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7 09:05: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道德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网络道德教育

篇(1)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在线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篇(2)

刘芝华

忽视传统教育是愚蠢的,忽视网络教育是短视的,传统教育方式和网络教育方式,是德育工作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无力飞行,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才能如大鹏那样,“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题记

一、面对互联网的思考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确实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结合中学教育实际,我们认为,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基于这一认识,从2003年4月开始,我校以高一、初一年级为试点班级,就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二、行之有效的步骤

㈠准备阶段。

时间从2003年4月至12月。本阶段主要工作:

1、去中南大学学习网络教育的经验。

2、利用广播、校刊、黑板报、知识走廊及其他形式,向全校师生广泛宣传开展网络德育活动的意义。

3、成立网络德育领导小组、技术服务小组、网络教育日常管理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各小组分别制定工作计划。

4、分别召开试点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学生会议及学生家长座谈会,层层发动。

5、建好校园网络,将学校所有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教师办公室和教研室联网。

6、建立网络监控系统,注重加强对网络的防范和管理,删除有害信息,平衡不良信息。

㈡分步实施。

时间从2004年2月至2004年8月止。试点年级的学生在双休日、重大节假日,休息时间,凭有效证件,到学校电脑室自由上网。本阶段主要工作有:

1、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向学生发出“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开展“上网做什么”的专题大讨论;召开“中学生与网络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班会,并撰写“网络文明建设”的学习心得。

2、成立“家长网络学校”,指导通学生家长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3、发放《学校·家长联系卡》,及时与家长互通情况,以此消除网吧的负面影响。

4、开发校园网络软件,包括建立学校网站、开发德育题材的游戏、网上党(团)校、教育教学管理软件等。

5、每月开展两次以上的网络教育活动,包括名师教学答疑、道德教育专题讨论、校领导与学生对话等方面的内容。

6、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在教师中开展网络德育课件的制作比赛;在学生中开展征集个人主页的竞赛活动、网络征文活动。

㈢、全面铺开。

时间从2004年9月至2004年12月。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全校学生自由进入学校电脑室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在参照上学期的基础上予以调整和补充。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优势

1、由防范型德育向发展型德育转变

传统德育是防范型的德育,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及有关人士较多考虑的是如何管理好孩子,企图在孩子与社会现实之间筑起一道“围墙”,如“封闭式”管理、“准军事化训练”等,不考虑孩子的发展要求,不考虑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不考虑客观现实的变化,一律要求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则实现了由堵到疏,由防范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一是通过“上网干什么”的讨论会、网络德育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主动选择、主动发展,充分发挥主体性及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把社会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道德需要。

二是不断丰富网站内容,用健康的网站吸引学生。身边的网站具有吸引力,这是开展网络德育的有利条件。近期来,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成立“校园网吧”,学生在休息时间可以凭学生身份卡进入“学校网吧”上网。现在学校已建有共青团校、红色游戏、红杏文学、名师对话、考试大观等特色版块,深受学生喜欢。

2、网络的交互性促进了德育工作的民主性

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信息网络使得受教育者不仅是接受者,而且是传播者,双向互动促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及时联动与沟通。由于人与人之间既没有地理距离,也没有心理距离,因此,网上活动对上网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如每月开展的校长、教师与学生对话、网络道德教育大讨论等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从”关系,改变了受教育者被动、从属的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网上网下联动,巩固和提高了德育工作效果

应该说,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城区学生)都上过网,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完全荒废学业,陷于其中。在网吧里,首先陷落的是那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坚的懦弱者。我们要告诉学生:人是有精神支撑的,一个人如果抵制不了一点诱惑,那么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会摔很多跟头。我们也高兴地看到,有不少同学都曾经深受网吧之害,他们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坚贞不渝的信念在思想上筑起了一道长城,使他们走出了网吧的漩涡,获得了新生,重新找回了人生价值。

初二48班黄某,一段时间内成绩一路下滑,家长怀疑是孩子上网吧误了学习。有一天,细心的妈妈发现每天晨跑归来的孩子不见出汗,只闻烟味。次日爸爸悄悄跟踪,终于在网吧将坚持三个月所谓“早晨长跑”的儿子逮了个正着。当时家长采取了“禁止长跑”、“不给零用钱”的措施,以为这样便可堵住孩子通往网吧的大门。殊不知,孩子网瘾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要想消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果然,以后他又以“外出打球”、“参加假日小队活动”等为借口多次去网吧玩游戏。得知这个情况,学校非常重视,迅速会同班主任,对这位迷恋网吧又善于说谎的学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心活动,晓以利害关系,促其思想转化。另外学校主动与文化稽查队、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取得联系,并在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对有违规行为的网吧的义务监督力度。

四、网络道德教育在我市全面辅开

自从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以来,我校未成年人进网吧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通过调查显示,在活动开展之前,试点学校80%的学生上网玩游戏、聊天,10%的学生上网浏览新闻等,5%的学生上网进行学习资料的查找,还有5%的学生进入不健康的网站浏览不良信息。活动开展后,我们组织过多次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上网是查找学习资料和网上测试,25%的学生是浏览新闻等内容,5%的学生收发电子邮件,5%的学生聊天、听音乐。

随着德育工作的创新,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为此,《湘乡报》、《湘潭日报》、《科技导报》、湘乡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试点经验作了宣传报导。如2004年8月5日,《湘潭日报》对我校的做法做了如下宣传报道:“近日,湘乡一中外语老师王琴在上QQ时,发现一名高一学生在线上,王老师便主动与他搭话。得知该生因父母经常吵闹不想回家,干脆住在同学家里,王老师心平气和地在线上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这位学生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意见,表示第二天立即回家。王老师与学生网上谈心至少有50多次,这种网络教育的形式在全校100多名教师中比较普遍。”

篇(3)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道德教育的地位处于“边缘化”

众所周知,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网络道德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被附属在《思想道德修养》中。《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在校大学生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学习中以英语为重,专业次之。作为公共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在大学生那里,要么是一种负担、要么是一种调节,仅把道德知识、原则与规范当作知识去记忆,以便应付考试,很少会有人把它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可见,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被边缘化了,而作为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一章或一节的网络道德教育更显得微不足道。

2.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客分离、措施后置

关于网络道德教育主客统一问题已经在学术界基本有了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主客统一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教师在网络道德教育中依然是权威、主体――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学生是客体、承受者――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今,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或封建等级制度思想基础之上的道德教育思想依然占有很大市场,这必然会造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分离。

网络道德教育被边缘化,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大学生在“虚我”的自由空间纵横驰骋,道德防线被无限延长。“昼夜奋战”聊天、极度迷恋网络患上网瘾、沉醉于虚拟交流的满足而忽视人际交往,导致道德观念浅薄、道德意志薄弱、道德判断扭曲、价值取向紊乱、甚至道德品质败坏等。每当这些现象在某些大学生身上集中体现,出现严重后果时,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便会集体出动“救火”。有关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班干部、家长组成“紧急救援小组”奔向“事故现场”。这种“治病救人”的工作方法不能说没有效,只是显得过于被动,亡羊补牢。

3.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单一、过程简约

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渠道。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途径虽多种多样,但主要渠道还是教学,散见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课和其他有关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普遍实行着“老师讲道德、学生听道德、考试考道德”的教学思路,只关心道德规范的传授,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中,大学生缺乏自己策划、自己动手、自己组织、自己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方面,多数高校限于网络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方面的教育,而缺乏网络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教育,尤其是不能与网络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与此同时,教育内容缺乏变通、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也是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改革对策

为了使每一个大学生正确运用高科技成果并能健康全面发展,为了使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划和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改革目前的网络道德教育现状。针对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我们必须想出新点子、找到新路子。我们认为在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主要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1.开设课程,提升地位

网络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是与网络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因为建立在全球信息化基础上的网络社会已露出了“冰山一角”,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触角伸向了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显而易见,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信息化、网络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不仅对人类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提出挑战,还会在全球范围内因国家、民族、语言、价值观等的巨大差异引起道德冲突,所以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重新定位,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地位是时代的必然。

高校必须开设信息伦理学或网络伦理学。20世纪6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它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许多伦理问题也逐渐明朗化。对计算机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开始兴盛起来。70年代末期,计算机伦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应用伦理学在西方最终确立,计算机伦理教育也在西方诸多院校中开展起来。随着计算机的联网,比计算机伦理内容更为广泛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而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却是倍受冷落。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发展与普及,要专门开设《网络伦理学》与《网络法制教育》等课程,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问题,使大学生成为一支维护网络秩序,传播网络文明的重要生力军。如果部分学校受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单独开设网络伦理学或信息伦理学课程,应该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着重增加网络安全、网络知识产权、网络信息选择、网络法规法纪等教育内容。

2.主客统一,重在“免疫”

网络社会以交互性和虚拟性为运作标志,多边性、同时性和共享性使网络用户能够同时拥有主体性发挥的空间,大学生与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者在“网”前是平等的教育主体,也是平等的教育客体,平等地共享网络资源、自由发表思想、自由选择信息。因此,教师不能以“真理的化身”出现在学生面前,简单说教。而应该尊重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在网络时代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完善他们的主体人格并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同时,网络是自由的,而自由是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是个性得以张扬的前提,因此,改变学生是教育客体的陈旧思想,引导个性发展,遵从主体性原则,使大学生成为网络道德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免疫系统,如果这个免疫系统功能运作良好,人就能较好地抵抗病菌感染。数量适当、形式健全的白血球和免疫体就会共同合作对付入侵者,治疗伤口,杀死癌细胞,并将它们一举歼灭从而使我们拥有健康。当我们的免疫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时,我们就容易受到感染而得病。当我们得病时,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治疗来恢复身体的正常运转,所以,时刻注意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是我们在身体健康时的重要任务。同理,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前置,重在防疫。免疫有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为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也必须从内部和外部两条途径入手,也就是说既要通过自我修养又要通过外部道德教育和防范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坚持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大学生应主动加强道德学习、道德实践和道德养成,完成道德品质的自主建构。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成年,且受教育多年,掌握了大量的文化知识,所以完全有自我修养的能力。自我修养是“内源性的自身抗原”,较之道德教育更积极、更主动也更有效。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有责任感,最起码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身体、将来的工作有责任感,也就是要做到自己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谈得上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有了责任感还远远不够,还要学会自律。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网络道德的规范行事,经常做良心上的自我检查或自我谴责,充分发挥良心道德卫士的作用。

其次,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防范。为了更好地增强免疫力,还要加强“外源性抗原”,即由被动修补式的道德教育变为主动防范式的道德教育。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技术面前,知识创新和知识转换加快,大学生的知识深度和知识广度还不够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及时的更新知识和更新观念,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主动研究新情况、新方式、新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主动向教育对象传授道德知识。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相联通的全球网络,大力推销其政治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领域的明争暗斗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展开较量,特别是对青年的争夺更是激烈。在这种国际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主动出击,便会丧失了在这一战场的主动权和战斗力。所以,防患于未然,主动出击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而且主动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也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减小道德教育“成本”。

3.增加途径,完善过程

目前的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两大弊端:一是道德目标高,超越了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二是空洞乏味,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感受。由于存在上述两大弊端,所以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并丰富其内容。

第一,增加网络道德教育途径。首先,改革教学方法。不再以讲授为主,而应该增加讨论交流、音像视听、角色扮演、读后感观后感写作等方式,让道德规范变成活生生的生活事实,让空洞的说教变成主动体验和感受。其次,向各科课程增加德育渗透,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每一门课程都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第三,以班级、专业、年级为主体,以班会、学生会、大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他们了解社会现实、锻炼生存技能的机会,使理性的网络道德规范变为感性的实践活动。另外,还可以以电影、文学艺术、戏曲、电子邮件、QQ聊天室等为载体,增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感染。这些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方式,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异化,重蹈“灌输”式道德教育引起道德逆反的覆辙。

第二,完善网络道德教育过程。“道德教育从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开始,进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到养成道德习惯,最终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一过程反映了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体现了使道德由普遍化向个体化、外在化向内在化的转化。”由此可见,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应该包括这几个阶段。一是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正因为“美德出于有知,败德出于无知”。二是陶冶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这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只有具有对善和正义的热烈追求,对互联网的热爱,才会爱护互联网、正确使用互联网。三是要锻炼道德意志,即履行道德义务中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这是一个大学生具备健康、高尚的网络道德人格的关键,而如今我们高校在这方面是教育的真空地带。四是帮助大学生确立网络道德信念。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按照道德规范自觉履行各种道德义务,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周围同学在应用网络时的善恶是非;五是形成道德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篇(4)

论文摘要:加强时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其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是搞好网络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过程中,若要使人们对网络道德规范做到理性认知,并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网络实践的行为准则,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因此,探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民”的队伍迅速扩大,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的问题也随之突出。加强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指导其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是搞好网络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过程中,若要使人们对网络道德规范做到理性认知,并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网络实践的行为准则,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因此,探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紧迫性

在网络社会,违规行为和犯罪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出于利益驱动而实施,有的可能出于无政府状态而实施。但如果追根求源,它与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么必定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网络社会,充斥着大量的违规行为和犯罪行为,说明了伦理道德的失范。如果我们继续寻找原因的话,会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交往方式对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严峻挑战

人们在网络新型的交往方式中,形成了新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尽管其中的某些意识和观念不是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不仅对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严峻挑战,而且已经部分的改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它可能会促进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促进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也可能会破坏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阻碍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让人们尽快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经成了一个十分严肃的、无法回避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2青少年身心特点引发了网络道德失范

有资料显示,在网络违规和犯罪的人群中,青少年古8o%。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青少年的生理成熟超前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道德失范及道德失范后的一系列问题。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所造成损失,也只有通过对他们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网络道德修养来弥补。

3道德文化植入者的“不在场”的现象使德育陷入尴尬局面

伦理学告诉我们,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青少年的核心的道德内容。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

然而,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的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过于无力。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道德教育基本上是“只说不练”。使得道德教育陷人了尴尬的局面。毫无疑问,要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

4.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着缺陷,削弱了德育实效性

现在,我们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实效性。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对个体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个体缺乏足够的重视,使青少年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

从道德实施主体上看,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与现实社会所要求的道德相比,它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由此可见,要使每个人都能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则需要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修养来完成。

5,学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不仅薄弱,而且冷淡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的是理论和技能,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会被教师所忽视。思品课所讲内容同样很少涉及网络道德这一道德研究的新领域。因此,学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不仅薄弱,而且冷淡。所以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多数学生只认识到了网络的使用存在知识技术问题,而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的关联。只知道网络技术的“行”与“不行”,而不懂网络技术中还包含着“应该”与“不应该”。那么,“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完全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列人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切实抓好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

虚拟的网络社会的道德与现实社会的道德毕竟有所不同,其道德教育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网络社会道德的状况、特点和性质以及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以下几种道德教育的方法要给予特别重视。

一是立体、多面、交付式网络道德教育方法。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只专注于其中某一方面,要从总体上给受教育者以良好的、系统的、全面的网络道德教育。在这里,传授道德知识和总结受教育者的经验、多重身份的体验、网上多媒体的直观感受、音乐艺术的感化等方法都是适用的。

二是个人示范和典型诱导方法。网络社会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人们在道德上的觉悟。我们要认识到,这种觉悟常常是伴随着对他人的模仿而完成的。在网络道德教育时,可以选择历史和现实、现实和虚拟中的一些典型形象供人们效仿。只要道德典型选择得真实、合宜、感人、高大、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影响,必然能起到有效的道德教育作用。

三是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方法。社会风气或社会风尚的好坏,是网络社会违规和犯罪行为发生与否的社会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在这个氛围中,相互激励、感染、监督和指正,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也就使真善美得到赞誉和发扬,假恶丑得到斥责和抑制,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去恶向善。所以,提倡、引导现存的社会风气,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使之向好的社会风气发展,不失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网络道德修养的方法

在网络社会,要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除了道德教育的途径外,加强道德修养也是一条重要的、内在的途径。在网络社会的道德修养与实践相联系这个根本前提下,我们可以不断发现和总结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也可以继承发扬古人的修养方法。历史和现实中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实践表明,下列几种道德修养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学习的方法。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的。粗俗、野蛮、不明事理总是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相联系的。然而,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这里所说的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包括伦理道德知识。学习伦理道德知识,自然有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无疑有助于修养美德。当然,学习不只限于书本上知识,还应包括在实践中的学习。实践中的道德榜样或典型,比书本上的道德知识更直接、更生动。

第二,“省察克治”的方法。重视网络主体自我塑造、自我约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网络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过程,关键在于使人人从我做起,通过反省、发现,克服自己的恶习,并在实践中改造自身,躬行、履行道德规范,达到道德的自律。

篇(5)

论文摘要:网络建设在我国大学校园得到迅猛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获知手段和知识领域,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借鉴西方国家应对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些经验对策,提出5种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方法。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8年1月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达到2.1亿人,其中18-24岁的网民最多,占31.8%,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这一调查结果表明,作为国家未来之栋梁的高校大学生们,无疑是推动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生力军,是互联网络各项应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开放性和无政府状态带来了许多棘手的信息安全问题、特别是互联网络各种负面影响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都具有强烈的挑战性,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价值观,人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呼唤新型的道德规范—网络道德,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网络道德是建立在网络社会基础上的新型道德体系,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平等性的特点。由于基于TCP/IP协议的Internet网络本身就是是一个开放的,无约束的网络,其最初的建设和发展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的,因此谁都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由cnnic的调查可知,年轻的大学生们是Internet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参与者,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即兴奋,又好奇,他们在浩瀚的网络中寻求知识、进行娱乐休闲,把自己融入到网络当中去了;同时由于他们接受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非常强,总是蠢蠢欲动想要在网络上去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寻求刺激。因此在他们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他们也给网络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比如:不良信息的传播、病毒的危害、口令入侵、非法访问、恶意破坏等。有部分同学在上网时,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无法区分哪些是健康的信息,哪些是不良信息,以至于被一些不良网站吸引,无法自拔,甚至于自己也来建立不良网站,污染网络环境;有部分同学出于好奇,编写了一些小程序,或者是下载了一些小程序,要弄到网络上来试一试,看看他的运行效果,结果造成网络病毒和木马的传播,对他人正常使用网络造成很大的危害;还有部分同学,为了自己的方便,肆意的去猜测、破解他人的账号口令,然后据为己用,造成他人不能上网。实际上,这些同学在网络上这样做的时候,他有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不道德行为或是违法犯罪行为。据某学校通过问券调查结果显示,该校有百分之63%的大学生不能明确界定哪类信息属不健康信息,有49.1%的同学有过非法访问的意向,有14%的同学成功的实施过口令入侵和非法访问。其中有79%的同学认为,对别人进行攻击,只要不造成对方的损失,试试也没有啥关系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从小受到既有的社会道德教育,大学生们能很清楚的知道哪些行为是不道德行为、哪些是违法犯罪行为。为什么到了网络上他们就不能界定呢?这主要还是由于网络道德教育相对滞后的原因,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也需要道德和法律来规范,因此,对大学生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学生不能在网上主动传播发送不良信息和发起攻击等。

二、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滞后。自从2002年教育部启动西部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以来,我国各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都已基本完成,除了提供基本的网络通道,实现和Internet的互联外,校园网上也逐步开展了如WWW、电子教务、OA各种应用,广大学生已经普遍使用校园网络,成为Internet的用户,但是相对而言,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还没有涉足或者教育力度不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

第二、网络道德教育和社会既有道德教育脱节。随着网络及其应用的发展,Internet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大学生把虚拟的网络社会等同于现实社会,但是又认为在网络社会中无道德规范,不受既有社会道德的约束,这就是网络道德教育和社会即有道德教育没有相关联的表现。

第三、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脱节。网络道德教育是在网络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不仅掌握道德理论教育的方法,也要熟练掌握网络应用技术,能清楚的知道网络中存在哪些实际的道德问题,如何才能有效的利用技术手段抵御和防范网络危害,这样才能让受教育者产生认同感,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实际上现在绝大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之甚少,只能在书本上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不能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

第五、网络道德教育可操作性不强、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三、网络道德教育方法实践

面对上述问题,借鉴西方国家应对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些经验对策,我们提出5种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校园网安全管理办法。将这些办法通过多种形式,如网站宣传、结合传统教育的校园展版宣传、网上问卷调查和现场问卷调查、论坛意见反馈等方式,向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使《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能落实到实处。

其次,应适时调整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力度,灵活地采取网络具有信息的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的特点,建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开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课程,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向大学生灌输正面信息和转变大学生的上网动机,唤醒良知,明辨是非,倡导文明,变堵为疏。同时应开辟网上务实研究项目和工作方式,开辟便于大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求学、·求知网页、网站,使新时期的大学生在严酷的就业形势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应对挫折、正确评价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的职业和岗位,从网上找到对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信息,彻底改变他们对网络务虚不务实的曲解,信任网络,信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必须转变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适应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时展的要求,利用网络开放性、及时性和双向交流性的特点,切实加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网上讨论,贴近大学生思想,贴近现实生活,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篇(6)

关键词 青少年 道德教育 网络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的道德教育是指借助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传播社会道德文化信息,使认识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伦理观念、道德信息,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自信、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道德行为。”①对于经常使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无疑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互联网业应该担负起维护和引导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通过网络公益广告发挥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一、利用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因

网络公益广告就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某种公益理念,倡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并以符合社会利益的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支持和呼吁社会事业或风尚。

首先,网络公益广告具有广泛的青少年受众基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4%。②这说明青少年网民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并且普及率很高;其次,网络公益广告的广泛性和社交性、互动性、非强迫性、低成本性等特征会使传统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得到发挥;最后,青少年对网络资源不加节制的使用以及网络本身生态环境中的嘈杂信息,给青少年很多负面的影响,逐渐歪曲了青少年群体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所以要运用一些方法和途径改善网络生态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获取氛围。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视域下网络公益广告的问题

在网络公益广告中,因为传播方式的使用不善,严重制约了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目前网络公益广告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传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网络信息过载,公益广告分布不均衡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使用网络主要是满足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娱乐需求,即时通信的交流沟通需求以及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的信息获取需求。③在这个大环境下,为数不多的公益广告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通过网络观察分析得知,网络公益广告主要是在一些商业网站或专门的公益网站上,降低了青少年与其“不期而遇”的机会。

2、公益广告缺乏创意,与青少年观念契合度低

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主题上与传统媒体基本相同,多涉及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等方面,并且在形式上创新不足,缺乏人文关怀。青少年网民具有年轻、充满活力、重视审美、喜欢挑战和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渴望群体归属感等特性,这些缺乏创新的网络公益广告与青少年群体观念的契合度低,难以激发青少年点击网络公益广告的欲望。

3、公益广告互动性差,青少年参与难度大

网络公益广告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青少年群体喜欢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新鲜的事物并进行参与,形成一个信息互动圈,找到自己的社区归属感。有研究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参与网络公益广告制作的意愿也比较强烈,有70%的人表示愿意参与到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和传播中来。④但是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指出受众互动的途径,交互性在广告创作中没有得到有效普及。

三、增强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对策

由于网络公益广告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要发挥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功能以及净化网络生态,就必须从网络公益广告创作本身和传播环境两个方面展开。

1、提高网络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

在互联网中,青少年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主动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信息,包括包罗万象的广告。因此,网络公益广告在选题、内容上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从而起到教育作用。

(1)选题新颖,迎合青少年心理。 “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⑤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比较关注的是与他们自身相关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热点话题,所以网络公益广告要加大这些题材的投入,并且大胆突破、精益求精。网络公益广告在宣传语、画面和色彩使用上,要突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迎合青少年的心理。比如,语言要借助网络流行语,富有感染力;画面(动画)采用中国剪纸元素或沙画形式,富有视觉冲击力;形式上采用创意微电影的方法,富有强烈的吸引力等。

(2)借助“娱乐”,符合青少年需求。 “娱乐是消除日常生活中不满和紧张情绪的手段。”⑥青少年本身就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倾向于通过游戏、视频、虚拟社交等进行娱乐。由于这些载体具有互动性强、“粘性高”以及娱乐性强的特点,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以游戏、微博、各种视频终端等为载体传播网络公益广告。

(3)加入“偶像”,促进青少年模仿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很多学习行为的产生,除了亲身经历以外,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模仿,并得出媒体所营造的符号环境的示范效果更大。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趋于多元化。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邀请大多数青少年崇拜的明星或“草根”担任代言人或形象大使,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对他们的外化的公益观念进行模仿学习。

2、开辟网络公益广告新的传播渠道

过去的网络公益广告通常在政府网站、企业网站或者公益组织网站上,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接触到公益广告的概率很低。所以,要开辟网络公益广告新的传播渠道,扩大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

(1)青少年互联网应用之“先锋”:搜索引擎。由于网络搜索引擎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所以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比较喜欢从搜索引擎上获取信息和资料。因此要在各种搜索引擎上加大公益广告的覆盖面积,当有青少年网民搜索“公益”、“公益广告”等词汇时,把有价值的的公益广告的网站或网页的链接放在搜索首页,并且以新奇的视频或动画甚至悬挂横幅的形式呈献给青少年,以吸引他们点击。

(2)青少年手机上网通讯之“新星”:微信。目前手机成为青少年网民最重要的上网终端。根据《2011年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络行为分析》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12月份,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85亿人,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80.0%。⑦随着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快速、便捷的聊天工具——微信,其用户大幅度上升,截止到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目前仍不断上升。青少年是个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群体,当他们在网络上看遍了微博、社区、网站等公益广告之后,偶然间在微信上看到了公益广告,给他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就会进而加入学习公益广告的行列之中。

(3)青少年上网阅读新闻之“蹊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广告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内容更加详实和灵活多样,在的灵活性和受众数量易统计、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⑧比如,在传播形式上,新浪网站上有流媒体广告、对联广告、视窗广告、导航条广告等。在信息获取方面,青少年除了使用搜索引擎之外,就是使用网络新闻应用。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借助于新浪、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的平台具有与该平台定位相符合的公益广告,使青少年在阅读新闻时可以对公益广告进行点击学习。

3、优化网络公益广告的议程设置

随着网络媒介的出现,传统媒介“把关人”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政府、媒介和受众都在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因此,要通过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机构三方面来扩大网络公益广告的曝光程度。

(1)政府要大力提倡和控制网络公益广告。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有关网络公益广告活动的法律法规,对网络公益广告信息和内容的真实性进行适当的筛选和控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府官方网站上设置关于青少年公益广告版块或专题,提高公益广告教育的说服度,最终实现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2)企业要重视青少年网络公益广告,培育长远受众。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未来经济消费的驱动力。对企业来说,通过企业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品牌宣传和引导,是一项重要的长远投资。由于网络公益广告的低成本性,企业可以通过新颖独特的公益宣传得到青少年的关注,并且使其在内心深处对该企业产生好感,并在未来的消费中优先考虑这些负责任、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

(3)公益组织要利用网络公益广告凝聚青少年力量。公益广告组织应该提高其网站的知名度,增强互动性,以此来获得更多的青少年关注,进而引发参与线下的实际活动。互联网就是病毒式传播的基地,青少年就是这一病毒扩散最好的对象。他们经常使用网络聊天公益、论坛、社区、微博等网络媒体,加上网络速度传播之快,符合他们共同价值观的公益理念和形式就会形成广泛传播,影响力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①③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2-8

②龚莹莹,《当代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及社会功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④邢江伟,《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

⑤冯志敏、朱洁:《公益广告的攻心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⑥方建移、张洁,《大众传播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⑧屈慧君,《中国门户网站广告经营现状与发展策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篇(7)

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道德理念;道德心理;道德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6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36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在网络参与中的角色和责任正逐步摆脱传统社会中道德、制度环境的制约。作为网络参与的重要群体,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的道德突破了现实社会道德单一性的格局,道德失衡和失范问题变得异常严峻,因而加强中职生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一、树立道德理念,履行道德责任

(一)树立科学理念

科学技术跟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双面性,网络信息技术也不例外。网络在提高我们生活、工作水平和质量的同时,也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造成重重网络困惑和危机。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不可逆转,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和趋向更是不可动摇。因此,应树立科学理念,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伦理意蕴,引导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树立科学的参与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尊重科学、遵纪守法、崇尚道德,自觉克服科技发展的消极后果;培养和塑造中职生的网络道德,使网络参与和网络道德不相悖而行。

(二)树立诚信理念

中职生在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失诚信理念所致。在“网络事务”中待人不诚,不讲信用,不守诺言,缺乏对自我和谐及其目标的理解。“自我和谐的目标,是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是从‘整合自我’生发出的自我直接的选择。”要培养中职生和谐的网络参与意识,进一步树立诚信思想,加大中职生的诚信教育力度,将诚信教育纳入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去,建立以道德为支撑的网络社会信用体系,树立中职生的诚信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力,有利于形成网络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道德环境。

(三)树立责任意识

道德责任是基于内心信念引导下而自觉地意识到并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一般而言,道德责任是在意志自由的前提下产生的并对其自主选择行为的负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的个性、人格更趋于自由、独立,为人的意志自由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生更容易迷失道德责任方向。因此,应树立中职生的网络道德责任理念,使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勿忘社会价值的实现,使之对自己、对社会具有双重道德责任感。在提升自我道德人格的同时监督他人道德责任的施行,把对自己、对他人的道德责任感延伸至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责任感。

二、培养道德心理,增强道德认同

(一)提高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对道德行为的产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道德行为的发展方向。就网络参与而言,中职生的道德认知就是中职生对网络参与中的道德现象、行为规范、行为后果的理解和认识。根据人们对网络道德行为、现象、后果的认识程度可分为感性道德认识和理性道德认识。感性道德认识是一种表面、粗浅的认识,理性道德认识是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中职生的道德认识,就是要促成中职生的感性道德认识上升到理性道德认识,通过自我网络道德实践,在自我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判断”,并由此进行“推理”,以对自我网络行为进行切合实际的评价,进一步指导自己的网络参与实践。除此之外,中职生道德认知水平的高低也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积极引导中职生提高自我道德认识水平、增强自我道德判断能力的同时,还应积极发挥家庭的道德蒙养、学校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的道德环境对个人道德认识提高的合力作用,共同构筑网络参与“四位一体”的个人道德教育堡垒。

(二)培养道德情感

情感是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在行为活动中都会或多或少的伴有一定的情感因素。道德情感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中在道德层面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道德现象和行为产生的善恶、美丑等的心理体验和倾向。道德情感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有评价作用,有利于合理调节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情感具有强化个体道德意志的功能,不仅会增强个体对不良现象的憎恶和反对决心,也会增强个体支持良好道德现象的决心。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的道德困惑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参与行为受不良道德情感的左右,导致情绪型网络参与,使得中职生的是非观、荣辱观、责任心、义务感等模糊甚至旁落。因此,要疏解中职生网络参与的道德困惑,引导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情感是关键,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培养中职生的道德意志、道德责任感,增强中职生的道德信念,引导形成自发的社会道德评价,“在微观层面发生作用的自发的社会道德舆论其影响力往往更具有直接性。”因此,不能低估中职生自发道德评价的作用。

三、挖掘道德资源,培育道德价值

(一)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教育

目前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的种种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对网络参与中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不够明确。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教育对治理中职生网络道德失衡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就是要教育中职生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参与网络活动,自觉遵守网络公德,在网络参与中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网络参与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谋求个人切身利益的同时兼顾集体利益,把个人合理、合法的利益同集体的大局、整体利益联系起来,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在网络参与中做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不利用网络散布、传播有损党、有损祖国、有损社会主义的言论,自觉抵制一切有损党、祖国和社会主义的“言”与“行”,善于识破西方敌对势力和所谓“持不同政见者”的险恶用心和企图,同一切有损祖国和人民的网络行为做斗争;要着力培养中职生的网络公德意识,大力提倡中职生在网络参与中的文明用语,引导中职生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时时按法律法规行事,处处审视自己的网络行为,正确对待和认识网络民主与自由的限度,时刻保持个人利益和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吸收传统道德价值资源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资源,儒家诚信思想就是其中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道德修养,离不开对这一传统道德价值资源的吸收和利用,因为它对于启发人们的内心觉悟,约束网络世界中种种不诚信现象具有强大的无形力量,是网络技术监督、网络管理、法律制裁所不可替代的,有利于整合网络和现实的双重世界。网络世界的出现,意味着人们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世界之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个人自身年龄、性别、学历、职业、身份等限定,在交往中较为注意自己的言与行。而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们不受个人自身特点和外界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无需面对面地直接互动,只需隔着屏幕用一系列“符号”进行交往,人们往往戴着虚假面具扮演着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角色游离于网络世界中。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儒家倡导的诚信思想,并不随时空的变化而改变,也不因交往对象的不同而“失色”。孔子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和“朋友信之”告诉我们,与“朋友”交往应当讲诚信,这种真诚无妄之德不仅存在于熟人社会之中,也理应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存在,不因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人的虚伪性、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