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38: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而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即与信息者更多地互动。受众与媒体产生的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寻找可能带来利润的立足点。
关键词 全媒体;新媒体;信息消费;互动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09-02
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数字媒体也日益发达起来。于是出现了人们目前所看到的新旧媒体融合现象:新旧技术的融合与不同媒体界限日渐模糊同步发生,多种媒体应运而生,组成了全媒体。在全媒体背景下,报业不再是单纯的纸媒,电台也不只是单纯的电台,媒体不再是少数人的领域,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民媒体的时代。全媒体的概念催生了新的传播体系。高度集中的一对多的大众宣传体系逐渐失灵,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互动的沟通传播体系。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传播的受众不再只关注个别媒体,巨大的信息量让他们对信息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可以说,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是信息消费的主体,他们对信息的高要求成为促使全媒体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动力。如何在这样一个时代做好媒体工作?受众的想法和接收信息后产生的后续行为必须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
1全媒体的含义
尽管“全媒体”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但真正让受众的行为发生变化,有别于以往的媒体是新媒体。各类媒体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呈现出了不同的境遇。传统媒体因为受到新媒体的冲击生存状况堪忧,而新媒体也因为其信息高度自由化传播的特点而不知如何将信息传播做得更为科学有效。旧媒体的本质和特点已广为人知,要研究全媒体未来的发展,重点是解析新媒体。
1.1什么是新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及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其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它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收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1.2新媒体的本质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所以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全媒体在现阶段呈现出的区别于以往旧媒体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新媒体相对于旧媒体来说,还有如下特征: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大范围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但其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
2全媒体时代受众的特点
传统媒体的传者和受者定位清晰。前者是信息者,后者不管喜欢或是厌恶都必须被动地接受,想要表达对信息的看法无从下手。但新兴媒体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而是可以与传者进行信息交流的主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传者。所以全媒体时代的受众具有更多主动性,他们对于信息的筛选、接受标准更高。与此同时也希望更多地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许,称他们为信息的用户较受众更为合适。
就像很多具有实物的商品市场一样,由于生产力提升,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主导者已经从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如今的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促成买方消费,卖方就要提供更多的服务,让消费者体验就是方法之一。而在全媒体形成的信息市场中,用户的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参与,即与信息者更多地互动。
3全媒体时代受众处理信息的方式
全媒体时代受众所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其对信息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就是互动性和主动性。前者通过受众的反馈将传播效果大大提升,更趋于理想化;后者则打破了单向传播模式,让受众不再像旧媒体时期一样同质化,转而向个性化方向发展。
3.1全媒体增强了传受双方的互动
很多传播学学者在大众传播研究中都强调受众的反馈存在延迟,不能像人际传播中的沟通一样及时回应。就传播资源、传播能力以及传播时间而言,传受双方不平等。以传统媒体为例,即便是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注意到了受众的反馈环节,设置了一些反馈渠道(如:报纸、电视台、电台与读者、观众、听众的互动栏目和板块),实现传受双方的直接对话,但这种沟通仍然只能反映一小部分受众的意见。
但全媒体时代涌现的新媒体则不同。首先,互联网就实现了类似于人际交流的双向信息传播模式,即互动模式,这是相较于就传播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网络是一个双向、甚至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更是其一大优越性。在新媒体中,受众参与程度空前广泛,这也使得他们更为热情地参与。他们的对信息的处理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和参与互动。
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媒体互动性引发的受众主动性让新媒体活动中受众的参与性大大加强。这些特点都成为新媒体经营的有利条件,更成为全媒体时代媒体经营和发展的可用之处。
传播学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应该是双向的,只有及时获得受众反馈才有可能获得理想传播效果。新媒体的互动性使信息传播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这使得媒体能够更便捷地搜集受众的反馈信息,进而提升传播效果。
3.2全媒体让受众获取信息更为主动
互联网规模的快速扩张打破了地域限制,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以虚拟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种情势下,受众地位及其反馈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了。在全媒体时代,受众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需要的媒介信息,积极使用媒介,更广泛地参与到媒体信息传播中。
现今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形式多样。一个新媒体载体上可以承载所有旧媒体承载的信息形式,例如纸媒的文本、图片,广播媒体的声音信息,电视媒体的视频信息。而新媒体在信息编排上也更为灵活,采取随时更新信息,共受众自主选择的模式。受众对信息的自主选择不仅表现在信息内容和接收形式上,也表现在接收时间和顺序上。
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一般采取传者为主,受众被动接收的形式,例如广播和电视的线性传播。这种形式让受众只能遵循传播者的时间顺序去接收信息。而新媒体则打破了这种单向传播模式,让信息有了互动和点对点的特点。受众这种新的获取信息方式首先是主动的,其次是个性化的,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接收的信息。受众主体意识的强化带动了受众参与意识的提高,也促进了个性化传播的发展。这源于受众自主选择信息后对重点选择信息范畴的纵深化研究,这种对信息的深挖让受众有了更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可能,进一步形成了个性化。
4受众行为对全媒体发展的意义
在全媒体的大背景下,受众行为已经产生了明显有别于旧媒体时期行为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发生之余,受众与媒体产生了更多互动。这种互动除了给媒体更多的反馈信息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媒体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对于全媒体领域相关企业来说,受众行为更是企业做好经营,寻找获取利润方式的立足点。
4.1新媒体构建及时沟通平台
目前,手机媒体作为与网络媒体平分秋色的新媒体形式,已经成了目前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其移动互联的特点,让受众获取信息的速度更快,参与度也大幅提高。而依托手机媒体而存在的媒体软件更成了信息传播的主力军,比如微信。
作为微信的使用者,他们既可以看到其他使用者的信息,也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筛段,把自己感兴趣的再转发出去。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已不再是单纯的受众,而是在以受众身份接受信息后,再以传播者的身份将自己或筛选、或加工的信息产品传播出去。这样的传播模式无疑夺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地位,使其不得不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争夺受众的关注度。
4.2新媒体打造更多商务平台
如果全媒体时代仍像旧媒体一样依靠新闻信息的传播生存,那无异于天方夜谭。信息的高度同质化让所有的媒体缺乏了垄断优势,所有的媒体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全媒体时代的媒体生存法则是不能让经营缺席,离不开利润的支撑,而这些均来自于受众。
以微信公众账号为例,很多媒体或想要进行宣传的企业纷纷申请开通了公众账号,其目的就是想通过参与到受众“朋友圈”中把受众变成自己的忠诚型受众。另一方面,借助参与受众“朋友圈”的便利条件,可以把想要传播的信息传递给受众,并期待受众能够成为自己宣传的帮手,把信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传播出去。事实证明,这种形式的确有效,特别是当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微信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想。虽然微信最初只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程序,但随着其“朋友圈”的海量信息广泛传播,人们开始在这个社交平台上寻找商机。而微信本身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即突破简单通讯工具的本质,向可购物、能支付的全方位社交平台迈进。
类似微信公共账号这样的平台在新媒体上比比皆是,其经营模式或有一些差异,但它们有一个永恒的共同点,就是把受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吸引受众作为所有工作的起点。媒体在经历着一个受众范围从大变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媒体的内容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这里的内容不单纯是新闻,更要涵盖经营的对象。同理,新媒体的经营对象不妨定位于小众化,做自己擅长的领域,培养自己的受众(也是顾客),在大浪淘沙的全媒体发展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墨守成规不知变革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而单纯升级媒体硬件,忽略信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人,也必然会败下阵来。如果说曾经的旧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那么如今的全媒体就应该以受众为王。消费信息的时代,受众就是消费者。忽略消费者的感受,不去关注消费者的喜好生产产品又如何能在全媒体发展的大潮中生存和发展,又能凭借什么脱颖而出呢?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5,42-43.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全方位的传播渠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给新闻传播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传播渠道得到了海量拓宽。在全方位的传播渠道方面,新闻传播不再只是平面、广播、电视这样的三维空间传播,有了互联网“万维”的空间载体,新闻传播的渠道更宽,效果也更好。
2.全流程网络化生产网络化制作、网络化存储、网络化播出也是新闻传播“全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数字化的网络平台中,一条新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出去,即可以提高效率,也有利于节省制作成本。
3.全时空多维互动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只能单向传播的方式,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不再只是“说”和“听”的关系。一条新闻线索可能只是普通用户终端的一个点发出,经过新闻单位发散之后得到大众传播。但在传播的同时,普通的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媒体之间还会形成交叉式的多维互动。通过互动,传播的信息更加丰富,传播的效果也得到有效提升。
二、“全媒体”传播对从业者的新要求
首先,完成战略观念转型,适应全新传播生态环境的挑战新闻从业人员要深刻认识这种发展趋势,有效构建用于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编码方式、解释框架以及传播模式,在全新的传播环境下,强化引导力。在此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澎湃如昨的热血,还需要勇于创新的意志,热情拥抱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其次,学习互联网环境下生存模式的挑战在新闻传播的全媒体时代,新闻从业人员除了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新闻业务素养,还要积极补充最新的互联网技术知识。传统的新闻规律、新闻实践和新闻经验一旦跟因特网有机融合,传统媒体的采编经验、采编方法、采编手段等,再结合网络的特性,创造性地运用到网络上,必然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总结
三问“全媒体营销”
随着媒体融合大潮愈演愈烈,“全媒体营销”一词成为媒体广告圈的新宠。然而,从目前业界已有的对“全媒体营销”认识与操作实践情况来看,对于什么是全媒体、全媒体营销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做全媒体营销却莫衷一是。
第一问:如何揭开全媒体的面纱?
目前,我们已经从一个“发现概念”的时代进入“创造概念”的时代。可以说“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这一概念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从以前的“跨媒体”、“多媒体”逐步衍生而成。
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在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媒介数量和种类极大丰富,不同媒介之间相互融合,人们可以轻易地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获取自己需要信息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认为“全媒体的本质是人的整体延伸”。
媒体是一个品牌,是一种精神。而媒介只是一个传送信息的介质,一个管道,一个躯壳。互联网只是媒介而不是媒体!随着互联网以“多服务的网络”掀起的新媒体时代浪潮的到来,媒体与媒介开始分离,一个媒介可以支持很多不同的媒体,而一个媒体也可以跨多个不同的媒介。故“全媒体”应该是一种传播形态,具体来说,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第二问:全媒体营销的精髓何在?
时代在变,营销的方式在变,而营销的根本没有变,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言:“一切都是为了销售,否则我们一无是处”。
媒体竞争格局的改变引发营销方式相应的改变,营销广告方法从营销体系诞生到现在,经历T4P、4C、IMC以及HMC的不断变化。“全媒体”的概念催生新的传播体系,高度集中的一对多的大众宣传体系逐渐失灵,取而代之是分散的互动的沟通传播体系,营销广告方法也相应地转换到“全媒体营销”(omnimedia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简称为“OMC”)。
全媒体营销的关键就是重新把握消费需求,预判市场需求,做出营销决策,“重聚”或者“有机整合”被新媒体打散的碎片化的媒体和受众,在新的媒体环境下达到需求、产品、服务的和谐交换,在全媒体营销参与主体间达到和谐共赢。全媒体营销的精髓也就在这里。
第三问:如何运营全媒体营销?
全媒体营销不是简单地将各种媒体广告进行捆绑打包销售,也不是将同一广告内容在不同媒体上的重复播放与曝光。
全媒体营销的“全”是一种营销理念的概括,不是要求每一产品的营销都必须综合运用所有媒体形式,这个“全”的度需要衡量把握,标准是“适合的有效地才是最好的”。受到产品和品牌发展需求、周期阶段以及营销策略制定等因素的限制,并非所有媒体都适用于广告主的营销策略。在保证营销效果的基础上尝试新的媒体形式,在媒体中找到最适合产品或品牌形象、营销诉求特质的媒体进行使用,这才是全媒体营销的本质。
同时,单纯地认为使用所有媒体形式进行同一广告内容播放和展示就能够实现全媒体的效果的想法是粗浅的。各媒体有各自的独特性,应该在综合分析市场行情、消费者需求、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产品特点、广告主的目标效果和各媒体的传橘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整体营销策划方案和媒体使用、投放方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将最多的“受众”转化为“消费者”。这样的全媒体营销才是有内容、有核心、有重点、有效果、有灵魂的。
全面创新:电视媒体经营不变的主题
如今,学界和业界列于“全媒体”战略的讨论与实践大都集中在媒介运营与管理上,至今鲜有人讨论如何做好“全媒体”发展战略下的电视媒体广告经营。全媒体营销时代,电视媒体该如何打赢这场营销战役?这也是顺承上述三问“全媒体营销”之后电视媒体经营者需要在前行中不断拷问自己的“第四问”。创新虽是一个老词,但无论营销时代如何变换,唯一不变的只有“创新”。
经营观念创新:树立全媒体营销新理念
创新首先就是要在观念上创新,要拥自开放的心态,从“传统电视媒体人”中走出来。同前的“传统媒体人”和“新媒体人”是源于媒体技术新旧的区分,而随着媒体的不断融合,新旧媒体的区分将渐渐模糊,我们也应从原来的固步自封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我们应是全媒体营销时代的“全媒体营销人”。
经营机制和模式创新:深度挖掘全媒体营销潜力
全媒体营销的客观现实要求参与的主角应该具备独立的市场主体身份,在经营机制上从事业单位属性向市场化属性转换,成为真正意义的全媒体运营商。
在经营模式上,除了已经成熟的活动营销、植入式营销、大事件营销外,还要从简单的资源售卖过渡到多元化赢利模式,再到全媒体营销广告分账方式的尝试。
资源框架结构创新:构建“全媒体”运营的自身基础架构
作为媒体经营机构,不仅要具备开放的全媒体营销理念,更要顺应时代,逐步完成自身“全媒体”运营的基础架构,这样才能争取到全媒体营销时代更多的竞争优势和效益。形象地说,在大卖场中我们不仅经营全国的产品,同时也经营我们自己品牌的产品。
经营业务创新:健全产品服务体系,提高全媒体营销服务水平
在业务经营上,要运用“全媒体营销”的理念来为客户设计适合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全媒体营销广告方案,逐步健全广告产品服务体系。同时,在营销服务方面也应具备“全媒体营销”的服务水平。要重视市场消费、品牌、客户数据库建立与开发,通过数据库结合行业特点、区域特征、品牌力指数、消费群体关联度等特性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提供传播上更有效的定制化媒介组合,帮助客户精心设计媒介计划,实施精确营销战略。
推广宣传创新:亲身体验全媒体营销,扩大品牌影响力
全媒体营销的日的即达到客户产品或服务的更好销信,达剑产品供应在广告主和消费者问的和谐交换。我们在用“全媒体营销”观念为客户服务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将这一新型有效营销模式运用到我们自身的推广宣传上,提升陕视传媒的品牌影响力,以求达到我们广告产品能够与客户需求的和谐交换。
人才队伍创新:保证全媒体营销的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全媒体营销新时代,需要有具备专业化营销知识和运营能力的“全媒体营销”人才。为此有必要培养一批既有共同价值观,又有不同专业知识的经营队伍,打造成一支适应“全媒体营销”广告经营,具前瞻性、创造力与开拓力的专业经营策划队伍,以实现全媒体营销的专业性和可持续发展。
“全媒体营销”与“营销全媒体”
全媒体营销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在营销参与主体问达到多赢的效果。在多赢的基础上,电视媒体经营如何能够赢得更多?这就需要超越“全媒体营销”的阶段,向“营销全媒体”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全媒体出版 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不能满足于纸质出版物,读者需要一个更完善的阅读体系,对利益的竞逐,迫使出版集团传媒集团探索出全媒体出版、数字复合通道技术等更为先进的手段。
近年来,出版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图书出版由原来单一的纸质印刷型图书逐渐延展到互联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等多种形式,数字化又为出版插上了双翼,全媒体出版迎来了春天。尽管如此,全媒体出版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在“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业态形式,平面媒体必须搭建所有的新媒体平台,同时做好一切有利于未来的转型准备,把握每一个发展的新机遇。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就需要我们对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全媒体出版概述
2008年年底,中文在线和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非诚勿扰》,作为全国第一部全媒体出版的图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2009年的3月份,中文在线又和作家出版社联合推出了《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全媒体出版图书,我国第一次实现引进版图书多渠道全媒体同步出版。自此全媒体出版开始频繁出现在书业的关注点中。
所谓全媒体出版(Federated Media Publishing),是指出版物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媒发行,另一方面以数字出版物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无线阅读平台以及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发行。对一种优秀作品,特别是预计能够成为畅销读物的作品,同时出版纸介质图书、网络版本、手机版本和手持阅读器版本,在同一时间段投放市场,实行整合式营销。
2009年4月26日,由中国编辑学会、中文在线主办,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作家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汉王科技和山东出版集团协办的“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沙龙”在济南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图书公司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沙龙。与会人员共同探讨了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策略,以及如何拓展新兴的无线阅读市场等问题。我国全媒体出版初现端倪。在2010年1月举行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导演胡玫团队推出的小说《孔子》举行了首发式。这部根据电影《孔子》剧本改编的小说,纸质图书由中华书局首发,中文在线、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汉王公司等推出的数字图书同步发行。全媒体出版已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综合运用比较
1、新媒体出版的优势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不是一般意义上互联网站和互联网公司,而是一个新兴的媒体方向。
相对于传统出版,网络出版在许多方面具有优势:一是突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是一种以读者为中心的传播方式,有利于读者的反馈,提高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性;二是出版过程大为简化,只要将在电脑上编辑好的数字化内容传输上网,世界各地的上网读者几乎同步就可看到该内容;三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网络终端遍布全球,不受时间、空间、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且几乎实现了出版和发行的同步化;四是阅读和使用更为便捷,网络出版物独具按需阅读的功能,读者在阅读时可直接点击需要的资料,方便快捷。
2、传统媒体出版的劣势及存在问题
传统媒体的主要不足来自于技术问题。
第一,信息量少。即便有“厚报时代”的版面支撑,报纸也无法与海量网络相提并论。
第二,速度慢。中国出版最快的报纸曾经一天两期,但是因为经营上无法维系,早成令人慨叹的历史。
第三,音画效果较差。沉默传递,是纸媒无法摆脱的宿命。
第四,互动性欠缺。报纸缺少一种天生的亲和力,和它打交道,更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
传统媒体的这些劣势使得传统报业纷纷开始探索新媒体和传统报纸融合发展的途径,先后发展了新闻网站、手机报、电子阅读器等新媒体业务。但由于传统报纸的原有生产系统和流程已难以适应新媒体业务的开展,由此产生了种种问题,例如:传统报纸的表现形式单一,采编系统不支持全媒体格式;缺乏集团级的统一内容汇聚平台,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缺少新媒体内容制作平台,生产流程不规范,时效性差。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3、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之快让我们措手不及,有人认为,在将来的某一天,新媒体将彻底取代传统媒体。而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总编辑安波舜则表示,“传统出版没有必要担忧将来被数字出版替代,但是我要说,数字出版真的代表未来,数字出版代表梦想”。他以《狼图腾》英文电子版的销售为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长江文艺出版社在两年多前卖出了《狼图腾》的英文版权,英文图书在一年的时间里销售了8万册,半年前,亚马逊开始销售英文版电子书。纸书定价28美元,电子书12美元。仅3个月,电子书的销量就超过了纸书。
面对全媒体出版的强大冲击波,对于出版业将来的走向,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我们正在进入数字传媒时代,传统纸媒体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发展数字媒体并且把平面媒体和数字媒体有机结合在一起(数字复合出版),互相支持,优势互补,才能继续发展。虽然全媒体出版将成为新的趋势,但仍然是新技术与内容的结合,内容仍然是全媒体出版的基础。
三、现阶段全媒体出版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报业集团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传媒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国内越来越多的报业集团都开始利用网络平台来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新读者。然而,仅仅依靠网络平台显然是不够的,在仔细分析了国内的全媒体出版发展情况后,我们会发现国内的全媒体发展机制是不成熟的。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全媒体的出版基本都是依靠电影热映或电视热播之势来运作的,而不是由出版人策划运作的。例如冯小刚贺岁版电影《非诚勿扰》成功打入市场后,纸质同名图书、电子书《非诚勿扰》才相继出版。
第二,全媒体的出版只是将同一内容简单地放在不同媒体上。并没有设定一个中心形象并围绕这一形象来展开,存在内容雷同的问题。
第三,全媒体出版不能够根据媒体的特点来开发内容,而只是将内容生硬地放到各种媒体上,以至于内容与媒体的特点不是特别吻合。
全媒体出版仅仅停留在炒概念阶段,或者只是简单地把同一内容放到不同媒体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全媒体出版需要出版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需要出版人把新的技术和新的内容统一起来,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到来需要一代出版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四、全媒体出版未来发展的对策研究
发现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认识到差距就应该迎头赶上。在全媒体出版方面我们应该做的探索还很多。
第一,我们要做好整个全媒体出版的战略部署,要增强全媒体出版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计划性。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全媒体”发展,从政府层面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并不是一种产业与另一种产业的竞争,而只是同一产业内部,新技术及其造就的生产模式对既有技术及其生产模式的冲击。而且新媒介形式的出现,并不会导致旧媒介形式的消失,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互动整合时代,全媒体出版必然成为某些符合“内容规则”图书的出版发行的平台。
第二,要从打造品牌形象的高度对适应时代需求的内容进行多层次深度开发。要把自己的主业做专、做精、做优,市场做深、做透,品牌做响、做亮,做出影响力,这是安身立命之本。图书出版前后或者同时推出同名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乃至借用网络流行歌曲的名字创作同名小说,借助知名电视人或电视栏目创作图书,都是实现了图书价值的丰富和延伸,都可以涵盖进全媒体出版的范围之中。随着“读图”、“读屏”时代的到来,全媒体出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有声图书、音乐小说都是全媒体出版的发展方向。
第三,要结合各种媒体的特点来开发新的文体、新的形式。比如为了适应广大读者对手机阅读的需求可以探索创造“手机体”阅读文本,这种文体应该有很强的趣味性,应该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应是碎片化、简短化的,应该适合人们在空闲时间随时随处阅读。又比如电子书包的开发也绝不是把教材搬到手持阅读器上,而是要根据手持阅读器的特点开发相应的电子课件。■
参考文献
①王谦,《试水“全媒体出版”,文学评奖拒绝“假书号图书”》[J].《出版广角》,2009(3)
②桂晓风,《发展全媒体出版为全民阅读服务――在“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沙龙”上的致辞》[J].《中国出版》,2009(5)
③肖竹,《开放・合作・共赢――全国书博会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沙龙侧记》[J].《中国出版》,2009(5)
④幽然,《“全媒体出版”会引领出版业未来的新趋势吗?》[J].《出版营销》,2009
⑤文心,《全媒体出版时代到来了吗?》[J].《出版参考》,2009(14)
⑥王伟,赵庆博,《论全媒体打造与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J].《新闻导刊》,2009(4)
⑦郑强,《全媒体数字化运营的尝试》[J].《中国报业》,2009(1)
⑧王化兵,《中文在线力推“全媒体出版”》[J].《出版参考》,2009(14)
⑨prehend “results
-oriented”and“ROI fanaticism”rationally[J].Advertising Panorama,2009(10)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高校广告专业教育创新
在我国,电视文化产业的影响力日益突出。伴随之产生的广告产业也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令广告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活力。原本我弧⒕窒扌院芮康谋ㄖ健⒃又拘问降墓愀娲播形式增加了光、声、图等形式,不再仅仅是文字的传达。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广告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让人们更容易获得信息。广告涉及的题材也比较广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但是,我国的广告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够,许多广告创意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基本上是照搬人家的模式,很少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这说明我国的广告专业人才还是十分匮乏的,广告产业的创新基础就是要提高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创新教育。
一、高校广告专业教育的背景
“全媒体”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全媒体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理念。这是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的,网络通讯的日益普及,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这都是全媒体时代到来的基本前提。全媒体信息的传播结合了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动画等,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单一的文字途径,变得生动而有趣。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全媒体的特征和迅速发展对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创新都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全媒体的特性,努力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针对广告专业的特点,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该着重于加强学生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是课本上的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构建课内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大教育创新的投入,为广告专业的人才储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广告专业教育创新的途径
第一,合理的设置课程
高校广告专业要想在教育方面有所创新,最基本的就是相关课程的设置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上都是从课程上学习而来,因此专业性的知识是学习的重点,但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广告学的综合性很强,它涵盖着文学、艺术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高校的广告专业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其专业的特点,合理地设置相关课程,让学生们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养分,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从最简单的理论基础开始认知,获取更多的经验,来不断地加强、更新自己的认知和感受。结合高校广告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开放相关课程,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体系。
第二,多元化教学
现代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让许多教育教学方面有了很多创新的机会。在高校广告专业的教学中,各种教学视频、教学ppt、主题讲座等形式可以用来改变原有的教育形式,方便学生们多元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证明也是这样,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学生不仅仅只局限于老师的讲述,还可以通过眼睛来看、耳朵来听、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表达各自的观点、、互利共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的保障。有助于广告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对我国广告行业人才的全面化培养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也是一种适应全媒体时展的方法,对于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改革创新和学生的学习进步是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的。
第三,加强高校合作、交流
各高校间可以形成联盟,互相交流、合作共赢。这样对于有些师资力量比较弱的学校是有很大帮助的,师资力量对于广告专业的教育来说很显然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合作、联盟的形式可以为彼此提供最好的资源来促进彼此的发展,轻松地化解了有些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互利共赢。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推进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那些在职的教师队伍,应该加大教师再教育的成本投入,提高广告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高校的广告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可以邀请广告行业的专家进行校园讲座,举办高校联盟学校学生之间的广告创新竞赛,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同时也能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是高校广告专业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与展望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传播的途径都产生的巨大的转变,信息的传播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原本单一、局限性很强的报纸、杂志形式的广告传播形式增加了光、声、图等形式,不再仅仅是文字的传达。广告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让人们更容易获得信息、广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着许多影响。但是,我国的广告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够,许多广告都缺乏新意,广告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广告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提高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创新,合理地设置相关课程,加大广告专业教育创新的投入。全媒体的影响下,我国广告专业的教育要充分结合其特性,在创新方面做出更大的突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高校广告专业教育能发展得更好。
【总结】
全媒体时代,原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传播理念也变得有所不同。国内的广告行业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不断地努力创新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才能才能扩大广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广告的类型比较多,迎合着不同年纪、不同性格爱好的观众的口味,但是却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类型和主题形式许多都是照搬国外的广告,缺乏创新能力。但是总体来说,新媒体时代,我国的广告行业水平还是呈上升趋势的,这与高校广告专业的教育水平提高、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未来,如果高校的广告专业教育能在创新方面再做努力,为我国广告行业储备更多的人才,相信广告行业会越做越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汪梁.论数字传播时代的高校广告专业教育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10)
[2]张桂红,张艳霞.浅析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职工教育.2013(12)
[3]顾广欣.广告专业本科学生专业认同度调查及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13(15)
【关键词】全媒体语境;生态纪录片;创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02-02
工业时代,人们从自然环境中大量索取自然资源,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修复与再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雾霾、泥石流、干旱等恶劣天气现象或自然灾害开始出现,人们开始反省生态的重要性。如今,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诉求。生态纪录片的发展之路是生态文明和人文关怀意识在影视方面的建构,生态纪录片的终极影响力不仅仅是描绘大自然环境的美丽风光和普及生物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在反映自然环境客观现实的同时,用生动、接地气的笔触描绘着生态和谐的美丽蓝图,浸润着高深的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美学之维,给人心灵的震撼、反思、启迪。在全媒体融合的强大传播背景下,生态纪录片的发展要结合时展的特征与社会环境的真实现状,创新一系列自身发展条件,有效而有力地传播生态正能量,弘扬生态保护意识。
一、全媒体语境的阐释
当下时代处于全媒体时代,也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时代。新媒体、跨媒体、融媒体是全媒体研究的延伸。如今的全媒体不仅仅是一个整合的概念,更是新旧媒体融合、孵化、重构的一个概念。人们不仅从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渠道接收信息,而且从新兴媒体如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的媒体形态接收信息,并且具有受众及时参与、实时反馈的作用。我国生态纪录片数量并不多,直到新世纪以来才逐渐兴起,生态纪录片一开始以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为传播平台,受众面窄,市场空间狭小。但如今的全媒体融合的现状为我国生态纪录片从生产、创作、营销、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全媒体的融合将大大助力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出现,成为我国生态纪录片发展的“春天”。
二、全媒体语境下我国生态纪录片创作理念变迁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媒体传播形成新旧媒体融合、传播形式多样化、传播形态多元化趋势,媒体传播渠道越来越广的特点。生态纪录片的传播平台主要是传统媒体电视台,全媒体的融合为生态纪录片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网络电视、手机客户端、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契机。生态纪录片作为传播生态人文关怀意识与传承中国特色生态思想与智慧的重要影像承载形式,其创作理念在新的生态媒介环境、消费时代大众审美情趣、视听美学、思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作用下也开始了与时俱进的嬗变。
(一)主题表现对象。由人到动植物等微小事物的转变。优秀纪录片如《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沙与海》《望长城》等,虽然它们涉及我国自然环境,但生态意识并不明显,主要展现大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表现人文主题,人文思潮与民族精神成为主题表征。1978年-1999年这一时期我国各类题材的纪录片主要表现对象聚焦在“人”身上。直到2008年,大型电视纪录片《森林之歌》的开播,弥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的空白。它用人性化的故事和拟人化的风格再现了森林中可爱生命的存在,传达出世间万物生命都是平等与自由的,动植物与人一样,都应受到尊重与爱护的生命价值理念。新世纪,生态纪录片逐渐兴起,如《平衡》《可可西里》《水问》《寂静山谷》《美丽中国》《第三极》《我们诞生在中国》等,它们秉承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理念,把镜头对准了森林中的动植物,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动植物这些微小生命的生存状态、动物间丰富的情感映射了人类自身,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与人们一样,都是生命体。人与自然万物只有和谐相处,生态环境才会得到真正保o,人类才会总有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园。
(二)故事化叙事策略与平民化立场。“最好的纪录片故事,就像难忘的文学作品或发人深省的戏剧情节一样,不但以直达人心底的故事吸引观众――基于情节和任务,而且以主题甚至是超越了事件本身的所有细节直接引发观众的共鸣”。讲故事是人类交流中最自然的一种形式。理解和创造故事的能力对人们在纷杂的世界成功生存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②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美丽中国》《我们诞生在中国》等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注重讲故事,注重从大自然环境中挖掘生动、有趣、惊险刺激的情节,构成一系列故事。用故事吸引人的持久注意力,用平凡有趣的小故事来感化受众。故事化的叙事模式在国际生态纪录片中已广泛运用,因此我国生态纪录片也应及时与国际形势接轨。主创人员应立足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物种丰富的地域优势,结合时展的特点,注重在生态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细心捕捉故事化元素,用美丽动人的故事串起一串串珍珠,给人“美”的感受与“美”的思考。彭辉导演的纪录片《平衡》将拍摄视角对准了一位平凡守卫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可可西里的扎巴多杰人物身上,采取客观的跟踪采访的拍摄视点,真实再现了主人公扎巴多杰恶劣的工作环境,展现了主人公热心、勇敢、执着,不畏一切艰难条件誓死保卫野生动物的可贵精神,同时揭示了当时生态保护政策未能落实到位,导致野生动物被猎杀、生态保护工作人员工作艰辛的真实情况。纪录片《平衡》用客观、真实、平等的拍摄立场,诠释了主题“平衡”的多重意义,给人深刻的反思与心灵的震荡。纪录片《水问》反复把拍摄对象对准平民老百姓,从他们的亲身经历观众可以体会到水质变坏、水资源缺乏的真正原因。全媒体语境下,互联网电视、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普遍、重要的接收方式,即时性、双向互动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这就要求生态纪录片的创作要具有眼球效应,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视听感官。讲述方式要故事化与娱乐化,满足观众的接受心理。还要及时总结观众反馈的意见融入创作中,以接受主体的审美期待视野为主。
(三)微观化叙事与电影化镜头语言。全媒体语境下,信息的传播不仅仅限于在传统媒w(电视、报纸、杂志等)平台上。如今新媒体的势力逐渐扩大,对传统媒体的消解、融释作用越来越强。影视作品通过电视、电影等主要平台形式传播发展,但在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形势背景和新媒体技术发展下,影视作品的传播发展渐渐向新媒体平台倾斜。如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这一新媒体手段,安装相关媒体客户端,就可以观看各种影视节目或其他电视节目,同时还可以进行评价、信息反馈。不仅如此,受众在消费影视节目的同时,还可以用手机拍下视频自动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或平台发表自己对周边事物的影像化感悟,将镜头面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注微观化、平常化的小事。
基于以上全媒体深度融合、媒体信息或影视作品创作者与接受者能够双向互动的形式下,生态纪录片作为真实记录人们周围自然、生态生活环境的影像传播形式,也要结合时下全媒体深度融合传播信息特点与受众更容易接受微观化、平常化事情的心理特点,把自然界或人们生活周围环境的微小、平凡、接地气的事物展现出来,以小见大,平凡中凸显普世的、映射人们心灵的价值或精神,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虽是一档美食类题材的纪录片,但是它时时刻刻向人们传递着人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食物都是大自然的馈赠。生态良好的地方必然潜藏着山珍海味,人们可以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得到生态自然环境给予的各种美味。《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开始用平民化的叙述方式呈现了父亲、哥哥、弟弟之间浓厚的亲情。弟弟上学之前,哥哥为了送弟弟礼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参天大树,采到蜂蜜与大家分享。哥哥白马上树采蜜的完整过程用了5分多钟,采蜜过程创作者把它细化、用微观化镜头展现,融汇了亲情的温暖、采蜜的艰辛与惊心动魄、一家人最后其乐融融享用美味的幸福感等各种有意味的情感形式。如此丰富、接地气的影像片段,定会激发受众观看的兴趣、达到情感的共鸣。电影化、零碎的且遵循故事情节发展逻辑的镜头组接方式,富有节奏感和娱乐气息,它是全媒体融合发展、时展与受众接受心理变化的结果。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第一集《锦绣华南》,畲施珍历经20年,无微不至地照顾小扬子鳄。特别是当幼小的小扬子鳄刚孵出来时,特别脆弱,她就在自己家里修建了一个周围围着栅栏的池塘,细心呵护它们,并且一直到它们6个月后能独立生活。如此充满光辉人性与仁爱的情景可以投射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若都让关爱永驻世界,世界将永远是和平美好的。生活中,有时候一件平凡而渺小的事情就能让人了解社会百态、获取人生真谛。因此,我国生态纪录片创作应该注重微观化叙事和镜头语言的电影化,叙事过程中应注意故事的情节起伏、真情流露和结合受众的接受心理进行后期编辑工作。
三、总结
全媒体语境下,媒介融合的走向,使得信息和资源公开、共享,创作主体与接受客体形成了自觉的、即时的、高效的双向互动模式,这是我国生态纪录片发展在创作与传播方面的一大趋势。全媒体的发展为纪录片的生产、营销、传播与发展带来宽广渠道和平台的同时,也对我国生态纪录片创作提出新要求,那就是要结合全媒体传播特点,特别是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来呈现生态纪录片画面,如碎片化镜头组接,融专业化、国际化制作模式,故事化叙等。还要不断更新其创作理念,要做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百姓,更加接地气的生态纪录片,从而提高人们生态保护意识,为我们的生态家园都作出一份贡献。
注释:
①希拉・科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9.
②罗伯特・麦基.故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何苏六.透视2015年新媒体纪录片发展现状[J].电视研究,2016.
关键词:面向广告学科竞赛;创意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一、“广告创意表现”课程建设的前提
目前,高校广告设计专业存在着课程教学与行业发展脱节、教师缺乏行业经验、专业教学设备陈旧更新缓慢、学生广告职业素养不高、教育多偏重于单一传统媒体,教学严重滞后于全媒体发展等问题。在当今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广告设计课程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与之结合的切入点。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广告设计专业为适应全媒体时代,对多学科交叉型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确立课程建设团队全媒体意识,改变单一教学方式,以满足全媒体时代广告设计商业化项目需求,迫在眉睫。如今,业内共识:优秀的商业设计项目常由不同专业与资历的人员为提高设计品质所组成的设计团队,为项目推进提供多元化支撑。可见,课程建设团队也需要多维融合。课程建设的新设计和实施水平与其创新意识和素质能力直接正相关。因此,全媒体时代对广告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团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能力提出了商业化新标准。
在广告创意课程团队建设上,本课题组认为提升团队全媒体交叉学科的素养,确立全媒体商业型的课程建设新意识,是与新标准顺利接轨、实现“广告创意表现”课程建设的必要前提。首先,打造具备全媒体交叉学科素养的课程建设团队,确保课程建设的新设计和实施水平。针对全媒体时代对课程建设的新需求和新标准,选择擅长广告创意、设计技术、文字影像、交互设计等不同方向的意识新、教学能力强和业内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团队,为保障课程建设设计和实施水平提供专业保障。
其次,确立并统一全媒体商业型课程建设新意识。在本课程教学全过程中,课程建设团队不断确立并统一的新意识——从单一媒体训练向全媒体综合商业型训练过渡的课程教学。即课程前期在平面类、广播类、视频类、互动类进行单一媒体强化训练指导;课程中后期在商业实训部分实行全媒体综合训练指导,统一并增强课程团队全媒体教学意识。整合教学团队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建立全媒体教学团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满足全媒体时代商业化项目的需求。
二、“1+X/Y/...”联合式、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学生兴趣激发与创作的优化策略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也是竞赛参与主体,通过气氛营造、专业认同,以及学分激励、获奖奖励、评奖评优、毕业设计选题优先等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在每项学科竞赛参赛前,分别通过课堂专题讲解、集中启动仪式等方式,营造积极的创作氛围,特别是形成了于每年3月进行学科竞赛集中启动仪式的传统。在这个启动仪式上,除了专家学者的“传经授道”之外,还会邀请往届获奖学生“现身说法”、分享创作经验,这种“接地气”的方式,使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同龄人、优秀校友对待作品、对待专业学习的态度与行动,增强创作动力与信心。此外,为提升作品創作效率,要求学生组建团队时就综合考虑成员结构,并必须有一人擅长平面设计,其他成员则根据具体的竞赛项目进行组队。这样的团队,一方面能基本保障平面广告设计水平,另一方面在其他类别广告设计中又有所侧重,共同构成复合型的精英团队,具备较强的实践创作能力。
(二)“教与教”的相长策略
“1+X/Y/...”表达了基础性与延展性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机联合,这种联合是多方面的,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课程组合,更需要深入的融合互动机制。为此,除了常规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深入互动以外,特别注重教师与教师间的业务交流。我校创意设计类专业教师队伍的教育背景比较综合,包括视觉传达、动画、视频、策划设计等方向,经过多年磨合与思想上、方法上的碰撞、统一,有效提升了指导教师团队整体的实践教学水平。广告作品虽然类别很多,但创意是相通的,用创意这条主线,把各个不同类别的课程串联起来,在注重创意的共识基础上,不同课程老师又从自身所授课程与作品类别特点出发,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积极调整教学方案、实行教学改革,实现“1+1>2"的联合效应。
(三)作品与专家的增值策略
在竞赛入课堂中,教师通过历届获奖作品分析与再创作、竞赛作品研判、创作比稿与讨论,以及聘请业界专家授课指导等形式,助力课程实践教学。特别是往届获奖作品的研判,对于适时调整教学侧重点,优化竞赛指导策略具有重要作用。聘请校外专家来校指导也成为一项常规举措,他们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现实性、落地性,有效提升了作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