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子技术技能训练

电子技术技能训练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8 10:27: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子技术技能训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子技术技能训练

篇(1)

关键词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一体化技能训练;层次化;双证;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121-03

一体化技能训练内容设计理念和思路

(一)训练内容设计的理念

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大纲为根据,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线,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为依据,以国家技能鉴定标准为参照,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层次化,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行“做中学,学中做”,将实训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训练模式,解决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问题。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做到既为学生后续课程服务,又能直接为学生今后从事电气产品的装配与调试、电气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技术技能和职业岗位的能力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训练内容设计的思路

训练内容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现状分析 课程组成员首先到企业调研,向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了解企业总体岗位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涵盖的岗位。对车间主管进行访谈,了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成长经历以及在企业总体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与涉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的一线组长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任务、岗位要求等。对操作工进行访谈,了解中职毕业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典型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任职要求、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培养目标分析 根据调研情况,掌握企业对本专业的岗位需求及岗位要求,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划分为三个培养方向,即电子整机装配方向、维修电工方向、家电维修方向。

教材分析 一体化训练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中职一体化训练需要。因此,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训练的根本。根据调研结果,将各方向的教学内容整合,将其模块化、层次化,共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具有阶段性、先进性、实用性。模块之间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完整性。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完成上述学习项目所需知识、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确定出每个学习项目的教学目标。

教学组织 以完成学习项目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作为每个学习项目主要学习的知识和主要培养的能力,确定教学实施方案,并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选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 编制教案、讲义等各种教学资料,实施基于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评估反馈 通过学生成绩评定,检验课程体系优劣。

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通过市场调查、企业用工情况及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方向。根据每个专业培养方向的专业技能要求,确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然后,将开设的课程内容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适时性的原则进行整合。

(一)“3323”模式

第一个“3” 根据学生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划分为三个培养方向,即电子整机装配方向、维修电工方向、家电维修方向。

第二个“3” 将每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

第三个“2” 指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都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项目导入是将工程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和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任务驱动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总体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项目和任务的设置与工作、生活情境紧密相连,或是直接来源于工作和生活情境,或是对工作、生活情境的改造、提炼,使得项目和任务与当前的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学生完成任务后,即可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在进行“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项目训练中,设计如下任务:(1)识读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工作原理。通过该任务培养学生分析电路图原理的能力,并熟悉本项目所需元器件的种类、数量,为下一任务的完成打下基础。(2)选择元器件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在测试中培养学生对电子元器件识别、检测的能力,更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要记忆常用典型应用电路,及所使用元器件的典型参数,这是间接经验的积累。(3)依照电路图装配电路。通过电路的装配,锻炼学生的焊接技术,巩固学生对焊接工艺、电路安装工艺的理解。(4)分析直流稳压电路的工作过程与原理。该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常用典型功能电路的思路和方法,培养深入识读电子电路图的能力。这里区别于“电子线路”课程的重在原理的分析与计算之处,更是要学会对常用电子电路的定性分析,能分析工作过程中元器件电参数的状态变化,与元器件的作用,为形成检测、调试和排除电路故障的专业能力奠定基础。(5)电路的测试。这是针对具体电路的检测与分析,不仅是熟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操作与使用,更是通过分析电路、使用单元功能性电路,激发兴趣、培养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6)装配制作直流稳压电路板。这是电子产品装配工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该任务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制作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形成电子产品装配工的基本技能。(7)测试、调试电路板。这是无线电调试工必备的基本技能,可以培养调试、排除电路故障的高级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形成无线电调试工的基本技能。(8)制作电路板的实际应用。这是让学生将制作的电路板应用到实际电路中,是学习成果的实际应用环节,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加深学生对电路功能的理解,还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技能加以集成,或者对现有电路进行改进与革新,产生创新的业绩,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

第四个“3” 将一体化内容定位为三个标识。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毕业资格),以培养专业技能能力为指向(技能型),以培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志(职业资格),从低端定位(取得毕业证书)向高端定位发展(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二)模块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模块的基本结构 根据确立的专业教学培养方向,考虑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的实际,结合各培养方向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把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由若干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由若干项目组成,其结构如表1所示。

模块的特点 (1)突出知识与能力、技能与知识培养。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而能力的大小又影响着知识的掌握。理论实践一体化技能训练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成为有知识和有智慧的一代新人。技能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法紧紧围绕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强调在传授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纵向有层次。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实现三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即由基本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训练。(3)横向有交叉。打破学科系统编排课程内容,以典型职业活动内容为线索,以课题为中心,将涉及的各门学科知识编排在一起,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电子技术的焊接训练时,除训练电烙铁的使用方法、焊接的基本要领、焊点的质量外,还将电子产品安装工艺要求一起进行训练。(4)模块内容与“三证”紧密相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毕业证相连,专项技能与专业技能证相连,综合技能与职业资格证相连。(5)突出实践性和先进性。模块教学内容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将生产实践中普遍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在学校既能学习到扎实的基本功,又能了解到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学生学到知识、技能及培养起来的职业能力就是当前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6)强化技能教学。打破多年来重理论、轻技能培养的传统,树立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技能训练教学服务,为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新观念。加大技能教学内容比重,对于理论知识强干弱枝,以“必需、够用”为度,学生在操作技能训练中体验印证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吸收;注重理论知识对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发挥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电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技术规程[EB/OL].[2013-04-03].http://wenku.baidu.com/view/7b9d42146c175f0e7cd13713.

[2]吴映辉,程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3]汤景印.中职练考评一体化技能训练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4]张春城.关于焊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的有效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

[5]李玮清.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

篇(2)

【关键词】实训室建设 电子技术实训室建设改造 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生产企业各部门输送一线的基层管理人员。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本行业的各种操作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努力建设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各种实训室。实训室的建设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了实训室的规模建设上,可见,实训室建设对一个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性。

一、电子技术实训室建设改造的意义

实验实训室建设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学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划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效益的重要举措。我院在“十一五”期间自筹资金1500多万元,建立了总面积3300平方米的机械加工与自动化校内实训基地,并对原来的实训室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与改造,大大提升了实训能力。该基地由现代加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及现代焊接技术三大实训中心组成,共有包括工程制图实训室、机械加工技术实训区、CAD/CAM实训室、钳工装配技术实训区、液压传动技术实训区、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区、模具加工技术实训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室、 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PLC技术实训室等22个实训单元(实训区)。

随着我院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实训室的地位和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但面对学院跨越式发展的态势,面对学院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面对学院内涵建设发展的需要,现有实验实训室已不能充分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的需要。电子技术实训室创建于学院成立综合高职院校初期,距今已近十五年。经过长期的实验实训教学使用,现有的部分实验实训设备已老化陈旧,相关实验台的电子元器件损坏严重,在日常实验实训教学中故障频发,很难再继续用于实验实训教学。一方面电子技术实训室急等更新,需要新购置一部分最新设备来补充现有设备的落后及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学资金紧张的现状。

在教学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实训教学,我们可以考虑对旧实训室的改造。在电子信息专业建设过程中,对现有实训基地改扩建是重要内容,而电子技术实训室的改造就是其中一项。在电子技术实训室的改造中,我们可以利用原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让学生利用相关的实训教学中的技能训练项目来对旧设备进行维修。这样既满足了相关课程的实训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又使电子技术实训室设备得到维修,实训室改造与实训教学相结合,两者同时进行,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电子技术实训室建设改造实施过程

1.教学情况调研。调研电子技术实训室设备使用情况及学生相关实训课技能训练情况。电子技术实训室通常是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这三个专业的学生使用,要满足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电子信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期要学习电子产品制作和电子工艺实训等课程,在这些注重实训技能训练的课程里,就可以让学生把维修电子技术实训室实验台的电路模块作为技能训练项目。

2.查阅、整理相关资料。整理电子技术实训室需要更换的电路模块的资料。这需要与实训室管理老师配合,查阅设备最初安装时的原始资料及实验台仪器安装使用手册,明确各电路模块的功能及使用情况,确定电路模块中损坏的具体元器件。

3.方案论证。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收集,收集电路模块的实现方案,通过各种实现方案的对比,在功能、价格、复杂程度、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最后确定各电路模块的实现方案。

4.制作实施。依据确定的方案,利用Protel软件进行原理图、PCB设计,加工制作电路板,购买元器件,让学生进行电路的焊接、调试,并最终完成电路模块的制作。这期间从原理图、PCB设计,到电路模块的焊接、调试,整个制作过程都由学生完成,老师除了购置元器件和加工电路板外,只是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在正确的流程下完成全部符合要求的电路模块的制作。

三、电子技术实训室建设改造特色

由以上电子技术实训室建设改造过程可知:电子技术实训室的建设改造与实训教学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利用Protel软件设计电路板,将元器件焊接、调试电路,经过这样一整套电子产品制作过程,把实训室需要维修的电路模块修好并保证能正常使用。实训室改造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有效的组织起来,旧设备的维修通过实训教学完成,使课堂教学和工程现场紧密结合,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为学院节省了大量资金。

四、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实训室的建设改造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改造费用问题。由于学院教学经费制度的改革,使实训室改造的资金很难到位,这样会使后续的制作实施很难进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解决资金问题购买元器件及加工制作电路板;在实训教学中如何组织、引领学生进行电路模块的维修。

为有效地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须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通过不断整合配置实训资源,优化实验实训室的布局,规范和加强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加大实验实训室经费投入,充分利用学院实验设备和人才优势,使我院实验实训室建设更加适应学院发展的新要求,保证实验实训室建设与学院的各方面建设协同进行。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实训室改造的新模式,在节省大量教学资金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实训室改造与实训教学过程相结合,达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黎.浅析项目课程下高职院校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J].

电子世界,2013(10)

[2]程丽平,李保银.以培养技能型自动化人才为导向的实训

篇(3)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技能教学 课程改革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基本技能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内容全依赖教学大纲,没有探究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需求,没有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深入研究教学对象素质的多层次性,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我提出如下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优化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技能教学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采用“三位制”教学模式教学,即“知识单位”教学、“技能单位”教学和“发展单位”教学。对应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的模块分别是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组成、工厂实训。从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来说,存在文化基础和自觉性较差,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等问题。针对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应该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应采取先会后知和感知并进教学法。对现有的教学大纲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保持原有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将“知识单位”教学内容溶入“技能单位”教学,将专业实践活动需依托的多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知识重新分解溶入技能课中去,降低学生学习理论的难度,凸显技能教育的核心地位,避免重复教学和无效教学。改变现有理论教学将知识和技能教学割裂开来的教学模式。

在大纲内容上应把专业基础课与技能专题进行有机联系的合并,学科类同的理论知识,属技能专题操作前预知的理论知识均归并到技能训练专题中,以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去求知。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通过科学合理取舍、组合产生一门新型课程。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教学重新整合归并为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专业综合技能模块、岗位技能模块。

1.专业基本技能模块教学。将电子技能、电工技能、电子测量与仪器,整合融入到电子专业技能训练中,在开设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相应的技能课程。将理论分析知识融入到实践技能中去。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电子CAD合并到电子EDA技能训练中去,同时承担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一部分电路仿真实验验证专题,弥补实验室仪器设备缺少和有的电路实验不易做的缺陷。将电子电路设计、微控制器应用基础纳入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题中。

2.专业综合技能模块教学,模块设置面向就业市场,选择需求量大的岗位作为综合技能训练课,让学生面向职业岗位选择余地更大,灵活性更强的技能课学习和训练。

3.岗位技能模块教学,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相结合。组织学生对工作前职业岗位技能进行专题式培训,以企业需要工种的岗位技能为核心,辅以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

二、构建“专题制”模式,实现理论技能专业化教学

“专题制”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按技能类型分成若干个专题,以每个专题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工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体化教学。每个专题模块的专业理论内容和操作技能的授课辅导均由同一组教师承担,这有利于教师花更多的时间研究专题内容,不断总结提高,创造精品教学专题。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模块整合和学科归并,给专题的内容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它承载多重的教育功能和目的,专题的设置是在原有知识和技能内容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组建起来的集成新型教材。以建立起符合职业岗位要求,适合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专题教材,退旧引新,以解决教材滞后的问题。

但“专题制”教学实施的最大难点在于教师的转型。一些教师在学期内面对多项技能专题把握专题量和专题内容不准,造成泛泛教学,影响电子技能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存在的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1.建立学科带领制,确定电子学科带头人,针对市场就业岗位和教学对象,切合实际地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组建电子类技能专题库群,不断丰富和完善专题的内容。

2.依照专业岗位不同设定专题教学内容。负责组织落实专题教学的实施,分段检查专题教学情况,完善电子技能教学实验组件,为专题制教学创造条件。

3.通过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让更多人参与到技能专题的教学中。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专题教材编写,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4.推行学分制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快建立起用人单位工作岗位需求的调查反馈机制,建立多项工种鉴定考核机制,使教学培养目标有方向性和指导性。

5.通过尝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试验,把学校办到工厂,把工厂变为技能实训学校,使企业、学生、学校三方都受益。

总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养机制应根据市场及行业特点进行修正,加强适销对路的专业技能培养,改变单一的结构,朝专门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还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内容面向就业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可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质量,为祖国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振瑜.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0,(01).

篇(4)

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武汉富士康、鄂州电信分公司、湖北大为电子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及武汉市中夏无线电厂等主要合作企业用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随着产品升级、新技术不断采用,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发生了变化。目前,企业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群是:电子电器产品生产及管理、电子电器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

(1)电子电器产品生产及管理岗位群:主要有电子电器产品(如家电、通信产品等)的生产、装配、调试、检验、设备维护和生产管理,以及电子产品的技术研发等岗位。特别是生产线的关键工艺岗位(如SMT操作)、检测与质量控制岗位、重要设备的维护岗位,高素质技能人才更为紧缺。

(2)电子电器产品销售及技术服务岗位:主要有电子电器产品的销售、维修(特别是高端产品,如平板电视等)、电子设备运行和维护等技术岗位。其中高端产品的技术服务岗位,高素质技能人才更为紧缺。

课程体系的形成

按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德、技并重”的系统化课程设计理念:“工作过程导向、真实任务驱动”的课程开发模式;“知识系统化、技能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本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领域三部分组成。

1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设置

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纳出了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版、单片机小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整机检测与检修、电子产品装接的规划与实施、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等7个行动领域,转换成7门对应的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

2构建适应“三结合,三融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电子信息“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指导下,广泛开展专业调研,对应用电子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群)(电子产品装接工、电子产品制图制版员、电子产品工艺员、电子设计助理工程师等),进行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的描述,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焊接电子电路、装配电子电路、测试电子电路、检验电子电路、维修电子电路、设计电子电路、使用仪器仪表检验电子设备等)。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成“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等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得到“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将典型岗位要求的知识能力要求和职业认证标准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融合,构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单项专门操作技能训练、单项专门设计技能训练、系统综合技能训练的技能系统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操作专门知识、专业设计专门知识、知识综合运用的知识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两个系统化。

3引入电子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

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以及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将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单片机快速开发、电工、电子产品装接、电子产品制版及SMT等6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课程开发,引入电子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调整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

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按照“三结合,三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专业课程教学要充分按照“他方中心”及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实训教学与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同步,探索试行多学期、混合分段教学组织模式。打破一学年两学期的设置传统,按照企业的生产需求,灵活调配学习和工作或实训时间段,系统地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统筹安排,柔性管理。

1混合分段式教学组织

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分班交叉实施校内学习和企业生产实训,缩短与企业生产实训密切相关的课程校内学习周期,增加“厂中校”教学时间,将课程教学和考核渗透到校内外产品生产过程之中。

比如,将《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分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三段,在第二学期集中六周,每周18学时完成第一段的一体化教学,下阶段如果是企业产品生产旺季,就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到产品生产淡季安排学生集中三周,每周18学时完成第二部分内容的一体化教学,高频电子技术则放到第三学期集中三周,每周18学时进行教学。

2推行“项目教学、任务推进、小组学习”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项目教学、任务推进、小组学习”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体系。以项目为课程教学的载体,将每个项目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出现,学生以2-4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学习。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给定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的性质和目的,学生查阅学习指南和教学参考资料、拟订实施方案并讨论可行性)、媒体播放或实物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按照方案完成工作任务)、知识链接(必需够用的知识)、技能考核(技能、知识、素质)的过程进行。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实现“教学做”合一。

篇(5)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技能实训;教学

一、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1.课程特点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理论与实训紧密联系的课程,在实训及工作中,离不开对电子的基本概念的正确掌握、各种计算公式的适当运用及各种安全规则的遵守,否则很能完成实际操作,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例如测试插排的电压,这貌似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但测量仪表的选用和档位的选择,都需要电子理论知识的支持,否则不但测不出电压,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又如,我们在设计电路时,对于选择何种元器件,元器件的参数是多少,能否符合达到电路的设计要求等问题,都要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

2.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论知识较为繁杂,元器件众多。如电阻、电容等都有不同的参数、极性及测量方法。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中职生而言存在着很大的学习困难,面对枯燥抽象的专业理论听不懂者居多。很多学生对其不感兴趣,乃至产生畏难和抵触的情绪,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很不乐观。学生在学习中品尝不到成功的快乐,就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则常因自己的辛劳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感到失望和沮丧。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面对繁杂基础知识兴趣不高,而实训时又因理论掌握不好而无从下手,提不起兴趣。因而现在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普片存在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特点。中职电子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目标主要是:元器件的测量与识别、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电子线路安装、设计与调试、对不正常电路进行故障分析和排除故障等。因此很多教师老式的教学方式是,首先进行第一阶段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最基本、最简单仪器仪表及元器件的识别,讲解电路工作原理,第二阶段才让学生安装及检测实际电路,这就使学生原本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的抽象难懂。等到学生参加实训时,早已经把原本就没能理解的理论知识忘光了,在实际操作中只能机械的模仿老师的教学,对电路的功用及出现故障后如何解决都一窍不通。

二、教学的改进

传统教学中电子技能训练一般是安排在理论教学后进行,技能训练和理论互相脱节,学生难以确切了解所学内容,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不显着。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学中能力本位的特点,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实习车间、实验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1.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专业课教师需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和信心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方式、手段将知识趣味化,不管是技能训练还是理论学习都必须先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乐意去做,让学生从中获得乐趣,从而将趣味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之功效。例如在制作声控彩灯时,一开始学生兴趣不高,因电路要采用220V的交流电,部分学生还产生了畏惧心理,不愿动手。可当其中一名同学制作成功,在实训室里一边放歌测试电路,一边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时候,其他同学也纷纷提起了兴趣,动手制作,有的同学甚至到了下课时间,也不愿意走,电路遇到故障,也积极主动的向老师请教。元旦晚会上,他们把作品挂在舞台上,为晚会增添色彩,还得到领导的表扬,学生们高兴极了,学习热情高涨,有些还主动要求参加电子兴趣小组。

2.教学方法的改进

有的老师习惯先把电子元器件一股脑的全教给学生,再进入到电路的实训练习,尽管电阻、电容等都是最普通电子元件,但对于没见过这些元器件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学生很难有感性认识,很难想象元器件到底学了能干什么!而且由于元器件的知识较琐碎,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实训-理论-再实训”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整个教学目标分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先让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兴趣电路,当然这些电路要根据我们接下来要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实训让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电路及提出实训时遇到的问题。

第二阶段,根据实训的内容,讲解电路有关的理论知识及电路测试所需的测量仪表,并讨论分析同学们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阶段,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检测电路,使学生掌握规范操作的基本要领及借助仪器仪表检测的方法步骤,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将现场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为辅助作用的教学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基础知识。

3.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巩固学生已掌握的技能和继续提高其学习兴趣,我们应在课外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电子制作和维修兴趣小组,教师带队到校外义务维修或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电路,如声控彩灯、循环彩灯、声控开关、防盗报警器等。制作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性到创造性。制作电路的选择要注意考虑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制作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以上是笔者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电子专业知识内容较深、较广,学习难度较大,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技能教学的质量,还需要电子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少光,刘继红.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6

篇(6)

论文摘 要:电机电器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要引导学生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学会应用电工电子技术分析、处理并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电工电子技能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竞争需要。一般来说,电工电子技能的学习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在此阶段学习的是电工电子理论知识;第二阶段是联结阶段,在此阶段学会完成电工电子技能的方法;第三阶段是熟练阶段,在此阶段掌握技能中的技巧。由于学生在技能学习的第二和第三阶段之间往往会出现一个抗拒训练的消极心理[1],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通过恰当设置训练指标、优化训练组织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保持训练的积极性。

1 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中职生十五六岁,情感趋向深刻、稳定,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他们往往对简单的、有趣的操作愿意练,对难的、枯燥的操作却不大情愿。而电工电子技能学习有的简单,有的难,有的比较有趣,有的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在实习指导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电机电器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要引导学生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学会应用电工电子技术分析、处理并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 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就会产生进取的精神[2]。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地进行课堂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1)通过实物演示激发兴趣。交流电动机是电能的主要使用者,尤其是交流异步电动机,它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使用性能好的特点,用途极其广泛。电动机的定子和转子之间没有电的联系,为什么定子通三相交流电流,转子能够转动起来呢?这是因为定子有励磁绕组,转子有闭合回路,定子和转子之间有气隙磁场。当定子励磁绕组通电后,在气隙中建立旋转磁场,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在转子导体中产生电流,从而使转子获得电磁转矩输出机械能缘故。在技能教学中同样要充分运用教具、实物演示、录像、多媒体课件等优化组合进行直观教学。直观教学,不仅可以从生动的物理现象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电工技能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见习操作技术,学习正确、文明的操作方法。

(2)将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以保持兴趣。在电子线路的装配中,焊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把元件牢牢地固定在线路板的一定位置上,而且能保证元件与电路的可靠接通。因而焊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电路能否正常工作。掌握焊接技能,显然是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焊接元件时,焊点应牢固、光滑,切忌假焊,但学生在焊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假焊、漏焊、焊不上、焊不牢、焊点带尾巴、焊点脏等现象。如假焊是比较难发现的,检查时可用镊子夹持元件、管脚轻轻拉动,如发现摇动应重新焊接。对晶体管的焊接,一般在其它元件焊好之后进行,焊接前先将管脚辨别清楚,并在各管脚上搪一层焊锡,焊接速度要快,以免烫坏晶体管。将焊接工艺与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子线路维修技术联系起来,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焊接技巧。

(3)重竞赛以激活兴趣。中职生年龄,喜欢比拼,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组织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竞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促进理论的学习,形成理论与实践操作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当然,在竞赛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优差搭配,优差并进,充分发挥及时反馈、评价、调控在技能训练中的积极作用,要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错误何在。当然,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只有学生自愿地进行学习,自愿地接受训练、强化训练、反复训练,并在接受知识和操作训练中得到满足,技能才能得到快速提高。

3 讲求教法

电工电子技术是知识性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会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操作,通过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对知识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训练,逐步形成操作技能。因此,教学方法必须尊重技能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启发式、对话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1)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所谓“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如电动机的故障现象:通电后电动机转动,但无异响,也无异味冒烟。分析故障原因,可能是四种情况之一:①电源至少两相未通;②熔丝至少两相熔断;③过流继电器调得过小;④控制设备接线错误。处理方法相对应的也有四种:①检查电源回路开关、熔丝、接线盒是否有断点,修复;②检查熔丝型号,熔断原因,换新熔丝;③调节继电器整定值与电动机配合;④改正接线。学习开始时,先呈现一种现象,让学生略加思考和理解后,再向学生提出故障原因和处理方法,检查学生对这段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如果学生分析正确则转入下一段教学内容。否则将转向相应的分支程序进行补充化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

(2)从“浅”、“用”、“新”的原则出发。维修电工的日常工作是进行各种电气设备、配电线路和控制线路的维护、故障处理及检修。对维修电工来说,除应当了解必需的电学理论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掌握实际的维修技能和操作工艺知识,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应从“浅”、“用”、“新”的原则出发,注意避免过多的理论分析和原理阐述,注重修理工艺和技能的训练。如电动机的嵌线工艺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必须小心谨慎,如果粗心很可能造成返工或留下故障隐患。下线,必须按照槽数、极数、相数等已知条件,按照一定的方式下线入槽。既可采用讲解—示范—练习,也可示范—练习—讲解。讲解、示范、练习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盲目的尝试和猜测,提高训练的准确性和快速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EDA 一体化教学 教学方式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即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最新成果而研制成的电子CAD通用软件包,主要能辅助进行IC,电子电路,以及PCB三方面的设计工作。利用EDA工具,人们可以将电子产品从电路设计、性能分析到设计出IC版图或PCB版图的整个过程都在计算机上自动处理完成,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因此,可以说EDA技术是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EDA应用技术》是一门集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于一体的专业课程。

然而在很多院校的实际教学中,《EDA应用技术》这门课程却被分成了理论教学和集中实习两个阶段单独进行,理论教学阶段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大,集中实习阶段学生又忘了所学理论内容而不知如何操作,大大削弱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基于此,笔者对《EDA应用技术》课程大胆地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任课教师一体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选教学内容,适当处理教材。

《EDA应用技术》融合了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等几大部分内容,内容多而学时少,如果在一学期内(课程分配60学时)完成全部内容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多而杂,不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技工院校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后续课程的需要,我们对教材做了适当的处理。

1.针对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特点,删除了部分内容,确立了以电工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为骨干的课程体系。

2.对于前面课程已经学习过的和一些直观易懂的内容,采取简单介绍或者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

3.对于重点部分内容,围绕课程知识,以模块化的形式重组内容,使之适合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重点详细讲解。例如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总结为八个任务:①晶体管伏安特性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②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③负反馈放大器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⑤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⑥低频功率放大器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⑦直流稳压电源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⑧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

二、融合教学场地,配置相应设备。

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的配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院在教学条件的改善方面加大投入,根据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相继建成了配套的教学场地,配齐了实验实习设备,具备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条件。如:给《EDA应用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了40台计算机,并在每台计算机上都安装了课程仿真所需要的软件和电子教室软件管理系统教学工具,为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改进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还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的学法,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迅速转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道,使他们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大内动力。

1.以旧引新,引导学生迅速入门。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了一些基础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实用性的知识并进行仿真验证,所要学的内容与学生已学过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是以前所学内容的扩展与延伸。通过以旧引新,或是以生活中具体的例子引入,可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也使学生提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做好铺垫。

2.边讲边练,理论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交叉进行。根据课题任务内容的不同,以技能形成为主线,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集体授课与示范、分别指导的方法进行。

3.注意课堂气氛的营造,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采用讲问结合,突出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操作,通过询问使学生掌握核心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重视课堂总结,使学生养成回顾知识的好习惯。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因此每个任务的总结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总结,可以梳理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通过总结,还可以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

四、加强教学考核,严格效果评价。

教学考核和效果评价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掌握得如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效果如何都将通过这一环节来确认,它既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终点,又是教学过程不断向前发展的起点。

1.加强考核。一是对学生的平时、综合考核要客观公正,达不到要求要重新练习,重新考核;期末理论知识考核采用闭卷考试,以百分制计分;期末技能水平的考核采用规定课题、公开标准、单人考试的方法进行,采用百分制计分;平时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技能水平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三项加起来即为该生的期末总成绩。二是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控制,教师既要按时完成教学课题,又要保证学生达到知识和技能训练目标要求。

2.加强检查。教学管理部门经常以听课、检查教学资料、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以及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加强教学管理,及时解决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严格效果评价。请兄弟院校的教学专家来校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检查教学文件及资料、检查教学场地及设备、听取教学管理部门及理实一体化教师的体会汇报等形式,确保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既定目标和效果。

综上所述,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任课教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边讲原理边练习,知识与技能同步提高,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践,对《EDA应用技术》课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