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本科电子工程专业

本科电子工程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8 10:27: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本科电子工程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科电子工程专业

篇(1)

关键词:美国斯坦福大学 电子工程专业 课程设置 培养目标

我国高校当前正处于课程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时期,“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国人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冷静思考与关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高校课程设置因其鲜明的特色与有效的培养,历年来得到世界各国的借鉴与关注,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只是泛泛地了解其总体的课程方案,真正的研究与借鉴需要深入探索具体学校相应的具体专业,才能挖掘更具操作性的启示。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在全美电子工程专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麻省理工大学,在全球享有美誉,笔者针对该校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1 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探讨

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其学院网页上明确地公布了培养目标[1]:

(1)工程知识:提供电子工程基础知识以及辅助的数学、科学、计算机知识。

(2)实验室技能与设计技能:培养展示和设计实验项目所需的基本技能,培养发现问题与设计项目并利用技术设备、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交流技能:培养组织与呈现信息的技能,培养有效利用英语进行写作与演讲的技能。

(4)为未来的学习做准备:为本科学习、研究生以及终身学习提供足够宽与深的学习项目。

(5)为专业化做准备:为专业化实践提供广泛的机会,包括团队合作、领导力、安全性、信仰、服务、经济和专业化的组织。

从上述培养目标可以看到,一方面,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不仅十分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工程知识、实验室技能与设计技能,并且同样注重对未来工作、学习能力与意识的培养,例如将交流技能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专业培养目标,与基础知识、技能并列成为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该专业在培养目标中专门指出,不仅局限于学校理论学习,还会为专业化实践提供广泛机会,从目标指引上便将学校学习与专业实践紧密联合为一体化的目标体系,值得我国借鉴。

在上述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将上述五方面目标进一步分解,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学习结果的形式予以呈现:

(1)应用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能力;

(2)设计与操纵实验、分析与理解数据的能力;

(3)根据需要设计一个系统、部件或流程的能力;

(4)运作多学科小组的能力;

(5)识别、假设与解决工程学问题的能力;

(6)认识专业与道德责任;

(7)有效沟通的能力;

(8)广泛的教育需要,以认识我们能够在全球与全社会背景下对工程解决方案产生影响;

(9)重视终生学习的需要与能力;

(10)利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器具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

(l1)打好进入工程学或其他专业研究生课程学习所需的相关基础。

仔细剖析上述细致的学习结果目标,从宏观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培养指向上,落实到可观测、可评价的学习结果之上,为检验电子工程专业人才素养高低和课程培养的效果,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指标。而在注重各方面专业能力,如应用数学、工程学知识的能力、设计与开展实验能力的同时,也提出了认识专业与道德责任的重要性,提出应认识到自身对全球、全社会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将个体与社会联系起来,建立为人类为社会服务的公民意识,这是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四年课表研究

研读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2],可以看到,该课程方案要求本科生四年取得至少180学分,其中数学和科学课程合起来不少于45学分(数学课程不少于30学分),科学课程不少于12学分,社会中的技术课程不少于3学分;工程学专业课程合计不少于68学分,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写作课程、特殊领域课程、设计类课程和较高难度的选修课程;其他课程合计不少于60学分,包括人文科学、通识教育、语言课程等。

为了帮助本科生更好地选择课程,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公布了各个二级培养方向的四年学习推荐课表,笔者以信号处理和通信专业方向推荐课表为例予以探讨(见表1)。

从上述信号处理和通信培养方向推荐课表可以看到以下特色:

(1)各学期学分数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与实践时间。从表1可以看到,斯坦福大学每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个学期四个年级所推荐的学分总数控制在12~18学分,即近似于每星期只上12~18节课,而其余的空余时间,则统一组织或各自参与研讨、自学、实践等活动。应当看到,培养方案和相应学习结果目标中涉及的各方面能力,不是仅仅通过课堂授课能够培养与达成的,更多的需要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予以消化、升华与应用,并在过程中得以锤炼相应的能力,适中的学分设置不过多地占用学生时间,为此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2)数学、科学课程与工程学专业课相配套,且专业课涉及面较广。仔细比对上述推荐课表可以看到,各门工程学专业课程开设之前,都有相应的数学课程提供数学工具,都有相应的科学课程提供知识基础,三类课程相互呼应。另者,工程学专业课程覆盖面较广,不仅包括常规的基础课程(如信号处理),还将生物医学成像导论、无线个人通信导论等课程内容予以开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综合的专业素养,发展更为全面的专业眼光。

(3)通识教育类课程在整个课程方案中占据不可忽视的比例。从统计表1中的相关课程学分数可以看到,通识教育类课程共计32学分,占总学分近1/5的比重。斯坦福大学为学生开设了700多门通识教育课程,学生需要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人类和社会学四大领域,至少选择10门通识教育课程修读。该类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拓展视野、提升综合思维素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4)写作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工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不足。推荐课表显示,在大一、大二和大三学年,都在其中一个学期开设了写作课程,并且这些课程是针对专业写作,有利于提高理工科学生相对薄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所培养的写作技能,将会为今后工作中的工程方案设计、专业论文撰写提供重要的支持。

3 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暑期实践培养项目简介

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除了常规课程外,还设置了学生暑期电子工程实践培养项目(REU Summer Program),时间是6月至8月,旨在为本科生提供平台和机会与电子工程人员和研究团队在前沿专题中一起工作,既深入探究某个特定主题,同时又广泛地亲历电子工程实践的各领域。

暑期实践项目除了跟随电子工程人员实习外,还专门为本科生设置了研讨会和实践结束前的汇报活动。其中研讨会每两周召开一次,研讨主题既涵盖较广泛的电子工程领域专题内容,也涉及如研究生教育、职业规划、就职机遇等话题,并邀请电子工程职工和专家开设相应的讲座。而汇报活动则是在暑期项目的最后一个星期,要求参与项目的学生撰写一份报告,设计一份相关研究主题的海报,并向电子工程人员展示海报中的研究成果。

从上述暑期实践项目可以看到,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暑期实践培养项目体现出三大特色,一是重视学生参与真实电子工程领域的实践,亲身参与电子工程研究团队的工作过程,更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兼顾学生的职业规划与教育培养,在暑期实践项目设的职业规划研讨、研究成果报告等内容,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三是合理地利用暑假时间,在保证实践机会的同时,也避免因实习占用常规课程的课时而出现课程拥挤现象,值得借鉴。

4 若干启示

纵观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启示一:为电子工程专业学生设置明确、全面的培养目标。

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为学生明确列出了五大方面的培养目标,并将目标进一步细化为11个方面的能力目标,不仅涵盖专业技能,也包括关系未来发展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目标。合理清晰的目标规划,不仅为评估教学效果提供了评价立足点,并且全面的目标体系也指引着课程的设置,例如,写作、语言等课程,便是对应沟通表达能力培养目标的,这些对我国电子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具有借鉴价值。

启示二:适中的课程数量,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与合作学习的时间。

从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本科专业推荐课表可以看到,每个学期四个年级所推荐的学分总数都控制在12~18学分,反思我国电子工程专业,较密集的课时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疲于上课而缺少独立思考、合作研讨、参与实践的时间,而显然,单纯依赖课堂听课对于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启示三:注重对未来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性课程设置。

应当看到,关系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课程,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十分重视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写作课程、语言课程等,都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开阔视野、锤炼必备的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数学和科学课程的合理搭配,也保证了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即便是具体到电子工程专业领域的课程,从推荐课表中可以看到,也不仅仅是设置了信号处理、电路等经典的专业课程,同时也注重拓展学生在电子领域的视野,将相关的生物医学成像导论等课程予以开设,为学生未来职业选择拓展了本专业的视野与发展空间,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启示四:企校联合设置实践培养项目,并合理利用暑期时段。

笔者介绍了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暑期实践培养项目,通过与电子工程领域的相关企业联合,为学生提供了较好接触一线实践与前沿研究的平台与机会,也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而将实践培养项目置于暑假时段,既充分利用了暑期时间,也避免了占用常规课程进行实习带来的各种问题,对我国高校电子工程专业的实习具有较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121

1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社会和企业需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综合能力,不仅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同样也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方面能够掌握机械电子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从事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学生也能够在很快的时间满足企业的要求。这是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和依据。

2 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层次上来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要可以分为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三个层次。但是在这三个层次的人数分布来看,主要以本科生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都设置了本科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很多普通高校的专业目录上都有这一专业。此外,很多学校也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下开设的机械电子或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也称为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这种学校数量众多[1]。

但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些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学科本位为基础,把课程主要分为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也主要是根据课程的内容来安排的。但是很难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但是随着高等本科教育的普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生就业的形势发生变化之后,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2]。因此,本科机械电子工程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既要有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还应该具备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拓展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诸多能力。

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原则

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为现代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多且相对复杂。因此需要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时,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和其它研究型大学发展不同。学校和教育不需要建立太多的机械、电子、信息、控制、管理的知识体系,而是更好地建立起运用和训练体系。因此,在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时,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时刻跟踪各个高校工程训练的最新发展理念和动态。另外,也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发展,再结合现实的需要,根据人才需求多样性,进而构建出合适的工程训练体系。

二是要将这一培养体系贯穿于学生的四年学习当中。因为客观的规律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补充的,并且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学生首先要在四年本科教育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之后依靠理论做支持,再通过大量的实践和高强度的训练,最终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定要经历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才有可能锻炼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突出“应用”的特点。

三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学校的基础培养之下,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渐构建出适合自己的循序渐进的工程训练体系。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途径上,以及训练的安排上,都要努力做到先简单、后复杂的过程,从不熟练到逐渐熟练,最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校企合作与校校合作的原则。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让学生进行实践。而学生进行实践的主要途径就是要让学生进入企业,尽早地进行实践。因此,进行校企合作,就是社会资源开展工程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关键举措。实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可以提前选出一部分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才,作为企业的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能够适时地安排学生利用暑期,或者是其它集中时间,来进行实践学习。而对于学生来说,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技能和技术水平,积累一部分工作经验。

4 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的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就是要收集相关资料,对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了解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需要情况,与企业进行交流。通过走访和了解企业,与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双方都较为满意的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通过达成口头协议之后,之后再与相关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协议。一方面能够努力建立起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的专业、就业指导专家组。通过专业的专业指导,一方面能够指导企业选择合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在就业的过程中更好地使自己适应的企业的要求。

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学校首先要引进合适的人才,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观念上、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上都比较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提升师资队伍,来建设相关制度。

最后,就是需要有强大的硬件条件作为支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尤其是应用型的。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实验,因此,必须要加大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学校需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加强实验室以及实习实训基地[3]。

5 总结

总之,培养应用型的本科机械工程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都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改变原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能够较好地适应目前这种动态而又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福元,倪骁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办学现状与分析[J].内江科技,2007(11):26-27.

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就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体系;转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52-02

1 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但由于对“到底为什么转”“转什么”“转到哪”“怎么转”“谁来转”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如何回答和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政府、高校和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校已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转型试点院校,各项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方案设计如何改,没有好的方案与方法,仍在不断的探索中。

2 我校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现状

我校虽已启动转型发展的改革之车,各种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及制度也相继出台,也于2015年部署实施了转型发展新形势下的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也已初步成型。对于我校来说,转型不光要有宏观的理论指导,更要有具体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配套支持。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虽已初步完成,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相应配套措施还未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如何转,如何改,仍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3 现有课程体系及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校以前定位的问题,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还以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为依据,对本科学生的培养仍然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几乎照搬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两张皮”。致使学生毕业后面临与一本、二本的学生同样的竞争形式,造成简单工作不愿干,复杂工作干不了,动手能力差,缺乏职业资格证,就业困难等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教的内容与社会需要的脱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需要急需改进。正值我校改革之际,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

4 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论述课程体系建设

4.1电信专业就业岗位群

2014年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针对于以上背景,近年来相对适合本专业及就业较好的岗位有:

1)信息处理技术;2)专业硬件设计;3)PCB设计与应用;4)嵌入式硬件开发;5)FPGA设计与应用;6)通信设计与应用;7)电子信息专业从教;8)工业生产及自动化;9)创新创业。

4.2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

1)信息处理技术员资格证书

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举办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全国通认,含金量高。

2)电子设计工程师资格证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Electronic Desig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简称edp)是中国电子学会为了满足社会对电子设计工程师的需求而推出的一项专业认证。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性质属于同行认可,社会承认。认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标准、注重能力,追求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和最终的国际互认。

①目前进行的认证考试主要有两项: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板级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

② 目前进行的初级认证考试主要有: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含初级、助理);板级设计初级工程师(含初级、助理)。

③2012年开始试行的电子设计中级、高级认证电子设计中级工程师;电子设计高级工程师。

3)网络工程师资格证

网络工程师考试属于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简称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中的一个中级考试。网络方面共有三个等级:初级为网络管理员;中级为网络工程师;高级为网络规划设计师

4)ARM工程师资格证书

ARM工程师资格证书,考试通过后,获得由ARM公司统一发放的AAE认证证书,行内认可,含金量高

5)通信工程师资格证书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是由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范围及对象:各通信运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所有从事通信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分为:助理通信工程师、通信工程师、高级通信工程师。

6)电子信息工程师资格证

经职业技能鉴定、认证考试合格者,颁发加盖全国职业资格认证中心(JYPC)职业技能鉴定专用章钢印的《注册职业资格证书》。权威证书,全国通用。政府认可,企业欢迎。网上查询,就业首选。该职业资格共分三级:助理电子信息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师、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师。

7)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教师资格证考试从2015年开始,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8)自动化工程师

自动化工程师资格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由于自动化工程师的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因此该职位的就业形势非常好。此外,其还可以从事教学或是研究工作。

9)创业咨询师

此证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实行统一编号登记管理和网上查询,全国通用。其可作为招聘录用、考核晋升、岗位续聘、职称评定、加薪的重要参考依据。 创业咨询师目前等级分二级,依据《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等级,本职业共分两级,分别为:二级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三级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4.3“三位一体”课程设置体系

为了突出我校非外语专业的“专业+外语+创新创业技能”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外语类课程坚持了几乎是4年不断线。为了适应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专门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本着理论适度,重在实践,但又不能等同于高职教育,认为此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比例在35%左右比较合适,本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比例为34.72%。

5 小结

我国部分高校的应用型教学改革已拉开序幕,各个高校都在摸索着前进,试图找到符合各种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学校也已基本完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建设,经由校内外专家的审定,都觉得较符合我校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以此建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定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杜希宙,韩伏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J]. 衡水学院学报,2016(4).

[2] 李平,张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3(11).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验改革;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是多领域多学科交叉。它是一门集数学、物理、电子学、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控制理论以及智能科学技术等于一体的交叉学科。这种多学科交叉既包括信息学科内部的交叉(如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又包括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物理学、数学、生物学、材料学等)[1],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21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以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机遇。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上,如何把新技术迅速体现在教材教学中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在实验手段上,如何使教学实验与崛起发展的IT企业的实际运作与技术需求相适应;(3)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上,如何适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学生自发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2]。

作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方针为指导,围绕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3]。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特别是新世纪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学方面需要整合专业课程,从专业基础课、技术型专业课和研究型专业课三个方面优化教学结构,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实验体系改革既需要强调基础,又需要紧跟时展,有选择的适应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观念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文后续部分主要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

一、整合专业课程,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专业基础课;(2)技术型专业课;(3)研究型专业课。创新教学模式需要研究相关课程的整合问题,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固化到教学计划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既要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又要保持专业特色[2],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大柔性,给学生自我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例如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可以要求学生跨方向选修。

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优势,充分结合该方向的优秀师资以及多年来的项目研究积累和研究生培养经验,同时这些资源优势也能为打造特色课程平台和今后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本专业毕业生在电子、计算机、英语、实践和专业课等方面可以得到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毕业后可以胜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如果继续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夯实的专业基础亦将使得本专业毕业生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技术型专业课基于专业基础课的同时需要结合实践实验课。专业实验依托实验基地,在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改革与探索,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人才为基础的,具有全面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索和实践具有创新性能力的研究型人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技术型专业课以课程设计为补充,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有充分认识,加深理解。创新与实践可以通过开放专业实验室平台为学生提供,内容要紧随学科发展,涉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方向,为学生创新和实践提供优越的开发环境。开放专业实验室平台的课程实践将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前沿讲座已成为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必设课程。本专业已经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的课程性质由“限选”调整为“必修”。由专业领域内从事前沿研究的教师讲述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安排专业教师对所授特色课程进行深入的启发和讨论。学科前沿讲座的意义,一方面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感受大师的风采和科研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一个科研平台,促使师生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有机会、有兴趣直接参与授课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独立申请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的能力。

任何教学改革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指导。实施电子信息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包括本、硕、博一体化设计,分步培养。从本科教学到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全面一体设计每一个阶段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架构,最大限度消除各阶段知识结构的交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研究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教学方法出发,要围绕“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研究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构建从知识理解到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性的教与学模式。

本科低年级以知识理解为主,逐步的以开放式、引导式、自主学习为主,以“任务”驱动带动实验教学,提出任务,设计问题,通过观测、分析、讨论和总结,达到学习的目的。欧美国家多采用观察物理世界,提出疑问,分析对象特征,总结归纳规律,发现存在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和创新提高这种适合激发学生灵感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是“以结论为纲”,满堂灌输;重“渔”,而不只是“鱼”;重“林”,而不只是“木”。授课教师要以问题为纲,重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的教学方式[4]。我们需要借鉴这种国际教学模式,用学生自我发现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替代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本科高年级建立导师制,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小组的科研实践方法和方向,通过辅导大学生创新实验、吸取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科研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独立科研能力,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今后的工作与科研打下基础[4]。

二、基础与发展并重,发展实验体系建设

实验体系的建设既要重视基础又要紧随时代技术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时代性。实验课程的内容选择要体现当下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反映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增强实验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实验课程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根据时展的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和更新。

(2)基础性。实验课程强调掌握必需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实验的基础知识及灵活运用电子技术的基本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也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3)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学科发展方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实验。通过优化、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逐步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工程训练和设计能力培养[5]。

三、传道与授业共进,升华教学思想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今后毕业的学生不仅要服务于运营业还要服务于众多的设计、制造、服务、应用等行业,不仅要为信息产业服务,而且要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由少数院校培养电子信息人才的局面已被彻底打破。因此不断进行本科教学改革是高校之间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向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适应时代要求,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类人才,形成电子信息类主流专业的办学特色,成为院系发展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观念的转变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就如何加强电子专业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人才等问题展开讨论,认真分析院系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理清改革思路,谋求生存和更大发展。

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全面培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专业结构调整要适应时代要求,课程设置要符合IT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学校学院的自身定位,教学实践要有利于形成、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本科创新人才,需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处理好专业特色与全面提高素质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总之,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即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立足IT,注重特色,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促发展,培养包括IT产业在内的多方向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

四、结论

本文针对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IT人才为目标,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并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和思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谢云,谷爱昱,王钦若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Z):19-22.

[2]迎评工作组.适应时代要求,拓宽专业口径,培养IT人才[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59-63.

[3]夏定元,马杰,邹传云,黄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4):83-86.

[4]焦李成,石光明,钟桦等.“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1):26-29.

篇(5)

1、跟芯片设计最相关的,有三个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最对口的就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做芯片的设计,没有研究生学历,那是相当相当难的,所以你可以在研究生阶段,选择“集成电路设计”或者“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如果你想走芯片制造的方向,那所选的专业又有不同,除了上面所列的三个专业,你还可以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造可离不开计算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总要机器来工作的嘛)、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等专业,他们与芯片制造的关联也很密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主要就两个方向,一个是集成电路设计,一个是半导体工艺。这个专业,国内比较好的大学屈指可数,就清北交复,外加两电一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当然如果你本科能跑到MIT去读,那就再好不过。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0 引言

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将自动化学科专业分为“研究主导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工程研究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应用技术主导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和“技术技能型”专科自动化专业。而“应用技术主导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分布在地方非重点院校和新升本院校,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应用技术主导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来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人才,是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高校要发展,必须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影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突出的环节。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院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块构建、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等等。

近年来,我校在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效果明显。本文结合我校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阐述。

1、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环节作精心梳理和研究,使各个实践环节和相应的理论教学密切衔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遵循实践教学先基础后应用、四年实践连成线的原则,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集中实践周数,构建各个环节优化组合的新体系,实现实践教学的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1入门层。入门层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重要基础,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素质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电工电子实训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在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电工、电子技术前进行。通过有趣的且贴近生活的“电工电子实训”项目,如家用电器安装;简易电子产品焊接、制作及安装调试;计算机组装(DIY);继电控制柜装配等项目,建立对电工、电子元器件、工艺流程、电器设备、电子仪器等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电路工作原理、设计技巧的热情,热爱所学的专业,对后续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1.2基础层。基础层以独立设课的教学形式学习电路和电子技术,完成系列电工实验、电子技术实验。该层次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严格的电工、电子实验技能训练。该层次中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内容的比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为后续拓展层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基础层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基本工程素质、基本实验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拓展层。拓展层是学生试验和小型设计环节的核心层。学生要完成严格的专业课程的实验技能训练和设计能力锻炼。

本层实验系列主要包括:过程控制系统系列实验、、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列实验。

过程控制系统系列实验完成《自动检测与仪表》、《过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控制技术》、《现场总线》、《自动控制系统》、《工业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综合实训》等主干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基本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

控制技术系列实验完成电机与拖动实验、电气控制实验、电力电子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交流变频调速实验、检测技术实验、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等。

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列实验完成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EDA实验、DSP实验、微机原理与应用实验、程序设计实验等等。

各课程的实验内容可分为基本型、设计型、综合型三种类型的实验,可以有机组合,满足实验学时增加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比例增加的要求。

本层课程设计系列主要包括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小型电子系统、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PLC综合设计、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微机控制课程设计、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等。

拓展层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扎实的专业实验技能,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应用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实验。

1.4提高层。提高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开发、技术应用研究的高层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开放性设计项目、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也包括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的培训、参赛科技制作的实验研究等。

提高层基本要求:自主设计、设计实验、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综合应用素质。

2、结语

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自动化实验室的建设也在逐步前进。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一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且获奖,多位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电子技术协会获“全国高校甲等A级优秀社团”、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社团”荣誉称号。虽然我们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和我们制定的建设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仍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圆满完成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祖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年6月,第26卷第3期

[2] 谢克明.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

[3]吴万荥.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察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07年2月1日,总第260期

篇(7)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98-02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学校可以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三大类。新建本科高校是指1999年以后升格的地方本科高校,这些院校承担了近60%以上的本科招生、培养任务,从数量上看,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高校有三个关键词:地方性、应用型和本科高校。大多定位在应用型本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思想能力、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办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新建本科高校不愿意放弃精英教育思维,照抄照搬学术型大学(传统本科)模式,课程体系还在沿用精英教育的办学思路,一味追求向综合型、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看齐。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没有按照大众化高等教育规律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规律去办学,培养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论理论水平、理论基础比不上学术型大学的毕业生,论动手能力、技术研发又比不上职业技术高校的毕业生,从而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突出,而同时众多企业又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奇怪现象。因此,必须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人才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而在教学工作中课程建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程是教与学的中介,因此,课程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质量。有了一流的课程,才会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发展迅猛,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这就给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提供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将使学生具有本学科领域内扎实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终身自我发展和开拓的能力。[1]因此,专业基础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1.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与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方法是近年来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并将传统教学组织的两层架构进化为三层架构,使技能要求独立于课程,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嵌在课程和培养方案之间。由课程群承载技能培养目标,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的知识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吻合。[2]

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系列课程是一个大的课程群,包括的课程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多年来,这些课程也一直在进行改革和建设,如何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目标出发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并进行整体优化,现有力度不够。要达到这个目标,单一课程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由于每门课程都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会出现内容的重复,这必然造成内容多和课时数不足的矛盾,而且这些课程在我院又分属不同的系和教研室,难以沟通,影响课程体系的改革,致使课程的系统性不够、应用性不够、课程优化不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教师相互研讨不够。[3]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遵循认知规律,依托课程体系,横向融合、纵向贯通、整体优化,组建了跨课程、跨系、教研室的系列课程群教学团队,对这一课程群进行整体建设和改革。在课程群这个平台上深入研究所涉及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细化。在此基础上,遵循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充分考虑同期课程与课程横向间的相互融合和前后课程纵向的贯通与衔接,避免重复和遗漏,实现整体优化,建立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应用性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从而实现整体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2.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本科教育是以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来设置课程的,强调“宽口径、厚基础”,这样的培养方案并不适合今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目标所需要的岗位核心能力来设置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全面审视该课程群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修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本着以更新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整合、优化系列课程和加强实践环节为重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站在系列课程群的平台上全面整合、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分清课程之间的界面和匹配关系,尽量做到整体优化。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新的教学大纲剔除了各门课程中一些过时的知识、重复冗余的知识点,使得整体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优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呈现一个既重视基础又体现应用性的教学体系。

例如,在“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中,对于各种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大量压缩了器件内部的工作原理分析,侧重器件的外特性、技术参数和工程应用方法介绍。通过典型的分立元件电路,重点介绍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注重电子电路的组成及结构分析,减少复杂的数学推导,突出定性分析和工程估算。而在“数字电子技术”中重点介绍其外特性、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

实践教学对学生深入掌握课堂所学理论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院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等实验课均单独设课,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理论课与相关实验课严重脱节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次改革在制定理论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师共同研讨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全面修订实验课的教学大纲。新的实验教学大纲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工程训练为基础,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重新设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实验学时。实验课程体系涵盖“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个层次的实验。验证性实验侧重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实验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设计性实验侧重设计能力的培养。设计性实验往往涉及到多个知识点或多个学科,需要学生有较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创新性实验侧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接触到现代电子技术分析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电子技术的能力,鼓励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主要通过集中实践环节来实现。四个层次的实验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又强调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3.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媒介,一本好的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材,我们一直选用的是国内重点院校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突出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大多是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术型人才编写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些教材不适合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以及新修订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2010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写出版了《现代电子技术工程设计与实践》、《数字电子技术及应用》、《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和《电子技术及应用学习指导》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新编教材特色鲜明,全书结合科研生产实践,针对工程设计与应用,突出“工程应用”的特点。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科学和有益的探讨,知识体系完整、系统,内容安排合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些重点、难点概念的叙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使用过的教师普遍反映该教材定位明确,针对性强,特别适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众多本科高校使用。该套教材已被近30所地方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选用,任课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定位明确,针对性强,特别适合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高校使用。

4.加强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在新建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还存在重学历学术、轻专业技能实践的倾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尤其是中老年骨干教师已经适应了学术型体系之下的教学模式,对985、211大学名师编著以及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已讲得滚瓜烂熟,课堂上讲讲理论知识还行,真到企业一线去指导生产、研发就没有了底气。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骨干教师素质要具备企业经历与学术经历的双重素养,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一方面,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向应用型教师倾斜,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

另一方面,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大力加强协同创新,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积极从企业行业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二、结束语

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措施,是高校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因此必须把课程建设置于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课程群建设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中,改革最难的是课程体系,转变最难的是教师的思想观念。要引导地方高校教职员工转变观念,树立“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这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学科的完整性与知识的应用性的关系;二是课堂理论教学与生产应用实践的关系;三是个人学术发展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在现有体制下,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还存在很多困难,使得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要强化产学研合作,要从过去封闭式独立培养向开放式联合培养转变。

参考文献:

[1]姐云霄,王卫东,张健明,等.基于课程群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J].2010,(1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