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7: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民族 传统体育 竞技化 生活化
新世纪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世界各国的文化包括体育文化会迅猛地涌进,对中国文化包括体育文化形成冲击和影响,成为中国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动因。中国体育文化要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参与世界体育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就必须以民族体育文化为根本,寻找有效的发展途径。[1]
一、中华民族体统体育的竞技化模式
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脱节。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竞技化模式的改造,是指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从世界的高度来审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自觉摒弃一些不符合科学原理、缺乏时代感的原始因素,借鉴现代体育竞赛规则、运动技战术、教学训练手段、竞赛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对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整合,使之既富于时代性又保持民族特色,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进步。
今天,开放的中国正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融入世界文化,这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提供了条件。欧洲杯、NBA、美洲杯、柔道、跆拳道等体育项目与竞赛吸引着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成为大多数国家体育的主体,这正是各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互动的结果。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正处在一个全新的环境,要以自身价值为基础,跟上时代的步伐,借鉴现代手段,融入世界,才能与世界文化共荣。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在河谷平原的摇篮中发育成长的。但其边缘部分却选择了草原文化、森林文化、高原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并由此繁衍出不同的文化传统,铸造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使中国的汉民族体育文化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构成了一个蔚然壮观的文化丛林。每个民族都要发展自己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体育活动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如果蒙古族停止了“那达慕”,傣族忘记了“泼水节”,朝鲜族没有了“荡秋千”、“蹬跳板”,侗族中断了“抢花炮”……将是不可想象的一种民族文化损失。各民族创造的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体育,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显示出人与自然界与社会的特殊表现,是对人的创造力和才能发挥程度的鉴定。[2]
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化模式
现代社会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展的社会需求动因。振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面向全社会的推广、普及工作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体育形式要为世界人民所接受,首先是要在自己国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文化上的“认同”。走“生活化”道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由关注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转化为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从人们的生活需要内容看,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并举,且具体需求丰富多样;从需要层次看,生存需要作为生活主体的最基本的需要己不是最主要的内容。具体表现为生活主体对更多、更好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实际享用,从而得到满足、舒适和惬意。同时,生活主体关注提高自身素质,发挥自身潜能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构成了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多面性和多样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往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缩影,同时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某些特征。中国有近千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其数量和形式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其活动方式的灵活性、独特性、趣味性形成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现代体育所缺乏的。目前,由于大多数竞技运动项目已经发展到了耗资巨大的近乎于杂技化的高超水平,一般群众仅满足于观赏,受场地、经费、技能学习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而被禁进入。因此,着眼于发展群众体育、走健身愉心的民族传统体育生活化道路,是体育短暂异化的回归,顺应了跨世纪的社会需求。[3]
传统的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稳定、坚韧的结构形态,世代传承。我国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地域不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各有差别,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在这些众多的民族节日中,有些是直接用单项传统体育项目命名的。这些节日,不管是祭祀性与纪念性的,还是庆贺性与社交娱乐性的,都与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着不解之缘。例如,在贵州、湖南、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花炮节”;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要举行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还有一些节日,虽然不是以体育项目命名的,但其中也揉进了较多的体育成份。节日为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内容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相得益彰,互相生辉。因此,利用节假日、周末、交易会,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民族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国也可以通过立法,把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法定节日确定下来,使之成为春节之外的一些重要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合理内核,将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走“生活化”模式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高柱.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模式探索[J]. 经营管理者. 2009年16期
[2] 张冬. 从体育人类学的角度论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0年04期
[3] 倪依克.民族传统体育:最有生命力的休闲文化[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02期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基石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竞技体育要保持、赶超世界水平,需要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以及高水平运动员等.竞技水平的提高涉及方方面面,他们将从不同的方面对竞技运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我高校在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应重视对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1-2].高校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中,美国体育代表团的80%左右的运动员是从大学生中直接选的,以斯坦福大学为例,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有34名运动员和教练员来自斯坦福大学,一共获得10枚金牌[1].此外,据德国体育协会的统计,在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中,约有33.5%的德国运动员正在大学中学习.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在我国,举国体制办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背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种体制的不足.现阶段,一方面想继续依赖传统的制度保持辉煌的成绩,一方面又想通过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去发展竞技体育,以此解决传统体育体制带来的弊病.但是,国家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资源投入是有限的,高校竞技体育要想得到适当的发展必然会占用一部分传统体育体制的资源,那么为高校竞技体育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体育学会组织结构见图1,我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由国家教育部下属学生体协联合会秘书处主管,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会秘书处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是中国大学体育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现阶段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处在以政府管理为主,中国大学生协会协助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管理的“政府社会型”阶段,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教育部职能划分、角色关系的问题;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目标模式的问题;高校竞技体育协会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随意性大的问题;中国大学生体育学协会系统与全国性专业运动协会极少联系,自成体系的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少,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等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生源质量不高我国高校竞技运动员的来源主要有4个:①省、市专业队在役和退役的运动员;②省级体校、一般业余体校或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学生;③体育重点中学的学生;④传统中学学生.从理论上讲,传统中学学生是高校竞技体育最佳的生源来源,但由于中国竞技体育的体制决定了这部分运动员中运动技术水平高的人数极其有限.按照目前高校竞技体育队伍的招生办法和生源水平,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肯定是有限、滞后的,解决没有捷径,只有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才有可能改进,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水平低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的现实[5].高校教练员执教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持续性发展优秀的运动员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高校教练员团队的组成主要有3个来源:①高校体育教师兼职.我国大部分高校教练员是有由高校体育教师兼任,由于工作负荷重、精力有限,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精力放在培养竞技体育训练工作上.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缺少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经验[6].②人才引进.少部分高校教练员由于在体委竞技体育系统成效卓越而被高校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吸收为教师编制的教练员.这类教练员一般都有丰富的直接经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及知识结构,所以在执教中不能自主把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训练实践是影响其训练水平的一个实际问题[7].③临时聘用.一些高校运动队为了达到较高的训练水平,选择临时性地聘用高水平教练员.这种现象在CUBA中比较普遍.这种临时聘用的模式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不适合高校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8].传统教育体制下忽视竞技体育功能的作用,阻碍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的成长需要长期的、系统的训练.个人的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体育的发展只是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能牺牲文化教育为代价,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最终要回归教育.北京奥运会倡导的“人文奥运”理念,揭示了体育与教育的本质联系.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受世界竞技体育环境的影响,竞技体育始终没有摆脱对“利益”、“金牌”的追求,忽视了竞技体育具有培养、教育、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忽视了对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研究和重视,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国外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
体育强国竞技运动发展与高校竞技运动开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分析国外竞技体育的发展与高校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多元化下建立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作为传统体育强国,美国有着十分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以学校为中心.特别是在高校,现已成为国家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摇篮.另外,管理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的部门是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9].联合会设置有执行委员会,主要负责联合会的相关工作.执行委员会下设一级领导委员会、二级主席联盟和三级主席联盟,分别管理各级别的具体工作.联合会内部还设有管理、纪律、规则、等事务的分会.该组织只接受美国奥委会的领导,而且领导的权限仅限于在选拔参赛运动员、奖励等方面,美国奥委会也不能随便干预NCAA的正常运行.在管理层面上,NCAA具有相当完整的独立性和自[10]德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德国约有8206万人口,近50的民众参加体育运动,有三分之一的德国人是体育俱乐部成员.德国的竞技体育体制建立在俱乐部的体制的基础上,俱乐部体制是德国竞技体育重要组成部分[11].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德国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德国高校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德国,为了给高水平运动员提供更好的生活、训练和学习环境,德国高校体育协会提出了“竞技体育伙伴高校”的计划,一旦加入这一计划的高校就有义务为运动员制定更灵活的学分制度,以确保他们更好地处理与训练学习的关系,也就意味着尽管德国高校没有承担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任务,但为大学生运动员提供文化教育的优越环境,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德国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9].澳大利亚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制定培养了高水平运动员“精英计划”,以参加奥运会为最高目标.澳大利亚共有9所sport学院承担着培养竞技精英运动员的任务.其中最负盛名的澳大利亚体育学院由国家竞技运动中心委员会直接参与管理,日常经费主要由政府支付,是国家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另外,澳大利亚几乎每个洲设有体育学院,各院有特别优秀的项目,并且与澳体育学院有紧密的联系.澳大利亚为促使各州体育学院蓬勃发展,提出了学院社会化的思路和加速项目分散计划,各州学院的主要职能是培养精英青少年运动员.同时设置有竞技体育助学金,用于支持特定的奥运项目,主要资助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精英运动员,这些运动员可由澳大利亚体育学院主教练和全国性单项组织推荐,运动成绩好的有可能选入国家队,继续享受奖学金或进入职业队.一般运动员则在被淘汰后找工作或继续读书,澳大利亚体育学院设有运动员就业培训和择业服务处,来帮助他们接受培训和寻找工作[12].国外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特点的借鉴作用美、德、澳三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都与高校竞技体育密切相关、紧密合作,其发展模式根据国情的不同有各自的特点,有很多值得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借鉴的地方,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重视管理结构的独立性和自;②重视高校竞技体育市场化,与社会其他领域建立互利互惠关系;③重视选材、重视广阔的群众基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实现了双赢;④重视体育科研;⑤重视高校学生运动员的全面发展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且各个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地区高校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也不一样.因此,我国必须立足本国的国情,大胆探索,摸索出适合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竞技体育;现状;角色;转变
一、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现状及其原因
1.现状
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获得体育部审核评估批准且能够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职院校超过200所,高职院校培养的运动员整体水平较强,运动员的成绩提高速度较快,但是还有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的体育教学资源少。虽然高职院校是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的院校,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在国家竞技体育中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其中还存在“学训矛盾”、运动员“挂靠”现象等问题,它们会影响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2.原因
目前高院校情况复杂,因此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运动员,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缺少竞技体育专项训练老师,学校现有的训练老师没有参加过国际体育竞技比赛,眼界窄,经验少,在教学上受到的约束力大。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招收的高素质运动员数量少,几乎没有,学生的底子差,上升空间小。现如今,我国体育实行举国体制,运动员几乎都是很小的时候被筛选进入体校,在学校进行专门的体育训练,再经过层层筛选,优秀的运动员被选入国家队。虽然举国体制存在较多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选择接受该体制而不参加教育部门的训练,其资源短缺现象明显。还有就是进入体育系统以后自己的衣食住行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运动员按成绩高低享受不同的待遇,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动力。但在高校,一切生活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训练条件差,这是造成我国高职院校难以招收到优质运动员的原因。
二、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中扮演的角色
1.体育是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因为成绩而接受教育,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了帮助。
2.现行体制没有发挥塑造人和教育人的作用
现在我国仍然实行举国体制,该体制在中国体育发展的某一时期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现如今其弊端日益明显,较为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资金消耗大,运动员一旦进入省队或者国家队,其一切消费都是由国家负担,这样的制度已不合理。二是在该体制下培养的运动员进入社会后生存能力差。近年来,退役运动员生活落魄的报道层出不穷,这类运动员是因为在国家队时将时间花在训练上,不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导致退役后生活经验不足,难有较大发展。这也是目前体育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
3.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
高职院校开设专业较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知识,体育竞技专业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能力,还可以引导他们学习其他文化知识,保证学生能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三、高职院校竞技体育角色的转变
高职院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现如今最合适的发展模式是校园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学校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严格按标准招收学生,减少额外“好处”,降低学生的优越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引进优秀的体育竞技训练老师,为学生制订系统的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成绩,为学生进入国际赛场打下坚实基础。
高职院校竞技体育专业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也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场所。笔者认为,举国体制不适合目前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校园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合现在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我国竞技排球运动要想持续良好的发展下去,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可忽视。然而专家及大量的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后备队伍正在严重萎缩,这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任何运动项目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排球运动也不例外。排球界有着“三年成形,五年成器,八年成才”的后备人才培养周期说,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大约需经过8-10年(粗略计算约2万个小时)的训练。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排球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断层,那么它的补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必然会持续影响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排球运动很多年。因此,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水平运动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进而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排球运动水平。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曾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很多项目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但排球运动一直以来都不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项目,河南省在排球项目上也曾为国家排球对和国家青年排球队输送过一些优秀人才,但数量并不是很多。从2005年开始,河南省竞技排球的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男女排的成绩均较以往有所突破,特别是河南省男子排球队在全国排球联赛及全国男排大奖赛上均有不俗的表现。良好的竞赛成绩使得河南省关注排球运动的人也开始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河南省的竞技排球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排球项目成为河南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就需要关注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发掘有潜力的青少年竞技排球运动员,为河南省输送优秀的竞技排球运动员,这样才能使河南省的竞技排球成绩继续提高,也才能为国家竞技排球队输送优秀的人才,促进我国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因此,笔者选定《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这一课题从宏观角度整体地把握影响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各种因素,了解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再从微观角度有的放矢地研究每个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使之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解决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广泛深入地纵向研究与横向比较,系统调查和分析影响河南省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各项条件因素,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竞技排球运动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在所检索的文章中,关于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文章共有14篇。主要是进入2000年后我国学者对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体制的介绍,并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体制进行对比分析方面的研究。如潘前在《中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初探》中对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指导思想、运动员受教育程度与出路、后备队伍规模与选材覆盖面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侯海波等人在《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中对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四国的后备人才评定方法、选材方法培养方法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第一,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在还没有完全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绝大部分培养工作由国家承担,培养目标依旧是导向高水平专业运动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现在有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中,很多的学者和专家比较认可的是以“体教结合”的方式培养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第二,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是竞技体育人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目前仍然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后备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发展进展缓慢。杨再淮、余继英等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中指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结构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市场载体、市场法则、社会保障、教育培训、调控体系等。这些结构主要受到人才市场的发展动力、市场保障、择业意向、升学意向的因素的影响。
第三,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在所检索的所有文章中,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文章最多。如:江俊世、刘霞在《试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中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减少、区域分布失衡、结构不合理、国家投入收益率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关于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中,大多数都是针对某一项体育项目的后备人才在某一省或市培养现状的研究。
第四,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如:严德一在《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中指出,制度环境、目标发展、训练输送、社会保障、人力资源、项目布局等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基层训练体系受到冲击和削弱、后备人才输送渠道不畅、输送难等是制约后备人才开发的主要问题。陈芳、李琼志则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对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行为的影响、教练员的“近亲繁殖”、后备人才资源的储备三个方面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阐在所检索到的所有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的文章中,针对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仅有54篇。这些文章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有关我国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如:高良杰、张庆、企结合模式”、“社会化模式”等多元化的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而韩飞、张允蚌的《从“北航男排”现象探讨我国男排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一文章则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男排为例,对“体教结合”培养后备人才这一模式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 体教结合 游泳 后备人才 必要性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对二者的教育资源给予有机的整合和利用,以培育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为目标,共同实施的创新体育教育结合机制[1]。“体教结合”是我国的重要体育和教育政策,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2],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体、教双赢[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要想获得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游泳后备人才,有赖于体育系统与中学系统的紧密沟通与良好协作。因而,深入而具体地分析“体教结合”在我国游泳后备人才培育中的必要性,对于统一认识,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促进“体教结合”的顺利实施,为我国游泳竞技体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后续支持,意义重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教结合游泳后备力量培养为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到“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网站以“体教结合”“游泳后备力量”等词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为撰写论文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2.逻辑分析法
对得到的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体育教育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教育系统,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系统将体育教育置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位置,这种错误的教育导向使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和体能处于持续下降的态势,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降低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各中小学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所采取的普遍应对措施就是不断压缩体育课时,将腾出的课时用做其他文化科目的学习,导致正常的体育教育课时完全得不到保证,而课余时间本应参与体育运动和室外锻炼的时间更是被学校和父母强行剥夺,参加体育运动已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奢侈品。只重视文化教育,忽略体育教育,根本无法实现我国对青少年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而体教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如果获得有效的实施,则十分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繁重课业的束缚,从文化课堂走入体育操场,获得体质体能的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教结合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在体育运动中引导孩子们热爱游泳运动,普及游泳运动,提高游泳运动后备人才基数和素质,让孩子们在游泳竞技运动中体会到游泳运动的乐趣和魅力,接受“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合作、顽强拼博”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熏陶。学校体育在实施体教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游泳运动的开展来完善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增加学校体育在学生德智体美教育中的比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在确立学校特色体育教育品牌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热爱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终身坚持体育运动的健康体育发展进程。
(二)“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文化教育的需要
对于一个体育运动员来说,在接受体育运动训练的同时,也应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这才是保证其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文化学习与运动技能学习居于等同的重要位置,是运动员在其竞技领域获得出色成绩不可或缺的双翼。目前世界已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科技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教育的实施要以人为本,同样,体育的发展也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体教结合” 是稳定地、持续地培育和输送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运动员的重要基础。体育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决定了其对教练技能培训的领悟和掌握程度、体能和技能进一步开发的潜力、竞技体育时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对其竞技运动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基础文化水平高,则其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较高,能获得更为充分的潜力发掘,从而有利于其快速而高效地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体教结合”模式的提出和应用,致力于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解决,其目标是促进现代化的智体结合型运动员的培养进程,这个进程唯有在学校教育中才能获得完整顺利的实施。因为学校教育体系教育目标全面明晰,课程体系系统而完善,教育资源丰富而可靠,师资力量全面而雄厚,这些要素构成了学校教育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健康发展的本质属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软硬件支持。因而,“体教结合”是我国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教育的需要。
(三)“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满足我国游泳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竞技体育界的基本特点就是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性,为了尽最大可能获得游泳体育竞技的顶尖人才,我国当前的游泳后备人才采取的是广泛培训,择优使用的策略,这导致游泳竞技退役运动员成为一个需要后续就业安置的庞大群体。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实际就业能力,这里所指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单纯限定为其所获得的学历,而是外延至其是否具备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否具备适应退役后再就业的一技之长。与此同时,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还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我国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但受限于就业岗位对文化水平的基本要求,能够符合游泳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准的岗位少之又少,即使勉强就业,运动员也因文化水平素质低而难以胜任工作,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给运动员心理造成极大压力,被迫离职。这就要求运动员文化教育必须回归至校园。
而有效地实施体教结合,则可以帮助运动员获得文化学习的机会,接受全面正规的文化教育,促使其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共同发展进步,以便于其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为将来向更好更适宜的方向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为退役后的生活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对于游泳运动员的就业需求来说,文化教育与专业的运动训练二者缺一不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能够使运动员同时获得体育与文化教育的“体教结合”模式是满足我国游泳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四)“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时至今日,竞技体育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斥以巨资完善和优化训练场地、设施,提高教练员素质以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获得数量充足而实力雄厚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因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科学且符合该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是关系到该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以发展作为基本前提,以持续性作为发展动态的实质描述,强调可持续性的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性发展。对于我国游泳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决定作用的是高素质智体结合型运动员梯队的良好建设,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实现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已做出了明确指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体教结合”的有效实施,保证了游泳后备人才在体育技能和文化知识方面的双重提升,促进运动员智能和体能的共同发展,为其成为智体结合型高素质后备人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进而适应了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需求,因而,“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的措施
1.实行学生有偿训练制
推行运动员业余训练收费政策,对自愿报名参加重点项目训练基地训练的学生实行有偿训练制,收费标准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视不同项目而定。所收训练费由基地实行专户管理,主要用于聘请教练员、改善训练设施和参加相关比赛,以训养训。有偿训练具体收费使用办法及管理规定另行制定。
2.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各个学校应积极加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成为其团体会员,为学生接受正规、专业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提供条件,以打到普及体育人口,提高运动的参与率,夯实体育基础的目的。
3.落实奖励政策
对体教结合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学校,将给予表彰奖励;对带训成绩突出的教练员,由体育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带训成绩与教练员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挂钩;对取得突出成绩的运动员,在升学、毕业考试中给予加分,并给予物质奖励;凡取得成绩的运动员实行输送单位和训练单位双计分。
三、结论
游泳体育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同时,广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运动项目,具有良好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但目前我国游泳竞技体育的水平与国际上的高水平游泳运动队还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质的游泳体育后备人才也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涉及面极广,该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体教结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够促进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全面发展进程,该模式顺应游泳运动员在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方面的具体需求,同时也符合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因而在我国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深入地开展和实施“体教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意识,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困难,推进“体教结合”在我国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潘能权.体教结合的实效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5:119-120.
[2] 顾若兵,杨立,杜长亮.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体教结合”的内涵及定位[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25(2).
[3] 于洪润,周建林.江苏省中学“体教结合”成效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11-114,118.
[4] 郭蓓.游泳制胜规律探讨[J].体育科研.2006.27(4):65.
关键词: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find out of college in sports management aspects difference,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adop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of advantage, and then puts forward beneficial to China university athletic sport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establish a suitable for China's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mode.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was studied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下不断深化,但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仍处于初始状态,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管理体制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其中NCAA是美国目前高校竞技体育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它已经形成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畅通的一个社会团体。通过对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对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寻求适合我国高校运动竞赛的模式有积极的作用。
2中美高校在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上的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的差异,使得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也大相径庭。从总体上说,中国高校的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主要以国家行政协调为主导,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则主要通过社会自我协调来实施。
2.1竞技运动的管理类型
美国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有独立型管理和非独立型两种。在独立型管理体制中,学校的竞技运动受校长的直接领导,非独立型管理体制由分管竞技运动的系主任负责。在我国,对于竞技运动的管理,完全属于体育部或体育系,校长直接负责制很少,对于学校竞技体育的有关问题由下级即体育部或体育系申请以报告的形式报学校一级审批,管理制度单一且烦琐。
2.2竞技运动的管理实体
美国竞技体育部和体育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国高校的竞技体育部应该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校代表队”。竞技体育部的师资属教练员的系统,与教师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国,体育部既负责学校的教学,也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
2.3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不同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的是学分制,这与美国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基本相同。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学分学籍的管理,我国和美国的管理存在以下不同:(见表1)
3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既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发展我国竞技运动事业,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一种有效依托。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运动与教育的结合更能体现出竞技运动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美国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实践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竞技运动与教育结合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5.1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管理应纳入学校和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组织机构的双重管理。
5.2应尽快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的组织,专门负责在全国高校之间组织校际运动竞赛,制定与高校运动竞赛的相关规定与细节,完善目前相对不足的竞技比赛状况,使竞技运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高校运动竞赛与专业或职业运动完全分离。
5.3建立大学生运动员专门档案,正确处理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与比赛的关系,保证学生既有正常的学习时间又能够保障学生的正常训练,可以借鉴美国为每个学生运动员配备文化学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NCAA)Home page: 省略
〔2〕NCAA Student一Athlete Insurance program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省略
〔3〕【美】罗伯特・郝钦斯 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曲宗湖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l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王永盛 马宪英中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竞技体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29-02
在传统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往往是由国家出资组建国家队,选拔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来加以训练,但是在这种训练模式中,一般采取的是封闭式的训练,且注重的是运动员体育技能与身体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运动员人文素养的提升。近年来,由于竞技体育比赛逐渐向着综合化发展,这就要求运动员们不但要具备优秀的体能素质与体育技能,同时还要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关于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一)概述
体育人才是指参与了多年的专业体育训练,并能够参加各类竞技体育比赛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指拥有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与一定的运动技能,且为体育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才[1]。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系统的体育专业教育,让其成为德育、智力与竞技体育能力综合发展的优秀人才。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往往是在校学习期间参与到各项的技能学习中,并促使其竞技水平不断提升,进而能参与到各类体育赛事中,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相应的贡献[2]。
相较于国家队与普通体校的人才培训,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自身相对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培养学生体能素质与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其科学文化素质,使其能够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
(二)发展历史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大了对高校体育教育方面的改革,推行了“体教结合”的政策,逐渐推行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相对于西方的体育人才培养,我国所提出的“体教结合”的战略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十分迅速。到2014年,我国具有专业运动队的高校已经超^了两百所,为我国当代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3]。
1.起步阶段。1986年,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各大高校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挖掘高校学生的体育潜能,并对其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以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次年,政府又文件,要求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而非是像之前那样仅仅招收退役的职业运动员。在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办学经验,只能在探索中前行。因为训练设施与教育水平的不足,当时政府只要求学生参与到各省市的小型运动赛事中,并将所获得成绩作为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成果报告,缺乏客观性,且与培养能够参与到世界性赛事的体育人才这一目标相距甚远。
2.探索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也有了现代化的进步,在吸收了国外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相关经验之后,部分高校开始注重引进优秀的体育教练,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体育训练。同时,推行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来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而不是像之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来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尽管在这一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该模式下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体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如体育人才生源质量较低、资金难以维持、训练设施缺乏等。具有潜能的体育人才在入校时往往会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而一般的高校很难获得较好的体育教育资源,从而不利于竞技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3.发展阶段。因为认识到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如增加试点高校等措施。同时,合理调整招收名额,使得各大高校普遍能够获得质量较好的生源,实现了整个体育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同时,政府还下达了通知,要求高校对本校运动员队伍加强建设,并进行定期的检查,以实现运动员水平的提升,使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逐渐步入系统化,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稳定、有序发展。此外,在这一时期,许多高校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引入了西方职业俱乐部的方式,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性培养模式,为本校体育生源注入了发展的动力。
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第一,教学目标。尽管我国许多高校都提出了要培养兼备体育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但是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依然是侧重于体能素质与竞技技能方面的训练,对于部分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甚至可以免去文化课的学习,这样就使得实际培养模式与教学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没有实现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二,招生模式。在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优秀体育专业人才,放宽了考试政策,在体育专业方面主要是接纳各高中的体育特长生,并制定了相关的加分政策,对于学生文化成绩并不重视。而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也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体育训练方面,文化课程基础较为薄弱,到了大学之后,很难适应高校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科学文化知识不够重视,甚至常常出现逃课、早退的情况,而学校也没有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体育专业的学生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
第三,教师队伍。由于引入专业体育教练所需要的资金较多,许多高校直接放弃了这一条路径,而是选择普通体育专业的教师来对学生开展训练。但是,这部分教师学历大多只是本科层次,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在训练方法上也较为落后,无法采取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来对学生开展训练。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体能训练来实现提高,这样会加大学生在身体上的负担,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肌肉拉伤等情况,影响训练进度[4]。
第四,培养模式。许多高校在教学模式中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单纯以培养竞技体育专业人才或者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主,忽视了体育管理、体育科研方面人才的培养,这就使得我国在体育管理方面缺乏更多的人力资源。因此,必须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从而培养出全面综合的体育人才,推动我国体育现代化进程。
三、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策略
第一,转变培养理念。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非只注重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的训练,而是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具备人文、创新、科学以及竞技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体育人才培养。这就要求各大高校的领导与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传统的培养理念,加强对人才培养本质、目标、任务、原则等方面的反思,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体育教学任务,以促进当代体育人才培养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二,优化培养模式。由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具有片面性,且教学方法过于固化,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对固有的培养模式加以优化,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合理利用学科优势,实现现代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5]。
第三,建设师资队伍。一方面,各大高校要引进优秀的体育教练,从国内外选拔出具有专业执教能力与较高体育技能的教练,或者聘请退役运动员来开展教学工作,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科学安排训练任务,在保证学生身体不会受到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其体育潜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课程教师的培训,让教师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技能,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与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让学生能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让其能够重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严肃课堂纪律,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尽可能减少逃课、早退等现象的发生。
第四,改善选拔模式。高校应当根据科学的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来进一步优化选拔模式,不能只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而是要选择同时具备夯实文化基础与专业体育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对学生学业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在高校培养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稳定、长远发展。
第五,完善硬件设施。高校硬件设施是否完备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练水平,因此各大高校应当加强在硬件设施方面建设的投入,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合理利用这部分资金,使其能够最大程度上为学生在校的训练与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提升其竞技水平,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新鲜的血液[6]。
四、结语
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体育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当在突出自身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加以优化,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生源选择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为我国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足够的保障,这样才能符合国家对专业性体育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2] 王淑霞.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7.
[3] 黄泽江,孙德朝,蔡存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退维谷与创新路径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4):100-102.
[4] 张凡.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1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