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8 15:32: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篇(1)

[关键词] 网络经济环境;会计基本假设;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会计假设的内容与含义

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上假设企业法人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原因在于恰当地维护业主投入到企业的资本的需要。

持续经营假设:即假定每一个企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因而它所拥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同样的过程中被偿还。若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就需要放弃这一假设,在清算假设下形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程序。

会计分期假设: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对象的时间界限,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较短时期,以便提供会计信息,是正确计算收入、费用和损益的前提。

货币计量假设:这一假设规定了会计的计量手段,指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通过货币反映。它暗示含了两层意思,即币种的唯一性和币值的不变性。

二、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现状

目前,传统会计假设的市场竞争力不容乐观。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企业的会计假设也是如此。多年以来,虽然国内外相继颁布了许多会计假设的文献,但是在许多概念还非常模糊,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会计假设降低了自身的发展水平与竞争能力。

网络经济环境下,很多企业对会计假设还缺乏大胆的创新,没有真正将网络技术融入到会计假设的发展中。这不仅会阻碍会计主体的发展,而且对于企业的经营假设来说,也缺乏明确的经营目标与企业的发展愿景。同时,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持续经营理念还是相对落后的,包括会计分期、会计核算以及货币计量、货币政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所以,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发展要对症下药,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局限性的影响

(一)对会计主体的影响

如今,网络技术已经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对会计基本假设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会计主体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企业经营假设的影响。首先,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中会计主体的影响。所谓会计主体,针对的对象大部分就是经营性企业,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会计假设中的会计主体逐渐呈现出了两大特点,就是电算化与网络化。一方面,电算化就是应用于会计账目的各种核算工作,可以通过开发一定的财会软件从而提高会计核算过程的准确性,节省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另一方面,网络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会计的工作效率,不仅能利用网络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提高会计信息或者数据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同时,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主体也就是大部分经营性企业都会在根本上提高自身对企业账目以及资金的清晰度,无论是对于管理者,还是对于员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会计基本假设工作也有着很好的引导意义。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任何企业在其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各个因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个部门之间也都是需要相互协调的,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可以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例如,企业对于产品的经营,可以通过网络宣传来加强它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并且可以同时进行线上销售与线下销售,不仅有利于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经营产品的了解度,也可以进一步拉动消费者,占领市场,增加企业的收益。由此可见,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发展对于企业的持续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局限性的发展问题

(一)会计主体不明确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就是会计主体不明确,因为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来说,企业的经营类型以及规模也不一样,不同的会计主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核算要求,例如,非营利组织作为会计主体,划分比较明确,核算比较简单,相反家庭经济作为会计主体,划分比较单一,核算更为简便。所以,目前会计主体不明确问题对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如果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会计核算内容的混乱,缺乏会计账目的清晰性,这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又是一大难题,因此,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必须要明确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理念相对落后、缺乏创新

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发展中企业持续经营理念相对落后,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企业受传统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的影响,原本的、固有的思想禁锢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并且企业的管理者会考虑到经营理念创新的风险性,所以为了企业稳定的经济收益,不敢对经营理念进行大胆的创新;二是会计基本假设中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程度也受到了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与创新水平的影响,因为管理者是整个企业发展的核心领导,管理者的思想与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的发展水平,所以如果企业的管理者缺乏丰富的知识与经验,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所以说,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企业管理者要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与大胆创新作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会计分期不明确、会计核算效率较低

网络信息化的到来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企业利用网络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然而,目前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恰恰缺少了对网络经济环境的合理运用,导致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出现会计分期不明确,会计核算效率较低的问题。

所谓会计分期就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而会计核算是以货币的计量尺度为基础,进而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所以说,会计分期是会计核算假设的一方面。然而,目前,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中会计分期不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会计核算工作目标不明确,很容易出现重复核算工作以及遗漏核算工作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最终也阻碍了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

五、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创新对策

(一)会计主体假设创新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发展好会计基本假设,首先就要解决影响其发展的根本问题,即会计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企业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做出会计主体假设创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现在大部分经营性企业的发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自身企业的发展中,每个企业的管理者都需要对会计主体进行对外的开放,打破传统的封闭模式,真正推动企业走向市场;另一方面,会计主体假设的创新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应用,如今,虚拟化的世界是大多数人非常喜爱的,所以会计主体假设的创新也要适应这一潮流,加强虚拟化建设。因此,会计主体假设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与网络虚拟化的正确运用,这对于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发展有着积极地推进作用。

(二)持续经营假设创新对策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持续经营假设。例如:我国在济南地区的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在2001年中,企业的收益逐渐下滑,并且这一问题的出现对公司造成了严重的亏损,并且在2001年年末,该公司向母公司借款高达80000万元,并且亏损了人民币大约60000万元,这对于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来说是一大发展难题。随后,企业的管理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终做出了持续经营假设创新来挽救企业的发展,持续经营的假设创新使会计核算在企业正常的经营生产活动下有效的进行,虽然不能彻底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但是在根本上稳定住了企业的正常收益,该企业会计相关的要求、程序与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保证企业避免破产。由此可见,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需要企业的管理者进行持续经营假设的创新,摆脱传统经营理念的束缚,大胆创新,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还要进一步学习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还可以借鉴优秀的管理方法,对外学习先进经验,最后根据自身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最终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为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三)会计分期假设创新对策

会计分期假设是建立在货币计量点上的,所以想要明确会计分期,首先就要完善货币计量,因为通过货币计量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这对于会计分期的假设是非常有利的,有利于会计假设确定每个时期的会计工作。同时,为了适应网络经济的要求,还要尽量缩短会计分期使间隔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的企业财务信息,进而可以让企业会计的各个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更深的了解与掌握,也便于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工作协调性,从根本上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此外,会计分期假设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电算化与网络化,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而为会计信息的传递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透明性。所以说,会计分期与会计核算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假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处理好会计分期与假设的发展,才会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进而完善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将其与网络经济真正的融合起来。

六、总结

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当今社会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会计基本假设的发展就务必要适应这个潮流。虽然目前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基本假设还存在许多实质性问题与现实的局限性,但是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突破传统的会计发展模式,创新会计主体、创新持续经营假设、完善会计分期与会计核算,进一步解决好货币计量与货币政策问题,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假设就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要将网络经济与会计假设融合到一起,就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软件设施,为会计基本假设工作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进而从根本上推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基本假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欣.信息技术驱动会计创新模式探析[J].中国商论,2015(28)

[2]吴佳林.会计理论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以企业合并准则为例[J].企业导报,2015(23)

[3]罗桂兰.网络财务对传统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16(4)

篇(2)

关键词:环境会计基本假设核算原则

一、环境会计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环境会计在国外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环境会计的产生源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及资源枯竭现象。1971年,比蒙斯(F.A.Beams)发表了《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3年,马林(J.T.Marlin)发表了《污染的会计问题》。以这两篇论文为代表,研究生态环境的成本和价值,提供生态变化会计信息的环境会计开始受到人们关注,从此揭开了环境会计的研究序幕。1987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报告――《我们的共同未来》;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报告和文件的发表,使环境会计受到国际会计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该公告从公告的范围;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等的定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补偿的确认;环境负债计量及环境信息批露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国际社会积极推动环境会计的发展,各国政府也纷纷研究建立本国的环境会计。美国联邦环保署、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等都在进行环境管理会计、环境支出、环境负债与环境业绩报告等方面的研究,为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已形成的环境会计文献有:美国的《石棉清理成本的会计处理》、《处理环境污染成本的资本化》、《环境负债会计》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第92号专门会计公告;加拿大的《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环境绩效报告》、《加拿大环境报告:对1993年度的调查》。西欧和北欧国家也开展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规定和鼓励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日本环境厅(现改为环境省)等组织于1999年始展开了关于“环境会计系统”的研究,并于1999年了“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的规定;2000年了“关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该文件不仅对环境费用、而且对环境效果的计量进行了详细说明;2001年环境省“环境报告书准则(2000年度版)――环境报告书制作手册”。此外,这些国家的企业还进行了对外环境报告的编报。目前企业实务界、学术界与有关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正在积极开展中。

(二)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我国对西方环境会计思想的介绍和认识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葛家澍教授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首次将环境会计理论引入了我国,介绍环境会计的目标、环境项目的确认,这在我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者开始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国部分企业开始引入环境会计的核算,但由于基础理论以及计量、计价问题的限制,还仅限于在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上的一些简单披露,如环境问题引发的支出和收益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事项并不系统。为了推广和发展我国的环境会计,我国于2001年成立了中国会计学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并召开了首次学术研讨会,从宏观和微观、国内与国外、核算与控制、会计与统计、规范与实证的结合上就环境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我国各方面的专家、环保积极分子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环境问题、环境会计问题进行探讨,对我国环境会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我国环境保护和环境会计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这还远不够,在我国实施环境会计尚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尚需经历比较漫长的道路。研究环境会计与研究会计领域的其他问题一样,首先必须明确其基本假设、核算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但环境的“无价值”以及难以计量的特性,是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的瓶颈,限制了环境会计的发展。

二、环境会计基本假设

(一)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原则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的变化过程。为了能够保证环境会计的核算有统一合理的前提,必须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合乎逻辑推理和判断,即提出科学的基本假设。建立在传统会计基础上的环境会计,其基本假设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无特殊的、区别于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对此,国内不少学者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学者们的看法不一,存在多种观点,大都主张重新构建,并强调环境会计的特殊假设,主要包括扩展的会计主体假设、计量单位多元化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环境价值假设、受托责任假设和环境资源稀缺性假设等。也有个别学者提出环境会计并没有区别于传统会计的特殊假设。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有些基本假设在文献中提到的次数较多,也得到了大多数会计学者的认可,但分析论述差异较大,如会计主体假设、多元计量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有些假设则因论据不太充分,尚未得到一致的认可,如受托责任假设和环境资源稀缺性假设等。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应继承传统会计假设,同时又必须研究对象的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

(二)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是对某一实体的核算范围从空间上进行有效界定。每一个会计主体在从事自身活动的同时,不仅要与其他会计主体发生一定的经济关系,还可能对其他主体或社会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即具有经济外部性特征,环境会计尤其如此。现实生活中由于环境污染等导致了外部不经济性,但由于环境本身难以通过交易价格确切反映,使得现有的会计体系对此无法反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使用者对特定主体环境信息的需求。环境会计中的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会计主体不仅要报告自身的经济性,还应将其承担的环境责任和自身行为所导致外部不经济等信息包括在内。环境会计的主体假设,在继承传统会计中原有精神的基础上,还必须赋予新的含义。首先,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损耗及补偿纳入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之中。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决不仅是传统观念上的人造资源,生态环境也是一种宝贵经济资源,企业也必须承担来自于法律的、道义的以及其它方面的对环境资源的责任,企业应认真履行这种责任并将履行情况向有关方面作出报告。其次,会计主体虽然界定了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范围,但是经济外部性特征决定了任何一个主体在从事自身活动的过程中都要与别的主体发生各种关系,对生态环境造成各种影响。当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其它企业的正常经营,或影响周围居民的健康状况时,显然仅将会计核算局限于会计主体本身所拥有的资产已不适宜,而应将这种由该会计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包含在会计核算对象之内,这样才能不脱离会计的基本目标。即要求企业核算和监督的不仅是其自身经济活动,还要核算和监督企业在环保环境下,生产的

环境产品所带给企业的损益以及企业所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会计的主体假设已经突破了由所有权特性导致的企业主体这一狭隘范围,实质上已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假设 传统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假设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清算解散,企业的各种资产将被正常耗用、出售。但该假设忽视了企业资源与生态人文环境资源的关系,忽视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对企业环境资源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容易导致企业成本外化,收益内化,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眼前利益与未来利益失衡。所以,在环境会计中将持续经营假设进行拓展,将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未来――队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环境资源需求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途径。”因此,环境会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假设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这与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一致。二是指环境资源的消耗、补偿循环是可持续的,即假定环境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断补偿的前提下实现良性循环,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上述两方面关系密切,会计主体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必须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企业在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保证资源的良性循环。如果自然资源开发过量、生态资源的降级加剧,会计主体无力承担环境责任,那么,其经济活动将被迫停止;如果环境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则可持续进行下去。可持续发展假设可从以下方面理解:首先,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三方面以及相互间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其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总资本是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构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总资本的非减或增值,充分条件是环境资本的非减或增值。其次,可持续发展强调两个持续性:一是当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人要对过度耗用的资源进行补偿,不能蚀本;二是后代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人不能侵占后代人的环境基础。当代人和后代人的两个持续性构成了一个国家(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再次,可持续发展界定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权利和义务。当代人与后代人是平等的两个主体,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是债权和债务的关系,是保管与被保管的关系。当代人保管后代人的资源,向后代人承担将这部分资源安全完整地交付给后代人的义务;后代人有要求当代人保全资源的权利。这一划分体现了各个会计主体在不同时间、同一空间共同占有该国或地区的环境资源。代际公平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在环境资源上享有同等权利。为了寻求代际公平,必须核算超量耗用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补偿,反映对传送给后代人的环境资源的增益和减损情况。最后,可持续发展理论将现代经济社会建立在环境系统的基础上,经济社会系统从环境系统中获得物质能量,并向环境系统排放废弃物。经济社会系统的生存与发展以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前提,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信息子系统的会计系统也应当以此为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所包含的内在要求是环境会计得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构造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根本性制约条件。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存在将使企业必须注重自身环境责任的履行,将对环境的影响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中。可持续发展假设应成为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之一。

(四)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个较短的间隔相等的期间,以便定期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及时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向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会计分期是对会计核算时间范围的划分,限定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在这一假设上,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含义基本一致。环境会计中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对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延续。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清算,环境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够在不断补偿的前提下实现良性循环。为了充分发挥环境会计管理的作用,及时提供环境信息,就需要将会计主体的环境活动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个会计期间,定期将会计主体日常生产经营中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消耗、补偿及治理情况,以及与环境相关的收入、支出等进行分类、计量、记录和披露,以便确定和分析会计主体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五)多元计量假设 传统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予以综合反映和报告,采用标准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成了提供会计信息的最主要前提。根据这一前提,会计核算的内容仅限于那些能够用货币来计量的经济活动。相对于传统会计核算对象,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增加了自然环境资源的内容,突出核算会计主体的自然环境成本,以及在此基础上综合反映企业环境资产、环境收益等,更注重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算和反映。环境资源既具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受科学水平的限制,若要将其用货币计量则精确性难以保证。环境会计核算内容在计量上具有的模糊性特征与传统会计要求精确计量的货币计量原则形成了一对矛盾关系。而多元计量能相互补充、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按照劳动价值理论,环境会计核算和反映的这部分内容是没有价值的,只有使用价值,所以很难用货币去反映。而按照边际价值理论分析,环境资源不但具有效用,而且具有效用价值,效用价值也可以计量,效用计量单位可以用生物量度、物理量度、化学量度、实物量度计量。环境资产、成本、负债、收益计量的特殊性决定了机械地套用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基本假设是不可取的,环境会计应以多元计量为基本假设。首先,那些环境会计中不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但又是环境会计所要反映的内容。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企业对污染的综合治理情况以及企业在环境法律法规方面的执行情况等,必须同时采用包括货币和非货币两种计量形式在内的多元计量。在非货币计量形式中,也可同时使用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模糊计量等多种计量形式计量,如用污染物的排放量、环境质量达标率、能源耗用量、有害物质使用储存量、绿化量(率)等指标反映环境质量状况。采用货币计量形成一些财务指标,采用非货币计量则会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和文字说明等。非货币计量可以使通过货币计量提供的信息更完整,而且能够提供给人们更加直观、形象和易于接受的信息,并增加货币指标的可理解程度。其次,环境会计计量中,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以及机会成本、替代成本均可作为计量环境会计事项的标准。

(六)环境价值假设 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有价值的服务,如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人类提供清新、合适的生活。按照传统经济学

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但是由于环境的所有权和特定主体拥有的财产所有权不同,一般情况下环境并不用于交换。缺乏交换形成的价格,因此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只承认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不承认环境资源的价值。实际上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生态资源,都是有用的经济资源,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良好的生态环境变得日益稀缺,人们需要付出价值才能重新获得,环境具有了价值的意义。根据边际价值理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和稀缺性是价值形成的充分条件;由于环境要素中有相当部分不是人类劳动所得,暂时也没有在市场上流通,所以没有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但对人类有一定的效用。环境资产是否对人类有效用,取决于人类是否有消费它的欲望,以及它是否具有满足人类欲望的能力。环境资产的这种效用是与稀缺性结合在一起的。在稀缺的情况下,人类要维持其效用,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替代物品,使环境资源有具有替代性的特点。从环境资源的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非交换性等特点来看,效用性构成了环境资源的价值源泉,效用又使其具有了价值;稀缺性决定了环境资源的价格;替代性决定了必须引进“边际”的概念,即机会成本;非交易性决定了环境资源的价格必须借鉴数学的方法,不能直接在市场上得到入账价格。环境价值假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假设环境是有价值的,并且环境的价值是可以计量的,只是环境价值的计量具有模糊性,不适宜于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计量,但可以依据边际价值理论,采用多元计量方法进行计量。二是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利用,不可替代和无法再生资源正在逐渐减少,因此环境资源的价值呈上升趋势。环境价值假设为环境会计对环境活动进行计量和报告以及解决环境资源核算过程中其他疑难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进行会计核算必须遵守的基本假设之一。

三、环境会计核算原则

(一)环境会计核算原则特性 环境会计核算的原则是进行环境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环境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核算时必须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即有继承关系;另外,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其在核算原则上有所反映,又要有其独特性,如政策性原则、强制性原则、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原则、充分披露原则、灵活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原则、外部影响的内部化原则、推定性原则、最小差错原则、预见性原则和定向性原则等。这些特殊原则中,学者的观点是各有交叉和不同:刘永祥(2001)认为环境会计核算原则包括社会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和灵活性原则;刘瑞鸿(2002)认为环境会计核算原则包括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最小差错性原则和充分披露性原则;王敬(2004)认为环境会计核算原则包括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和定向性原则等。笔者认为,环境会计既然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理应遵循传统会计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客观性、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等一般原则,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同时,环境会计还必须有一些特有原则,以适应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对于具体的特殊原则,以上学者的观点存在表述上的重叠或不足。如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原则是指企业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承担来自于多方面的环境责任,注重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原则要求会计上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外部影响予以确认和计量,将企业外部影响纳入到信息披露和理论中,即环境会计在行使反映和控制的职能时,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直接的经济活动,考虑内部各项非经济指标,还要同时考虑到企业对外部所产生的影响。这两项原则与社会性原则实质上都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又如政策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资源环境政策和法规,这与强制性原则、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原则在披露信息工作的要求方面均针对于披露信息质量的问题。鉴于各原则之间的独立性,避免交叉的产生,经整合,笔者主张“三原则”,即社会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强制性原则。

(二)社会性原则 社会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应用和具体要求,是指环境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充分揭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与传统会计主体相比,环境会计主体已不仅局限于企业主体,已扩展到整个自然和人类社会。而环境会计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揭示企业所承担的这部分社会责任信息,特别是由于自身活动所带来的外部不经济信息。这种信息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应当是社会性的。这就要求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从社会效益出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本,而不仅仅只考虑自身利益。一方面,环境会计是基于社会有关各方面的需求向外提供相关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质量和提供方式等。另一方面,环境会计在参与企业内部管理时要在管理中综合考虑社会利益。但由于外部不经济一般不涉及企业自身的利益,加之计量上的困难,企业往往缺乏核算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不断规范经济外部,在采用法律、行政方法的同时。通过会计核算使其得以有效地实现。

篇(3)

【关键词】成本会计理论框架目标要素假设原则

一、我国成本会计的内容界定

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成本会计理论框架体系,首先必须对成本会计的内容进行界定。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成本会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笔者认为,将与成本有关的价值问题全部包括在成本会计的内容之中,造成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大量内容的交叉重复,既不利于会计与财务学科的建设,又不能突出成本会计的中心,达不到成本会计的目的,甚至无法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应该是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成本计划、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也只能是财会人员与其他管理人员共同利用成本信息所开展的工作,将其归入财务管理学科更为合适。

基于以上分析,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是成本核算,具体地说,成本会计所要研究的就是向谁提供成本信息、提供什么成本信息及如何提供成本信息的问题。因此,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①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②成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以及成本计算方法;③成本信息的报告模式。

二、我国成本会计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体系应该是以成本会计目标为基石,围绕成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成本会计假设、成本会计原则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成本会计目标

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确认、计量和分配、记录和报告有关成本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目标因会计主体、历史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关于成本会计目标问题,在理沦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两种观点,其中:经济效益观认为,成本会计的目标就是让企业或其他组织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而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成本信息观认为,成本会计的目标就是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需要的成本信息。

笔者认为,成本会计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恰好体现了成本会计目标的两个不同层次:

1.提高经济效益是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成本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成本会计的长期性、根本性、终极性的最高目标。成本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正是基于对成本费用的反映与监督,基于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和追求,与经济效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成本会计就是从成本费用的确认、计量和分配、记录和报告等方面入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

2.提供成本信息是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成本会计的具体目标是在成本会计的实践中,成本会计应该向准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如何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有关成本信息使用者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具体而言:

(1)成本会计向谁提供信息。成本会计是一种对内报告会计,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成本费用是企业员工素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企业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讯状况等诸多因素的集中反映,所有这些都是企业内部的事,有的属于企业合法的商业秘密,企业没有义务也不可能对外报告。因此,成本会计主要是向企业内部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包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企业基层生产单位、企业内部员工等)提供信息。

(2)成本会计提供什么信息。成本信息的使用者不同,所需的成本信息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本信息使用者的层次越高,所需的成本信息就越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反之,所需的成本信息就越具有具体性、局部性。另外,在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中,有关管理部门可能随时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特定的成本信息,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成本会计所提供的日常成本信息从不同角度进行组合、分类后,可以形成不同的成本信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3)成本会计如何提供信息。成本会计提供成本信息的方式灵活多样,这是由成本会计的对内服务特性所决定的。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供:一是通过凭证、账簿、报表提供定期、定向的成本信息;二是通过专题报告形式向特定对象提供特定的成本信息;三是通过口头汇报方式向有关方面提供成本信息。新晨

(二)成本会计要素

成本会计要素是成本会计对象内容的具体化,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一般而言,成本会计对象与财务会计对象一样,都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所不同的是成本会计的对象仅限于资金耗费方面的资金运动,并且具有既侧重于单位整体的资金运动,又侧重于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资金运动的特点。因此,成本会计是以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为对象,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进行确认、计量和分配、记录、报告,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一个会计分支。

而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分为正常的耗费和非正常的耗费,前者就是费用。后者就是损失。因此,可以把成本会计对象的内容具体化为费用和损失,即构成了成本会计的要素。此外,根据成本会计核算的要求,又可以将费用和损失这两个成本会计要素进一步细化为:可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与损失,即生产成本;不可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与损失,即期间费用。

(三)成本会计假设

成本会计假设,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决定成本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形成的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在财务会计中,会计假设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这在理论上已经达成共识。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工作在于费用与损失的归集与分配,在费用与损失归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建立在上述四项假设的基础上。由于成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成本分期计算、货币计量这四个假设的内涵与财务会计的四项假设是相似的,这里不再复述。

‘除此之外,根据成本会计中关于费用分配的特点,还应建立“合理分配”假设。所谓合理分配假设,主要强调的是企业费用与损失分配的合理性问题。合理性是指在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应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大小关系最密切的分配标准,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正是在这一假设下,才会产生和存在一系列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如外购材料、外购燃料费用分配的实际消耗量比例法、定额消耗量比例法等;制造费用分配的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直接成本比例法等。此外,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都隐含着合理分配的假设。费用与损失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成本会计原则

为了规范成本会计工作,为成本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成本信息,必须建立成本会计的一般原则。构建成本会计一般原则的总体思路是:在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成口·06·财会月刊(会计)2008.7本会计核算的特点,对这些原则进行调整,既要坚持与成本会计核算有关的原则,又要对一些与成本会计核算无关的原则予以剔除,并且要适当增加一些体现成本会计核算特点的原则。

1.成本会计中应遵循的与财务会计核算相同的一些会计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对以上这些原则的理解及运用,与财务会计核算原则是相同的。

2.根据成本会计核算的特,点,在成本会计中可以不遵循财务会计核算的一些会计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①可比性原则。因为成本会计是以对内服务财务为主的会计分支,不存在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因而不需要遵循一般财务会计核算中的可比性原则。②配比性原则。由于成本会计的核心在于成本费用的计量,不在于损益的确认,因而也不需要遵循一般财务会计核算中的配比性原则。

篇(4)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问题。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提供详实的人力资源数据,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而传统会计提供的只是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的状况和变动情况,核算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会计目的突破了传统会计目的的限定,构成了其独特的目的。

(二)会计假设

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在接受传统会计假设的同时,又兼具了一些特殊的前提假设。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做出的一些合乎推论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本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会计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因此,传统会计假设应当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便推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创新。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根据会计假设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同时又是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核算程序的基础,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要素。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其会计要素主要包括成本和价值。

(四)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确定的基本规范和规则。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同传统会计一样,把会计原则切实引入到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中,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以此逐步深化对人力资源这项企业特殊的经济资源的认识。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模式分析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确认

所谓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确认,就是确定有关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各项目的范围。按照人们赋于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投入成本的都应加以反映,人力资源的投资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对象,具体依据人力资源进入企业到最终退出企业的时间顺序,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不同目的,可将这项投资确认为以下五个项目: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维持成本;人力资源保障成本;人力资源损失。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

人力资源成本项目的内涵确认之后,就要选择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将人力资源成本加以量化,应根据人力资源成本项目各自不同的特点,把各个项目所涉及的费用直接或经计算相加。由于人力资源和其他物质资源在投资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基于人力资源成本自有的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历史成本法;应付成本法;重置成本法。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员工流动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适当的人员流动可促进员工之间的竞争,能够增强企业活力。但流动率过高对企业也存在消极影响,在目前的人事管理方式和会计核算模式下,高流动率仅是反映员工对企业的低满意度和员工的低士气,而不能使人事主管们看到频繁的人员流动的经济性质和结果,加上目前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企业较易得到替代者,所以很多企业员工的高流动率并没有引起过多关注。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可以从两个方面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帮助:1)人员流动的经济损失披露;2)说明索取多大数额的经济赔偿才能避免或减少人员变动所带来的损失。

(二)工资

目前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一般可分为货币计量方法和非货币计量方法。由于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基本假设的限制,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一直占主流,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多局限性。应将人力资源价值历史计量模型由产出法改为投入法,并理顺价值和工资的关系,建立起由价值决定工资的新机制。即一个人的经济价值由形成其目前的身体状态和知识技能水平所投入的各种生活资料价格、健康保健投资、教育培训投资及所放弃的收入等决定。其工资收入特别是基本的工资收入应构成人力资源价值的不同项目分别采用不同时限折算之后的总和来决定的。

四、推广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意义和前景

(一)现实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报告,国家可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维护的现状,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的协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从微观来看,推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防止人才高消费;2)有利于健全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3)促进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篇(5)

关键词:环境会计;企业环境;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当前河北省的经济快速增长,必将伴随着人口数量和人均需求的增加,同时,河北省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地区和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因此,在自然资源逐渐恶化的情况下,产生了环境会计,并渐渐被政府和企业所普遍重视。

一、环境会计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环境会计定义

环境会计,是一种以环境议题或环境活动为衡量对象的会计系统,它是一种透过已有的管理作业系统,而特别从财务的角度找到企业现有在环境上的努力和作为。

(二)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的含义要扩大,不仅仅是指传统观念上的人造资源,而应扩展至生态环境这一宝贵资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用环境资源,需要承担来自法律、道义以及其他方面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要求,需将这种履行的保护情况向有关方面做出报告。

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经营假设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或连续性假设认为,一个经营主体将持续它的经营活动直到实现了它的计划和受托的责任为止。这一假设假定各个主体在可能预见的未来不是期望清理的,又假定他将持续到一个不能确定其结束的时间,即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长期存在下去。

环境会计核算所赋予的持续经营含义比一般会计要更广泛一些,是一种建立在环境责任风险履行基础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般会计核算依据持续经营假设所进行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计价,收益和费用的确定,并未完全包括现代条件下企业环境影响造成资产减值、依据污染治理、损害赔偿的环境负债估计预提等诸多方面,

因此,在构筑环境会计制度之后,我们应当将企业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成本影响以及被包括在现有环境法规之内的事项考虑进来,克服传统会计并不反映环境污染、没有积极主动进行环境保护这类属于外部性问题事项的缺陷。

3.会计分期假设

由于持续经营假设已把会计主体当做一个长期存在的经营单位看待,而信息使用者为了短期决策却经常需要有关企业某一期间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种种信息,因此,需要人为地将其经营期间划分为不同的会计期间,从而提出会计分期假设。

4.多重计量假设

由于环境会计的特殊性,环境会计中应该同时采取货币和非货币两类计量形式,其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多种计量形式。多重计量是因为在披露环境信息时,使用单一的货币计量不能客观的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使用非货币计量产生的各种结果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直观、形象和易于理解的信息,而且有助于人们对货币指标的理解。

二、环境会计账户体系设置

(一)环境会计账户的含义

环境会计账户是根据设计的环境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户头,用来分类、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环境会计业务,以便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

其中,环境会计科目是对环境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设计账户的依据。环境会计账户之间在复式记账法的作用下,应当存在着一定的账户对应联系,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信息记录整体,这就是环境会计账户体系。

(二)设置环境会计账户体系的意义

环境会计科目是对环境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设置环境会计科目是为了便于环境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依据。

1.便于环境会计核算和加强企业环境管理

由于目前企业经常不断的发生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活动,这些活动的发生会不同程度的引起各项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增减变化,因此,为了把各项环境活动发生的经济业务分门别类的进行反映和监督,并提供企业环境管理所需要的核算指标,就有必要设置环境会计账户。

2.是组织记账的依据

按照复试记账的原则,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在记账之前,在记账凭证上确定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和金额的记录,就是会计分录。没有环境会计账户就不能编制反映企业环境业务的会计分录,它是编制会计分录的基础,有了会计分录才便于记账,因此说环境会计账户是组织记账的基础。

3.便于环境会计核算指标的汇总和分析利用

由于每个环境会计账户都有其特定的核算内容,这样,通过核算就可以归集各项环境指标,以便加以分析利用。

4.是编制环境会计报表的基础

每期期末,可以根据各环境会计账户的余额或发生额编制环境会计报表及其附表。目前尚未存在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制度或环境会计核算办法,这使得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核算对环境会计核算要素项目内容的反映没有专门账户予以记录,信息反映不够完整,其会计处理方法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些均导致各企业之间信息可比性不强,因此,构建规范的环境会计账户体系势在必行。

(三)环境会计核算模式

1.单设环境会计核算科目模式

单设环境会计核算科目模式是指通过单独设置“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效益”、“累计折耗”五个以及会计科目,并在此一级科目下设置与各自核算项目相关的下属明细科目,其他则在原有会计科目下增设或改设一些相关明细科目来组织环境会计核算的形式。

2.“中心-卫星”账户核算模式

在“中心-卫星”核算科目设置模式下,对环境会计中显见部分和隐性部分分别进行核算,显见部分的核算采用“中心核算”,即在不打乱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在有关一级科目下设置与环境会计要素核算相关的二级科目来组织环境会计核算的形式进行核算,而对于隐形部分的核算则采用“卫星”核算,将其纳入辅助会计体系进行价值量与实物量核算。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其设有“中心”和“卫星”两天互补的账户,可以对环境会计进行完整的核算,而且由于“中心”账户设置是在不打乱传统会计核算账户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其可以较好的实现环境会计核算与传统会计核算的融合。

3.企业集团环境会计分级核算模式

此模式下,可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分厂、集团总部两级核算。因分厂环保治理工程所形成的环保固定资产由资产所在分厂归口管理,其折旧计提在分厂。而对于其他环保业务均由集团总部统一核算。

三、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研究――以河北省A企业为例

(一)A企业基本情况

A企业是一个以生产铅、锌以其合金产品为主的公司,其年产有色金属铅5万吨、硫酸8万吨,年销售收入3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A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及噪声污染。其中,废气污染的污染物质主要是二氧化硫及气体中漂浮的铅尘。废水主要是含硫、铅、锌等化学物质的电解水、冷却水、残液等。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有铅浮渣、挥发窑窑渣、反射炉灰烟等。

(二)A企业环保管理机制

1.环保机构设置上

A企业成立了以总经理为首的环保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安全环保部,各二级单位成立相应的环保领导小组,形成公司-分厂-工段-班组四级环保管理网络。

2.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环境管理模式

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严格执行几项很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如“环保经济责任制”,“环保目标责任书”管理制度,环保“三同时”管理制度。

3.引进了当前国际上最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体系

A企业引进了当前国际上最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体系,并与公司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的融合,制定一系列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三)对A企业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A企业的组织结构层次,A企业应该采用环境会计核算模式中的第三种模式,即按照企业集团环境会计分级核算模式,分别设置环境会计科目进行环境会计核算。

1.对环境负债业务进行单独反映

2.专门设置科目核算环保资产

3.环境成本分分厂、集团总部两级核算,同时对与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环境成本合理分配到不同的产品成本中

4.环境收益由“营业外收入”科目下设专门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参考文献:

[1]张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思考.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

[2]宋子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本钱和用度并尽量减少本钱和用度,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鉴戒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公道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终极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进是否能得到所期看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物,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本钱和环境本钱,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公道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条件,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条件。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本钱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进企业的本钱用度,而应按照其所替换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本钱”,计进企业的潜伏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夸大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本钱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用度法、重置本钱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本钱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进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用度可在“治理用度一环境治理用度”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可以鉴戒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本钱、环境受益、社会本钱、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玉成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进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

参考文献

篇(7)

一、会计信息化概念

会计信息化,指的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重组传统会计模型,以此构建会计学科和信息技术充分开放和高度融合的会计信息系统。该会计信息系统对现代化科技信息技术予以全面运用,采用互联网系统,自动化处理相关会计业务,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可以适时、主动报告相关会计信息。从根本上说,会计信息化并不只是在会计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结果,会计信息化表示一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现代会计理念。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念的影响

就本质而言,具有客观逻辑关系的一些会计理论要素共同组合而成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起点为会计目标,并以会计应用理论和基本假设为会计理论的主要内容。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念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所谓会计目标,就是会计在某种社会条件下的工作必须达到的标准和要求。会计实务发展以会计目标为其方向因素。这也是会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具体化会计职能是会计的根本目标。然而,因为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使得会计目标也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就会计目标而言,自始至终都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即:将有价值、准确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决策者。会计信息处理在现阶段信息技术帮助下逐渐向网络化、自动化以及系统化方向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影响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影响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影响主体假设、影响分期假设等。而对分期假设所产生的影响最为突出。所谓会计分期,就是将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若干短时期的划分,与会计报表、结算账目进行有效结合,将精准的会计经营成果和财务现状提供给企业决策者。现代网络技术为财务管理人员掌握企业经营绩效与财务现状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点,且直接关系着企业决策者所做出的相关决策。所以,相对会计信息而言,要保证其实用、准确,由此才能与企业发展需求相满足。从根本上说,会计信息系统本身为管理控制层范畴,将会计核算原则充分体现出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极为有利。

三、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化对核算措施的影响

因为传统会计核算系统相对较为复杂,所以一些企业在明确会计核算方法后,仅注重会计核算计量方法本身所具有的简单性,却对计量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形成忽略。此外,对相关凭证报表数据进行抄写时,往往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会计信息化能够有效解决人工所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够更好的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将会计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分析方法的影响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会计分析并不只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同时还是会计核算的二次发展。会计分析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其主要依据,与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等资料进行有效结合,通过相关措施,对比与分析各项经济指标,以及时查明企业财务收支情况与各项经济活动。在会计信息化态势下,需要企业对各教训和经验予以不断总结,将更为科学、合理的措施制定出来,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措施的不断改善,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以不断提升。此外,在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整理与加工所采集的相关数据,通过在数据库中所储存的会计信息,与用户实际需求相结合,有效加工数据库,使会计信息极具个性化。

(三)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检查措施的影响

所谓会计检查,就是企业会计人员审查会计信息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也就是说,会计检查是企业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施的监督,被称为会计分析和核算的补充。由于我国经济技术在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在国内的普遍应用,采用互联网技术自动化处理会计信息,对会计工作流程进行简化,方便企业管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将企业各部门数据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这对企业职工而言,不仅是企业会计信息生产者,同时也是其使用者,能够有效检查企业会计信息。企业领导也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科学管理企业生产现场,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解决对策[2]。但是,由于会计事项基本上都是计算机程序处理与操作的,如果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会计事项的错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