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节日知识竞赛

传统节日知识竞赛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7 09:06: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节日知识竞赛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节日知识竞赛

篇(1)

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其独特的由来传说和习俗活动,因此了解端午节蕴含的相关知识,这是端午节主题活动的首要内容。可以组织全体人员进行一些端午节知识趣味竞赛。

活动二:旱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重要习俗之一,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可组织旱龙舟比赛。比赛形式有两种。

1、长条板凳式。准备长条板凳若干条,以两到三人为一组,跨板凳奔跑。板凳两头可挂上简易龙头修饰。

2、雪橇式。准备长条木板若干条,在木板上钉三到四对脚套,参赛队员左右脚各套一条木板,向前奔跑。

活动三:端午信物制作比赛

佩香囊,是端午习俗之一。香囊内的填充物常用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苏合香、冰片、牛黄、川芎、香附、辛夷等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

香囊,以锦制作,也称“锦囊”或“锦香袋”。香囊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棱角形、鸡心形、菱形等各异的形状,上绣精美图案,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制作方法的介绍:用两块边长都为12厘米的彩色布料,正面朝里相向放整齐,用彩色笔在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形状,如: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等等,然后用同色丝线缝合,留有一小口,然后填上香料,继续缝合。

活动四:端午咸蛋彩绘

在南北朝时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述:“浸鸭子一月,煮而食之,酒食具用。”说的就是咸鸭蛋。咸蛋彩绘也是端午习俗之一

活动准备:

掏空的咸鸭蛋若干个(建议里面填满其他不易变质物品,填物的蛋壳底部可以考虑加上底托)、颜料、颜料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参加人员自己的爱好进行发挥创造,以符合端午节日文化为主要依据。

活动五:“亮眼看设计”传统节日活动标志物有奖征集活动

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创作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及其文化特色的活动标志物,对于我院节日文化活动开展有着极大的引领和推进作用。为此,可征求2~3个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活动标志,最好能结合法院特色设计出能体现我们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特点的标志物,并且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志物运用智慧,来尽情想象和说明标志物所包含的寓意。

活动六:端午节散文诗歌绘画书法征集

篇(2)

期盼中伴着愉快,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形成过程,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代代中国人贡献给世界和未来的文化财富。

为了欢庆我国这个古老的传统佳节,更为了借此机会对居民进行民族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尚书巷社区开展如下活动,现总结如下:

尚书巷社区工作人员带着礼品上门慰问各类困难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够安乐祥和地度过中秋佳节。

篇(3)

(一)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在小学1~3年级安排了民族教育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分布、文化、衣食住行、风俗人情,感受祖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民族情感,并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大团结,从而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二)内容结构

本专题通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成员、了解少数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服饰特点、饮食习惯、民族乐器、聚居区、建筑风格以及特色节日,初步感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体会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主题和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1 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一小学民族教育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并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如少数民族服饰、饮食、乐器、建筑等,并融入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使用或改造民族文化,从小参与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活动中去,以增强其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2 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民族教育活动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如歌曲、故事、儿歌、诗歌、游戏等形式,穿插在引题、总结部分,灵活多样,增强了教学的功能,学习过程生动活泼起来,实现与艺术精神沟通。

3 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根据学生对各类体验性活动有浓厚兴趣的特点,寓民族知识于教育活动之中,设计了“当少数民族聚居地导游”“对江西的少数民族建筑开展小考察”“动手做特色民族节日剪贴报”“学民族节日里的歌舞”“民族节日知识竞赛”活动,拓展民族教育的视野、时间和空间,体验性探究活动为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教学建议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特点,增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可操作性,通过看有关少数民族的影视资料、图片,听少数民族的歌曲,从服饰上辨认少数民族等形式,宣传民族常识。可开展“采撷民族风光风俗”的系列教育活动:集一集――收集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说一说――讲各民族的风俗礼节,谈身边的民族英雄:赛一赛――勾画未来少数民族的美景:做一做――制作版面介绍民族服饰、民族建筑。

2 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等本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上网收集资料、进图书馆查阅材料、到社会做调查研究、走访身边少数民族家庭,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多样化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以卓有成效的开放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

3 注意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实现综合效益。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特色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10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 猜想:你知道这个画面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吗?(课件出示泼水节图片)

教师小结: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及习俗,你想知道我国少数民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欢度节日时有哪些风俗吗?就让我们走进少数民族,去领略一下精彩、独特的节日文化

3 揭示课题:特色民族节日、

(二)合作学习,掌握知识

1 看一看。(课件演示少数民族欢庆节日时的热烈场面)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有着形形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

2 读一读。朗读课文“智慧泉”里的节日介绍。边读边思考:书中列举了哪些少数民族的什么节日习俗?(那达慕大会、火把节、歌婆节)

3 学一学。(课件演示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有哪些习俗与我们汉族人民不同呢?(指导学生从课前收集到的美食佳肴、居住、服饰特点等方面谈)蒙古族有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是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什么意思?你能介绍一下那达慕的特点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4 试一试。小组学习,选择一个少数民族的节日,结合课文和资料研究,了解节日的时间和特点。

5 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特色节日呢?你了解这些节日的传说吗?各小组交流、汇报。(如火把节、歌婆节、三月街、达努节等)

(三)感知体验,活动延伸

1 开展四人小组合作,用课前收第到的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动手制作一份“特色民族节日”剪贴报,在全班展示交流。

2 走进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学一学少数民族歌舞。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阿里郎》《青藏高原》等歌曲,学生戴头饰配合音乐体验节日的欢乐。

(四)思维冲浪,开拓视野

1 “你说我答”民族知识竞赛,竞赛规则:由一个同学描述某个节日的风俗习惯,或出示某个民族的节日图像,指名或抢答,回答正确者为胜方。

2 了解民族之最。(课件演示)

篇(4)

关键词 新疆少数民族 大学生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个体或族群对文化倾向性共识和认可,并因此产生的归属意识。中华文化定义为中国所有民族的文化总汇,既包括汉民族文化,同时也包括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就是认同自己归属于中华民族,就是愿意承担起历史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核心凝聚力所在。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历史上也是多民族文化、宗教融汇、交流的地区,民族成分多、文化和宗教交汇,造成了这个地区文化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因此在新疆加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尤为重要。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和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素质的好坏对祖国的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新疆地区的中华文化认同,就要牢牢抓住高校这一阵地。

一、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及危机

第一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历史、语言、习俗、宗教、生活环境等影响,片面重视本民族文化而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缺乏了解,或了解不深入。新疆地域辽阔,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群体之间交流范围窄,封闭性较强,加之长久以来经济欠发达,缺乏与外界联系的媒介,又由于少数民族,尤其是南疆的少数民族汉语水平不高,了解社会、认知社会的的能力不够,这些原因导致他们与社会的脱离,很难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总体而言,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够。

第二部分地区存在,片面地把中华文化归结为汉民族文化,而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缺少应有的重视,同时也造成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误解,认为中华文化就是汉民族文化,中华民族就是汉民族,这造成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缺失。

二、解决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应对措施

第一,革新教育理念,转变“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传统思想认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课程设置里,多加入相关课程,以思想政治工作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造成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而与其他学科无关的错误思想。对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应该体现在任何学科中,而不是单一体现在思想政治课中。

第二,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营造文化氛围。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补充与延伸,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以其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自由,已日益成为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可举办“文化大讲堂”等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中华文化的知识讲座,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设置书法、绘画、民间手工艺制作等实践课程,邀请民间手工艺者进行现场的演练及教授,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又可以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三以重要传统节日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凝结着深深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利用各种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进行教育,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汉民族最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除了汉民族传统文化外,还有别具特色的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共同组成了一副生动活泼的民俗节日画卷。首先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契机开展各类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例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民族歌舞联谊等。其次要加强民族间的了解,可以采取民族间互相学习民族文化的方式。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 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的必然要求;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激烈的变革,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校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改革教育理念,用先进而富有感染力的大学精神,熏陶和培养着新时代的学子们;采取灵活有效,而又深入细致的各类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认识、了解、热爱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文化研究导论》2004年版,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文化学概论》2003年版,陈华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3]《民俗学概论》2005年版,钟敬文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4]《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2007年版,仲富兰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基金项目:

篇(5)

关键词: 特殊节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创新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全球化与科技主义的裹挟之中,节日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严重缺失引来特殊文化教育需求的强声呼唤,实施强势的文化教育已成为新的教育共识。如何用特殊节日来开启当代大学生的心智?现代高等教育如何把世界文化的精髓通过教育的手段加以内化,以克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因世界优秀文化的缺失而带来的精神和修养的贫乏?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文化创新背景下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1.特殊节日的内涵

特殊节日包括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反映了不同民族在一定时期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它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节气和特定的文化活动。

1.1传统节日基本介绍及特点。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它们都是通过历史传承下来的。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有的是为了配合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总之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体现了亲情、团聚及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的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中国古代的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备齐,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1]。

1.2外来节日基本介绍及其特点。

外来节日有我们熟悉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它们都是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传到中国。虽然历史并不悠久,但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碰撞,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影响较大。

外来节日虽然远不如传统文化对中国价值观念的影响深远,但其新颖的节目形式、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还是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

2.将特殊节日融入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

2.1对于文化而言。

传统节日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载体,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留存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2]。在当代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传统节日因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从而促进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其主要原因是西方发达的经济、政治及媒体商家的宣传。西方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人更加全面深刻、近距离地认识西方世界,加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因此,庆祝西方节日不仅会拉近东西文化的距离,而且会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2.2对于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而言。

将特殊节日融入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弥补高等教育中文化因素的不足,有利于高等教育汲取文化的营养,最终推动当代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多多庆祝特殊节日,在高等教育中引入文化因素,首先可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给他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不少亮点,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获得娱乐。其次可以扩充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领略不同文明的各自魅力,学习其中的优秀文明,进而发展成为全面的人才。在传统节日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节日中的异域文化,两种文化互为表里,共同塑造大学生对文化的深刻认知。更重要的一点是,将特殊节日融入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中即发挥文化因素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这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诸多弊端,促进当代高等教育的伟大变革,完善当代高等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被融入了特殊节日因素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一弊病,从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腾飞。

综上所述,特殊节日是当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特殊节日融入高等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可以促进当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全面进步。

3.将特殊节日融入高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

3.1准确把握节日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节日的教育价值。

近年来,节日的文化内涵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在传统文化方面,人们只注重“吃”文化,却忽略了节日的真正的内涵;而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人们愈发注重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却从未真正了解节日的来源及精髓等。然而,不了解文化内涵如何体验到节日的意义?如何从中获得感悟?更别说提升自己了。于是,过节成了一个空口号,一个拥有华丽外衣的空架子。对此,高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使大学生准确把握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从中获得教育。第一,高校应加强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论研究,首先保证教师群体对节日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讲授有关知识,给同学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高校可以请相关专家开展知识性讲座,纠正同学们的错误观念,弥补他们在对节日文化内涵理解中的不足。第三,高校可以在本校内部举办一些活动,例如节日文化内涵的知识竞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深入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加深对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这将会比被动学习更有效果。

再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把握节日文化内涵时,还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或多或少地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高校要懂得批判吸收,根据其深入挖掘节日教育价值的需要,对节日文化内涵进行区分,有选择性地保留并加以发展,以达到最佳效果。

3.2强化节日仪式和典礼在节日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特殊节日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很少有高校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来宣扬节日文化,更不必说正式的节日仪式和典礼。然而,仪式和典礼的作用却不可小觑。第一,仪式和典礼较为正式、浩大,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仪式和典礼较为庄重,要求和谐统一,它以有形阐释了无形的节日文化内涵,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仪式和典礼营也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氛围,使同学们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感悟、深思,从而得到提升,达到高校的教育目的。对此,高校应注重丰富节日仪式和典礼中的艺术因素,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另外,高校还应注意节日仪式和典礼时间和地点的确定。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为活动增添色彩,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时间和地点不适宜,则会影响大家的积极性与关注度,只能事倍功半。所以说,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特殊节日的不同文化内涵来选定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万万不能出现选定地点、时间与节日文化内涵完全不符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效果将大打折扣。

3.3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精心打造节日文化品牌。

没有丰富的内容,没有创新,再有意义的特殊节日也只如绣花枕头,只是一潭死水。因此,高校不仅要宣传节日文化,而且要懂得如何宣传,如何使节日文化最大程度地被接受。在单调的大学生活中,活动便成了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活动多得已使人眼花缭乱,要想在众多活动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新颖的活动形式。丰富的内容使得活动不至于很空洞,可以给人一种充实的感觉,使人乐于参加活动,接受特殊节日的文化的熏陶。而创新活动形式不仅为节日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迎合了现在年轻人喜欢追求新奇的心理,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在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今天,打造文化品牌渐渐被提上日程。作为培育国家人才的基地,高校显然不能落于人后。除了丰富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外,还要有选择地将部分节日作为重点进行节日文化品牌的打造。对此,不仅高校中的高层领导、教师可以发挥作用,学生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全校上下可以发起策划书大赛,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主动融入高校将特殊节日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收获――不仅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而且提升自己的能力。

4.结语

特殊节日包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包含着我们祖先对宇宙和人生的透彻认识,也包含着异域文明的魅力。将特殊节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拓宽同学们的视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全面繁荣。让特殊节日走进高等教育是当代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实现这一举措的完成将会从文化及教育两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从理论与实际来看,通过各种措施的实行这个目标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M].山西:书海出版社,2006:114.

篇(6)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习语的运用都非常频繁。因为习语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意味深长,给人美的享受。但同样的习语中西方的表述却也有很多不同。如果我们不了解西方文化,在翻译这些习语时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比如形容雨下得很大,中国人用“滂沱大雨”表示,而英语却用“raincatsanddogs”来表示,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典故由来(在挪威神话中,猫被认为可以影响天气。而狗和狼则是风暴神欧丁的随从,其中狗是“风的象征”,“catsanddogs”用来形容雨之大,最早出现在理查德-布罗姆1652年创作的剧本《都市智慧》中:“Itshallraindogsandpolecats.”)我们就可能就难以理解其意。再比如,比喻乱花钱我们一般用“挥金如土”来表示,而在英语中却是“spendmoneylikewater”。

二、如何把西方文化融入英语教学

从以上西方文化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要想教好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既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一样的字、相同的词对不同的国家来说,是具有不同意义的。这就要求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尽最大努力把西方的文化融入到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来。那么如何才能把西方文学与英语的教学融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蕴含。同时教师还应适当拓展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以解释这种差异现象的由来。比如,在教学lion这个单词时,老师不妨向同学们介绍这一单词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在西方,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的象征。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BritishLion指的就是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comeinlikealionandgooutlikealamb、lion’sskin(狐假虎威)、lion’smouth(落入虎口)、lion’sprovider(为虎作伥)等。可见,有关lion的习语在译成汉语时,习惯上被译成“虎”,这就是中西方文化中对谁是百兽之王的认知差异。

2、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途径和渠道,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西方文学作品,如《格列佛游记》、《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选》等等,为学生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以获得较为直观的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强化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其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3、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观看国外经典影片等活动进行西方文化的融入。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来完成这一长期且又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学习了解西方文化,比如教师可以开设《中西文化之比较》的专题文化讲座、组织“西方文化与英语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观看西方经典影片,利用电影电视引导学生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等。这样不仅能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还能培养其跨文化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思维和创造能力。

篇(7)

在调查对象中,4.83%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了解,62.97%的学生认为自己还算了解,27.9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很了解,4.29%的学生认为非常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了解传统文化的是否受高中文理分科影响方面,12.69%的学生认为文科生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相对较多,24.63%的学生认为文科生对传统文化比理科生更感兴趣,而27.61%的学生认为理科教学中也渗透着传统文化,35.07%的学生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知晓与个人喜好有关,受文理分科影响较小。对于谈到传统文化首先联想到的内容,传统节日、传统文学作品和儒家思想居前三名,分别为27.61%、23.36%和21.10%,而传统美食和传统建筑仅占8.83%和19.10%。21.92%的学生对手工艺类型的传统文化较感兴趣,38.32%的学生对传统饮食文化较感兴趣,25.54%的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戏剧、诗歌、小说等较感兴趣,14.22%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科学技术的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较感兴趣。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11.43%的学生通过教材,34.64%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19.82%的学生通过老师,21.34%的学生通过父母长辈,11.70%的学生通过朋友,还有1.07%学生通过展览等。被调查者中,有12.12%的学生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中的一部,37.61%的学生完整读过两部,10.16%的学生完整读过三部,9.62%的学生完整读过四部,还有30.49%的学生没有完整读过一部,仅有所涉猎。此外,25.27%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6.22%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32.57%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5.94%的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落后和封建。

2我国社会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当问及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时,39.00%的学生认为在义务教育及中学教育中已经缺失,过度重视升学考试;28.35%学生认为是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9.10%的学生认为义务教育教材编排不合理;8.39%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难以发展;还有15.16%的学生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当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时,14.36%的学生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他文化无法与其相媲美;76.41%的学生认为各国文化均有优势,可相互借鉴;4.79%的学生认为外国文化更加优秀。17.10%的学生认为麦当劳和肯德基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24.53%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47.00%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9.10%学生认为日常生活离不开。对于当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掀起了一股“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的现象,10.38%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35.30%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畸形发展,我们应积极纠正;29.29%的学生认为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力;25.03%的学生认为这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对于高考降低英语考试比例的说法,20.50%的学生表示十分赞成,43.88%的学生表示反对,29.73%的学生无所谓,5.89%的学生表示愿意服从政策安排。对于一些高校将英语四六级与学位挂钩的现象,19.54%的学生表示赞成,36.81%的学生表示反对,29.7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13.86%的学生表示服从学习安排。当问及可以选择语言考试种类,27.72%的学生选择了英语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21.23%的学生选择了日语,32.46%的学生选择了医古文,18.59%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3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当问到更乐于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活动还是圣诞、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活动时,65.68%的学生倾向于传统节日,34.32%更倾向于西方节日。当问及对“当代大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冷落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说法的看法时,4.2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崇洋,中国传统文化已被西方文化所取代;5.85%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大学生更热衷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节日才受冷落;19.15%的学生认为西方节日可以带来新鲜感,大学生喜欢尝试新事物,只是一时流行;70.74%的学生认为“洋节流行”只是表面现象,因为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严肃内敛,大学生才通过庆祝西方的节日进行娱乐、宣泄情绪,其实中国传统节日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动摇。

4高校传统文化普及和推广情况

52.11%的学生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已经开展了四届传统文化节;40.71%的学生知道有传统文化节,但不知道已经开展了几届;还有7.18%的学生不知道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传统文化节。被调查的学生中,29.27%的学生参加了传统文化节中的经典诵读活动,24.39%的学生参加了汉字听写大赛,17.69%的学生参加了相关社团体验感悟活动,10.37%的学生参加了誊写大赛,13.57%的学生参加了传统文化状元榜知识竞赛活动,还有4.71%的学生未参加任何活动。当问及本校传统文化的教育成效时,15.99%的学生认为效果显著,58.9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19.52%的学生感到收效甚微,5.57%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8.00%的学生认为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师经常讲解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74.09%的学生表示只有个别科目教师讲解,12.23%的学生表示教师很少讲解,5.68%的学生认为教师完全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讲解。当问及所在的大学进行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时,17.46%的学生表示接受所在大学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31.26%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开展的传统文化各类活动,39.93%的学生参加相关社团活动,还有11.35%的学生认为所在大学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对于是否希望所在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7.31%的学生表示不希望,理由是担心增加课业负担;20.91%的学生希望开展一些校内外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67.07%的学生希望所在大学能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如书法选修课、国画选修课等;还有4.71%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不同的体验活动以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当问及中医药院校是否应该有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时,57.45%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19.22%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13.92%的学生无所谓,还有8.35%的学生表示服从学校安排。在对30名相关课程和辅导员教师的访谈中,有90%的教师认为十分必要,10%的教师认为服从学校整体教学安排。对于所在的学校是否专门开设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49.1%的学生肯定开设了相关课程,而50.9%的学生否认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对于现行教材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份量方面,5%的学生认为过多,不能完全接受;28.35%的学生认为尚可,基本能够理解;32.85%的学生认为很少,不能满足需求;还有33.8%的学生表示无法判断。当问及哪些课程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时,21.16%的学生认为是语文科目,26.67%的学生认为是哲学科目,7.2%的学生认为是外语科目,20.85%的学生认为是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24.12%的学生认为是历史科目。8.29%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教育效果最佳,29.34%学生认为实践课程效果较佳,28.42%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效果较佳,22.27%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效果较佳,11.68%的学生认为相关竞赛活动效果较佳。对于何时应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17.71%的学生认为应当从幼儿园开始,25.28%的学生认为应当从小学开始,7.93%的学生认为从初中开始,5.54%的学生认为应大学开始,23.24%的学生认为应当从研究生开始,10.2%的学生认为应当贯穿教育全过程,还有10.10%的学生认为应凭个人兴趣爱好自学,无需纳入教育体系。当问及中国是否应该加强外国人士申请在中国求学或工作,对其中文语言等级考试要求,类似中国人出国考托福、GRE和雅思考试,53.1%的学生赞成,24.9%反对,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5教师对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推广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