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7: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急诊医学外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口腔急诊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口腔急诊大多以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急症患者为主。因此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临床技能,在专科医院中的急诊科往往由口内、口外医生组成。面对口腔各种急症,要求每位急诊科医师具有全科临床诊疗技能。合格的口腔急诊科医师,不仅要具有口腔医学各专业的临床技能,而且还需要急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严重外伤可能涉及到休克的抢救、心电图及除颤仪等的使用。所以,口腔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临床技能,才能担当口腔急诊科的重任。口腔急诊医学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就要有自己的医学体系和范畴,它既要有全身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共性,也要有口腔急诊医学所具有的个性,因此它应来源于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口腔急诊医学也是口腔临床医学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2.口腔急诊医学与其关联学科
急诊医学与口腔急诊医学: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急诊医学系,中山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还建立起来本硕博教育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口腔急诊医学也会顺应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口腔急诊医学也应是全身急诊医学的一部分。颌面部外伤常常伴有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严重的颌面部感染常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它们的急救与急诊医学具有共性。同时口腔急症还常常涉及到心脏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口腔外科急症:口腔急诊与口腔外科关系密切,口腔急诊科每天都要处理创伤、感染、疼痛、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因此,口腔外科是口腔急诊医学和急诊科的重要内容。口腔内科急症:牙体牙髓病急症是急诊科的主要内容。急性牙髓炎是口腔急诊科就诊最多的急症。另外,急性根尖周炎、牙体劈裂等也是急诊科的常见病。
口腔黏膜病急症:口腔急诊科也常接诊口腔黏膜病急症,如口腔黏膜溃疡、血泡、带状疱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角炎、鹅口疮等。口腔修复急症:如冠折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固位钉(或纤维桩)光固化树脂暂时修复、冠桥脱落复位粘固等。牙外伤急诊就诊率很高,特别是前牙,损伤后严重影响美观,患者常常要求即刻治疗和修复,临时修复也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口腔急诊涉及面很宽,口腔急诊医学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出来,与其它口腔临床学科并列,有利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将口腔医学各学科中具有“急性”特征的部分抽出来,与全身医学和急诊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口腔急诊医学体系[2]。
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制的建设口腔急诊医学不仅要面向口腔医学五年制学生,还应培养口腔急诊医学的高层次人才,如培养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是社会需求和医学及口腔医学临床综合学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不但有益于人类社会和造福于人类,同时也有利于临床口腔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应纳入口腔医学五年制常规教学内容,以五年教育为主全面实施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它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五年制口腔医学人才素质。要编写和选择好口腔急诊医学教科书,各口腔院系应建立和完善口腔急诊科及教师队伍的培养,即口腔急诊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的口腔急诊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口腔急诊科可由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正畸科的医师组成,通过在急诊科的临床实践和培训,让这些医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多学科临床技能的急诊科医师,并成为本科生口腔急诊医学教学的主力。同时应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批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使口腔急诊医学专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口腔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
建立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口腔临床综合素质人才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口腔医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创造条件。为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可以让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内科热爱口腔急诊医学并能够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专家教授做硕士、博士生导师,组成培养口腔急诊医学博士、硕士的梯队教师队伍。为口腔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口腔急诊医学教学人员,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口腔急诊医学医务人员。口腔医学院系有必要将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上来,为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待于口腔医学同仁的认识、努力和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渴望口腔急诊医学的兴起,口腔界的各级领导可以考虑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如下环境和条件。
1.口腔急诊医学专栏的开设国内有多家口腔医学杂志,有条件和有稿源的杂志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急诊医学专栏。为口腔急诊医学的普及、交流和提高提供场所。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园地。
2.口腔急诊专业学组建立的必要性口腔急诊医学涉及到很多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科疾病。这两个学科的专业委员会应设立口腔急诊医学学组,条件成熟时,有必要建立综口腔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口腔急诊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口腔急诊医学事业 。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专业。从学科范畴看,它跨越了内、外、妇、儿等其他22门专业学科;从内容来看,包含院前急救、院内急诊诊治、加强监护病房等需要严格组织和管理的内容。具有独特性、组织性、实践性和时间性的特点。目前,急诊医学教学模式沿用了内外科教学中所广泛采用的专科疾病讲述的模式,内容多着重于内、外科学,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联系和发展的思维能力,急救处理、医疗组织和实践操作能力。
我院自2004年成立急诊危重医学教研室以来,随着教学实践的开展,急诊医学与其他专业的较大差异点使得寻求适合急诊医学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不断向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PBL和模拟化教学[1]等不同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于1969年由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2]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首创,从80年代以来得到大力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模拟教学在国外已经普遍开展,在急诊医学[3-4]中运用的广泛性仅次于麻醉学。
2006年昆明医学院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建立了急救模拟病房,为模拟化教学模式引入到本科生的教学提供了场地和模拟操作设备条件。同年,笔者尝试将模拟化教学结合PBL运用于教学中。以下浅谈具体过程和结果:
一、具体过程
以心肺复苏为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课前准备。教师备课,确定各项技能操作步骤要点,将基础操作、病情分析、急诊处置的知识融合,设计情境病例。学生课前预习急救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
2.急救操作模拟考核。教师在模型上演示操作,之后学生分组实践,逐一操作,最后行模拟操作考核,以操作的流畅性和手法标准性来综合评价。
3.情景病例模拟考核。教师提供所设计的情景病例给学生,学生4人一组,分工协作抢救患者,让学生分析判断患者病情,给予相关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球囊面罩加压给氧,气管插管,电除颤等,全程评估分析,并以模拟急救方式进行。最后进行分组讨论总结,对病情评估、诊断、急救措施的准确、及时性等做出综合评价,同时评价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病情变化的及时处置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综合给出考核结果。
二、结果
至2007年12月,笔者采用该模式教学完成了首批学生的授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积累的初步经验,结合相关的探索和实践[5-7],近2年笔者继续在各个层次的教学中实践,验证了该教学模式在急诊医学教学中切实可行,并表现独特优势,可以更好地实现急诊教学目的。
三、讨论
急诊医学这一学科中,学生需要全面接触大量常见病,培养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掌握处理原则,熟悉基本的急危重症的急救操作和一些基本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而传统简单重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培养出具备这些特点的临床医师的。PBL为基础的模拟化教学方法,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上述特点恰好契合了急诊教学的目的。同时,急诊医学有大量的专科知识在内、外科教学中已经有讲述,使学生有了大部分的理论基础,更易于操作。
PBL为基础的模拟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以下几大优点:
第一,培养联系的思维方法。作为急诊医师,这一点在准确、全面地给出诊断和治疗上尤为重要;同时,可以使学生建立起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患者,对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
时至今日,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已成立近20年了,纵观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历程,既艰难,又极不平衡。与别的专科相比,急诊医学还未显示出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和特有的临床优势,还未得到国家行政领导部门的重视和伤病员的普遍认可,急诊医护人员专业队伍极不稳定,急诊科和急诊医护在医学界、医院内没有什么地位,急诊科医护常常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绝大多数的急诊科仍然停留在原始阶段,只有很小的工作场所,由别的专科派人来轮流从事急诊工作,专业从事急诊医学的医护太少,急诊科仅仅起一个通道的作用,无法提高急诊医护的专业技术水平。1983年以来,我国成立第一个急诊科,发展迅速。然而,与其他专业科室相比,长期以来,急诊科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个医院的急诊科建设各自为政,不利于医院管理及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急诊科的管理者们呼吁:急诊科亟须规范。然而,现实中的难题远比想象的复杂,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创伤的发生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急诊创伤外科治疗和创伤外科护理的概念也始终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创伤外科的内涵经历了由综合性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对95760例急诊外科患者的年龄、性别、月分布、病种排序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男性65096例,多于女性。男女之比21:21。发病年龄以
在患者,女,45岁,因4楼坠落伤后由120送入我院,当时患者神志处于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左瞳直径约6mm,右瞳直径约4mm,均无对光反射,立即执行医嘱给予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706代血浆500ml生理盐水500ml快速静滴,医生立即给予气管插管,深度24cm,气管插管处连接氧气吸入8L/分,并给与留置导尿引出血尿约20ml,12:40分血压61/42mmHg,心率143次/分。在医生和护士陪同下行全身多处CT检查,12:50分返回抢救室,血压63/37mmHg,遵医嘱给予25%葡萄糖250ml快速静推,13:10分遵医嘱给予生理盐水250ml加止血敏1g静滴,13:25分遵医嘱给予706代血浆500ml,生理盐水500ml静滴,血压80/52mmHg,心率145次/分,血氧饱和度90%,13:30分患者呼吸减慢,血压88/59mmHg,心率132次/分,血氧饱和度90%,双侧瞳孔直径约4mm对光反射存在,遵医嘱给予肾上腺素1mg静推,13:50分,患者心率102次/分,呼吸20次/分,把患者紧急转到ICU邀请全院各科医生进行会诊。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急诊创伤外科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急诊创伤外科作为外科的一个分支在国内外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反应了整体外科医疗水平的高低。但由于检查手段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急诊创伤外科发展滞后。患者常常由于转运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不可逆的严重后果,诊治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目前,如果要求医疗资源放大到能够满足患者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医疗资源的增长需要时间,合理分配也需要时间,而且其发展所波及的范围并不止步于急诊科。同时,分级诊疗的实施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因此,如何规范急诊科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医院、急诊科的不断探索与努力。顺畅并完善急救系统,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院前急救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希望能建立以急救中心为主导的急救系统:①要明确职责,将院前、院内医务人员相应的工作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并完善二者在交接过程中的相应手续。②政府要加大对院前急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包括设备等硬件设施和人员待遇等。③在院前与院内的衔接上,要及时有效,杜绝推诿责任的行为。
嘶哑、吞咽困难、抬头无力、肩外展或屈髋困难、四肢软瘫或无力、严重者呼吸费力或呼吸麻痹、昏迷等。AOPP导致的呼吸肌麻痹与早期不用或少用复能剂有关,也与短期内反复使用大剂量的阿托品有关。而反跳则表现为瞳孔缩小、心率变慢、皮肤苍白、多汗、流涎、肺部湿啰音等症状,多与抗胆碱能药物减药过快、洗胃不彻底有关。IMS一旦出现,常持续数天乃至数周之久,阿托品及复能剂无效,一旦呼吸肌麻痹症状出现时,应果断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毒、抗休克作用,与抗胆碱能药物与肟类复能剂联合应用可提高抢救疗效。早期应用激素可协助患者渡过中毒应急期,防治中毒性肺水肿、脑水肿、提高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预防和治疗中毒性心肌炎,防止心跳骤停7。晚期亦可用于迟发型末梢神经炎的治疗。
血液灌流适用于不可透析的药物中毒对分子量大、非水溶性,与蛋白结合的毒物有较好吸附作用,有机磷农药中毒适合血流灌注治疗8。考虑经济适用性,在综合性医院应用于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28.
2 王增民,吕云霞,崔同军,等.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2:106—107.
3 宋芹,郭向杰,刘春云.持续胃肠引流及灌洗对重度AOPP并发IMS影响[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4,10(3):179—181.
4 刘福仁,张永,顾翠华.长托宁氯磷定联合大黄粉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J].中国社区医师,2012,2:96—97.
5 黄韶清,邱泽武.有机磷农药中毒抗毒剂的合理使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6):431—432.
6 陈江,刘百灵.氯磷定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1(11):666.
1.1培训项目
为了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师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师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师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而全美急诊专科医师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1.2资金保障
专科医师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师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而这部分的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师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师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2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教育工作。
2.1教育过程与美国不同
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6]。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的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师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师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医师还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额外的博士学位。
2.2培训项目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
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类[7]。通过培训,希望达到掌握急诊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等,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应变能力快的合格急诊科医师做努力。
2.3资金保障与美国不同
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于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另外,为保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多部委决定设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项经费,对于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支持,使急诊医师毕业后教育能顺利贯彻进行。
3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3.1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我们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022人,医师占29.5%,其中医师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编制。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师。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许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师、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提升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而做出积极的作用。
3.2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急诊科相对独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一一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3.3加强急诊建设
专科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注重急诊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2018年期间,急诊诊疗量逐年上升,涵盖缺血性心肌病、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死、心率失常、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数十种疾病;C、D型病例比例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年抢救量2万人次以上,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和因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病例,抢救成功率高,无事故、纠纷。
二、新技术开展及运用情况:
作为市急诊质量控制中心,我科建立了 地区急诊医学质控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工作制度,完善了质控指标及评价反馈机制,制定了昆明市急诊医学医疗质量信息报表,逐步完善昆明市急诊医学医疗质量监控网络,最终提高昆明市各医疗机构急诊医学服务水平。结合专科的临床治疗和新技术进展,开展了急诊亚专科的新技术和新业务,不断提高临床医疗水平,重点开展危重病人监护、急诊介入和微创技术及危重病临床新技术和新药物研究。建成以急诊急救为基础,救治危重病为专业特色,构建集院前急救、绿色通道、内外科危重病综合救治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急救医疗中心。
关键词:急诊科医生 全科医学 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18-01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各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分科越来越细。急诊医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综合学科,是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就诊措施为手段,从机体整体上研究和快速有效救治急症,并精心科学管理的综合临床学科[1]。它涉及到院前急救、灾害医学、复苏医学和危重病学等多个二级学科;全科医疗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社会科学等丰富的内容,集合了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现就作者在急诊科收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全科医学与急诊医学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统计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急诊科收住院的病人2484例,其中男性患者1510例,女性患者974例。年龄最大者为95岁,最小者为出生1天。其中危重病人292例,死亡34例。各病种分布(见表1)。
在急诊科进行的诊疗项目有:使用呼吸机23例(次),心电监护738例(次),气管插管23例(次),心肺复苏13例(次),气管切开2例(次),胸腔穿刺5例(次),洗胃23例(次),心电图检查1046例(次)。
2 讨论
全科医学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起,仅仅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历史,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该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其临床的重要性日渐显著。根据上述临床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急诊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的关系。
2.1?急诊医学涉及面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建设、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水利电力等迅速发展,意外伤害事故逐年增加,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等发生频繁;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加,老年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一旦有急病,不管是何种疾病,常常首选急诊科。在我们的统计中发现,急诊科接诊的病人涉及临床各科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内外妇儿等各科的任何年龄的患者,而且急诊的病人往往病情急,病情危重,如多发性创伤、复合伤、重要器官如心、肺、脑、肾的严重病变,以及溺水、中毒、触电等,往往不是某一专科的疾病,这就客观上要求急诊医生知识面非常广,要突破临床各科的局限,对各科知识掌握熟练,短时间内要判断出疾病的性质,确定抢救措施[2]。
2.2?急诊科医生必须熟悉各种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需要开展的诊疗技术
从上面所统计的临床资料中可见,急诊科医生必须熟悉各种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需要开展的诊疗技术,这些都涵盖了各个二级学科常用的诊疗技术。
监护技术:(1)体温、呼吸、血压、心电图;(2)血气生化分析,如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血液酸碱度、碳酸氢根浓度、二氧化碳结合力等;(3)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4)系统与分级监护等。
诊疗技术:(1)吸氧技术;(2)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3)机械通气技术;(4)深静脉穿刺置管术;(5)胸外心脏按压术;(6)电复律除颤术;(7)调温技术;(8)洗胃导泻术等。
2.3?急诊医学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决定了急诊医生必须具备全局的观念
急诊医学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过其他临床专科,工作时要求急诊医生在资料和时间有限、病因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处置。急诊医生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着重强调对目前患者体内病理生理状况的了解,了解各脏器功能的状况以及各脏器功能间关联,抓住目前最可能致命的、最严重的问题,同时注意寻找急性加重的诱因,并采取最简捷、最有效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干预,为进一步专科治疗赢得时间和机会[3]。与其他学科相比,这要求急诊医生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具备全局观念[4]。
2.4?未来发展的趋势:急诊医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医生
西方发达国家急诊医疗属于全科医疗,急诊医生必须是经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专业急诊医疗训练以及急诊医疗危重症训练,并为对上述急诊患者进行初步认识、评价、处理与进一步处理安排的临床工作者[5]。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少数医院才开始着手培养通科急诊医生。全科急诊与专科急诊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1)成本/效益比较低;(2)急诊总体处置质量较高,而单病种处置质量可能较低;(3)更有利于急诊管理;(4)学科体系形成快,但不易于接受。因此,所有急诊医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医生。
总之,我们认为全科急诊医疗的发展史21世纪急诊医学发展的方向,急诊医生与全科医学密不可分,急诊医生也应接受全科医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保证急诊科临床工作的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 崔华中,邓利芝,陈丽卿,等.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思考与探讨[J].门诊管理,2004(12).
[2] 王一镗.面向未来 迎接挑战 促进我国急诊医学全面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20(11):629~630.
[3] 樊寻梅.面向21世纪的急诊医学[J].急诊医学,2002,9(1):3~4.
【
关键词】急救;急诊外科;心脏大血管损伤
【中图分类号】R605.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090-01
近年来,交通事故伤、坠落伤、各种创伤以及其它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创伤不断增多,已成为当前急诊急救的重要课题。对国内部分医院普遍存在的支援型或依赖型急诊外科工作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本文结合2007年1月~2009年5月,我科对9例心脏、大血管创伤的救治,对综合性医院急诊外科的发展模式做几点肤浅的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为22~61岁。伤后至就诊时间为8~30min。病例3为右腹股沟刀刺伤,入院时血压低(8/2.67kPa),右股动脉裂伤1cm。病例9为左胸刀刺伤,入院时血压低(9.33/6.00kPa),呼吸困难,右心室裂伤约0.5cm,合并中量血气胸。病例3为左颈部刀刺伤,颈总动脉裂伤占周径3/4,合并咽壁穿通伤,接诊时呼吸、心跳已停止。
1.2 方法:9例伤者均立即采用深静脉穿刺或浅静脉切开方式快速补液,备血。右股动脉刀刺伤患者,予持续压迫止血,直接送手术室由血管外科行血管吻合。左胸刀刺伤患者予置胸腔闭式引流,直接送手术室由胸外科行开胸手术。颈总动脉裂伤患者,立即予压迫止血,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25min后,心跳循环恢复,50min后血压回升至10.7/6.67kPa,在急诊抢救室就地抢救,探查止血,吻合血管。
2 结果
经过及时的抢救,9例病例中。3例颈总动脉裂伤患者32h后死于DIC。另外6例完全康复。
3 讨论
3.1 伤情评估:心脏、大血管损伤多是严重创伤,往往伴有其它严重合并症,如血气胸、意识障碍、急性腹膜炎等。这种严重的原发损伤常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导致循环呼吸障碍,从而启动继发性损伤的链条,进而导致休克、肾功能衰竭、ARDS、严重感染、MOSD等严重病理生理紊乱[1]。如首诊医师认识不足或救治不及时、措施不得力,常导致严重后果,病死率很高。本组3例颈总动脉裂伤患者因出血时间长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虽心肺复苏与血管吻合手术都取得成功,仍于伤后32h死于DIC。因此,对于严重外伤或多发伤的伤情评估既要明确原发损伤,又要充分认识到继发性损伤的严重后果。
3.2 救治时间:严重外伤或多发伤患者,病情变化快,所以急诊外科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时间就是生命。在救治过程中不应行耗时性检查,常靠病史、体检、胸腹穿刺等简便快捷的方法迅速明确对生命造成重大威胁的损伤(或诊断),尽快实施医疗干预,力争在病人伤后10min内(白金时间)给予救命性治疗,1h内给予确定性医疗干预[2]。本组9例严重外伤病人均在就诊当时即采取了局部止血,纠正休克,改善通气等救命性治疗,并紧接着进行了确定性手术治疗。
3.3 诊疗措施:由于严重外伤或多发伤患者既有严重的原发性损伤,又有严重继发性损伤的可能,所以诊疗一方面是应急措施,救命性治疗,如压迫止血,解除呼吸道梗阻,解除心包填塞等,旨在尽快控制原发损伤,另一方面是尽早采取确定性医疗干预(包括急诊手术)以打断继发性损伤的链条,使危重病人转危为安,顺利康复。
3.4 急救模式:院前急救-急诊手术-EICU一体化急救模式是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的较合理模式。院前急救的重要意义在于在最短时间内给予伤者最基本的生命支持,包括维持有效的呼吸循环功能和妥善处理局部损伤,为维系生命和后期恢复器官功能创造条件,是救治严重外伤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伤后病人病理生理学紊乱持续加重,手术麻醉耐受力越来越差,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差,而医疗费用却越来越高。因此,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予确定性诊断和治疗,如急诊开胸心脏按压,急诊剖腹止血,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大血管转流或吻合等,术后给予序贯性监护和治疗,无疑将取得更好疗效,并能降低医疗花费。目前国内一些医院已建设或正在建设完全自主型的急诊外科或创伤外科,他们的成功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3]。
3.5 当前急诊外科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出路:目前我国综合医院普遍设立了急诊科,但急诊外科的发展却不容乐观。仅少数大型医院有独立型急诊外科专职队伍,有能力胜任多种创伤外科手术救治,而部分医院急诊外科力量薄弱,严重外伤的救治须大部分甚至完全依赖外科进行,这就使得一些多发伤,多处伤等严重外伤患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效果大打折扣。近年来明显增多的多发伤与外科亚专业不断细化的矛盾日益显现,急救的时效性对急诊外科救治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依赖型和支援型急诊外科医疗模式实难达到快速、有效的急诊医疗要求。加强急诊外科队伍建设,改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建设独立自主型急诊创伤外科,是医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当前严重外伤多发伤救治工作中诸多弊端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申家辉.严重外伤所致血小板减少症189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16):99-100
[2] 王永剑.综合性医院急诊外科建设发展模式的探讨[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04):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