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2: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生综合素质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教师;高中生物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23-02
素质教育是以个体先天禀赋为基础,对受教育者实施适当的教育影响,促进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1],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2]。“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身心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的教育成果明显低于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成果[3]。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在中小学,因此,在我国中小学倡导素质教育,有利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并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
高中生物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既涉及基础理论的研究,又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探索。目前,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推进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教师自身的素质、整体的社会环境等。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现的体现者[4],对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尤为重要。
一、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注重其个性化的发展和学习主体性的发挥。我国现阶段高中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就教师方面而言,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固化,评价标准单一
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未跟上国家新课改步伐,未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采用的仍是“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严,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仍以传统的“满堂灌”为主,对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认识不足;某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解上存在误区,例如,有教师认为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只会使学生在实验室打闹嬉戏、浪费时间,根本学不到真正的知识;部分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高考升学率,教学内容仅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单方面、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甚至挤占学生周末的休息和体育锻炼的时间,未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就评价方式而言,分数仍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结果,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人格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了激励学生考取更好的成绩,一些教师往往将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考试分数直接联系起来,甚至在学生的褒扬与批评方面有意袒护高分学生,最终造成学生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错误观念,甚至出现考试作弊等行为。目前,应试教育之风盛行,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仍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欠缺
专业素养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5]。高中生物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学生会问出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就必须具备全面、扎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而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有所欠缺。有关调查显示,一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甚至出现教师短缺的现象[6]。
(三)职业倦怠突出,心理压力过大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严重。调查显示某些地区高中生物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个人成就感丧失严重[7-8]。严重的职业倦怠表现为:工作热情偏低,情绪不够稳定,教学中安于现状,不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提倡表现冷漠。目前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结业考试和高考的双重压力,还要承受着来自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高强度的职业压力易使教师忽略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
二、从教师方面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清自身的主导地位,还原学生的主体角色,善于从工作当中总结经验,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教师要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需从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转变观念,丰富评价方式
针对当前高中生物教师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的现象,首先,学校需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可通过学校宣传教育、专家讲座、同行交流等方式开展。其次,教育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联系当地学校、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切实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师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与考试成绩成正相关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
此外,评价学生的方式应多样化和科学化。实验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的能力、动手能力等适当量化,加入总考核测评。日常教学中,可对学生平时生物课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和准确、是否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与人相处是否和谐、学习态度是否端正等适当进行点评和勉励。期末生物总分测评中,应将学生的实验课表现、日常表现、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等以一定百分比的形式加入。
(二)升华知识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9],内容覆盖广泛,涉及范围涵盖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免疫学等。因此,专业知识结构方面,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具备丰富、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满足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此外,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要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技能,将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最佳方式传递给学生。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多种途径:可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并结合到自身实际教学中。或者通过网络视频或现场观摩优秀教师授课方式,也是提高教学技巧的有效途径。还可通过同行相互听课和评课,了解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定期总结,努力完善自身教学观念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三)创新工作方式,避免职业倦怠
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压力、职业幸福感存在一定关联[8]。教师创新教学和管理方式可避免职业倦怠,第一,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新颖感;第二,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第三,关心关爱学生,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肯定学生,而不单从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第四,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和终生着想,而非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和当前利益;第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加强同事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减少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四)注重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阶段学生的智力处于逐步完善期,在学习上普遍存在“最近发展区”,若给予学生适当的强化和引导,定会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并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一,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两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通过预习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明确困惑所在,上课时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难点和重点。第二,课堂逐步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教师可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细胞核的功能,继而再由“细胞核为什么功能如此强大,居然能够成为细胞的‘大脑’和‘控制中心’?”激发学生对学习细胞核结构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课后设置复习,教师可通过难易相当、形式多样的习题和课后任务,巩固已学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融贯。如:通过实验探究设计、模型设计、调查研究、私人访谈等课后任务布置,并采用个人或小组展示、比拼等形式进行评比,激起学生执行任务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左涛.科学发展观视阈下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2]马秉乾.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解读人文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基本理念[J].学周刊,2011(3):149.
[3]余嘉.“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研与分析[J].德育论衡,2011(8):36-38
[4]张乐天,邓银城,范安平.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8.
[5]王春艳.浅谈教师的素养[J].职业与教育,2010(5):61.
[6]曹东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冯锐.高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03-01
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它的核心问题就在于人的发展问题,也即是通过对人文素质的教育和提高来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而提升自我的品味和价值,体会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的观念等等。在高中学生中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普及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性。因为此阶段是人生重要的价值观念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等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加以适当的高尚的人文素质的引导和教育,将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具体而言,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良好的人文意识对学生后续的发展都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人文素质还有利于学生中德育工作的开展,在高中生中贯彻人文素质的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质,让他们在良好的德育熏陶之下进行学习知识的掌握,从而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现代化的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一个强有力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必备要素,尤其是在成长的初期更是如此,所以如果学生能够通过对人文素质的培养,那对构造他们的内心,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其必然性,同时有其可行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起到较好的相互促进作用,达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素质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高中生物知识的传授中不仅仅是生物知识的单方面的传授,其中也蕴藏着较多的人文理念。实际上在笔者看来,高中生物科学中不仅有着深刻的哲学性,还有着丰富的美学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整个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生物的哲学化的运动过程,其中充满了哲学的观念,比如说运动变化发展,比如说矛盾的对立统一,比如说普遍联系等等,生物是哲学的一部分,生物体现了诸多的哲学精神和原理,所以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哲学的分析和研究也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方式之一,其次是生物中美学特性,此一点更加容易理解,生物的美学性不仅仅体现在研究对象之美,同时也体现在研究方式之美,通过假设的提出和实验的构建和结果的观察等等,处处都体现出一种人类的科学和智慧,实验本来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方式,其中充满着一种美感。
不仅如此,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上也提出了人文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育,包括各种知识学科的教育,目的都包含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个人自我的力量等等,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应该将生物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以生物知识为载体和途径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之策略
人文素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是如何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论证。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和经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之策略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在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制度下,教师和学生很难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所以需要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将人文素质的培育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地位。首先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然后有学生自我学会树立一种更为主动的发展观念。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则要防止自我淹没在繁琐的灌输式的“教学”之中,树立多元化的发展观念和思路,注重对自我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其次,在观念有所改变,树立了正确的积极发展观之后,需要教师主动尝试改进教育的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懂得如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来达到唤醒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需求和学习的欲望,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的基础上,也就是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的培养,在此之中向学生提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当然教师在教导前,首先必须确定自我的形象,即让学生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老师也是如此行事的,所以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一、健康人格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格是在生活实践中能够体现个人精神面貌的各种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独特结合,是人的精神和心理素质的核心所在。健全的人格应该是高中生生理、心理、智能、性格、思想和道德的健康发展。培育健全人格,有利于高中生形成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崇高的社会道德感、较强的情感控制力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等,促进其全面发展。
1.有利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高中生对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与周围的人和物的关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高中生具有了健全的人格,就能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全面而客观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进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自爱、自尊、自信、自强、自律,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的规范与要求。
2.有利于高中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生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健全的人格,能使高中生有效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情绪,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拼搏奋斗的进取精神,合理地宣泄、转移和排解消极情绪。
3.有利于高中生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本质上说来,社会适应能力就是高中生调整自己与社会关系协调程度的能力。健全的人格能够促使高中生对社会产生较强的责任感,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更加主动地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努力使自己融入社会。
4.有利于高中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感情亲疏为特征的心理关系和心理体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社会人取得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对高中生而言,健全的人格能促进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热情相处、真情沟通和良好互动,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学习甚至未来的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发展机会和发展资源。
二、思想政治教学与高中生人格教育的关系
1.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著名教育家先生认为:“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们的人格。”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政治理论教育,是高中生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必修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实现全面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塑造高中生健全的人格,促进高中生认知、情感、道德、心理、审美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应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形成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鲜明个性,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自身潜能,适应社会、贡献社会。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1.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观念
人格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离不开具体的内容、形式和载体。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分发掘教材中与人格教育密切关联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格教育密切而具体地融合为一体,把思想政治课堂变成人格教育的重要渠道。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建立在深厚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摸清学生的思想基础,尊重和满足学生个体思想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人格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人格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树立“大政治”的观念,突破课本和课堂,优化教学内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典型的故事,以灵活的形式,把理论说教变成有现实意义的引导。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格教育中的特殊作用,重视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思想政治教材中涉及的“天下为公”的远大志向、“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诚信为本”的道德原则、“先忧后乐”的高尚境界等人格教育的瑰宝转化为高中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念。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习惯于“灌输”“说教”“假、大、空”,教师“一言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没有自我空间,自然无从谈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人格教育中发挥特殊作用,就必须改变教师独占课堂的“说教式”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启发、合作探究等教学法,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科学探究、合作创新,让课堂变成启迪学生智慧、滋养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的快乐殿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综合素质 评价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04-02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2014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提到,“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顺应时展的要求。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激励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而且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前进的路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会紧密联系高考,对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存在问题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 2004年开始,并在全国各地广泛而迅速地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它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挑战:
(一)评价标准不一致。由于每个省(区、市)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操作在基层学校监督不到位时,便出现了按照各自喜好来确定评价的标准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学生的素质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如果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分别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那么评定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肯定有很大的差异。如有些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评价等级 A 率相同,对示范性高中的中等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二)区分度不高。除了表现特别差的学生,或者是异常优秀的学生,或者是在学科竞赛、创新发明、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等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以外,大部分表现一般。而成绩中等及偏上的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会大同小异。区分度不高的评价对高校在招生录取上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有时还让高校无所适从。
(三)不保证评价的客观性。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开始到最终确定评价等级之间,工作琐碎繁杂,有些内容如思想表现、公民素养不能量化;有些内容如社会实践活动等各项比例的计算及综合,没有电子技术的支持,班主任对全班同学的材料的收集、审核,并完成评语的书写、评价等级的确定,工作繁杂,班主任常常是独木难支。这非常容易引起教师对评价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开展工作时敷衍了事,故很多时候综合评价就会流于形式。此外,学生有可能同学相互之间的亲疏程度不同等原因,互评时随意性很大。因此,不管学生互评,还是老师评价,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四)发展性评价的扭曲。现在的高校招生录取逐渐实行“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但是社会继续以高考上线率来判断和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小到每个学校之间,大到每个地区之间的高考竞争,都给综合素质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要求班主任在开展评价的时候小心谨慎,不轻易在评价报告中反映学生的不良的情况,各地区各校不规范不诚信的做法,会不停地破坏高考录取的公平性。所以如果指导、监督不到位,可能会使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评价变成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会转化为以高考为目标的评价争。
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几点思考
实施新高考方案的号角已经吹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影响新高考方案能否顺利实施,还会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为此,我们开展研究并提出完善综合评价的建议:
(一)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界定综合素质的内涵以及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时,要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解脱出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确定可以考核的标准,制定评价细则,构建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应考虑到这几点: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反映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要渗透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老师的评价才不会主观臆断。其次,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学生毕业时一个简单的评价,要体现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结合。综合素质的各个维度所包含的评价指标都需要较强的观察性,要即时用心观察并记录学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表现,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育锻炼时反映出来的能力、品质等,而不只是品德好、身体健康之类的简单的结论性的主观定论。不只是看学生的表现的结果,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形成。这样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都得以保证。再次,综合素质评价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功能,综合素质评价既要为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提供有力的帮助,而且更应该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论只重视了选拔或是只考虑发展的功能,都会违背了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完善上,要正确处理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
(二)建立专业化的评价管理机制。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在社会上是个敏感的话题,(下转第12页)(上接第4页)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因此,对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学校建立专业化、合理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机制,确保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并由具体部门监督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学校要投入资金,建立综合评价电子系统,这样既可以减少综合评价给班主任带来的工作量,又可以方便学校随时调阅查看学生的发展情况。
2.综合素质评价主管部门要给基层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引起老师、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等评价者高度重视综合素质评价,树立起评价是为了学生成长及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的意识。并且通过培训促使评价者掌握相关的评价知识,熟悉各项评价内容的原则、过程和方法,多研究评价的方式。只有评价者真正参与进来,才能顺利有效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3.综合素质评价主管部门制订严格的监督体系,将可能预计到的各种问题都列入制度的框架考虑,如审查、公示、举报、监督、申诉制度以及协调相关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实际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扎实到位。学生或家长对评价等级有异议的,学校的综合评定小组要进行复议并重新评定。上级的评价主管部门对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抽查、审核。只有完善了制度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执行起来才能够有力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才能得到保证。
(三)形成课程化的评价模式。有些地方把综合素质评价界定为非学术能力的评价,事实上综合素质评价应是一个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体系。若能将非学术性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形成课程化的评价模式会更系统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学生的课程由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而每类课程中的学科又划分为学习能力、学习表现和实践能力三部分”。可见,与学生的非学术性能力有关的很多内容已经包含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将综合素质评价渗透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中,明确了各项素质对应的课程领域。如“交流与合作能力”在英语、语文等课程的学习能力评价中都有相应要求。这样一来,明确各项素质对应的课程就确定了科任老师作为相关素质评价者的责任,解决等级评定过程中班主任负担过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仅可以促使学校更好地实施各类课程评价,而且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关注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不断完善与改进,就能引起学生不断向深层次拓展自我,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友珍.综合素质评价,难题待解[N].江西日报,2010-1-19
[2]李宝庆,樊亚峤.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问题及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2(10)
[3]罗祖兵,邹 艳.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矛盾探析[J].考试研究,2012(5)
[4]黄志红.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现状教学措施
一、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考试课程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训练”地只关心考试成绩而压抑自己的课余爱好,这对于我国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一)、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美术教育的不重视
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教师一味追求班级名次、家长一味要求高分数的现象使得高中生的美术课被压缩或者取消,使得学生一直在教室里背英语、语文,算数学、物理等科目,久而久之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就被淡化掉,更别提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学校美术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完善
有的学校是因为对美术教学的不重视,有的学校是因为资金的缺乏,都导致学校没有符合相关教育规定要求的美术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高中开设美术课就需要学校有相应的美术教学场所,有专门的教学设备,有专门的教师教学,这样才能为培养学生的美术作画能力以及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有一些高中,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即使上美术课也只是在平常的教室,根据学校发的教材进行干巴巴的讲解,教师不能有效利用投影仪等进行美术作品的展示,不能为学生进行审美思维的引导和启发,造成学校即使开设美术课、学生上美术课却依旧没有任何作用甚至会导致学生感到美术课无聊的现象产生,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
(三)、学生自身对美术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漠视态度
高中生学业的繁重导致学生自身压力极大,高中生对自己的前途发展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对现实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学业成绩学生甚至比家长老师更加关心,这对于美术教学来讲已经是一个阻碍,加上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为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思维的启发和美术乐趣的引导,以及学校、老师的不重视,使得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减弱,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在意,就会造成高中美术教学步履缓慢。
二、针对高中美术教育现状提出的解决办法
如何解决现阶段高中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进行深入思考。美术本来是种艺术,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美,但是其在现实中“生存”却困难重重。首先,我们应该更新观念,使人们正确认识高中美术教育的目的。要提高领导对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使之对其的认识从一门学科提升到一门艺术的高度。综上所述,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1. 正确认识高中美术教育的目的
尽管学生的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但是,这绝对不能成为忽略素质教育的借口。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然而,高中生不能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不是摆件,他们有生命、有思想,他们在接受常规教育的同时也需要接受素质教育。绝对不能把高中美术课作为普通生继续学习“主科”、美术生进行高考技术“技能训练”的场所。我们应该充分的让美术发挥其作用,美术,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其存在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在美术课上能够放下学习“主科”的疲惫感,尽情的感受艺术的美,陶冶情操、放松心情。要让家长和老师摒弃他们赋予高中美术教育的功利性,让他们理解高中美术教育不能为了考试而进行。只有让老师、家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高中美术的教育目的,才能使美术教育真正的发挥出作用,使同学们受益。
2. 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会感受“美”
尽管美术是一门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但是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学生无暇去观赏、去感受,对美术产生兴趣则是更难。为了避免美术课流于形式,首先要消除学生心中美术是“副科”、是“娱乐科目的”的错误想法,摆正美术课的位置,这就要求学校相关领导重视高中美术教育,明确其重要教育地位,只有这样,学生和家长才能发自内心的重视这门课程,继而对美术产生兴趣。其次,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向同学们展现出美术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3.最后,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鉴赏品味的培养和提高
美术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有高层次的对美的鉴赏和品味,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在这个培养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实际作品的结合,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幅作品都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因此对于每一件作品的鉴赏都要求学生端正基本的态度,尽可能深层次地进行理解和思考,比如对于我国古代的青铜器的欣赏,对于西方达芬奇作品的鉴赏以及米开朗琪罗雕塑的鉴赏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和探究,以此慢慢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高中美术课的教学需要各界的重视,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综合素质有健康的发展,保证学生有高层次的对美的理解和鉴赏。
小结
尽管在现阶段,高中美术教育仍存在很多弊端,但我们不能对其失去信心。我们要坚信,最终,这种艺术会为更多人理解、接受,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要坚持对美术事业的执着,坚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信念。我们要努力使更多的人了解高中美术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喜欢美术、家长接受美术,使美术课不再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高中美术的魅力。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需要领导加大对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认可程度,高中美术教师要恪尽职守,严于律己,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上好每一堂课。
参考文献:
[1]杨明全. 我国人才战略与教育文化启蒙[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02)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成为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中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因此,做好高中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及延伸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意义;构建途径
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途径,而进校园文化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是校园的根基与灵魂,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校园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各中学应对自身校园文化进行全面的审视,并应对其下大力气进行构建与延伸,为校园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一、高中校园文化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是中学生校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能够对高中生每天的校园生活起到熏陶与滋养用。伴随着高中生高中阶段的成长,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无法取代的意义及作用。
(一)素质教育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校园中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促进素质教育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校园文化不但能够对高中生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还能让高中生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有效地自我调节及校正,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个中学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形象的具体体现,对培养学生诸多的意识及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不但有助于高中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及形成,还能够有效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科技不断发展,高中生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更渴望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及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以此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使高中阶段的他们能够积极、自主、自信、自尊地发挥强烈的进取心,以此构建真实、完美的自我形象,最终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高中校园文化能够对高中生正确审美观的培养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使高中生追求外在美时不忘对内在美进行培养及熏陶,使高中生的内涵更加深刻,同时获得创造美及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高中校园的校园文化随时代的不断进步而得到不断发展,中学需做好校园文化的发展工作,及时调整并更新校园文化的发展目标,同时对学校的价值观念予以更新,进而使校园文化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学校师生是校园的主人,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为师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及学习氛围,不但能使教师热情愉快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为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及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高中阶段校园文化构建的途径
(一)树立并深化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并养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指引性的作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功利主义的思政教育比重过大,导致许多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名不副实。因此,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需树立并深化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同时对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协调与统筹。
(二)及时更新校园文化的建设理念
中学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改革,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的时代性。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到师生间的人格平等,营造“人本”观念的校园文化精神,有效贯彻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改革并完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鼓励高中生学生勇于追求自身价值。例如,学校要了解并重视高中生多样化的个性并对其进行深入培养,为高中生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挖掘高中生的潜能,重视高中生的个人发展,并积极培养高中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爱国主义情操。
(三)确保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需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文化价值体现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保证校园管理的规范化,并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另外,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发挥物质文化的作用,通过校园的物质文化来彰显校园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审美情操。
(四)协调弘扬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中学在进行校园文化构建时,需遵循改革创新、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保证校园的文化建设立足于国情之上,使校园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同时弘扬传统美德。例如,学校构建并完善文化建设评价及管理机制,加强与相关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三、高中阶段校园文化延伸的途径
(一)平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其发展及传播过程中需要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养分,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及可行性,此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知识体系、行为模式及道德准则方面的冲突。对此,学校需要具备开放的理念,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校园文化延伸带来的挑战,校园文化在向校园开放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开放,需注意的是,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具有一定开放限度。例如,中学适当开放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选择性吸收有利的主流文化,并将所吸收的主流文化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构建学校自身独有的特色文化。
(二)协调校园文化的被动性与主动性
高中阶段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生参与的目的是吸收校园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的情感不断丰富、主体意识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创新学习如:自学、自教、自创等,都被动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但是,高中生的创新学习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对此,学校应建立并完善校园文化规范制度。例如,以积极主动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及规范来对被动的校园文化延伸行为进行引导,以此保证校园文化的科学性、合理性及传承性。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及多样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对高中阶段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延伸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学校需树立并深化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确保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处理好传统文化观念与时展下新文化观念的关系,以此实现高中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与传承。
作者:杨正本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曲祚.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2,9(5):8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有效性
一、情景教学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推进情景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实施的关键一步。针对学生感兴趣或者亟待教师解决的问题,创建情景模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生活化、个性化,积极去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也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更加牢固、深刻。依据某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设置相关的情景,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或生活现象,使学生进入生活场景,便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例如,在讲解“生物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或者相关视频,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大自然中生物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使他们进入情境之中,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合作交流”教学模式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能够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适应了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时,教师要提前制定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案,创建合作小组。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了解,依据学生的特点,遵照公平原则,合理分配小组人员,尽量做到小组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施展自己的平台。例如,在讲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班级内会卷舌以及不会卷舌,或者有耳垂与无耳垂学生的数量,分小组进行,这时,小组内的成员就需要各司其职,调查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等等,合作起来,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