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7: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命的传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我真的想您了,传承生命之绿,我脱下了冬天厚重的帽子和御寒的棉衣,轻轻松松在斜风细雨中到处寻找你的笑容,您知道吗?前些天,在我每天出入的台阶缝隙里,在那一簇藜蒿上,发现您瘦弱的身影。我高兴得像一个烂漫的孩子,俯下身体,认真端详着那最初的绿色。我知道,您是生命、是春天的形象大使,您是带着彩虹与梦想走进我们的世界,走进我们的生活,世界因为有您而精彩呀!我曾经借着开拓的理由用砍刀,深深伤害过您呀,今天想起,我真的深深愧疚,我不敢轻易原谅自己,请您用丰满的枝条惩罚我形而下的身体还有我形而上的灵魂吧!我的母亲…
绿呀,我的母亲,您是点亮生命的星星之火,没有您,哪来如火炬般绽放的娇丽花朵,在您的面前我们永远幼稚,我触摸到了您高尚的额头,因为那里有高尚的思想。看过您的人,心灵也会干净的,想过您的人,灵魂更加圣洁,当人类把利剑悬在头顶的时刻,人类都保持着沉默,那被黑暗覆盖的世界的知觉靠你的触手来复苏。一片绿叶,就是春天的故事,一树绿色,就是无尽的恩情,一遍绿色,就是生命的永恒空间!
当我犯错时,朋友,你可以鞭挞我的身体,但是请你不要谩骂我的人格,因为我的灵魂是被母亲之绿渲染过的,是母亲给我的色彩,我善良的心中到处是绿叶红花。所以我拥有思想,拥有了甜蜜的生活,拥有了生命的绿色。朋友,不要人在风景里,忘记了根本,还记得我要的是葫芦的寓言吗?你真的只要葫芦是吗?为了你可爱的葫芦,你不要忘记孕育果实的绿叶呀!朋友,当你乔迁新居的时候,不要忘记你最初的祖母绿,不要忘记带走生命最初之绿呀!不要把母亲丢在孤独的老屋里呀!这样你的灵魂永远也得不到安宁,上帝也不会原宥你的!
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山村老母亲,含辛茹苦守寡抚养儿子长大,供儿子上大学,儿子很努力,毕业后工作也特别优秀,十年下来成为银行行长,娶了城里媳妇,生了孙子。儿子多次想接老母到城里,可媳妇不同意。母亲就是母亲,理解儿子的难,编许多借口不去城里。钱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媳妇嫌钱少,借丈夫职权之便,揽钱搞工程,买股票,亏了再借,借了还亏……丈夫坐牢了,媳妇卷着剩下的钱财,借着为儿子前途着想的理由,连看一眼男人的时间都没来得及带着儿子远渡美国。那目不识丁的可怜老母,徒步走了一个月到劳教所看儿子,儿子当时泪声俱下,跪在老母面前说:“母亲,你一个字都不识,怎么找到这儿的?”母亲捧着儿子的脸说:“孩子。心中有盏灯永远不迷路……”多么伟大的母亲,那是绿的胸怀,那是绿对根的情结呀!
是花生命的起伏!
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流动!
花开花落,
是花精神的延续!
是精神的永无止境的传承!
花开花落,
一、生命可以永恒么
(一)生命有时尽(生命的特点)
1、生命来之不易。
2、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替代。
3、生命是不可逆的。
4、生命也是短暂的。
5、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规律(即死亡)。要更加感激生命、热爱生命。
(二)生命的接续
1.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2.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 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更好的认识和面对自己生命。
3.生命包括身体的生命、社会关系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不仅仅是身体上接续祖先,也在精神上继承和创造。
二、敬畏生命
(一)生命至上(敬畏生命必要性)
1.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
2.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3.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
(二)休戚与共(怎么敬畏生命)
1.敬畏生命,要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休戚与共。
2.敬畏生命,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要谨慎的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3.敬畏生命,是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上了道德的生活。
第九课珍视生命
一、守护生命
(一)爱护身体(怎样爱护身体)
1.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当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不能做出过激的行为,更加不能伤害自己的生命,要珍视自己的肉体生命。
3.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的方法。
(二)养护精神(怎样养护精神)
1.精神风貌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
2.物质条件与精神的关系: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
3.守护精神家园,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二、增强生命的韧性
(一)生命难免有挫折
1、挫折的含义
挫折是阻碍、失利、失败(含义)
2、正确对待挫折
a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这主要是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
b面对挫折,产生负面的情绪是正常的,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面对。
c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得意时,会使我们清醒,避免盲目乐观、精神懈怠;失意时,会使我们获得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挫折的作用)
(二)发掘生命的力量(怎样做)
1.我们需要发现、发掘生命的力量。(承受力、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能力)
2.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掌握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如欣赏、培养幽默感等)。
3.不排斥借助外力,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
一、感受生命的意义
(一)生命的追问(怎么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1.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2.付出自己的爱心,承担自己的责任;
3.将个人的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
(二)发现我的生命(为什么要探索生命的意义)
1.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
2.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自己构建自己生命,形成“我的人生”)
3.(怎么感受)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
二、活出生命的精彩
(一)贫乏与充盈
1.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选择从贫乏走向充盈)
2.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怎么做: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不断增强。)
(二)冷漠与关切
1.生命为怎么拒绝冷漠(如何关切他们)
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爱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
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三)平凡与伟大
1.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使命,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
一、具有渊源流长的传承脉络
在谈中国哲学史的传承之前,我们先来看语言文体传承:五经——先秦诸子学——汉代经学——诗歌——战国骚——赋——古体诗——律诗——宋词——曲——小说——现代白话文从语言文体的传承发展来看,并非一成不变的保守固有内容,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吸收新的内容,逐渐进化过来的。语言文体是文化思想的载体,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保存下来,代代相传,是了解中国哲学史的思想发展历程不可缺少的资料,如果没有理清中国哲学史的传承性,不仅没有办法把握哲学史的整体性,而且还会忽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源。
2001年的时候,饶宗颐先生在北大发言,提到《新经学的重建》,虽然一晃又过了10年,但是这篇发言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作用。在其文章中便提到:“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五四”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来看待,不免可惜!现在许多出土的简帛记录,把经典原形在秦汉以前的本来面目,”这段话值得我们不断细看,饶宗颐先生不仅提到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还提出了经典的历史地位。
跟西方哲学史比较,我们更能看出中国哲学史的传承性和完整性。
人类的起源,西方国家是从神话开始转向自然现象的,如西方的哲学鼻祖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认为水是本源,那克西美尼(约前610年-前546“)认为气才是本源,恩培多克勒(前490年-前430年)则认为应该是土、气、火、水。接着由自然派过渡到抽象派,如阿纳克西曼德(约前610年-前546“无定”年)认为是无定,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2年—497年)认为是数字,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认为是原子。
到了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转折,便是由从外界的认识回归到对自身的认识,苏格拉底认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认识外界”,因此扭转了人们向外看的眼光,而转向自身内在的认识。苏格拉底的学说接着便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发扬,为了证明形而上存在的可能,亚里斯多德进入一分为二的思想,自圆其说的结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引起了认识论和经验论的辩解,因此而陷入了困境。这个时期开始转向休谟(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的怀疑论,到底创造世界的上帝是否存在,有没有可能,在这里进入了怀疑的状态,为了解决存在与思维的问题,上帝存在与否的可能,康德在笛卡尔的“自我”的启发下,提出了先验自我,认为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先验自我。但是费希特(1762年5月19日-1814年1月27日)却认为康德对于物自体存在问题的论述,会导致表象和物自体的分离,这样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一种怀疑主义,所以用“绝对自我”进行物自体的肯定和稳固,谢林(1775年1月27日-1854年8月20日)对费希特的这种看法进行批判,认为“绝对自我”忽视了客观的重要性,所以应该重建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于是结合主观和客观,提出“绝对统一性”;到了黑格尔时期,才最终进行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他在唯物和唯心问题上,对前人进行了总结和批判,用辩证否定的观点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是“绝对精神”本身。
西哲这种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使哲学家们陷入了唯物和唯心两种边界的困惑,这样就很难形成一以贯之孔子之儒学的哲学思想体系。相反,中国的哲学史内容则更加注重人自身的修养,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升,如孔子以“仁爱”、“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老子提倡“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柔弱胜刚强”、“外其身而身存”、“慈”、“俭”等等修心养性的道德思想,佛学“五戒十善”、“自度度他”、“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了脱生死”等等行善解脱生命的思想,这些内容代代相传,历经时代的考验而不衰,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地难病害,中国的先辈们总用智慧寻求各种保存的方法,留下先哲的思想。
二、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智学
从中国哲学史的传承,可以了解到经学在整个历史过程的重要性,经是整个哲学史的一页,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页,贯穿古今,历久而不衰,因为“经书是我们的文化精华的宝库,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亦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经’的重要性,由于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相调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取得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1
上面几段话,深刻的指出经典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经学与哲学密不可分的关系。经的内容是修学的重要依据,是“具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经的内容,是先哲们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经过历史的检验而保留下来的经验,记载着永恒不变的真理。这与哲学的内涵是一致的。哲学,属于外来词,指爱智慧,含有追求智慧,追求真理的含义,在历史长河中,漫长的人类史最具有对真知的追求,中国哲学也应名副其实被理解为中国人类智慧的学问,而且是具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类智慧的学问。
虽然物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但是人文的发展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生命的认识,没有了生命,世间一切皆妄谈,只有正确认识生命,关注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才能更好处理好人自身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达到天人互争挽留的境界。2
三、结论
《海上钢琴师》是电影,不贴近我们的生活,但它的某些方面贴近人心,让我们沉浸在大悲喜中,从而情不自禁地思考人生。
整个故事充满着人情味。有对未来充满梦想的乘客,也有执著于音乐一生的钢琴师;有惺惺相惜的情谊,也有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从小就呆在船上的1900对陆地充满了恐惧,他一生未曾踏上陆地,只在双手游动于琴弦间时神游世界。他还通过双眼观察旅客,体味人生百态。他对外面的世界如此陌生,因为他从未接触过,不知何去何从。他对自己能做的感到迷茫,对未知的感到害怕。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后被炸飞。
看完这电影,我长久地坐在椅子上,全身都透着感叹,思绪如泉涌,纷繁复杂。但脑中的两条线格外清晰,一是对人生的感悟,二是对音乐的感受。
如果生命的尽头已在我们的视线中,我们除非大彻大悟,否则会惶惶不可终日,诗意的生活、音乐的人生怎会翩然而至?也许正因为生命中有那么多未知,那么多神秘,那么多变化,于是生命便多了色彩和魅力,诱惑众人去追寻和探索。然而在生命历程中,我们又时常会如1900那样,只希望做自己有把握的事,以为那样就可以稳操胜券。于是,面对有把握和没把握的事情时,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两种态度: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或畏首畏尾、止步不前。事实上,生命中有点冒险精神的人,也许其生命的宽度和厚度会与众不同。
本片除了展示1900的艺术人生外,还展示了音乐。片中格外注重对音乐情境的描绘,几乎绝大部分音乐都有现场情境演绎或语言勾勒,让人能够触摸到音乐的灵魂,或描述人心的浪漫多情,或勾勒浪涛的层层叠叠,或狂泄胸中的澎湃激情,或诉说心中的缠绵情爱,从而让观众感受1900的内心世界,也体会音乐的美。其中尤其令人惊叹的,当属1900与爵士乐之父的钢琴技巧比赛部分的最后惊艳一弹。观众首先惊叹于1900的演奏技艺,再透过技艺感受着音乐所描绘的激情和营造的氛围,仿佛看到漫天的蜜蜂四处飞舞,让人血脉贲张。
如果每一部影片都能给人一些思考,那么它们给听众带去的不仅仅是思考的习惯,还有对生命的各种发现和人生中美的享受。
忘却与传承
宁静
史勿忘,今勿断。
时间汇成河,左岸是史,右岸为今。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等千载流传,可时下好多人已忘却。唐诗、宋词、元曲,曾激起无数读者心中的涟漪,可现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初唐四杰”和“边塞名家”?历史仿佛正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过程中,无人铭记它的辉煌,无人品味它的辛酸。很多人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才把唐诗宋词来强记。历史的伟岸在时间的冲刷下,淡了,被忘却了。文化的繁华,谁来传承?
《朝花夕拾》捡的是枯萎,《呐喊》喊得嗓子嘶哑。这是鲁迅的悲哀,还是文化传承的悲哀?知道天心的人无数,知道冰心的人又有多少?知道爱情的人无数,知道艾青的人又有多少?现在很多的人在接受一种文化或思想时,统统忘了弃去糟粕。
有这样一种精灵,它埋葬夕阳却召唤黎明。
它是落叶,在秋冬深沉的步伐中张开翅膀,在生命的交替间飞舞,划过黄昏的地平线。与大地相吻的刹那,落叶的精神都隐藏在它那浓郁的枯黄和折皱之下,写满一脸的自嘲:我代表死亡。
世界上有数不尽鲜艳的花朵。甚至连一株新草,一片嫩叶都被赋予生机盎然的绿意。无可厚非,人们更愿意追捧花朵斑斓的秀色,更爱赞美花朵颀长优美的英姿,争奇斗艳的芳华尽显。作为陪衬的草木虽没有五颜六色的华丽,但凭一身淡雅清新的绿令无数文人咏叹。落叶自嘲:我没有秀丽的色泽,岁月在我枯黄的脸上留下太多憔悴的班驳,我只点缀苍凉灰暗的世界;我没有优雅的形态,时间的齿轮早已把我平坦舒展的身躯辗得皱纹累累,我只衬托死亡与毁灭。
一、为什么要关注中学生生命教育
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核心,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问题,还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社会是否和谐的大问题。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人格人性方面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在生存、生活及生命方面存在错误的认识,少数人甚至走上残害自我及他人的道路。富士康屡屡发生的跳楼事件就给我们这样的警示。另外,班主任工作中遇到一些学生,动不动打架斗殴,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就以死相逼,很难下手,工作非常被动。这些现象说明人们在对待生命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重视。
二、什么是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简单的说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
这里的“生命”既指“教育的内容”,又指“教育的对象”,还涉及“教育的方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生命教育应当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教育理念”。
“生命”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然生命与人文生命。相对于前者,生命教育是指对自然生命的保护教育。这方面很多学校都有开展,尤其在汶川大地震后,学校更加注重安全教育活动;相对于后者,则是对生命价值的开拓教育。这里所说的生命教育更加侧重于后者。
2.什么是人文生命
人文生命包括三层内容:血缘性亲缘生命:人的生理性生命显现为血缘性亲缘生命,其在生理层面传承的父母的血脉都非完全自然生理的,而是千百年人类生命、文化与文明凝聚而成的血脉,其禀赋的是社会性的亲缘关系。
人际性社会生命: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生活在与社会其他人组织而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必须从社会的角度考量生命。
超越性精神生命:其内涵是精神、意识、思维,能对各种事物进行价值判断,是一种研究、分析、反省、思考对象的智慧,是一种情感、心理的综合体,也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承载体。比如,学生就是对老师生命的传承。
可见,人的生命萌发之初便是文化与文明的凝聚,但是现代市场经济却导致了物质化的生命观和个我化的人生观。人们只重感觉,而不能透过生活的感觉把握生命的存在和价值。
3.正确认识生命教育
我们要把青少年自然生命的保护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但是,生命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安全教育。自然生命安全保护的教育主要是掌握如何获得安全的知识,比如消防演习、紧急疏散演习。单纯的知识学习不足以保护自我生命。
生命教育还是人文生命之性质、价值和意义的教育。仅仅是自然生命的安全教育保护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生命存在价值的教育。现在中学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就包含有生命教育一些的内容。比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生命教育中要告诉学生:生命是“我”的,却也不完全是“我”的。必须将个人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思考。放弃自我的生命并不是个人的权利,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采取自杀的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
生命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我们通常讲的人生包括两部分:一是“生命”,二是生活。生命是人生的存在面,而生活是人生的感受面。讲生活就是当下存在的感受,过去的生活已经过去,未来的生活还未开始。所以人之生活只是一个“点”。讲生命则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集合体。没有过去的生命,不可能有现在的生命;没有未来的生命,你是一个死人。所以生命是一条“流”。生命的过程必然是起伏曲折的,在生命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承受各种挫折和失败的气度和能力,要从生命的意义上去理解生活的感觉。
推行合理的生死观教育。以往生死观教育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三点: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理论上说,这属于生死抉择问题,从根本上说,英雄主义“不怕死”的生死观是正确的,也是我们青少年应该有的生死观。但关键是英雄主义“不怕死”的出现是有条件的:一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二是在特定的时刻,比如救人于千钧一发之际。在今天和平年代下,不是每个人必然都要面对的。而在学校教育当中,除了英雄主义生死教育之外,就没有了其他的生死教育。
另外,社会大众在生死问题上的一些负面认识也在影响学生。
不可否认人是必然要走向死亡的,但这仅仅只看到人的自然生命,人的人文生命的生死与自然生命的生死并非同步。死是生活的终止,但人的精神生命可以延续,比如钱学森。所以必须重构死亡教育的核心价值。不能用“生死抉择观”代替“生命价值论”,这是在生死教育观上的错位。不应该不怕死,,而是要重死、贵生、保生、珍生、惜生。要懂得生命的神圣性和最为宝贵性,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承担自我的公民、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强调生命价值论,以人的生命为“本”,为“体”,其他一切都是“末”,是“用”,努力去创造去实现人生的理想,人生的价值。正如赫曼·赫赛所说:“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的责任,但怎样安排此生却是我的责任。”
三、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这里介绍两种生命教育的操作方法。
1.生命时光计算法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命之可贵,生命时光之不可倒转和有限,从而珍惜生命,奋发努力,获得人生在成功,可以尝试此方法。
2.由“死”观“生”法
先让学生观看生命诞生的影片。告诉学生的存活期是五天,而卵子必须在排出后的24小时内受精,否则就会死亡,这是一场生与死,成与败的特殊战斗。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
再播放根据汶川地震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短片。让学生感受到死亡正步步逼近被压在废墟中的孩子,然后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片中的主人翁将如何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