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阅读的步骤

小学阅读的步骤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7 15:44: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阅读的步骤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阅读的步骤

篇(1)

一、采取总―分―总的形式,以问题或任务推进内容学习

这是小学英语阅读课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案例】例如有如下对话文本:

Dad&Mum:Children,let’s go to the Nature Park!

Brother&sister:Nature Park?

Dad&Mum:Yes!There are many trees and flowers in the park.

Brother:Is there a mountain in the park?

Dad:Yes,there is. We can climb the mountain.

Sister:Mum,is there a lake in the park?

Mum:Yes,there is. We can go boating there.

Dad&Mum:And there is a forest,a hill and a river in the park,too.

Brother&Sister:Wow,how nice!Let’s go!

在处理这篇对话的语言信息时,设定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学生听一遍原文录音,设置一个问题:Where do they go?用以先初步解决粗略信息问题,即(skimming)。

第二个步骤是设定了一个任务 Listen, read and choose.(√)

用以学生通过scanning,获取细节信息。

【评述】这种处理方式是通过三个步骤,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是对语言信息的粗略处理,到细节处理,再到总体情感或语言能力的沉淀。在pre-reading部分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背景上的介绍。While-reading是学生自己阅读的环节,让学生去理解关键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完成一些任务,学生通过这三个步骤就能明确获得文本信息,并能有效获得阅读文本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采取辅助文本―主体文本呈现的方式,以信息量扩大来推进语言运用能力

【案例】上海牛津教材四年级英语故事“The mouse and the lion”一课中,通过再构文本的学习,在语境中理解词句,积累语言。

在Pre-reading阶段,先与学生谈论有关朋友的话题:Do you have friends?Who’s your friend?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friend?然后围绕主题“Friends”,将已学句型融入猜谜的文本中,将已学的词句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复习,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量。

在While-reading阶段,整体呈现故事,再引导学生理解体验关键信息,最后发散学生思维。外形差别这么大的狮子和老鼠,Can they be friends?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看故事的卡通,对寓言故事有一个整体感知。再进一步提出问题:How can they be friends?引起学生思考、探究。通过辅助文本和PPT的展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理解net,get out等词。

篇(2)

一、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有的放矢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每天都有数不尽的书籍、文章面世,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如不能有的放矢,那么所取得的效果难免不尽如人意,稍有不慎,还会适得其反。所以在面对出版物中珍珠与鱼目并存,积极因素与消极成分同在的状况,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就必须按照择优阅读的原则。在推荐阅读书籍前,教师应当认真审慎地选读品位高尚,能引领人积极向上且通俗易懂的书,才能让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营养和精神食粮。思想进步,内容健康,能够帮助读者塑造伟大人格、陶冶情操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能够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还能促进他们德育、智育、美育的协调发展;而语言优美、结构清晰,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和为人处世哲理的文学作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的书籍,则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写作知识的助手,也是他们陶冶人格情操的宝贵工具。

另外,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认知能力尚未健全完善,接受太深奥的知识时会相当吃力;另一方面,书籍本身即存在严谨的知识体系内在逻辑性,如高质量的科普及语文基础知识等书,其自身合理的内容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系统就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并呈现出由简到繁,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特点。这些书籍对于他们来说,犹如一座高峰难以攀登,如果他们的课外阅读活动没有计划、步骤地进行,那么取得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甚至学生还会产生畏难心理,乃至讨厌阅读。显然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外阅读效果,教师应遵循有序化原则。学生的读书活动的过程是有一定步骤和程序的,如古代先贤把读书过程分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步骤,近代学者也将读书活动设计为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程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注意读书的步骤及程序。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有条理地、有序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样才能使内化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序列化的特点,从而逐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重习惯养成

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有相对的稳定性。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提高阅读效果,所以教师指导课外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使之养成自觉的习惯。首先,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准备一个本子,读书中遇到了优美的语句、段落摘录下来,这样逐步积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能为写作积累素材。其次,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字词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在使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学会使用工具书能帮助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再次,指导学生固定读书时间。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较弱,难以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及时督导、指导合理调整学生的读书时间,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三、开展课外阅读,要极力营造氛围,开展多彩活动

好的环境造就人,“孟母三迁”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我校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中,通过蒙学文化墙、成语文化墙、古诗文化墙、经典名著文化墙,长廊诵读区、小书虫乐园、阅读展示台、读书园地栏、红领巾广播台,成立“新芽文学社”,组建《梦幻童年》校刊,为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场所和展示的舞台。

在读书过程中,为了巩固阅读成果,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如,“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小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课外阅读课堂需“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艰巨的过程,这其中既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更需要学生不懈努力。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生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外阅读作为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需要老师和家长从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兴趣,探索有效的阅读方法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课外阅读重在坚持,学校也需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搭建好展示平台,可以举办“朗诵会”“故事会”和传统文化精读等各种读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读书、交流的积极性。

篇(3)

1、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2、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二、课题提出的依据。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阅读量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篇(4)

文献标识码 A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合理地采用阅读方法,能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十分符合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其次,它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培养他们发现、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最后,这还可以增加不同学科的沟通和学习,让学习方法有了更常见的指导意义。

一、常用的阅读方法

现在比较普遍的阅读教学方法就是提纲挈领法。 即将一份学习资料划分为多个小单元,并对其进行简单的编码,再梳理和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知识中的基本原理、规则等,让整个知识的结构和层次清晰可见,既可以透彻地理解又有利于快速记忆。教师在引导时,应该以简缩概括、句段分析、整体阅读等步骤为出发点,重点指引学生准确有序地得到文字所转述的含义,并将所得的意义用恰当合理的语言简要概括出来,即搞清楚“讲的内容是什么?是如何讲的?”

例如:在学习“十进制计数法”时,教材通过对计数单位、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记数的符号――阿拉伯数字,数位和位值原则,数位顺序及数的分级等知识的具体阐述,明确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内容,交待了“十进制计数法”必须遵守的规则。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这些文字通读一遍,使他们能够初步的了解一下内容。接着让学生自由讨论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几层表述的,指引学生根据数的分级的顺序、数位和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和进率等来分层理解教材。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出每一层的具体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理解 “十进制计数法”。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小学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步骤。适当的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自主探寻新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听课时带着在预习中碰到的不能理解问题,就肯定增强学生听课的效率。课前预习同样和阅读有关系,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要预先给学生提出预习的内容和有关要求。甚至还可以设计几个有趣却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边预习边理解,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讲课前,还应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起到监督作用。

例如:“一个数除以小数”。就可以提出相应要求:仔细阅读数学教材上的有关内容,初步认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还设计思考题:①被除数、除数如何变化时,能使商不变?②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换算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讲课时,以上述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只需点拨,学生就已经能彻底搞清预习的内容,并且积极主动。

2.课后温习阅读

该学习步骤也是相当重要的。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强记忆,使知识不断地系统化,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反思学习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使学习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正确的课后温习策略,应有机结合了解题、阅读思考与回忆等步骤。仅仅解题,而在课后不去温习阅读会减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强度。所以教师要清楚地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相关要求,且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例如:弄懂了哪些知识?采用的是哪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新知识的要点之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新旧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目的

1.为引新而读

小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不仅应该有足够的准备,而且还应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合理地安排一个或几个阅读环节,往往可以引发学生的好问、好奇的探索心理,导致学生内部产生了认知矛盾的冲突,进而对知识有一种渴望。

例如:学习“平均数”时,教师要求学生首先通读教材,自己解决准备题:有三个笔筒里装着数量不同的铅笔,如何转移才可以让每个笔筒里有相同数量的铅笔?很快就有大多数的同学采用了“移多补少”的手段。这使很多学生在阅读准备题时,也阅读了教材中例题的解答方法。因此,就有了认知矛盾:当笔筒的个数在3 个时,采用“移多补少”还能快捷解决问题吗? 例题中的演示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和“移多补少”有怎样的联系?这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因为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已经是他们自身的所需。

2.为悟法而读

在学习完新知识后,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解题思想方法,进而让知识自身存在着更加宽广的迁移性而展开阅读。教师在引导这类阅读时,自己要具备自觉渗透的意识,还应该善于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之中,挖掘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例如:在学习推导周长公式时,就应该反思到:教材上运用了哪些办法将圆的周长换算为线段来进行测量的?教材中是运用哪种方法发现圆周率的?学生又是测量几次才发现的?进一步的让学生感悟到“化曲为直”的数学基本思想,以及从特殊至一般的归纳方法。

篇(5)

提及阅读,大家往往会联想到语文的阅读,对于数学的阅读则显得不以为然。实际上,数学阅读对于孩子的学习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具有相当水平的数学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亲近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及应用数学。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几点感悟。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对数学阅读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学生对数学学习包含兴趣时,学习起来将会事半功倍,可以促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进行转化。而创设情景就是一个很好提升学生兴趣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在问题创设过程中也应注意,问题的设置应做到精辟、具体、针对性强、趣味性强、难度适当等。教师可通过为学生设计与学生脑中旧知相矛盾的疑问,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譬如,在对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先从金字塔的奥秘开始讲起等。这样就可以起到吸引学生眼球的效果了。

二、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以“动”带读

所谓的以“动”带读指的是在读的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做及画一面。尤其是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让他们掌握边读边画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快速、更高效地解决好数学问题。譬如,在对“画平行线”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自行学习,让其浏览课文中的绘图的方法与步骤。接着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的步骤,一边看一边描画,试着画出一组平行线,并且比比课文中与自己描画的有何不同。最后数学教师再简要地进行小结。如此学生即掌握“平行线”的绘画方法,又懂得了自学绘画的方法。

(二)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指的是有的放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进而感知问题、提出问题。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和规律等相关内容的表述都非常简练且严谨,以至于让小学生感到枯燥、不易于理解。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设疑应做到层次分明且富有启发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出对他们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譬如“何种分数可以化作有限小数?”着重强调“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在第一遍的略读中教师可提问:此段话里边哪些话较为重要呢?如何理解呢?这时学生经过权衡会指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一句话是重点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一遍,要求他们想想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疑问,而有一些悟性较高的学生会意识到:为何书中要说是“一个最简分数”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变换一个角度来设问:如果换为“一个分数”的结论,这样以上结论还是否成立呢?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再一次进行精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读的同时边思考并试着列举三个典型例子出来。如此一来,学生通过设疑阅读的过程,发展了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以“比”引读

在读的同时,边进行比较能在知识的形成阶段,将知识分层次,并且系统性地进行区分与整理,能够让概念间、规律间及计算方法间的避免产生交叉、泛化与滥用的现象,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要点,进而为今后巧用知识做好铺垫。譬如,在学习“分数与除法”时,其中的例题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因受到分数定义的作用,大部分学生会产生疑惑:为何每一位孩子所分得的是块而非几分之几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做比较“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2个问题的不同之处在哪里,2个问题分别求的是什么?二者在意义与叙述方面存在什么差异呢?借助比较,小学生对于“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及联系便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今后遇到此类问题便能灵活对待了。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实际上,教师对预习的重视程度是相当高的,但是学生的实际预习效果怎样?对这一问题教师的关心程度明显偏低,并很少予以检测。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也就只是敷衍了事、走马观花了。那么要如何指导学生的预习呢?其实,更重要的就是教师应分步骤、分阶段地指导预习,并且设计相对应的预习习题,比如,教师可以要求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这4步来进行预习,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解决这四个步骤的问题。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现状,从初始阶段的预习新知慢慢转到数学思维及学习策略上来。

(二)读练结合的习惯

众所周知,实践操作能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很好的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其它课程相比较,数学这一课程更离不开实践操作与练习。在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倡读做相互结合及读练相互结合,其实就是让学生将已经初步感知的知识,应用到全新的数学知识领域中去,借助新的数学知识网络去诠释新的数学现象。该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再现,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记忆,此外,也能帮助学生将已经凝固的意识转化成能动的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生;基本功;阅读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84-01

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优劣。阅读不仅有助语文学科的学习,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同时,阅读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会读书、看报、习作和会说普通话。从语文课的特点来看语文课是读和写的结晶,语文课的表现形式就是字、词、句、段、篇;语文课的应用方式就是听、说、读、写;学习语文的方式就是理解和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结合,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结合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应该培养学生哪些阅读习惯呢?这都是从事语文教学的各位老师关注的问题。我建议大家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一试:

一、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第一、我们要充分运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和习作的基本功训练。要通过关注内容和关注内容的表达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不仅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而且能在关注内容表达形式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

第二、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孩子们会预习,会阅读课外书报。

第三、我们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密切结合起来,使孩子们在课内掌握好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学会阅读,形成阅读的能力。

二、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策略

1、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意义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其目的强调了传授方法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阅读教学中,这句话说明了学生无论在课内阅读,还是在课外阅读中,都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都必须遵循阅读的规律;都必须运用好阅读的方法。

2、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应遵循的规律。

对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要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阅读要求,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应该像培植盆景一样具有耐心、精心、恒心。

三、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来看,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1、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阅读三到位”的习惯。

对于这一方面的阅读习惯培养,我们必须在中低段的阅读教学中予以落实。在低段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借助汉语拼音学习普通话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阅读训练。所谓“眼到”,就是要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在正确的读书姿势基础上,眼睛看清自己所读的内容(看清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话。),从而培养学生专注的读书习惯;所谓“口到”,就是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字音,分清字词,把握住如何适当停顿,做到朗读的抑扬顿挫的要求;所谓“心到”,就是要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心去理解语言的意思。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读望天书”,“读无所获”,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读书的效率。

2、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随着教学阶段的升高,学生的认识和不教学的要求断提高。从阅读的方式来看,低段以朗读训练为主,中段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高段则以培养学生浏览性阅读和抓关键词浏览阅读的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训练有步骤,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要结合课外的预习及课内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点、画、圈、勾、注”等方面的阅读训练。学生通过“点、画、圈、勾、注”标出疑难,勾画出重点词句、语段,标注上自己的阅读理解、感受等。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阅读做好准备,为合作学习奠定基础,以便做到交流时有话可说。

3、要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和“读有所思,读有所获”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我们绝不可忽视了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进行阅读的习惯。这样有利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利益提高学生运用工具书理解字词的能力,有利益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和战胜困难的意志。

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应结合默读训练,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目的去阅读。这样就有利益使学生“读有所思”,从而达到“读有所获”的目的。例如,我们在教学《赤壁之战》时,为了抓住课文的重点,我们必须围绕“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是什么计策?”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默读、讨论和交流,从读和议之中感受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的道理。通过这一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益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4、要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方法的习惯。

作为语文教师,要认真解读《课标》和教材。在解读过程中确定如何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从而循序渐进的传授阅读的方法,结合主题课文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达到“授人之渔,食鱼无穷”的真正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阅读方法,逐步养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5我们还要重视培养学生预习和课外阅读的习惯。

篇(7)

读、写、说是小学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小学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巧妙、和谐地组合这三个要素,追求由此而产生的良好的综合效应。

一、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泛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广泛

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名家名著,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量,并达到一定的数量。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培养速读的能力。   

数学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读懂图表的含义,弄清题中隐含的数量间的关系,通过读把思路外显,明确解题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教材的习惯,进而拓展延伸到自主阅读课外数学读物,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正确拼读单词,响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这是非常必要的。拼读单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积累词汇。朗读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等 。也有助于“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形成一个有机

整体。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实际中,“写”往往只是一种被动的训练。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所以要做到: 

  1.强化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意识

每位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重要性,站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树立高标准育人观,把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当成自己的职责去认真完成。

2.用自己良好的书写习惯影响学生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学生

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不仅与教师的严格要求有关,而且教师的身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手漂亮字,如一个个奇妙的音符,会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谱出优美的乐章,那苍劲有力、清新俊秀的笔画会给学生以振奋和力量。实践告诉我们,哪位教师的字好,他的学生写的字也比较好。

3.培养学生浓厚的书写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生一旦有了学

习兴趣,就会产生“渴望获得”“不断探索”“如饥似渴”等动力现象和行为。事实也告诉我们,小学生对不感兴趣的事是做不好的。因此,要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须培养浓厚的书写兴趣。

三、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

“说”。教学上的“说”,不只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敢于就教学内容发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围绕教材,旁征博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说话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