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5: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竞技体育存在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提出
竞技运动项目之所以应该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体育和竞技运动在”文化”的大概念下不难统一。国际体育联合会主席安德鲁斯强调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价值是符合学校的功能的。他说:“学校的第一功能强调教育对个性发展的意义,第二功能是视教育为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第三功能是把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文化的工具。”因此,他认为:“学校竞技体育将帮助青年人去发展技巧和能力,这些东西肯定在以后他们需要的。”“在英国任何一个体育工作者,无论是持广义体育概念,还是持保守概念的都同意一份成功的体育大纲『必须包括运动喜爱、运动欣赏、运动追求、运动参与等。”竞技运动项目承载的公平、公正、诚实、团结、协作,是现代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方面,它倡导的永不言败的信念,执著的追求,顽强的拼搏精神,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二、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研究现状
相关资料显示,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角度进行的:一是从体育手段化的角度出发。于文谦的研究提出,198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体育教材要转变过去那种以竞技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1991年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计划的通知》强调指出:“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术科课程统列为体育手段,然而这些运动作为手段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竞技运动都能成为体育手段,而是需要经过选择、加工、改造才能成为体育手段。要想在学校体育中实现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首要问题是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然后根据体育的方法和原理把增强体质,开发体育能力和进行体育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现有的竞技运动进行科学的加工改造,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手段。于文谦等人的研究指出,竞技运动作为体育的源泉,为体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为体育留下了很大的发挥余地。但由于竞技运动具有高度的技术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等特征,使得竞技运动不能简单的作为体育手段去增强人们的体质.这就需要我们对竞技运动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整理和改造。古雅辉的研究表明,由于竞技和体育追求的目的不同,我们在借鉴竞技运动为体育手段的时候,就不能简单照搬竞技运动以及运动训练的形式和方法,必须要有一个选择、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即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由此可见,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就是指根据人体发展的规律,把那些复杂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升华为增强体质,促进人身心协调发展的体育手段的过程。
二是从“轻体育”和软式化的角度出发。认为所谓的“软式化”是相对于项目的社会存在形态的适应性而言。一个运动项目如果只有一种社会存在形态,那么它的适应性就大大加强。社会存在的形态越单一,其“刚性”与“硬性”越强。多元化的社会存在形态是单一的“硬性”与广泛的“软性”相统一,普及性与竞技性相统一,这是运动项目“软式化”所致力追求的目标。
这些研究当中,虽然对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称谓和研究角度不同。但是,他们的基本思路都是一致的,即认为竞技运动项目在本质上与体育课程内容或体育教材是不同的,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成为体育教材或体育课程内容。都是根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竞技性教学内容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改造、加工,使竞技运动内容变成体育教学教材,用教材作为“媒介或范例”,来教给学生内含于教材中有关学生发展的“生理、心理、技能、情感、态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研究意义
1、使“健康第一”的基本指导思想得以落实。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是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在历史上三次体育文化碰撞的基础上,竞技运动教材化理论的提出改变了过去体育教学中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线,而对学生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关注不够的状况。它把学生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放到重要位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强调学生学习体育技能只是帮助其达到健康目的的手段,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学会学习,使自身的体质得到发展。
2、使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得以充实和完善。由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许多地区仍在沿用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并且这种状况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要使这一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一定要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身体文化的传授必须以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身体运动项目为载体。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提出,将为学校体育教材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很好的途径与方法。伴随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大量的竞技运动项目经教材化改造后将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将更加丰富.体育教学将更具有情趣性。
3、使学校体育成为传播竞技体育文化的基地。竞技运动教材化在充实完善现代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了其文化特色。学校体育负有传承体育文化的历史责任与义务,当然也包括竞技体育文化。放眼社会,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日益广泛的文化娱乐领域。各种传媒对竞技体育全方位的宣传、介绍,已使竞技体育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学校以竞技运动为载体,对全体学生进行竞技体育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从而使学校体育的内容充满时代感和生命力。
4、使终身体育的思想得以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既要使学生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又要使学生能有一两项突出的、热爱的可以坚持终身的体育项目,方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体教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研究现状
体教结合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而构建的一种特殊模式。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先生说:“我国教育的发展,切勿忽视体育,失去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失去教育的体育将走向歧途的体育。”建立新型的体育训练体制使竞技体系与教育体系相结合,是培养能走出国门冲向世界,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体教结合工作经过20年的探索与研究,虽已初见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发展中还有许多矛盾与困难,在理论上还缺乏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在实践上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对相关政策支持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训练管理体制的系统建构。为此,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1.2研究意义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在体育竞技领域内,专门从事运动训练和参加体育竞技比赛的人才。这些人才以自身的体能、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争取比赛的胜利,达到为国家为集体争取荣誉的目的,并以竞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深入了解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揭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竞技体育的深入改革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竞技体育院校化是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型” 培养模式是解决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化培养的诸多弊端的有效途径,学校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学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符合教学学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竞技体育“体教型”可以更好地实现竞技体育新理念----即实现“夺标育人”的双重目标。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进行论证,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特质;探讨新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构建思路及路径选择和运行机制模式的构建。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2.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2.1研究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竞技体育越来越科技化,体教结合是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在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相互结合的一个特殊的模式,是尊重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需要,是科技兴体战略的具体落实,是我国竞技体育向集约型发展的战略之举,是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需要,是体育院校以体为本,突出行业特点,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必须建立在“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走竞技体育“院校化”之路。
2.1.1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当前竞技体育可持续的核心问题是人才资源的开发问题,包括运动人才的开发,后备人才培养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一直采取的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初级、中级、高级训练形式),过分地依赖国家投资,并且国家采用行政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全面管理,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到运动员的选择、培养等全部由国家负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也应采取应对措施。
2.1.2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结合的模式
高校与当地省市体育系统合作办队,双方共同负责运动员的选拔、入校、文化学习、思想教育、训练比赛。运动员既可代表所在省市参加有关比赛,也可代表所在学校参加比赛。教体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的结合,既吻合了运动员普遍希望“夺标成才”的愿望,从而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当前办高水平运动队一种效益最佳的模式之一。
2.1.3“体教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是“体教结合”的一种具体模式。“体教结合”,顾名思义是指教育与竞技体育的有机结合,即“教体并轨,学训相长”。“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训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1.3.1、“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内涵解读
2.1.3.2、“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思路
2.1.3.3、“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内容
2.1.3.4、“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2基本思路
本课题以竞技体育研究为主线,以后备人才培养为基础,结合我国体育学校与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适应中国国情的“体教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研究的进程,明确不同阶段的任务,多种研究方法相互结合,借鉴彼此最新研究成果,使研究过程实事求是,并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积极交流沟通,对研究方案做出科学评价,及时修正研究纰漏。
2.3研究方法
2.3.1资源收索
通过图书馆和电子期刊的收集,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体育课题或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借鉴不同学科对本课题的特色研究,做出科学严谨的分析和统计,完成已成型的理论成果和科研论文的资源梳理,为本选题的前提工作提供充分的科研支持。
2.3.2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部分省市试点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主管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领导、运动队的教练、相关专家、教授。依据本课题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相关问卷。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数理统汁。
2.3.3相关领域的专家拜访咨询
对国内竞技体育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拜访咨询,探究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同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改进和修缮研究方案,最终构建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型”培养模式。
2. 4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怎样才能切合实际的均衡各个结构因素在模式中的分布。难点是为期两年的跟踪实验,由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主次要因素,显隐性因素如何清晰界定,以及受试对象的选择,要排除诸多不相关因素的干扰,使实验结果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张凤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2).
[2]卢元镇.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G].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成果,2006.
[3]金玉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9).
关 键 词:体育哲学;竞技体育;身体哲学;体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5-0017-05
1 身体的失落:当代竞技体育本质的困惑与反思
1.1 竞之惑
早在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人之进化本质时,竞争这一由自然界的生存发展规律逐渐跨入人类社会发展之道的特性,便成为根植于人的社会发展进程且在社会环境中不断显现着更为抽象而深刻的发展张力。正如脱胎于为生存而竞争的动物竞逐活动的竞技体育,便是在人的身体活动基础上,使竞逐行为从纯粹的自在之物中解放出来,被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工、改造和利用[1],从而成为人由动物属性承继而来的生存本能在其转化为社会性存在之后,所衍生出的一种更具规则性和目的性的独特竞争样态。
然而,原本纯粹而公平的竞争样态在当代社会的渲染之下,也如诸多学者所概述的那样陷入异化的泥潭,而不可避免地滋生出黑哨、兴奋剂之类扰乱竞技体育公平竞争本性的失范行为。利欲熏心与物欲横流被普遍认为是这一异化现象的根源所在,已有研究或是主张遏制商业化发展势头,以断绝功利色彩的侵染,或是认为应当淡化竞争的核心地位而以和平友好取而代之,皆是将竞争的异化归结于外界环境的侵染。正如黑哨和兴奋剂所能够真正改变的仅仅在于竞赛的结果,而不会改变竞技体育中公平竞争这一基本原则;物质功利等外界环境因素所关涉的也只是竞争的结果及其后续社会衍生问题,而并非是竞争这一竞技体育的内在本质属性本身。在此种本质内涵的引领下,竞技体育过程中所显现出的竞争本性,便更多的演变为在目的指引下的一种纯粹的对最终利益的探求和索取,在这一竞技体育的主要竞争形式中,便体现为将竞赛结果的获取视为自身参与其中的唯一诉求,并以此展开其竞技体育过程。作为竞技体育之参与主体的人,似乎在这般竞争诉求之下也更近似于一种竞争索取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化载体,一种达成竞争目的所必须的手段与途径,而逐渐丧失人最为根本的主体性与支配力。
1.2 技之思
竞争之本性的异化和误读尚且如此,在以科技为主导的现时代,竞技体育中同样秉承着其本质特性的竞技之“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熔炉中溶入的更为积极而彻底。事实上,竞技体育中的竞争与技术之本质,也正是在彼此的发展与异化过程中不断驱动着自身变革的生发。战争的频发所引起的竞争与生存需求,使其有了更为专门化、标准化的身体训练之义;而闲暇引发的身体活动的游戏化形式的竞争内涵,则又使其在原有身体运动形式基础上不断产生更为丰富而复杂的竞技形式;随着竞赛这一竞技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竞争程度的不断升级也便不可避免地促生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复杂化。
竞争与技术间如此这般的互动性发展,固然使得竞技体育内容愈发丰富多样。如今的竞技体育技术元素,似乎更近似于一种身体运动形式的分割和僵化。人们不断地将运动项目中所囊括的各项技术尽其所能的精细化,从而构建出各自独立且处于不断升级变革、标准化身体运动形式,来分别进行最为精致而机械化归训练。而为了最为精致完美已达到与对手抗衡的程度,这些分裂的身体运动技术便更进一步地展开了其对重复性和机械性训练的需求。不断加大的运动负荷和技术难度,则秉承着竞争目的根本需求,以追求极限与超越自我的名义而在这一过程中毋庸置疑地矗立于竞技的顶端,促生着越来越多的标准化、机械化运动的身体。而当愈发完美而精致的身体竞技形式展现之时,在审美乐趣和身体运动之愉悦体验生发之余,人们是否也会对自身这具被技术所操控着的躯体而感到一丝的无助和失落呢?
1.3 体之问
那原始而朴素,徜徉于竞技乐趣与运动中的身体之生命体验的人的存在,在如今这般逐渐沦为竞技手段和途径的机械化竞技体育过程中,也早已如技术化社会生存状态中愈发空虚而失落的精神世界那般了无踪迹。而当人们回到竞技体育的发端去追根溯源时便不难发现,这种人之主体地位的确立,事实上更是对于体育这一以身体运动为根基的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独立而特殊的生命活力的突显与生发;是在竞技的过程中,使人在身体的运动体验中逐渐感知到那有如心脏跳动与血液流淌的生命存在感,在身体运动极限时体验人对于生存在渴望,又在与他人的身体对抗之中体验人对社会生存竞争本质的承受。因而,竞技的本质唯有在身体运动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得以显现,也唯有在身体运动的生命活力的释放与促生过程中,竞技体育之“体”的存在才会真正被人们所感知和体验。竞技的一切源于身体的在场,更源于这种特有的运动着的身体存在感。
2 身体的显现:竞技体育中身体的释放与生成
2.1 竞技体育的身体存在与能量积蓄
哲学中的身体,首先意指的是其物理性存在的躯体概念。人们依靠身体去体认事物的表象,去体验生命的存在,去探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这种生物性基础的存在,一如身体中那持续流动着的血液一般,是人的发展所最不可或缺的客观存在。身体的概念,也正是在这种客观存在的界定与推崇中才得以显现和确立。德勒兹认为:“身体就是强力,就是力和力之间的冲突及关系,就是物质性和生命性的肉体所固有的感受性、自发性、表现他者的能动性、超越肉体自身的思维性和自我性。”[2]这种以力为名的哲学概说,实质上是将身体的客观存在进一步上升至生命体验的层面,将生命本质的活力与动力化作为身体更具主动性与积极性的作用力,从而得以在生命的演进中不断地释放出来,推动着人的发展。身体不再是一种僵滞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与自身、世界的交互中发展的。在这一动态过程中,身体所承载的既是人的现实生活及其历史印记的积累与延续,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积淀与储备。它既会随着生命的兴盛和衰微而延续着时间性的变迁,也会随着生活内容的承载和丰富而生成着自身独特的身体内涵,生成着不断变化也不断充实着的、真正融于人的生命体验中的身体存在。
而身体之于竞技体育的根本性与必要性,也近乎是一种不容置疑也不言自明的基本属性。即便是在学界对于竞技体育之起源的问题仍旧纷争不断的现时代,无论是“游戏的诞生、宗教的演变、战争的激发,抑或是劳动的需求”[3],竞技体育的起源都与身体活动的形成有着最为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性。自动物属性的逐渐脱离与演变之始,人类便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塑造与改变着其自身独特的身体存在。而受其生物本能驱使,人类的这种独特的身体塑造也不得不顺应着生物界适者生存的定律,而为身体的存在锻造着各为其用的生存技能。身体的各种活动形式便是在这样的生存需求下诞生,且逐渐形成为人类的生命存在最为基本的表现形式。
然而,早期的身体活动形式虽多样,却显得过为分散而杂乱。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扩张,个体的身体活动需求也随其生存需要而各有不同。这使得人对于自身生存所必须的身体活动形式产生了技能化与专业化的现实需求,从而促生了将身体活动之基本表现形式加以抽象化与规范化的体育。体育“不再是生硬的重复人的身体活动形式,而是抽象的、象征性对其加以反映,因而也更加自由而具有创造性”[4],基本身体技能以身体练习的名义承载着人类社会日趋增长的生存需求,而生成着作为“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所谓身体素质,即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5]。体育能够赋予人们的身体以更多的专业化、针对性的练习,也能够由此产生更为坚韧的社会生存能力。因而,伴随着生命的延续,体育的过程也日趋呈现为一种身体经验的积累以及身体能量的增长与聚集,继而使人的身体变得更为强壮和坚实,也更具人之本质的生命特质。
2.2 竞技体育的身体释放与力的生成
竞技尊奉“大自然最基本、最恒定不变的法规”[6]的体育活动规则化表现,近似于动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法则,致使人的体育活动在基本身体练习的意义之上,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在身体层面的比较意蕴。这种比较不仅是一种游戏意义上的狂欢,更是一种争夺状态中对身体卓越的追求与体现,是有着明确胜负观念的身体竞争。也正是这种明确的胜负观念及其相连带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才使竞技体育较之体育活动本身而言,有了更多的目的性和竞争性。
而对体育活动本身所引发的身体能量而言,这种目的性和竞争性的融入,便进一步地等同于对其能量积累的衡量和比较,等同于对其所演化而成的生命力与生存力的比较,继而在宽泛的社会意义上也等同于为人与人之间能力的较量。因而,在这种身体竞争性的驱使下,人想要在其中占据优势地位,便不得不将自身的身体能量释放出来被他人所感知,将身体内储存的生命力释放出来,以彰显其优于他人的生存力。此时的竞争所凸显的已不仅在于身体的抗衡,而更像是一种人之生命本质的张扬,一种以力为名的自我宣告。正如拳击运动中持续以双手护头来承受对手接二连三重拳冲击的拳手,其每一次成功的出拳反击都是一种在竞争压迫之下的身体能量的爆发,一种自我身体力量的展现。在对抗中反击,又在压迫中生存,这种身体的直观竞争力无疑是人之生命力最为热情而激烈的释放。对身体而言,能量的积累是能量得以释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而能量的释放则是能量能够进一步精炼成为能力的必要过程。这种动态的身体能量互动所引发的身体生命力的生成,也进一步地将竞技体育中的身体历练为一种生命活力的体现,一种生存力和竞争力的融合。而这种生命活力的动态生成性和创造性,似乎也印证着尼采对于身体之强力意志的表述:意志的强盛正在于那“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7]。
3 身体的认知:竞技体育中身心的调谐与超越
3.1 竞技体育的身体认知与身心调谐
然而,对竞技体育中身体生命活力的确立与推崇,在赋予其积极的生命意蕴时,却也使越来越多的观点倾向于将竞技体育的本质归结于机械的身体意义层面,将竞技体育看作是人的躯体进行的机械化身体活动,而与人的思维、意识等认知层面属性割裂。以至于身体的强壮与头脑的智慧之间被普遍的归结为一种反比例的关系,使竞技体育在社会意识形态中长期背负着思维与认知的欠缺这一莫名负担。而这也直接导致了一系列不良社会效应的频发,诸如对专业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普遍质疑、对退役运动员工作能力的普遍否定等,竞技体育也长期被如此决断的价值观念所笼罩,而久不得其所。
实质上,恰恰是基于人的身体结构,人类才产生以自身的身体结构、身体行为、身体感受为标尺、标准和立意的诸多说明、解释和界定世界万事万物的名词、概念和范畴[8]。身体才是认知的核心载体,是认知得以生成并发挥自身效用的根本动力。身体认知所指代的由身体经验到意识生成间的通达,实质上是将身体不断经验着的事物及其相关记忆的积累视为意识生成的前提,而在人脑的进化中生成着相应的意象。大脑继而“从这些意象中抽象出同类意象的共同本质,从而形成图式(schema)或意象图式(image schema)”[9]。在这一身体图式和意象的生成过程中,身体的经验正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转化为更具普遍意义的概念,才能够逐步构建着人的意识世界。这也正如梅洛·庞蒂提出的作为主体的身体概念所界定的那般,“意识只能是一种被体现的主体的意识,它只有与身体结合才有‘出场’的机会,被感知的世界不再是由主体所构成的意义的统一,而是肉身化寓居的场所”[10]。因而,在身体哲学看来,思维的运用和意识的产生实质上是身体经验的一种抽象化表述,是身体在其感受性基础上与他者及外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表现。认知是寓于身体之中的认知,身体也是贯穿于认知过程的身体。
正与之前所述的思维的普遍缺乏观点相左,竞技体育的本质不仅根植于身体活动的形式,更有着积极而全面的思维运用参与其中,是在早期体育活动中基本身体技能的基础上,历经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浸染而逐渐形成的抽象化、规则化、技术化,且充满娱乐性与挑战性的体育行为系统,对于其规则化和技术化特性的强调在当代社会更为凸显。正如一场完整的足球比赛便有如一个构造精良的机械设备一般,其中每一个队员犹如是设备连接处不可或缺的齿轮,它的每一次运转都承载着自身的独特使命,推动着整支球队的前进步伐。
3.2 竞技体育中身体认知的超越与创造
竞技体育这种独特的认知属性之所谓独特,正在于它不同于纯粹的理性逻辑思维那般仅停留于事物的抽象化思考,而是建立在身体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积极运转而有序地调控着身体行为的变化。且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伴随有积极的竞赛心理作为辅助,从而得以构造出集躯体行为、思维与心理能力为一身的,真正基于身体本质的认知行为。这种根基于身体的认知,是更为接近、也更为彻底的体现出人之本质的认知,也是人的思维能力更为积极而全面的体现。在这一竞技性身体活动的过程中,身心在二元本体论上所固有的隔阂被彻底的打破,取而代之的则是更为完满的身心的谐调,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出的内在统一的身体存在。
长期以来,哲学中的身心关系所处的两难选择困境,迫使认知行为也过多的被归结于精神层面的缔造,被神圣化为一种抽象的思维意象,使其与人的身体存在间总是留有一定程度上的隔阂和阻碍。人们渴望去进一步地探究和感受自身独特的认知能力,却总是无法使其与自身的现实存在相关联。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身体行为因其机械化意义而难以触及认知的层面,科技发达的现时代所广受追捧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则又集中于意识的层面而难以寻觅身体的踪迹,身与心在认知行为上的连接点因此也变得愈发的难以寻觅。
然而,这一连接点的根本性匮乏,在竞技体育中却似乎找到了最为切合的解释。在这种根基于人之身体的活动形式中,认知的位置得以从高高在上难以捕捉的意识世界具体化为身体的切实感受性,而演变为一种有形的认知体验,使认知不再是抽象化的意象存在,而成为了可把控的身体实践。人们可以在竞技体育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认知行为的存在,也能够在这种身体认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地体验认知能力对自身所引发的效应力。
4 身体符号:竞技体育社会表征与文化承载
4.1 竞技体育中身体的社会表征与符号
事实上,无论是身体的显现与释放,还是身体的认知与超越,都是针对人之个体的、抽象化的身体哲学解释。而从人的发展特性看来,更不可或缺的、更为深刻也更具现实意义的维度则在于人的社会属性。这一人之于动物更为凸显的特性,由始至终地贯穿于人类的历史之中。人由最初的个体而聚居、整合而融为如今逐渐扩张的社会环境,人的生活也伴随着社会的繁衍和变迁而变化,人的身体便也“终究是在社会之中的行动者的身体”[11]。正如福柯将身体器官的运转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与变迁相联系,而认为社会环境中意识形态的生成是人对自身身体的社会化建构;玛丽·道格拉斯认为:“身体是整体社会的隐喻,身体中的疾病也仅仅是社会失范的一个象征反应。”[12]这种生理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对于人类而言,实则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本质性关系”[13],是自其诞生伊始便贯穿其中的隐喻的本质。
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一如竞技体育中变化多样而又无法预知的赛场,人的能力和心态的调整往往随着场上环境和局势的变化而起伏不定,参与其中的人们只能适时地调整着自身的身体状态以应对竞争的侵袭;社会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法则,也有如竞技体育所特有的严格的竞赛规则、仲裁手段以及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人们的身体行为既受其所制约,也受其所规范;社会生活对人的磨炼和改造,也有如身处棱角分明而冷酷无情的赛场生活,唯有拼尽全力的身体追逐才是对自身最为完满的褒奖。即便是在虽败犹荣的遗憾中落幕,对胜利的拼搏和追逐也必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存在。正所谓虽身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竞技体育中人们的身体状态正如同对社会生存的一种表征,身体在竞技中感受着社会生存的竞争和残酷,也在体育中磨练着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的勇气。
也正缘于如此紧密而深刻的内在关联,竞技体育中的身体在社会中也逐渐形成为一种抽象化的符号表征,一种以竞技身体及其精神内涵的显现为主要表象的符号系统。正如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所拥有的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形象,已逐渐成为社会语境中对身体与力量的表征;竞技体育中迎难而上、顽强抗争、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也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精神的代名词;而竞技体育所独有的竞争和对抗之本质及其外在的竞赛形式,也使竞赛成为社会中体现竞争意识最为集中的表现形式。诸如此类的种种抽象化的体现,将竞技体育的诸多特性通过一种抽象的表述方式而聚集为有着明确指代性的符号,形成着力量、坚强、拼搏、竞争等特性为核心的身体符号系统。它们缘于竞技体育中的身体,也在这种社会化的符号系统中持续表现着自身的独特属性。而竞技体育也得以在这样的符号显现中得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阐释着自身的身体属性,拓展着自身,而成为社会语境中独树一帜的身体符号。
4.2 竞技体育的身体文化及其价值延展
这种社会符号系统的生成,也使竞技体育依靠身体的符号化表征而逐步构建着自身独特,也更为宽泛的身体文化。这一竞技体育的身体文化,涵盖越来越多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以身体为根基的竞技体育属性充分地融入更为宽广的社会文化体系中,而逐渐达成一种更为彻底的文化渗透和价值生成。而这种内在属性的渗透与外在价值的生成,对竞技体育本身而言也正是对其自身本质属性的深化地扩充,是对竞技体育的文化表征的全新诠释。
早自古希腊时期开始,便有诸多以竞技中的身体为元素的艺术作品流传于世。无论是雕塑艺术中生动的形象刻画,还是诗歌艺术中对身体之美的赞誉,竞技体育中的身体都在文化呈现的过程中表述着自身独特的本质力量。而在文化空前繁荣的现时代,这种本质力量的呈现更近乎处于层出不穷且创意百出的发展状态。消费文化中竞技赛事的兴盛及其连带的球星效应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在社会中最为重要的文化表现之一;文学作品中也相继出现以竞技体育的竞争、拼搏等精神内涵为素材而构建的人物形象;影视作品则更将竞技体育的现实本身作为蓝本而搬上荧幕,通过镜头和胶片的审美化演绎而构建着与众不同的身体体验。一系列的文化表征的出现,使竞技体育在这种丰富的文化意象中得以不断完善,而身体也得以在这种竞技文化的引导之下更进一步地突显自身潜隐的本质价值。
西方哲学中身体的遮蔽、觉醒与突显的历史积淀,为身体哲学体系的构建奠定了深厚而久远的思想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对身体哲学中更为本质的思想所做出的分析与阐释,却又使我们在对身体这一概念有了全新认识的同时,也对基于身体活动且又同样起源于西方的竞技体育本质有了全新的探究动力。无论是身体的释放与力的生成、身体认知能力的突显与超越,还是身体社会标准与符号的价值突显,竞技体育的本质都在身体这一深刻而复杂的载体之上有着更为深入而全面的体现。而这一身体哲学视域下的竞技体育本质维度的阐释,也为竞技体育深刻内涵的挖掘积淀着更为根本而丰富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聂啸虎. 关于竞技运动起源问题的哲学思考[J]. 体育与科学,1987,8(6):1-4.
[2] 张之沧. 后现代的身体观[J]. 与现实,2009,18(2):58-64.
[3] 席焕久. 体育人类学[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62-66.
[4] 颜绍泸. 竞技体育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
[5] 于文谦. 竞技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36.
[6] 路云亭. 竞技的本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61-464.
[7] 周国平. 略论尼采哲学[J]. 哲学研究,1986,2(6):18-26.
[8] 张之沧. 身体认知的结构和功能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3):30-39.
[9] 费多益. 从“无身之心”到“寓心于身”——身体哲学的发展脉络与当代进路[J]. 哲学研究,2011,25(2):78-84.
[10] 王亚娟. 梅洛·庞蒂自然研究中的身体之思[J]. 世界哲学,2012。21(2):67-76.
[11] 郑震. 论身体[J]. 社会学研究,2003,31(1):52-59.
[关键词]体育文化 文化互补 文化冲突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随着历史的长期演变,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研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与之是有着冲突与互补的矛盾存在。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超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健与寿”。
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身体锻炼来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的身体有形的活动来促成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的升华,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来考虑体育的价值,通过让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的人生。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出现了勃兴。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势必要注入新的血液,因此,西方的竞争观念,自我价值的彰显也成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追求。西方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致力于东方体育文化精神的研究,试图从东方的处世之道和养生方法中寻求解脱。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开始向西方移植,冲破了西方竞技一统天下的局面。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人们的心中,获得大家的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等许多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和现代社会是相吻合的,正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认可和接受。
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体育文化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休闲文化,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种形态或地域的体育文化都在寻求与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得到对方的文化精粹,可以推动世界体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世界体育的发展。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深入中国内地,很多项目获得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全国兴起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虽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交流还不到几百年的时间,由于其文化的相互矛盾存在,不断碰撞磨合,它们不仅各自获得新的文化血液,而且获得新的文化生存空间。
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各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对方精华,吸取对方的经验教训,互相补充。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有着对立统一,才有其交互影响的可能,这一东方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对话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在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交流之后,由于其文化巨大差异而产生的文化对立,显示出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事业的相对滞后,为力争与西方体育文化平衡发展而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中国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也开始试图完成产业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诸如旅游产业联姻发展,这在云南、西藏等民族旅游地区已取得了一定成就。
四、两种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不同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文化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发生冲突,因此,体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不是畅通无阻的,不同性质的体育文化遭遇到一起的时候,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是客观的,它不仅会改变原来体育文化的性质,还会由于两者契合发展产生新的体育文化,带来体育文化的变迁。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集团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认识两者是政治、经济、地理等生存环境差异下的矛盾存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由于各层次发展水平不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会冲击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生激烈而全面的冲突。此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必须作出全方位的调整才能适应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矛盾冲突。有效利用这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寻找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两者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使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193. 255.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94-198.
【关键词】竞技体育;价值;问题
1.竞技体育的特点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远在史前时代早期的人类生活中,便已经出现以争取胜利为特点的原始、古朴的体育比赛形式。此后,这种活动形式又经古代的长期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少项目已略具雏形,其形制为近代运动打下了基础。在整个近代体育领域中,比赛活动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独立性,并被定名为“竞技运动”。在当代,竞技运动经不断发展,演进,不仅在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上日臻成熟,而且影响也不断扩大,成为一个遍及社会各阶层,波及世界五大洲的特殊社会现象。
竞技体育是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主体之间以竞争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某种极限的挑战,以及对自我的超越而达到精神的满足。在竞技体育中,人们在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胜利中体验征服之美、在失败中咀嚼悲壮之美、在竞争中获取愉快之美、在发展中追求和谐之美。竞技体育是体育系统中体现美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它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美好的精神境界。如果认为竞技体育只是牺牲人体的健康为代价而把竞技体育逐出体育行列,似乎过于片面。
我们需要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竞技体育。竞技体育的健身功能并不明显,但是它对人们心理方面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可以培养人们集体主义及其团结协作的精神。另外还有竞技体育的政治,经济功能等,通过国际之间的竞技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们与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团结、友谊、进步。再者,原始的奥林匹亚竞技运动会等一些竞技体育并不像现在的竞技体育一样以牺牲人的健康进行训练,而是为了增强体质,保卫本族利益和安全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形式。竞技体育并没有脱离体育的本质概念,而现在的竞技体育也没有脱离体育的外延概念。
2.竞技体育的价值
2.1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
竞技体育能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比赛中,几乎全场的观众都在为自己的队员呐喊助威。由此可以看出竞技体育促进人民对国家的认可和接受,使更多的国人或建立或表达爱国之情。
同时,作为为各国之间沟通的桥梁,竞技体育有利于外交的发展,增加了各国之间的沟通机会,使各国之间的密切交流成为可能。
2.2竞技体育的的经济价值
高水平竞技体育逐步走向职业化,在一定的层面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大众参与性,成为体育娱乐行业一部分。通过举办各种大中小型赛事,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许多竞技体育的比赛,带来直接的收入如许多场次的门票、广告(由著名电器品牌美的冠名),纪念品,转播权,周边旅游等。间接的收入来自观众的各种观赛需求,使竞赛场地周围的商业实现创收。带动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而这种经济价值又反过来作用于竞技体育,为其向更成熟更专业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
2.3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
对于运动员,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不断训练,不断追求超越,追求自己的极限,不仅从从身体上,更从意志精神上参加体育运动,充分体验体育,感受体育,升华体育的精神和意义。
对于观众,通过观看竞技比赛,他们了解了相关的常识内容,清楚了各种比赛规则,熟悉了其中蕴涵的体育文化,提高了对体育运动的鉴赏能力,也从运动员身上学到了很多。同时,竞技体育能够促进体育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对体育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比赛中,运动员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在场的观众,在全场观众的注视下,压力可想而知,运动员需要顶住如此之大的压力,完成各种难度的动作,对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落后的情况下,可以让观众学到了在困境面前不慌不忙,沉着应战。
2.4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竞技体育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它能够不断的开发人体的潜能,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提高人们对体育美的理解,将社会文化价值发挥到最大程度。
对于运动员来说,每天都在持续不断的练习。作为运动员,尤其是在中国的这种竞技体育制度中成长的竞技运动选手,他们相对缺少与外界的接触。而各种大型赛事与竞技运动衍生的活动,为运动员提供了融入社会的机会,通过与观众、媒体、赛事场馆周围的人群接触与交往,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完善自身,成为一个善于并且敢于应对社会中生活的人。当他们退役之后,也可依靠对社会的较好融入而过上幸福的生活。
对于参与观看竞技运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家庭之间、好友之间、陌生人之间彼此接触互相交流的极好机遇,促进了这一部分人的社会化,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这是竞技体育的价值所在,但同时,在这种价值背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一些弊端。
3.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在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竞技体育不仅树立国家形象,反映了综合实力是展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综合实力的窗口之一,而且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促进身心健康建设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竞技体育竞争激烈,但是具有高度的公平性和严格的规则性。竞技体育必须不偏袒任何一方,必须坚持公正,也因此,高度的公平性就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我们多么的努力去消除竞技体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一些问题却依旧不能完全消除,竞争的公平性依然是竞技体育存在的首要问题。
破坏其公平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兴奋剂”。竞技体育就是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而在比赛中使用兴奋剂已达到目的。服用兴奋剂是一种欺骗行为,既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产生许多直接的危害,又有悖于诚实和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 使用兴奋剂是一种作弊行为,是与体育运动相对立的。
此外,竞技体育正在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冲击,1984洛杉矶奥运会走出一条商业化运作的道路,从此商业化大规模地介入奥运会赛场和现代竞技体育。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商业化也给现代竞技体育带来了想当大的冲击。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不少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暴力事件,假球,吹黑哨等丑恶现象有增无减。损害了运动员的身心、人格和精神健康破坏了体育公平竞争原则,使竞技体育原有的魅力大打折扣。
4.结论
现代竞技体育在“更高、更快、更强”的鼓励下,表现为一个不断冲向生理极限的过程,破坏了认得生理平衡,致使运动员伤病缠身。这是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同样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人们不断的把科技运用于竞技体育之中,这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运动员本身的能力,从心理上有些依赖科技的倾向。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的反思。
竞技体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坚守奥林匹克精神,使竞技体育人文精神得到良心发展,使竞技体育人物精神回归本质,使竞技体育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科]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运用到竞技体育当中,正所谓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科学技术在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在一些方面对竞技体育有着负面的影响,如果我们对这种负面的影响因素放任不管,将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对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上存在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对于竞技体育的更好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竞技体育 关系
随着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已经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竞技价值很高的运动,很多运动员希望通过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与此同时,竞技体育的赛事主办方也希望通过科学技术来更好的促进竞技体育的开展,科学技术对于竞技体育不可避免的存在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本文将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存在影响进行分析论述,希望能够促进科学技术更好的为竞技体育发展服务。
一、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的积极影响
(一)科学技术促进了竞技水平的提高
毫无疑问,伴随着人类运动潜能的不断开发,通过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在竞技运动员整体实力相差不大时,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竞技运动员的竞争力有着明显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科学技术能够提高运动器材和服装科技含量,进而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在最早的运动会上,运动员与普通观众的装束并无区别。运动取得成绩主要依靠自身的实力和临场的发挥状况。现在的竞技体育则与以前有着很大的变化。通过科学技术对运动员的装备和服饰进行改良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竞技成绩有很大的帮助。科学技术在运动器材中的应用也很多,例如将科学技术引进足球制造业当中,对于制造出更适合足球运动员的足球,有利于帮助足球运动员更好的控球;第二,科学技术能够帮助进行更科学的训练,提高运动员成绩。在现代竞技体育领域,例如在足球领域,运动员通过穿戴一些高科技设备,在实际的训练中,这些设备能将运动员的各种信息反馈给教练和球员,便于球员有针对性的完善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而提高球员的成绩。
(二)科学技术保证了竞技体育的公平竞争性
在很多领域,仅仅依靠裁判自身的经验和视觉判断,难免出现各种误差,然而通过高科技设备的配置,能够帮助裁判减少误判。科学技术也被应用到足球领域,来维持足球的公平。例如现在英格兰超级联赛引进的门线技术,裁判通过佩戴相关设备,当足球整体越过球门线时,该设备会发出讯号,这对减少足球中的误判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科学技术扩大了竞技体育的影响
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只能去现场进行观看。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竞技体育赛事能够被更多观众所欣赏,这也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例如,每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已经成为全球球迷的节日,通过高科技技术对足球运动的转播,也为足球运动吸引了更多的球迷,提高了足球赛事的影响力,也为足球运动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越了这个度,则积极的影响可能转化为负面的影响。科学技术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绩有所帮助,不代表运动可以放弃自身的努力,只依靠高科技设备的帮助取得好成绩是行不通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竞技体育成绩的重视,从而加大了对竞技体育相关设备的开发研究,使得竞技体育成绩有越来越依赖科技设备的趋势,这也使竞技体育与最初的精神相违背,显然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发展,甚至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然而,在目前竞技体育高度商业化的趋势下,很多竞技体育运动员为了获得良好的成绩,不惜铤而走险,利用一些非法的手段来提高自身的成绩。例如七届环法自行车冠军阿姆斯特丹被查出比赛时使用了兴奋剂,最后被赛事主办方取消了以往取得的冠军头衔。目前,随着竞技体育赛事的高度商业化,获得良好的竞技成绩对于运动员意味着金钱和事业的双丰收。这也让很多运动员陷入对成绩的过度追寻当中。在当今的竞技体育中,对运动员是否使用兴奋剂的检查极为严格,但是在各种新型兴奋剂层出不穷的趋势下,也有一些运动员逃过了相关的兴奋剂检查,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虽然科学技术并不是促使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主要原因,但兴奋剂却是利用高科技技术制造而成的,甚至在种种利益的冲击下,对于新型兴奋剂的科学技术研究也越演越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坚决抵制竞技体育运动的不公平性,让科学技术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而不是利用科技来扼杀了竞技体育的公平性。
论文摘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了竞技体育与人社会化的关系,得出竞技体育活动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1、社会化
社会化是社会学长期、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写道:“社会化就是一个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通过社会化,社会文化才得以积累和传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发展人格、自我、角色借用。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必然经过一定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
社会化从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开始,并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指“生物人或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个人适应生活的整个过程。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从而逐渐学会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最终形成自觉遵守、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社会人。而体育活动特别是竞技体育能促使人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对提高人的社会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水平,成为社会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所决定的。特别是竟技体育活动中,既有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相互竞争,同时又必须遵守一定规则进行。这种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形成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去从而使我们发现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现代社会中,竞技体育对人的社会化功能越来越重要,它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引导人们融进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给少年儿童分配社会角色,并提供尝试各种机会,促进个性的形成和人格健全发展。
2、社会化内容与体育社会化的功能
2.1对杜会化内容的不同理解
社会化是个人必须的,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的社会化有不同的理解: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产品,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部分。从而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这里社会化实际是一种文化内化进程。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学习的文化模式。人类行为是由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共同决定。从人类最初期行为来看,婴儿的基本生理需要是与他人的早期接触中形成的。因此,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为儿童的人格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做了准备。
从社会结构来看: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承担一定的角色。按照乔治赫伯特·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他将自我分为2个部分,在第二阶段中:“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3种不同形式:模仿、嬉戏和群体游戏。这里嬉戏阶级实际上儿童装扮角色,角色借用指人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位置的角色活动,但并不真正理解所借用角色的意义,却开始重视他人的要求从而为熟知自己在群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更好担当角色转化奠定基础。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基本冲突。因此他强调在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他认为儿童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人格终其一生而不变。虽然受到以后许多人的批评,但我们认为他所强调儿童在家庭中社会经历对儿童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是正确的。同时他认为人格的形成是“本我”、“自我”、“超我”3个部分协调均衡的发展,一个人才能保持正常和健康。
从以上不同分析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2社会化的内容
2.2.1传授生存的基本知识技能
人的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开始,家庭承担重要责任,不仅包括基本生存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有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促使儿童健康成长,而且使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2.2.2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构成特殊个体鲜明特征的思想、情感与自我观念的特殊模式。“自我”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艾里克·艾里克逊认为人格发展8个阶段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种认同危机产生,对此处理得好会产生稳定的认同,形成完整的人格。这里显然把人格作为一个整体,但实际人格形成受家庭和社会两个最重要方面的影响,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复杂和多元,从而使人的性格多层次、多角度。
2.2.3形成良好社会角度
社会化的内容使教育社会成员按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不仅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康的互动。
2.2.4教导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用社会规范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社会良好的运行,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包括对社会规范的遵守,如风俗、习惯、法律等。
2.3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竞技性。所以体育最早起始于劳动中,形成于文化的交流中。竞技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体育就带有祭礼性质,但已具有民族节日竟技性质。由宗教习俗的催发、文化交流的需要和城邦力量的显示,形成古奥运会。这样竟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对儿童来说不仅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完善人格和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内化竟争的意义。
总的来说,竟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人竟技体育的社会化阶段。指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影响,认识竞技体育,产生兴趣,加人其中。
第二阶段: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指青少年通过参加竞技体育,在身、心、群诸方面发展起来为日后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2.3.1通过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
在婴幼儿教育期间,家人用练习坐、爬、站、跑等基本身体活动;在少年时期,各种游戏扩展孩子跑、跳等各种能力;青年时期,不仅发展了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对健康形成良好的态度。因此:“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泉。”这些早期有益的训练,为他们健康的人格,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竞技体育对儿童社会规范形式的影响
竟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和频繁的人际交流,是它的鲜明特征。虽然竟技体育活动的规范具有强制性。但毕竟通过游戏、娱乐和运动体现出来是大家乐于接受的,又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由于规范培养使少年儿童进入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因而各种体育竟赛活动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而且儿童对体育竟赛中竞技有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早期(幼儿期)在集体游戏中各自做一些独立玩耍而已,不注重其他。中期(5岁左右),对竟赛中活动游戏规则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拒绝变更游戏规则。后期(10岁左右)开始了解规则真正意义。开始重视相互尊重和合作的价值,使游戏和比赛更为公平。开始协商游戏变更规则,一旦竞赛开始,绝对遵守规则,因为这是他们协商、自治的结果。
2. 4竞技体育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特别人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竞技体育活动,使儿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特别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表现之一,也是一个人成材的需要。因此竟技体育活动的良好协作关系有利于培养以后工作中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伙伴关系。
2.4.1竟技体育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心理影响
竞技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了距离。中国的乒乓球外交不仅打开封闭20年的中美外交上的隔阂,也开通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体育也是人生友谊使者,不仅增进人的相互了解,而且改变人的个性,形成完善的人格。它是青少年儿童的重要社交场所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竞技体育活动不仅改变、调整人的良好心态,同时也可以缩短人际交往距离,为现代人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渠道。
2.4.2竞技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
合作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有价值的社会化行为之一。因为现代社会要获得成功必须相互协作,同时由于社会文明发展,而隔阂的产生,使合作遇到最大障碍,因此合作能力既是参加竞技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需要发展的社会型能力。如足球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成员良好的合作精神的发挥。所以经常性参加各种竟技体育活动,既加强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又有利于个体团队精神培养。 转贴于
2.4.3竞技体育易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
竟争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重要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既是体育运动的特征之一,又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竞争的体现。而竞争的过程是他们身体素质、各方面知识、能力的自我展示。而这种竟争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道德基础之上。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不讲门第、不排尊卑;最讲法制、不循人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以“公平”为原则,是人的社会化形成的良好途径。
2. 5竞技体育对社会角色的影响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和规范,对某种角色的承担,都要外显这个角色的特征。因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而竞技体育活动,为学习社会角色提供有利条件。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如足球比赛,每个队员分别承担前锋、后卫、守门员等各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定权利和义务。每个角色有获胜的权利,也有遵守体育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义务。
获得角色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体育活动中,通过承担各种角色的经验,不仅提高和增强体质,而且有利于促进个性的发展。有时在比赛中,有意让某人担当超出其本人能力的角色,不仅提高本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促进个性发展。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必要的社会构成。通过体育角色的学习,对人的社会化意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使儿童体验到通过个人努力不仅可以成功扮演角色,从而体验到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竞技体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
3.1竞技体育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的人格的盆要方式
以身体健康为目的,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在当代社会化过程中,体育是克服现代文明病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人类进人文明社会后,因文化而获得的高雅,以及经常出现的因文化而导致的畸形,使人类脱离自然。在人们与自然疏远的过程中,受损失最大的是人体运动。其结果造成人的片面和非协调发展。而竞技体育能使人身体和精神全部参与运动,充分体验到人体运动的乐趣,为造就完善的人格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途径。
3.2竟技体育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人的社会化,必须具备良好社会环境。而竞技体育对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竞技体育是集聚社会力量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社会语言,容易为不同阶级、阶层,不同职业和信仰的人们普遍接受,为不同的人提供发挥精力的业余活动场所,减少和避免人们把精力用于危害社会,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3.3竞技体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
各民族的文化、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中,竞技体育总是和国家民族的礼仪庆典活动同时出现。升国旗、奏国歌,还是点圣火、发誓言、敲钟、放鸽群、撒鲜花、授勋章,虽然表面形式相同,但文化内涵千差万别。大型竞技体育活动还要进行团体操、音乐舞蹈表演,这一点与古代竞技体育与宗教祭祀活动十分相近,有渊源关系,如奥运会开幕式,融人主办国的文化,在社会化进程中,使人产生认同感和‘.自我”感,这一点是其他社会活动无法比拟的。
3.4竟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影响
体育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道德又是一种对青少年影响至深的职业道德。竞技体育所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而竟技体育推崇的公正、竞争、协作、团结、诚实等道德观念正是人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对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所有成员都具有重要影响。可见,竞技体育活动所传递的社会道德观念对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这些潜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方面影响着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
3.5竟技体育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社会的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在社会化过程中,现代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对现代人要求的社会性格与竞技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用竞技体育来培养社会成员或未来社会成员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活动往往容易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结论
(1)竞技体育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许多人并不是自觉地以个体的社会化为目的而去从事竞技体育运动,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或加速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2)社会化是人的一种本质的需要,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格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3)竞技体育对社会的第一个重要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化。
(4)通过竞技体育的社会化,青少年从身体、心理、群体等方面发展起来,为进人社会打下基础。
(5)竞技体育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产生作用影响人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