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23-10-07 15:44: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 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我国砂石行业产业链现状研究 中国农业产业链主体协调的现状与整合探析 浅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链组织的研究评述 农业产业链的企业效应 荷兰的创意农业产业链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浙江特色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农行实践 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国际经验 把握农业产业链金融的实质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研究 农业产业链的掘金空间巨大 浅析农业产业链构建 浅议我国汽车产业链中汽车营销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基于产业链整合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东营案例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问题分析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现状与发展优势分析 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相关环境分析 农业产业链的析取、构建模式以及升级路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韩农业人口10年后将降至总人口4.8%.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光州领事馆新闻[DB/OL]. 2009.09.10.http:///chn/lqxw/t583185.htm.
【作者简介】
肖小虹(1968-)女,教授,产业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上接第A8291页)[JY][CD152mm][HT]
【参考文献】
[1]赵茂林.“十一五”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的新思路[J].北方经济,2006.11.
[2]李锐.生态、人口、素质:三重压力下的西部农村贫困[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05.
[3]朱启臻.农村扶贫开发理念辨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对策;贵州绥阳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73-01
绥阳县第十二届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绥阳县今后5年的发展以实施“四化驱动”战略,实现“加速进位争先、打造百亿强县”的奋斗目标,建设“开放绥阳、效率绥阳、魅力绥阳、幸福绥阳”。为促进绥阳县农业现代化发展,通过调研,明确绥阳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1 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以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方法武装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与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农业产业化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单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户为基础,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综合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的过程[2]。
2 绥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绥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实践,绥阳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以现代烟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银花、生猪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格局。
2.1 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逐年发展壮大
截至2011年末,全县引导和扶持发展了以风华镇农鑫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6家;有遵义市实心人食品有限公司、绥阳县惠乐公司养有限公司2家省级龙头企业,有祥兴食品公司、绥阳县阳光牧业有限公司等7家市级龙头企业,有绥阳县贵辣食品有限公司、绥阳县大成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县级龙头企业。
2.2 标准化建设和无公害体系认证逐渐完善
2005年完成《绥阳县绿色生猪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绥阳县干辣椒(法国小刀豆、大白菜等)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2011年完成《绥阳金银花地方标准》建设。2004年完成1万hm2无公害蔬菜产地的认证,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点蔬菜生产合格县证书;2005年创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获农业部颁发的证书;2008年通过绥阳县阳光牧业有限公司“回归”鸡蛋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风华镇鱼子孔养鱼场获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绥阳县乡村旅游示范点;2005年至今已通过白菜、萝卜、辣椒、番茄等8个品种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无公害品种认证。同时,开展了绥阳“金银花茶”、大路槽“林山红”生态土鸡等农产品品牌注册。
2.3 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全县年烤烟种植面积达5 000.00 hm2、年辣椒种植面积达1.37万hm2、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6 866.67 hm2、金银花种植面积达4 066.67 hm2。有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贵辣食品有限公司、乡里乡辣椒制品有限公司、裕华魔芋加工有限公司、屿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贵州银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多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为提高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创建品牌打下基础,为绥阳县农业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2.4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是通过实施现代烟草建设项目,建设工厂化育苗大棚34个(8万m2),修建了烟草主产区的公路、配套水池、烘烤房的现代化改造,使烟草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二是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5.16万kW。三是正在建设农业资源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及信息系统,为绥阳县制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农业资源调查等起到积极作用。四是保供蔬菜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建设2 048 m2的蔬菜温室育苗基地、1 200 m3的冷库等基础设施。五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采集已基本完成,为全县科学配方施肥、提高生产能力奠定基础。六是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正在建设完善,可实现动物从出生到餐桌的信息追溯,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证。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正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得到更可靠的保证。八是招商引资,引进建设绥阳福润公司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贵州绥阳绿洲农产品商贸城项目,将为绥阳县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 绥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是分散的农户与广阔的大市场联接的桥梁和纽带,绥阳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较快地发展,但始终没有摆脱经营规模小、利益连接机制散、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状态,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能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3]。
3.2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联结不紧密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不稳定,利益纠纷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订单生产的数量少,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二是农民不能从龙头企业得到资金、技术等服务;三是加工增值的好处及流通环节的利润一般由企业所得,农户很难分享。
3.3 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效益难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贷款风险大,企业又缺乏资产抵押。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考虑,在龙头企业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导致企业资金短缺,产品只能粗加工上市,产业链条短,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品牌效应和产品知名度不高,企业的效益很难得到提高[4]。
4 推进绥阳县农业现代化经营的对策
4.1 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能力
4.1.1 抓好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将现有小规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向大规模企业;二是利用民间资本,引导种养营销大户向龙头企业发展;三是创造宽松环境,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龙头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培育发展一些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5-6]。
4.1.2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品牌。一是加快推进绥阳县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识、产地、产品、质量认证;二是研究制订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四是以烟草、商品蔬菜、辣椒、金银花、生猪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抓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4.2 加强引导,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4.2.1 推行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统一制订和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在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经济组织之间加强互相协调、互相沟通,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
4.2.2 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农户双赢。一是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社员监督。二是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三是发展订单企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条件下,规范企业与农户双方的义务与权利。
4.3 强化政府的服务指导,营造龙头企业发展的环境
4.3.1 加大协调指导力度。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的协调指导力度,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服务工作,使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4.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力。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兴办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4.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是将产学研、农科教结合起来,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引进、推广重大关键加工技术,健全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更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与企业、农户对接,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把农业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二是加强农民、技术工人、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三是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
4.3.4 抓好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种协会的发展。按照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民兴办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4.3.5 加大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龙头企业的监管力度,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对不符合条件的取消龙头企业资格,使龙头企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4.4 加大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做好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精心组织龙头企业及产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交易会,提高知名度。
5 参考文献
[1] 张雯,张广胜.农民增收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途径探讨[J].农业经济,2012(1):11-12.
[2] 张羽芬.秀山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2,6(2):44-48.
[3] 杨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1):18-20.
[4] 胡丕富,王世琴,王吉凤.当前外资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J].金融纵横,2012(1):36-38.
关键词:农业产业;电子商务;契合度;前景
一、农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农业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商品或服务的出售、电子支付、物流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过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广泛性、互通性实现了快速可靠的电子化商务交流。以此为例,农业电子商务就是以农业生产和贸易为基础而发生的农业产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农业产品推广、管理、买卖交易、物流和客户关系维护等,利用网络系统作为支撑,对农产品从生产到完成销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的过程和方法。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与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息息相关,但是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迟缓。虽然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补贴和鼓励政策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这种政策的持久性和实用性并不强,补贴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更没有办法建立健全的农业产业模式。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归根结底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是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是我国自古以来都以种植业为主,这是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造成的。传统观念中,五谷基本上代表了农业产业,虽然其他种类农业产品都在建国以后也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整体上比重还是非常的少,达不到均衡发展的规模,有很多农业产品需要进口,达不到国内需求状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不规模。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和西方社会的最大的差距;我国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产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不能形成规模化,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中的工业现代化和销售、管理层面向现代化发展,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三)生产效率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低;这和上面讲到的第二点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家庭式的农业生产制约了农业发展之间的互相协助和发展,造成了现在机械程度底,效率低下等突出的特点,家庭小农经济是我国现在农业产业的主要模式。
(四)市场化发展效率低。农业产品中相当一部分产品的销售都要有季节和保鲜方面的考虑,所以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产品不能更加合理高效的完成整个流通过程。这也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进程。
三、两者契合的意义
农业产业是关乎国民生活日常的重要产业,农业产业发展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问题。电子商务是已经被证明改变了中国很多产业格局和产业发展的极有效率的发展平台,所以在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瓶颈的时候,与电子商务的契合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契机。新鲜血液的注入会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农业产业和电子商务的契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农业产业链十分长而且复杂,而且农业产业在现代技术手段上的落后造成了农业产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给涉农的企业甚至到一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电子商务可以搭起一座信息交流的桥梁将市场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农业产业的各方手中,企业通过网络安排生产、宣传、分配资源;互联网将所有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各方的手中,缩短了所有相关商户之间的距离,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营销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农业产业的效率。
(二)打破传统限制。农业产业传统中交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地域限制极为明显;而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产业中各地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的市场限制,形成了国家级甚至跨国市场体系,是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三)实现农业产品流通和产业的规模化。电子商务采用的网络化的交易平台可以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集中在一起,集中形成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以在一起将各自的少量的产品集中起来与物流配送中心合作,进行批量化的配送,使得农民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利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且弟子商务平台上规模化的需求的会使得农民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社或者是成立企业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统一定价,质检、分级,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使得农业发展达到新的层级中去,规模化的实现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产业有质的提升。
四、实现两者契合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农村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已经被证明改变城市生活和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是否也能去改变农业产业的发展呢?农业产业和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都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就要求电子商务要能够与农业产业有很好的契合度才可以,所以必须要解决目前阻碍两者契合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中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较低的集中化表现在生产单位大部分都是较小家庭单位等,造成没有集中的产品集散地,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没有形成统一定的产品标准来对产品进行定级和定价,所以就无法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模。这就要求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将先进的产业思想和产业文化植入农村农业产业体系中去,制定相关标准和品牌,以政府牵头农民组成企业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生产和贸易,形成集中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来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并且形成更加标准化的产业发展。
(二)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农业产业大部分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和小农经济思想的作祟也会阻碍农业产业集中化的过程,知识文化水平和思想的限制会阻碍电子化的进程,所以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对于实现农业产业的电子商务化契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中,政府的公信力是非常值得利用的资源,电子商务要发展,观念要先行,应该以政府为主导来对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知识思想灌输以及相关技术的培训,指导他们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的升级换代以及与先进电子科技的结合。
(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由于政府财力物力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相对成熟的城镇和产业中,致使农业产业没有资源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网民弄够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政府要能够合理的调配社会资源,将资源倾向在农村地区,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覆盖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扶持农业产业网站和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得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成本降低到合理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农业产业在我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农业产业在中国目前并没有形成很好的产业形势,所以农业产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会给农业产业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刚,王巍,石宇良,马兴.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对策研究[J].北京 农业,2011(03).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素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
根据河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全省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一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由1975年的26.72%下降到2012年的11.9%,下降了将近15个百分点,并且第二产业由1975年的50.32%上涨到2012年的53.2%,呈现出逐渐上涨的趋势,然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在1975年至2003年之间快速增长,上涨了将近15个百分点,2003年后逐渐呈现出平稳上涨的趋势,2012年河北省的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36.9%。河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与产业结构的一般演变规律相符,并且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比河北省与京津地区2010年到2012年期间的产业结构,可以总结出北京地区已经构建起较为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其主导产业为服务业,而河北和天津都属于“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但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天津高于河北。河北省的主导产业是工业,第二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较小,与京津地区相比较还是具有一定的差距的。河北省这种产业结构形式,让其与京津地区产业结构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优势,京津冀之间产业结构的依次差距奠定了区域产业发展和融合的发展空间和坚实基础。
二、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第一产业的竞争力较弱,大而不优。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生产能力也不高。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大,所占比重偏高的是粮食作物,而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则偏低,并且节水灌溉设备设置落后,缺乏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畜牧业所占比重较低,生产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和粗放,进而影响了经济效益。其中渔业产值比重也远远低于沿海省份和全国水准,没有充分发挥出沿海资源的优势。除此之外,河北省农业生产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农产品没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主流企业也主要是小企业,进而影响了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京津冀农业的协同发展。其次是第二产业急需转型升级,大而不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建材、石化和钢铁等“三高”传统行业。轻工行业技术发展和整体装备还比较落后,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较慢,并存在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少领军的高端企业以及具有知识产权的特有产品,大部分的企业都属于全球价值链的低区域和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低端。河北省虽然钢铁产业一直是全国的产量榜首,但产品存在发展方式相对落后以及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情况,导致其附加值较低。河北省工业发展和资源环境削弱的矛盾会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减少和相关政策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再次是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所占比重较低。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在2012年达到10046.8亿元,仅仅是山东的43.65%、江苏的36.88%以及广东的32.67%,并且与全国平均数值相比将近低于13个百分点。河北省的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是以盈利能力较弱的传统服务业为主,大多数的传统服务产业经营规模较小,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也不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总体的经济效益不高。
三、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因素分析
(一)地方政府因素
地方发展程度受政府职能效益和政府服务水平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需要通过高效能、高效率的行政管理队伍和政府服务来实现。因此,政府的科学管理水平以及高效的运行制度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并加强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目前地方政府仍存在服务态度差、程序复杂、职能履行不到位等不足。政府过多的干预会遏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在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应不断地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给予转型企业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加强对企业发展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监察。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制定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支持政策,保证审批质量和速度,加强审批工作的时效性,鼓励企业进行新兴产业发展,给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资源影响因素
第一,河北省人口众多,交通发达,并且资源十分丰富,地理位置具有很大的优势,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也适宜,这都为成为农业大省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进而具有丰富的农产品产量。除此之外,河北省的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航运、公路以及铁路的发达方便了资源的运输,进而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例如石家庄医药制造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一直良好地在发展;唐山钢铁业强盛,具有丰富的钢铁资源,并且河北省各地都与京津经济圈构建起完备的物流体系和贸易体系。然而河北省的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发展较弱,虽然具有天然旅游资源,但没有进行充分的开发,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业。第二,河北省的人力资源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劳动力受教水平相对较低,高校数量也相对较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再加上北京和天津的都市诱惑,导致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外流。而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大批的人力资源,所以应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蓄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国平,张杰斐.京津冀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90-96.
[2]刁琳琳.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问题[J].领导之友(理论版),2016(23):54-62.
关键词:花木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北碚区
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7103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及新农村环境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园林花木需求旺盛,花木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地花木产业蓬勃发展。重庆市北碚区气候温暖湿润,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以“中国花木之乡”――静观镇为核心的全国花木重点市场,对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花木产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当前花木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基础,打造北碚花木产业特色和品牌,提升花木产业档次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思考的问题。
2发展现状
2.1花木产业概况
北碚花木栽培始于南宋时期,已有800年历史,是全国花卉五大流派之一川派花卉艺术的发源地。随着改革开放,北碚花卉苗木生产以静观镇为中心,逐步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5年底,该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6.6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等4大系列900余个品种。该区共有花木公司70个,花木专业合作社250个。2015年实现销售额7亿元,花农人均花木收入达到17000元。花卉苗木已成为北碚生态农业新的亮点与经济增长新引擎,是北碚现代农业的一张“金名片”。
2.2北碚区花木产业发展新时期的特征
2.2.1生产经营产业化
北碚花木产业由农户零散种植向专业合作社、公司、龙头企业等规模化发展 ,形成了大户引导型、公司+基地+农户型、花农+中介组织(合作社、协会)+公司型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营销方式由单纯的卖苗到参与园林景观工程建设;营销手段由传统模式的随街兜售、店面售卖方式一跃进入互联网阶段;逐渐催生一批基地在农村、办公在主城的现代化花木企业。如双塘的草坪,就以草坪合作社的模式,带动农户培植草坪,统一草坪包装规格,合作化统一营销,实现草坪生产经营产业化发展,使草坪生产走向良性循环。
2.2.2专业化、品牌化意识增强
随着腊梅花茶、腊梅礼品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北碚花木产业逐渐树立起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尤其是花木生产户逐渐意识到一户多品种生产弊端,只有规模化才能推出拳头产品。在花木生产时考虑市场对品种的需求,选择受市场欢迎的新品种。同时,积极提升花木生产技术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花卉苗木品质。如多彩园艺,引进浙江森禾的工厂化生产管理技术,专业生产金森女贞、红叶石楠等彩叶植物,给花乡专业化生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2.3复合型经营业态初显
受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推动,近几年花木之乡已萌生出一种集花木生产和花卉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业态,如陶花园、花漾溪谷等就是有代表性的精品园。既使花木生产附加值增加,又带动地方旅游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前景广阔。
3存在的问题
3.1花木产能过剩
伴随前几年重庆森林工程建设对苗木市场的严重透支,接着又是房地产市场趋冷后对苗木市场的打压。北碚花木生产整体出现产能过剩已是不争事实。部分花农已现弃花种粮的苗头,部分租地种花的大户在人工费增加、土地租金增加、而销量下降的三重压力下,正面临去留不定的窘况。
3.2品种结构不合理
跟其他花木之乡的“一村一品”相比,北碚花木产业可以说是个中药铺,什么都有,但什么都抓不齐。某一个品种的某一规格如果需求上千株,可能需要询问几十家种植户,花费几天时间。这严重阻碍了花木产业的产品化和信息化销售渠道。同时,还存在大路货多,名贵品种少的问题,这大大降低了其市场竞争力,不利于花木产业的长远发展。
3.3生产技术落后
缺乏科学合理并跟市场接轨的花木产品的标准,使花木产品的修剪、定干、成型标准不一,形态万千,跟邻近的成都花木相比,如在紫薇定干、桂花成型方面,北碚花木落后很多。导致同样规格和投入的花木产品,往往市场价不及成都货的1/2,经济效益低下。
3.4花木发展后劲不足
有的龙头花木企业已转向多行业经营,留下的小型花木企业和花农已出现发展后劲不足的兆头。 两江新区对原有花木种植区的征地使花木种植面积开始下滑。同时,受上游企业资金链紧张的传导,近年来花农花款回收困难、相互欠债甚至赖账的现象已悄然出现。花木经营“先销后付款、一年一结账”的传统诚信正在遭到风蚀。
4发展对策建议
4.1实施统筹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碚不仅立足于花木之乡的规划,更要将重庆“生态向北”的理想羽化成现实。结合两江新区的规划,开辟柳荫、三圣、金刀峡一带新的花木产业基地,山下利用特色产业项目支持,大力发展花木精品园建设;山上利用退耕还林政策,成片种植腊梅园和果园。对花木企业的种植扩张,鼓励企业核心区在北碚,拓展区在外区县的新型花木发展模式。并结合沿线的旅游点合理分区布局,打造成花木生产和花卉观光旅游的新区。
4.2拓宽花卉苗木业的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扶持
充分利用北碚区种苗站、北碚区花木协会等平台优势,加大对花木产业的技术支持、政策引导。同时,政府要加强对财政与信贷的支持力度,在专项资金、农发资金、贴息贷款安排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对信誉好、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的重点企业和项目要优先提供信贷补贴,疏通融资渠道。
2016年7月绿色科技第13期
伍方洲:重庆市北碚区花木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资源与产业
4.3优化品种结构,打造特色花木品牌
为了消化北碚花木产业过剩产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应加大力度对花木产业品种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改善当前大路货多,名贵品少的现状。结合北碚自然、区域位置和社会经济优势,培育优势产业、打造拳头产品,避免结构雷同与低水平重复。在静观镇等基础较好的花卉苗木主产区,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特色花木产业园。此外,继续开发罗汉松、腊梅等传统品牌,引导花农发展小型盆景加工,增加花木种植单位面积产值。包装推出一批花木品种品牌,既能代表地方特色,又能适应市场需要。
4.4搭建苗木交易平台,加强市场建设
北碚区花木产业发展存在信息不灵的现状,农户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及时掌握,往往导致盲目生产以及产品滞销等问题。通过筹建北碚花木生产交易网上平台,及时传递政府对花木产业的相关政策,及时当地和外地对苗木需求信息,搭建花木销售、技术交流的资源共享平台,将对农户花木生产种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培育消费市场是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北碚花木除了目前现有的腊梅节,可以增办多个赏花节,将花木文化通过营建、包装、推广而成为重庆市的一张名片,引导市民对花卉苗木的购买意愿,进一步开拓花木市场。
4.5加大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与西南大学、市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利用北碚乡土自然植物资源优势,加大对地方特色新品种的筛选培育,探索新型花卉种植,如药用花卉、保健花卉等新品种的开发。另一方面不断巩固和提升产业原有优势,如继续传统品种素心腊梅的产品开发;改进传统盆景的盘扎及造景方式,选材更广、体量更小、造型更灵活,既弘扬传统工艺,又使其升华成熟。此外,还应制定北碚花木产品的标准,指导花农实施标准化生产;同时积极开展花农培训,提升花农的生产种植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晓东,苏雪痕.中国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J].河北林业科技,2005(4):134~137.
[2]冯德珍.静观花木后来居上:重庆北碚发展花木纪略[J].中国花卉园艺,2002(21):20~21.
[3]曾锋.解放思想与重庆市北碚区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江东花木及旅游农业产业带发展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144~145.
[4]丁廷发,殷绚文.重庆静观苗圃花木产业化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5):3708~3710.
[5]林夏珍,陈高坤.浙江省花卉苗木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浙江林业科技,2008,28(3):86~90.
[6]丛日晨.北京地区园林苗木产业的发展思路[J].中国园林,2007(3):87~91.
[7]王蓉霞.成都市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8]廖建生,郑朝利,王利.沙坪坝区花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业,2008(4):35.
关键词:竹产业;发展现状;多元化产品战略;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S7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114-02
1 引言
正安县位于贵州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16个镇2个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全县总人口 65万人,国土面积2595 km2,2016年森林覆盖率60.2%,活立木总蓄积700万m3。境内水、土、空气无污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优越,是贵州省遵义市的竹产区之一,曾获“中国特色竹乡”“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等称号。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竹产业在正安县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中地位越来越明显,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竹产品、笋产品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到海外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深受消费者好评。
2 竹产业现状
2.1 竹资源概况
正安县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湿润的气候特点、肥沃的土壤条件,使得正安县成为遵义市及至西南地区竹种富集区之一,全县共有慈竹、苦竹、方竹、金竹、楠竹、雷竹、平竹、刺竹、水竹、箭竹等,各类竹子分布面积35万亩,分布最多的是方竹有21.7万亩,其次是慈竹有6万亩,楠竹3万亩,其他竹类面积4.3万亩。
2.2 加工与开发现状
正安县竹林面积大,种类多,但竹产业发展单一,笋用竹有加工企业,其他的材用竹如兹竹、楠竹等没有加工企业,只足限于林农自给自足利用于农业生产,或少量的竹编销售。竹产业主要有竹笋加工、竹编和竹材出售等。竹笋加工产业有以水竹、刺竹等为主春笋和以方竹为主的秋笋加工销售产业;竹编有以慈竹、楠竹等为主的背篼产业、竹席、竹工艺品等产业;竹材以楠竹、慈竹等为主的竹材销售产业。2016年全县林业产值19亿元,其中竹产业年产值5亿元,占林业产值的26.3%。在竹产业中竹笋产业的占70%以上,竹材产业占20%,竹编产业占10%。
2.3 企业与合作社现状
全县有方竹笋加工企业1家,有方竹专业合作社10余家,其中,正安县顶箐方竹笋有限公司,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实现产值14209万元,销售收入14011万元,出口创汇476万美元,上缴税收192万元,实现利润332万元。正安县庙塘正鑫竹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于2009年10月,注册资金108万元。合作社现有会员168户,入社林地3.865万亩,已改造方竹林1.6万亩,新造高标准方竹笋用林0.65万亩,新修林区基地公路35 km,在林区新建800 m2竹笋收购厂房3间,投入资金达300多万元。2016年收购鲜笋620余t,销售收入298万元。曾先后被评为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在2011年评选中国合作经济组织年度成就奖中,荣获“中国50佳合作社”称号。
3 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体系欠发达,资源开发停滞不前,资源利用率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竹产业以鲜笋和笋干销售为主,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以深加工,销售,服务为主的第二、三产业建设严重滞后,竹产品基本上未进行深层次开发,谈不上科技含量,资源增值的潜力未开发;二是资源优势利用不够,没有发挥竹类品种应有的潜力。能拿得出手、有一定效益的就是方竹产业,兹竹、楠竹等资源根本没有开发利用。三是以竹产业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基本是空白。目前,仅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有万亩竹海,但都没有真正的发挥其景观效益。
4 竹产业发展对策
在新形势下,必须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通过深化分类经营改革,实施分区突破战略,搞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竹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推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步伐。
4.1 明确指导思想,调整产业结构
全县要把竹产业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使产业脱贫一批落到实处。紧紧围绕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和加快发展这条主线。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竹产业,将竹产业作为全县优势林业产业,作业脱贫攻坚产业脱贫一批的重要载体。农村基本家家都有竹子,房前屋后,竹林成片,尽快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4.2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竹产业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上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扶持,更需要资金上的投入,首先,要充分利用全县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竹产业。其次,是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要以林业重点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为载体,大力发展竹产业。
4.3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提质升级。
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大、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骨干生产加工企业和大批稳定的专业农户;全县顶箐方竹笋公司专门负责方竹笋系列产品加工,但加工规模仍然不大,加工的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引资新建或扩建加工生产线,扩大规模。要在巩固已有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方竹笋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相关部门要为加工企业的新建或扩建提供技术支撑,为加工规模扩大后的产品品种、质量及市场销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形成龙头企业加产业大户的生产结构模式,实现产业的整体提质。
4.4 挖掘竹产品加工,优化竹产品结构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更多的竹产品,竹笋加工企业要加快产品研发,提高竹笋的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搞多元化产品战略,开发竹编、竹刻和竹工艺品等精加工产品。
4.5 抓好以竹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寻找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全县森林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将成片的竹海打造成竹海公园、在农村引领开发农家乐,发展竹林人家等。
4.6 加大投入、整合科技力量
加大优惠政策的投入、资金投入和标准化生产项目的研究等投入,除上级财政已安排的项目资金外,县财政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县扶贫办、县林业局、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要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方竹造林和低产林改造以及方竹笋加工企业倾斜,确保方竹产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制定主要品种的行业标准,加大市场信息研究A测的力度、确保信息畅通。
参考文献:
[1]谭方友,辉.贵州省竹产业发现状与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8,28(3):127~130.
[2]高艳平,董文渊,熊 壮.赤水市竹产业开发现状及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5,33(3):76~78.
[3]李 岚,朱 霖,朱 平.中国竹资源及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南方农业,2017,11(1):6~9.
[4]李智勇,王登举,樊宝敏.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12(4).
[关键词] 临邑县 农机机电 发展问题 推广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211-01
近年来,临邑县农机局围绕“十二五”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以“立足农机、科学发展”为理念,以“兴机富民、服务三农”为主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落实工作措施,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三五”开门之年打下了坚实基础。临邑县农机局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便民服务,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92万千瓦,农机总值12.4亿元,拥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37000余台,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77个,社员2100多人,成为了全市举足轻重的农机化发展示范县。
1 农机机电发展现状分析
1.1 农机机电发展推广的重要作用分析
首先,提要农业生产效率和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农机机电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机械设备生产能力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农机机电产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农机机电产业的发展可以帮助农民群众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作产品,实现产量和品质提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地区现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其次,降低农民群众劳作强度,解放生产力。农机机电产业不断发展不仅仅提升了农业机械的生产质量和效率,同时还极大的降低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几个人就可以完成几十个人甚至上百人的农业劳作,农村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极大的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农机机电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还能够极大的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进步;最后,农机机电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机机电发展解放了劳动力,从而推动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逐渐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农村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趋于优化,此外,农机机电发展促进了工业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企业和农业联系更加紧密,互补效应更加明显。
1.2 农机电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农机推广制度还不是很合理。在地区农机推广工作开展过程中,思想认知不够全面,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农机推广制度不完善直接限制了农机机电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最终对农业机械化产生不小影响;其次,农机推广费用不足。现阶段,地方政府对农机推广的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减少,农机推广工作困难重重。由于缺少费用不能购置先进的农机设备,农机机电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直接影响到农机推广的质量和效果。
2 农机机电推广对策分析
2.1 积极建设发展平台
建设农机机电发展平台,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加强合作,依托地区农机机电产业结构,按照地区农业生产实际,从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业运输机械、农业生产机械和配电机电等几大类型建设地区化的农机机电产业机构,实现农机机电生产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在农机机电产业机构中要始终坚持机构名称、资产归属、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不变的基础上,按照共同经营,互利互惠,统一协调的原则,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农机机电更好的推广发展。
2.2 强化制度建设,提高农机机电产品质量
首先,要严格执行行业标准,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现有的主导产品进行统筹管理和规划,逐渐实现农机产品和相关部件生产的标准化;其次,要严格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加大对无证生产企业的查处力度,禁止未获得生产许可证就开展农机生产的行为存在,确保农机质量;最后,要严格控制好终端产品生产企业数量,着力发展配套农机生产企业,从而形成一条完善的流水线,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
2.3 强化领导,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对农机机电产业的引导和推动力度,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中对农机机电推广工作提高认识,认识到农机机电技术和产品推广对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力度,用最先进的技术和适用性的技术去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设备。当前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农机产业有着现实的意义;其次,进一步强化领导。在新形势下,要加大对农机机电产业的领导力度,进一步明确农机局、农机机电产业办的管理自能和权限,从而保证这些部门能够为农机机电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农机机电办专业技术能力,为农机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具体的技术服务,最终促进农机机电产品更好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朴. 关于鄂州市农机化推广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J]. 湖北农机化. 2016(03)
[2] 周志丹. 论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1)
[3] 汪正良. 试析基层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思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