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6: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谈谈对心理学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系,冯特创办了心理学实验室。这代表着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对于心理学专业人员来说,冯特是心理学创始人是无可非议的,大家也早已习以为常。但社会舆论却形成了一个迥异的概念,谈起心理学,很多人认为就是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一位精神病医师,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从事的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对现代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是科学,他的理论其实根本上不可以被证伪,所以,他的体系并不被现代科学心理学接受。但从另一个生活实用或临场咨询的角度而言,很多心理咨询师都必定有意无意地运用他的理论和方法。
精神分析的理论是精神病学,弗洛伊德是怎么定义自己的理论,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后人看待这一理论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人认为他是《本草纲目》之类的东西,只是为后世的理论进行的探索;也有人把它当成心理学中的一个流派。精神分析是不是主流学派,这不是我所能断言的,但我知道精神分析注重思辨,是很好的心理咨询手段。
就社会知名度而言,学者总是不如文人。二十世纪许多文艺青年都受这个影响。在他们眼里,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学。
流派如此,心理学也是如此。实际上,真正令国人认识到心理学重要性的,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导致数万人痛失亲人,由心理学家组成的医疗队,帮助灾民进行震后心理重建。媒体的宣传加上灾后的心理辅导的科学普及,让更多人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
现在国内心理学领域中很多从业者、学者、研究者也不能完全搞清心理学到底有多少种方向,目前国内有以下几部分心理学势力:①以北师大心理系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在国内已算非常注重实践和实用性的了;②以中科院心理所为代表的研究派,重点在于研究;③以华夏心理为代表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派,重点在于赢利;④以豪峰科技、阳光易德为代表的心理生物反馈派,重点在于赢利;⑤众多个人咨询师创办的工作室、工作坊;⑥以蓝心网、优谈网等为代表的网上心理社区,重点在于培养市场,摸索赢利方式。
国内一系列现象说明心理学正在引起大众的广泛兴趣。如电视节目《非诚勿扰》《非常了得》等都邀请心理学专家分析解读,实际上,这其实是心理学在国内不成熟的表现。只有不了解心理学的人才会说:“喂,你来分析一下我丨”心理学非常质朴。大众对心理学的兴趣,是由于不了解,如果大众仅仅是把心理学看作心理咨询倒也罢了,毕竟,心理咨询是直接面向大众的,可以说是最平民化的心理科学。然而,可怕的是大众对心理咨询的片面认识,它们已被披上无数神秘光环。所以,个人觉得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揭开心理学被披上的神秘面纱。从大众对心理学产生误解的根源来说,主要有二:一是市场上所谓的“心理工作者”不负责任的胡扯宣传,可以说大众对心理学的神秘性认识是与这些人紧密相关的。二是大众传媒尤其是一些电影的误导。
针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我也谈谈自己的浅见:第一,业内需要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管理,使大多数心理工作者都能对伪心理学说“不”。第二,随着大众对心理支持的需求渐增,相关单位(咨询机构、大学、政府等)应该加强心理科学知识的宣传。在宣传时尤其要强调科学,摒弃神秘。第三,合理发挥传媒的作用,比如拍相关的电影、心理剧等进行正确的宣传。第四,强调心理学的科学化道路,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我认为这是根本道路。
关键字:学生主体;应用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50-02
一、研究背景
应用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理论,干预或影响心理行为,以改变心理行为,改善心理生活质量的新兴学科。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应用心理学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也要充分体现其心理学知识和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培训计划要突出心理学实践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由于传统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的局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大有机会参加实践操作培训。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学理论“听起来不错,不知道如何学习使用”。教师教学单一,只注重教的理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解决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等问题。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体验,探索新知识和新知识。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在“学生试讲法”的教学进行了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相互研究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课程内容。
二、理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依据以下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论认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内化为主体的素质。“学生试讲法”使学生从原来的“老师教我”的被动学习变成“我教学生”主动学习,使教学过程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是从老师授课所获,而是学生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试讲法”强调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和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协助建构知识并进行评估。
3.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的交互作用。Brown等人(1989)认为,知识和活动不能分开,活动不是一种辅助认知和学习的手段,它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了知识,学习与认知在本质上都是情境性的。因此,通过建立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教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到实践的情况下,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4.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把尊重和信任学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提倡有意义的学习以及学会学习。Rogers(1961)“相信唯一能够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是他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Maslow(1970)则强调学生的内在学习,就是依赖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实现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和谐氛围。
三、教改实施过程
“学生试讲法”是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学生成为“教师”,教师扮演“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独立地组织教学活动,把指定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其他同学。其运用的基本程序是:思想动员―教师示范―指导备课―学生教学―评价讨论―整理反馈。
1.思想动员,为同学讲解教学改革目标及方式。在课程伊始,要对学生说明,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门课程部分内容会采用学生试讲的方式,请大家也当一次“老师”。将试讲的目标、意义、过程和要求向学生一一说明解释,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参与试讲教学。
2.教师示范,展现对整个课程的把握。开始的课程是由教师完成的,教师在授课时向学生展示课程的大纲结构、课程安排等,并示范对课程重点内容进行精彩讲述,让学生知道如何完整地讲一次课。
3.指导备课,帮助学生收集可用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讲课的相关资源,并对学生在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学习,认真准备授课的每一个环节,并搜集一些课外资料丰富其讲课内容,使课程更生动有趣。
4.学生教学,独立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充当“老师”角色进行课堂教学,全程自主操控课堂。教师作为“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听课,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学生课堂的问题讨论和其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授课任务。
5.组织讨论,并给予指导评价。学生试讲后,教师让试讲学生谈谈教学体会,再让同学们谈谈试讲同学的优缺点,提出一些建议。最后由教师做总评,着重在教学内容设计、方法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给予指导,使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还要对学生表述不清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内容进行补充,帮助学生领会所学知识。
6.整理反馈,进一步将所讲课内容把握深刻。通过教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和建议,学生对试讲内容进一步整理学习和反馈。通过实践性学习,学生对学习内容认识更透彻。学习效果优于传统的听课式学习。
四、教改对教学的影响
1.学生自主参与,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成为“老师”,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全身心地充分体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不仅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听课的学生将特别注意“老师”的风范,留心听“老师”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充满生命力。
2.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试讲”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教学表现力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地促进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3.创新的课堂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评估。“学生试讲法”也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改变了传统“一考定全部”的单一评价方式。
4.促进师生交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试讲”的实行过程中,加强了师生的联系和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也使学生更加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巩固师生的关系。
我通过“学生试讲法”训练的教学改革研究,体会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应用心理学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心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启文.黄希庭.应用心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丽君.“心理学”系列课程案例库建构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1):91.
[3]章志光.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和学新.主体性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5]David Jonassen et al.,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Education Vol.9 No.2,1995.
[6]钟贞.新课改视野下大学心理学“学生试讲法”教学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3):73-74.
[7]Brown,J.S.,Collins,A.,& Duguid.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1):32-42.
[8]罗杰斯.关于教学和学习的若干个人想法[J].外国教育资料,1984,(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资助。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一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勤奋,踏实,一丝不苟,在此基础上,要寻找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巧学”,有些学生整天埋头苦读,虽精神可嘉,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们看重的是成效,结果,没有人会同情这类人。从来没有救世主,这类学生要从书本,题海的泥潭中走出来,寻求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会学”,而不是“死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技能学习的最根本要求是实践,要反复练习,从而熟练掌握。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开始时动作的正确性,如果开始就是错的,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学习错误的,还不如不学。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状态,而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是由无数个“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构成的。所以了解心理学首先要了解心理现象中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今天先介绍心理过程的基本内容。
心理过程指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活动过程。
认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我们来以一个简单的认识活动说明认识的基本概念。
我们面前摆着一个水果。
首先,我们会用眼睛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大小,还可以用手摸摸它的表面,用鼻子闻闻它的味道,然后你可能还忍不住咬上一口尝尝它的味道。我们这些通过眼、耳、鼻、舌等身体的感官去感受和反映水果的形、色、、味、外表的过程,就叫作“感觉”。这是人最简单的认识过程,也是认识的基础。概括来说,“感觉”就是人通过自身感官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过程。
其次,我们对一个水果有了基本感觉后,会通过自身的感官和以往的经验,把这个水果的基本属性联合起来,对这个水果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判断这个水果的来历和名称。这个过程就叫作知觉。因此,“知觉”就是人在感觉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整体认识的过程。感觉和知觉常常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都知道,通过我们感觉和知觉的事物会在我们的大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痕迹,以便于我们再回忆起它时会在大脑中呈现原来留下的事物的形象、特征和相应的资讯,这种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就是我们说的“记忆”。
我们对事物有了感觉、知觉,就可以直接地感知事物,反映事物的表面特征,并且还能通过我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而这个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了。
在我们的心理过程中,我们不仅能通过感知、记忆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我们把这类心理活动称为“想象”。
以上“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就基本构成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我们把它们统称为认识过程。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态度体验,比如成功时的喜悦与快乐,受挫时的沮丧和忧愁等等。心理学就把这种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称为“情感”。
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还能自觉地确立自己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且根据自己的目标来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心理过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个人的“意志”。
所以,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主要就是有认识、情感、意志三方面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我们行动的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活动,都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由于各自的生活环境、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风格和面貌上就会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个性心理”。
人的个性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性的倾向性。主要包括兴趣和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等等。
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主要通过我们平时很关注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能力”是指一个人保证自己能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比如你在感觉能力可能较好,而你的思维能力可能偏弱,就是指一个人的能力;
“气质”通常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或者说性情。是表现在人的情绪与行为活动中的动力性方面的个性特征。比如有人是急性子,有人是慢性子;有的人脾气暴躁,而有人则性情温和等等。这就是指一个人的气质。气质表现出来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学上一般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类。
“性格”指的是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是人和人之间个别差异的重要特征。如果说人的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遗传性,更多的时候受到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那么性格则更多是人在后天在现实生活中慢慢受到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它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和特征。
也许有很多人看了类似的心理学知识,会觉得没有什么太多的用处。接下来就结合我自己的认识谈谈学习心理学基础理论的一些感受,希望能为看此帖的朋友提供些启示。
虽然每一个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事物,但如何结合上述所提及的人的心理过程的几个内容: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恐怕有不少人就往往会在现实生活中忽略自己的认识过程。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由谁来从事心理咨询呢?笼统地说是由心理医生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也许人们要问:心理医生和一般医生有什么不同,他就是专门为人看心理疾病的医生吗?从狭义上说,这种看法不算错,但从广义上说,心理医生所面临的“患者”,不仅包括病人,也包括正常人。所以不一定是医院的医生去做这项工作,非医务人员如专攻心理学的专家学者也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在国外的学科中,有“临床心理学”这项专业,就是专门培养心理医生的。他们毕业后有资格做这方面的业务,其他相近的专业如一般心理学者乃至一般医学工作者都不能算作正规的心理医生。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培养这方面专业人员的院校学科,故而现在出现在社会上的“心理医生”基本上都是从医生(主要是精神科医生)或普通心理学者转轨而来(甚至有些是从事哲学和教育学的人员),因此等次参差不齐,水平高低不一。
所谓的咨询,就是参谋、顾问、分析和商量的意思,心理咨询主要是就心理问题、心理矛盾、心理冲突以及心理障碍等,对当事人进行帮助,以解其困扰的一种有效手段。可想而知,困扰人的心理因素来自各个方面,疾病仅是其中之一,诸如生活、家庭、社会、婚姻爱情、发育成长、人际关系以及学习就业等都可能给人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打击。因此,它不像处理细菌感染那么简便,所以对心理医生的要求相对地要严格一些。
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论,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必须具备4种条件:一是应当懂得医学,对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二是应当经过心理学理论训练;三是应当具有丰富的社会学知识和社会经验;四是应熟练掌握专门的心理咨询技术和技巧以及心理治疗手段。通过这四条可以引申出:一个心理医生(指能独立从事咨询工作)应当是一个性格稳定,自身没有心理问题和沉重负担的人;他有既定的专业,也应是个杂学家;他应当是个既严谨又风趣、和蔼可亲的人。
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精神科医生主持的,主要工作在医疗机构,按门诊接待形式进行;另一类是由心理专业者主持的,咨询室或设在学校,或设在机关,大多数为在职兼职人员。至于专设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私营的咨询所寥寥无几。
由医疗系统开办的心理咨询门诊,大多数咨询者为各种类型的心理症患者,而一般心理问题尚未达到病态程度的人到医疗部门来的不多。相对地,教育、社团经办的心理咨询室,大部分咨询者是来咨询有关婚恋、个人心理发展、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当事人的状态实际上已进入疾病状态,如果不具备医疗水平的心理工作者就难以处理,这往往是第二类咨询机构的缺陷。同样,一名医务工作者如果不熟悉社会和法律知识,也将无法就心理调节做更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可见,一个比较全面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至少应有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人员,以三者结合的形式来弥补各自的不足。
心理咨询是新兴事业,目前,社会发展的进度和物质与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相对地,心理医生的来源却严重地供不应求。估计这种情况的解决还要较长时期。为此,我国心理学科研部门和医学研究部门合作,在北京开办了一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函授教育学校。在函授过程中,无论是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都能较全面地学习各种必修课程,弥补专业之不足。
心理咨询和心理医生应当是鱼水交融的关系,但现今存在的矛盾又是非常突出的,即心理咨询需要的是时间,因为倾听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内容远比内科医生检查一个心脏病患者要复杂得多。按我国目前医疗咨询的收费标准,在时间与收费之间难以成正比。由于收费有限,医生就无法用较长时间去接待咨询者。现在人们的观点是不怕药价贵,但为数不多的咨询费却不认可,以为谈话不值几文,这也是有些专业人员不愿涉足于心理咨询行业的一个原因。
再者,由于心理咨询的技巧与技术水平欠缺,使咨询人未能从咨询中得到领悟和启发,没解决个人的任何问题,所以常一次作罢,不愿再坚持下去。而旁观者又以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当事者,以为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精神病”,为了回避这种眼光,也是有些人不愿再次涉足的一个原因。
有些人误解心理咨询就是谈谈聊聊,岂不知心理咨询有心理治疗的成分在内,所谓“心病要由心药医”,就是这个道理。但由于时间和经济上的矛盾,所以出现了现今心理医生喜欢开处方用药物去缓解当事人的焦虑、抑郁和不安。
最后,人们对心理医生的认识和位置问题也是值得一提的。大部分人对心理医生存在神秘感,对他们职业的位置认识模糊。这种看法有好处,就是提高了其权威性,不足之处是使人们和心理医生之间产生了一种人为的距离,给沟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其实,心理医生也是人,是一般的人,只是多些心理学知识,以及与人接触的技巧和手段而已。
【关键词】中学生;耐挫力;培养
在深化改革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里,培养广大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他们进行磨难教育,培养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独生子女群的不断增大,如今的家长从小对孩子实行过分保护,只要读好书,一切该由小孩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都由家长代劳了,许多学校也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学生考分的高低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下去,就会导致中学生经受不住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失败的考验,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心理均衡能力差,因挫折而引发自卑、怯懦,或发展到心理封闭乃至心理障碍而走向深渊。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耐挫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耐挫力培养内容研究,形成科学体系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况,由低到高,耐挫力培养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挫折认知理论教育。通过挫折认知理论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一方面,让中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挫折是必然的,在人生旅途中,遇到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面对挫折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的成长的历程;另一方面,挫折具有两面性,挫折既会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奋起、成熟,让人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因此要让中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2)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耐挫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死教育,引导教育中学生理解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认识生命的宝贵,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发挥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中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才不会有消沉、轻生等行为发生,才会珍惜他人生命。学校进行生命教育要结合中学生的实际,从他们成长中常见的烦恼和困扰出发,用身边的事例引导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懂得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表的美丽,而在于心灵的美好、人格的健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独特及自己存在的价值,学会接纳自我,热爱生命,把失败受挫看作是丰富自身生命的经历,即使在遇到挫折时仍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生命满怀信心。
(3)强化耐挫力养成教育。耐挫力养成教育即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帮助其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心理防御是指个体遇到挫折后内心不安而通过自觉调节心理恢复平衡与稳定的心理适应性倾向。自我防御一般有积极的、消极的和妥协的三种形式,我们要培养中学生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即在理智的指导下采取应对挫折的行为。积极的自我防御主要又有这样几种:一是改变策略,降低目标或改变实现目标的方法;二是补偿作用,即改变目标,寻找新的环境和目标来补偿原来的未实现的目标;三是升华作用,即将原有为社会所不容的本能冲动净化提升,成为某种高尚的追求,达到心态平衡。自我调节机制是指个体受环境的影响而促使原有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与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自我调节机制有:调整心态、调节情绪、总结经验、放松调节、倾诉等。教育者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有意培养中学生的这两种自我心理防御和心理调节机制。
二、改进教育方法,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增强教育效果
耐挫力培养的形式应丰富多样,但总的要求是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使他们乐于接受,这样才能增强其教育效果。下面来具体地谈谈几种方法:
(1)为中学生开设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使中学生明白各种心理活动产生的机制和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克制一些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心态。中学生的有些过激行为,如激情犯罪,纯属中学生心情过分紧张、情绪过分激动所致,如果中学生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就可以避免悲剧的产生。
(2)在中学生遇到挫折而感到痛苦时,要进行情感教育。首先应对中学生遭受的挫折表示同情和关心,起到慰抚中学生受伤心灵的作用,拉近双方的心灵距离,然后向中学生输入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的斗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之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
(3)开展一些锻炼中学生意志的活动,创设一些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进行自我锻炼。如组织一些假期夏令营活动、军训、游泳比赛、长跑、登山、远足及下乡劳动锻炼等活动,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还可以开展模拟求职、应聘,调查采访、公关等活动,模拟参与多种情绪体验,锻炼其灵活各种情境应对能力。
(4)针对中学生感性认识较强的特点,开展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素质。可以通过邀请改造成功的少年犯现身说法、组织中学生模拟法庭、法制讲座预防中学生犯罪展览等形式,增强中学生法制观念。
(5)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我们要借助课堂教学,挖掘各学科中耐挫力培养的有利因素,有目的地对中学生进行耐挫力培养,培养中学生的耐挫能力。如语文课、思想政治课、历史课中有大量的耐挫力培养的背景材料,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中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
(6)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对遇到挫折产生心理障碍的中学生进行疏导。通过疏导,教给他们遇到挫折后自我调节和宣泄的方式,提高他们应对挫折、转化挫折的能力,使那些面临挫折而无所适从、情绪低落、心理抑郁的中学生看到光明、得到依靠、恢复自信,使那些缺乏健康知识或受不正确思想影响而产生烦恼、忧虑的中学生调整不正确的认知结构或观念,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之,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趁年龄小时效果更好,所以更应注意培养中学生的这种能力,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并使挫折向积极作用转化,使学生更完善更成熟,让挫折成为新的努力的起点、新的成功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慧莉.论中学生耐挫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技巧[J].职业,2010(05)
[2]余洪奎.加强中学生挫折教育正当时[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9)
一、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现状。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就像小苗之于大树,小苗的茁壮健康与否,为将来它是否能长成有用之才埋下伏笔。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少家庭、婴幼儿教育机构也开始认识到幼儿时期的教育重要性。家庭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少家庭父母们通过电脑下载幼儿教育节目、购买相关育儿书籍,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贴心”地为孩子报名各种智力开发班,笔者就曾在一个幼儿智力开发机构中,见到了一个刚刚6个月大的“学生”。
应该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可以让孩子将来比同龄孩子更容易成才、成功呢?笔者的一些走访和调研反映,不少原本自信开朗的孩子在经过这样“魔鬼”训练之后,出现了自闭、自卑的性格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了叛逆心理。学校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教育机构尤其是各种智力开发培训班和幼儿园,让孩子通过各种类目繁多的智力开发活动和练习,但这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目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这样的一些教育机构经营得红红火火,在家长们中间也是好评如潮,但笔者对这样的教育方式表示担忧。
二、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问题
目前幼儿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方面,一是学校方面。
首先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一时期家长决定着幼儿的教育质量。有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和经济水平的不同,幼儿所接触的家庭教育也是千差万别。有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科学,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乐观开朗、文明礼貌;而一些家庭不和睦、父母性格暴躁的家庭,动辄就对孩子连打带骂,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不利于将来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其次是学校方面,有很长一段时期,“应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深入人心,虽然目前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但考试体制仍偏重于卷面考试,这就迫使学校为了保证考试升学的水平而纷纷重视应试教育,疏于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学生在面对各种身心压力和烦恼疑惑时,不知道如何疏导和排遣。这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很容易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三、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方法
通过上述对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现在和问题的分析,下面笔者来谈谈幼儿教育的方法。基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教育问题起着决定的影响,下面笔者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方法的阐述。
第一、家庭教育方面。孩子的心理发展体现着一个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所以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必不可少。在和谐家庭氛围下的幼儿,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有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反之,心理则是病态的、阴暗的、忧郁的、对生活毫无希望的;心态不同,他们对待社会上的人、事、物,态度都会不同。首先,家长们一定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其次,家长要积极学习相关的育儿书籍和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书籍,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善于鼓励孩子,增强孩子信心,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家庭中的父母长辈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做到相亲相爱,互敬互助,给幼儿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幸福的家庭。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影响孩子的关键环节主要有教材内容和教师引导两个因素。教材是幼儿学习知识的载体,教材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孩子接触到的学习对象,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严格把控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甄别,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可行、健康,适合学生,切实确保孩子可以在教材上接触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同时学校应当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突出德育教育,使其与不断变化着的幼儿教育任务相匹配。
第三,教师因素方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说出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看法,对于回答好的同学,要不吝表扬,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妥善的办法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有爱心的教育环境中,在有鼓励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健忠;;幼儿教师及家长对幼儿健康关心程度的调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Z1期
[2]李灵;刘伟伟;;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