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38: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节水农业发展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水资源;干旱;农田节水;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205-01
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隶属锦州市,东与北镇,北与阜新,西与北票,南与锦州相毗邻,地处温带,属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528.3 mm,降水在区域分布不均、月与月之间差异很大,7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6-8月。每年在不同的地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威胁,春旱的发生频率约在90%,中旱的发生频率约在60%,大旱发生频率在30%左右。因此,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受到干旱和缺水的双重威胁,深入广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已成为义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义县水资源现状分析
1.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多年来,义县平均降雨量为528.3 mm,春季多为干旱少雨,6~8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0%,春旱的发生频率约在90%,中旱的发生频率约在60%,大旱发生频率在30%左右。经常出现春旱、夏旱或秋旱,有的的年份甚至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我县农业主要靠雨养,降雨不均,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1.2水资源总量时空分配变化大
义县年降水总量131 100万m3,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2 200万m3,年水资源总量27 404万m3,其中地表水11 220万m3,地下水16 204万m3。水量分布东部、西部山区少,均为岩溶裂隙水,是义县的贫水区。中部丘陵平原区为义县丰水区,水资源总量17 178万m3,其中地下水13 369万m3,可利用水量8 289万m3,地下水位较高,是义县的宜井区;东部山区水资源总量3 368万m3,其中地下水884万m3,可利用水量530万m3;西部山区水资源总量6 358万m3,其中地下水1 951万m3,可利用水量1 171万m3。东、西部山区为贫水区,中部为丰水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00 m3,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8,远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1 000 m3的贫水线。
1.3农田灌溉条件差
义县有中型水库2个,小型水库11座,总容量15 856万m3,全县机电井1 762眼,铁管井8 400眼,目前全县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中,农业灌溉用水9 500 m3,全县共有水源工程25 575处,全县可灌溉面积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48.9%,低于全国平均数7.3个百分点,农田灌溉条件明显低于全国灌溉水平。而且东、西部山区地形起伏,耕地分布零散,水利灌溉难度更大。
2农田节水采取的技术措施
2.1节水灌溉技术
推广小畦灌溉、细流沟灌,淘汰无畦漫灌。在全县6.9万亩棚菜区实施膜下滴管技术,水分利用率达80%-90%,水分利用效率达0.9 kg/m3-1.2 kg/m3。亩节水60%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40个百分点。2010年我县4月1日至5月10日无雨,全县春旱严重,70%的耕地只能靠坐水种来完成播种工作,我们在全县大力推广了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此项技术的解决春旱播不下种、出不了苗的高效节水新技术。
2.2集雨蓄水补罐技术
在旱平地和缓坡地建集雨坑,沟垄种植等农田集水措施强化农田降水入渗和空间在分配,创造农田水分局部优化条件,同时配套相应的灌溉措施,提高农田抗旱能力和经济效益。
2.3增施有机肥,营造土壤水库技术
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等蓄水保肥耕作技术,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供水能力,营造土壤水库,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降低灌溉的用水量。此项目技术是以增施有机肥营造土壤水库技术为核心,配套使用坐水种和抗旱品种相结合的一项技术。该项技术措施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地力,促进作物根系下扎,提高根系吸水能力,较好地利土壤深层水分,以肥调水,增强抗旱,促进了土壤胶体和团粒结构的形成,促进土壤自身保水能力,为充分发挥旱地土壤的效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土壤有机质本身就是很好的保水剂,它可以吸取和保住高于自身重量5~10倍的土壤水,从而加大了土壤中的水的蓄存量,即建造了隐型土壤水库。
2.4抗旱保水剂拌种应用技术
以施用土壤保水剂技术为核心,配套使用坐水种和抗旱品种相集成的一项技术。主要是应用“博亚”、“旱地龙”等抗旱保水剂拌种,抗旱剂可以仰制作物蒸腾,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能有效地提高作物的出苗率、成活率、到达苗齐、苗壮,进而提高作物产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
3农田节水发展对策
1)采取分区划片,突出重点。我县东、西两大山脉为贫水区,多为坡耕地,因此抢墒播种,并配套相应的农田节水措施,例如选择玉米抗旱品种丹科2109等,同时选择抗旱保水剂播种技术,增施有机肥等,形成蓄、保、集、节、用一体化农田节水格局。
2)节约增效,促进农田节水工作的持续发展。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失。
3)坚持科技引领,不断提高农田节水综合能力。以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管理等节水措施联合应用,形成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
4)科学使用抗旱保水剂,提高水分利用率。采取地膜覆盖技术达到保墒增温,同时培肥土壤,以肥调水。
4技术创新及发展前景
该项目针对辽西北玉米产区干旱缺水的实际问题,在土壤墒情监测、旱情预报基础上,因地制宜,优化组合,将增施有机肥、土壤保水剂、机械化坐水播种等多项技术集成创新,形成了一整套蓄、保、补水抗旱增墒技术体系。
辽西北地区缺水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适应于全省各个地区的旱作农业生产,并为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和正确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祥实可靠的数据,达到节约水资源,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保证旱地作物高产、优质和农民增收的目的。创建新技术模式,深化发展,更加显示出它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金凤,等.辽宁农田节水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A].辽宁土壤肥料科技创新与实践论文集[C].2007.
[2]苏雅萍.辽宁义县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与生活,2011,12.
[3]孙宝凯,等.义县耕地地力评价[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我国排灌机械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和研究,目前我国排灌机械产品品种比较齐全,形成了农用水泵、管道灌溉、喷灌、微灌等几大类排灌机械设备。在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较强的科研队伍和科研设施,实力雄厚的制造体系已基本形成[1]。依托国家“863”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我国排灌机械研究项目在喷微灌系统及新型管材管件与量配水关键设备及产品方面开发出了高效低耗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智能化大型自走式喷灌机组、纳米增强改性微灌带、小直径微灌管(带)等一批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节水产品与设备,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也由30%提高到了50%,基本上满足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需要。
2排灌机械的发展前景
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再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用水大国,而水资源分布的空间及时段又极不均衡,所以农业生产并不稳定。在水资源本就紧缺的情况下,农业用水还普遍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用水过度浪费、使用方式粗放等问题,大大加重了我国农业用水的负担。因此,节水排灌机械的研究与制造非常必要且紧迫。2007年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走资源节约型道路是我国必然的战略选择,因此加大对现有排灌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排灌机械领域的应用,逐步建立起设施完善、配套齐全、功能先进、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排灌体系是我国农业生产对排灌机械研究与生产提出的新要求,也预示着未来排灌机械将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3排灌机械的发展需求
3.1以低压、节能、高效为目的
提高排灌机械的使用效率,降低能量消耗一直是排灌机械研究的重点课题,而应用低压排灌设备是降低能耗、减少设备运行费用的一个有效途径,降低排灌设备的承压等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原材料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设备制造成本、节约能源的目的。排灌设备研发过程中,其制造工艺的先进性、零部件的材质、配套设备的调节甚至原材料的选型等等都会对节能型排灌设备的质量和最终使用寿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全方位考虑各种因素带来的干扰,以节能、高效为初衷和目的进行排灌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其次,从技术层面提高排灌产品的使用效率也是减少能源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开发高效低能耗的排灌设备对农业灌溉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意义重大。
3.2以多功能、轻巧型节水灌溉机械为追求
人口压力所带来的农产品需求量与日俱增,加剧了农业水资源的需求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发展节水型高效农业生产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进节水排灌机械的开发和应用是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节水灌溉设备的多功能、多用途开发能有效提高设备综合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符合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需求及特点。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适合微型水源的家庭小型集成微灌设备等轻小型节水灌溉设备机动灵活、便捷耐用、价格低廉,适合我国当前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经营规模,仍是今后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节水灌溉模式[2]。
3.3以提高设备可靠性、配套性为目标
排灌机械所处工作条件比较恶劣,排灌水质含沙量变化大,对设备损害严重,再加之设备制造工艺不规范,选材及耐水压性能及连接密封性能不达标,设备操作人员水平不高,因而排灌机械的使用寿命往往不长,排灌系统运行可靠性大大降低。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我国排灌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了近一半。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国内排灌设备的可靠性及其整机配套、系统配套水平和专用零部件配套能力,把整个排灌机械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从动力设备、提水、输水设备到施水、施肥设备等全盘考虑,进行合理配套,促使排灌设备可靠、稳定、高效率运行,以便取得最佳综合效益。
4结束语
关键词:农业污染;“四道放线”;面源污染
近年来,农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面对的重大威胁就是废水污染。我国相关排水报告显示,自2007年以来,由农业形成的化学品物质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重较大。农业面临的污染中,种植业的化学物质流失量占总流失量的30%左右,农业源的不断污染使得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受到巨大的制约。正因如此,开展农业污染物消减研究对于削减农业污染有极大的意义。而国内外农业学者对农业污染源的治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在水稻节水减污研究中提出了在间歇淹水和薄浅湿晒模式下,铵态氮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1.4%和27.7%。但是已有研究较为单一。因此,“四道防线”的提出对降低农田水利污染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更进一步验证其实用性及结构模式,该文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1“四道防线”系统的运作模式
“四道防线”分为4步,第一道防线是由上游的灌溉水源对田间水肥的综合调控,第二道防线指的是田间草沟的作用,第三道防线是湿地的作用,第四道防线指的是骨干生态沟以及下游灌区和河流的相互作用,4道防线进行科学的协同运行和综合治理,才能发挥其治理水污染的最佳作用[1]。
2“四道防线”节水控污的理论
2.1第一道防线:田间水利的综合调控
我国的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较大,并且利用比例不高,氮肥的利用率普遍未能超过50%,农药使用率只有5%,作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措施,田间的水肥调控通过3种方式进行,减少排入水体农用水量,与传统的灌溉技术相比,浅湿灌同间隙灌与后期污水曾灌溉的用水量都可分别降低8%~19%、13%~25%与30%~50%,在很多情况下最大节水应控制在20%~30%。并且摸、稻田节水的浇溉减少了氮和磷成分的流失,根据统计流失的氮和磷化学成分的负荷减少的幅度达到了20%~40%。不仅减少了化肥随水分流失这一问题,同时从根本上达成了面源污染排放的这一根本目标。
2.2第二道防线:田间沟渠
草沟指的是有机野生植物的地下排水系统。稻田中排出的氮气和磷成分的污染率先进入草地或者沟里,经过植物本身的过滤作用和排放作用,氮、磷等化学成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去除,做到了养分的充分再次利用,减少了水中污染物的存在。草沟对若干种化学物质皆达到了不同程度的清除效果,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达到了51.6%~37.8%。
2.3第三道防线:湿地
其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人发展起来,运用于生态处理上。作为一项新技术,其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去除污物和恢复生态系统,成本并不高,算是相当物美价廉的生态处理系统[2]。其在生态上的广泛运用使得其发展前景无限好。湿地的主要主要是湿地基质、水生植被以及微生物的科学化相互作用而达到去除面源污染物的实际效用。水生植被是湿地的核心,经研究表明,湿地中的植被对化学物质有极高的吸收能力,以常见的氮和磷去除率为例,其去除率竟高达59.1%和62.8%。其余研究发现,湿地对铵态氮的去除率达到了56.76%。在对其他地域的研究发现,湿地在农间排水使湿地的氮成分降低至了35%~52%,磷总比下降27%~35%。因此,湿地在净化方面有极高的效用。
2.4第四道防线:骨干生态沟
这条防线是通过对沟渠的生态改变和性能的强化,利用科学的多重作用对农业面源的化学物质进行净化及处理,达到消除化学物的作用,使得沟渠中的植被起到控制水流的流速和吸收养分的作用,增加水体的净化度。该防线对面源排水中氮气和铵态氮的去除效果良好,某研究地的平均去除达到了54.5%和43.7%。在一组人选样调查中,研究一段350m的排水沟渠在下雨后对氮气和磷的去除效果,事实证明前者的去除率达到了40%~70%,后者的去除率达到了20%~80%,这条防线很明显更加提高了对化学物质的去除效果。
3结语
稻田面源的“四条防线”治理清除系统,不但丰富了对污染物处理的理论内容,并且对水稻节灌溉理论体系的发展有着贡献性作用,其对保护环境及水域有着实质性的帮助和技术性的成效,其具有非常高的实践理论价值,对我国部分南方水稻灌区面源污染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玉文,茆智.节水防污型农田水利系统构建及其效果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37-145.
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2010年上海世博会,惠东县奕达农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奕达康绿宝”牌马铃薯拿到了“通行证”,成为“世博菜”被端上了上海世博会的餐桌,供各国游客品尝。据了解,在世博期间,惠东先后输送6000多吨冬种马铃薯特供上海世博会,通过全国检测中心检测,确定100%无公害,绿色、生态、安全、放心。
“惠东,冬春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适宜冬种马铃薯。”县农业局副局长张爱均介绍说,惠东冬种马铃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平海外贸出口组引进尝试种植,获得成功后面积逐年扩大,种植区域由平海逐步扩大至全县。
近几年来,惠东县委、县政府立足自身优势,瞄准国际市场空档,坚持把发展冬种马铃薯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促进了马铃薯生产的长足发展。“惠东九华农贸有限公司和奕达农贸有限公司是目前较为活跃的两家马铃薯企业。”张爱均告诉记者,全县冬种马铃薯13万亩,其中九华公司就带动了铁涌、稔山种植马铃薯5万多亩。“仅马铃薯一项户均增收1.8万元,人均增收约3000多元。”
冬种马铃薯、甜玉米、甘薯、海水养殖……目前惠东县农业产业化亮点纷呈,山区生态资源型、沿江城郊型、沿海出口创汇型特色农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9%,居全市第一位。惠东有9个镇、16个村获评“惠州市特色农产品种养专业镇村”,总数位居全市前列。
“我们要把惠东打造成珠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采访中,张爱均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基地品牌建设等方面向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打造特色镇专业村,推动规模化发展战略,引导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实施“三三三”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推进“三个万亩”标准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个3千亩”标准化、企业化和科技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三个2千亩”节水、节地、高效与现代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基地的建设,加大产业化发展力度,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目前,我县拥有农业龙头企业66家,其中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以上及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家。”张爱均介绍说,截止2012年9月,全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8家,已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64家。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现在在惠东,靠种植马铃薯、辣椒、甜玉米、甘薯等特色农产品而走上致富路的农民比比皆是,“马铃薯楼”、“甘薯楼”、“甜玉米楼”等在惠东各地拔地而起。
谈到2013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设想,张爱均表示,要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和生产条件,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区域特色,创新发展机制,加大扶贫力度,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县。“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以上。”
鞋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黄埠,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它是广东惠东县海边上的一个小镇,与闻名的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相邻。这里便是惠东鞋业的起点,名副其实的“黄金埠”。这里的潮汕人、客家人、台湾人、香港人、外来务工者和无数的商人见证了这座小镇从农田遍布到无数工厂崛起的巨变。如今,狭长的稔平半岛也因无数的制鞋厂和外来人群而变得热闹非凡。
时间追溯到32年前,惠东籍的港商李炳好先生回乡创业,在黄埠办起了惠东首家手工作坊式的来料加工鞋厂,吸收了60名当地青年就业。由于制鞋投资成本低,市场效益好,这批工人掌握了制鞋技术后先后离厂投资自办鞋厂,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于是,精明的黄埠人纷纷仿效,家庭式鞋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向邻近的吉隆、平山、大岭等镇延伸,从而带动了惠东鞋业形成规模发展。紧邻黄埠的吉隆,成为惠东另外一个制鞋重地。在吉隆,街道两旁的店面鳞次节毗,虽装饰各异、名称有别,但招牌上无一例外都有一个“鞋”字,几乎所有摆卖的都是各种品牌的鞋和各种制鞋材料,在街上走上一遭,“鞋城”、“鞋乡”、“鞋都”之类的名词会一股脑地从你的脑子里冒出来。
“惠东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快,产品丰富,品牌比较多,发展也比较平衡。”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张宠华告诉记者,制鞋业是惠东民营经济的突出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惠东的鞋产品已经“走”向全国。2006年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评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女鞋名城”和“广东省鞋材生产基地”。如今,鞋业已成为惠东县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在惠东科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黄埠、吉隆两镇65%以上鞋产品出口,远销欧洲、俄罗斯、美国、日本、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惠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在资金、用地和政策上给予制鞋业更多的优惠;引导企业抓创新、抓品牌创建和集团组建等;充分利用广交会、上海皮革展、马来西亚国际鞋业展和举办鞋文化节等机会,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从2002年开始,惠东每两年举办一次鞋文化节,这对提高鞋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鞋业的流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前不久,惠东在市区成功举办了第六届鞋文化节,有力提振了企业的信心、促进了企业市场开拓、宣扬了‘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品牌。”据县政府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吴祖瑜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引导下,目前,惠东制鞋业发展到4888多家,年产鞋8亿双,鞋业总产值220亿元,鞋业从业人员26万人,拥有1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1件广东省著名商标、28个惠州市名优产品、36件惠州市知名商标。
采访期间,记者还获悉,惠东6家鞋企抱团创立的“香恋”品牌获评“中国驰名商标”,结束了惠东30年鞋业发展无国家级驰名商标的历史,这无疑也标志着惠东鞋业终真正进入“品牌”时代。
关键词:节水灌溉;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引言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起步随晚,但是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喷灌起步较早,滴灌在之后得以应用。滴灌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滴灌技术的特点是能够保证植物的根系湿润,蒸发水分较少。滴灌成为目前最为节水的灌溉技术,因此滴灌在发展了20年之后,现在已经和喷灌发展持平,并且还在不断进步。同时修建渠道进行地下灌溉,地下灌溉已被公认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节水灌溉技术,因此地下灌溉对渠道防渗的要求非常严格。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地下灌溉将会走的更远。
1、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蒸蒸日上。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以及节约利用。 就农业方面,不断创新灌溉技术,采用节水灌溉的方法,提高水的利用率,加强水资源管理。目前节水灌溉技术我国的应用主要有滴灌、喷灌及渠道灌溉等。
1.1滴灌节水灌溉技术
为更快建设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近几年, 我国在东北地区投资数百亿, 开展“ 节水增粮” 行动,以滴灌技术和喷灌技术为主。滴灌技术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采取向农作物根部灌输适量水分的做法来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 这样可以节约80%以上的水资源,具有较好的节水效果。我国滴灌技术的发展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还未被广泛使用。
1.2喷灌节水灌溉技术
此技术是我国一直在研究并运用的农业灌溉技术之一,有一定的先进性, 能够紧随时代步伐,充分使用自动化和机械化。但是其容易受风的影响,加上这种技术需要的投入比较大,不适合全面发展,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农业灌溉发展中,应根据地势情况,合理选择灌溉技术。
1.3 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灌溉在在农业灌溉用水的输送过程中,大量的水会通过渠道壁和底部渗入到地下,因此造成大量灌溉用水的损失,渠道防渗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渠道防渗技术就是在渠道的底面和侧面通过制作防渗层达到防渗的目的。实际工作中用于防渗层制作的材料主要有水泥、混凝土、实心砌块、沥青混凝土、PE、PVC 等,其中PE、PVC 等材料对于抗渗性要求高的渠道尤其适合,通过使用以上材料将防渗层制作于渠道的内表面,横断面呈 U 形,因此渠道对水流的阻力大大降低,水流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被大大降低,因此提高了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并且使渠道更耐冲刷,防止塌方等情况的发生,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2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缺乏完善的节水灌溉管理
由于国家对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视度提升,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也加强了监管的力度,这就使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有效的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但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很多部分对于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重视度缺乏, 这就导致节水灌溉工程在农业管理中的使用价值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2.2资金短缺,环境破坏严重
虽然现阶段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是发展缓慢, 主要原因在于:资金比较短缺,目前,虽然我国大力支持节水灌溉在实践中的运用,但是作为我国一项农业发展,在策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采用的发展方式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农业的发展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之上,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农业增长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2.3 水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人口资源庞大,但人口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落差比较大,东西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居民聚集,而内陆部分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大,“三农”一直受国家高度关注。我国每年种植生产用水约为3800亿m 3 ,是整个国家总用水量的3/4,水资源的消耗巨大。而这些水只有25%~40%真正得以利用,浪费比较严重,而我国又属于水资源缺乏,国家应增强对节水灌溉的认识,综合利用政策法律法规促进农民充分利用水资源。并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对农民的进行培训,使农民提高节水意识。发展节水灌溉首先在群众中建立起水资源有限的水危机意识,政府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力度,了解节水灌溉带来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使农民由被动接受主动节水,积极地投入到节水灌溉中去。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节水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引导力度,理顺节水法。
3节水灌溉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改进节水灌溉设备
农业节水灌溉是一项长期的不断改进的工程,需要各个地方提高认识,增加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投入。科研部门,尤其是一些农业科研所,通过对新型技术的不断转化,将最新的技术能够投入到实践中去。另外应该改进节水灌溉技术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气候的适应,例如:寒冷防渗、抗冻胀材料的研发以及防渗抗冻技术应用等,有效的提高了渠道的利用率,以及设备对作物的适应程度。在原有的灌溉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节水技术的利用率。或者是采用喷微灌、膜上灌、膜下灌等农田节水技术,使节水技术与生态文明相结合,共同促使经济效益得到体现。
3.3节水灌溉技术的投入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鼓励科研部门,尤其是一些农业科研院所,通过新型技术的不断转化,将最新的技术能够最快的投入到一线。另外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应该能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气候环境,改进设备。
4节水灌溉扎起我国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和农业大国,因此在推广节水灌溉领域时,从技术上将充分发挥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等灌溉渠道,采用节水的灌溉技、科学灌溉,在减轻了农民的灌溉负担的同时,也保护可耕种土壤。而且通过培训,农民的节水意识会不断得以觉醒。因此,节水灌溉未来在我国将会得到充分的运用。同来的节水灌溉技术会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它将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通信技术给农作物进行灌水,将有效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把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会按照农作物不同的用水量来进行灌溉,从而达到高效的节水效果。
结束语
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比较大,因此农业成为我国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目前处于水资源短缺时期,国家更应该大力支持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加快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改进,强化对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从而使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应该加强对农民节水意识的培训,在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实现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引黄灌溉;泥沙淤积;河水处理;节约用水;改变灌溉方式;可持续发展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水资源是不可缺少的,合理使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水资源已成为当代社会生态方面的重要问题,我国黄河下游区域长时间面临缺水困难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实行黄河中下游引黄灌溉,以此来合理运用黄河内的水和沙,促进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节约水资源。
1 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应用分析
1.1 注意沙和水关系处理
合理有效的利用下游堆积的沙来是发展下游区域的工农业生产,主要采取放淤改土、改造低洼盐碱沙荒地的方式处理下游泥沙。通过挖泥清理出来的泥沙不宜长时间堆积在农田中,否则易造成农田沙化,影响耕种,妨碍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也会让周围环境沙化。
引黄灌溉需要大部分黄河水资源,但如果黄河下游河槽不稳,则容易造成下游则容易造成河水内的流沙方向突变,河槽过于宽的话,河水输沙能力也就减弱,这样就妨碍了排沙这一项目的实现,河槽过窄又会造成河水流速太快,无法控制来引流灌溉农田,因此,整治河槽对于引黄灌溉这一项目是极其重要的,河槽稳定了才能更好控制整体河水的情况,实现引黄灌溉的各个重要要素,整治河床可以说是整个引黄灌溉的链接点。
1.2 注重生态保护
引黄灌溉很大的一方面是要减少黄河下游的淤泥堆积,避免盐碱沙荒地越来越扩散。黄河下游的引黄灌溉应该从灌沙口开始进行对泥沙的处理,下游的泥沙堆积太多都是因为大量泥沙进入灌区,积累的越多,处理也就越难,所以在灌区之前能处理部分泥沙对接下来的下游泥沙淤积的问题有所改善。
1.3 水资源合理使用
有很多原因都会造成灌溉过程中黄河水资源的浪费,最主要的几个原因便是:灌区内的供水渠道出现问题,被泥沙阻塞或是渗漏功能出现问题、灌区内的各项输水工程出现问题影响黄河水的引流、引流技术上的不足等这些原因都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引黄灌溉这项工程上要经常检查疏通供水渠道,认真执行每项小工程的步骤及细节。黄河下游灌溉工程开始正式进入轨道,过程中下游灌溉经历了试办、大办、停灌、复灌和稳定持续发展的曲折过程,但随着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工程的快速发展,黄河下游区域的居民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情况都有了实质上的改善及提高。
1.4 灌溉方式创新
若要在农民灌溉方面节约水资源便要向农民们普及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并一定程度上提供农民设备,让农民能享受国家的福利以及减少水资源浪费。为了能更好更快的实行引黄灌溉工程,建设渠系配套等工程。目前,多数引黄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低于0.5,主要原因是工程老化失修,渠系配套程度差,只能大水漫灌。因此,必须加快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修复和完善的步伐,可采取建设渠系配套工程、平整土地、改革灌溉方式等措施。节水灌溉方式可以根据各地情况而定,如喷灌、滴灌可在经济较发达、群众要求迫切的地区发展。
2 黄河下游引水灌溉的未来发展
2.1 引黄灌溉工程需要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
可谓一举多得,面对水资源普遍紧张的环境现状,开发水资源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黄河下游引水灌溉工程未来的发展前景良好,发展情况也会越来越好。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的主要问题是泥沙淤积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泥沙,必将引起渠道淤积影响输水,甚致引起次生盐碱,黄河下游的泥沙以往都是用“以挖待沉”的方法,这种方法弊端比较多,引黄灌溉工程的发展重要一点便是改变“以挖待沉”这种原始的处理泥沙的方法,找到既能清理河中淤积的泥沙的同时又减少清理开支,更好的放置泥沙而不影响耕地的方法。
2.2 继续发挥引黄灌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功能
未来黄河引黄灌溉工程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一切妨碍整个工程进程的障碍。在引流黄河水这一方面上,这个工程主要是使黄河的水和沙能合理运用在耕种这一方面,而耕种主体和灌区的引流都可以因地制宜,耕种的作物可以改变成适应力强又节水的作物以此来调整整个农业生产结构来配合引黄灌溉工程,而整个工程需要极大程度上协调各灌区的水资源调度,分派好每个灌区的用水量和排水量,农业结构和调水协调方面相辅相成,才能让黄河下游引黄灌溉工程未来能持续发展。
结语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黄河下游引水灌溉工程是对水资源的合理应用的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这个工程可以给我国的其他水利工程一个很好的借鉴,引黄灌溉需要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共同支持才能可持续发展,政府制定正确严密的管理规定并且对技术和设备提供大量投资的同时民众也要从自身开始节约用水,这样黄河下游流域周围的缺水问题才能得到解决,通过大家的努力我国的水利事业才能越来越强大。在此感谢为我国水利事业做出贡献的所有的人们。
参考文献
[1] 潘延红,张重阳等.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灌溉必要性研究[J].人民黄河,2010,(5).
摘要:介绍了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主要技术及成功经验,提出加快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步伐,深入开展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积极示范推广航天蔬菜新品种,是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航天育种;蔬菜;新品种;转化;成效
10年来,天水市农业局、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先后培育出航遗1号黄瓜、航豇1号、2号豇豆等20个航天蔬菜新品种[1],并逐步开展了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2]和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笔者分析了“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成效,以期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步伐。
1 实施成效
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遵循绿色农业发展理念[3],在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种育种进程,提高种子繁育能力,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的同时,注重绿色食品标准的研究与制订,2007-2010年,先后育成航天蔬菜新品种10个,其中:辣椒品种6个,即航椒4号、5号、6号、7号、8号、10号;茄子品种3个,即航茄2号、4号、5号;番茄品种1个,即宇航3号,这些品种均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新品种认定;完成了航遗1号黄瓜、航豇1号、2号豇豆、航椒1号、2号、3号辣椒及航茄4号茄子的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研究;制定并颁布《绿色食品 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甘肃省地方标准;建立和完善了甘肃张掖、陇南和山西3处标准化制种基地,航天蔬菜年制种面积达到65.4 hm2,年产种子44.5 t;先后在甘肃天水、陇南、张掖等市和新疆、内蒙、山西、陕西、北京等省市示范推广航天辣椒、航天豇(菜)豆34 919 hm2,总产航天蔬菜220万t,平均总增产量40万t,平均总增产值64 361.6万元,平均新增纯收益57 569.9万元,平均科技投资收益率8.46元/元,平均推广投资收益率1 727.10元/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现了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与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的有机结合。
2 主要技术
2.1 认真分析研究,准确界定航天蔬菜新品种的适应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点试验研究,应用作物时间稳产性系数(cst)、地域稳产性系数(csr)和综合稳产性系数(csc)分析方法,对航豇1号、2号豇豆、航遗1号黄瓜、航椒1号、2号、3号辣椒和航茄4号茄子等7个航天蔬菜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的稳产性和区域适应性,为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按照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将绿色农业的先进意识、安全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突出标准研究制定及其相应技术的示范推广,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讨论修改,制定了《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太空菜豆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秋冬茬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塑料大中棚春提早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冬春茬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生产技术规程》等6个甘肃省地方标准。
2.3 完善措施,提高航天蔬菜新品种的良种繁殖能力
针对种子繁育严重制约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从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制种基地入手,对甘肃陇南、张掖和山西3个制种基地进行了规范化管理,针对不同品种研究制定了制种技术规程,强化了对制种各个环节的监管,完善了播种、田间管理、种子采收、加工等技术,形成了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到上市销售的较为完善的生产流程,不仅种子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生产能力逐年提高,而且逐步使航天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大大加快了航天育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4 立足生产实际,狠抓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
2.4.1 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
以试验示范为基础,以提高蔬菜品质为重点,结合各地气候条件,积极开展航天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以建设中国西部航天(太空)育种基地为重点,建立市级蔬菜新品种试验及展示示范基地;在主要蔬菜生产乡镇建立县区级蔬菜示范区;在主要乡镇建立示范点。通过在市、县区、乡镇3级开展新品种选育、展示、示范和辐射带动,大力促进航天蔬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优化了主产区蔬菜品种结构,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在品种布局上,依据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科学确定不同品种的示范推广区域,做到种植区域与品种特性相吻合,良种与良法相配套。
2.4.2 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
项目区围绕《绿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标准,积极推广多层覆盖保温技术、穴盘育苗技术、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避雨栽培技术、高效节水微灌技术等大棚设施配套技术,各项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提升了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1)多层覆盖保温技术。冬季低温越冬栽培采用高保温eva膜,遵循“辐射、对流、传导”的热交换原理,应用“三棚四膜”(大棚+中棚+小拱棚+地膜)多层覆盖保温技术,把大棚内部空间分隔成若干个上下分隔的子空间,遏制棚内空气的上下对流和传导,减少热量散失,保障冬季大棚内农作物生长条件,促使茄果类和瓜类蔬菜提前上市。
(2)穴盘(营养钵)育苗技术。推广合理配制基质、精量播种和催芽、成苗等现代育苗技术,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幼苗生长快、育苗质量高,提高种子有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夏秋季高温干旱,利用遮阳网和微喷技术降低光照强度[4],及时补充土壤水分,降低棚内温度,营造一个较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环境,达到遮光降温、保水保温、预防灾害性天气的效果,促进设施蔬菜正常生长。
(4)避雨栽培技术。通过塑料大棚、遮阳网、防虫网覆盖,防止雨水冲击和强光直射,可大大减轻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防止裂果,增加果实色泽,外观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明显减少,创造最佳的蔬菜生长环境,保证蔬菜健壮生长,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5)高效节水技术。应用喷灌、滴灌技术,不仅提高灌溉质量,省工节水,而且肥水同施,减少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对减轻高温影响和病害发生,提高蔬菜品质、实现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2.4.3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技术
大力推广农药残留控制技术,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设施蔬菜虫害防治上,大力推广防虫网阻隔、黄板诱杀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在病害防治上广泛示范推
广覆盖流滴消雾型功能膜、膜下暗灌(滴灌)、使用抗病品种、营养钵培育壮苗、避雨栽培、夏季高温闷棚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露地蔬菜在虫害防治上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在病害防治上采用深沟高畦、滴灌、覆盖地膜、抗病品种、营养钵培育壮苗以及合理选择施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技术,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示范推广防虫网覆盖栽培等安全生产技术,从而保证了蔬菜产品质量,提高了经济效益。
2.4.4 广泛应用绿色、无公害施肥技术
通过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控氮施肥、平衡施肥,合理增施有机肥、重施基肥、轻施追肥,尽量减少单元素肥料使用,实行有机肥与多元复合肥配合施用,推行氮肥施用安全间隔期,减少使用硝态氮肥和作物收获前追施化肥;根据不同蔬菜作物,适当补施微量元素肥料,防止蔬菜硝酸盐污染,项目田全部落实绿色、无公害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3 主要经验
3.1 加强管理是搞好项目工作的前提
为了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市农业局和天水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形成了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严格把关,认真实施的格局,保证了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突出技术创新是搞好项目工作的关键
该项目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应用设施栽培加代繁殖等技术选育蔬菜新品种,在技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2007-2009年有航椒4号、5号、6号、7号、8号、10号,航茄2号、4号、5号和宇航3号番茄通过省级鉴定,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通过对主要示范推广的航天蔬菜新品种的适应性研究,总结完善了种子繁育技术,编写了制种和生产技术规程,以标准化生产的形式,繁育航天蔬菜新品种,保证了种子质量,提高了种子产量,为示范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3 注重协作交流是搞好项目工作的支撑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笔者积极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经常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技术人才和检测设备、种质资源,强化育种进程和提高良种繁育能力,努力提高项目实施和管理水平。通过协作交流,开阔了技术人员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最新的航天育种动态,引进了一批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经验,成为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力支撑。
3.4 加强资金管理是搞好项目工作的保障
对项目经费设立了专门的核算账簿,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严防挤占、截留和挪用,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其投资效益。
3.5 “行政+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是项目实施的基本途径
在天水市农业局的主持下,实行“行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方式,形成了以行政推促为手段,公司为龙头,基地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模式,对外联接国内外销售市场,对内联接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户,产销衔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保证了农户和企业的应得利益,调动了农户和企业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 建议
航天育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育种模式,航天(太空)新品种以其良好的优质、抗逆、增产性能,为安全、无污染、少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符合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航天蔬菜新品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中国航天蔬菜新品种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中积累了成功经验,随着引种、示范、推广航天(太空)蔬菜范围的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对航天农产品的认识不断提高,以中国西部航天(太空)育种基地为依托,加快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步伐[5],深入开展航天育种遗传机理研究,积极示范推广航天蔬菜新品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可以带动和加快现代航天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吴洁.太空育种地上忙[n].科技日报,2001-08-27(8).
[2] 潘连公,陈彩能,包文生,等.航天育种遗传机理与选育成效分析[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33-35.
[3] 刘连馥.绿色农业的初步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9:16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