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7: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道路规划标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城市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宽敞畅通的区间公路、四通八达的城市立交等,形成密集的交通运输网,交通环境与过去相比更加便捷和高效。然而,交通事故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本文将从道路规划设计入手,分析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
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乏全局性
城市道路规划在整个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的道路规划,往往脱离区域规划,仅局限于路网规划,导致与周围地块脱节,一方面不能更好地为周边地块服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
(二)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乏权威性
一些城市虽有道路规划设计,但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设计缺乏权威性。例如为了避免一些现状建筑物的拆迁,降低道路的技术指标,从而影响到道路规划的合理性。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缺少人文精神
在城市道路规划阶段,缺少市民的参与,尤其广大普通市民的参与,不能充分理解群众心声,过多的遵从领导的意志,从而使得设计出来的道路缺少人性化。例如过分压缩慢行路权,大大减少慢行交通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二、道路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首先,传统的道路规划理念是“以车为本”,过分得考虑了道路指标如何适应机动车的快速行驶,导致城市道路规划时对现状地形、周边地块等方面考虑不周。千路一面的道路规划,形成了单调的道路断面和交通环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对地块的服务功能。
其次,城市道路规划中道路与城市居民居住区和广场、公园等交叉组合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到交通的顺利通行和行人的安全出行。道路附属设施的设计不合理也影响行人出行,进而影响交通安全。
最后,在过去几年的城市建设阶段,不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工期使得工程质量严重降低。道路在使用不久后即出现不应有的病害问题,严重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也影响到交通安全。
三、怎样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确保交通安全
道路规划在每一个项目的前期阶段,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在相关的技术、经济、社会评价都通过之后形成规划。在实施阶段也需对项目的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监督,保证前期规划的延续性和权威性。那么在技术上怎样进行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来确保交通安全呢?下面将从道路线形和断面规划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进行讨论:
(一)道路线形
线形是道路的骨髓,它支撑着整个道路网络,对行车的安全、舒适及道路的通行能力都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沿线的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生活以及自然景观、环境协调也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城市道路线形是由直线与曲线综合连接成形的空间形状,是道路的主要轨迹。不合理的线形设计,不仅会引起乘客的不适感,还会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甚至造成交通事故。一条线形好的道路,能够保证车辆安全、迅速、舒适行驶。
道路规划设计要综合考虑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因素,同时还必须满足驾驶动力学要求的最小值,以及驾驶员视觉、心理方面的要求。反映公路线形好坏的关键是速度的连续性,它直接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道路平面设计应在路网的布局下,根据当地地形、水文条件等处理好线形指标,合理设计道路交叉口,保证道路平面设计的科学合理,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高速性。道路曲线不是一条简单生硬的直线曲线组合,而应该是一条自由舒展的空间曲线,科学合理的道路规划,会使驾乘人员感到舒适,安全,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周边地块,与整个城市建设和谐融洽。
(二)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除了承担交通功能以外,也是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同时更能体现城市的特色和文化。城市道路规划断面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是一条有起伏的空间曲线。纵断面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等,研究起伏空间线几何构成的大小及长度。设计依照规规范数值,达到行车安全迅速、运输经济合理及乘客感觉舒适的目的。
横断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行车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并综合考虑施工、养护和实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精心规划,既要保证质量又要降低经济成本。设计选择合适的道路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并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和必要的防护工程。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城市道路是政府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道路规划设计标准,制定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方案,给人们带来便捷出行的同时保证出行的安全,同时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城市综合实力。
结束语:道路的规划水平是体现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科学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前提,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道路的规划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设计的人文关怀 ,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生态的平衡,更要有一个实际考察、科学论证、理性分析、认真实施、重视监督、用后反馈的可持续路线,从而提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水平和城市的总体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新城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以宁波市东钱湖新城为例城市交通201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3] 刘晓青道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改善的必要性山西建筑2008(3)
[4] 张久涛,张国栋 浅谈城市道路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问题防治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6)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city urbanization, municipal roa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construction, but it is unfortunately found the road Yuexiu is wide, traffic congestion problems have not been fundamentally resolved, which is a vehicle number of reality, but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road planning and design, was discussed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municipal roads, desig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道路在人们出行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想的道路在满通运输和出行便利的同时还可以给人美和舒适的感受。在近十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城市道路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人们对这一产品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城市道路设计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在规划和道路施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
1、城市的道路规划随意性
城市的建设,道路规划先行。道路的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很重要,城市建设依附于道路的规划。所有的城市建设例如,城市的广场,社区街道,旅游景观等等的建设都应列入到城市道路规划的行列中。而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很难看到完整的道路规划,通常表现的很随意。可以理解出很多的原因,首先,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计划没有变化快;其次,从中牟取相应的利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个体的经验者,他们更愿意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寻求更多的财力,将土地出让,这都将影响到城市的道路规划的问题。
2、城市的道路规划中没有体现出“以民为本”的原则
首先,从道路规划过程看,人们群众参与的程度是不够的。其次,在道路规划过程中,领导们总是以自己的意志进行判断好坏是非,使道路规划的独立性和公开性被打破,人们的需要得不到反应。最后,城市的道路规划的约束力不强,降低了人们对道路规划的信任和关注。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完全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一个城市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长期的历史过程必然会有大量的文化遗产遗留下来。
在城市的道路规划的过程中,那些有深厚文化的底蕴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严重的损坏;其次,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城市建设规划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再次,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完全是追求速度忽视质量。有些城市完全是为了早日完成任务,早出功绩,仅仅是追求城市的道路建设速度,完全忽视质量的问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损失。
3、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盲目的将道路拓宽,我国的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普遍较窄,主干机动车道的道数较少,一般只有几条。近些年,我国的城市道路的交通量在不断的增加,在道路上堵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解决许多机动车的要求,许多城市没有经过具体的规划就将一些旧的街道巷子拓宽,将机动车的道数增加到10 条左右甚至更多。机动车的道路是越来越宽,占地面积越来越多,使得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其次在道路的交叉口设计缺乏合理性。大的交叉口是整个城市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更是交通控制的地点,在交叉口范围内,车速运行速度慢,通行的能力小,事故的高发地。在交叉口的设计中,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主干道数不足,通行的能力与路段成反比,在交叉口排水的设施不畅,在下雨阴天雨水堆积;其次,与公路相比较,城市道路有一定的区别。城市道路功能的多样性,组织很复杂,建筑密集,无论在地上还是地下布线很多,建设的周期短。由于城市道路是政府的工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按照要求的工期完成,不得不降低标准。有许多主要的干道根本没有采用科学的原理建设,由于基础建设的不够牢靠,许多主干道路在投入使用的不久,就出现路面断裂,下沉等一些现象,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质量。最后,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忽视了我国的人口密集,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量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二、解决市政道路设计问题的对策
1、加强支路网建设,改善道路流通性
由于城市规划时不重视支路网建设,不少城市道路等级的分布密度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即支路网的密度远低于干路网的密度,甚至出现支路长度仅及干路长度的10%的现象。这种状况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毛细管”缺失,干路拥堵;“微循环”不畅,交通紊乱。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是提高支路网的密度,加强支路的可达性和连接性。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支路网密度3~4,而国外一些城市中心区支路网密度达20~40 ,差距很大,建议规范修订时能有所提高。二是合理安排支路网建设,根据支路功能进行分级,以充分发挥支路的功能,道路的功能在于流通和分流,并非路宽就能解决问题,实践业已证明路网“窄而密”优于“宽而疏”。三是街巷增加步行路或非机动车路,增加分流能力,因为在一些城市尤其是老城区大量增加机动车支路有困难,但仍可考虑增加步行路或非机动车路。
2、改进交叉口设计,减少路口处拥堵
交叉口按照形式可分为平面交叉口、环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根据功能又分为快速路系统内部的交叉口、进出快速路的交叉口、干路与干路相交的交叉口以及支路或特殊道路交叉口。由于交叉口是交通冲突的地点,为了保障通行安全,设计的首要原则应以人为本,优先保障高效交通工具,保护交通弱势人群安全通过交叉口,因此在交叉口干路上应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或过街天桥。其次,应根据功能需求并结合城市交通规划、交通政策通盘考虑,如干路相交的交叉口应保障点、线通行能力匹配并进行渠化设计。渠化设计时,应增加交叉口车道数来达到与路段通行能力相适应的效果,并考虑停车视距、路缘石半径及车道宽度满足规范要求,并利用渠化岛保持交通顺畅和设置左转弯待转区,在交叉口设置绿化景观也可提高交通诱导作用。在进行交叉口纵向设计时,应尽量选择水平路段或平缓坡段上;保持主要道路通行顺畅,故尽量维持其纵横坡不变,而次要道路跟随主要道路调整其纵横坡;为保证排水,应保证至少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自交叉口中心向外倾斜。
3、完善道路断面设计,改进功能与安全性
(1)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是指与道路中心线垂直方向的断面,一般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分隔带、路缘带等组成。设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应注重功能设计,以提高通行的安全性,如在道路优先级的选择上应结合实际需要,由干路变为支路时,行人、非机动车优先级逐渐增加,而机动车辆的优先级则逐渐减小,以满足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②根据通行能力、行驶速度合理确定机动车道的宽度。③按照行人、行车安全的角度考虑非机动车、人行道的宽度以及设置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分隔带。④公交站点附近应增设公交车道,并采用港湾站台,既方便乘客又不影响道路通行。⑤合理设计道路绿化带。⑥要考虑管理、维修的需要以及分期建设方面近远期的衔接问题。
(2)纵断面设计。道路纵断面,是指沿道路中心线剖切的断面。纵断面设计应注意以下问题:①纵断面线形是根据道路等级、行驶要求、排水条件并结合地形确定的,应合理控制路面高程,并以平顺的直线、曲线进行连接,保证行车安全舒适,排水顺畅。②控制纵坡角。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车道,应以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设计纵坡角,但也应避免纵坡小于0.3%,以免雨天排水不畅,影响行车安全。③控制坡长,干路缓和坡长一般不宜小于100m。
Abstract: Municipal roads are important parts in China’s road network plan and play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imely carring on municipal road planning and adjustment works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assurance for adapting to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helping poverty and capturing difficulties, effectively fulfiling public service duties as well as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but also the practical needs for road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the sustained, health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oad traffic.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municipal road plan and design in current stage, mainly describes the improvement design measures.
关键词: 市政道路;规划设计;节点;格局;路网结构
Key words: municipal roads;plan and design;node;pattern;road network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112-02
1 现阶段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
市政道路的规划对于道路设计和建筑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城市的建筑主要就是根据道路的规划进行的,城市中的广场、街道、旅游景点的建筑都要先进行相应的规划才行。但是如今的城市建筑过程中基本上都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规划设计,或者是规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另外市政道路规划中往往忽略质量重视速度,市政道路规划中普遍存在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建设速度,忽略建设的质量,只重视自己的业绩而不重视城市的正常发展,不但导致市政道路建设中出现质量问题,还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等。
2 市政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市政道路规划缺乏远期规划 现在很多城市路经常修,交通拥堵却没有得到改善。受到资金的约束,城市道路建了,配套的管网却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雨天道路排水不畅,城市道路经常开挖埋设管道。新建道路设施承受不了过大交通荷载,未到使用年限就已破损。出现的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城市道路设计缺乏远期规划。
2.2 整体格局规划设计不合理 城市的道路整体布局存在设计缺陷,道路的功能和效率得不到充分发挥。一直以来,道路规划设计理念始终以机动车为重点服务对象,但实际上机动车占用道路资源越来越多,交通拥堵不但没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道路建成后相关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实际通行能力主要取决于前期的路网规划设计。最近几年,我国的路网设计带有显著的工程设计理念,而鲜少考虑交通方面需求,致使建成的道路无法满足车流、人流、横断面等方面的实际需要,结构设计不科学。
2.3 市政道路网的结构不合理 许多城市进行市政路网规划时,过多考虑当地交通需求过分追求形象、景观,乱建宽马路;主、次干路无非机动车道、盲道,支路无人行道或人行标志,人行道被商摊和其他设施侵占,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乱停车;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断头、过窄,在非机动车道随意设置减速坎;刻意减少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通信设施,造成道路上人流与车流相互占道,交通事故频发。
2.4 市政道路及附属设施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 道路系统施工图设计主要涵盖了路面结构设计、道路系统总平面设计、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各组团道路平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等内容。道路附属设施的规划设计包括各类管线工程及临近道路城市配套设施。道路整体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城市路网的规划和设计更直观、更全面。
3 城市道路规划中的改进设计措施
3.1 做好市政道路整体格局的规划设计 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必须严把质量关。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合理规划步行、自行车道及停车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项目。尤其是城区次干道和街巷的绿化,为自行车和行人提供舒适的道路环境。②设计市政路网布局时,应综合考虑横断面上车道等的比例,车道宽度应满足车辆通行能力、行驶速度等要求,同时兼顾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车种的普及,要不断优化横断面设计,合理安排横断面上车道与分隔带的比例,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③同时从道路的附属设施布置和维护出发,调整好断面各部分的比例,做好市政道路整体的设计和规划。
3.2 道路节点的设计 ①道路节点功能分类原则。从道路节点功能分类的角度上来讲,市政道路的节点规划建设要能够满足各个流向的车辆都能够高速、连续、通畅的通过市政道路的交叉口。②道路交叉口设计的针对性规划原则。一是做好路网与建筑设施的衔接配套、互联互通工作,打造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道路交通体系;二是加强与省交通运输厅、省厅公路局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快推进路网设计前期工作,提高路政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③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即要求道路的前期规划设计须兼顾市政路网的协调发展,要将市政道路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的车流量交换作为重点规划项目,要把握全局,而非单一的交通工程。城市道路建设要优先保证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新建及改、扩建城市道路,要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城市支路和居住区道路,要设置步行道。在城市路桥改造中,严禁通过挤占步行道、自行车道方式拓宽机动车道。同时,应适当拓宽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空间,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优先通行。通过调节道路整体性的设计,对交通系统的修复和管理能够获得较高的效率,同时成功率也大大增加。
3.3 市政道路附属设施施工图设计 ①注意小偏角的设计。小偏角是平面定线的设计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解决在定线中遇到的问题。如果道路的设计速度较低,小偏角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在工程比较艰巨的路段还是可以设计小偏角的。但是对于高等级的公路要尽量避免使用。②避免最小纵坡。合理进行道路排水系统的布置。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道路纵坡的设计,以确保排水系统的完整性,以防止水流对路基边坡的冲刷和对路基的破坏。设计道路纵断面时,纵坡坡度不宜小于0.3%。这不仅仅是为了配合最小排水的要求,也是车辆安全行驶的保障。③超高及加宽的应用。超高问题是市政路网设计的又一个缺陷。最近几年,我国关于市政路网的设计常常存在很大的争议。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市政路网规划必须考虑行车速度,但是切忌以偏概全,过于关注行车速度的要求而采用小半径的方式增加超高段,尤其是不宜用在挨近交叉口的路段设计上。在现实条件下,若无特殊要求,圆曲线线形的设计应尽量不采用超高的曲线半径,如果不得不设超高的曲线半径,它的超高坡度也不能大于1.5%,也就是不能超过路面的设计横坡。加宽车道是当前路网改造的一个主要方式。实际操作时,宜在机动车道内侧加宽车道。若加宽车道内侧有难度,则可同时加宽车道内外两侧,以确保加宽后的车道能够保证车辆安全通行。④路面结构设计。各地在道路设计建设中,道路的线型、断面以及交叉口设计要充分考虑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要求,主、次干路上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原则上要进行硬隔离。慎重选择“慢行一体化”道路设计,自行车道原则上应尽可能避免与步行道共板设置,确需采用的,要召开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论证会,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3.4 生态设计 城市道路规划要结合道路周围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等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道路规划和周围的协调性,保证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道路周围的景观创造和划分要根据其特点,以最大程度的保护自然资源为目标,利用不同的感觉要素形成各种各样的景观框架,然后不断增加目标的范围,从而形成连接不同城市的景观网络。
参考文献:
[1]姜海峰.现代城市道路设计的要点与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0,11.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问题
中图分类号: U412.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道路的建设,包含较多专业内涵,诸如前期评估、道路的规划、道路设计、给排水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以及管线的综合设计等。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道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必不可少。
1.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交通迅猛增长而城市道路建设相对缓慢,道路交通供需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各城市人均与总量道路指标增长较快,但仍赶不上城市交通量年均约20%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道路交通供需矛盾逐渐尖锐,道路设施欠帐状况日益严重,尽管目前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已掀起新一轮城建,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道路交通欠帐状况却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还清。
1.2 道路功能不分,交通与土地利用不协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将我国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大类,其中,中小城市仅有后三类,但目前从事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及决策的人员对快速路、干路及支路的内涵外延理解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行业对其理解亦不相同。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概念上的模糊造成规划思路、建设思路的失误,交通与土地使用不能相互反馈,彼此促进,这不仅影响城市道路资源的持续利用,而且违背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原则,因此,在现实操作中,难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更不用说体现城市交通“以人为本”。如穿越中心商业区的主干路,这些道路兼有“商业性” 和“交通性”的双重职能,道路的“商业性” 功能要求,干路两侧布设大量的商业设施,机动车行驶速度缓慢,行人穿越道路方便,而其“交通性” 功能又要求限制非机动车、行人穿越道路,减小机非干扰,保障机动车快速、通畅行驶。不论偏向哪方,两种功能性质的矛盾都难以解决。造成的严重后果不是严重制约了沿线土地开发就是限制了道路功能的正常发挥,我国城市道路功能不分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交通发展战略及行之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1.3道路规划建设重点偏颇,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在道路规划建设中,各城市往往只重视干路、立交,忽视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有序性、协调性原则,导致我国城市道路路网等级级配不尽合理,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从快速路至支路,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应为“金字塔”形,而我国城市路网结构却为“倒三角”、“ 纺锤”形,普遍缺少支路或次干路,其中支路网密度指标同国标差异很大,远小于国标的要求,因路网级配极不合理,交通生成点与干路系统缺乏过渡性连接设施,城市交通集中在几条贯通性干路,不仅不利于机非分流系统的形成,也不利于不同出行距离交通的相互分离,更不利于不同类别道路系统交通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及交通堵塞多集中于市中心地区,而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却主要分布在开发区和郊区。笔者认为上述因素是造成我国道路建设数量不断上升但市区内交通拥挤依然严重的直接原因。
1.4规划标准不尽合理,难以达到远近期过渡
我国不少城市道路在红线规划时,往往仅研究其路幅宽度,并未考虑快慢车道的合理分配及断面形成的远近期结合,故难以立足未来渐进发展。若道路规划标准没有周密考虑远近期结合,则已建道路设施在远期机动化前提下难以满足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要求。另外,我国不少城市为保障机动车道宽度,忽视人的步行空间规划设计,存在人行道普遍偏窄,没有重视“人”的步行安全需求的现象。
1.5交叉口机、非、行人相互干扰,路段与交叉口通行能力不匹配
近年来,道路规划建设流行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忽视机非专用系统设计,造成道路交通流在同一断面混合行驶, 交叉口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相互干扰的被动局面,交叉口的服务水平制约着路段及路网的服务水平,交叉口的不畅严重束缚着城市工业生产及城市效能发挥。
2.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与改进
2.1道路交叉口规划原则
针对性原则:交叉口规划设计方案必须符合城市实际情况,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交通政策研究成果。
综合性原则: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向流量、公共交通站点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性质、管线布置、防灾要求等确定交叉口的形式及其用地范围。
协调性原则:干路交叉口必须进行渠化规划设计,通过增大交叉口进口道车道条数来扩大交叉口空间资源,以空间资源换取时间资源,使路口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
系统性原则:路口改造、立交建设必须成系统,不能孤立改造某个路口,将交通矛盾转到其它路口。
节约性原则:尽可能通过平交路口渠化来挖掘既有设施潜力,能不建立交尽量不建立交。现有平面环型交叉口应尽可能予以保留,宜采用“环交+信号灯”控制方式。立交设计应保障主流方向的交通顺畅,立交结构形式应美观、简单、充分利用地形地物,以便节约用地、节省工程投资。
以人为本原则:道路应根据红线宽度来设置行人过街设施,通过交通岛绿化设置及高架桥绿色挂篮设置来形成城市新景观。
远近期结合原则:道路交叉口改造近期实施方案必须考虑远期交通需求,必须研究规划设计方案的近远期过渡。近期无法进行渠化的远期应控制交叉口用地。
平战结合原则:立交建设应与城市防灾相结合。
2.2关于城市道路横断面建设
城市道路横断面分配也是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关键。一个好的城市道路设计应当成为是功能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为此,必须把握好以下关键:(1)基于对通行能力、行驶速度的适应及节约土地资源的客观要求,确定机动车行驶的合理宽度;(2)基于对道路交通量的预测及实际管理措施的考虑,原有的车道数也需要调整;(3)基于车种的变化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各种车道及分隔带在断面上的分配比例需优化;(4)基于环保及行车、行人安全考虑,要考虑分车带、绿化带的布置形式的调整;(5)基于节约资金及土地资源的考虑,必须考虑分期建设的需要及对现状道路的合理改造;(6)考虑道路附属设施布置的客观要求变化及维修、维护需要,要考虑断面各部分的比例调整;(7)为适应各种先进的交通组织及管理要求,要考虑道路断面与路侧建筑物特性、土地利用性质、公交专用道、公交停靠站、路边停车带、道路交叉口的匹配等一系列问题。
2.3关于城市快速路规划
城市快速路是城市道路中的最高等级的道路,是为了保证城市长距离的机动车出行者在相对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其出行目的(或过程)而建设的、能相对快速、连续(也可不完全连续)通行的道路系统。城市快速道路的设置适用于快速疏解现代大城市中大型片区间长距离、大流量机动车流或者穿越大中城市的过境车流。一个城市是否需要快速路,要综合考虑这个城市的规模、形态、布局、机动车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等因素,必须慎之又慎。如果确实有必要设置快速路,则要解决好四个关键的技术问题:(1)快速路的选址和布局;(2)快速路规划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包括其自身的和与整体路网的协同性);(3)快速路的标准问题;(4)快速路的几何形式问题等。快速路的标准问题。快速路建设一方面其成本远远高于普通城市干道,另一方面它对城市整体路网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因此,其设计年限至少应当按30年考虑,设计规模(车道数)的确定一定要有前瞻性。这样的重大工程,既然要建,就要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3.结束语
城市道路规划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涉及方面很多,只有依据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道路交通供需关系,路网等级结构,道路功能,道路规划建设标准及城市历史文泳保护等各个因素,才能使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文胜.城市道路景观环境设计的探讨 [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9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未能跟上交通日益发展的需求,车辆的增多,人流的加大造成了道路进一步拥挤,并产生了许多交通安全问题和矛盾。 在我国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我国城市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管理者们就应该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反思一些存在于我国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并探讨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现存主要问题
1、车辆的迅速发展与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不协调
一直以来我国过于注重社会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本应该与其协调发展的道路交通建设,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滞后于车辆的发展,进而凸显出道路交通的供需矛盾,以致交通拥堵的问题成为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矛盾所在。
2、结构不完善、交通流分布不均
我国许多大城市的现状路网系统没有合理的层次,往往只有两个等级:要么是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混行其中的“主要道路”,要么是机动车无法行驶,非机动车和行人不愿行走的、道路条件很差的支路。比如北京市旧城原有道路系统是“干道—胡同”体系,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严格的方格网。北京城市道路受故宫等历史遗迹的影响,形成市区内六横三竖的基本格局,但南北方向没有一条畅通的道路,四环路内同样缺乏南北干路,使得东西二环、东西三环不得不承担起南北干路的作用,加之与环路相关的路网系统不健全,致使机动车过分依赖环路,交通负荷极不均衡。据北京规划院的调查,二环、三环两条环路的长度虽然仅占市区路网的4.3%,却承担了市区路网交通负荷的47%,并且短途出行使用快速环路的车流比例较高。据调查,全国能真正按照城市规划形成干道网的城市只有30%,有70%的城市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干道网。
3、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建设被城市规划所忽视
这些年来,三块板道路断面布置是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主要手段,而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专有车道的设计和建设不够重视,这也就造成了城市道路的交叉路口各类车辆相互干扰而影响整个交通的畅通。与此同时由于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城市想要通过拓宽现阶段的道路和加大路网密度,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方法已经不太现实。所以,只有加大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利用率,才能有效避免城市道路交叉口因各类车辆干扰而影响城市交通通畅程度的情况发生。
4、道路建设对人居环境的破坏
由于道路规划建设的规程中需要拆掉现状道路两边的房屋,而往往这些需要拆迁的房屋是城市的风貌或者文物古迹;另外需要拆迁的有些居民区是体现城市建筑特色或者城市环境风格的重要保护区;同时道路建设往往是通过减小道路绿岛、人行岛或者非机动车道来增加机动车道宽度。这样便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5、自行车道路建设不力
我国道路建设习惯把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合并建设,形成三块板、四块板的道路断面形式,这也是8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部门推广的结果。虽然在路段上实现了分流,但干道良好的道路和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从短距离到中长距离的自行车交通,又汇聚到交叉口上。实践证明同一道路断面上的多路板分流措施并不彻底,而应根据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划分交通层次,规划建设成相对独立的系统。
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措施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是作好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交通管理的基础。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 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 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 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改变以往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
我国传统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观念是:只是通过增加城市道路建设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这种观念有一定的片面性,必须要得到很好的改变,因为城市对于道路建设的增加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交通需求则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从长远看,只有对城市道路网的总规模和总容量有一个科学的分析,通过对现有道路交通的合理分配才能缓解道路交通日益增长的矛盾。 比如城市中心区因其道路交通网容量有限而交通需求很大,就需要通过对交通需求管理和交通系统管理的进一步强化来满通需求;城市新开放区则有足够的空间来建设道路来满通需求。 只有这样合理的安排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才能逐步 9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3、 采用全方位立体交通网络,满足城市发展的长远需要
经济发展迅速的沿海城市和所有大中城市,在编制或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道路交通规划中,所有城市对外交通的交叉口都必须预留立交桥的位置;城市的环状交通,过境交通必须预留封闭式快速高架路位置;城市中心区到各个重要交通港口、飞机场、汽车站场、火车站场、出海港口、重要工业基地,与四周所辐射和被辐射的各个城市、各县城镇都应多预留出几条快速对外交通和专用公路、轻轨铁路位置。所有这些不光要在图上规划控制,而且还要通过行政、法律手段,现场定桩立线,以求得今后能顺利实施。
4、城市道路系统完整和通畅,交通均衡分布
4.1城市道路系统应功能明确,系统清晰、完整,交通均衡分布,不同等级的道路应相互配合,尽量发挥各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和效能,满足不同需要,形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使城市各区之间有安全、方便、迅速、经济的交通联系,即要满足平时的交通运输要求,又要满足在发生各种自然灾害的紧急情况下的运输要求。
4.2道路系统规划应与城市用地规划结合,做到布局合理,尽可能地减少出行距离和不必要的往返运输和迂回运输。要尽可能把交通组织在城市分区或组团的内部,减少跨越分区或组团的远距离交通,并做到交通在道路系统上的均衡分布。
4.3城市各部分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城市各组团、分区间要有必要数量系,在商业中心、体育场、火车站、航空港、码头等大量客、货流集散点附近的道路网要有的干道相联一定的机动性,也可为发生地震时疏散人流提供绕行道路。同时要为道路未来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
5、保护与发展并重,真正实现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因此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使得能够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要兼顾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并重,在旧城改造时要科学合理的规划路网结构,选择部分区域为保护重点,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整体性,进而实现城市发展于生态文明的和谐。
三、结束语
随着对道路交通问题的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道路交通形势正处在逐步好转,但发展趋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的阶段,因此,加快构建合理的道路交通体系,有助于改善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对于城市的未来发展将也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易燕.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探讨.城市建设,2011.
关键词: 塞罕坝 园林道路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人体的脉胳一样,贯穿于园林各景区的景点之间,它不仅导引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因此,园路的规划设计,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各功能空间划分是否合理,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得当,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景区园路功能与特点
1.1 组织空间,引导游览在园林中无论规模大小,都划分几个不同功能的景区,设置若干景点,布置许多景物,而后用园路把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一座布局严谨、景象鲜明、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园路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1.2 联系交通园路的交通,首先是游览交通,即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既能游遍全园又能根据个人的需要,深入各个景区或景点。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塞罕坝景区属于大型公园,旅游旺季景区工作交通量大,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1.3 丰富园林景观园林中的道路是园林风景的组成部分,而且与周围的山水、花草、树林、石景等景观紧密结合,形成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2.塞罕坝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2.1园路经常是迂回曲折的,一方面是地形、地物的要求,当道路在前进的方向遇到山体、水体、建筑或山路较陡时,为了减缓坡度,就需要盘旋而上,或者绕路而行;另一方面,这种自然蜿蜒起伏的道路还能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要做到“因地制宜”,“得主随形”,“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自然式园路设计还应在道路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但切忌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
2.2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某些规划设计中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在大型新建绿地,如郊区人工森林公园,因为规模宏大,几千亩至万亩,要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园垄冢建园伊始,只要道路能达到生产、运输的要求,例如,每200~500米,其密度就可以了。随着园林面貌的逐步形成,再建设其他园路和小径、设施,以节约投资。初期建设也以只建园路路基最为合理有利。
3 .园路布局设计原则
3.1 因地制宜的原则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园路的布局设计,不仅仅要依据园林建设的规划形式,还要有机恰当的结合地形地貌设计,园路的设计贵在合乎自然,追求自然野趣,自然流畅,随地势就形。
3.2 综合园林造景进行布局设计的原则因路通景。同时也要使路和其他造景要素很好的结合,使整个园林更加和谐,并创造出一定的意境来。比如,为了适宜青少年好立宪的心理,宜在园林中设计羊肠捷径,在水面上可设计汀步;为了适宜中老年游览,坡度超过12°就要设计台阶,且每隔不定的距离设计一处平台以利休息;为了达到曲径通幽,可以在曲路的曲处设计假山、置石及树丛,形成和谐的景观。
3.3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园路设计既要控制好合理、宜人的尺度关系,线形设计也是园路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在进行线形设计时,我们应该遵循“符合功能需要,因地制宜,具有美感,契合整体园林环境”的原则。
3.4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最高海拔1900多米,园路在竖向上是有起伏变化的,设计时应紧密的结合地形,依山就势。在竖向的设计上还要考虑地面水的排除。一般园路应有0.3%~8%的纵坡和1.5%~3%的横坡,以保证排水。当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
4 .景区园路的绿化与种植
4.1与园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广场,公园主区入口环岛;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园路两侧绿化。
4.2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园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4.3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园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景区园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5.结论
园林道路的设计与施工要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要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重视加强自身艺术素质及业务素质,避免矫揉造作,使道路规划设计真正体现功能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唐明全.《城市道路建设》,1993(1):45~48.
[2]任如红.《建筑美学》.浙江林业科技,1999(3):5~11.
[3]张鸽香.《浅谈园路在园林中的重要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4):58~61.
[4]孟兆桢.园林工程[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5]毛培琳.园林铺地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6]谭光营.浅谈园林中的道路设计[J].基建优化,2003,(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城市道路 规划与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9-02
一、概述
城市道路指连接城市内部各地区且与公路连接,主要供城市内交通运输运行的道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道路的宏观规划与微观设计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共计48学时,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训练16学时,授课时间为3年级第1学期。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措施,以达到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课程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之前,本课程课堂授课过程枯燥,实践环节效果不佳,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存在脱节现象。
(一)课程关系不清
根据本院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本课程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交通工程学、道理勘测设计、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之间关系紧密。由于专业课程分由多位教师承担,故本课程授课内容存在空白,又与相关课程重复较多,重点不突出。
(二)授课内容针对性不强
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先后包括: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设计、城市快速路、道路平面交叉、道路立体交叉、道路通行能力、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景观与绿化、道路交通设施等。授课内容多,深度不足且与缺乏工程实践知识介绍,授课顺序和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三)实践环节效果不佳
本课程原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城市道路平面图、横断面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图,但考试中的绘图题特别是涉及道路改造的绘图题学生并不能很好绘制且标注错误较多。说明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难以匹配,绘图内容陈旧且与实际工程设计、改造衔接效果不佳,尤其缺乏教师示范讲解。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与工程实际脱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在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存在脱节;教材中的图示与实际道路标线不符,教学资源特别是图片、视频等非常有限,某些实际工程中的重要知识点教材没有涉及且教材没有附带课后练习。
三、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教学与实践改革
根据本课程在教学及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加以解决。宏观上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之间互补;中观上优化教学大纲,调整授课次序及内容;微观上优化课堂授课和实践环节。
(一)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课程关系分析,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关键课程,从整个课程体系出发实施改革的原则如下:①先修课程道路勘测设计以讲授公路线形设计为主,与城市道路相关内容仅作一般介绍;②本课程重点介绍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改造以及公交设施设计;③交通工程学重点介绍交通特性,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重点介绍交通设施,与本课程实现互补;④本课程适当介绍与后修课程相关的道路规划及交通管理的内容。通过上述调整明确了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授课的难重点。
(二)教学大纲修订
基于学生知识背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将教学大纲内对知识点的要求分为(一般)了解、(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调整如下:①理论教学学时由32调整为36,实践学时由16缩短为12,目的是强化课堂授课效果,提高实践教学效率;②将原有城市快速路及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道路景观绿化设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部分的知识点由理解调整为了解并缩短学时;③本课程为后修的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提供知识基础,故要求学生理解补充的交通管理知识;④将道路通行能力知识由理解调整为深刻理解;⑤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为道路主、次、支路设计以及平面交叉口设计,该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⑥对新增的道路横断面改造设计、交叉口改造设计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等均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或熟练掌握;⑦由于道路的排水功能对建设海绵城市非常重要,故将原有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由了解调整为理解;⑧对要求理解或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大纲适当延长学时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优化
在培养方案和大纲改革指导下,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以强化和补充本课程独有的重点内容,精简繁琐重复内容为主。教学内容改革如下:
1.调整教学顺序
①本课程前期介绍交通运输基础、道路交通管理以及道路通行能力知识;同一时期,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讲授道路管理设施设计;②本课程中、后期重点讲解城市道路网规划、城市道路及交叉口的设计和改造方法、公共交通设计;③本课程末期讲授道路排水、绿化及照明设计。通过上述改革理顺了课内和课程间的授课顺序,实现了课程互补。
2.填补教学空白
①本课程在介绍完概述内容后补充部分交通管理知识,既夯实基础知识也起到了启下作用;②课堂授课除介绍道路网规划的基本指标定义外,补充各指标在工程中的实际评价方法和使用限制;③由于学生未来就业后将面对大量道路、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的难题,这部分内容恰恰教材涉及较少,故在城市道路主次支路设计和交叉口设计授课完毕后分别补充城市道路及平面交叉口拓宽和改造知识;④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相关专业课程中没有涉及公交专用道设计,由于公交专用道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程重点补充公交专用道设计及评价方法。
3.精简超出培养方案要求的内容
①高架道路设计、立体交叉设计部分,以重点介绍交通组织形式、匝道及出入口设计等内容为主,其他内容仅做一般介绍;②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和景观绿化设计部分内容与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相关内容重复,故该部分由交通工程设施设计与施工课程重点介绍。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
(四)授课手段与实践训练改革
1.授课手段改革
由于国家规范有所调整且教材内容比较枯燥,课堂授课与道路交通现场之间存在脱节致使授课效果不佳,故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改革:
①收集国家最新的相关规范,修订多媒体课件确保多媒体课件规范性和时效性;②收集国内最新权威期刊杂志的相关信息、图纸并在筛选后编入多媒体课件;③收集城市道路实物照片,确保授课内容能够理论结合实际;④收集车辆行车记录仪视频、新闻视频、道路监控视频等资料,经筛选后有针对性的在授课中播放;⑤编制《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学习手册,手册中按章节编制教学重点、课后思考题及习题,收录了本课程额外补充的重点内容和图纸,能够配合教材对学生学习和工作起到辅助作用。
2.实践环节改革
鉴于绘图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脱节且效果不佳,改革如下:
①绘图时间安排调整为:3学时每次,共4次,共计12学时,目的是让不同难度的绘图可以根据课时灵活调整;②每次授课均由指导教师示范绘图过程,而后再由学生绘制;③绘图实践内容依据课堂授课内容安排,包括城市道路平面设计图、横断面设计图、交叉口设计图、道路及交叉口拓宽改造设计图以及公交专用道设计图等,确保内容调整后更贴近于工程实际。
(五)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为全面评价学生,本课程总成绩由期末成绩、作业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成绩组成。其中实践环节成绩由绘图成果成绩和实践环节平时成绩组成。目前本课程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试题库,试题类型包括:问答题、绘图题、论述题等,能够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四、改革成果
通过对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的改革,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能够在多门课的授课中灵活控制难度和深度,有效的提高了授课效率;其次,通过完善多媒体资料库和学习手册,为学生建立了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了课堂授课效果;通过优化绘图实践内容,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绘图结合,真正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最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被充分调动,授课和实践在评教活动中获得了多方面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吴瑞麟.城市道路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2]杨华.城市道路与交通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大众科技》,2011(4):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