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8 10:27: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经济环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经济环境

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体制;社会经济;经济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既面临着种种机遇,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而财务管理体制作为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也应顺应经济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管理体制,最终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财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

财务管理体制作为一种经济型管理体制,在企业和国家单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成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财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来看,我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之后,逐渐由计划经济为主变成市场经济为主,而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也丰富了起来,具体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以及经济手段等,而其中的经济手段就与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息息相关,它是国家在进行战略规划和经济计划之前的宏观调控,还有一种是利用金融或者财政的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而财务管理作为我国经济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为了满足国家的宏观调控需要,就要更准确地为国家提供财务信息和财务数据。由此可见,由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的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有着很深的影响。

(二)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反映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着财务管理体制的设定,而财务管理体制也反过来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财务管理体制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有成本管理制度、收益分配的制度以及财务投融资体制等,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安排财务的总和,而从财务管理体制的各方面内容都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例如在财务投资体制方面,我国近年来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出口型经济的政策与投资制度的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我国投资制度的政策定位上就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朝着外向型、出口型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从财务融资体制中也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方式和速度,由于国家对投资力度的增大,表明政府在推行科学、稳健的金融政策,这种经济环境就有利于融资制度的产生,而融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经济市场的发展,使其更加完善、健康。由此可见,完善、健康的财务融资体制反映也影响着经济环境的状况。

二、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一)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为了使财务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实施、把我国的财务管理工作与新时代的经济环境结合起来,就必须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在实践工作中,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和培训,不断提高和改进其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使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也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对财务管理理论和财务管理方法进行设想和大胆改革,制定有前瞻性的计划和规划,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二)打造良好的财务管理市场

良好的经济环境可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秩序的进行,因此,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市场的规范,例如在实际的管理中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服务质量,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服务成本,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另外,在财务管理的战略目标上要结合企业单位的实际运营状况进行合理制定,财务管理的战略目标要与企业单位的战略目标相符合,尤其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更应结合国际的经济状况打造一个资金流动健康的财务管理市场。

(三)与时俱进,适时更新财务管理制度

新的《企业财务通则》中更加强调了财务管理体制的重点内容,同时也使财务管理体制的职能更加明晰,从根本上为财务管理功能和财务管理体制的内容有所创新。具体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是把财务管理的观念改变了,财务管理制度真正成为融协调、监督、组织、评价等为一体的制度规范,把企业单位在运营、资金运转、控制成本、收益分配等多方面的财务内容进行综合的组织与控制,最终进行评价和监督,为企业对财务进行科学的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财务管理的本质内容,长时间以来,企业财政直接管理财务监督、财务资金的周转等活动,导致财务工作和财政工作混淆不清的状况,因此,在新的经济环境和我国新的经济体制改革影响下,可以把政府给予财政部门的工作职能变为政策上的规章制度,把财政的直接参与变为间接引导和监督,为财务风险的规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结语

我国的财务管理体制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为主逐渐向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体制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尤其近几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经融入到我国各项经济发展工作中,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财务管理体制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研究财务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完善财务管理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刚.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基于新企业财务通则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7).

[2]饶晓秋.财务治理实质是一种财权划分与制衡的财务管理体制[J].当代财经,2003(05).

[3]唐君.影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32).

篇(2)

一、经济环境与会计的相互关系

一般的,经济发展与会计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经济主体。通过会计核算反应和监督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力,为经济主体实现其目标服务,而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总是受一定的经济环境和制约,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约束下进行的经济行为。因为会计也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为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服务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研究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关系问题的意义现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已经表明,对一门科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解释都是以环境分析为前提,或者说是从环境分析中得出的。会计作为一门以社会科学为主并兼具自然科学某些特征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会对它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会计理论研究永恒的课题之一。只有以环境分析为起点,才可能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恰当的解释,使会计科学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发挥其职能作用,进而促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进步。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1.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职能的影响。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参与经济的预测和决策等新功能便顺应而生,并将成为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更直接更有效的职能。

2.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运行的基本导向和最终归属。会计目标活动于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多维空间中,它必定要和该时期的总体经济环境相适应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环境是不同的;离开经济环境来确定会计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3.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对象的影响。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再生产过程中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该类经济活动发生变化,会计对其反馈也会相应变化。

4.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主要解决在记录时和在会计报表中如何对会计要素进行数量描述的不足。计量属性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在会计计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披露就会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格局。因此,会计计量属性对于会计准确核算和信息提供显得至为关键。

5.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程序和策略的影响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利益相关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的同时,对会计提供信息的能力也产生了影响。即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和日益复杂的经济关系,加工会计信息的工作程序和技术策略也要作相应变化。

三、会计对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1.会计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机构设置重叠,人才匮乏,实力薄弱,而国外会计公司拥有雄厚资金、先进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并且分支机构遍布全球,我们很难与其相抗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起服务功能强大、内部严格、执业质量高、布局合理的事务所服务网络,组建由若干事务所联合起来组成的大规模、高水平的事务所集团。集团所应该以一个事务所作为核心,可以由核心层、紧密层、扩散层等不同层次的事务所组成。要吸收专业人员,增加业务种类,扩大业务范围,开拓新型业务,发挥规模优势和各自特长,形成专业化程度高,分工细密的集团型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多样化经营战略,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会计服务市场会有巨大潜力,由单一服务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现代会计应以适应这一发展模式。

2.会计应适应国际化进程加入WTO几年来,随着国际化贸易频繁往来,针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会计应当学习与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内容,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修订已颁布的具体准则,制定适合我国会计业发展和会计国际化要求的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基本上保持一致。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符合国际会计惯例,为国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利益各方进行经营决策的提供相关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我国会计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把中国国情和国际惯例结合起来,走会计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

篇(3)

关键词:会计 ; 发展;分析

一、当前的会计工作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某个经济主体,而每个经济主体必然受一定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和制约而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所以会计总是与特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并随着它的发展而发展。

1、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一方面为鼓励企业发展颁布了若干法规,为其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也将企业推向市场,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迫使经营者必须具有敏锐的经济头脑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掌握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2)信息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新技术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数量、种类也有显著增加;同时先进的技术方法也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在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信息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则是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信息的传播将变得更为快捷。

(3)投资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由国家的单一投资变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而且相继制定了若干保护投资利益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企业法》以及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等。此外,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吸引了不少外国投资。尽管投资方式、期限、额度不同,但他们毫无例外地都希望减少投资风险,取得较大的投资收益。

2、 新环境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 要求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的领域必须拓宽。在新的环境下,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提供信息的领域无论深度和广度,还是纵向和横向都必将拓宽。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既要反映过去的经营情况,又要预测未来的经营状况;二是既要正确反映有形资产的价值,又要如实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三是既要提供财务信息,又要提供非财务信息;四是既要提供总部的信息,又要提供分部的信息;五是既要提供定量信息,又要提供定性信息。

(2)要求财务会计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手段必须现代化。21世纪将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成为处理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在会计领域同样如此,要摒弃原有的手工操作手段,代之以计算机操作。在工业时代,会计核算主要以手工为主,成本高,效率低;而在信息时代,必须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再辅之以财务软件,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网络系统,从而便于各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外部使用者也可以便捷地获取财务信息。

二、会计工作发展分析

1、完善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的法律体系是受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分部的、分所有制的行业会计制度,这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充分的经营自,原来的会计制度不再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环境,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完善会计法律体系的工作显得势在必行。另外,由于任何会计工作都要在会计法规的约束和指导之下进行,完善会计的法律体系既成为财务会计改革的准绳和主要内容,也是会计改革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完善会计法律体系不仅是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且更是会计改革中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

2、规范财务报告内容

(1) 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财务会计确认的范围,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反映。目前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主要面向过去。上述三个项目的价值当前难以用货币准确计量,它们的价值是面向未来的,即能为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未来的收益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它们在陈旧的会计模式下一直得不到反映。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它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有必要将其确认、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反映。

(2)以附注的形式披露前瞻性的信息,并随着财务报表格式及内容的改革,将其纳入到报表中。由于目前财务报表格式所限,前瞻性信息只能在附注中反映,使得附注日渐冗长。今后还需改革报表形式,将前瞻性信息在表内揭示。目前的做法是企业编制预测报告,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后予以公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企业有意美化、披露不符合本公司情况的信息。强制审计虽不能完全消除预测报告存在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可信度。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使用者更倾向于由企业提供前瞻信息,自己来作分析。

篇(4)

关键词:会计;经济环境;发展;关系

一、引言

会计日渐成为当今社会正常经济秩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对于全社会发展和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严重,它直接影响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降低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引起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不断重视。当今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会计为了适应经济环境也要做适应性的调整,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其他国家环境会计理论,运用到我国的实际国情,探索出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发展方向。

二、社会经济环境对我国会计行业的影响

通过这些年一些专家、学者的认真钻研和研究,目前被公认的影响因素基本为:法律、科技、政治以及经济等几大方面。在提到的几个影响因素中,最关键的是经济环境。而会计发展受到经济环境制约的几个方面是:

(一)经济体制的影响

经济体制对于会计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各相关单位在规划会计准则时,基本上涉及到制定的权限和制定的目标两个部分。当作为重要的控制实体制定经济体制时发挥的作用越大,其对会计发展影响越显著,原因在于其制定准则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经济体制对于会计发展的影响,目前总结出的适应准则是:从微观部分来说,主要是不断建立对应的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制度,给会计提供一个非常指的信赖的环境;从宏观部分来说,应该建立一个稳定值得信赖的市场环境,这其中需要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节机制,来实现对经济体制的制定和影响。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经济体制对会计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环境的好坏和发展水平成为了推动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成为了影响会计准则的重要部分。经济越发展的水平越高,就会产生较高的影响对会计相关的内容,进而影响会计的发展。

(三)知识经济的影响

进入21世纪,就进入了知识经济,虽然很好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各行各业提出了挑战,这其中,会计行业也在其中。与此相适应,也给会计的快速进步尤其是管理方面提供了巨大空间。知识已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随着知识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只是经济将会给会计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除此以外,电子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应用上也离不开知识经济的影响,而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必然知识经济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受到经济危机以及通胀和经济犯罪等的影响

会计发展的兴衰受经济环境的好坏影响很大,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会计发展;相反如果经济环境恶劣也会极大的阻碍会计的发展。经济危机的危害是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的,一旦爆发经济危机,那将全方面的影响到会计的发展。当然,当今社会环境下各种各样的经济犯罪活动的发生也不利于会计的发展。要治理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经济环境,不断完善经济政策及法规,加强监管督促,防危杜渐。

三、现代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

(一)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变化促进会计的发展

社会经济环境,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社会经济成分、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于2001年11月10日经过与诸多西方经济大国加入WTO双边协议的签署正式加入WTO。WTO是世界惟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定的国际组织,其核心是《WTO协议》。它为国际各国之间开展经济贸易往来制定出了基本的国际社会都高度认可接受的规章,有效的约束和引导各国之间开展正当的国际贸易往来,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会计是全球通用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各个经济体都面临到更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同时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我国的会计发展要想更好的和国际接轨,就需要适应国际环境发展变化的要求,不断调整,完善自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于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极力改善会计信息失真这样的现状,从而推动我国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网络经济环境的发展给会计带来的挑战

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略的一个经济形式的会计必将有很大的发展,比如会计核算手段、会计电算化、会计模式、财务报告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网络会计的不断涌现,给企业会计提供了不限区域的工作方式,然而伴随而来的就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问题的解决机制的问题。财务报告要求的是多个部门的合作完成,而会计部门作为汇总方和使用方,对其依赖性较高,而在发生偏差时需要询问和协调时,因为网络经济的自由性,不能很好的达到这一要求。这就给网络经济下的会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正确处理好会计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的关系

环境的存在是客观的,我们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改变。当环境发生变化我们只有改变、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方可求得生存。在会计发展中,经济环境对于会计发展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它是企业和促进会计改革发展的动力之源。会计部门要善于处理好各个会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企业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员工在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到社会效益,为推动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贡献力量,那么反过来经济环境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也会促进会计的发展。

(四)顺应会计经济环境,树立正确的会计环境观念

为了更好的促进会计法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会计环境观念,要明白会计经济环境和会计发展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怎么样发挥会计有效的核算、监督等职能,更好的存进经济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企业和社会各阶层共同协同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一种语言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信息时代和数字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以网络为主导的“信息化、数字化”经济环境将会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而作为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更是会受到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市场环境也多变,企业经营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机遇,使会计赖以存在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必然会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冲击。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尽快实现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更好地融人国际惯例,将成为我们今后要致力解决的问题,此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这代人共同努力。

本文是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编号JYWA2012-030)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白秀英,赵丽芳.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05)

[2] 胡权,鲍建青.浅谈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2)

[3] 刘永祥,刘晓春,杨秀兰.论会计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06)

篇(5)

论文摘要: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而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占领旅游市场并保持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是决定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旅游市场营销受到企业前所未有的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和营销队伍的建设日益成为企业人才竞争的焦点。

一、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概况

2010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旅游市场营销环境是指与旅游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相关的所有外部因素与条件,其包含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一般来说,旅游市场营销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微观环境,二是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能够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指那些直接影响企业为目标市场服务能力的各种因素。而宏观环境是指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外部环境,它主要以微观营销环境为媒介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

二、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涵义

旅游营销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等。每个旅游企业都处于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包围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制约和影响。这些宏观因素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对旅游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

三、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的分类

1、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自然地理等要素综合实力的表现,通常通过社会经济指数的综合分析得到现实反映,它是进行旅游营销活动最重要的综合因素。

2、社会文化环境:人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教育程度和职业

指由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的长期熏陶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语言、宗教与民族特征、风俗习惯、价值观、人口、社会组织等的总和。社会文化渗透于所有的旅游营销活动中,而旅游营销活动又处处蕴含着社会文化。

3、政治法律环境:政府的有关经济方针政策、政府颁布的各项经济法令法规、群众团体

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政策活动及与市旅游企业的营营销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它必然受到政治与法律环境的强制与约束。旅游企业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环境下进行营销活动的。

4、科学技术环境:技术变化在当前形成的最明显的趋势

影响人类前途最大的力量是科学技术。科技环境的变化,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5、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等

自然资源变化的影响,能源短缺导致的营销成本增加及环境保护,他们引起企业对该资源的珍视,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也可限制与创造旅游行业的发展。

6、人口竞争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流动率

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其开展营销活动时,都面临着四种类型的竞争者:第一是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需求的竞争者。第二是平行竞争者。指能满足同一旅游需求的不同旅游产品的竞争。第三是产品形式竞争者。指同类旅游产品的不同形式之间的竞争。第四是品牌竞争者。这个层次是同一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竞争。因此,全面地认识各种层次竞争,有助于其看清竞争环境的重要变化。  四、旅游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对旅游行业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社会经济地位来讲,社会经济指数高的国家,一般来说,旅游业就比较发达。现代旅游业首先是在经济发展国家兴起,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国的接待国。与此相反,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交通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其次,从社会文化水平来讲,旅游消费者和营销者的文化水平,往往决定旅游营销的成败。有些国家尽管人口经济收入相近,但旅游市场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很大程度反映在社会文化方面。因此,旅游营销必须适应社会文化因素,并随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从政治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来说,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与旅游企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的法令、条例、法规,特别是有关经济、旅游立法。精减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等教育水平不仅影响人们的旅游水平,而且影响旅游企业的市场调研与促销方式。

然后,从科学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来讲,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可能会对市场营销产生影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特点有:(1)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普遍进入生产、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生命科学将获得新的突破;(3)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原材料、水、土等)的技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4)各门科学技术将全面而深入地发展,互相渗透,综合交叉。例如,电脑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饭店的工作效率,使饭店开展一对一营销,为客人提供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最后,从人口竞争环境来讲,社会环境中人口数量与其增长速度的快慢,人口地理分布及地区间的流动率,人口的结构都影响旅游市场的发展。例如,人口越多,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市场就上升,而旅游消费就会降低,旅游市场发展就缓慢。又如旅游市场中,人口的流动性,从内地到沿海,从城市到农村也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因素之一。

而人口竞争就主要包括了同类旅游项目或产品的竞争者、相互可以替代旅游项目或产品之间的竞争者和争夺客源的竞争者、竞争者的市场营销状况、竞争者的内部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2]柴少宗.消费者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3]钱炜,李伟,谷惠敏.饭店营销学[M].旅游教育出版社.

篇(6)

伴随21世纪的到来,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在该经济环境中,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逐步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化与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使得国家、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从宏观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人力资源竞争是企业竞争的重点,国家在为市场创建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加大了人力资源投资,为提升国民素质,实现市场经济环境有序竞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此,本文主要对人力资源竞争的特征、知识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竞争力提升的措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知识经济环境;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以来,世界经济体制与构造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促使经济竞争重点逐步转移,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资源、技术与资金等向人力资源竞争转变,“相比其他资源,人力资源的唯一区别为‘人’,”此观点由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其《管理的实践》书中所说。经济学中,往往将人力资源定义为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能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人,而其必须具有智力与体力劳动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已经成为摆在国家、企业面前的难题。为此,笔者做出了如下诠释。

一、人力资源竞争的特征

以人为载体是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之间的最大区别,“非连贯性”为21世纪企业面临的新竞争环境,其内容包含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技术革新、客户需求等。知识经济竞争环境下,作为企业第一资产,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极为重要。国家总体、企业与个人人力资源竞争力为人力资源竞争力的主要构成成分。国家总体人力资源竞争力是指人力资源总量和人均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力是指在开发、利用与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基础上,所呈现的特有竞争能力,其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更多利益的获取,并增强其自身市场竞争力;人力竞争力是指与其他人具有区别的个人具备的知识、技能等。作为国家、企业与个人竞争力有效提升的前提,人力资源还需具备以下特征。

1.人力资源价值性

按照经济学原理,只有资源具备经济价值,才能引发经济主体的需求欲望。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资本之一,人力资源价值可增加企业价值,也就是人力资源活动对企业成本可起到降低作用,并能达到提升企业效益的目的。

2.人力资源稀缺性

在市场经济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企业人力资源活动应具备稀缺性,也就是资源相对有限性。以性质角度划分,一类为人力资源显性稀缺,是指劳动力市场相应时间内某类人才供给存在绝对紧缺现状,该情况将加大企业间的竞争,甚至出现“挖墙脚”等问题。另一类为人力资源隐性稀缺,因人力资源具有特殊性,常常存在非均质分布状况,其稀缺价值无法通过市场化标准加以确定,进而必须依靠企业后期开发、培养,以至于在开发、管理人力资源中不同企业存在极大差别,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稀缺性。

3.人力资源难以模仿性

在短期内人力资源价值性与稀缺性能够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为确保竞争优势具有长久性,必须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方法等不被模仿。基于此,企业人力资源活动中,应对人力资源难以模仿的特征加以培养与开发。如与美国杜邦公司竞争的企业无法将杜邦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全面引入,其原因在于杜邦以炸药制造起家,其安全意识已渗入各个员工的内心深处。我国海尔集团无法被模仿的竞争优势在于文化氛围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管理。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措施

1.确立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

如经济发展模式以物质资本为依托,则其经济增长与物质资本生产力息息相关,本文所述的物质资本生产力包括土地、资本品与其它物质资源投入等。经济增长一般称为人均产出量的长期上升,经济发展的基础为经济增长,其属于提高生产率、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与改善生产质量的管理过程。因我国人口总量大、普遍存在人力资源质量差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改革经济体制,必须建立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集约化发展。

2.人力资源素质提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1)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在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还应做到广开财源,对企业、民间等各种渠道资金进行大力吸收,并对个人教育投资加以鼓励。要加大个人投资教育的力度,并调整个人收入分配政策。

(2)强化基础教育,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是科学的前提,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知识经济环境下,更需要现代教育确保人力资源质量标准。在对就业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还需对员工专业技能加以拓展,并在学习与再教育中,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职业教育作为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其发展与应用过程中,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教育发展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行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同时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培训网络体系的完善,实现覆盖广、多层面的快速发展。

3.人力资源发展新观念的建立

在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过程中,必须进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战略的制定及就业机会的创建,确保劳动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知识经济环境下,为实现社会经济与企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进行新人力资源发展观念的建立。知识经济环境下,需对原人力资源发展理念加以转变,进行新理念的树立,并在人力市场供求关系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合理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方案,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同时在政府部门与相关政策的积极推进下,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并以需求为主,以市场为重点,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4.培养人力资源竞争力提升的制度环境

(1)伴随社会经济体系的完善与企业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国家劳动部强调,必须做好职工下岗分流安置与再就业工作,并对总量调控加以重视,凸出重点,还需有效结合减人增效与实现充分就业。在企业体制革新时,需利用企业内部进行就业条件创建,尽量将企业自身剩余劳动力全面吸收消化,如无法实现该目标,则需进行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创建,对下岗、剩余劳动力进行统一管理并做好社会保险工作,提升社会与企业福利水平,同时,帮助员工进行就业观念的转变,利用多个途径实现再就业。

(2)知识价值实现机制的构建,提升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知识价值实现机制构建是人力资源竞争力提升的保障。该机制的建立能够为人力知识获取与创造能力提升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学以致用,才能对企业人员学习创造思路加以开拓,才能提升工作沟通、交流能力,才能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实现工作效率提升的目标。社会经济发展中,人不单单是消费者更是生产制造者。开发人力资源,需充分利用生产者的能力,才能将人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获取相应的投入,这也属于人力资本投入。站在体制环境角度分析,人力资源投资体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着能否将人力资源投资用于实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发展必须进行人力资源相关策略的确定,以此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知识经济环境下,为全面提升国际、企业的竞争力,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笔者在充分了解与掌握人力资源竞争特征的基础上,对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的相关措施进行了分析,如确立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人力资源发展新观念的建立等,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作者:包永生 单位: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参考文献

[1]王德君.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孙文锴,何美丽.加入WTO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劳动,2002(5)

篇(7)

对于社会关系,经济法既以限制的手段对市场进行一定的限制,又以引导和激励性的手段,为经济市场指明发展的方向,并在经济效益上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最大化;对于破坏市场运行的元素,需要进行裁制、规范或救济,以促使这些“危险元素”朝着社会总体利益的需求发展。就实际而言,其具体的调整手段有:(1)促进性规范。在对社会主体的行为调整下,以激励或存进的法律规范,来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2)保护性规范。在法律的规范条件下,对非法的行为作出否定的裁定,并给予相关的规范处理,诸如制裁性规范或禁止性规范;(3)矫正性规范。在法律规范的允许条件下,对相关社会行为关系进行维护或恢复,并在评价中给予否定和法律规范处理。

2.经济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

2.1市场调节机制存在缺陷。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产物,是促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以经济运行规律来对经济的供求关系进行均衡,以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且市场机制以价值机制为核心,伴随着供求机制、税收机制、竞争机制等内容。市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优越性:一是实现了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市场处于变动的形态,可以基于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调整,且在变动的价格下形成社会约束,就社会资源的配置,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需求矛盾,可以得到较好的处理;二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传递性,市场价格的波动等信息可以及时反馈市场,以帮助市场主体对于市场现状的认识;三是基于市场竞争机制下压力,促使社会生产主体在技术层面上的创新,这样可与有效的提升社会的管理效力。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市场经济表现出趋利性和盲目性,滋生了市场滋生体制上的缺陷。就实际情况而言,主要表现于:(1)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滋生了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对立矛盾。并基于个人利益的广泛性和逐利性,这就促使了个人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性。对于该方面,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社会损害;(2)出现一定程度的目标偏差。在自身条件的限制下,且缺乏经济决策主体的融入,这就使得经济发展的目标出现偏差,极易出现片面的利益追求而偏离了实际的经济现状;(3)市场调节机制表现出盲目性,也就是在运行中缺乏针对性和有序性,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无序性。对于表现出的无序情形,其很大程度上基于市场主体利益的复杂化,诸如私人利益的专有性、排他性等;(4)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对于供需调节存在问题,对于事先的调节元素往往是事后调节的方式,这就与快速发展的社会是不协调的。并且是市场调节作用不是瞬间或直接的形式表现,而是以曲折的方式折射而来,这就形成了时滞性。

2.2市场条件与环境的破坏。关于市场运行的关键在于对市场条件与环境的依赖,良好的环境和完备的市场条件都是其正常运行的基础。但在该市场经济的运行之下,其依赖的元素往往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就实际而言,破坏因素主要来自:(1)外界因素以不正当的方式强行介入;(2)内部各要素不完善,存在市场主体有违规行为的出现。且行政权力的介入不当,以及计划经济思想的左右,使得外部影响因素可以作用于市场体制。与其他手段相比而言,行政手段具有直接性与便捷性的特点,其相关命令的执行在于各关系的和谐。与此,行政手段又多以政策的方式出现,对市场体制进行干预;而与其他法律比较而言,政策性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抽象与笼统性,在实际的执行操作中带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所以不能像法律一项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同时,行政手段不具备相关的约束或责任条款,无法对政策的发起者形成强制性的约束力,于是就滋生了权力泛滥的问题。所以,需要依托于法律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一定的约束与规范,这样才能构建和谐而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一直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建国初期实施计划经济,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具体而言有:计划经济模式为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框定了战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社会元素的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实现了较为良性的分配。不过,该经济模式也存在较大的不足:(1)主观意识过重;政府意志过多,出现严重的政府政绩的追求,出现了式的经济发展错误;调节手段与方式过于僵化,政府的行政权力构成了直接控制效力;(2)国家调节过于滞后缓慢,出现较为严重的调节错误。这主要源于国家在调节依据上缺乏真实且及时的信息,出现了决策力度与市场相脱节。

3.经济法的作用及价值取向

3.1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十分明确,在均衡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强化社会利益的重要性。在价值取向上,经济法有别于其他法律,其不同于行政法,也有别于民法,其旨在追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均衡点,并于此强化社会利益的重要性。政府对社会经济或偶的那个进行干预,是为了更好地避免经济危机,以促使国民经济较快较好发展。同时,政府的经济干预不能单一的以法律形式出现,而以指令的方式出现更具有约束与指导力度。所以,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具体而言,主要是:(1)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性;(2)就市场机制的缺陷进行克服;(3)政府的干预应该是适度的、合理的、安全的、有效的。

3.2经济法的作用范围

经济法首先在于公民公平意识的弥补。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社会关系复杂化,彼此间的依存性加剧,于是从整体性落实好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法在商法上弥补了人们的观念不足。在社会经济环境下,商人作为市场的主体,于是协调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均衡好两者的利益,并以此老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追求;经济法还在国家利益上进行了弥补,尤其是行政法是规范行政干预与执行的重要表现。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