、锦丰梨为主栽品种,建设林果采摘观光区;以怪坡为龙头,在马庄子、莲花、千佛寺、洋什、铁营子、中寺等6个村,以洋什、帽山2个水库为节点,建设蜿蜒10km、连接棋盘山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的农业旅游观光带;以马刚乡工业园为核心,建设5km2的农(牧、果)产品加工区。规划遵循集中连片、产业聚集、因地适宜的原则,用高标准规划推动高水平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沈北地区成立观光果园具有可行性。建成后的观光果园集田园风光、垂钓、蔬菜水果采摘、餐住、娱乐于一体,以优美的环境、纯朴的民风、特色小吃为广大沈阳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目前,国内的观光农业园发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发展前景良好。沈北观光果园的建成必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解决更多人的就业,使沈北东部山区更快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5参考文献

[1] 许海南,张日清.观光果园景观要素初探[j].广西林业科学,2009,38(2):107-109.

[2] 李长团,裴铁雄.传统果园改建观光果园的发展思路[j].广西热带农业,2009(3):53-55.

篇(7)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

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