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5 10:38: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

关键词: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矿难

中图分类号:[T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矿难频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教训和打击,给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不确定因素。矿难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直接危害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也使得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使得人们对煤矿产生了很大的担忧,也使我国的人权形象和对外贸易受到直接影响。如何遏制矿难,促进煤炭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一、我国煤矿矿难频发的主观原因分析

1.有法不依

目前,我国已有一系列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如《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规程》等。然而,在每一座出事的矿井都可以轻易找到大量不合规范以及违法、违规操作现象,法律法规如同虚设。

2.矿山经营管理者素质低下

我国《煤炭法》第23条规定:矿长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书;特种作业人员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安全监察部门应依法监察,并对无证上岗的企业和相关人员进行处罚。但实际情况是,煤矿经营者大多没受过专业训练,很多人文化素质也极其低下。特别是乡镇煤矿,一般由村或个人投资开办,投资者懂煤矿开采的很少,不少业主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只知道开煤矿可得到高回报,却不知道开煤矿需要高的投入才能保证基本安全生产条件。因此,由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顾安全造成的事故屡屡发生。

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如果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不足,就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再加上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漏洞百出,低级错误一犯再犯。如不顾矿井生产能力、通风能力和设备负荷,超强度开采;不按矿井实际核定入井人数,超定员生产;不按规程操作,管理混乱,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3.利益至上

在当前煤炭行业新形势下,许多人“节约成本,捞一把赶紧走”的心理日益严重。为了降低成本,煤矿大多雇佣贫困的、高流动性的、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的农民工,又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有关专家指出,从技术的角度看,各项煤炭安全生产措施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难题。以瓦斯爆炸来说,按我国目前的防治能力和技术水平,只要把防范措施落实到位,瓦斯爆炸事故应该有能力避免。但是,大多数煤矿不采取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设施,安全措施不落实,安全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设施达不到安全要求;生产设备长时间运转,得不到有效的检查和维护,产生设备故障。

4.漠视生命

有的矿主认为生产像打仗,发生工伤事故在所难免,没有把职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摆不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也就不能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更不能保证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违章行为不断出现,导致事故的不断发生。

更有一些煤矿把矿工视作“赚钱机器”,置他们的生命于不顾,使矿工常年处于生死边缘。陈家山煤矿发生矿难时,有矿工从井下跑出来,但被矿领导认定是误工,并对其进行经济处罚。煤矿工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那些农民工,即使国有煤矿的正式职工,也存在下岗的威胁、再就业的艰辛、扣发奖金福利的惩罚,这在客观上造成矿工对煤矿的依赖关系,他们对于矿主不择手段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无可奈何,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

另外,工会形同虚设。面对频发的矿难,矿工普遍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而本该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在矿工面临死亡威胁时却失声了、缺位了。国有大矿况且如此,何况是私有小矿。这使得矿工在与矿主(煤矿生产中的强势群体)的博弈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虽然法律法规赋予了矿工抗争的权力,如《煤矿安全规程》第5条和第46条规定,“从业人员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当工作地点出现险情时,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到安全地点”,但面临停职停工威胁,无处主张权利且生活无着的矿工,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险,也只好妥协。

二、构建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1.提高素质准入门槛

业主和矿长是煤矿生产和经营决策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其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所属矿山的安全技术水平,决定了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指挥安全生产的能力和排除安全事故隐患的能力。因此,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加强专业知识,是提高办矿门槛的关键。对此,应把煤矿经营管理者取得安全资格证书作为煤矿企业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要条件之一,并对经营者的学历、资历、经历、信用度、忠诚度、经营绩效等进行规范的认证评价。

2.提高新建煤矿门槛

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在《加快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应对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和《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紧急通知》将新建煤矿规模提高至30万吨/年以上,这是近年来国家首次对煤炭行业设置如此高的准入门槛。

3.严把煤矿安全生产准入关

应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的“三十条”标准要求,依法实施许可。不仅硬件设施,特别是管理、人才素质、图纸资料、规章制度等要达到标准,同时要实行安全保证金制度。要建立开办煤矿时必须交纳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以便事故发生后用于抢险救灾和善后,而且矿井投产后每年按产量规模、安全状况好坏予以补充,专款用于安全事务,对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必须无条件停产整顿,违者依法给予处罚或实施关闭。

4.关闭落后小煤矿

很多小煤窑开采年限极短,导致经营者的短视行为、暴富心理,不愿进行安全投资。基于安全生产、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考虑,关闭落后小煤矿是煤炭产业政策的必然选择,也是治理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已依法取缔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越层越界开采的煤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煤矿;清理煤矿建设项目,清理纠正违规越权核准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

总之,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需要技术、政策以及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良好结合。煤矿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采取一些适合本企业的对策,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目前煤炭企业施行整合兼并的举措,必须加强管理和技术层面上软实力的“整合”,而不能仅仅进行资源储备上的整合,这样才能改变以往煤炭企业因只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导致散、乱、杂的不安全局面,真正实现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节约型的转变。另外,煤矿企业往往是一个区域经济的支柱,煤矿企业发展方式的趋向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因此,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上面的几点内容外,还应结合当地区域的长远发展规划,积极拓展发展平台,改善和规划煤矿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崔润花.浅谈煤炭资源整合的重要性[J].煤炭经济研究,2010(06).

[2]郭厚,宁保全.浅谈朔州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

[3]肖章大,何晓洁.湖南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0).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对外贸易 可持续发展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 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 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 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 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 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 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 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 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对进口方面来讲, 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 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 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篇(4)

而人类却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经济也在盲目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后果也日趋严重,全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研究我国现今的经济形势,分析经济发展与社会和生态的关系,寻求一条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国内经济、农业经济、循环经济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

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浅析

1、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问题,自然也就成为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所以这些问题仍然可以看作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尚未解决;

②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资源短缺严重;

③技术创新能力低,尤其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创新低,技术转化的速度慢;

④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可持续须发展得要求;

⑤教育体制落后和投入不足;

⑥人口增长较快且不合理;

⑦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⑧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尽符合经济可持续发是的要求。

2、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机遇

虽然存在以上许多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国际形势也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利的机遇。

2.1内部条件

我国生态环境己恶劣到十分严重的程度,这虽然是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但它也迫使我国必须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只有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才能持续,如再不进行水资源的保护,不仅北方传统缺水地区全因水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即使南方富水地区也会因水资源污染而产生水资源短缺并制约经济发展等。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快速的经济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爱护环境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为并愿意为环境保护付出代价;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从而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资本积累有了较大增长,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得到加强,发展意识正在改变,正由传统的追求经济的数量扩张,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正从原来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转变为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甚至可以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而牺牲一定的增长速度,或者是通过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换取生态资本和资源资本;正在对科技制度、教育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体制、市场体制、财政金融体制、外贸体制、分配体制、政治体制等进行重大的改革,制度创新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种制度创新中,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开始得到加强,一些制约或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区域经济发展和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正开始着手解决等,都说明我国存在着许多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2外部条件

外部方面也存在许多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在国际生态环境和资源一体比的作用下,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技术转移条件会放松,全面加强对发展中国家这些方面的援助,这会加强我国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和节约技术开发的时间和资金。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供了有效手段,它将使这一艰巨任务变得简捷而有效,极大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质量,以低成本完成庞大的教育任务等等。

国际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示范效应,虽然会对后者的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并降低其积累率,但由此也会加速这些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经济快速增长。正是在这种消费同步性的作用下,使发达国家许多刚产生的一些消费方式及相应的产业部门也在我国同步产生,如西方近些年刚诞生的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就几乎都在我国同时产生,这些情况也说明,我国较强的技术力量,使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跳跃能力,这种能力为我国的一些产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动能。

从长期看它对我国是不利的,但从短期看,它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和质量的提高,进行资本积累,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是有促进作用的。我国巨大而有潜力的市场.成为吸引新技术和新产业在我国落户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如果善加利用这个条件将促进我国新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从而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的发展差距。我国是技术后进国家,并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缩短我国的发展时间,节约大量的技术开发资金,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必经历技术创新国那样长的经济衰退过程和技术创新过程。

虽然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的并存局面,但冷静和客观地分析后,必然会得到挑战大于机遇的结论,因此如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机遇成为现实,就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四、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参考资料:

1.湖南省统计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解析与能力评价.2004-07-26

2.章家恩;骆世明.面性循环经济的农业现代化转型.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04

3.洪旭,胡旺阳,杨锡怀.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06,(06)

篇(5)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篇(6)

一、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概念,最早由美国土壤学家威・阿尔伯韦奇(William Albrecht)于1970年提出,它属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不同于石油农业、化学农业的替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农业生产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在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和审美方面不可接受的变化,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于1981年首次提出,但它的内涵却与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有很大不同。中国的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源于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全球性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和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刻反思。人类认识到靠大量耗费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态农业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力图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即在保证环境不遭破坏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基础上,使农业生产得到健康、稳步、协调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一致的。生态农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途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为生态农业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推动生态农业更好地发展,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生态农业与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相关关

西部民族地区往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不好,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难以像发达地区那样通过招商引资,优先发展工业而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只有立足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兴办生态工业,进而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依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实施的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再生,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可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极大改善西部民族地区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在上世纪80年代初,恭城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广大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全县有37个自治区级贫困村。为养家糊口、解决燃料问题,当地群众大量伐薪烧炭,使得森林面积锐减,森林覆盖率下降,许多山上被砍得光秃秃的。而恭城山区又为喀斯特地貌,树木生长困难,结果造成石漠化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碰上干旱少雨季节,许多村民饮水困难,生产生活环境日趋恶化。为了改善生态,解决群众的生活燃料问题,尽快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恭城以发展沼气为突破口,从生态建设入手,推广使用沼气,发展生态农业。农民看到用人畜粪便和青草料沤制后产生的沼气,能烧水、煮饭、炒菜和照明,既省柴省力,又方便卫生,便纷纷效仿修建沼气池。在政府的鼓励下,沼气池建设得到迅速推广,以每年平均建成2500座的速度发展。沼气池的普遍修建,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使往日光秃秃的山头又重新生长树木繁茂起来,也为农作物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料,使生态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2.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推动生态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发展

生态农业具有整体性特征,它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销业等组成综合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做到整体协调发展,可以使生态农业系统整体生产能力提高,成本下降,产业链加长,收入提高。恭城通过把农民自发开展的“一池带四小”(以一个沼气池,带动一个小猪圈、一个小果园、一个小菜园、一个小鱼塘)庭院经济,整合成“养猪-沼气-种植水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提高了生态农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和综合效能,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先行进行“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生产的农民,最先尝到了“沼果”的甜头。利用沼液沼渣种植的水果,不仅产量连年以40%的速度增长,而且水果的品质、外观、味道都特别好,销售价格高,销路还特别好。优质高效、收入可观的生态农业,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热情,推动恭城水果种植业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大办沼气、大养生猪、大种果树的热潮在恭城经久不衰,生态农业迅速向产业化、规模化的立体生态农业跨越。至2000年,全县建成沼气池43万座,入户率73%,养猪30多万头,水果产量达27.64万吨,水果大量出口到东南亚,人均水果产量及水果收入居广西第一。“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也被誉为“恭城模式”,而闻名全国。

3.产业化发展的生态农业延长生态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生态农业会扩展为成体系的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种养、生态工业加工、生态商业销售和生态旅游),通过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完善和扩大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恭城生态农业形成了月柿、柑橙、桃李、沙田柚种植和猪牛养殖的区域化、规模化格局。优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吸引了北京汇源、大连汇坤、联发食品、永丰脆柿等柑橙月柿加工企业纷纷入驻恭城,生态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生态工业稳步推进,成长起20多家龙头企业,延长了生态农业产业链,提高了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辐射带动全县1万多户农民增产增收。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带动了商业运输业的兴起。区域化、规模化的生态水果种植,扩大了生态农业景观的影响力、吸引力,大批游人纷踏至来,生态旅游业日趋兴旺。随着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旅游业的兴起,又进一步促进恭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其能否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恭城之所以能够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显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关键就在于它选择了适合本地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并实现产业化经营,不断拉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从恭城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来看,西部民族地区选择生态农业模式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恭城不沿边、不沿海、不靠近发达地区,作为一个西部少数民族山区县,资源优势并不突出。但恭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就是境内特别适合种植水果的大量丘陵坡地,坚持发展生态农业不动摇,通过“猪-沼-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使自己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是要突出特色,增强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生态产业。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对于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没有效益,没有前途。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没有多少竞争优势,唯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赢得市场,具有竞争力。恭城的水果之所以能以较高的价格畅销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其水果具有特色――绿色生态产品,用沼液沼渣种植,进行无公害生产,使水果不仅外观、品质、口感俱佳,而且是无公害健康食品,具备了一般水果所没有的特色优势。正是由于其作为生态农业支柱产品的水果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很高的经济效益,才有条件把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法律制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经济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理念和发展经济的指导之下,实现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推进我国的环境经济法律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并且要积极的探究法律制度规律,不断完善环境经济制度,适应我国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进行国家建设,实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

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法律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一)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当下,环境法律制度用规范和强制的手段体现出法律对生态环境的价值、人类利益获得的承认,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法律制度的重要部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是依靠经济杠杆来调节,法律制度的规范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尤其需要贯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境经济制度进行经济建设的保障。可持续发展经济改变了原有的经济发展观念和生产方式,在新的生产方式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之前,需要有强有力的方法对这一经济进行保护。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概念刚刚提出,在初步发展的情况下,用环境经济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引导新型经济发展走向完善。环境经济制度可以有效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方式,使之更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需要建设,从而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

(二)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制度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一种科学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经济建设模式,因此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推进不能只是依靠几部或者不甚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这样难以达到良好的建设效果。就我国目前的环境经济制度的发展而言,我国的环境经济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样的情况下,建立我国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制度体系是保障经济发展的是必经之路,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才会走上有法可依,有据可靠的良性发展轨道。因此满足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目标和要求,就需要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进行体制制度的建设,规范和完善法律系统设计,解决不同法律条款的矛盾和冲突。同时环境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使经济法律和环境法律之间了架起了桥梁,促进了我国法律制度体系的深层联系的加深,进而支撑起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改变了立法现状,实现了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统一,降低了投入,不断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支持。

(三)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和全球环境保护理念的深入贯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限制进口的条件和发展空间逐渐减小,各国都转而在绿色贸易壁垒上做着努力,这一全新的贸易壁垒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加严格。国际法律也对这一贸易标准进行了严格的约束。因此,要推进我国产品的出口,使产品符合国际标准,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束缚,就需要各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建设,将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有效结合,不断完善环境经济制度。这样的做法可以不断强化和提高我国的绿色产品水平,确保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同时在法律保障之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将会有质的飞跃,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将不会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二、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法律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环境经济制度的税收问题。不断健全环境经济制度,更好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服务,在税收上要加征环境污染税费。通过立法加强,实现环境税的分期和分批实施。除了对现有的环境税费进行征收外,还要对严重危害社会环境的产品进行强制税费征收。除此之外,我国的环境经济法律制度还应该积极借鉴外国的法律制度经验,完善环境税费的征收依据。要改变原有的按照污染浓度确定税费的方法,实行按照污染排放量征收税费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和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其次,要加强运用间接课税。环境税收由于本身的特点,它在征收时要将不同的生产部门和课税对象区别征收。税率的确定也要根据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收回的税款要真正应用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上。

(二)加强财政刺激。推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建设需要中央加强对地方经济和环保机关的宏观调控,并且建立合理完善的环保基金和与之相关的环保基金管理制度,用强有力的法律对环保基金的来源、使用等进行制度的确立和保证。与此同时,要注重发挥环保基金应有的作用,应用在环境标准制定和排放污染权力买卖,真正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稳定,也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公开透明。社会在发展,社会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要不断的将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真正发挥财政的刺激作用,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法律制度建设水平。

(三)扶植新型活动主体。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法律制度应该大力扶植环境经济制度的活动主体,实施这一对策,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贯彻和实行。一是,建立控制污染的中介机构,让这一机构代替政府的组织者和中介者的地位,履行环境资源交易市场管理的职能。二是,建立非盈利性的环境保护权益机构,并且让其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力,减少因为环境管理的政府和市场失灵造成的社会成员环境权益的损害,提高环保权利的保护率。三是,政府要鼓励和发展污染治理企业,将集约化的污染治理进行合理的分工,降低环境治理的成本,提高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效益。

三、结束语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法律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已经在实际贯彻中取到了良好的成效。我国的环境经济法律的立法要求不断完善环境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福社会全体成员,造福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黄雀莺.可持续发展经济法律制度的价值探索[J].嘉应学校学报,2011(01):l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