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7 15:44: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音乐教育叙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

篇(1)

一、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1957年至1958年夏,贵州省歌舞团的两个演出队在冀洲、卯洛的带领下,到紫云、水城、威宁、赫章、毕节一带,步行演出,一边劳动,一边采集民间歌舞。①1958年,贵州大学艺术系100多名音乐专业的师生分成五个组,分别下到黔东南、黔西北和贵阳近郊的民族地区采风教学。

吸收以上两次采风活动的成果,整理出版了《苗族民歌选》?穴冀洲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雪。

《音乐创作》1959年第3期上发表了雅文根据“苗族飞歌”曲调为素材创作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歌曲《两个太阳》,被中央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选为声乐教材;杨绍榈创作的《飞哟,飞到金色的北京》,也是以“苗族飞歌”为素材创作的,获首届“全国民族团结征歌”三等奖,选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材。

1988年开始,贵州艺术专科学校开设3年制和4年制贵州少数民族歌舞专业,深入到民族地区招收民族学生,其中“民间歌手班”就招收了“苗族民歌”专业,聘请民间歌师和专业院团的苗族民歌手教授苗族民歌。

2002年以来,“贵州民委”在民族文化保护工程的基础上,推动了“民族文化进课堂”,其中就有苗族民歌的教学内容。

2005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后,贵州省政府向贵州大学下达了“多彩贵州”特色专业人才的战略任务,获奖的16名优秀选手通过相关的专业测试,保送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就读,以期培养一批传承、弘扬、传播、推介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专门人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将这批学员的主专业分为民族声乐演唱、通俗音乐演唱、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三个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②其中,“少数民族歌唱”专业的教学计划包括了“苗族民歌演唱”、“侗族民歌演唱”、“彝族民歌演唱”等专业基础课程。

同年,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也招收了“侗歌”和“苗歌”专业的学生,聘请民间歌师教授。

2006年至今,随着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苗族民歌进入相应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力度加强。

综上所述,自1950年代以来,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法策略和实现途径。1950年,苗族民歌被引入音乐教育是以歌舞创作、收集整理为目的,方法和实现途径是组织专业院团的演职人员、艺术院校的学生到苗族地区教学采风。另外,带有苗族民歌风格的声乐作品,被引进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专业。

1980年代末以来,苗族民歌引入中?穴高?雪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目的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实现路径是开设“民族艺术特色班”。2002年以来,苗族民歌引入中小学、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则是建立在保护民间音乐、维系民歌传承和发展区域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基础之上。具体路径是把苗族民歌引入苗族地区的中小学课堂和艺术院校的特色专业。

二、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苗族民歌社会功能转换难使其行为者文化自觉丧失

苗族民歌为农耕时代苗族社区民众的一种生活化的民间歌唱活动中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化样式。其本身为当地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她)们通过歌唱来教化人们和子孙后代铭记本民族的历史;通过歌唱来结社,通过歌唱来进行恋爱、择偶及婚姻生活,进而完成其族群、家族繁衍。此乃为原本的社会功能,但此种功能在原有的农耕经济体制被当代的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取代之后,其经济基础的改变使得原有农耕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功能变得不太适应当下苗族社区现有经济基础上的苗族民众的生活,于是其行为主体(苗族群众)则向往并接受了新的音乐文化样式。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贫富悬殊,使得各苗族社区内青壮年男女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形成浪潮般的短暂性的“打工移民”。基于两方面因素,导致苗族民歌行为主体的缺失和传承人的缺失,进而造成苗族各类民歌在民间中传承的困难。

2.主流教育的压力与就业

学校主流教育占有了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我国的主流教育仍然为应试教育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它为苗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打开了更大的视野,同时又以新的文化知识将苗族的本土文化切割分离,使得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传承面临较大的压力。

在苗族居住的乡土社会中,以歌传授经验、以歌交往、以歌明理在主流教育的挤压下已无空间。现在农村普遍实行“两基教育”的族群外知识系统的教育,以接受国家规定的考试而进行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等一系列的应试教育。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穴国家规定的音乐教学普及?雪本身在苗族地区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学习,因为音乐文化不在升学的应试范围。所以就更不谈早已处于主流文化边缘、丧失了部分音乐习俗生态的苗族民歌,也因此,苗族民歌引入乡土音乐教育?穴中小学教育?雪收效甚微、困难重重。

3.引入艺术院校的苗族民歌专业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1988年贵州艺术专科学校把苗族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数民族音乐引入“专业音乐教育”的创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随着分配制度的取消,就业问题则是横亘在苗族民歌引入艺术院校音乐教育的难以逾越的关口。这也是其它民间音乐作为一个音乐专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以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面临就业的问题,“民特班”在分配制度未取消前多少有一点少数民族地区“委托培养”的政策支持。现在各地区都实行“就业招考”制度,所以苗族民歌引入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就业压力增大,各地区也相应缺少一种特殊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制度。

4.苗族民歌的演唱方法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以供于教学

苗族民歌在歌唱内容、音乐形态、文化生态等方面学界都有较深入的学术研究,如李惟白先生的《苗岭乐论》便是一本较为深入的研究苗族民歌的专著。但从声乐的角度来系统归纳整理苗族民歌演唱技巧的研究则出现了学术空白。1980年至2005年以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苗族民歌演唱”的教学,是聘请苗族优秀的歌师或民歌手来进行教授。首先,未形成固定的师资;其次,民间歌师没有研究苗族民歌演唱方法的能力。而苗族民歌不同的歌种又相应有不同的演唱技巧和方法。故,苗族民歌引入学校音乐教育还须从演唱技巧和方法入手,进行整理研究,以供教学。

三、从苗族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探索将其引入音乐教育的多元路径

苗族民歌按传统习惯分为以下四大类:

1.飞歌:黔东南的台江、雷山、凯里等县市流传的飞歌为代表。其音调高昂,节奏自由,气势雄浑,旋律起伏较大。

2.游方歌:也称苗族情歌,在黔东南流行甚广。

3.叙事歌:也称酒歌。其内容具有家族史、民族史、村寨史的教育记事的功能,对研究苗族的迁徙和历史有重要史学价值。

4.礼俗歌:分生活风俗歌和节日风俗歌两种。

苗族的民歌在歌唱内容、音乐旋律、演唱方法三方面,体现出它的文化史学价值、音乐素材价值和声乐表演的技能价值。将其引入我们的乡土教育(中小学)、艺术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应联系其各方面的价值与作用,多途径、多极目的、多维度地建立音乐立体教学体系,全方位地推进它的普及传承和传播发展。

1.苗族民歌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对应的途径是:分别将飞歌、游方歌、叙事歌、礼俗歌的形成历史、流行区域、演唱形式等内容引入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和本土艺术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史课程,且为不同专业的必修课程。

2.苗族民歌在音乐旋律上的艺术价值的教学引入,可以在中小学音乐课上引入苗族民歌的代表性曲调教唱学生,比如引入飞歌的旋律级进小二度长音拖腔下滑的音调和苗族情歌游方歌中的男女声二重唱和多重唱。作为民族地区艺术院团和艺术院校作曲专业学生在进行音乐创作时,应该融合飞歌的音乐旋律音调和游方歌的情歌音调以促进苗族民歌曲调的创新与创作,进而实现苗族民歌艺术价值在音乐教学中的利用和转化。

3.苗族民歌独特的演唱技巧的引入,则主要以本土艺术院团的声乐演员和本土艺术院校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声乐技巧之一进行教学训练。比如在教学之中引入苗族民歌中的宽嗓、窄嗓、假嗓演唱技法,用下颚支撑发声点并由喉部与口腔、胸部与口腔、喉部与头前庭等的结合方式发生共鸣而获得音量。

通过对苗族民歌歌唱内容、音乐旋律、演唱技巧诸方面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作的浅显探讨,而提出将苗族民歌引入音乐教育中的一些方法策略,以期能引起人们对苗族民歌的重视和研究,达到推动音乐教育更好发展之最终目的。

①德埙《贵州近现代音乐理论研究概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第3期。

篇(2)

在更新教学理论,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虽然都明白,要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核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纯理论的灌输式教学。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研究的学习呢?

一、精心诱导,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还是教育的参与者。”音乐心理学表明,当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时,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就形成了探求的动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越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越明确。在音乐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与思维的无谓限制,努力营造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打造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释放,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在当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音乐艺术方面也不例外,流行音乐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大街小巷随处可闻,喜好人群多为学生。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给高一年级的学生讲授创作歌曲的种类(颂歌、叙事歌曲等)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他们喜爱听的流行歌曲入手,鼓励学生放学回去后,找出有关叙事的流行歌曲。结果,在下节音乐课时,学生就拿出了他们准备的有关这方面的音乐光碟在课堂上播放。例如叙事歌曲,他们就播放与此相关的周杰伦演唱的歌曲《外婆》。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创作歌曲种类的掌握与理解。

二、依据学生喜好心理,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乐教育正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这是因为形象思维能力在音乐学科中应用最为广泛,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注意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认真钻研,思考教材,设计不同侧面的亮点,让师生在整堂课上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音乐教学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基本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师对教材的不断创新。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时期,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学生学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后,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旋律节奏的特点,联系各自的感受和喜好,对歌曲的演唱进行重新改编,可独立创编,也可合作完成,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倍增。经过充分酝酿和积极思考,有些学生用流行唱法中的说唱形式进行重新演绎,还有的学生用家乡的方言来演唱这首歌曲,这些做法既真实又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灵活教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学教法施诸于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时(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既要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性,又要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随时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接受得更多些、更快些,精神上更愉快些。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充实课堂,使学生感到每一节新课对他们都是个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笔者在给高一年级的学生介绍《舞蹈与音乐》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的无音乐的影像资料,接着又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影像资料,然后再请学生想一想:老师的意图是什么?此时,学生的视、听觉全都集中在影像资料上了,待学生看完之后再加以引导,很多的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从各自理解的角度来谈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通过体验,大大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与舞蹈这种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的微妙关系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四、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

心理学讲,参与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一个人的兴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和发展。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能焕发其生命活力,艺术课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一种同玩、找乐、创美的民主合作精神。在艺术课堂上,让学生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师生共同感受、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鉴赏和创造力。

篇(3)

广西侗族音乐基础音乐教育

基础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渠道,建立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情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成为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一、多彩的广西侗族音乐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无论是优美朴实的民歌、色彩浓郁的地方戏曲,还是绚丽多姿的传统民乐,无不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古就有“歌海”“天下民族眷恋的地方”的美誉,同时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在众多民族音乐中,极具地方特色的广西侗族民族音乐文化更是享誉中外。

(一)侗族的“歌”

“侗族爱唱歌,侗乡是歌海”“饭以养身,歌以养心”,侗族从古至今,无论男女老幼、年长年少,人人欢歌,寨寨起舞,保留着遇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路歌”,婚嫁时的“伴嫁歌”,青年人自弹自唱的“琵琶歌”等,数不胜数,以至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来理论和解决。

覃乃昌主编的《广西世居民族》中介绍侗族歌谣的特点:“‘饭以养身,歌以养心’,这是侗家的口头禅。唱歌不仅能给人得到美的享受,而且也是侗族青年男女交往恋爱的主要形式,同时还是侗族村寨社交活动的主要内容。侗族民歌表现的范围非常广泛,不管是婚姻喜庆、迎宾待客,还是平时生产劳动、登山赶路,或是在夜幕降临后的木屋下、鼓楼旁,都会听到悠扬的歌声。侗族民歌具有格调平和、旋律优美抒情、曲调唱腔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等特点,可分为合唱歌曲、独唱歌曲、伴奏歌曲等,其中尤以合唱歌曲中的侗族大歌最具代表性。”①在侗族人的心中,歌是生活的伴侣,它可以给人以欢乐;歌是生产劳动的帮手,它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歌是交流感情的桥梁,在歌声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侗族的“舞”

侗族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有芦笙舞、多耶舞、踩堂舞等。娱乐性的芦笙舞主要是在茶余饭后人们相聚在一起,热烈奔放的芦笙齐奏,如雷声震地,汇成一曲大型的交响乐曲;乐手们双手紧握芦笙边奏边摆舞,动作扎实稳健、优美洒脱。表演性的芦笙舞主要有祭祖舞等,这类舞蹈大都是祭奉先祖、神灵,带有神秘色彩。多耶舞是一种人数众多、场面宏大、一领众和的侗族大型歌舞,主要是在大型集会、迎接贵宾或盛大节日中表演,多在鼓楼坪或开阔场地进行。表演时,分别由男女组成一二层至多层的圆圈或横排,男的用手相互攀肩,摇头顿足,边唱边跳;女的手拉手,按节拍抬腿,边舞边唱;歌唱时,女队采用二声部合唱,男队则一领众和,只听到男声雄浑高亢,女声娇柔悦耳,歌与舞配合有序,协调整齐,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多耶舞进入时,兴奋的观众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舞蹈行列中,同唱同跳。在侗乡,踩堂舞是最受青年人欢迎的,每逢喜庆佳节和稻谷收获或农闲,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汇集在鼓楼欢歌起舞跳“踩堂”,并通过集体“踩堂”共舞的机会找到自己的心上人。参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还在头、耳、脖颈、手臂各处戴满银饰,因为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这种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的舞蹈,是以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围绕着低音伴奏的“芒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翩翩起舞,舞蹈动作随芦笙曲调的不同而变换舞姿,每当若干堂舞队同时起舞时,整个舞蹈抒情而细腻,但又不失热烈、潇洒与活泼。在广西三江县《踩堂》的最后,“芦笙曲”此起彼伏,姑娘、小伙子们欢歌起舞,达到,歌与舞构成一片歌舞海洋。

(三)独特的文化内涵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通过歌声口传心授。“汉家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歌谣把侗族历史文化、伦理道德都融入其中,其精髓在于传承侗族文化。广西侗族音乐文化在其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创立了本民族的传承体系,如歌师、耶师等,他们组成了侗族歌谣的主要传承队伍。可以说,这些传唱者是侗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灵魂。樊祖荫曾称赞“侗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和骄傲。广西侗族音乐文化更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其中以侗族大歌最为突出”。廖明君在《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一文中提到,侗族大歌的重要价值是:“侗族大歌为无指挥、无器乐伴奏的多声部民间合唱,它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旋律优美动听,演唱美妙绝伦,是享誉国内外的民族艺术珍品,是世界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最美的天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也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②正是由于这独特的艺术特征和重要的文化价值,2006年,侗族大歌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酝酿了醇香的侗家文化:远古的传说、浩瀚的歌谣、享誉海内外的侗族大歌、热情的芦笙舞和多耶舞等,无不闪烁着侗族人民的智慧之光。

二、多元的民族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学校教育应担负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面对如此绚丽多姿的广西侗族音乐文化,如何将本土音乐文化资源更有效地融入基础音乐教育之中,这对于引导中小学生领略民族音乐魅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和弘扬广西侗族音乐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启迪心智的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祖先为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凝聚着精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子孙后代进行音乐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勤劳朴实的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这些艺术瑰宝集中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和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征。

“乡土音乐进课堂”“唱家乡的歌”,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并发扬其家乡民族音乐,最终达到强化民族意识和增强道德情操的目的;另一方面,我国民族音乐讲究旋律美,着意于用旋律塑造意境,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重视作品的审美教育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音乐新课程理念之一“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说明在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地方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德育有着强化与辅助作用。让家乡的优秀音乐文化进入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他们的性格、意志和品德。地方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可加深学生对家乡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加强地方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而且能使广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丰富的教学内容

如今很多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程度远远超出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多数学生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但对流行歌曲百听不厌。如何使学生对流行音乐喜爱,也对民族音乐有兴趣,实践教学中,笔者以为,应以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③广西侗族音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课堂教学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主阵地。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将侗族音乐引入课堂,将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学唱《侗家儿童真快乐》《琵琶叮咚唱新歌》《蚂蚁歌》等侗族歌谣和欣赏《侗族大歌》《蝉之歌》,向学生介绍广西侗族的民俗风情和音乐特点,并引导他们把不同的民族音乐与侗族音乐进行比较。此外,还可以通过展示少数民族服饰、举办民俗竞技游戏、学奏民族乐器等活动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三)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和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展开歌词创编、舞蹈创编、游戏创编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充分挖掘侗族音乐文化艺术,加深对侗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在学唱迎宾曲《拦路歌》时,可尝试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自由表演侗族舞蹈,在歌舞中感受侗族《拦路歌》的热情和侗族人民好客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效的民族音乐讲座;通过侗族歌舞比赛、民族服饰表演等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侗族歌舞的热情奔放、侗族大歌的优美动听以及民族服饰的魅力。另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对于地处侗族地区的学校,可以邀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纯正的侗族音乐,领略独特的侗族音乐文化魅力,体验侗族优秀的音乐文化精髓,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以上教学尝试,学生了解了侗族音乐,认识了侗族音乐,感受了侗族音乐,从原来的排斥到慢慢接受、喜欢,这种转变使音乐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让人看到广西侗族音乐传承的希望。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开发本土课程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凸现。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区域课程资源,使其与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学校教育发展服务,成为学校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广西侗族音乐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探究,笔者更加清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作为专业教师,我们有责任承担起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重任,为开创民族音乐教育的良好局面而努力。

注释:

①覃乃昌.广西世居民族[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134.

②廖明君.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 南宁新闻网.

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参考文献:

[1]覃乃昌.广西世居民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2]吴浩,张泽忠.侗族歌谣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3]起学敏,李天志.开发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2008(9).

篇(4)

民族音乐指的是中国人创作并且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民族音乐的范畴很广,它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古典音乐也包括现当代音乐。传统音乐如果细分,可分为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和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指的是古代诗人自己度曲并用古琴演奏的音乐,宗教音乐则是流传于我国的佛教和道教音乐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萨满教之类的音乐。而民间音乐范围最广,它包括各民族的民间小调,还包括地方戏曲。宫廷音乐指的是宫廷宴乐和大型祭祀的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越来越走向衰落。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传统音乐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我国传统音乐在流传中自身存在的原因主要是除了民间音乐之外,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都具有“曲高和寡”的特性,像文人音乐就是流传于文人之间,而宫廷音乐与民众太远。在传承方式上,我国的古琴使用的工尺谱之类的记谱方式大多数人难于掌握;而宗教音乐则是利用师徒之间口口相传的方式。只有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由于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和接受才得以流传至今。在音乐教育方面,自从20世纪国门打开之后,西方音乐进入我国,我国的音乐教育就开始采取西方音乐理论进行教学,因为西方音乐中的五线谱和简谱方式方便乐曲流传。但这种教学方式却使我国的传统音乐没有得到发扬和传承,一个世纪过去,现在的青年一代大多数对自己的民族音乐陌生了,这种现状引起全社会深思。然而,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的关键就要从音乐教学开始,因此在视唱练耳中融合民族音乐就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

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民族历史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它的地位和民族语言一样久远,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中情感的体现。以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它是一部民歌总集,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面貌,有普通百姓的劳动和爱情,也有贵族的狩猎和祭祀,今天人们已经将它当作史料来学习,以便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其后的《乐府诗》是汉代的民歌总集,和《诗经》一样,反映的是汉朝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历史发展到今天,民族音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符号,像我国的《茉莉花》,英格兰的《友谊地久天长》,人们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就会想起相应的国家和民族。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因为民族音乐大多包含在民歌、民间戏曲之中,在这些音乐形式中,集中体现了我国特有的民族审美观。学习民族音乐,还可以强化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因为民族音乐中包含了各民族的哲学、宗教、价值观。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来了解本民族特有的精神和气韵,因而增加民族自豪感。

(二)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都重视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像日本就规定要以艺术音乐和民族音乐作为学校唱歌的教材;印度也要求中小学音乐教材要就地取材,要求用本国的不同的方言演唱本民族的歌曲,连教师教学使用的伴奏乐器也要使用本民族乐器。但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却存在着“崇洋”的倾向。在20世纪之后,西风东渐,我国的教育彻底改观,文化教育实行的是现代教育模式,连音乐教育也以西风音乐理论为准则。摒弃了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而改用西方的七声音阶,连乐器也以钢琴、小提琴为主。在演唱方面,也是以西方的美声唱法为主,完全忽视了我国传统音乐与中国人的欣赏习惯。翻开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充斥其中的都是五线谱、简谱,所选的音乐欣赏也大多是外国儿歌和当代歌曲,民族传统音乐只占极少的部分。一个世纪过去了,我国的音乐教育与大众生活严重脱节。西方音乐在现实中成为“曲高和寡”,大多人还是喜爱民间小调,对于那些西方最高音乐境界的代表作,大多数人还是听不懂。改革开放之后,港台流行音乐以自己的特殊方式成为大众新宠。这种通俗音乐的生命力都不长,在短时间内却能风靡一时。这种状况的出现不是大众的欣赏力下降,主要还是音乐教育没有做到民族化。

三、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中的运用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中的基础,能培养学生的读谱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但目前我国的视唱练耳课程中采用的是五线谱、简谱,打击乐也是西方乐器为主,这样的做法从根本上将民族音乐排斥于外,因此,要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民族音乐的传承,首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进行改革。

(一)重视民族音乐的地位

我国民族音乐传承了几千年,这和我国儒家教育提倡的学习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儒家教育提出的“六艺”———礼、乐、射、书、数、御,其中的“乐”就是指音乐,在儒家教育体系里,音乐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总集《诗经》也成为儒家经典,这就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产生的根源。我国古代的文人中有很大一部人既是文学大家,又是古琴高手和古琴作曲家,像李白、柳宗元就是这样的人才。我国的民族音乐还和文学发展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除了《诗经》《乐府诗》之外,唐诗中的《清平乐》也是音乐,宋词也与音乐相关,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时期的“歌谣”“小曲”都是在一定的音律上填写的歌词。由此可见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地位。在音乐教学中重视民族音乐,首先要了解民族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我国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至今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像流传了上千年的《广陵散》《汉宫秋月》《渔舟唱晚》。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通过对音乐声音的描摹,可以发现当时的琵琶演奏已经具有较高水准,而欣赏者不仅仅限于文人,包括大多数民众都具备音乐欣赏水准,才使得琵琶女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我国的传统音乐中也有很多著名的打击乐,像“打十番”就是一种民间喜庆时特有的助兴音乐,由十种不同的乐器组成小乐队。还有苏浙一带流行的“舟山锣鼓”“苏南吹打”,以及流行在中原地区的“河北吹歌”等,这些打击乐都可以成为视唱练耳中的教材。发扬民族音乐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音乐与我国文化,与我国历代人民生活的关系,我国人民不仅在古代生活中离不开音乐,就是在今天,人们在婚庆、生日和丧事中还是离不开音乐助兴。我国的民族音乐在表现情绪上具有明显的特征,这些从民族乐器上就能感受到,像锣鼓、唢呐这些高音乐器表现的都是喜庆。而二胡由于声音低沉,大多表现的是忧伤的情绪。在民间,看见乐队准备的乐器就能知道是喜事还是丧事。这也是民族音乐的一大特征。

(二)在视唱练耳教材中加大民族音乐的比重

发扬民族音乐要从音乐教学做起,因此在编写音乐教材时,就要将民族音乐编写到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首先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到民族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认识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知道哪些乐器是表现喜庆,哪些是表现忧伤的。在读谱训练、音乐感受方面也尽量采用我国的民族音乐。目前我国的视唱练耳教材中采用的都是以钢琴为主的音乐教具,应该在教材中实行多元化,要将钢琴、我国的民族乐器都编写进去,这样一方面丰富了视唱练耳教学,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我国目前通用的音乐教材缺乏系统性,既没有普及好西方音乐,也没有顾及民族音乐,因此要发扬民族音乐还是要从编写系统的音乐教材入手。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水平

要在视唱练耳中普及民族音乐,少不了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音乐教师队伍。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师在学校还是以学习西方音乐理论为主,对于民族音乐虽然有所涉及,但没有达到专业水准,因此,应该在各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开展视唱练耳与民族音乐相融合的教学,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民族音乐教师,才能进一步将民族音乐传承给下一代。提高高师学生的民族音乐水平不能只在民族音乐上下功夫,因为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应该从提高人文素质开始,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只有音乐教师掌握了渊博的文史知识,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做到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浩瀚的民族文化。

四、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实践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实践

视唱练耳教学本身比较枯燥,目前通用的教材中都是用西方经典音乐作为教材的。如果将民族音乐运用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就可以选择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歌作为教材,因为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民歌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题材、旋律、曲式结构东南西北都不尽相同,这些民歌的特点用在视唱练耳教学上,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可以增加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中,也存在各种变调,像五声加变宫,五声加清角,这些变调在不同地区的民歌中都有所体现。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认识各地民歌特征,然后将不同的民歌片段拿来作为视唱练耳教材的方式让学生辨别。这样丰富的教材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国的民族音乐常常具有叙事性,像《孟姜女》《江河水》《月牙五更》《小白菜》,这些民歌都是在相关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首先要了解这些民歌的背景,然后体会这些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一些经典民歌也成为我国民族乐器演奏的主要曲目,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熟悉这些民歌之后,再来分辨由什么乐器演奏。在教学中将听记旋律和分析作品相结合,通过讲听弹唱的方式来了解整部音乐作品的思想。

(二)紧跟时代,做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美感

引言

音乐由歌词和曲谱组成,歌词大多具有生动形象、文学美感强等特点,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歌词,让学生体味、吟诵和演唱歌词,体味歌词的文字之美,进入音乐想象的空间。如歌曲《土拨鼠》的歌词内容丰富生动,既有叙事又有抒情,感染力强。曲谱可以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享受旋律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音乐课堂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的特点,通过动作与律动音乐音色、力度、音高、节奏的协调训练,让学生去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并鼓励小学生自编自演,让其学习表现美、塑造美。

一、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手段太过单一化

长期以来,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教唱式”,老师通常的做法是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以老师的指挥棒为中心,每节课仅仅有大概10分钟的个人唱、小组唱或集体唱。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少,教学过程呆板,缺乏艺术性和创造性,其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需求,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2.重视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的创新

当学生的行为和思维不受到限制时,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充分的表现自己。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通常音乐教师将课堂设置成课前、课中、课尾三部分,比如:老师在唱歌课上,老师一开始让学生集体练声,之后进行集体合唱,接下来,老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学生唱完之后又跟录音机唱或学生抽唱、小组唱、对唱和男女声分唱,表面上似乎课堂气氛挺活跃,教师一直是在组织学生练习和传授学生知识,但实际上却是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本质是浪费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

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以教学结果为主要目标,课堂结构排列紧密,整个课堂上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性思考,教师的音乐审美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表层上面,学生在感知音乐、实践音乐、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等方面没有得到培养,使得学生的音乐能力不能有效地得到提高。

二、小学音乐课堂“活”起来的常用方法

1.情境教学,体会音乐的情感之美

音乐蕴涵着对学生想象力、思想情感有重要影响的丰富情感,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音乐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感情的变化。如在欣赏《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时,让学生在欣赏歌词中排比、叠句的文学和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的同时,教师可以配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大屏幕上展现我国的大好河山的壮丽画面,让学生深入情境,感受祖国的壮美,激发他们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2.采取“引唱――唱趣――欣赏美”的教学方式

引唱是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歌唱老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引导学生歌唱幼儿园中学习的歌曲,教师积极参与歌唱,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使学生通过温习已掌握的歌曲来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不断丰富他们的乐感。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欲望,也建立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和谐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演唱――唱活――导演――创造美

“演唱”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能够体现出心理素质、身体各部分的协同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在歌唱过程中能够感悟歌曲的旋律和内涵,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演唱中,学生能够锻炼实践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学生的演唱能够获得学生感悟歌曲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信息,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刚才演唱的歌曲回家后想不想唱给家里人听呢?如果在座的所有学生都是自己的亲人或观众,你又应该怎样表现呢?此时,同学们热烈讨论歌曲如何演唱,都想站在导演的角度依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创编动作,在自编、构思、自演、自唱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音乐兴趣得到培养,音乐思维得到创造,表演能力有所提高,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学生自主活动课。

结束语

引唱、演唱、导演等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克服以往单一教学模式的缺点,使学生有自行思考的空间,学生在热烈讨论、自己编导、自己演唱过程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增长经验,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淋漓尽致地表现音乐作品,更好地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一、新课标与新体系基本理念的融合

1. 音乐审美与自主情感体验的理念融合

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新体系以感性音乐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现自主情感体验为基本教学要求。音乐审美活动是以感性音乐活动开始的,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引导学生由感性音乐活动渐达理性的欣赏,实现自主情感体验的教学要求,方可落实音乐审美的核心任务。虽然新课标和新体系中对基本理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两者对于“乐”与“人”的关系阐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上,达到了对教学主体、学习内容等重点领域的阐述相互补充、丰富和有机融合的目的。

笔者在参加第七期“国培计划2014”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班学习时,对高中音乐综合课《嘎达梅林》一课的教学处理印象深刻。执教者将叙事诗《嘎达梅林》裁成若干张小纸条分发给全班学员,在悠扬深沉的蒙古音乐背景下,学员们按顺序朗读诗歌。这种别出心裁、极具感染力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颇具借鉴和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激发起无尽的联想和感觉,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蒙古民族立体、动态的宏伟画卷,音乐与历史、人文与自然结合,避免空泛说教,达到了异常深入的音乐理解、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2. 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理念融合

新课标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而新体系提出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重要的教学途径。二者虽然提法略有不同,但侧重点都是“实践”,其精神实质却是密切关联,就是将音乐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不断感受、体验、积累、创造,体现了二者在音乐学科具有实践性的理念上相互融合。在贯彻这一理念时,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多方位、多式样的。例如《王大娘补缸》一课的讲授方法,从“语境”出发,先用河南方言读词,情趣盎然;再用方言进行演唱,师领唱、生众和,气氛活跃,参与性强,引导学生领会音乐风格。音乐实践活动还可在欣赏课、歌唱课以及综合课等教学中广泛运用,根据音乐特点,开展互动式、小组合作式等音乐实践活动,使音乐课堂教学注入饱满的内容、丰富的情趣和无限的活力。

3. 面向全体学生与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理念融合

新课标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新体系强调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充满深厚的人文情怀。新课标与新体系都是主张以人为本、以乐为本,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其理念实质高度融合。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音乐教学就是要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重要位置,让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提高音乐审美素养,理解音乐的真谛,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同时注重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提高、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新课标与新体系课程内容的融合

1. 音乐欣赏领域的融合

对于音乐欣赏,新课标设置为“感受与欣赏”,新体系则分为“音乐律动、音乐欣赏”两个部分。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律动必须以音乐为前提,没有音乐谈何律动?律动是音乐活动中的联动,聆听音乐时辅以律动,能有效加强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而音乐律动是体验音乐的基本手段,既能听见,又能看见,是由表至里、从外至内的音乐欣赏过程。随着欣赏水平的逐步深入,知识能力由浅入深,使学生对音乐的表现要素、情绪与情感、体裁与形式、风格与流派等方面获得认知。因而,感受音乐离不开内心或外表的律动,律动是为了更好地感受音乐,二者互为动因与表里,难以截然分开。

2. 音乐表现领域的融合

在音乐表现领域,新课标包含了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新体系则涵盖了歌唱训练、器乐学习、即兴表达等。“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音乐教育面对的是普通学生,新课标主张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新体系则以情感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情感体验的经验,学会通过音乐活动积极地唤起情感、抒感、表达情感、交流情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3. 音乐创造领域的融合

篇(7)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创新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方案等等都是和普通本科颇为相似,缺乏创新。其次,专业课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专业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也基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使学生面对以前传统教学时,不再有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学期都会到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见习,导致本课程的课时量也不足,达不到集体授课的教学目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来看,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教师队伍的“双师”较少,结构尚未完备。教师队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太少。第二,目前最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经调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所学内容与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脱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他们毕业以后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专业音乐教育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第三,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条件需要进一步地打造,进一步加强和培养职业精神。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即学生在课外进行线上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网络资源,获得初步的知识,自主完成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地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音乐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在专业课中的获得感。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根据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紧随信息时展的步伐,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进一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普遍应用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式、内容等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的实效性。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在信息化社会,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高校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库学习资源,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比如:视频材料、音乐欣赏内容、教案、PPT、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从根本上改良教学观念、导向、模式及手段,改变传统的音乐传统教学模式,使刻板的理论知识或者是抽象的学习内容得以具体化展现,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会局限课堂上一对一的学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巩固;也可以组建小组群,在群里展开讨论,针对专业中的某一个技术要点进行讨论;可以提高效率,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答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板书,但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音乐欣赏的视频,为学生扩宽视野。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课程建设基础较薄弱,课程的相关材料(PPT、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需要有一定积累。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梯队。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路径实施,所有立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必须实施1-2轮混合式教学实践后方可申请课程结项。通过结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应该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平台,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教材方面,选用国内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子资源,探索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新模式。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专业前导后续课程和通识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专业特色,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改革。(二)教师没有做好准备,盲目照搬,将现有的课程转变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体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课程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三)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新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应包含学习态度、能力等因素,评价指标分值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置,但期末考试仍应是主要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还需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模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要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要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要注重优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五、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在实操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个性发展。从而塑造学生适应新时代职业发展特点的核心素养,为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及艺术培训机构输送优质人才。课前准备,利用资源,预习知识。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知识面。建立资源库的资源。资源包括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在线答疑整理与搜集资料,录制演唱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根据平台上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明确课堂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考勤,如利用音阶演唱练习考勤法,每位同学对应一组音符,二十组音符连续唱完后,不仅确定每位同学到位,同时进行简单的发声训练以及基本音阶的把握,根据歌曲调式选择相应的调式音阶。

(二)作业与预习情况反馈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课前平台任务学习,主要能够反映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而有效开展教学内容。一般设计资料查询、小组分析、音视频观摩和学唱评价。教学计划分模块进行,按照模块,提炼出每个模块中的重点进行视频录制。视频采用MOOC、SPOC、微课等适合在线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制作,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知识点、课前学习效果监测三部分。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主题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馈,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

(三)课堂教学环节

新课的导入,从作品文化叙事和音乐学分析进入新课讲解,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实践。演唱实践过程,运用各种直观技术手段结合老师讲解分析、训练歌唱能力以及歌曲阐释水平,解决技术重难点。多元形式巩固创编。借鉴儿童歌唱活动教学设计,将与歌曲相关的活动形式融入教学,通过体裁对比、情境设定、形式互动、鲜活表演等途径加深技法基础上的表演水平。

(四)任务与反思

1.布置作业:根据新课讲授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个别训练,视频观摩等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强调技术问题的解决,歌曲演唱的情感;针对下节课内容,按照老师要求提前预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教学反思:对标行业标准,依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学生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对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的效果,混合式教学理念执行情况,思政元素体现情况等方面的思考、评价,总结经验,有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准确反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效性和可行性。

六、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依托线上教学、线上建立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将混合式教学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鹤鸣.高师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1,(11):95-96.

[2]何艺,陈萌.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音乐表演课程混合式教学初探[J].艺术研究,2021,(01):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