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2023-10-07 15:44: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生物科学素养教育 浅谈环境科学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和拓展 生命科学史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逻辑思维初探 论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教育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几点看法 试谈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探讨 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思考 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能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学习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为学生们未来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科学发展史 教学 渗透 探索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笔者在生物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实践谈一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一、在新课教学导入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在新课的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往往决定本堂课的成败。有的新课内容正好与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联系,与其想尽各种办法导入新课,还不如从生物科学发展史的角度,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即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植物细胞》这节新课就可以从细胞学说发展史导入新课。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1759年C・F・沃尔夫在《发生论》一书中已清楚地描述了组成动、植物胚胎的“小球”和“小泡”,但还不了解其意义和起源的方式。1805年德国生物学家L・奥肯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1833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Robert Brown)在植物细胞内发现了细胞核;接着又有人在动物细胞内发现了核仁。到19世纪30年代,已有人注意到植物界和动物界在结构上存在某种一致性,它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并且对单细胞生物的构造和生活也有了相当多的认识。在这一背景上,施莱登在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主要论点,翌年施旺提出“所有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对施莱登提出的“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这就是《细胞学说》的基础。20年后另一位德国科学家魏尔肖作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论断: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至此,以上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加上许多其他科学家的发现,共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细胞学说。学生通过了解这段科学史能够加深对细胞的理解,同时也会对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产生由衷的敬意。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有人把生物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和分子生物学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学发展史阶段,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这段发展史显得尤为必要。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实验课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学生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只是重复科学家们一百多年前的做过的实验,让学生们体验科学家们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后面讲到的有关光合作用的探究演示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们先了解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经典实验: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2、他把一只小白鼠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3、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没有熄灭。4、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小白鼠能够正常地活着。
普利斯特利根据实验得出了如下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普利斯特利用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可以改善空气的质量。
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的近百年努力终于揭开了光合作用的神秘面纱。而在此过程中阐明碳循环的美国科学家卡尔文还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三、在重要知识点上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可以说是生物科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也是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水平的一个节点。在这里有非常重要的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史实,需要渗透给学生。这段重要的史实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和“中心法则”。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以威尔金斯和其同事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并在《自然》杂志上率先发表了脱氧核糖核酸盐结构的论文,提出了DNA为双螺旋结构,核酸链是通过嘌呤和嘧啶碱基连接在一起的。1958年克里克发表了《论蛋白质合成》,克里克推测,蛋白质合成的第一步,一定是DNA先指导合成一段RNA,然后RNA游离到到细胞质中,再去指导合成蛋白质。这里的RNA就起到了信使的作用。克里克把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之间的这种转移或传递规律称为“中心法则”。
通过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家们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动人历程,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同时学习科学家的锲而不舍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通过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们学到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为学生们未来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姚敦义.生命科学发展史[M].济南 :济南出版社,2005. 孙毅霖.生物学的历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才福明,男,汉族1967年8月30日出生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教师学校生物学科教研员,199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学历。多年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和教研工作。研究方向:生物学科教学、教研及创新教育方面。
indent-count:2.0; layout-grid-mode:char;mso-layout-grid-align:none'>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这学期,我在每节语文课都突出读(课文),突出积累(字词句),突出背诵(经典)。我认为,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4、做读书笔记。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与“结果”,评价,教育公平,课程文化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是一场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与行为、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课程改革确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六年来,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生物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些问题、矛盾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碰撞、激荡,并日益凸显出来,使初中生物课程改革面临着困惑与挑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讨论,将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深化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能够支撑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为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吗?
问题阐述:初中教师反映初中课程的知识内容不够全面,部分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欠缺;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要求不够具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确定明确具体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缺乏对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高中教师反映初中教学没有为学生高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初中教学不受重视,开课不足之外,初中课程内容也存在与高中内容衔接的问题。例如,初中知识不够全面,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学习不够深入,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并迁移应用的能力不够强等。
讨论:初中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 。上述问题反映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达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并为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1.从知识维度分析
初中生物教育作为提高公民基本素养的普及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备较广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物界的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生物学的发展规律、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有所了解。同时,初中教育还承担着为高中教育打基础的任务,而高中新课程采用模块式设计,几个必修模块选取的是生物科学中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核心领域,这也要求初中课程的内容应该搭建一个基础广阔的平台。而初中课程内容中,对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的客观认识,对不同生物类型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对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理解等内容较少,不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
对于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学生应深入地学习。“在科学教育界,人们普遍认为,原则上,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更深刻地学习较少的东西。”[2] 与原教学大纲和教材相比,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对重要概念的要求弱化。课程标准中十个一级主题所附案例,全部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案例,没有针对重要概念的教学而设计的案例。虽然探究活动对于概念的理解, 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但是对于重要概念的学习,单纯的讲授或单纯的探究都是不够的,应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为此,课程标准应提供相关的典型案例。教材应加强而不是弱化概念的学习,把横向的普遍化拓展与纵向的深入化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
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生物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应包括这些结果的产生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生物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生物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生物学,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规律,体会科学的本质。“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理解,科学是它的历史的反映,科学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事业。” [3]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十分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是对于生物学概念产生的过程重视不够。
生物学课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 从来源于生活或原有知识并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有课程内容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把生活和社会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然而,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源于现实世界,又回归现实世界,还要高于现实世界,引领学生对现实世界有所超越,建构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粱漱溟先生所言:“教育应该着眼于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应成为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2.从能力维度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力目标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些能力要求当中,科学探究能力是新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难点。但是对初中学生应该了解的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常用的科学探究技能,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课程标准对此没有明确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缺乏依据,难以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课程实施中的难点,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缺少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可能途径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介绍,也没有具体的案例。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应该能够以所学知识为基点,向外拓展延伸,从丰富多彩的社会中获取信息,充实自己,满足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固然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学生应该具备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深度分析,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创造的能力。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目前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没有要求。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了作为公民基本素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爱祖国、爱家乡、珍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健康地生活等;提出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STS的科学价值观目标。但是作为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还应该初步建立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思想观点,如生物进化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发展的观点等。这些观点也应该作为明确的要求列入课程目标。
二、科学探究活动在具体教学中真正得以落实了吗?真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吗?
问题阐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10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并给出了为数不少的活动建议,教材中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然而,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们普遍反映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部分探究活动需要时间长,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由于生物科不受重视,课下活动难以保证;有的探究活动难度大,对实验仪器、用具等硬件要求较高,可行性差;有的探究活动属于纯生物学探究,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活动的教学开放性大,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跑题”,把教学过程管得过死,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大部分学校大打折扣,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讨论:国家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三大“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指出“学习科学是种能动的过程。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3] 在科学课程中应该加强科学探究活动的比重,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们反映的问题,需要在教材设计和教学实施当中解决。
1.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目的,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应分层次,数量适宜,同时兼顾可行性和学生兴趣
关键词:课程价值;生物学课程;教学有效性
生物学课程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担负着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生物学既有学科特有的课程价值,又有泛学科的课程价值,在生物科学迅速发展并日益影响我们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今天,这门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正备受人们关注。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学的确太重要了,现代农业离不开它,医药卫生离不开它,环境保护离不开它,生物技术产业离不开它,总之许许多多的行业都与生物学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与生物学息息相关。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很大一部分学生,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他们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因此,作为一名一线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生物课程价值尤为重要。
1.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开学第一课,给学生讲解生物课程的作用与地位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相统一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1.2.创设问题情景,彰显生物学习趣味性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架起探索的桥梁,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本人在教学《真菌》一节时,提了这样的问题:夏天的馒头几天长毛?毛的颜色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颜色?提出这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注意力集中了起来。
1.3.进行趣味性科学探究,丰富实验教学手段。
对于一般性的观察实验,可选择适当的实物、样本、图片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巧妙组织展示。很多实验观察材料,就可选择身边易取的动植物,比如观察种子的结构、植物的花以及叶片的结构,既能减少教师在准备工作上的压力,又能促进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以正确引导,还能增强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分工合作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等。
引导学生自制一些小教具和实用工具,并给与积极评价,如通过学生制作叶脉书签、制作“探究光对鼠妇分布影响”的实验装置、制作植物标本等手段,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成就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2.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体现课程价值的理性思考
2.1.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并对探究结果进行表达和分析,不但使他们学到了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2.2.倡导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中考科目,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2.3.注重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渗透身心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中学生物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的保健能力,了解青春期卫生常识及青春期相关问题(如遗精、月经)的处理措施,同时教会学生调节心态的方法,处理紧张、焦虑情绪,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讲述对人心理、生理的危害,提高对,植物,香烟危害和禁毒工作的意义,学生对具备一定的是非分辨能力,培养学生牢固的反毒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拒绝,远离香烟!
3.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1.完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
生物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验证实验,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突出常用实验器材的识别、用途、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基础内容的教学,要讲清楚,示范到位,学生要亲自动手,反复演练。如显微镜是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实验仪器,能认识它,会使用它、懂得保护它是显微镜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要经历从原理引入到直接感知再到理性积累领悟的反复过程,单凭看图背要点是难以让学生真正把握它的使用的。对于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探究类实验教学,更要寻求方法。
【摘 要】 如何在农村初中生物学课程中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改革并取得成效?端正学生学好生物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立足农村生物资源进行教学和采取探究性教学方法等是比较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改革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在城市中小学已经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取得很大成效。农村有点名气或规模较大的学校早两年也开始高效课堂教学试点,在部分班级选择几个主要学科进行试点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培养了一批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教师骨干,为学校全面推行高效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在农村规模较小的学校才刚开始推行高效课堂教学,生物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小学科也应积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如何搞好农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并要取得一定成效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端正学生学好生物的态度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端正的态度是学习的法宝。一个没有正确学习态度的学生肯定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不好,而且往往有厌学心理。农村初中住校生较多,并有许多留守儿童,父母忙于农活或远离父母,缺乏家庭督促,学习态度很糟糕,对生物这样的非主流的教学科目更是如此。所以,对于学习生物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该对其高度重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有科学知识、技术本领,都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的。其次,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愉快的。学习生物是比较乏味的,但我们老师要把生物课讲生动、讲活,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快乐地学习。三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会学习的人,不但能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自觉主动地学习,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提出新的学习目标,不断进步。
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浓厚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兴趣,其成绩就会慢慢提高。在生物教学中,要使学习的知识为学生接受,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更新方式,有的放矢,善于设置悬念,联系实际,揭示矛盾,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通过观察稻谷催芽过程,提出种子为什么会发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等问题。此外,用小盒子亲自采桑叶养家蚕,利用农村农田及山上植物、家禽和家畜等实物教学,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立足本地农村生物资源进行教学
农村中学开展生物学教学活动有其天然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挖潜、开发课程资源,并合理组织活动,采用多种活动方法,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主动参与、在乐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校处在山区,有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依托这些资源,盘活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在讲八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生殖”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时,要学生联系自家农作物及带学生到田间调查,如水稻、大豆等作物的生长是经过播种发芽、青苗生长、开花、授粉、结果等过程,其生殖属有性生殖;如马铃薯、芋头等作物的生长是通过根茎埋入土中然后发芽长苗又形成根茎,其生殖属无性生殖。
四、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例如有关硫循环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组织提问:(1)二氧化硫是怎样污染环境的,给生物造成什么危害?(2)现在有哪些技术手段检测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3)控制二氧化硫污染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为了让学生尽量参与,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思考控制二氧化硫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清洁型能源,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多种一些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如柳杉)。这种基于资料的探究方法,以解决某一生态学问题或环境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的过程来形成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对生态环境深入探究的态度和习惯,并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研究,大胆尝试,科学规范的总结而不断提升,就一定能够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淑梅.如何构建农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6)
[2]钱世梅.浅谈农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0(12)
[3]倪曙光.浅谈初中生物自主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
[4]李玉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4(1)
【作者简介】
一、创设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创设情境,如学习血管与心脏时,利用动画视频多角度、多侧面地直观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动态收缩图像,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从而解决“四腔、血管、瓣膜、血液流动方向相统一”的难点问题,并能区分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知识。教学中也可利用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如学习伴性遗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介绍道尔顿的妈妈正常,而道尔顿兄弟却患病。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母亲正常,后代患病,这样的情况属于遗传吗?这种遗传是否和性别有关?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成语、猜谜语等形式创设情境。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注重实验,增强探究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操作,特别是探究式实验更受到关注,以验证实验为基础,向探究式实验转变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探究式实验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基本环节。初中生物分组实验包括练习使用显微镜及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人体的基本组织、草履虫、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种子的结构、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完成教材上基本的分组实验外,还可增加一些演示和探究实验,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在实验探究中,教师要指引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分析比较法、抽样检测法等,这些方法对学生正确进行科学实验探究至关重要。
三、小组合作,提高探究水平
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通过小组交流,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对信息加以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用在新课教学,也可用于综合复习。例如,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组织学生讨论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大作用时,可以分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再由各组指定一到两名学生汇报交流成果,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就能知道绿色植物不仅能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而且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发展。
四、走进自然,提升科学素养
作为一线生物教师,仅仅让学生了解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努力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进自然,进入社会,获取更为广阔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生物问题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养殖场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踏青,观察各种动植物等。例如,在学习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时,让学生在郊区农田捕捉蝗虫,用放大镜观察其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又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时,可组织学生去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总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之外更为广阔的资源,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下的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正确理解生物学概念和原理,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探究式教学;运用
一、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及理论依据
探究性学习由美国著名课程专家、生物学家及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所提出的一种较新型教学方式,积极主张要引导学生怀揣类似于科学家那样对各种事物进行研究。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于1963年所编写的BSCS课程,系统化阐述了施瓦布所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思想,使生物教育迈向了现代化道路。近些年来,伴随新课改的持续深化,有关探究教学的研究正呈全面迸发之势。2000年,国家教育部向全国的《全国普通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在全国范围内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架构中,首次将研究式学习活动划归在内,并积极提倡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促进其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各种潜能的发挥,通过开展诸如表达与交流、调查研究及发现问题等探究使活动,使学生在各种体验科学研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改变传统大量反复训练及被动接受的填鸭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质的科学思维品质,,进而激发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在不断问题探究当中,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养成不断探索、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所存问题
研究指出,当应用探究式教学后,一些学生出现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显著下降的状况。究其原因,针对部分喜欢生物学科的学生而言,开展探究式学习,对他们思考问题有利,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有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升;而针对那些不善于或不肯主动思考的学生来讲,开展探究活动,他们也仅能跟风,作为活动的旁观者,因此,在活动的始终均难以学到新知识。如若未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提供引导,则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在学习上会出现越发严重的两级分化状况。
三、初中生物教学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师资培训
要想更好的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奶为其关键。对于新课程改革而言,其将以人为本,注重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核心理念。这便要求生物教师将传统填充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给予改变,在实际教学当中,利用诸如实验、研究及讨论等教学组织形式,来积极引导学生,以主动姿态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基于教师引导下的富有创造性、坚韧性与主动性的过程。更新教育理念,还需构建一种更加符合时下教学要求与需要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本质上乃为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需彻底性的改变以往那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关系,构建一种师生活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在探究当中所出现的不足与问题,教师需及时给予引导,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效将其解决,在此不过程中,还需注意不可打击其积极性。另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对教材进行全面钻研,将教材的精髓吃透,还要结合学生实况,以认知结构及学生能力为着眼点,设计学生学法与教法;除了要考虑到学生能够将此些知识予以掌握,还要考虑怎样对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给予培养,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在现实教学工作中,需重视教师的指导与培训工作,促使初中生物教师能够更快、更好的熟悉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提升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能力,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辅助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生物兴趣
学生乃为整个探究式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此活动实际实施中,教师需注重引导,为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使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能够亲身经历,对探究过程予以体验与感受,从而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在设计探究式教学的引导环节时,需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探究兴趣,另外,还需与教材自身性质以及学科特点相符。在学生自主性程度方面,探究式教学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现实教学工作当中,可着眼于哪些已知的生物事实材料,遵照自主、合作、引导及创新的发展脉络,积极为学生营造、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如铺垫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独立思考,以主动姿态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为各层次学生提供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这样便能够较好的课堂内容向学生想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转化,学生在此种教学氛围中,能够更好、更多的学习新知,发现问题,并将之解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合理化运用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新知,而且还有助于其思维广度、创新能力及问题架构的培养,学生在此种教学氛围中,能够更好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艳.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其对策[J].教师,2012(27):43-43.
[2]蔡振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2014(33):152-15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纵观中学教师和学生对生物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生物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前途不容乐观。由于近些年生物没有被列入中考范围,所以生物学科在我国初中教学中一直被定位为“小学科”,是教师眼中的“豆芽科”,是学生眼中的“副科”。应该如何改变生物教学现状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生物呢?核心问题就是:纠正教师和学生的错误观念,摆正生物学科的地位。
一、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
1.认识生物技术的重要性。提高生物技术发展水平,是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生物技术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生物学已经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生物工程已成为21世纪的龙头产业,生物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突破已经使生物学这门古老学科焕发了青春。随着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作为药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基础,更为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材料与工程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展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生物科技成就,让学生认识生物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学生改变对生物课程的态度,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打消生物是“小学科”的观念。
2.认识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初中生物课程是初中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生物思维的重要途径,对我国以后生物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前几年全国上下大兴素质教育,呼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中考不再考生物学科,只在初二下学期结业,使得生物学科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令人尴尬。许多学校生物专业的教师纷纷改行,生物学科成了“捎带”、“搭配”,以致教师和学生忽视了生物学习的重要性,致使生物学科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令人担忧。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生物学科的重要地位。
二、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认识到初中生物的重要性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为以后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1.依“纲”扣“本”,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规定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大体方向以及学习生物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及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大纲规定,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结论,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要得当。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思路明晰,训练步骤高效,这才是较完美的课堂教学。当今的生物学教学已经渐渐超越了限于知识传授的结论式模式,而转向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转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知识发生,亲历问题研究,总结相应知识,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优化获得未知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使学生在生物学习时自如运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深入地探索生物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