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英语教育课程

英语教育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7 09:05: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英语教育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英语教育课程

篇(1)

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取向探析的意义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开展英语专业教学主要是培养现阶段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其中,培养符合标准的优秀英语教育人才的关键是不断提升高师中的课程设置水平。新世纪背景下,我国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课程开展已经进入到全新阶段,这就与中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素养提升之间关系密切。《英语课程标准》以及相关文件之中都强调了学生、社会所产生的对英语教师职业素养以及专业知识能力的需求,并需要英语教师能够从专业能力、教育实践能力、综合知识储备等各个方面符合新要求[1]。由此,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应对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全新挑战。为此,通过具体分析地方本科院校中英语教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以及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课程设置的优化,并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专业课程设置是直接影响教师职前培训的载体,所以保证其课程设置科学、合理至关重要。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加强其专业意识与专业素养的培养是目前教师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若想形成更专业、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体系,离不开合理课程体系的支撑。在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其关键环节在于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进而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围绕现阶段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探究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这对提升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师专业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2]。

二、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师范性不够在英语教师专业培养过程中培养其专业英语技能与综合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如加强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规划与实施为学生今后教师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属于学科本位模式,在诸多院校课程设置中都以综合性大学为模仿对象,进行课程设置。英语学习和其他学科不同,仅仅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对语言结构进行详细了解,并掌握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应用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更多的语言知识,以有效应对今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功教学。但在诸多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对这一师范性目标的认识不到位,忽视课程教学与专业教育中对学习者的社会认知、文化认同等多方面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视程度不够。2.实践性课堂设置重视度不足。在开展实践性课程的过程中,需掌握实践性知识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借助实践方式获得经验与规律。教师也能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分析如何教学,可以提升综合课程教学能力,更加可以帮助教师个体达到一种情景式互动。实践性课程教学是教师日常工作中对理论的践行,因此能够对教师形成支配性作用,更加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基于对比角度分析,地方高校在开展英语教育实践性课程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课程以及具体设置的教学实践联系不大,除了正常的毕业前夕的教学外,较少能够与中小学之间形成连接,因此,教育教学实习的全过程之中也并未能够形成严谨的科学安排,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3.课程体系设置不足制约学生专业发展。目前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教育教学中,缺乏学术型、研究型教学骨干教师。英语教师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其难度与深度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这种课程结构设置上的缺陷使其综合能力培养不足,整体教学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都不足,这就直接造成高素质人才培养不足[3]。另外,由于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动力不足,造成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英语学习综合效率较低,综合素质培养效果较差,且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造成整体知识教学与实践训练呈松散无序状态,这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同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实现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专业发展至关重要。4.课程结构内缺乏科研素质培养相关课程。在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中,将英语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培养等作为主要目标,在对英语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缺乏重视,因此课程结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质性。在教育教学改革新时期,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应注重自我反思与认知能力培养。在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其重点目的是为实现有效教学,为学生今后工作打好基础,在实践教学中不能缺乏长远意识,要将其科研素质培养能力作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职前教育离不开对英语教师素质教育的开展,尤其是科研素质培养。一旦学生缺乏科研素养就将失去研究兴趣,忽视学习与工作中对问题的积累和研究,最终导致失去探索兴趣,形成一种机械模式的教学,制约其长远发展。

三、促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策略分析

1.设置课程目标应凸显师范特征。在进行专业教师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师资具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能力,专业性的教师教育培养也应当具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和支撑。针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与发展,需要我们能够将教育科学类课程纳入到专业课之中。同时,应当重视英语教师教育专业标志性课程[4]。教育实践验证了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除了需要具有十分系统性的英语知识储备,同时也应当具有可以熟练运用英语以及职业技能的能力,更加应当具有在实践中灵活应对与针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从普通文化课程以及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做起。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国际劳工组织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70多个国家的教师开展了数据调查与分析,国际教师教育课程所形成的比例情况如下:学科专业课程可以达到35%,普通文化课程以及教育理论课程能够达到25%,教育实践课程可以达到15%。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教师专业课程所能够达到的比重之中,教师专业性特征则比较明显[5]。地方高师英语教育课程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并应当经过充分科学的实证研究最终才能够确定合理结构比重。针对上述课程进行整合,对培养专业化英语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更加表现出了英语教师在进行教育与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化需要。总而言之,结合英语教学以及跨学科特点以及社会性特质的需要,就应当以教育为基础并实现全面综合性英语教师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在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修养上的提升,借助语言教学等的综合发展,促使个人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2.突出实践性课程地位。教师职业属于具有实践性特征的职业,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具有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形成也不只是简单将他们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之中。实践能力教育与培养更加体现的是英语专业学生除了应当具有良好英语基础,看重对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还应当从不确定的教学情景之下掌握变化与适应的能力。需要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能够形成创新与发展,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做到随机应变。这种实践性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对知识的简单技术操作,而是需要能够结合个人经验以及性格特点从而获得的。换言之,突出实践性课程地位就代表着要在教育实习引导下,完成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课程检验。从某种角度分析集中实习模式的实践效果不如分散实习模式的实效效果好,通过分散实习与检验,更进一步完善教育模式,形成实践、反思、再次实践、再次反思的模式。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对自身学习情况进行思考总结,并在理论基础上提升实践能力,对自己形成更清晰的认知,促进自我良好发展。3.真正关注学生专业发展。从课程建设角度出发,充分关注学生的专业态度课程建设。在实现教师的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功能提升,另外也包括了态度进步。专业态度属于教师主体针对自身职业的理智型的判断与情感体验。教师专业态度属于价值观的基础,更加是构成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高师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能够在教师的身上不断开发社会所期待教师应用的伦理、智力以及情感层面的素质,并促使教师可以在自己学生身上培养形成这样的品质。因此,在培养高师英语专业的师资的过程中,应当借助隐形课程优势,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开发与探究,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创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利用环境及文化因素影响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进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去适应专业学习,并在耳濡目染下形成良好综合素养。同时,学生在学习与实践探索过程中要加强专业化认知,注重对教育理念的接受与创新,并充分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使自身更加完善,最终成为一名创新者、决策者。在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认识到专业态度培养的重要性,并将专业态度与专业身份进行融合思考,这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前提,也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学习过程中形成自我专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岗位工作过程中其敬业精神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感的重要表现。一旦学生缺少做人的基本要求,缺少道德标准,则无法形成对自身的一种认同感,更加缺少敬畏感,更加没有搞好教学工作的强烈的愿望,因此,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4.科学设置形成教研课程。教师在进行个体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根本是应当能够实现英语教师的教育。现在社会不断进步,需要教育不断深化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掌握如何才能够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科研技能,促使教师能够在系统性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开展相关工作。结合相关数据研究,另一些教师则可以在课堂之中对所有理论进行深层次发展。这也是当前阶段,我国中小学阶段英语教师进行职前教育中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需要知道,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理论形式,其中缺少学习主体方面的研究。因此,也就必然表现出无法深刻感知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例如赫斯特曾经提出,关于理论基础参与实践过程中的转化问题[6]。从本质上看,并不能够形成确定性的方案。从开拓者角度分析,教育理论应用在教育实践方面同样具有内在性以及间接性的特点。如果学生并不具有上述的种种素质,就不能够真正掌握相关教育理论内容,更加无法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教育素质之中包括了学生实践行为相关要素,同时也包括了学生在实现终身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利用教育科研素质则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践主体。学生在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之中,实现了自身发展,并能够真正获得职业上的乐趣,可以充分感受职业方面的尊重。例如实践已经证明了论文写作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为此,任何完整性的写作行为都能够在思考行为上与实践之间相连接,并反思实践行为,也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反思理论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合理调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专业英语教师在校学习阶段、接受职前教育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强调其专业教学有效性。从课程设置出发,加强其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促进课程结构优化;从基础能力出发,提高其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在今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在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对工作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其形成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加强课程设置改革,突出师范教学特色,引导学生在接受英语专业教育的同时不断进行反思,逐渐形成自己对专业学习与教学的独特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杨铭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华清,王子猷.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5(1):102—106.

[2]覃幼莲.新课程标准与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01—202.

[3]刘丽,张勋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课程设置研究———基于需求分析的视角[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6):43—47.

[4]王靖涵.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度提升策略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11).

篇(2)

关键词:高师院校;英语教育;教学能力

一、引言

根据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求,教育部对原来的《英语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部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颁布实施,对培养小学或幼儿英语教师的地方高师院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必须实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转型,培养出能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需求的师资,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而对学生英语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从而导致毕业生的教师职业能力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改革需求。因此,要实现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发展,除了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外,还必须提升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育教学能力。根据转型发展的需要,对当前地方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或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进行调查,了解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英语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进而才能有效地进行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优化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为小学或幼儿园培养合格英语师资。

二、调查方法和情况

此次调查对象分别为:一是我校2014届、2015届、2016届英语教育专业和非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二是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申请英语教师资格证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校学习了三年或四年,我校毕业生和本科院校毕业生对本校对学生所进行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情况、自身具备的英语教师职业能力情况等方面是清楚的。通过教育实习和教师资格证申请等过程,这些学生对一个合格的幼儿园或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有了了解和体会,能够通过反思,发现我校英语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优缺点,并给予较为准确的评价。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和以申请英语教师资格的非英语教育专业和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作为观察的对象。具体方法是,一是对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的300多名学生采取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范围覆盖我系英语教育专业2014届、2015届、2016届毕业生,可信度与有效度高。二是通过观测,采集这三届学生在进行毕业综合考核时出现的问题和优势。毕业综合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主要从笔试(英语过级)和口试(全英语组织教学)两方面进行考核;而英语教学能力从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英语说课技能、英语教案撰写能力、英语课件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观测。非英语教育专业和本科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中,课堂教学能力测试主要从课堂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内容以及课后说课,包括教学思想和观念、教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教学常规、教学反思能力等方面进行观测。三是随机抽取部分毕业生进行个别访谈,了解每一个毕业生三年来我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自我发展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建议。对调查情况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如下:1.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基本功不够扎实,具体表现在英语语音能力不强,发音不准确;语言表达用词不当,句子表达不完整、不正确等。2.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板书能力差,具体表现为英语书写不规范、板书不工整、板书设计不规范等。3.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教学设计能力和教案撰写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不能把握所教授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4.英语说课能力以及与之匹配说课稿撰写能力也还有待提高。

三、归因分析

通过调查和归因分析,影响地方高师院校学生英语教学能力的因素大致归纳为:1.在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方面,虽然非常重视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英力克英语习得模式以及各种方法和措施,加强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但从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方面来观察,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过程中,除课本内容外,学生的语言输入量是非常有限的,具体表现在学生课外英语阅读的书很少,每个学生课外阅读量平均每学期不到1本英语课外书;课外听力训练内容也很少,具体表现在学生课外英语听力训练时间每天不足1小时,如此少的英语语言输入量很难保证学生有较好的英语语言输出,也就很难保证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才导致学生英语语音能力和英语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差。2.在英语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近年来,虽然我校教育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设置上,教师教育课程比例相对于过去有较大的提高,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还是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1)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和理解掌握英语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具体反映在大部分学生除上课外,课外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训练,也没有认真学,从而没有真正掌握应具备的英语教学能力。(2)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中,英语教育专业还没有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这样安排任课教师时,随意性较大,且任课教师不固定。任课教师在讲授教师教育课程时,大多数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加之实践教学时间不足,也就无法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实践教学尚存以下问题:①校内实践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由于课时数有限,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之课外又缺乏相应的监控手段,导致学生不能掌握应有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因此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无法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也不能完全用英语进行授课,才认识到掌握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的重要性。②因校-校合作缺乏“双赢”的合作机制,地方高师院校与教育实习基地之间只有形式上的合作,而且由于实习基地难以接收太多的实习学生,难以建立稳定的、集中的实习基地。这样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③地方高师院校大多数指导教师并不是专职的教育教学实习指导教师,未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实习指导教师不能全身心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指导,加之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无法进行有效的指导。

四、思考与对策

英语教育专业的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教育教学能力。根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实践取向”的原则以及调查结果与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教学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如下实践:1.夯实学生英语“双基”,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全面构建系统化、日常化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体系。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量。因此今后在英语语言技能训练方面,应加大学生课外英语阅读量和英语听力训练的力度,制定严格考核制度,做到系统化、日常化,常抓不懈,从而保证学生英语语言输入量,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2.加强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教师职业能力。(1)构建校内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校内教育教学能力体系的构建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保障。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①打造一支高效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高效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是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根本保证。建设好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才能保证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群的有效实施,才能保证学生英语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教育教学能力。②更新教学理念,加大校内实践教学的力度。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从重理论学习向重实践教学的转变,采用微格教学或微课的形式,加大校内模拟教学的训练力度,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师教育课程群的教学中增强实践性,提高学生英语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和质量。③拓展多种渠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教学能力。除了课堂的实践教学外,课外还可以拓展各种渠道,以“人人参与,个个提高”为原则,给学生搭建并提供更多参与、训练专业技能的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如英力克专业实践周、英语之夏演讲比赛、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英力克之夜主持人大赛、毕业综合考核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2)构建校外实践教学体系①制定和完善英语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施方案和监控手段,进一步规范教育实习工作。教育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英语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实习指导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因此在教育实习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还是采用分散实习模式。与过去不同的是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的课程中心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适时监控,由教研室主任或教育实习负责人,通过课程中心定期给实习学生布置实习作业,学生完成实习作业后,及时将作业提交到课程中心,再由实习指导教师及时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阅,并提出实习指导意见,及时指导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指导实习学生的有效性和时效性,而且还可以适时监控、指导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教育实习的质量。②实施校-校合作或校-园合作的“双赢”的机制,加强与当地小学或幼儿园的联系,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校外进行实践教学的条件和保障。学校要加大经费的投入,与当地小学或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创建校—校、校—园合作“双赢”的机制,才能与实践教学实习基地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才能保障与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共同完成有效的教育实习的实践教学训练以及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相应小学或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③聘请一定数量的当地小学或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作为英语教育专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这样才能有效地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学生的教学能力也才能有效地提高。

五、结束语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师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监控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课程的考核方式,创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稳定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

作者:洪学典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解读(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季银泉.小学英语课程设计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篇(3)

课程设计的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行业需求分析,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要落实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改革要有所突破,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我们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专家型幼儿园教师”和“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目标,一个普通的高职毕业生,要想成为专家型或研究型幼儿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性不是很大。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理论够用,动手操作能力强的一线幼儿英语教师,而不是英语专家和科研家,具体而言,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是:

1.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人才。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幼儿教育人才,所有的课程都应该为此服务。如果说,我们也能培养出其他方面的人才,如,为艺术院校输送新生,培养出了舞蹈家、书法家、作家、钢琴师等,但这都是我们教育的副产品,而不是我们学前教育专业所真正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幼儿教育人才,所以我们所有课程都为学生成为“现代人”,成为“有幼儿教育才能的人”服务,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幼儿教育专业素质服务。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活动、活动课程都是为学校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服务,为促进学生幼儿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发展服务的。

2.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操作型的幼儿教育人才。我们给学生开了不少的学前教育理论课程,甚至还开设了与科研有关的课程,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培养的目标是理论家或专家型教师或研究型幼儿教师。我们开设这些课程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教育技能服务的,这些技能有: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技能、教育活动的组织技能、观察幼儿的技能、师幼互动的技能、反思能力等。能组织好幼儿园教育活动,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就是好的幼儿教师。

3.有幼儿英语教育特长的幼儿教育人才。我们培养的是具有标准的英语语音、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技能技巧、能够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英语渗透、能够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能够把英、汉两种语言作为工具组织幼儿的各项活动的幼儿教育人才。为此,我们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英语语音、幼儿英语教学法、幼儿园英语教育与活动设计、幼儿园英语游戏活动设计、专业课程英语、英语主题活动交流等一系列的与幼儿生活和活动息息相关的英语教育课程。八年来,我们大力打造特色课,不仅编著了一系列的幼儿英语教育方面的书和参考资料,还形成了以国家级精品课《幼儿英语教学法》为核心的课程群,着力培养普、专结合的有特色的幼儿英语教育人才。

课程设计的内容: 根据行业人才的需求,打破学科本位的藩篱,以人为本,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创新体系

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需要落实到课程内容上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逻辑严密性,但是我们并不受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我们更看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突出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但能力所涵盖的并不仅仅是知识 + 技能,学生需要具备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同时学生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教育观念逐渐为更多的高职院校所接受并日益受到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个性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课程内容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更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及整合性,从注重学科完整性、单一岗位技能培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多元整合性课程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坚持 “以就业为导向,以幼儿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让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形成幼儿英语教育专业特长。”即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幼教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掌握本专业方向所必需的英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标准的英语语音和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幼儿英语教学的技能、技巧。在课程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现代教育理念, 以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为目的; 遵循时代性和前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统一性和灵活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基础性和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原则; 建构与教师知识结构相适应的幼儿英语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在具体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改变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结构单一、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教育课程的综合化、整体性建设,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改革单一、拖沓、冗长的长课型,提倡丰富、短小、精炼的课程组合;改变脱离幼儿园现实教育生活,课程内容“空、繁、旧”的现状,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变课程设置与实施中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内容的倾向,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注重求知过程的转变,提倡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改革原先的六科教学法分别教授既浪费时间又和幼儿园的整合活动不相符合的现状,开设学前素质教育整合课程理论与实践,同时配备双语教师,在六科教学法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整合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用双语实施教育,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幼儿园的双语整合活动。改变教师课程实施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和以教师所教授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强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师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改变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局限于大学课堂的现状,紧密结合幼儿园真实环境实施教师教育课程,在大学与幼儿园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从考核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原先的技能课上课教师考试,改为教考分离,请校外专家对学生现场考核和点评。理论课考核从知识点考核逐渐过渡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英语课考核由注重能力的笔试考核和现场听说能力考核及幼儿英语活动模拟授课等考评方式。以考试促改革,通过考试这个指挥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课程设计的特色: 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加大国际间的交流,确保课程设计与国际同步发展

学前英语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操作型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如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教育教学核心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幼儿园工作的适应能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将学生的见实习活动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际保育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设计和组织、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

2.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见、实习工作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规范有序有效地进行见、实习,规定了学生见、实习的内容和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方案,而且在组织完教育活动后还要写教育活动后反思,这样有利于学生能更快地从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3.让学生向一线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领导者学习,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现状。多次请幼儿园的园长和骨干教师到校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发展动态。

4.课程“幼教化”和“特色化”。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加大产学研的力度,普及课程“幼教化”的基础上,实行学生的“特色化”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

5.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幼儿园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基本功强了,一是增加学生面试择业的资本;二是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幼儿园教育能力。不但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而且还把基本功训练作为学生的毕业考核条件之一。如学生在第三年需要参加学院组织的七项全能考试,只有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毕业。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共同性的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特长发展是以共同性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相对下降为前提的,那么,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最基本的素质有哪些?这些素质的度该如何定?其依据又有哪些?这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这些问题研究得不透,就会有严重的后果。幼儿教育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不清,基本素质的度不清(或高或低),都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合幼儿园的要求,或者学生的特长发展将成一句空话。

2.艺术技能、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专业知识的底线。现在的教师和课程管理者,都有有意无意地想拔高某一方面要求的倾向。所以必须弄清楚未来幼儿教师所需要的各科知识技能的底线是什么,否则,每个学科群的教师都强调,各自的学科是最重要的,或者至少是重要的,进而影响到教育总目标的实现。

3.倡导自主学习与学习者学习普遍比较被动的矛盾。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状态)、个人品性、综合素质都比以前差,希望学生能自觉地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的发展目标自觉地去学习,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因此,如何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学到更多的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篇(4)

摘要: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价值取向已经高度实际化。如何在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专业学校的优势,突显特色,成为了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从高等师范专科院校青年教师现状的表现入手,通过分析其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角色转变;英语教育;专业特色

一、高等师范专科院校英语教师面临的困境

(一)外部困境

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将“实用”、“培养行业语”等特色深深印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成为突破口。行业英语教学体现了高职教育学独一无二的特质,是其立足于教育行业经久不衰的法宝。“象牙塔“式的教学再也不能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对比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2008.年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一个事实凸显而出:英语教学要以构建学生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为原则、以学生未来职场环境为前提,以行业或企业对外语技能要求为教学内容来开展英语教学,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已经脱离不了专业学习和实践。

(二)内部困境

所谓然外必先安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高职英语教师大部分毕业于英语教育专业,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然而缺乏行业知识及行业工作经历,这必将成为他们在高职英语教学发展与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由于缺乏行业经历,所培养出得学生职业能力也与《高职课改》要求的“实际”偏离了航道。随着高职英语教学课改的深入,传统英语教学技能的课时讲被削减,行业英语教学课时讲被增加。倘若高职英语教师不及时调整、更新、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势必被课改所淘汰。此外,高职英语教师普遍对自己的职业信心不足,缺乏职业成就感。具体表现在重复单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技能不创新、对教学内容不设计、对学生要求不具体等。很多高职英语教师因为所教授的英语内容简单产生了职业倦怠,这已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再次,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缺乏科研意识。除了完成繁重的课时任务外,极少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反省,开始学术研究。他们的继续教育难以提上日程,有少数老师知道要自我提高却也无从下手。

二、高职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途径

(一).提高自我发展意识

高职英语教师的自主学习应该朝“不间断、不拘泥于时间与空间”为原则。虽然在课时量的重压下,高职英语教师难以抽身进行自我发展,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自主学习的途径已经脱离了时间性及地域性。例如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教师在线“就可以为高职教师提供职业发展的启发。由教师自己选取课程、自己选择时间进行培训。这无疑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平台。除了这些在线培训,高职英语教师自己也应该主动积极地寻求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例如:考取双师资格证书,如翻译证书、口译证书、心理学咨询师证书以及各种应社会潮流而生的证书,具有中小学教学经历的教师及获得各种资格证书的教师数量的增加,也将是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特色之一。

(二).重整课程结构

突显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将专业学科课程学时压缩,增加教师教育课程,构建开放的、多样化、重选择的课程模块。加大教师职业技术训练等实践教学比重,开设微格教学,规范已有的教师教育课程,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继续加大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比重。多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合作,开发支教,顶岗培训等项目,切实加强学生教学经验。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树立教师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增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丰富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理论素养,使学生能毕业之后很快从新手成为熟练的教师骨干,再到专家型教师发展。

(三).开辟教学新方式

高师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倡参与式教学,提出了情境创设,典型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这与英语专业近年来提倡的自主学习,任务教学等理念不谋而合,都提出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教师在改变传统授课方式的同时,应主动将学生教师职业训练融入到授课内容中,比如增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规范学生板书,加大学生课堂口语训练,模拟课堂教学片段等环节,将知识学习与教师教育实践性有机结合,使学生树立明确的教师职业意识,增强自我反思,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力发展“双师”

“双师型”教师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由内,高职英语教师应将自己向“双师型”教师转化,鼓励行业英语教师互相听课评课,鼓励行业英语教师获取第二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向“双师型”教师发展[1]。在外,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出台奖励政策,鼓励行业英语教师进行的专业发展。尽量减轻行业英语教师的行政性工作和事务,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研工作中。同时,行业英语教师参加研究和培训、专业实践、实训等活动也应记成为年终考核的硬性指标。具体的做法是,提供机会让高职英语教师进行观摩,体验中小学课堂教学,参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全环节。

三、小结

高师英语教育面临生存的危机,其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已经引起广泛研究兴趣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当前高职教师改革与发展已经初见端倪,但还未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由于教师教育与发展也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都培养极大的耐心、敏锐的触觉以及积极向上的决心。唯有如此,才能应对这变化万千的现代社会。(作者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静.基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54-55.

篇(5)

【关键词】教学实践英语教学基础教育改革

我是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股春风,步入教师行业的一名新教师。当我初次站上讲台的时候,我就发现初中教材已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我上初中时的教材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旧教材中的“难、繁、偏、旧”内容被删除了, 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材的内容也变短变得更有趣了,尽管这样,初中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仍然没有落下或遗漏。我想,每个初中英语教师都是乐于这个改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迎接这次课改,怎样把握住这次机会,怎样推动这次课改呢?下面是我的一点想法以及对自己的要求。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语音语调及口语表达能力得培养。中国的英语教育现状是,大部分的无论中小学生或是大学生,都是考试高手,但在口语表达上却是“低手”。有些外国友人戏称我们的英语教育是哑巴式教育。所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世界的发展日益趋向多元化,国际交往增多,文化的流动与沟通日益明显,我们也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拓展视野,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其次,我们也应该改变我们目前的英语教学方式。在许多学校,尽管教材变了,大纲变了,但是许多教师仍然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课堂上,总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沫横飞,学生在座位上奋笔疾书。老师主宰了整个课堂,把苹果揉碎,硬塞给学生,学生根本不需要自己思考,只需要机械式的记忆。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累得不行,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很辛苦,但是学生没有经过自己消化的东西总是记不牢,教学效果也差。这样长期下来,学生自由练习少,口语、听力差的现象在许多学校都很明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将教育定义为:“教育就是学习,教育是主体性的学习,教育是终身性的学习,学习将由维持性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由此看出,发挥学生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进行丰富的信息交换和交流,才能向高级发展,否则,只能是封闭、落后。

篇(6)

关键词:中职英语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43-01

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就是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对课程进行实施的必要的条件。而课程资源,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的资源。其中校内资源,不仅指文本教材,还包括学生、教师,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的经历、经验,课堂教学的策略,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这些资源都直接影响着中职英语教育。为了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育的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中职英语教育课程的开发利用给予分析阐述如下。

1 课程资源涵义

何为课程资源,由于研究者对课程认识的角度的不同,进而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也就有所侧重和方式。比如从课程资源的功能性这一点进行分类的素材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又或者从资源的概念上的狭义与广义进行划分的狭义与广义的上的课程资源。本文就从资源在空间上的不同给予分类,即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对教师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

其一,要求教师对教学理论加强学习。在现代化教学中,教师是支撑现代化教育的主体,而现代教育理念是支撑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支柱。对教师资源的开发,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教师对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其二,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工具显然不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在现代课堂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平台对学生给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对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整合这些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

其三,教师不断地提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原本,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很复杂,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成为一种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教师必须不断地在教学中提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就中职英语教师来说,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教和学两方面下一番苦力,在教学中总结自己的得失,在学习中补充知识能量,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便于教师更好地学习。

3 对学生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

在中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作为英语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学生资源,不可忽视。倘若教师只是仅仅在文本教材上对其进行大力开发和利用,显然是不够的。这么做易于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丧失兴趣。毕竟在中职英语教育教学中,学生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当然,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更新,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又相互成为很丰富的学习资源。当然,要开发学生的资源,首先,要充分地让学生学习活动活起来。学习中学得活,不死板,讨论中活跃,不保守,都能够充分地将学生的经验等等成为学生之间的课程资源。其次,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积极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学习的灵动性。充分地让学生革新那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些隐形的课程资源。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在中职英语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当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错。但是,犯错也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错误可以作为方面例子反衬出正确学习的必要性。

4 对实践课程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在职业场景中的活动实践。故而,作为教师就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为了大力开展学生英语实践活动,教师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充分地展示和表现。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实训”方式教学。再次,组织学生进入实训场所,进行参观活动,进行实习体验,让学生对工作的流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另外,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体验,教师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出一些集合了听说读写的活动,比如竞赛,充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英语教育中,为了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育的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积极地对中职英语课程资源给予充分地开发,即:对教师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对学生资源进行的开发利用,对实践课程资源的进行开发利用,就能够很好调动出中职英语课程中的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铺垫条件和基础。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通识课程

一、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0世纪末至今,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迅速发展,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对于人才以往的普遍需求转化为对精英人才的急切需求,这就面临精英人才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我们要结合普通大学以大众化教育为主和开拓精英课程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目前大学英语改革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通识教育课程给大学英语带来了新的方向。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在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由于通识课程教育的实施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国高校全面的开设通识课程还是有限的。美国的通识教育理论有近两百年的经验,最初在1829年,由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次把大学高等教育和通识课程相联系起来。1978年,在美国的哈佛大学,以罗素维士基团队提出的“核心课程报告”为先导,推动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在我国,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施已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英语进入了改革的关键时期。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高等教育理论,其目的在不同类型大学实施时应没有本质的差别,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课程。由于我国大学教育长时期处于专业化,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也应是不同的,应与符合自己大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相结合。

二、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的联系

大学英语和通识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结合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大学英语侧重于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培养,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拓展就业渠道,以符合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对于人才多元化的需求。通识教育侧重于对人的培养,从学生的自身出发,通过学校组织的课程理论和学术讨论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通识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形式,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影响,要比传统的教育更多姿多彩,使学生更容易喜爱和接受。

大学英语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改革,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完善,不过目的性过强。通识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积极的态度步入社会生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大学英语侧重学生的应试考试,学生以考过英语四级六级为学习目的,部分学生学学英语,是为了将来的就业,英语过级已然成为了就业必不可少的硬性要求之一,多数学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通识教育侧重于学生的思维培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利,因其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全面自主的选择学习,热爱学习。

三、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而且积极发展自身的优势,符合时展的需求。通识教育从学生自身出发,以人为本,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性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品行,发展学生个性。根据社会对于精英人才的需要,要求学习者掌握不同的知识来解决工作岗位上面临的问题。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理论,由来已久,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有着各自的通识课程,教学方式严格,经验成熟,都可以为我们实施通识教育带来诸多的启示。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的联系进行阐述讨论,客观的论述了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生活。我国高校学生应积极适应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为以后的大学生活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自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学习不同的知识,加以掌握并且运用,为国家培养综合型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屹 熊俊梅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

[2]孟海峰 朱成科 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3]于淑敏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2006(4)

[4]李曼丽,等.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5]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

[6]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作者简介:

吴迪(1986-),女,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杨传鸣(198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 外语教育 文化学

孙璐(1989-),女,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