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建设的背景

文化建设的背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5 10:38: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建设的背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化建设的背景

篇(1)

【关键词】 美丽中国;农村文化;新农村

一、引言

2012年,党的十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构想。该词出现在报告的第八部分,即生态文明部分。但是如果将“美丽中国”的建设仅仅局限在自然环境方面,那就太狭隘了。“美丽中国”应该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美,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本文认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体现在生态文明方面,更应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美丽中国”的建设,最终实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生态的“美丽”,还包括人文的“美丽”。换句话说,生态文明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美丽中国”背景下农村文化内涵与功能

(一)农村文化的内涵

与城市文化相对应,农村文化指在一定社会与经济背景下,经历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践、积累与创新过程中形成的,适合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认知方式、行为习惯、道德伦理、社会准则及价值观念的总和。农村文化是以农村或农民为载体的文化,反映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精神状态、代表农村社会的文化开明程度,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既有自己的优点,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优点主要体现在,农村文化体现历史继承与发展性,适合时代与新文化要求;农村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丰富多彩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由于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造就了农村及农民的相对封闭性,使得农村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或者说区域性;与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还带有明显的滞后性。

(二)农村文化的功能

农村文化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引导功能。农村文化倡导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农民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既定的农村文化环境中,农民会接受农村社会的价值体系,并按照该价值观参与日常的生产与生活;第二,约束功能。农村文化提倡的是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得农民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形成特定模式,进而促使农民群众自觉服从该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以此约束自身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第三,激励功能。农村文化注重农民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积极性与主观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释放。

三、“美丽中国”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与传播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根据农民群众的特点与农村的季节性特点,对农村民间艺人、能人、文化热心人展开培训,鼓励、辅导、带动其参与文化活动,进而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形成活跃的农村文化氛围。农村文化建设应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与建设,秉持公益性、均等性与便利性原则,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

(二)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农村文化建设要引导农民把握自身与自然间的辩证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机制。农村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换句话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农村生态文化可以改善农民群众的文化环境,提高其的生活质量,确保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农村生态文化可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把生态文化植入农民心中,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农民与生态环境、农民与自然资源的关系。首先,把可持续发展意识渗透到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意识中,促进农村文化生态发展;其次,给农民传授科学种田的思想与方法,依靠科学技术减少土地消耗,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第三,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培养生态文化素质,树立节约意识,降低能耗,促进农村健康文明建设。

(三)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第一,宣传法制教育,培育农民法律观念与民主法制意识。首先,基层领导干部起带头作用,做到懂法、守法,定期组织农民学习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第二,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管理的积极性,制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制度,保障农民民利;第三,加强农村综合管制。深入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增强其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并规范农村法律服务市场;第四,建立农村法制约束机制。健全组织管理保障体系,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四)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培养新型农民

1.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与培训。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精干优良的文化队伍,需要专门文化人才,因此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的教育与培训,增加其知识含量与专业素养。通过组织文化汇演、比赛等活动,选拔与培养农村文化人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2.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教育。农村教育是塑造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1)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青少年是农村事业的主力军,其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第一,要积极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第二,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意识,实施科技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农民科技运用的能力。

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开发特色教材,补充农民急需了解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新型农民。其次,适当增加文化基础知识,如法律法规、健康知识与环保知识等,塑造农民科学的价值观与文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教育治理;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一、班级文化的特征

班级文化能够团结和激励学生,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班级学生共同进步。班级文化有着自己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独特性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的文化,不同的班级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形成班级的价值观,班级之间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因此,班级文化具有独特性的特征。

(二)不可互换性

班级文化应该是被班级学生都认同的文化,但是甲班级的文化不一定也能被乙班级认同,也不适用于乙班级,班级文化具有不可互换性。

(三)难模仿性

一个班级的环境、配备的设施等物质层面的东西都是可以模仿的,但是班级文化却不能被模仿。班级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是班级发展的原动力,是由班集体的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难模仿性。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营造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

教师要从教室的布置抓起,营造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室里的每一样布置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学校的各种活动都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契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加。

1.“美化”墙壁

教室的墙上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进行墙壁“美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装饰,可以悬挂名人名言,也可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还可以张贴班级内的评比光荣榜,提高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参与度,营造氛围。

2.“美化”课桌

可以在学生的课桌角落设计座右铭卡片,学生可以写上自己的座右铭或者自己的目标,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前进。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班队活动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意义重大,其作用远胜过教师对学生按照书本进行空洞说教。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

(二)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一个班级必须制定班级制度才能更好地发展,制度的设立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的保障。教师要本着平等、民主的原则与学生共同商议制定班规,使学生能够认同制定的制度。

1.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让学生在规范中成长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很多事情和道理都没有明确的认识,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规矩的道理。例如,学生一起做游戏的时候,游戏是有规则的;在街上走路的时候,我们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在学校里学习,学生就要有规范意识,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好的习惯。只有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学生才能在规范中成长。

2.建立切实可行的班规

班规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班集体内学生都必须要遵守的制度,包括在班级内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班规制定的过程和最终确定都是学生亲自参与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心理上对班规认同,能够更好地遵守班规。教师要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进而可以约束学生按照班规的要求学习、生活。

3.建立有效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要做好教师的帮手,按照分工做好班级内的各项工作,同时学生可以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民主测评,形成学生和班干部之间互相监督的C制,促进学生共同进步。要安排班干部分组进行值日,对班级内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总结,从班级内部选树先进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班干部在班级内的工作中要做好带头作用,促进学生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班规规范学生,但是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为班级营造一个人人遵守规则的文化氛围。

4.充分利用班会,建立沟通渠道

班会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开班会了解学生的思想,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班会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也是一种教育途径和教育资源。教师要丰富班会的形式,班会能够凝聚班级的向心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治理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学生应该摆在主体的位置,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充实学习生活,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仅仅是配合教师,得不到锻炼的方式,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团结同学,共同进步。

总之,教育治理背景下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而班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环境,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培养、素质锻炼。建设一个特殊班级文化对学生发展影响深远,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对班级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通过“美化”墙壁、“美化课桌“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班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强化班级制度的建立,建立切实可行的班规,树立学生的规范意识,促进班级形成良好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瑞君,赵冰.解析组织的共同愿景[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董军胜.优化班级管理 创设开放学习环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2).

[3]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

篇(3)

概念的厘清:现代学校制度与学生文化的界定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一般来讲,构建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对政府和学校之间的职责和权力进行合理地划分;二是处理好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主要是指学校的治理情况;三是调整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建立健全家庭、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不断增强学校服务家庭、社区,家庭、社区反馈、监督学校的功能。

而对于学生文化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定论,这是由“文化”本身界定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所致。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学生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亚文化也被称为“支流文化”“次级文化”等。因此,许多学者从亚文化的角度对学生文化进行界定。但是,如果我们结合人类社会这个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从教育学的角度考虑,我们会发现学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极其丰富的。因此,结合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对于文化的定义,笔者认为,学生文化是学生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由一定的价值观念引导下所产生的物质、精神和行为的总和。它主要包含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与非语言交流等。

类型的划分:学生文化的类型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波拉德把中学女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好孩子型”,第二类是“玩笑者型”,第三类是“坏孩子型”。这三类学生都有自我概念,并得到同类其他同学的认同和支持。“好孩子型”学生认为自己善良、安分守己、待人友好;“玩笑者型”学生认为自己聪明、有趣、明智、受人尊敬;“坏孩子型”学生认为自己坚强、粗野。学生们在教室里发生的相互作用维持了这些自我概念。“好孩子型”学生往往尊奉正规的化,“玩笑者型”学生运用其技巧和灵活性把两个体系结合在一起;“坏孩子型”学生则依据同辈人的文化体系。

日本学者武内清对日本的小学和中学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考察,他把日本中学学生的文化分为四种类型:①学习型学生文化,把目前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联系起来,与朋友在一起常以学习和考试为话题等;②娱乐型学生文化,重视与朋友和同学的交往,重视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尽量享受学校生活的快乐等;③偏离型学生文化,不愿意学习,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压抑,期望早日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等;④孤立型学生文化,不适应学校的人际关系,缺少朋友,感受不到学校生活的乐趣等。

此外,克拉克将美国中学生文化分为玩乐型、学术型和违规型三种。学者苏加曼将英国中学生文化分为源于中产阶级化和源于劳动阶级文化两个类型。哈格里夫斯和帕特里奇认为,学生文化因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结构中所处地位而不同,在能力高班的学生多半形成亲学校文化,而在能力低班的学生则多形成反学校文化。这种亲学校文化通常指那些学业好的好学生所具有的文化类型,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师生关系良好,学生一心一意地支持着学校的立场;而那些反学校文化的学生的共同特征,是抛弃学校文化中的根本价值观,以别的价值观与之对抗,他们表现出反抗学校的态度。

在笔者看来,学生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消极的学生文化类型,如波拉德提到的“坏孩子型”,武内清认为的“偏离型”“孤立型”,哈格里夫斯认为的“反学校文化”等,这些学生文化是与学校所倡导的正面的、积极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相悖的;二是积极的学生文化类型,如“好孩子型”“学习型”“娱乐型”“亲学校文化”等,这些学生文化是与学校倡导的主流文化相吻合的文化类型。通过对学生文化类型的研究表明,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性特征、年龄层次、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学校的内部教育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学生文化建设的途径

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内涵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学校的内部治理问题。而在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中,学生工作是非常重要而又必要的一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就是说,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让教育内容在学生心中内化,才是有效的教育。学生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思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动,使学生可以自己思考,做出分析、判断,从而产生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品德、规范和能力。学生文化的建设可以说是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在此我们主要从学生群体组织形式的角度,探讨一下班级文化和社团文化;从学生行为的角度,对行为规范教育进行一下探索。

1.创建班级文化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的。班级文化的好坏,不仅对学生文化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也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意识的培养过程,是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班级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创建的,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班级状况,明确文化特色

根据学生自身年龄、性别结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不同等特点,确立好班级文化的特色。文化特色的确立一定是师生共同认可的,并体现着本班级的文化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内涵等。

(2)确立班级目标,形成集体价值取向

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是班集体共同努力和前进的方向。制定目标时,要注意以文化为核心,同时分层次、递进式,由浅及深地进行规划。目标的确立,有助于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促进班级文化的健康成长。

(3)开展多种活动,外显理念内涵

班级文化特有理念的渗透,是以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载体来实现的。只有通过班级成员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凸显特定的文化价值与意蕴,才能有利于班级成员在思想认识、行为规范、情感价值上逐渐趋同,形成稳定的、主流的班级文化。这种班级文化理念的物质外显形式可以表现为教室的布置,班标、班徽的设计,班歌的创设等。

(4)建立评价机制,完善班级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阶段性的。在完成某一阶段的目标后,师生应及时进行客观评价,这有利于班级文化健康、有序、深入的发展。在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活动,可以深化班级文化的建设。

我们在上海市闵行区区域文化课题调研的时候,发现有的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搞得很有特色,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念与做法。在这所学校里,每个班级有自己的班歌、口号、班标、颁奖歌、制度等。例如,学校有“萤火虫班”“百草园班”“星光班”“青蛙班”等等,每个班级由老师和同学们自己命名,再围绕此命名展开活动。以青蛙班为例,班级评选出“口才蛙”“爱心蛙”等,还组织青蛙信箱、青蛙讲坛,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星星点灯坊”促进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制作奖状作为奖品。还有“小小青蛙看世界”,让学生们关注新闻和时事。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而且使班级文化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快乐地成长。

2.建设社团文化

由于社团活动与年龄层次联系比较紧密,因此目前国内关于学生社团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高校社团的研究,而对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生社团文化研究相对匮乏。实际上,学生社团建设是中小学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社团是学生参与面最广、最有号召力、富有活力、组织灵活又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活动方式。社团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补充和调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潜在的作用。良好的学生社团体系,不仅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因此,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及至整个学校教育发展的各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的学生社团类型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的各种兴趣小组,如英语兴趣小组、科技兴趣小组等;另一类是同青少年学生的业余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社团组织,如诗社、文学社、美术社等。

学生社团文化主要是体现在其活动中,学校文化也是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展开它本身的具体内容。那么,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艺活动。如学校的乐队、诗社、文学社、戏剧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等文艺社团,他们开展的主要活动是文艺活动,如赛诗会、文艺汇演、书法作品展览、歌舞欣赏讲座等,它对开展学校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体育活动。学校的田径队、武术协会、棋类协会、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等体育社团,开展的主要活动是体育、健身活动,如武术比赛、象棋比赛、健美表演等。

(3)竞赛活动。无论是体育、文艺社团,还是科研社团,他们都开展一定的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来提高社团的凝聚力,扩大社团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个社团的活动。

(4)公益活动。通过公益活动,如为民服务、打扫公共卫生、去敬老院服务等,使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和习惯,有助于培养其应具备的良好品质。

(5)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考察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社会责任感。

简言之,在学校社团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文化的积极作用,进行正确引导和管理,避免和消除其不利的影响。对于社团文化的管理,关键在于要把握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一定要和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相结合。

进行行规教育

行为规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支柱。行为规范水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又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及国家的兴衰。学校在进行行规教育时,要注意结合学校文化的现状进行展开:

(1)立足学校文化,分解行规目标。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行为规范,使学生熟知此规范从而产生执行行规的愿望和要求,然后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行规详细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

(2)学校文化理念引领,变被动为主动。在进行行规教育时,注意与学校的文化相融合,引导学生从最初的单纯的遵守行为规范上升到形成一种以学校文化理念为指导的自觉行为。

(3)行规教育与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相结合。班级建设、社团建设是行规教育的载体,因此我们建议在学校进行行规教育时,要与班级文化和社团文化的建设密切结合。例如,可以进行学校行为示范班的评比,有利于促进学生文化的健康发展。

(4)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校文化活动,促使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等,最好结合一定的文化主题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趣的行为规范训练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规。

(5)依靠各方面力量,使学生行为社会化。学校可以与家长、社区加强联系,共同培养、打造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建设学生文化需要关注的几个关系

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是通过制度的创新,理顺学校内外部的关系,促进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其最终的指向还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文化的发展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校文化的其他领域。因此,学生文化的建设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次级文化,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质说,学生文化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学校主流文化的形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充实学校文化的内涵,调节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反之,学校文化的定位与形成对学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可以指明学生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2.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体。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之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建设学生文化是淡化两者冲突,加强其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后顾之忧,更加有利于教师完成教育职责,促进教师文化的健康发展。而教师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文化发展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3.学生文化内部的关系

学生文化内部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如前文我们提到积极的学校文化与消极的学校文化。这些亚文化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处理这几种亚文化关系时,最重要的是确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引导积极学生文化的发展,同时注意学生对于学生文化的反应和内化过程

4.学生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关系

学校与社区、家长的互动联系、影响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学校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作为学校文化中次级文化的学生文化,与社区文化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反映。良好的学生文化对社区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社区文化又是学生文化成长与发展的基石。

篇(4)

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中西合璧的式样。在山西除了赵树理旧居、孔祥熙故居、阎锡山故居、山西大学堂等众人所熟知的民国建筑之外,还有许多散落在各个城市社区角落的民国建筑不为人所知,从这些建筑的形态来看并不逊于已被旅游开发的民国建筑。

这些建筑结合了砖雕、石刻、木雕、屏、窑窗等元素,在材料上具有质朴的特性,在构筑方式上有细腻的尺度、精巧的结构、精美的雕饰。古朴和历史感在建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建筑虽不属于文物,但整体上具有比较完整而浓郁的传统风貌,由于其独特的视觉艺术魅力被一代代的保存下来,也奠定了社区环境特有的话语基调。

一、语境优势

散落在城市角落里的民国建筑,在社区居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活回忆。在当今社区文化创新建设的背景下,这些“边缘化”的民国建筑对传承和延续街区的历史文脉、当下社区居民的情感“回归”、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恢复城市街区传统文化、改善城市街区的环境,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由于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有的建筑濒临坍塌,实为可惜。

“浑源会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精营西边街,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周边以住宅区为主,配套设施完善,居民多中老年人,街区历史文化氛围浓郁。“浑源会馆”内有食堂、宿舍、议事堂等……坐东朝西,布局合理。外观呈现出西式建筑的理性与逻辑性。强调形式美法则同时,运用古朴砖木结构,结合精美的砖雕装饰,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山西传统式样建筑的新的审美体验。会馆入口立面装饰性与观赏性较强,四根立柱具有塔斯干柱式的特点,水平线脚将立面均衡划分,几何图形与植物纹样在砖面上体现的均衡协调。从“浑源会馆”的历史来看,不是商业性质的会馆,而是具有慈善性质的活动场所。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建筑质量高、体量大、可利用空间广,具有公共服务的空间属性。

二、语境与设计原则

在现代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怎样发挥民国建筑的物质属性,使民国建筑既具有精神意蕴,同时又能合理利用,是此次设计的主要着眼点。“浑源会”――是在原名称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而得来的。希冀表达新建筑与旧建筑的交融渗透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老建筑的局部修缮、配备齐全的符合消防要求的水电等设施,使其符合街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要求;设计开放式的庭院与街道相融合,建筑与庭院相融合的模式,体现自然的意境;在开阔的社区广场为社区居民提供举办戏曲演出、电影、联欢会或传统节目表演活动的区域。使之成为社区居民娱乐、健身、邻里交往的场所,成为文化艺术语境的载体。在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 1.空间渗透的原则。在设计中,通过庭院与建筑的渗透、融合达到空间沟通与交流的作用。

2.新与旧和谐共生的原则。对原建筑的六边形议事堂进行局部修复,尽量保留岁月留在建筑上的痕迹,采用现代材料更换已经破败的门,形成新与旧的和谐共生。 3.功能适用原则。在使用功能上开辟民俗陈列馆、展示馆,满足社区文化需求。

三、语境再析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活动需要,开辟社区课堂。

根据走访分析后将建筑的一部分辟为书屋,南北厢房的功能设置为社区课堂。在此开展电脑、书法培训或举办摄影文化、健康知识讲座,让兴趣、爱好成为驱动因素,使社区居民找到归属感。在民国建筑特定语境下,通过社区活动建立邻里交往,丰富业余生活,充分调动居民活动自主性,发挥公益性特点,逐步走向社区居民自治的模式。

六边形是原建筑的基本构成元素,成为“浑源会”庭院设计的主要元素。既传承了浑源会馆院体空间,同时又体现了语境的时代维度。空间通过“围合”与“渗透”来营造虚实关系,同时在室内空间中融入“自然”元素。通过开放式的入口设计将庭院与街道融为一体,具有开放包容的空间语境。社区街道与庭院空间的连续性和开放性使得“浑源会”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使社区居民更自觉的参与各种公共活动,最大限度的激发社区环境活力。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精神需要,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为公共空间性质的“浑源会”,庭院亦是社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室内空间的延伸!用庭院空间将新生建筑与居民居住建筑自然融合在一起。空间划分上分为 :教育空间、阅读空间、休闲活动广场三个部分 ,其比例依次为 1:2:1的关系;建筑与绿化的比例约为 1:2.5。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浑源会馆的偏院设置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偏院建筑进行最大化的恢复原貌的改造,并提取建筑六边形的平面形态,通过提炼――分解――重构的方式,进行阅读空间的设计。新建筑是对原有建筑元素进行传承和再创造,使两者有共同的环境语言基调。通过庭院将建筑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由于与街道空间的开放性和连续性,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民国建筑的场所精神。

结语

如今,无论是新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对乡村旧宅改造设计,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正在悄然兴起。历史建筑通过再利用重新回归,但是有关法规对于保护和利用的方式却是两个矛盾体。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历史建筑的生存方式――对于遗落在城市角落的民国建筑,如果让其自然消亡不如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其再利用从而发挥它有效的价值。

社区居民参与在民国建筑的再利用中,有利于保持公共集体认同感,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并且赋予建筑一定的情感内涵,这是民国建筑保护的最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微博;微信;网络平台;校园网络文化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交工具迅速的涌现,诸如微信、微博等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尤其是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课堂之外,随处可见拿着手机上网的学生,移动互联网络已经占领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除了必要的网络使用,学生们通过移动终端使用较为频繁的就是通过社交工具浏览朋友圈,在朋友圈留言和互动,以及通过这些平台来获取各种资讯。如何依托移动互联网络、利用这些平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需要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新的思考和实践。

一、搭建新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展现校园文化

当今社会,网络科技日新月异,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处于爆炸式的发展阶段,文化信息的传播呈现出信息量大、渠道多、传播迅速及扩散快等特点,要想在信息传播更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弘扬主流文化,就必须依靠先进的文化传播工具和设施。

目前,各类信息传播工具,诸如飞信、微博、微信、贴吧、QQ群等已深入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应加大力度建设顺畅高校的校园网络硬件设施。此外还要迅速的搭建一个成熟的、完善的校园文化传播平台。弘扬主流价值观,宣传校风、学风,使师生可以在相关的平台上各抒己见,畅通的进行思想的交流。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一)弘扬主流文化

新媒体平台所展示的网络文化包含了多种多样的精神文化。作为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信息源的注意媒介,新媒体平台在制造和传播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应剔除精神垃圾。加强主流文化的宣传,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新媒体平台的首要任务。学校的办学理念、思想信念、校风校训、优良的传统习惯等精神财富是高校的灵魂,也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网络制度文化

网络制度文化的建设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建立必然需要新的制度文化。校园网络制度文化的建立是新媒体平台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

我们清楚的看到,网络平台在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其中存在着的大量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络成瘾等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师生中开展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十分必要,促进师生自觉树立网络安全和道德意思,理解相关法规,提高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和加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创建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老师对学生还应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相关的网络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上网的意识,更好的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三)校园网络文化要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社会性和区域性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和社培养一线技术人才,学生的培养具有明确的和定向,学习的古城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然具有浓厚的职业性。二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要面向社会、服务企业,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要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三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往往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和行业特点。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来自于院校所带地或者周边地区。学生毕业后也主要在这些区域就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

高职院校职业性、社会性和区域性,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区别于高校的突出的特点。我们要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先进的社会文化理念,吸取职业文化中的精华用以丰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突出高职校园文化中的“职”的特点,增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支粉笔和三尺讲台,高职院校需要在传统教师培养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一支能够在新环境下熟悉网络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能够完成基本的传统教学,也能够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开展具有科技含量的新的教学。不仅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教学也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育人,随时跟进学生的网络动态,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对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疑惑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开解。

(二)是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络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舆情研究和分析平台、教育服务平台、传播平台。舆情研究和分析平台方面,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师生对于网络的关注点,对数据进行分析,将舆论引向正确的主流方向,减少不良信息对师生的影响。教育服务平台方面,学校需要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给学生提供便利的教学服务,同时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建立学习窗口,在网络上实现师生共享教学资源,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兴趣。传播平台方面,学校要开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及时的对这些活动的进展进行网络更新,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素质教育,。

(三)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参与度。 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当一种新的网络社交模式出现,就会以飞快的速度在学生中传播开来,因此通过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网络平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校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吸引这些学生参与到校园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这就提高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校园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需承认,网络已深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变的日益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好控制好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网络科技,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文化的宣传教育,摈弃和剔除网络信息中的糟粕,加强对大学生的媒素养教育,为大学校园的网络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钱静珠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 03)

[2]王庆文,刘理,戴革萍 信息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计算机时代,2002( 06)

[3]居再宏 网络发展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2002( 06)

[4]王珩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1(7).

篇(6)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提炼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躯体灵魂和脊梁支柱,所以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业精神也一定要反映当下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要求。首先,企业精神要反映出企业的基本宗旨,以“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为理念,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对于企业员工来讲,他们的思想反映着他们的动向,他们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们的理想与抱负。而企业面对如今企业体制改革的形势和要求,一定要大力强化提高企业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一定要反复推敲、总结归纳,结合企业员工的特长、爱好及理想与抱负,再结合企业的基本宗旨、发展方向、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

(二)树立良好的企业管理风格

企业管理风格是基于企业精神之上的,对于企业的发展策略、发展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管理风格包括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等多方面。企业管理风格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管理风格,它并非是一两天就形成的,也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形成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动全体员工,共同分析企业的当下形势和需要,共同讨论并制定出基本内容,树立企业独有的企业管理风格,然后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之“深入民心”

(三)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因为只有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才会获取新老客户的认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拓宽企业的客源,占据市场,巩固自己的实力。领导形象、职工形象、服务形象、企业的外观形象和整体形象,都是企业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企业的服务质量、生产技术、销售能力、领导和职工素质等多方面也和良好的企业形象密切相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正好可以使得企业的服务质量、生产技术、销售能力以及领导和职工的素质等的提高得以实现,所以打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增强企业职工的主体意识

企业职工的主体意识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企业里,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公,职工的主人公意识对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能动作用有着强大动力,会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让企业职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尽可能做到“主人”该做的,以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激励企业职工不断积极进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努力创新的思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另外,企业文化的建设还能从某种程度上对职工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让他们明白他们的职责、铭记企业的奋斗目标、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给社会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

(二)拓宽企业的客源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分支,和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联系,所以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和其他行业多打交道,与其他行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与其他行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是在给企业铺路,只有为企业铺好路,才能让企业发展1路上走得顺顺利利,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在与其他行业的联系交往中,要以企业自身的专业技术、服务质量及人员素质获取别人的认可,在别人心中树立起优秀的形象,以拓宽自己的客源,让他们产生对企业有益的行为,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有效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得企业文化更加优秀,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发展,让职工们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也能够很好地激发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家在同样的问题上获得共识,让企业所有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企业强力发展。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使职工的道德行为更加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而且可以使企业职工从一个统一标准去衡量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健康地发展。

(四)激励作用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会有一种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可以让企业职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得到领导的赞赏,得到其他职工的肯定,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职工继续为企业艰苦奋斗、努力创新、无私奉献。首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可以让企业职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让企业职工感受自己被尊重、被肯定、被欣赏,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提高他们的工作激情,令他们的精神更加振奋,朝气更加蓬勃,以优良作风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其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个人修养等,让企业职工的价值理念趋于集体化、企业化,也就是把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重甚至高于个人利益,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把企业职工的被动角色转化成主动角色,将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以有效地激励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

(五)规范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使得企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虽然相对于企业的规章制度来讲,企业文化是一种软性的规范,但是这种软性的规范可以使大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使企业所有职工的思想几乎统一化,信念一致化。这种规范作用是对企业职工的一种软性约束,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职工不断提升自我素养、调控自我心理、协调自我能力等。比起那些白纸黑字的硬性规定,企业文化的规范没有了之前的被强迫感,消减了他们的不满与怨愤,更能让职工欣然接受。另外,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使得规范企业职工的行为准则更加容易和有效,也使得企业员工之间的相处更加温暖和谐,促进大家真正的“同坐一条船”上。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

笔者在上面简单地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作用,是为了更清楚地阐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因为在了解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深层次意义之前,就要先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次意义。

(一)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否能够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地,是否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竞争力的高低就是关键之所在,因为只有企业的竞争力强,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否则就只能被淘汰。所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市场所淘汰,企业就要想方设法、努力创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够更好地打造企业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在广大客户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拓宽自己的客源,占据更大的市场。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延绵不断的财富,是目前企业立足于市场的重要“武器”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的重要“法宝”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之所在,也是企业向外界展示自我的重要窗口,是企业财富的源泉。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打造属于企业的优质品牌、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广纳贤才、拓宽客源、吸引客户等,它们是企业获取广大客户认可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几乎饱和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比什么?以什么来作为获胜的条件?就是比他们的企业文化,哪家企业的企业文化更优秀,那他就是激烈竞争中的获胜者。

(二)促进企业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也是一种必然需要,而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企业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独霸一方,取决于是否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美梦成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占据了主体地位,加上现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必须的。首先,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以前企业主要以物质资源作为竞争优势,以投资更多的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为主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来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途径。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那种短缺的经济早已远去,市场几乎趋于饱和状态,所以现在的消费者们不仅仅是要求物质的满足,在物质能够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大程度上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要。其次,在当前现代化的形势下,企业必须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所以,企业一定要做好企业文化的建设,多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上下工夫,加注更多的产品内涵,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赢取消费者的认可,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38

1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日益发达、思想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变革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部分高校尚未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合力,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高校全体教职员工一起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这一漫长而又艰巨的工程。高校的学生、教师、领导干部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等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现实中我们部分高校的团委和学生管理部门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附属部门,从而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能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层次上,并没有在高校整体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大背景下来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的高校把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校园娱乐文化的发展,忽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这实质上就是没有全面、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

1.2 没有全面发挥学生及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挖掘学生深层次的潜力,很多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十分贫乏,对学生缺乏深层次的影响和教育,很多学生对此类活动丧失了热情,逐渐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将师生的参与热情全面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师生自身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涉及人员众多、涵盖内容广泛,我们要努力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建立一支高效全员化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队伍。努力改变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组织队伍涣散、专业性不强、配备人员不齐以及参与人员水平不高等问题。

1.3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滞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缺乏新意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同时网络的影响对于高校也说也越来越深入,网络的出现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从事这方面的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新机会。然而,网络文化又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宣传和管理的力度不够,很多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许多大学生因此荒废了学业,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都是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滞后不可分割的。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新意、缺乏特色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开展的活动也是人云亦云、没有个性。校园文化建设趋同的问题在很多高校越来越突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新颖已经成为非常突出的制约因素,看到别的高校有的活动搞得很盛行立马就效仿而行之;看到哪家社团开展得很有气势,立马就全盘照搬也不加以吸收。如此下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无法发挥出他的育人功能,改进迫在眉睫。

1.4 部分高校因多元文化冲击,理想信念的教育被弱化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格局、政治及经济发展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在文化方面,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还有当前已经严重影响社会进步的信仰危机和道德缺失,日益严重地侵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从社会文化的总体布局来看,作为社会一个单元的高校,他的发展不能独立来进行,不能游离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因此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加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性和挑战性。与此同时,弘扬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在社会、高校及学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断弱化。当前校园里面存在着艰苦奋斗被淡化、理想信念模糊、团结协作较差、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严重问题。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2.1 全面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全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作为学校的领导层应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到高校所有员工的内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作为高校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是必要的,在高校的长远发展计划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一个校园文化建设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当前,我们可以按照“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在课堂以及学生日常起居的场所实施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认识社会现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应加强自身优势作用的有效发挥,不能一味的依靠开展活动来维持,而应设法创新创意更好的精神食粮,促使校园文化的积极发展。

2.2 重视教育主体德育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