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苏教版初中化学

苏教版初中化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8 15:32: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苏教版初中化学

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6-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6.022

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在课程思想和教材编写体系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初中科学课程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初中化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初中《科学》教材(浙教版)综合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为解决某一主题而将相关的知识融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的编写特点。高中化学新课程尽管也发生着巨大变革,但学科基本体系依然是课程主体,化学学科思想鲜明。从初中科学分化到高中分科教学,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都是一种挑战,了解两者知识间的衔接,科学地处理好两者衔接知识的教学,对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具有现实意义。

一、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分析

以初中《科学》(浙教版)和高中化学(苏教版)为研究对象,不难发现,尽管初中科学是以综合性知识与主题性问题来编写,仍存在着化学知识与概念相对集中的章节。从化学学科及高中化学相衔接的角度来看,初中化学知识分散在《科学》七年级上、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上四册教材里。这些知识多数还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新的发展和提升,少数知识不再在高中化学中阐述而成为学科常识被“固定”下来。

从上述分析可知,初中科学将有关化学学科知识分解到四册教材中,知识点分散到各章节中,淡化了学科本位思想,打乱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体系,强化了知识综合以及运用科学综合性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主题问题中落实知识教学,体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统领教学的课程思想。

从初中科学的合科教学到高中分科教学,在课程形式上,需要师生做好心理过渡的准备,初中科学教师宜适当介绍高中分学科教学情况,高中教师应了解初中合科教学情况,为学生平衡过渡到各学科教学做好衔接。在课程思想上,高中化学教学则要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形成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因此,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的知识起点无论从理论水平、内容深难度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培养目标上,初中科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其中涉及到的化学学科部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还要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重复与断层分析

虽然初中科学与新课程高中化学在编写时理念是相同的,而且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编写,但由于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教材编写体系与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等诸多原因,两者在某些内容上存在着重复出现与知识断层现象。

1.知识重复现象分析

有些知识点在初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差无几,甚至在知识的深广度要求上也差不多,那么在教学中没有必要重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应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在学生复习回顾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知识点断层现象分析

对照浙教版的初中科学和苏教版的高中化学教材,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没有出现,但这又是学习高中新知识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初高中的某些知识存在着断层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补充相关内容,以防止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脱节。

三、初中科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建议

1.重视知识教学的局限性,把握不同阶段的知识科学性

化学知识和初高中学生认识的发展性决定了初中化学知识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高中时接受的观点与初中不符是正常的,是化学知识原理的发展体现,有些学生却当作是“高中老师的说法与初中老师的说法相互打架”而不知所措。因此,初中科学教师要了解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点,把握好化学知识的科学性,既要实现教学到位,又要预留学生后续学习的知识“接口”,防止绝对化处理,杜绝为简便教学取得暂时性的教学效果而不惜灌输错误观点的做法,比如,将元素符号脱离本质意义而拼音化,不注重方程式的意义而公式化,给出“AB+CD=AD+CB”的程式让学生套用,学生在初中可能应付得了中考,但这种学习习惯却会严重影响到高中化学学习。

高中化学教师要了解初中科学中化学知识点的分布和教学要求,重视知识教学的局限性。高中化学的内容大多是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展和提升。因此,需要清楚知识点的衔接处与断层处,清楚初中教学的深广度。

在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它们的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有些概念和原理就不一定成立,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化学,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构建迁移思想。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的教学,由于初中科学教材中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在初中课本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不正是分开学习的吗?所以在学习这一节时,有必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回忆,再通过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其次,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铺垫,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梳理教材体系,衔接初高中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知识分散到初中科学教材体系中,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较少,结构不够稳固,掌握知识内容的程度有所下降,但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结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反应速率、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的理论为主干,以初中化学知识点为教学的原点,使学生的知识点逐渐形成知识面进而构建起知识网。两者在教材体系和教学目标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高中教学要有计划地补足初中教学中没有安排而在高中化学中常出现的知识点和方法。在教学中涉及到即渗透其中,例如:化学1专题1中物质的分类和专题3中两性氧化物的概念时必然会涉及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但在初中科学中只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并没有出现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元素化合价、差量计算法在初中的要求都不高,但在高中化学中却是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

高中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把“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分散系”等内容穿插起来,层层迁移递进,逐渐深入,依次展开,以此作为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

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要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需要初中科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相互呼应,初中科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高中化学教学要引领学生继续步入化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初中科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全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祖浩.高中化学1、化学2[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 黄亚婷.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问题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09,(3)

篇(2)

       教学研究

        (2)高效教学呼唤有效的问题设计 范曰清

        (6)谈初中学生如何构建定性和定量的概念模型 田长明

        (8)试论化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苏菲男 王后雄

        (10)培养学生“解说”能力 提高化学教学成效 赵国敏

        (13)习题讲评促成学生化学认知结构的二次建构 严密

        (15)在“认知冲突”中系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朱建兵 袁春仙

        (18)家庭小实验在分子、原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汤凌云 袁新刚

        (20)用excel设计化学试卷分析模板 林秋成

        (23)高中有机化学“直观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 李敏 赵建宁

        (25)利用生活中的物质 渗透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金庆华

        课堂教学研究

        (27)贯彻新颁课程标准 实施初中“基础实验”——一节“基础实验”公开观摩课的纪实与思考 沈伟红

        (30)自信、快乐源自化学课堂——“展评学习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徐晓春

        (34)同课异构——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艺术化的展现——观摩展示课《铝及其化合物》有感 王敏

        (36)合理洗课,打造简约高效的化学课堂 殷志忠

        (38)实施问题导学 提高教学实效 袁婷婷 江锡钧

        (40)高一化学起始阶段还可以这么教 姚天虬

        (42)人文话题 科学解决——“应用溶解氧传感器提升金鱼幸福感”教学案例 罗嘉

        (45)融入智慧,让化学课堂灵动起来——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 曹斌

        (47)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刘水峰

        课程改革研究

        (49)夯实基本内容要求 防止实验教学滑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2012年版)“科学探究”内容重大变化解读 胡巢生

        (52)理性分析教材练习 优化化学作业设计 施爱彬 孙天山

        (5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本实验的使用策略 王旭红

        (58)关于“问题链·导学”模式的实施和推广的几点思考 唐杰

        (61)分子、原子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微粒观 张彩玲

        (64)文本研读 能力提升——例谈对化学教材的再加工 马学东

        教师专业发展

        (66)初中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饶志权

        调查与研究

        (69)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调查和研究 张荣 许志勤

        教学设计

        (71)情境中引发兴趣 探究中把握规律——苏教版化学2“乙醇”教学设计 高欣漫 郑柳萍

        (7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思考 张新桥

        (76)“脂肪烃”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新起

        问题

讨论与思考

        (79)两个实验引发的思考 李传庆

        复习指导

        (80)夯实基础 注重融合 彰显素养——谈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策略 周跃

        (83)浅谈提高单元复习课效率的方法——以“溶液”单元复习为例 吴丛铎

        来自课堂

        (86)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尝试 贾红梅

        (88)用爱转化学困生 丁玲杰 王永臻

        实验教学研究

        (90)利用数字化实验研究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陈功 罗榆琴 佘文静 马宏佳

        (93)注射器在微型化学实验改进中的妙用 李耀军

篇(3)

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相比,在知识的难度与广度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在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上,与初中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初中学生刚进入高中都会不适应,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他们仍旧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由于初中方法大部分已经不再适用于高中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还有一些学生不适应高中化学课堂容量大的特点,对于很多知识不能够较快的消化.除此之外,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在内容上有时候不能够很好的衔接,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些都使得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初高中化学知识点梳理比较

初中三年级所学的化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实验仪器的名称等.初中化学一般比较重视定性分析,教师经常让学生将实验现象或者结论记住.而高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分析,不再是之前初中化学中那种浅显的记忆,而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由初中所积累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不断的延伸、扩展.例如:对于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初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将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记住,并记住实验的现象.而高中教师就会让学生在记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理解这个反应的意义,并会应用差量法进行定量计算.初中阶段的知识相对较少,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也能够应付升学考试,而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化学,这种方法不再适用于高中化学的学习.例如:对金属锂、钠等元素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如何存放.而高中阶段在记忆其物理性质的同时,要求会证明,在记忆化学性质的同时,要求会分析,并且要会从保存方法推断元素的性质.总之,初高中化学对知识点的要求不同,教师应准确掌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知识衔接,注重知识的比较,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教学建议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化学教师应熟悉初中化学所学的化学概念以及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初中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能够有新的认识.找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然后加以引导,注意减少教学的难度,让学生以理解为主.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由历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可知这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加难点.为了减少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难度,教师可先从初中所学的化合物知识以及涉及到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找到知识的延伸点.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是以得氧、失氧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在高中化学中,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只要存在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就很容易判断了.因此,熟悉初中化学中哪些知识点已经有所涉及,对初中化学知识所涉及的深度作一定的了解,以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更好的把握.只有对初中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快速找到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初中所学的化学往往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有些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总是假设在理想的条件下存在,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理想的条件.因此有些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成立的,可能到了高中就不成立了.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纠结于前后学习的矛盾,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的讲解.努力指导学生在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从旧知识中延伸扩展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告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初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分着学的呢?当时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说不能单独存在呢?这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进行回顾,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分析中明白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因此叫做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不同,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形成新的知识框架,更好的学习高中化学知识.

3.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教授化学时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将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再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例如:在学习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暴沸,教师可以让学生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对化学的感性理解.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时,由于初中阶段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化抽象为形象,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将原电池比喻成公交车,电子比喻成乘客,这样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就变成了乘客上下公交车的常见现象,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篇(4)

/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衔接;教学策略;学案;作业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衔接,无论在这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之前还是之后,都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此作一些讨论,探索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

1 初、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衔接问题

弄清衔接问题的由来,是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需要从教学的“上游”查起。

1.1 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二级主题“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对反应类型只要求“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氧化还原反应没有提出要求;仅在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活动与探究建议⑤中提到了“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出现了“还原”二字。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化学1”内容标准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规定:“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2 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下面的讨论主要围绕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来展开。

1.2.1 人教版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2氧气”中介绍了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出现了氧化性和氧化剂概念。在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等基础知识。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介绍了还原反应,出现了还原性概念[1]。

人教版高中《化学1》在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中,首先以木炭还原氧化铜为例,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碳发生了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接着,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然后指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对物质的化学反应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要想深刻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课本中结合实例分析总结: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最后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

1.2.2 苏教版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在“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中出现了氧化反应概念。在“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化合价。在“第5章 金属与矿物”的“第二节 铁的冶炼合金”的“拓展视野”栏目中介绍了金属的氧化与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概念[3]。

苏教版高中《化学1》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的“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后半部分总结了化学反应的常见分类方法,并且首次介绍了根据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在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专设“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在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和元素化合价改变之后,从电子转移角度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并介绍还原剂和氧化剂概念,随后附有题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的“拓展视野”栏目[4]。

1.3 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衔接困难的由来及对策

从课程标准看,初中阶段对“氧化还原”没有提出要求,从理论上说,不会产生衔接问题。

从教科书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只是渗透性地提了一下有关概念,苏教版九年级《化学》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更少,要求更低。这两个版本的氧化还原内容都是主要安排在高中阶段,高中化学应该“从头做起”,所谓衔接困难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伪命题。错觉从何而来?我们认为,没有衔接困难不等于没有教学困难。所谓衔接困难其实是教学困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高中阶段(主要是必修1)既安排了氧化还原得氧失氧认识的补充、完善、整理,又安排了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理论分析,而且很快就涉及复杂的实际应用,内容较多、较集中,教学任务较重而教学时间较少,各阶段间的缓冲时间太短。

(2)说存在衔接困难的人,对初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安排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旧的内容体系阶段,或者跟旧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比较,觉得初中学的太少太浅了,高中的任务更多更重了,因而是“衔接困难”。

我们认为,“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在“下游”方面,在于设法搞好高中《化学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2 教学探索与作业设计

我们认为,在高一必修模块《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学生从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的摸底与诊断工作;必须巩固、拓展学生对原子得、失电子与元素化合价以及与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关系的认识。我们还认为,要求学生同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得氧失氧理论、化合价变化理论和电子转移理论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首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摸底与诊断,据以微调教学方案。

(2)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原子结构变化(得或失电子)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关系;着重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减少得氧失氧理论和化合价升降理论对学生掌握电子转移理论的干扰,减轻学生认知负担。

(3)把化合价变化作为判断电子转移情况的工具,使学生明确并巩固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能熟练地进行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情况的相互推断。

(4)引导学生体验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好处,重视电子转移理论的掌握。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思考和练习等,更快地学会高中阶段学习方法。

(6)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地看待氧化和还原这对矛盾,减少理解困难。

为此,我们设计了学案来配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现简介如下。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一)

[导言]

氧化性、还原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通常要注意它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注意其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不但从一个新角度加深了我们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还要注意掌握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和表达的规则及技能。

作业一:摸底与诊断

1.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得氧的物质被氧化

B.失氧的物质是反应物,得氧的物质是生成物

C.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D.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价跟参加反应的元素的质量有关

B.正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得到(或偏向)的电子数

C.负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失去(或偏离)的电子数

D.根据化合价可以确定元素原子得到(偏向)或失去(偏离)的电子数

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实验室制氧气 B.实验室制氢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5.用“桥式箭线(桥线)”标出上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转移方向。

实际上,铜氧化的过程可看作是铜得到氧、发生氧化,同时氧气失去氧、发生还原的过程。有得氧必有失氧,氧化跟还原虽然过程相反但总是相伴发生的,所以通常就把这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中像这样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很多的。

回头看看:

“作业一”的第1题和第2题你答对了吗?如果错了,请找找原因。

二、氧化、还原的原始概念的局限性

可见,从得氧、失氧观点分析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从得氧、失氧角度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只有突破这个局限性才能够使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研究适用于更多的化学反应,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氧化、还原的本质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为了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有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倾向是不同的。上述反应的本质是,比较容易失电子的氢原子把电子转移给了比较容易得电子的铜离子。氢气氧化的本质是氢原子向外转移出电子,氧化铜还原的本质是铜离子结合了转移来的电子。

如果用导线把锌片和一个炭棒连接起来插在硫酸铜溶液中,可以通过电流表观察到电子由锌片流向炭棒,并观察到炭棒上有铜析出。

四、怎样进行氧化、还原的分析和判断

根据上面的讨论,要进行氧化、还原的判断就必须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怎样简便地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呢?由于发生电子转移时元素的化合价要发生变化,通常就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发生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就可以判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例如:

在反应物含有多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往往只有一部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些元素是进行氧化还原分析的核心。敏捷地找到核心元素,弄清它们的化合价变化,是搞好氧化还原分析、提高分析效率的关键。下面几条有助于准确地进行核心元素的判断:

(1)关注可变价元素(例如Fe、Mn、S、N、Cl等元素),了解含有不同价态该元素的物质,确定该元素的价态,并画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轴。例如:

7.判断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请仿照下列“双线桥”格式分析电子转移情况,并注明氧化剂、还原剂。

思考:你认为哪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适用面广、包容度大?

10.有人说“凡是涉及单质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人说“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请在思考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19.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时在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过程,这时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都会往中间价态靠拢,直至变成同一价态。这个规则常称为趋中规律。

*20.请根据氧化还原的理论和相关元素的化合价知识推测下列反应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得到黑色颗粒状固体

(2)金属钠放入水中,生成大量气体

(3)二氧化硫和氧气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合反应

(4)二氧化硫和硫化氢(H2S)气体混合,生成淡黄色固体

[请你小结]

你认为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氧化还原分析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32,108,68~81.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篇(5)

1. 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结构上看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及简单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在必修二专题一第二单元中学习了化学键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本质原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为学习化学反应限度、化学平衡的移动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说明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能够对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展示】(投影)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景观;青香蕉、熟香蕉的对比图。

师:日本福岛核电站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和香蕉的成熟,请对比两者反应过程的快慢。

生:氢氧混合气体的爆炸很快,瞬间完成;香蕉的成熟较慢。

生:(思考、讨论,描述方法)

方法1:用单位时间内物体经过的位移来描述;

方法2:用经过相同的位移需要时间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3:相同的时间所经过位移的多少来表述;

……

师:很好。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比赛中,刘翔以12′88的成绩获得冠军,就说明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那么,我们化学上怎样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呢?

生:(思考、讨论,描述方法)

方法1:用相同时间内反应掉物质质量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2:用相同时间内生成物质质量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3:用相同时间内生成气体体积的多少来描述;

方法4:用反应掉相同的量需要时间的多少来描述;

……

师:很好。由此看来,描述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方法有很多,请大家阅读书本第30页。

【板书】(一)化学反应速率

生:是平均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师: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同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一样吗?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生:不一样,我们需要指明物质的种类。

师:化学反应速率能用任何物质来表示吗?

生:不能。固体的浓度不会改变。

【投影】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特点:

①化学反应速率表示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

②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即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均取正值;

④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

篇(6)

一、该实验原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教学素材。因为贴近生活,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该实验的原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诸多的体现。例如,石灰墙的粉刷: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CO2形成碳酸钙和水,“冒汗”后更加坚硬;再如,石笋林、钟乳石等的形成:碳酸钙吸收空气中CO2和H2O后生成碳酸氢钙而使石灰石溶解等。教学中如果能将本实验的知识原理的生长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势必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让化学实验源于生活,让化学知识走进生活,服务生活,藉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二、该反应在初中教材中的体现、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原理在沪教版初中教材九年级上册中有大量的呈现。从该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呈现频率和呈现方式不难看出,本实验的知识原理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化、社会化和生活化。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段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恰好本实验的知识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若能加以充分利用,足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实验的知识原理必将根植于启蒙阶段的学生脑海中,对今后继续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该反应的原理在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延伸、应用以及意义

在高中教材中“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又是怎样体现的呢·该反应的原理又有哪些深入的应用和重要的作用呢·首先,在高中教材苏教版化学1第四页中有“CO2、SO2等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通常称为酸性氧化物。”紧接着,在“问题解决”中出现了以下题目“SO2属于酸性氧化物,请写出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时已经引入了多元酸或多元酸的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通性——“酸多得酸式盐、碱多得正盐”以及此类的典型反应过量问题的方程式的书写。其次,对该反应的深入研究,从初中粗浅实验现象的观察到高中对实验原理的探究,让学生对初中所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和体验,让学生逐步的认识到必须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科学的认识发展观。再次,从初中的定性实验进一步深入到高中的定量实验问题。进入高中后,该实验是我们第一次遇到的有关过量和定量的问题。多元酸或其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即把学生从初中的定性实验引入到高中阶段的定量实验,必然对学生在能力上有进一步的要求。因为本实验现象明显,加上学生对已有实验的现象已经有所认识,前后现象的对比,也势必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更深的印象。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每当我们提起这一实验,学生印象深刻。所以该过量和定量的典型反应实验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让学生亲历实验,充分发挥教材实验功能

化学的知识原理对九年级化学课来讲,无法探究得非常清楚。但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有能力进一步进行探究,这也完全符合科学知识的“螺旋上升”的原则。所以,九年级课本中对于“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实验的探究,几乎都停留于“石灰水变浑浊”。高中阶段,对于反应或知识的原理我们必须做进一步的探究。逐步的总结、归纳规律性和差异性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大重点。此时,为了完成“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有必要归纳总结“多元酸或其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的反应规律。因此,回顾实验“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并进一步的探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化学1第四页中即出现了“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同时将CO2和SO2作为典型的酸性氧化物并要求写出“SO2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时若单纯给予学生“酸多得酸式盐、碱多得正盐”的结论,恐怕课后多数学生很容易遗忘。鉴于这一实验原理在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中的延伸、应用以及重要的意义,所以有给予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必要。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功能,我们选择了分组实验:

实验试剂、仪器:澄清石灰水、长饮料吸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

(1)试管中加入1/3体积的澄清石灰水;

(2)试管内插入长饮料吸管,用嘴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即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混浊,有白色的不溶性物质生成】

(3)继续向试管中吹吹气(即二氧化碳);【混浊的溶液又变澄清了】

(4)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后,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澄清溶液复变混浊】

篇(7)

一、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

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学活动中最普遍的教学形式,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对于整个化学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一节课的“序幕”,对引导新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在上化学课之前一定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有趣的导入,让学生的目光在上课伊始就被牢牢地吸引住。例如,我在讲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时,就在上课的时候准备了两块面包,其中一个已经发霉,另一个还可以食用。我把这两块面包拿出来,然后说:“同学们,今天希望你们能够给老师解决一个疑问,大家看一下我手中的面包,生产日期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还能吃,而另一个则已经发霉了,有没有同学能够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候,很多学生纷纷在下面发表意见:有的说是因为包装得不一样,有的则说是因为储存方式不一样。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把面包储存在温度较低的地方,比如冰箱里,就不容易变质。这个时候,我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哦,原来如此,这个发霉的面包我的确没有放到冰箱,而另外一个则放在了冰箱里!”接着我又问:“为什么低温的时候就不容易变质呢?如果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我们应该怎样解释这个问题呢?”这个时候,学生就进入了讨论探究中。这样一来二往,就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并且在探究讨论中逐渐掌握了这些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化学学科缺乏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认为化学学科中的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实用性。在他们看来,课本上的化学知识与他们有很大的距离,无法使他们对化学知识产生认同感。事实上,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实际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化学知识。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就有一个专门的模块《化学与生活》来介绍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要懂得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努力把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实际用处,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金属的腐蚀”时,就围绕着这部分的知识给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铁容易生锈,那么是不是任何条件下铁都会生锈呢?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铁不生锈或者延缓生锈的速度,以保护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呢?同样是金属,为什么铜和铝就不容易生锈呢?通过这几个问题把课本上的知识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了起来,使得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三、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疑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原电池的原理时,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拿出了几种常用的原电池。有锌锰干电池、纽扣电池、手机电池等,这些电池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电池。然后我就针对这些电池提出了几个问题:这些不同种类的电池为什么都可以作为电源来使用呢?电池由哪些物质所组成?电池能够作为电源来使用是不是跟这些物质有关系?待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纷纷开始在下面边思考边讨论起来,就这样通过几个问题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的思考行为,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重视语言艺术的发挥

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项基本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语言的使用也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能够学会把握语言的技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用一些生动的比喻解释抽象的知识,等等。这样在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感染下,原本枯燥的知识会变得更加有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兴趣是最重要的内部驱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把化学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视为一种乐趣。在兴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过去的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会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因此,作为高中化学老师,我们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转变思想,改进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我们的化学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志萍.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A,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