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汽车专业的就业方向

汽车专业的就业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7 15:4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汽车专业的就业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汽车专业的就业方向

篇(1)

2012年,国家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学科分为12个学科门类。在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其中,交通运输类(代码0818),下设专业包括: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飞行技术5个专业①。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学校定位、师资力量、教科研水平、就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交通运输专业方向和特色差异较大。第一类是“985”或“211”院校,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长安大学,其交通运输专业隶属于汽车学院,以实力较强的汽车相关专业为依托而后建立,与学院内部车辆类专业联系紧密,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汽车运用和道路运输工程,主要就业方向为汽车制造行业、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运输组织与规划管理、车辆技术管理、运输装备开发和检测等。第二类是有一定历史沿革的特色交通运输专业,如兰州大学,培养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立足于航空与地面协同交通,培养以航空运输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下设的交通运输专业主要面向培养水运、港口经营与管理、外贸运输业务与技术的高级工程与管理人才。该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向明确,大多专业直接与特定单位对接。另一类是地方本科院校,相比于前两类没有特别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特定的就业方向,这类专业一般设置在工程学院,但却是工程学科里面相对偏“软”的专业,这类院校多数属于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科研实力、社会资源、就业市场的认可度等相对于前两类院校都有一定差距,培养的毕业生学术和应用兼有,但能力都相对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和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类院校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呈现饱和过剩的状态,而较强的技术技能型交通运输人才无论在需求数量、需求结构还是在需求层次上都出现了严重短缺现象。为解决这目前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的短缺,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②。决定指明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基本方向为直接面向就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属于黑龙江省的地方型本科院校,该校的交通运输专业下设于机械工程学院,本文以该专业为例,探讨地方本科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就业导向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就业趋向

交通运输和其它工程类专业一样,需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工程原理、能够将理论和原理灵活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并有所创新的人才。除此之外,交通运输领域所涉及和涵盖的内容广泛,就业面较宽,2007—2010年本专业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去向分布广泛,近49%毕业生进入汽车整车、零配件制造销售及其相关产业领域,运输企业、交通工程建设企业和保险公司汽车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占8%,各地运输管理部门5%,职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占5%,物流企业占5%,考取研究生占13%,另有15%跨行业择业。而2011—2014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去向趋于分散化,而且超跨专业就业比例越来越大。毕业生进入汽车整车和零配件制造行业、交通工程建设企业,职业技术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这些用人单位在选择余地更大的情况下,更倾向于车辆工程、机械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学术和应用“双强”型毕业生。近四年来,运输企业和保险理赔现场查勘定损、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销售以及物流企业的就业比例在有所增加,这些以往主要招收管理类专业的用人单位看重的就是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厚实的工程应用技能和一定的管理理论和意识。针对就业需求的新形势,交通运输专业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反馈进行分析,使人才培养与未来的长期就业需求对接。这就要求大工程背景下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时,要着重处理好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自然科学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实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与培养目标紧紧相扣的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厚基础,宽口径”输出人才就只是高校为响应教育部和迎合就业市场的空口号。

三、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在工程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包括课内实验实践)、实践环节两大模块。理论课程的学习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阶段。新生入学只分班级,不分专业,前三学期学习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第三学期期末根据以往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分专业,正式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共计4分,占总学时比例为25%;学科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A,大学物理B,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制图和专业认知导论五门课程,共计27学分,占总学时比例为18%;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占总学时比例分别为25%、22%和10%;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44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专业在宏观体系结构和学时分布上,注重学科基础的形成,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原则。各层次内部的课程设置和综合培养效果存在一定的问题。问题之一:专业方向的划分时间。交通运输有三个主要的专业方向:汽车运用方向、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这三个方向所对应的专业课的设置差异较大。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的第四———第六学期不分方向,三个学期主要以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学习为主。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了强化工程基础,开设课程包括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工科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面向宽口径,包括:运筹学、汽车构造、交通运输工程学、交通管理与控制等课程,开设课程跨越三个专业方向的主干课。专业方向的划分和选择是在第七学期,以选修课为主。这种课程设置方式虽然夯实了学科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发掘和培养,避免专业分方向时的盲目,但单方面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却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导致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了解发现,学生修完所有的专业课程后普遍感觉是“好像什么都懂,又好像什么都不懂”,虽然交通的每个方向都有所了解,但留于表面,很多感兴趣的或者是未来欲从事的就业方向的课程学习的不够深入。问题之二:课程选修体系缺乏弹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分方向后,学生选课时通常是:“7选5”,即从7门选修课中选取5门,给予学生的选择余地很小,选修课往往变成了必修课。为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七学期专业学习方向确定后,只能在各自方向内选修课程,不能跨方向选修,这也是不合理的。就业市场和用人需求环境是动态变化着的,任何专业方向的划设都只能是和就业需求大范围的模糊匹配,实现不了人才培养和岗位要求一一对应,而允许跨专业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学院任选课程这种弹性选课体系,可以利用现有的工程教学资源,能在不增加教学资源投入和成本的情况下,有助于为那些有明确就业岗位要求和兴趣的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自我认同感,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

四、建立就业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适当提前专业方向分流的时间,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专业分流时间提前至第五学期期末,从第六学期期初即进行分专业方向学习。当然,这种提前并不单纯是时间上的提前,整个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都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动。第五学期开设三个方向的主干课程,让学生整体对交通运输每个方向形成基本认知,然后第六———七学期分方向设置专业方向必修和选修课程。

2.建立学生兴趣与就业导向相结合的弹性课程选修体系。提前进行专业方向分流能够提高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但也有时会禁锢学生的自我发展,这种局限性可以通过灵活的选修课制度和体系来弥补。这里笔者提出,允许跨专业方向、跨系部、甚至是跨学院任选课程,但这种并不是随意选择,而是有“边界”的。综合本专业教师、业内教育专家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目前及未来本专业的岗位需求,建立基于就业导向的选课指南,以此作为既有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一种补充,这样就不会增加教学管理的成本和难度,又为那些有明确就业方向和特别兴趣的同学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这种选课制度弥补了目前课程设置体系的局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逐步建立健全网络化的课程体系。网络课程建设是拓宽教学空间,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网络课程是增加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网络课程建设不仅限于本校本专业教师,而是将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请到网络课堂上来,与教师共同完成,实现教材中的理论与岗位中的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

五、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深度融合;地方经济;车辆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68-02

通过大量调研,构建与安徽省汽车工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专业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增加我校培养的汽车专业学生与地方汽车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融合度,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本专业的就业率和个人职业发展的满意率,实现新办专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定位

目前,安徽汽车工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拥有奇瑞、江淮、华菱、合力、扬子、飞彩、合肥昌河等一批国家定点汽车生产企业,具备生产轿车、重型车、轻型车、微型车、客车、专用车、改装车等多个品种汽车的能力;同时,也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和有较强竞争力、能参与国际国内分工的零部件制造群体[1~2]。安徽省、市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我校“车辆工程”这个新办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大舞台,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也理应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但如何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地方汽车工业的发展要求,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专业定位的依据。

对我校而言,车辆工程新专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有办出专业的特色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3~4]。据此,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应该适应当前我省汽车工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胆创新,与地方汽车工业充分融合发展,积极面向汽车制造业和销售服务业,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拓宽专业面,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培养宽口径的应用型车辆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从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学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我们的定位是准确地、可行的。

二、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发展目标和步骤

1.发展目标。我校建立的车辆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安徽省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示范专业,其在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和机械自动化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基础和优势。因此,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确定为: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平台,逐步体现车辆工程专业特色,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方向,以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育才理念,注重与新技术和交叉学科的融合。争取在“十二五”末,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支梯队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建立起完整的车辆工程实验室;在四个研究方向(汽车造型与车身设计、汽车CAD/CAE工程、车辆系统动力学及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和汽车电子与故障诊断技术)上力争取得一些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逐步快速地将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品牌专业。

2.发展步骤。着眼于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立足于安徽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以应用型车辆工程为专业发展方向,培养宽口径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心。用“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来实现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第一步,在实现硕士点突破的基础上,集中力量,以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国家级教改示范专业为依托,充分、高效地利用本学院现有各种教学资源,如技术基础课中有多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实训工厂、省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等等,加速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方面建设。第二步,争取达到重点建设专业的验收标准后,在不断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和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实现本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点的突破。

三、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经验

为达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全面进行教学支持系统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条件建设等。

1.教学观念转变。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更加理智,主要表现在对学科和专业的选择、所学专业对今后就业的直接作用或帮助、就业岗位变化后的适应能力等等。这就使得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车辆工程专业知识的培养时,按“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和高素质”的原则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服务。

篇(3)

【关键词】专业建设 就业创业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54-02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广西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和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10]43号),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引领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如何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广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发展和机制创新,探究专业与各地产业相结合的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路径和方法显得十分紧迫。

一、融合的基础――最强的专业和丰富的专业公司化经验

(一)学校拥有重点建设专业,为研究提供专业建设条件。学校的汽车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两个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为研究提供专业建设条件,因此,把这两个专业作为与就业、创业平台相融合进行研究,确保了实践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学校拥有丰富的专业公司化经验,为研究提供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的基础。学校在推进专业公司化建设中,已经从校办企业发展到如今拥有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商贸物流服务实训中心、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五大经营性实训中心、十余个专业实体公司的规模,为创业园建设及学生的就业创业活动搭建了实践平台。

二、融合的路径――以专业公司为载体

通过对专业就业创业现状及对应企业岗位需求等的研究,以学校的汽车快修养护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等专业公司(经营性实训基地)为载体,进行创业园建设、创业就业校本教材开发、创业就业网站建设,从整体上促进了这两个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创业水平,亦为全区提供成功的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实践范例。

(一)进行实践性创业园建设。结合学校多年来开展专业公司(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经验,以及学校新迁到柳州官塘职教集中办学区后出现的新情况,专业公司进行实践性创业园建设。

1.创业园建设内容

结合学校现有的资源和需求,创业园主要建设项目包括以下三个主要部分:益友超市项目、智能手机实训中心项目、学生活动中心项目。

(1)益友超市项目。益友超市分为校外和校内两个部分,校外部分拟设在文笔路教育大厦一楼,校内部分拟通过改造官塘校区校园内的小超市。为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营,拟常设一名专职管理老师驻点指导,员工由学生组成。

(2)智能手机实训中心项目。智能手机实训中心项目拟与中国电信柳州分公司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搭建一个智能手机销售、充值服务、周边产品销售的服务平台。运营模式及服务标准按中国电信服务点的要求执行,由一个指导老师加3个学生组成运营团队。

(3)学生活动中心项目。利用学校的学生活动中心场地,通过装修改造,搭建学生创业活动平台,包括综合创业实训中心、创业交流活动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等。

2.创业园运营保障机制

(1)创业园管理主体。创业园的管理主体是学校和合作企业,校企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并在《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就具体合作项目签署《具体合作项目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

(2)平台管理。创业园的管理将有自己的组织架构,人员由“合作企业派驻员工+学校教师+优秀学生”组成管理团队,负责平台的管理、培训等工作。

(3)保障机制。为有序高效地完成项目建设工作,校企双方将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通过内部配套政策与制度建设,为项目的建设提供全面、科学的保障与支撑。

(二)开发就业创业校本教材。在开展企业调研、进行岗位分析等基础上,结合专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参加课题的两个专业部与汽车快修养护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等专业公司共同开发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校本教材。

1.《汽车快速养护中心工作任务指导书》教材是一本汽车快修养护店工作任务指导书,可用于指导汽车快修养护店5 个关键岗位21个常见工作任务,涵盖此类汽车服务企业约80%的业务范围。指导书可作为汽车专业中、高职学校学生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汽车快修、美容等课程学习、参考资料,可为汽车快修养护创业人员开展运营管理提供参考,也可供广大汽车爱好者了解相关知识使用。

2.《文印实务》教材的立足点为引入岗位实际项目与工作情景,为完成综合实训横向课程项目的工作要求,将在纵向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重整,以达到矩阵式教学模式的教材要求,改善学生课程单一与企业岗位综合能力要求之间的矛盾。该教材围绕智智就业前及初入职场的工作需求,以娇娇为公司主管等创设工作情景,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思想编写而成,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

3.专业公司还积极参与了课题组创业教材的开发及使用实践。编写《成长阶梯――从校园到职场》(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出版),并把它作为教育用书之一,更好地帮助中职学生适应职校生活,避免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出现举手无措的现象,使毕业生能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己,走好职业之路。教材在编写前期进行了广泛调研,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写时,设计了以“智智”和“娇娇”为形象的人物代表(意寓“职教”),针对中职生的成长及发展特点,设置了“莘莘学子,学会规划”“初涉职场,学会适应”“坚守职场,学会提升”“挑战自我,学会创业”四个阶梯式的成长阶段。“智智”在各个成长阶段中,每遇到问题及困惑时,都有一位关心他成长、为他加油鼓劲、给他出谋划策、指点迷津的学姐“娇娇”伴随。教材在结构上,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图文并茂。

(三)搭建就业创业网络平台。参加课题的两个专业部与汽车快修养护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等专业公司共同建成了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网站,网站包含新闻动态、专业建设、创业园建设、创业教育、就业指导、企业招聘、学生信息、优秀案例、政策措施、益智社区等10个一级栏目,以及27个二级模块,目前已到互联网公开运行,为学生成才、成功提供条件。

三、融合的合力――促进学校的协调发展

(一)融入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2011年1月,学校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其中的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专业被列在学校5大重点建设专业的前列。在2011―2013年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将汽车应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两个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进行融合,将之与探讨和实践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校企合作三大建设任务结合起来,促进了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顺利完成。

(二)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企业课程”。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利用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专业技术优势,将相关理论知识、技能技巧、过程方法、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通过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教学效果与经济成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生产任务、教学评价与产品质量评价、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度融合,构建符合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建成富有特色的“企业课程”体系。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计算机专业与汽车快修养护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柳州市益智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校内外企业合作打造了“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应用”“汽车美容”“汽车维护”等企业课程,形成校企联动的教学生产融合机制。这也成为了学校课程改革的特色与亮点,其研究成果“五一体、六融合企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融合的成效――促进了专业建设,专业办学吸引力提高

(一)专业设置更贴近地方产业。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根据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应汽车销售顾问、设备及材料销售、汽车物流等岗位开设了汽车商务专业方向,对应钣金、涂漆、汽车美容、车身修复开设了汽车车身修复专业方向。计算机应用专业根据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的发展,对应智能手机应用软件设计、游戏开发等岗位开设了4G应用开发专业方向,对应移动终端的应用与维护开设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方向,对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开设了动漫与制作方向。

(二)专业办学吸引力不断提高。参加课题实践的两个专业的年招生人数不断提高,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2012年、2013年、2014年招生人数分别为687人、867人、945人,计算机应用专业2012年、2013年、2014年招生人数分别为470人、545人、586人。

(三)专业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断提高。一是两个专业的技能培训人数逐年增加,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2012年、2013年、2014年培训人数分别为696人、1370人、1300人,计算机应用专业2012年、2013年、2014年培训人数分别为2910人、2115人、2800人;二是两个专业优秀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直接参与生产的能力不断提升。

(四)专业发展成绩喜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2013年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的示范专业与示范实训基地复评;2014年被认定为年度广西中职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柳州市品牌专业,并通过柳州市教育局的柳州市职业教育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评审。201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为计算机专业(工种)全国职工职业(工种)技能实训基地;2013年通过自治区教育厅的示范专业与示范实训基地复评;柳州市品牌专业,2014年被认定为年度广西中职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并通过柳州市教育局的柳州市职业教育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评审。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专项课题――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2JD106 )阶段成果。

篇(4)

关键词:中职生 汽修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帮助中职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业能力的教育,是指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生涯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寻求最佳发展途径、制定发展措施、调整发展规划的课程与活动。帮助和指导中职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中职生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合理定位,科学树立职业目标,正确选择职业,使他们从容走向社会。

中职生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培养目标是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汽修专业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是为了适应汽车消费而产生的专业化技能型专业。中职汽修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及较高操作技能的汽车维护、保养、修理、驾驶、营销和服务的专业人员。

一、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特点

1.学习动力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是强化职教德育时代感,提高职教德育针对性和实效的有效载体。在有上千年积淀的“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舆论下,不少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职业学校,感到前途无望,丧失了学习动力。

2.学习目标模糊

有些中职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甚至无心学习,对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知半解,或根本就没有学,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不知所措,过分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显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缺乏了解,一旦到了真正选择职业的时候,就显得茫然无措。

3.缺乏正确的职业观

从以往中职生实习状况来看,大部分中职生进入生产实习期,干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人员流失现象。原因主要有:不能适应企业规章制度,怕吃苦,盲目择业,和企业领导、员工相处不融洽,缺乏沟通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等等。此外,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也是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中职一年级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通过对1009汽修班36位同学(全部是男生)的中职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发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被动选择学习汽修专业,缺乏对专业的全面认知

65%的学生因听别人说汽修专业好而选择该专业,72%的学生不太满意自己所学的专业。他们对汽车维修有简单的认知和了解,看重市场对汽修的需要,以及未来的就业形势,但对汽车维修专业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2.学习、生活缺乏明确目标

82%的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有小部分没有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奋斗的方向,也没有计划,学习缺乏动力,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理想、明确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3.对自己的兴趣、优劣势、职业能力等缺乏客观全面的了解

调查结果说明:92%的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42%的学生不太清楚自己的优劣势,22%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优劣势。不清楚汽车维修职业发展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缺乏就业准备。

4.对未来就业缺乏信心

对于毕业前最担心的问题,83%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较大,担心找不到工作;61%的学生选择虽然找到的工作不一定很喜欢,但是就业应该没问题的。这反映出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专业技能缺乏自信。

5.职业价值观缺乏引导

47%的学生在选择就业时认为薪水是最重要的,11%的学生认为发展空间最重要,33%的学生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最重要,8%的学生认为兴趣爱好最重要。学校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6.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专业的指导

关于职业指导,67%的学生来自于父母的谈论,19%的学生来自报纸、杂志和书籍的阅读,缺少专业的职业指导。64%的学生不太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又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能给他们将来就业带来帮助。

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学生全面客观剖析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实事求是地发现自我,产生期望。通过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发现自我、激励自我,分析自身条件,把握发展机遇,确保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实际,方向正确,目标具体实在。

2.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使学生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找到个性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素质的要求相符的部分之外,提高自信,同时找到自身素质与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要求的差距,明确努力的具体方向,培养兴趣,调适性格,提高能力,增强通过努力可以胜任将来从事的职业的信心,主动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3.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通过了解职业、了解社会,让学生们看到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美好未来,把握职业发展机遇,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专业技能,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真谛。努力去发现自己有哪些符合职业和社会要求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去适应职业,融入社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把握就业的主动权。

4.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表明了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要追求的理想是什么,是为了财富还是为了地位或其他因素。价值观不同,对具体职业和岗位的选择也就不同。通过写下对某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可以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也可通过职业价值观自测表大致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倾向。学会准确定位,合理把握就业方向,从而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自身价值。

5.有利于学生确立更具体、更明确的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及所学专业的实际,确立稍加努力就能达到的更加具体、明确的短期目标,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增强信心。将整个生涯发展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每个阶段又分解成具体的任务,这样既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又使学生确立的目标更科学,更容易实现。

6.有利于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目标

制定了目标还要将它转化为行动才能实现,没有行动,目标也只能是梦想。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必须是具体的、可操的,符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才是可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才能体现实现目标的效益和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的渠道,但是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不可能由一位德育教师或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完成。需要班主任、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形成职业生涯教育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篇(5)

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势必给汽车服务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汽车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现实在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其中追根溯源,就是因为缺乏专业的人才而导致了行业的落后。

汽车维修专业是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一门重点专业之一,它主要培养适应现代汽车服务业发展需求,掌握汽车构造与原理、汽车电器设备、汽车检测设备使用、汽车故障诊断等多方面的汽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的使用及整车的检测流程,具备汽车检测专业较高的操作技能和技术指导技师层次,具有一定汽修企业管理的高级知识技能复合型行业人才。他们的今后主要就业方向是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装饰、汽车改装、汽车营销等相关职业。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使汽车维修专业成为了教育部实施的技能短缺人才培养的重点专业之一,也使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越来越受到学生的追捧,这给汽修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是,从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毕业生无法就业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就业。就目前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影响了学科教学。近几年,虽然受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招生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选择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中学阶段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理论学习上存在着困难。而在汽修专业学习中,理论学习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机械设计、工程图学、汽车概论、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等课程,知识抽象且难度较大,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相对困难,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学不懂、吃不透,理论知识的困难,往往导致学生的知识不成体系,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新时期下我们的汽修专业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作出相关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汽修人才。作为长期从事汽修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如何在当前社会需求下开展教学的认识。

一、整合教材,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从汽修专业的设计来看,虽然当前汽修专业涉及较多,如汽车电路、钣金喷漆、汽车改装……但其中社会需求量最大的是三个专业,即汽车的钣金喷漆、汽车美容和汽车机电,这与社会上部分汽车使用者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和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培养人才的最终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针对社会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既然社会主要需要的是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那么我们就要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打破原有的课程设计,重新整合教材,要在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学科技能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新发展优化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能够主次分明地向学生呈现知识,同时也能够减少知识容量,从而降低知识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关注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我们职业教育有时候又被称作是技能教育,目的是希望通过学校的三年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归根结底来说,教育最终是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实际需求。

这就说明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核心,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安排和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要注意做到全面育人,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教材的要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合格汽修专业人才。

三、加强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职业教育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因为我们的毕业生大多数毕业以后就要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要重视实践,抓好实践教学,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汽车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实践,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将过去集中在最后一学期的生产实习根据不同阶段理论课程的安排,分散到三年中的各个学期。打破先学结构和原理再学使用和维修的传统方法,尝试先学使用操作,再学结构和维修,最后再深入学习工作原理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总结提高。努力做到教学设备的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进行完善的“一体化”教学。为此,应有计划地投入资金、装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生产设备,建立发动机故障测试、汽车电控系统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反复操作,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如在专业教室进行《汽车构造》课的理论教学,可使用各种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结合幻灯、投影、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把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生动、直观地显现出来,“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校也要与条件较好的检测维修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联系,把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以弥补实习条件的不足,还可以使学生提前认识企业实际生产情况,以便毕业后尽快上岗。

篇(6)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目前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建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措施。

近年来,虽然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由于种种原因,与全国汽车维修行业生产发展的速度相比,仍存在课程体系的划分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始终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保留原有“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各学科仍过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联系不紧密,没有达到理论教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另外,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而制定教学计划时对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考虑较少,灵活性较小,加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

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现有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的,课程设置受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影响太大,专业基础课中机械类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制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安排过多,没有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范围基本不涉及机械设计与加工的内容,而与汽车有关的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只有《液压与液力传动》和《电工与工业电子学》两门课程。机、电课程比例不当,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大量课时浪费在毕业后应用机会很少的知识上,加上专业课程和实训的课时不足,没有足够时间去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另外,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缺乏弹性,选修课程少,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市场变化缺乏快速的应对措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建设极为不利。

教学内容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职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要求,强调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本专业目前使用的教材,虽然增加了部分新内容,但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内容陈旧,难以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等各个方面的控制之中,甚至在载重汽车上,也采用了技术含量很高的柴油机,但是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另外,汽车维修作业中的车身修复技术,钣金与喷漆技术则根本没有涉及。这些情况使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不强、择业面较窄。

教学手段落后,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不足在教学手段方面,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当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板书和绘图,课时容量小,加之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设备、模拟设备、检测仪器以及维修设备缺乏,严重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效果。另外,近些年该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数量从事汽车检测、汽车及其零配件的销售、汽车维修及其附属设备的销售、汽车保险等工作。学生的就业面已从原来的汽车运输、汽车维修,拓展到汽车出厂后的所有需要汽车专门知识的领域。

创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原则

转变高职人才教育观念,强调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切实改变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知识单一、能力单一的局面,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过分强调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学生能力为本位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除了培养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培养诸如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市场把握等综合能力,把知识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从封闭性课堂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制,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以学为主”的思想把教育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创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从事汽车维修、检测、管理、评估、保险、销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总体来说,汽车运输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下降,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维修市场在不断扩大,对汽车尤其是小轿车维修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应主要满足汽车维修企业的需求,兼顾汽车运输企业及其他企业的需求。

破除“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市场出发,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最高目标,破除“三段式”教学模式,从实际岗位需求引出课题,提出解决方案,开发“宽基础、多模块”课程体系。强化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维修和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课程,同时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补、重组,将其变为必修专业课和数个专门化方向的选修专业课。(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确定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般专业能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汽车英语阅读能力、汽车驾驶能力;核心专业能力是汽车拆装、检查、修理能力、汽车故障诊断能力、汽车性能检测能力、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能力;基本素质要求是:较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平、良好的身心素质;最终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课程体系。(3)增加学生实训的时间和项目。增加学生就业前的专门化实训,使学生在毕业前得到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获得在与汽车有关的职业群中广泛就业的可能性,而且就业时可以顺利顶岗工作。(4)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新课程体系把选修专业课按多个专门化方向分为多个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专门方向,学生也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专门化课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其他的专门化模块,如电控发动机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行驶安全系维修、车身电气设备维修等模块,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增加先进的检测、诊断设备,满足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目前汽车技术正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检测、诊断设备也不断更新,先进的发动机综合诊断仪、解码器、示波器等诊断设备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在汽车维修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学校应该增加专用的检测、诊断和维修设备以改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在学校得不到实际训练,就不可能达到社会的要求。

改变教材结构,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模块化教材体系,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在主要专业教材结构上有根本的突破,每门专业课程教材大体由基础技术篇和适用技术篇构成。基础技术篇主要解决入门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部分内容相对稳定。适用技术篇采用“积木式”结构,一方面可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增减或组合“积木”。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来讲,要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总之,新的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主要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剑,包昆容.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2,(7):38-40.

篇(7)

关键词:中职机电专业;专业介绍;就业现状

一、中职机电专业专业介绍

中职机电专业又称作为机电一体化,它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化产品。 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质量,很多机电企业用人时,一方面考察其专业教育的背景,但更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善于与别人交流,正确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纪律性、责任心、工作态度。

二、市场人才需求状况

(一)全国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从全国的方向上看,目前技术类人才需求呈上升态势,其中机械制造类的人才需求最为突出。数据统计:电力电子、机械加工、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操作等技术人才需求量比去年增加了6%。尤其是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对市场来说是供不应求。特别是临近年关,许多企业为追求经济利润而扩大生产,直接导致了技术人才的紧缺。从地区上看,近几年来华北及沿海地区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机电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和数控编程及操作人员的大量需求反映了这一趋势。

(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机电专业历届毕业生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电子以及与其相关的各行业中,因此就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分析:在今年这些行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率在急速上升,同时继续对数控、模具专业、汽车专业继续保持较高的需求率,以发达地区为例: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仅为4.83%。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近年来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需要大量设计、数控编程及高层次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对复合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分别占其未来需求量的24.29%和20%。以江、浙为例:今年对机电专业的技术人员的需求率较之去年增长了5%,特别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用人率提高了8.23%,而个别企业在今年加大对企业的投资规模以及部分以机电类为主的外资企业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刺激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是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产生发展机、电技术的融合交叉越来越多,以往的学科体专业和过细的专业教学已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

(三)岗位人才需求状况

在综合沿海地区以及本省的机电行业的发展的信息我们发现用人单位急需以下岗位人才:机电产品的制造加工,人员需求增长16.4%;机电产品的组装、调试,人员需求增长12.8%;机电设备的操作、维护,人员需求增长6.4%;机电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检验与管理,人员需求增长5.2%;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维护等,人员需求增长9.3%;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人员需求增长5%;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护维修人才,人员需求增长11.3%;模具工艺设计,人员需求增长15.4%;汽车维修技术,人员需求增长12.3%;汽车销售与保险,人员需求增长8.5%。

上述岗位在原有传统行业中融进了高新技术。有些机电产品和大型生产线应用了微机、软件、PLC,微电子、激光技术,并采用各种新型的传感器来检测和控制,其产品的制造手段也不断更新,如激光加工、数控加工等等。

三、中职机电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机械设计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网络、机电一体化控制等方面,机电产品性能及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检测与使用维修方面,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可承担电子、机械、信息、及其交叉领域中的相关技术工作。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或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市场调研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适应范围很广,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珠江三角洲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我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态势良好,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较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目前,我专业已毕业的学生,主要在分布在安徽本省以及江浙一代以及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深受公司领导的好评。截止目前,我专业2007届毕业生意向就业率已经达到75%以上,个别专业如汽车专业的就业率已经超过87%。根据以上所掌握的情况结合我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我专业学生无论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还是课程以外的实习上都具备了满足人才市场基本需求的能力。比如:以单纯机械类专业为主的数控专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对数控加工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沿海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大量个体、私营和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工厂类人员、机械类人员,分别占岗位总数的14%、10%。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的占需求量的69%。因此我专业把学生的的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使机类专业的学生既能进行程序设计又能精确加工、准确操作,再经过半年的实习,接触到先进的设备,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更适合大多企业的发展要求,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在以电类为主的专业中,机电一体化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在选择就业岗位的面积上要更加的广阔,加上某些岗位人才的奇缺,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实际需求是巨大的,因此在培养这个专业学生的时候我专业的侧重点就放在了如何突出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这一优势上,使这些学生的能力也从单纯的电类知识扩展到了与机械知识的共融,能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以汽车维修为主的专业,在社会当中的就业前景更是一片晴空,加上岗位上需要的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更是短缺,因此我们专业在对本专业学生培养中,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岗位的需求。

总之,我专业各专业的就业形势都比较乐观。人才需求量很大,学校的培养也比较到位。只要学生能够摆正心态,从一线脚踏实地的做起,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 马洪喜.试论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资讯,2012(02).

[2] 王全喜.煤矿机械中机电一体化设计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4).

[3] 周俊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7).

[4] 芦景英.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

[5] 宋利强.谈谈机电一体化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3).

[6] 张锐.刍议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综合采煤设备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8).

[7] 张宇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机械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