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5: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道德教育活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加强领导,突出主题
乡党委、政府召开了两委扩大会议,就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活动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活动的开展落实。首先,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确定“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以“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亲子携手同行”为主要内容,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为重点,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家庭道德实践活动,活动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的道德素养为目标,以儿童和家长资助参与、自我教育、亲子互动、共同提高为特征,强调家长、监护人和儿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弃耻,见贤思齐,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环境做出努力。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围绕关爱留守儿童这一活动重点,利用宣传橱窗、标语、画册等宣传形式,精心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积极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春蕾计划”、“千名孤儿救助”等社会公益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动员千家万户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使家庭教育先进理念、科学知识和方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努力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者角色定位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职责。教育者主要包括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两者的角色既相异又互补。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并非单纯行政人员,从岗位职责看,辅导员更加偏重管理服务角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肩负重要职责;任课教师主要包含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均属于教身份,专业课教师的岗位职责更加偏重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加偏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别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开展具有学科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2教育者协同作用发挥现状研究
本论文将研究范围聚焦在职业道德教育领域,查阅了相关研究资料,开展了调研和访谈,围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作用发挥问题展开分析,并得出一系列研究结论。
2.1教育者对职业道德教育认知度不高
通过查阅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可见,当前关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如何发挥教育者的作用的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参考价值较高的研究资料不多。一是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点在于强调教育者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不论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还是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大多泛泛而谈育人理念,强调教师有育人的职责,专门针对职业道德教育展开教育者协作体系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成果少,主要表现在操作方案过于理论化,可操作性不够强,归根结底在于教育研究没有找到有效的教育载体,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工作机制。
2.2教育者作用发挥未形成合力
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可见,当前教育者之间尚未形成教育合力,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教育者打单独斗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都不高,教育研究缺乏与职业特点的紧密结合,较少涉及职业道德认知、道德理论方面的教育研究。任课教师仅在专业课教学中偶尔涉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普遍性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较少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开展较为深入的职业道德教育分析;辅导员则更多从职场礼仪、职场文化等角度泛泛而谈职业规范。总体而言,当前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既缺乏与专业特点的紧密结合,又无法满足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层次需求,系统性尚有待完善。
2.3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在关于教育形式、教学手段的调研中得出相关结论可见,绝大多数师生都更加青睐实践体验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形式,更加认可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演讲讨论法、模拟教学法等教学形式,但这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被调研师生一致认为当前的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3教育者协同机制研究
3.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培养
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成为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明确育人角色,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教书和育人两者不可偏废,要正确处理教学、研究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教学和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育人服务,不能将三者割裂而行。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在德性需求和未来职业发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育人过程中。
3.2协调发挥教育者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作用
构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协同配合机制。显性课程,诸如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都包含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元素,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结合自身所承担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显性课程的教育活动中也包含着隐性教育的元素,教师在课程教学准备、研究、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隐性课程,诸如校园文化、职业道德典型案例等都渗透着职业道德的元素,同样需要教育者们形成合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以校园文化为例,不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在文化育人环节肩负了重要使命。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反映,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应当熟悉和认同本校的校园文化,通过个人的行为表现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达到育人效果。为师者应当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格、科学的管理水平、健康的人格修养等等。
3.3加强教育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
【关键词】:慎独 中学生 网络 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即为: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调节网民和网络社会、网民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可规范、指导与约束其网络行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数量越来越多,中学生也占据着较大比重,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虽然能够带来不少便利,但是也有负面影响。在慎独视角下进行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失为一个新型而有效的手段。
一、家庭慎独教育提升中学生网络道德修养
家庭教育作为人们接触的第一个教育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缺的,可通过慎独精神的培养,提高孩子的网络道德修养。现阶段,在家庭教育中要想实现较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家长需以慎独精神为导向,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主动学习计算机知识,在与孩子讨论“网络”这一话题时,拥有发言权。假如孩子在使用电脑软件或浏览网络信息遇到困难时,家长可提出个人意见,为他们提供指导,不仅能够增强亲子关系,还能够预防其接触不健康的软件和网络信息。而且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正在逐步增强,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可采用简洁方式,给他们留言、发送邮件或网络聊天等。同时,父母应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最初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是在家庭环境中获取的。所以,家长需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到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模范榜样。网络中的信息复杂多样,极易中学生产生诱惑,父母需践行慎独精神,以个人实际行动引导他们文明上网,基于慎独视角促使其正确认知网络,规范个人网络行为。
二、将慎独精神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
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教育效果,应将慎独精神融入到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开辟新空间。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而且理论知识的讲述,需针对目前新形势的发展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补充,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阶段,人类已经步入全民网络时代,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需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拓展至网络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不仅作为网络的主要参与者,还有不少学生出现不道德与网络意识片面的不正当网络行为。针对这种特殊现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需以慎独视角为切入点,融入慎独精神,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行为。另外,针对网络环境下,一些中学生违背道德伦理的现象,更是要求应强化我国儒学思想中的慎独精神教育,提高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严格按照网络道德进行网络活动,并提升其诚信与责任意识。而且在教学中融入慎独精神,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促使学生构建正确网络认知。
三、将慎独精神注入常规传统文化课教学中
道德属于文化范畴,且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化,慎独精神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理论体系与规范制度的道德内涵有很多,并经过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一个道德价值体系,而且道德的不断发展也让传统文化更加丰富。为此,在中学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中,将慎独精神注入到常规传统文化课教学中,相当有必要,慎独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加强中学生慎独教育,是保证网络社会有序发展的关键,他们作为网民,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相当重要。在中学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需继承和发展传统道德,还需顺利时代潮流,这就要求网络教育内容不仅有时代性,还有继承性。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道德和现代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传统文化能够为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更具说服力的道德支持,学校需在常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活动中,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慎独精神教育,通过对中学生加强慎独思想的渗透,提高他们网络道德的自律性。
四、通过慎独精神宣传增强中学生网络道德
在中学教育阶段,要想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可通过对慎独精神的大力宣传来实现。其一,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每天进行宣传,能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引导作用,形成社会舆论,能够对整体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育。为此,在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可借助传统媒体,宣传与慎独精神相关的先进事迹、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等,利用广播播报、电视播放网络道德教育片,感染他们,为提高其道德品德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而且新闻媒体也可当作对中学生开展慎独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影视资源中可以播放关于慎独的实例,在报纸杂志中报道慎独,进而增强他们的慎独精神。同时,既然是网络道德教育,自然离不开通过网络渠道宣传慎独精神,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者需利用网络信息中的积极内容,培养中学生的慎独精神,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效果。学校可建设道德教育网站,系统性的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采用传统文化栏目宣传慎独,让慎独精神可以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让慎独思想在中学生的网络活动中产生作用;在腾讯、百度、新浪等中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上增加慎独链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五、总结
中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关系着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基于慎独视角下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相当有必要的,教育者需充分借助慎独精神的教育优势,提高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规范他们的网络活动。
参考文献
[1] 贾凤姣. 中国传统儒家“慎独”之本义及当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11.
2.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412001)
摘要: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家长和社会都偏重应试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认识到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这也导致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滑坡。文章分析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思考
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已经达到3.67亿。这个数量巨大的群体,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数亿普通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现阶段,国际和国内形势风云变化,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确保民族的振兴、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各种不良风气和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很多中小学生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思想,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有些未成年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挥霍浪费、娇生惯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会出现问题?我们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哪些缺陷?有很多教师认为是由于当前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有人认为是家庭教育没有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到位。没有对学生讲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理;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没有组织好德育活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考核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导致了学校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学校主要职能是教学,而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学校工作好与坏的最主要依据。学校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任课教师,都只重视提高学生成绩,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则不那么重视。此外,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考核没有具体的考核依据,干或者不干,干得多或者干得少,似乎都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始放松了。
第二,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给学校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却忽视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没有认识到在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具有突出技能的人之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现在很多家长只想着让孩子读好的大学,因此,他们费尽心思让孩子进入升学率高的学校。而目前生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得到家长的青睐,学校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方面,因此,很多学校都是重视文化课程的教学,而轻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
第三,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基本上都流于形式。现在很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都是说的很多,但是真正做的却很少;走过场的很多,真正有效果的很少。每年,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都挺多,可是,下面学校却很少真正去理解这些活动所蕴含的意义,只是做表面功夫,流于形式。比如,每年三月,学校组织学雷锋活动,大多是跑到大街上打扫一下卫生,或者去敬老院去看望一下老人,草草了事,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屡见不鲜,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下滑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只是一味抱怨社会和家庭的负面因素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要深刻反思我们学校德育教育失败的原因,深入细致和扎实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就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校做好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要让学校领导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领导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了,在工作中狠抓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的德育教育必然会焕然一新;学校领导要是认识出现偏差,不到位,学校的德育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其次,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建立一个客观、科学、具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这样才会让学校有加强德育教育的动力和压力,建立这个评价体系比较困难,但并不是无法做到。当前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对未成年人实施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是灌输,也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慢慢渗透进学生的思想。在学校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各类活动中,实施道德教育,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和理解思想道德教育,明白一些道理,从而升华思想、净化灵魂。比如,在组织学生上街参加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路的时候靠右走,过马路时走斑马线,从而让学生明白和遵守交通规则;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之后,让孩子们清扫垃圾,这样,就会让孩子们明白不能乱丢垃圾。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身边的各种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
第二,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专题教育活动。人的思想包罗万象,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针对学生的一些具体思想,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讨论,在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这样做的效果比教师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种专题讨论设定在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和共青团活动之中。比如,针对有些学生喜欢穿奇装异服、染发、涂指甲等情况,可以召开专题讨论会,组织学生对此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利弊,自觉抵制社会某些思潮的诱惑。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对于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纠正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各种场合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在课堂上,或者课外,甚至是每一次学校组织的活动中,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做课间操的时候要整齐划一,动作规范;在进行升国旗仪式的时候,要学生保持安静、庄严肃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而言是很长的,因此,学校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学校必须要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要让学生在成功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学生只有在成功的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致、扎实地做好工作,要让这些教育活动取得成功。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先辈的故居,如果组织得好,学生真正领悟了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果组织不好,让学生到处游荡,恐怕只会让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加淡薄。因此,学校组织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一定要严密组织、细致扎实,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思考和设计,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
第五,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创造了人,因此,要让学生拥有劳动的观念。现在独生子女很多,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太阳,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围绕孩子转,家长包揽了所有的家务,生怕让孩子吃一点点苦,从而导致现今很多学生都存在懒惰的习惯。学校应该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要让家长明白只有让学生具有劳动的习惯,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要和家长携起手来,一起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成为一个吃苦耐劳、拥有独立品格的人。
三、结束语
当今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已经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学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学校应该要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未成年人开始抓起,培养出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长远战略的需要,也是一个现实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加强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一个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挑战,全面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成为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时统君.未成年人的道德情感及其培养路径探析[J].理
论观察,2010,9(8):60-61.
[2] 廖小平.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境遇的双层变奏[J].江海学
刊,2010,53(1):59-65.
[3] 龚天平.代际互动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评《代际互动―
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在校学生的内在德性,培育和造就学生的理想人格。经验证明,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标,不仅要考虑选择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而且要考虑依据什么原则、选择怎样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以实施教育的问题。笔者认为,主体性原则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贯彻的重要原则。
1在道德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必要性
所谓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在道德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培育和造就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它包括这样3个方面的相互关联的实质性要求:一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二是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三是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在道德教育中为什么必须坚持并遵循上述主体性原则的要求呢?
1.1竞分痘挥教师曲i体性是实现道德赦盲目标的重要保证
道德教育的本质决定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具有教育、管理、协调、研究等基本功能,是规定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塑造完美人格的主导因素。诚然,道德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活动,但这种交流需要调动、呼唤和诱导,需要一种“动力源”,而这种“源”的性质如何,力量大小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他们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一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深刻认识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从而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束缚,自觉地挖掘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二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正确评价、引导、影响学生。英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在教育科学领域里,大家几乎一致认为今天的学校忽视主体性,而且常常跟主体性敌对”。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教师缺乏主体性。三是只有教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才能增强自身的人格力量,从而去激励、感染学生。
道德教育既是说服教育人的活动,更是身体力行的示范和引导。理想的人格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而教师主体性显然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实质体现和基本构成.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人格力量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育化作用。
一是纪律观念淡薄,自律能力差。如:不按学校要求约束自己,易受外界不良刺激影响等。二是责任感缺乏,不求上进。如: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自己不求上进还影响别人上进等。三是伦理观念淡薄,不服从师长管理。如:在家我行我素,动辄与家长发生冲突,在校不认真学习,破坏正常秩序等。四是诚信意识淡薄,常为自己开脱。如:不如实向家长反映学校要求,以各种借口向家长要钱,编造谎言为自己的违纪行为开脱等。从上述不良道德行为的状况可以看出:本校少数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的状况令人担忧,本校道德教育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2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尽管本校政教处和班主任在道德教育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升学率和重点率仍是社会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本校道德教育不能不围绕智育这个硬指标来进行,其实效性自然不高。二是重知识轻内化。本校班主任和学科教师普遍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对其能否内化为学生道德行为却很少考虑,这就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知行脱节,教师们做了不少工作却难见实效,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高。笔者认为,衡量道德教育的实效不仅要看学生道德知识掌握了多少,更要看学生道德行为是否得到了明显改善。而要让学生道德行为得到明显改善,只有让学生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去自我教育并主动发展,才能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三是重感化轻惩戒。对学生道德行为的缺失,本校政教处、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往往只能以教育感化为主,期望其主动“弃邪归正”。如:针对少数学生的不良道德行为,政教处和班主任做了不少工作却收效甚微。可一走入校外有明显禁止标志的地方,他们就能自觉遵守规定。这是因为一旦违反了那里的规定,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应对相关学生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惩戒。
3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本校少数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的状况和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本县其它农村中学也普遍存在。可见,提高农村中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探索十分必要,也势在必行。
3.1不断更新理念,提升道德教育高度
本校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认识到:道德教育也是教学质量、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本校坚持面向全体,全程育人,坚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将行政、德育专干、班主任和少数道德行为缺失的学生结对,开展“一帮一”教育活动,让帮扶教师深入到这些学生成长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中,督促他们养成道德行为。
3.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道德教育水平
一是不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本校通过班主任例会、专题讲座、师徒结对、座谈研讨、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班主任培训;通过选派班主任到省内外名校考察学习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通过为班主任购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等书籍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二是构建完善的道德教育网络。为了避免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同步而影响道德教育的实效,本校以家长学校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并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基本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良好格局。三是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本校团委、学生会和社团学生干部在政教处指导下,组织系列道德教育活动,让所有道德行为缺失的学生参与进去,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抵制不良道德行为的勇气和养成道德行为的信心。
3.3落实常规要求,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一是制度活动并重,营造教育氛围。本校健全了道德教育工作制度,完善了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加大了对道德行为的督查力度。充分利用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加强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此外,班级流动红旗、文明寝室评比活动也为道德教育增添了活力。二是道德教育系列化,切实提高实效性。本校分年级段制订了道德教育目标和学月教育方案。高一以养成教育为目标,主要进行班规校纪教育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高二以成才教育为目标,主要进行立志成才教育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高三以成功教育为目标,主要进行毕业升学教育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三是警钟长鸣,重视安全与法制教育。本校定期举行安全演练,不断提高学生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辅导员的作用,结合校情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以案释法,不断提醒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4结语
【关键词】边疆高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现状;途径研究
引 言
在社会政治文化中强调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公民意识体现了公民对社会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等。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首先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公民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完善社会。大学生是民族未来的需要,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与祖国的未来命运息息相关,公民教育的效果与社会建设的成败相联系。而边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各方面的特殊性,对边疆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工作更加复杂。
一、高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一)时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完善,但是经济处于转轨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合格公民的内涵也发生了变[1]。同时,开放的社会,外来意识的渗入对大学生的冲击比较大,多元化的价值观在碰撞与融合,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仰。所以,加强对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正确举措。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
我国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比较落后,所以进行民族政治建设具有紧迫性,要对民主社会进行维护首先是要构建公民文化,构建公民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进行公民教育[2]。对大学生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并推动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边疆高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对大学生的公民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边疆高校对公民道德教育重视程度比较低。公民教育开展过程中,教育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师生交流时公民教育层次比较低
师生间的交流具有随意性,并且生活色彩浓厚。在对边疆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时,发现师生间的交流主要根据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来开展的。对于一些拥有很强责任心的工作人员深入学生主体并坚持深入地开展谈心活动,但是,公民教育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3]。而有些责任心不够强的工作人员将师生间的谈心视为一种被勉强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抵触心理,所以,与学生间的交流缺少真诚性,取不到实际的效果。
2.专题教育活动只重视表面形式
高校通常会定期地举行专题教育活动将学生组织起来并对其进行集中的宣传与教育。专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包括:主题班会、班干部会、院系或以年级为划分标准进行专题教育活动。但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学校的校规与纪律、大学生手册、相关的消防知识等。并且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系统性,一般都是临时决定的,只重视于形式忽视了实际的教育内容。在内容上又比较抽象,具有拔高的倾向,在教育方法上,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因此,学生对这类活动的开展没有充分地积极性,存在着抵触的心理。
3.在日常工作中忽视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
学生日常工作的开展与学生的本身利益有很大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最有效。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具有针对性的公民教育活动主要是针对个别违规学生的教育以及入党前的培训工作,这样的形式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但是在日常工作的其他环节,忽视了对学生的公民教育[4]。另一方面,学校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衡,公民教育是一个复杂繁琐的工作,而教师精力与时间有限,所以,公民教育问题也很容易被忽视。
(二)边疆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未取得显著成效
由于边疆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工作具有零散性,缺乏系统性,所以公民教育工作未取得显著的效果。公民教育工作尚未形式一个系统化、制度化的教学模式,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责任高与思想品德,因此,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最主要的是依赖学生的自觉性,高校与工作人员只起到辅助与指导的作用。但学生的自觉程度有效,只依靠学生自觉,高校指导的公民教育模式,学生是公民意识与素养只会在一个缓慢的过程中提升,所以,边疆高校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高。
(三)未营造一个公民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当前社会,就业的竞争力大,大多数高校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工作的核心目标。并且有关的主管部门也以就业率来衡量高校工作的开展实效性。所以,各大高校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投放到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方面,确保学生走向社会就能找到好的工作。因此,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处于被冷落的地位[5]。近年来,招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给高校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对大学生的公民教育依旧没有提到日常工作中来。而从学生主体来看,学生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加剧了他们的浮躁心理,没有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公民道德素养。
(四)大学生的公民教育内容抽象
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将大学生公民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相等同,将公民素质过度地神圣化,使得公民素质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缺乏具体的实践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与生活实际情况。过度被神圣化的公民教育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与心理上认同,认为这些标准是很难达到与实现的,从而导致公民教育的成果低下。
三、边疆高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开展的对策
(一)对边疆高校的大学生公民教育规划进行完善
公民教育工作的开展首要的前提是,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公民教育工作。依靠行政的力量确定高校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高校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公民教育规划以及相关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工作中的考核标准,并由主管部门监督[6]。其次,通过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活动,发挥其积极性。高校根据学校公民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对工作进行完善,使得大学生公民教育工作朝着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向发展。由于学生在年龄。性别。信仰上具有差异性,所以,在公民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分模块、分阶段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从而提高大学生公民工作的实效性。
(二)对边疆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机制进行完善
在制定与完善大学生公民教育时要重视或显现公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在以往的公民教育工作中,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与责任心,所以,教育缺少稳定性,教育效果不高。因此,对高校的大学生公民教育机制进行完善可以使得大学生共鸣教育更加规范化与制度化,从而保证大学生公民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地落实公民教育规划,最终提升了公民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公民素养的提高。
(三)尊重各民族的特性与民族信仰
在边疆高校,学生的民族结构比较复杂,所以,在边疆高校进行大学生公民教育具有特殊性。对于更多的少数民族来说,民族的习惯与信仰是不可抛弃的,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等具有重大的影响。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对矛盾的看待角度也会存在差异,少数民族与边疆人民的思维方式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边疆高校公民教育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根据公民教育的规划,在师生交流与行使日常工作过程中,要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忽视了这些因素会导致校园不和谐稳定,触发师生间,矛盾。因此,边疆高校的工作人员要主动地了解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民族文化与信仰。
(四)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学校在进行大学生公民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创设一个积极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良好的习惯,为消极的校园文化会极易让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从而对学校的和谐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在开展公民教育时,学校要努力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首先,学校要创设民主的文化气氛,重视学生的需求,给学生的利益表达提供一个平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能力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利益。在对边疆高校工作的调查中发现,学校为了稳定学校的工作会牺牲学生的利益表达权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利于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因此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为学生利益的表达开通一个有效的渠道,满足学生的合法权利。最后,高校可以设置相关的奖项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行考核。除此之外,制定校规校纪,维护学校教学正常的秩序,对于违反校园的规章制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惩罚。惩罚的主要目的是不是为了教训学生。所以,在工作时,工作人员要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减少粗暴式的惩罚措施,因为这样的方式只会使得学生与学校关系更加对立,会阻碍学生公民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对学生的工作队伍进行优化,提升学生工作队伍专业素养
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比其它地区更加复杂,包括对学生的管理、民族问题以及宗教问题等。所以,在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时对边疆地区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公民教育方式与途径要符合学生的并予以充分地尊重[7]。首先,边疆地区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比例严重不协调。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水平,以及目前高校人数的增长迅速,但高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另者,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动向的把握,不断地制定优惠政策并落实,使得边疆高校人员的工作负担加大,工作内容更为复杂。针对这样的现状,边疆高校需要配备更多的工作人员。对于一些民办的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班主任岗位制度来节约学校的投入成本,学生的工作事务由辅导员负责,从而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活动。其次,工作人员的素养与公民道德教育的质量有密切关系,边疆高校学情的复杂性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也很高,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为了避免不了解边疆地区的民族习惯或信仰等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所以,在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前,工作人员要充分地了解所在地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等。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定期地进行相关的培训或进修,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结 语
总而言之,边疆地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更为复杂,所以,在岁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时承担着更重大的责任。以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要实现公民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给予充分地重视,对学校的教育规划与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为学生的利益表达提供有效的渠道,对学生的与民族风俗表示尊重。再次,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地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加强大学生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要积极地探索方法,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大学生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樊娅苹(1983,9-),女;籍贯:云南宣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德育原理。
参考文献:
[1]丁克.对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18(4):96.
[2]王英杰.藏宏.论现实维度的大学生公民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3(7):15.
[3]袁媛.大学生公民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9(8):89.
[4]朱娴.伍家旺.吴镭.完善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路径探析[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7):99.
[5]石雨卉.大学生公民教育现状研究[J].才智,2015,4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