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44: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信息化原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管理变革 原则 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56-02
在现代企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企业中的产品信息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势头,并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不同系统软件产生的信息互通性差,想从漫无边际的数据海洋中查找所需要的正确数据,变得越来越难。如果对它们处理不当,会对工作效率产生负面效应。所以产品信息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问题。
一、信息化技术引导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2.企业的创新与管理。关于创新的定义和解释,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技术都有不同的方法,每个企业领导者都会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创新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创新是可以有意识去达成的。而管理,则是一个相对模糊的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管理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管理方法,但是管理效果却是千差万别。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实施必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组织行为的改变等,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与管理变革过程。通过全员参与,使员工了解和明白变革的意义,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以推动变革的进程。通过变革导向、领导方式、激励支持、全员参与四方面的变革管理使员工逐步深入参与到信息管理变革中以尽快实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
信息化管理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二、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控制
企业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主要包含对信息化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沟通。具体如下:
1.计划主要指对企业信息化过程的管理首先要明确不同时期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中小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出发,确定企业近期、中期以及长期的企业信息化的任务和要求,做到企业信息化方向正确,目标清晰,实施进程有保障。
2.组织主要指成立必要的企业信息化协调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和部署企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实施难度大是其重要的特征,如果没有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没有专门协调与管理机构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所以,在制定企业信息化实施规划时,应考虑成立专门的、有较高管理权限和协调职能的企业信息化领导和指挥机构,并由企业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如成立“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领导组织企业信息技术支持部门以及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组成工作小组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深入的推行。
3.控制主要是指预测和分析企业业务发展的走向,以对信息化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进行分析与规划。企业信息化必须按照企业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所以围绕企业业务发展的当前和今后的需要,确定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项目的选择、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制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等。
4.协调主要是指调节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包括信息化项目实施时各部门之间资源分配的协调,对不同岗位职责间矛盾进行的协调等。确定企业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资预算。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投入,这一点应在制定信息化实施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在安排企业信息化预算时,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投入,造成信息化投入的无谓浪费,另外,也要避免借口企业资金紧张等原因而削减必要的资金预算,导致企业信息化“半途而废”。
5.沟通主要是指通过下达命令、指示等形式,对组织内部个人施加影响,将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或者领导者的决策变成全员的统一活动。制定必要的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章与制度。企业信息化牵涉面广,实施难度大,制定必要的规章与制度,使企业信息化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标准可执行,对加快信息化的顺利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应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规划中明确信息化实施效果评估的方法,信息化方案优化等措施,以便在信息化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保证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效果。
三、信息化实施的原则
1.效益原则。尽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效益很难得到确切衡量,但是中小企业必须避免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盲目推行各种信息化软件或起步就同时启动二个以上项目,为赶时髦而搞没有实际效益的信息化只能劳民伤财,于企业的发展有害无益。
2.实用原则。中小企业的业务相对比较简单,业务的牵涉面也没有大型企业复杂,所以,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时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特点,选择实用的信息化实施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果”作为追求目标,使企业信息化落到实处。比如可先上ERP项目,待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行完善其他项目。
3.适用原则。中小企业在选用信息化解决方案、构建信息化系统时应坚持“适用”的原则,不必过分追求技术先进、功能全面,以“适用、够用、好用”为衡量标准,使企业信息化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员工所接受,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4.系统性原则。不同规模和发展基础的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施过程中都应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发展需要,以更好地实现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应用集成,包括各类信息化软件的互通性,尽量避免在信息化过程中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效果。
5.可扩展性原则。企业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考虑到扩展性问题,在硬件的配置、软件的开发、系统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应注意到企业今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能有序推进。
企业需要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工具,用信息化手段弥补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缺失,企业所需要的是蕴含管理思想的武器,它帮助企业贯彻企业战略,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销售能力,加强团队执行力,(下转第259页)(上接第256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且不是昂贵的奢侈品,它需要足够便宜。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具,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载体。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是中小企业的首选。一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信息化;二是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三是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工作。通过PLM项目管理的实施,对新产品从设计到批量生产全过程数据进行管理及监控。使公司高端产品的机密性技术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等得到有效规范,为企业的新兴产业保驾护航。
五、结论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任何一家渴望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的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是其成长的“车轮”,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没有发展的尽头。中小企业信息化总体的发展历程应该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多项,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当中小企业从一些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后,就有必要进入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全面实施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所以,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拓宽应用范围,加深应用层次,使信息化全面融入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和成长的“催化剂”,既是广大中小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颇为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中小企业付出锲而不舍的努力,以实现持续不断的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已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企业不要错过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打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应用基础,一步一步地探索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实实在在地获得企业信息化产生的综合效益。“走一步,用一步,见效一步,持续发展”是不少中小企业通过自身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信息化发展经验,值得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M].北京出版社,北京.2005
2.赖茂生.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M].北京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制造企业 信息化 指标体系
1、引言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正在不断推动进行中,然而如何有效地建设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信息人力资源配备,利用信息资源以及开展企业电子商务等业务,避免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成为信息孤岛,成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题。因而,企业信息化评价作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合理、快速和高效发展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意义。
2、建立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建立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1)描述作用。能够描述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以作为进行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分析作用。能够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在企业某一环节或层面的应用状况与程度,是对其某个侧面的反映和认识。
(3)评价作用能够反映制造企业信息化在企业某一环节或层面的应用状况、程度与企业需要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反映出制造企业信息化满足企业需要的程度或差距的大小。
(4)导向作用。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业务,制定新的信息化战略,以适应企业发展战略。
2.2 建立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评价不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而且是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尺度,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而在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2.2.1 科学性原则
要科学地选取评价指标及权数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客观、真实。设计的指标要便于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缩小误差,从而保证指标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
2.2.2 整体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应该是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不能出现片面性,并应合理构造层次数量和指标数量。
2.2.3 操作性原则
尽量选取与目标关联最紧密的重要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指标设置数量要尽可能精简和概括,并且指标数据便于采集。
2.2.4 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同一层次的指标,应该满足可比性的原则,即具有相同的计量范围、计量口径和计量方法,指标取值宜采用相对值,尽可能不采用绝对值。这样使得指标既能反映实际情况,又便于比较优劣,查明安全薄弱环节。
3、评价指标设立与选择
3.1 平衡记分卡
平衡记分卡,是通过建立和推行反映多种平衡关系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将公司的愿景和战略与具体经营目标及绩效考核联系起来的一种战略管理系统。从平衡记分卡的定义可得知,它以公司的愿景和战略为出发点,涉及到的基本内容是由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等四个(或者四个以上)维度组成。
平衡记分卡不单单是当今较先进的绩效衡量系统,更是有效的战略管理系统,它通过对绩效衡量与战略管理的有效整合,能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日常行动,弥合战略开发制定与战略实施之间的鸿沟,不愧是目前最权威的管理工具。它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放大,使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达到平衡,使结果性指标与动因性指标之间达到平衡,使战略管理与经营管理之间达到平衡,使企业组织内部与外部达到平衡,使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之间达到平衡,使定量衡量与定性衡量之间达到平衡等等。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瑕的。虽然平衡记分卡优点很多,但仍存在不足。深入研究,可得出平衡记分卡指标设置时较多的是考虑企业内部情况,然而实际上,企业的生存还需要企业外利益密切相关者的支持,例如:经销商,供应商,债权人等等。另外,制造业企业实施信息化也能给社会带来较大利益,例如:废物的回收利用率,生态环境的改善率等。
3.2 经济价值增加值(EVA)
这是企业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减去其现有资产经济价值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它反映企业的目的在于准确反映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促使管理者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其行为准则。用公式表示如下:经济价值增加值=营业净利润-资本成本=营业净利润-加权平均成本率投入资本额。其中,加权资本成本率=权益资本比例权益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比例债务资本成本率,投入资本额是股东和债务人共同投入的资本。
经济价值增加值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其简洁的计算公式反映了这一指标缺乏详细的解释因素加以支撑,即我们根本无法弄清楚其指标到底如何实现。
3.3 绩效棱柱
绩效棱柱模型由克兰菲尔德学院教授Andy Neely与安达信咨询公司联合开发的三维绩效框架模型,用棱柱的五个方面分别代表组织绩效存在内在因果关系的五个关键要素: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组织战略、业务流程、组织能力。与如何实现相比,绩效棱柱模型从只关系一个或两个利益相关主体的观念中转变过来,逐步关心自制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绩效棱柱模型的确在绩效评价方面近乎完美,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几乎不可克服的难题:非财务指标难于计量,且精确度不够;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权衡和搭配困难;由于现有的多数管理者补偿大多依据财务绩效而制定,这就有可能破坏非财务绩效与管理者补偿之间的应有的模型;若绩效模型衍生的指标过多,则可能分散管理者的注意力,甚至令其无所适从;过分强调根据实际与标准的对比而调整,从而易陷入一种自我封闭的循环中去,不利于产生新的改进机制。
鉴于此,经济价值增加值、平衡记分卡、绩效棱柱三种绩效评价方法独自使用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绩效都不是很全面和完整。那么,如果三种方法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平衡记分卡方法作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战略评价的核心,再将战略分解成一系列的目标和指标。EVA和绩效棱柱模型对平衡记分卡设置的指标予以补充,从而设置的指标能更加完善一些。
参考文献
根据八项原则,采用德尔斐法,通过三轮对信息化专家的咨询、筛选、打分和反馈。得到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两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企业信息化基础、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以及企业信息化产出效能三个指标,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分别拥有七个、六个和八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参见图1。其中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一级指标下还包含企业法人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投入占产值比例、信息化技术先进程度、信息化设备使用率、网络使用效率、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占整体员工比例以及所在行业信息化水平等七个二级指标;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而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一级指标下还包含企业信息化培训投入占产值比例、信息数据使用深度比较、信息化安全程度、信息化深度发展可行性判断、数据挖掘程度以及信息化人员团队协作能力等六个二级指标;企业信息化产出效能一级指标则包括企业创新能力、市场掌控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经营贡献度、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和人力资源协调等八个二级指标。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学者Satty首创的一种对非定量事件做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它把需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元素,并针对总目标按相互关系影响划分为有序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决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归一法则是针对所采集不同数值,当数值落入区间不同而采取的取消量纲的有效方法,通常令其最大值对应函数值1,而最小值对应函数值0,得出一元线性函数,该一元线性函数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不同量纲之间数值进行比较的问题,而且相对客观地反映出不同指标的权重。将归一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构成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对象集;
2.确定评价等级;
3.确定评价的指标集;
4.确定判断矩阵;
5.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因素的权重系数;
6.进行综合评判。
三、结束语
1.1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架构设计目标的确立
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是由平台上的各业务信息系统所构成,所以各业务信息系统运行的性能也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运行性能。同时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运行性能又决定了供水企业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所以在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架构设计目标确定时,需要全面对企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的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信息网络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等,从网络逻辑和物理拓扑、流量控制、IP地址规划、网络设备自身安全、路由规划等各方面出发,制定出与供水企业生产、营销和信息应用发展相吻合的网络建设目标。
1.1.1网络结构的确立
在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设计时,需要对信息应用系统的覆盖范围、位置分布、用户群发展趋势及技术特性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研,并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对网络逻辑拓扑结构、物理拓扑结构和相关的路由、网络安全及流量控制等目标进行确定。
1.1.2网络保障建设目标的确立
通过确立网络保障建设目标,可以有效的确保供水企业生产、营销信息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在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分类标准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确立网络保障建设目标,确保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具有较好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1.1.3网络链路目标的确立
在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链路建设时,需要以供水企业生产、营销系统中用户群分布、带宽消耗及带宽的增长趋势等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和依据。
1.1.4网络平台的前瞻性和适应性的确立
目前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较快,在供水企业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应用系统中技术特性及网络平台新技术的特性进行充分的考虑,确保各种特性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结合,确保网络平台建设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1.1.5网络设备的选择
需要根据供水企业应用系统的特性出发,对网络设备进行选择,对生产、营销系统的发展进行评估,确定各种产品的笥能和参数,从而选择具有较好安全性的网络设备。
1.2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设计原则
1.2.1以生产、营销应用系统的需求
为网络平台设计的出发点。企业信息系统对网络架构具有较高的需求,因此在对网络结构进行设计过程中,需要以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需求为准确和出发点,并进一步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企业的特性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设计网络架构,确保其能够更好的与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需求相吻合。
1.2.2简化实用的设计原则
在信息化平台的设计方面,要尽量遵循简化和实用的原则,一方面有利于操作人员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减少后期的维护费用,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
1.2.3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
还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未来的发展形势进行预测,在功能上、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方面确保网络信息平台的有效运行。在确保网络信息平台基础功能以及运行稳定性的基础上,还要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确保企业发展的平衡。
2面向供水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要点
2.1信息化网络平台组织机构的建设要求
为保证企业信息化网络乎台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实现与供水生产、营销的充分结合,企业一定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构建完善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做好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协调与管理工作。
2.2信息化网络平台监管机制的构建
在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为保证与应用系统的充分结合,企业要构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监管机制,即依据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实施计划,做好技术关键点等重要环节的监管工作,制定科学的检查、监督和处理流程,对于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整改措施,确保网络项目工程的建设质量,并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备案。
2.3制定科学的网络平台建设实施计划
企业在充分考虑生产、营销业务需要、技术实施关键点、技术实施难度、实施流程、网络设备配置情况等多种因素后,要制定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实施计划,确保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质量,更好地为供水服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做好培训宣传工作
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构建过程中,需要做好各个阶段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使唤企业员工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使唤企业信息化网络项目建设的方向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确保企业信息化网络平台预期建设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加强对相关人员相关业务知识和环节的培训工作,确保网络平台运行管理能力的提升。
2.5做好相关文档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每一个文档都是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和重要凭据,所以需要做好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为后期项目验收提供重要的凭证,同时还能够为投入运行后的网络平台运行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
3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BP神经网络;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0引言
电力行业是国内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先后经历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等建设阶段。目前,电力信息化呈现出基础设施齐备、数据庞杂、应用广泛等特点,已从量化范畴提升到质的高度。对电力企业进行有效的信息化评价和管理,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实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如何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何种指标来科学评价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这是当前电力行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正式。通过构建科学、实用、有效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采用具有学习、记忆、归纳、容错及自学习、自适应能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科学、有效、客观地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利于规范和完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力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
1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建立的原则
(1)简明科学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明确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高低与指标间的关系,避免无关的指标列入,指标体系的大小也应适宜。若评价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则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问题上;而若评价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则不能充分反映和评价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设计与使用情况。
(2)公正合理原则。即评价指标应能客观、公正、合理地体现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动态性。
(3)易于操作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应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含义明确、可靠,数据易于收集,可供不了解指标体系建立过程的人员进行操作与应用。
(4)以定量指标为主,辅以一定的定性指标。评价指标尽可能以定量指标为主,但全部采用定量指标也不能完全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情况,所以要辅以一些描述性的定性指标。
1.2指标体系的内容
结合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3个层次来构建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业务支持程度、IT绩效水平、信息技术水平、IT管理能力、IT持续发展能力等五大方面构成,如表l所示。
1.3指标值的确定及归一化处理
在上述55个三级指标中,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之分。根据指标的评价准则又可分为3类指标:正向指标、负向指标和优化指标。由于不同的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之间又由于量纲不同,所以无法进行比较。因此,为了便于最终评价值的确定,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对评价指标做标准化、正规化处理,以便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考虑神经网络训练的收敛问题,对所有指标分3种情况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1)定性指标。定性指标有工程建设情况、信息安全措施、信息安全制度的完善程度、信息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职工IT素质等。这些指标的评价值采用专家打分的办法进行评价,取值为0.0~1.0之间。
(2)正向定量指标。是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包括:设备的运行率、安全运行时间、物资供应保障率、劳动生产率、网络覆盖率、联通率等。因这类指标越大越好,故选用所有电力企业的最大值为该指标的理想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负向定量指标。是指其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平均响应时间等。这类指标是越小越好,因此,选取所有电力企业的最小值为该指标的理想值,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优化指标。是指标具有一个最优的取值范围,太大或太小都不好的指标,包括电力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该指标如果太大说明企业在信息化投资建设中将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如果该指标值很小则说明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没有发挥有限资本的价值。一般该指标取40%~60%比较理想,然后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如下:
(1)有量纲向无量纲的转化。采取一种二次抛物偏大型分布的数学模型描述:
(2)无量纲指标的处理。采取线性递增函数进行描述:
2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
2.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由大量简单的处理单元组成的非线性、自适应、自组织系统,它是在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模拟人类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记忆和处理的方式,设计出的一种具有人脑风格的信息处理系统。它可广泛应用于预测、分类、模式识别和过程控制等各种数据处理场合,相对于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更适合处理模糊、非线性和模式特征不明确的问题。
BP神经网络是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网络可分为输入层、中间层(隐含层)和输出层,其中输入和输出都只有1层,中间层可有1层或多层。同层的网络结点之间没有连接,每个网络结点表示一个神经元,其传递函数通常采用Sigmoid型函数。每对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上有一个加权系数W,它可以加强或减弱上一个神经元的输出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这个加权系数通常称为权值,修改权值的规则称为权值算法。建立在BP神经网络基础上的专家系统根据一定的算法,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学习确定网络权值。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权值确定、结构稳定后,就可以处理新的数据,给出相应的输出。
2.2基于BP网络的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学习过程
BP神经网络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中,输入层包含55个神经元,分别接受55个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中三级指标的样本数据输入;中间层包含26个神经元;输出层有1个神经元,就是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相应的BP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由于神经网络各层的初始连接权值是任意的,必须先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使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结果的实际输出与期望值的偏差尽可能小。BP神经网络通过训练将学习样本的真实值与网络输出的误差反向传播到各层的神经元,采用梯度下降法不断调节各层的权值,减小因权值带来的偏差,从而使训练样本真实输出与网络输出的误差控制在设定的0.001误差范围内。具体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如下:
(1)根据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要求,提供训练集。选人对网络输出即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影响的三级指标x1,x2,……,x55作为输入自变量,以此确定输入节点的个数(本网络有55个输入节点);
(2)进行初始化。置所有权值为随机任意小,给定学习精度£一10,目标误差为0.001,读入网络初始权重及学习样本。这里可通过对电力企业300名职工开展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前100组记录(样本序号为1~100)作为神经网络辩识模型的训练样本;
(3)按BP算法训练网络。学习过程流程如图2所示;
(4)判断学习精度是否达到要求,如达到转入下一步执行;否则返回上一步继续学习;
(5)储存并输出权值。利用训练好的网络进行测试(采用10个样本记录为例),输出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终评价结果。
3实验结果及分析
采用BP神经网络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辨识,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结点数分别为55×26×1。根据经验和试验,前100组记录用作学习样本,作为训练神经元连接权值用,学习精度£=1×10;后10组(样本序号为291~300)样本作为测试检验用。经过反复多次学习,其学习结果(测试)如表2所示。
在信息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都有赖于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内部的人员、工作等整合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战略作用,提高自身生产率,加强与外界的协同和合作,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现的是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这包含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性问题,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研究的就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战略性问题,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研究的则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最大竞争优势的问题,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1 企业信息化管理概述
1)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意义。
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整个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内外部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决策水平以及经营效益。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管理的对象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管理模式却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企业的组织框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信息化的实现目标实际上与美国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IRM理论奠基人霍顿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的“3E”目标――高效、实效和经济,是一致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应用信息技术,但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企业经营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问题,它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为企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框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的改变,这实际上是企业内部组织与管理的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要有正确的变革导向,即为整个变革过程制定计划,通过变革导向和领导方式、全员参与等变革管理,实现员工工作绩效和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通过不同的管理视角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企业相关业务的高效运作,这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研发、生产、销售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决策、制度、技能、绩效等企业目标与组织的管理,企业入口、电子商务、Web服务等企业间协作。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具体实施中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三方面内容,其中,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又包括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五方面内容,以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1]。
2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内容框架
1)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
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能够对企业信息化工作涉及到问题给出参考框架,为信息化工作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主要包括战略性管理、需求管理、规划过程管理、实施过程管理、运行维护过程管理、业务运作管理和支持性管理等内容。其中,战略性管理是从战略一致性和信息化变革的高度来指导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视图;需求管理是从业务运作的需求出发,采用相应的管理机制获取和规范业务需求,对企业信息化业务需求进行总结和整理,从而对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制约业务效能提高的瓶颈环节进行分析;规划过程管理要完成对业务的战略规划,实施过程管理则要使信息技术能够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信息维护过程管理则是要保持信息技术的优势,确保信息系统可靠运行;业务运作管理涉及到的主要是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支持性管理则是为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相应的标准。
2)基础部分与战略规划。
基础部分指的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对信息化进行明确定位,更好地开展信息化工作,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战略规划主要涉及到企业业务战略规划、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资源战略规划以及战略一致性模型与战略一致性匹配方法等内容,通过有计划性地开展信息化工作,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蓝图,为后续信息化管理工作确立指导原则和控制框架。
3)管理控制与相关技术。
管理控制部分涉及到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信息化成果评价等内容,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主要包括信息项目选择、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集成方法和风险管理方法、信息系统实施、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增值,以及IT服务管理等内容;信息化成果评价主要包括信息主管设置、信息化项目岗位设置、信息化考核和评价办法,以及信息化工作进展评价体系等内容。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的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使能技术,这是为信息系统构建、运行、管理提供的支持性技术,主要包括集成平台技术、建模技术等,此外还涉及到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技术等基础技术[2]。
3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
根据美国管理系统协会设计的企业集成成熟度模型,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设置为五个级别,即无管理、单机级管理、技术系统级管理、IT服务级管理和战略一致性管理。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战略一致性管理,该级别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最高级别,在此阶段,企业成功的建立了支持企业战略业务目标的企业级以及跨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使信息化战略规划与业务战略规划保持一致,业务与IT技术全面融合,借助有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和信息系统的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能够为企业提升自身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方向上的指导[3]。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
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建立,通过客观、科学的测度方法对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提高电力企业竞争能力及推动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模型的建立,对各指标进行了界定和评价,最后在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量化评价中得以有效运用,可较好的为企业的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指标体系的确定
对目标对象进行分解,形成一个个小问题,而每个问题为一个元素,之后依据不同层次将这些元素分成若干个组。同一层次的元素为一个准则,针对下一层元素具备一定的支配作用,且能够受到上一层元素的支配,由此促使一个指标体系的形成。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必须依据评价问题的具体情况,在遵循可比性原则、弱相关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确定。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具备的重要性程度是不同的,对其进行明确需要分别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数。确定、分配权重的实施,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至关重要,对于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而言,需要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才能促使整个评价过程的有效实施,而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致性检验的通过比较困难,经过多次调整才能促使一致性检验的实现。为了对此问题进行处理,通过传递矩阵性质的应用,进行层次分析法的改进和创新,在最大程度上促使一致性要求的满足,并对相对权重进行求解。
5.排序权重:依据拟优化一致矩阵W*,对特征方程进行求解得出特征值,应用其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相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处理特征向量w后记录为W,代表指标的权重值。
(三)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二、实例分析
(一)电力企业概况
某电力企业担负市区供电任务,其供电覆盖面积达22097平方公里。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共46座,主变容330多万千伏安,输电线路可达1029公里,年售电量为50亿千瓦时。该企业17个科室,10个基层单位,共拥有2600职工。该电力建设集团下属4个参股企业、10个子公司、1个核心企业。目前,公司拥有35kV及以上变电站共73座,总容量6228MVA,突破100亿千瓦时。
(二)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评价
通过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对各指标向量进行确定,促使各指标隶属度的有效计算,其指标隶属度间表2。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作为全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涉及较为广泛的系统工程。有效建立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客观的测度及评价方法,对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水平进行对比,掌握其中存在的差异和特点,使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及绩效得到客观的评价,并进一步促使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当然,对于电力企业信息化评价模型的研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探讨和实践,充分发挥其评价优势,从而更为有效的促使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春胜,刘宏志,等.基于熵权密切值法的电网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估[J].陕西电力,2012(1).
[2]王慧英.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M].天津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