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38: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32-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巩固基础政权,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县一级的农民占大多数,农村占很大比重,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更多地解决三农问题。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提升地区核心竞争力、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讲,强市之基在于强县,县域兴则全市兴,县域强则全市强。
1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开放经济是出路
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也不是封闭经济,在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县域经济更多地表现为开放型、外向型经济。开放性是县域经济固有的特征。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仅仅在县内配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才能最大范围地集聚发展能量。依靠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这条路子必须坚持走下去。
2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树立区域经济思想
实现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等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化的完善和提高,区域经济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
3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克服原有行政体制上的缺陷
据权威部门调查,在现行行政体制下,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缘于在处理政府间的关系时,只关注权限大小的区分,而不重视事权范围的分工。县级本应突出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往往被其他职能所弱化。而在政府层级设置上,我国现施行的五级政府管理体制,行政环节过多,县级自过小,财力弱、负担重,缺乏经济发展的自和积极性,且地县争利严重,不利于县级因地制宜履行职能,导致运行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和行政资源流失。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市级机构,实际上更多是起上传下达的作用,这样多了一个环节,不利于政令的畅通。另外在某种程度上讲,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表现和原因,致使农民很难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所以体制创新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形式、新任务和新的发展也要求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要有新的突破。
4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紧密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重点和难点都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要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辐射,特别是产业转移,不断增强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乡村经济加快发展;乡村经济要在接受县域经济辐射的同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参与县域经济的产业分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从实践看,县域经济发展不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不会得到迅速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就要放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县域经济这个重点,突破县域经济这个难点,统筹城乡发展,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的办法提升农业,发展比较优势,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村牧区全面进步。因此,只有从县域经济自身的发展上找出路、求突破,才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国家要给足政策
结合区域政策,制定发展县域经济的专门政策措施,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做了较大的动作,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最新的《珠三角规划纲要》等等,这些措施,虽然多多少少提到了县域经济,但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对县域经济的指导性不强。为此,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制定专门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
6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加强资金支持
中央财政设立直接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并整合各项支农资金直接对县域,并要加大省管县试点范围,在适当的时机实行省管县。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积极争取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农民信用合作和民间借贷。
7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创造核实条件
县域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的空间依托,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为此,中央要大力实施“三化”战略、落实全面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 民营经济
谋求“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大计,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县”给中国带来走向强盛的力量。古语有云:“郡县治,天下安”,县乃国之基,县域是中国大部分人口生活的地方,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社会生活单元,县域是连接城乡,沟通条块的纽带,县域兼有农业与非农业,是宏观和微观,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县域的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决定在和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因此,我们要重视中国县域的经济发展。
同样,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链接处,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只有县域经济现代化才会有全国经济的现代化,只有县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才会有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富民强县的现实需要。一直以来,中央都把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不断深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的着力点。
民营经济是草根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在已经涵盖各行各业,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有竞争力,最积极,最活跃的经济成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必须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新跨越,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当前,县域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有的县经过不断的发展构建了其他区域不具备的独特发展模式。目前,已有相关学者对各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但因为研究视角的不一,最后所得出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内容上经常有重复情况,认识方面未达到统一。本文以下主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梳理。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一)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每一区域中的地理与自然条件都各异,经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各区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因此,各区域的主导产业就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有的属于农业主导型,有的属于工业主导型,还有的属于第三产业主导型等。魏秀芬、于战平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中明确强调了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他们一致认为若所制定的发展措施是科学合理且可行的,那么,农业就会变为县域经济中的核心增长点。赵伟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中明确的强调了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何黎明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中明确的强调了在农业产业化基础上而进行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等。上述所述均属于农业主导型范畴。
工业主导型主要指的是部分县实施了工业强县战略,将工业作为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部分。肖军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与途径》中明确强调县域经济应适当的引入外资,大力构建开发区、工业园区,以营造一个氛围良好的投资环境来达到工业聚集目标,并且,对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深入调整与改革,从而推动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姜保雨在《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明确强调应树立起工业主导观念,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朝着工业化方向快速迈进,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以此改变县域经济以往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二)空间地域的发展模式
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中,从空间地域视角的角度上看,具体可分为产业空间布局型、地域文化型等。其中,产业空间布局型中又涵盖了城镇化模式、园区化模式以及集群化模式。王一鸣在《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认识》中明确强调城镇化十分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城镇化进程与县域经济的发展间息息相关。刘炜在《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中也指出城镇化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园区化模式认为工业园区现已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最具代表的成功形式,有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园区的构建十分的重视,积极的引入外资加快园区经济快速发展。贺耀敏在《集群式经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中明确强调了集群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思路,并且,还指出了江阴市、绍兴市、晋江市都是集群化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效果的区域。
当前,以地域文化命名的模式特别多,以下具体讲述的是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苏南模式等。赵晓在《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的“中国经验”》中明确指出了苏州模式主要是依赖于集体力量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县域经济形式,在强势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兑换资金,扩大空间促进发展。比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都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基础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具体表现在农民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发展乡镇企业,集体经济是乡镇企业中最显著的一大特色。温州模式主要是紧跟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而形成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李晓钟在《“温州模式”及其启示》中明确指出了温州模式的形成原因:温州这座城市中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温州的自然资源紧缺,人员数量多但土地面积少;宽松的制度给温州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等。珠江模式主要是以中外合资、国内集资经营为核心,全面调动海外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出口加工,加快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均应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一个省区要想参与到国际国内的竞争中来,就必须对区域内的经济进行一番整合,不断增强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与素质。唯有各省区内的经济达到了一体化目标,方可从整体上促进区域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实现彼此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如果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无法在短时间里解决,那么,应将区域经济发展放到鼓励各区域间强化经济联系上,从而为各区域间的经济依赖性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利的软硬条件。
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多样的,各县域都有着属于自己特色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所以,各县域应结合自身的自然历史地理条件,全面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延伸发展渠道,加快本地经济有效持续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经常会发生变化,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前的具有显著成效的发展模式会在今后发展中被摒弃,所以,我们应加强探索、改进与完善,以将其的优势作用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全面发挥。另外,在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成败与否进行评价时,应出于是否有利本地生产力发展为最终目标上考虑,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征,科学选择多种模式,综合运用其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
[2]杨丽丽.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化研究[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阈;县域经济;竞争力
一、生态文明视阈概述
生态文明视阈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循环经济有效发展是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之中,降低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力,使资源的消耗利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现状分析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县域通过整合、转化自身资源,通过优化本地区的资源配置,最后实现该县域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河北省地处环京津、临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河北省下辖136个县(22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不含市辖区),县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8.72%。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主要有:(1)县域经济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2)县域经济产业布局不合理。从三产业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效益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发展不足。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起步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现代农业发展缓慢,(3)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地理位置影响明显,通过对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测评,发现河北省的前三十个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京津周边和沿海县市,分布在河北省的7个地级市,保定、唐山、廊坊、石家庄市主要集中地;(4)全国百强县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如在《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中,河北省2市上榜“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100强”,即迁安市位列第37位,三河市位列第77位。(5)循环经济与生态环境恶化。河北省是一个资源型经济大省,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仍处于资源高消耗和高污染排放的阶段,导致河北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深入研究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无疑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也更加契合十三五经济规划发展时期,寻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目标。
三、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战略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部分,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通过调整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县域之间协调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一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经济,增强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河北省邯郸市以鸡泽县辣椒产业、馆陶县蛋鸡产业、魏县鸭梨产业为具体案例,分别构建了立体共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规模多元化复合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这种生态发展模式符合邯郸市实际情况,既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推进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首先,力推新兴产业项目,促进工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城乡结构等保持不断升级的动态平衡。在这种形势下,要求县域经济发展:一是注重发展养老产业、物流服务业、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把握产业转型新方向。二是要注重发展成长型产业,掌握工业内部政策调整的趋势,达到工业产品市场的需求。三是注重新兴消费,努力生产绿色产品,符合需求结构变化的方向,追上国内外消费潮流。其次,力推绿色项目,提升底层软实力。在经济发展领域,主要是开发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项目,提升当地的经济实力。各区县要加强对河流的整治、处理生活污水,拉动政府、社会共同去保护环境、文化服务等措施,改善县城生活条件,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扩大投资。以合作项目为主体,加大文化对外交流和交易力度,使对外贸易得比重不断增长。
(三)以生态足迹为依据,建设发展生态敏感地区县域乡村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河北省雄县宋辽边关地道、荣成三贤故里、张家口的滑雪、南戴河的娱乐中心、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区、涿州高尔夫灯光球场等都是一批新建的特色旅游项目,通过构建出河北省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山区的特色森林和高地草原,利用滨海湖泊、湿地和地方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城市生态和特色农业生态旅游路线,实施“生态产业兴市县,绿色家园富民众”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发展特色产业和创建特色品牌,提高部分特色县域的经济竞争力。
(四)激励企业科技创新,建设环保型和效益型企业
自主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河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妥善解决好模仿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逐步增加科技投入比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传统产业,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倩,高祥晓,杨敏,陈南.新常态下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J].经济研究,2017(08):79-80.
[关键词] 县域经济;商业金融;县域业务定位;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1-0166-02
[作者简介] 陈立平,农行吉安市分行行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蒋卫东,农行吉安市分行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县域经济与金融。(江西 吉安 343000)
一、农业银行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的必然性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一般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属于国家最基础的财政单元。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资料,截至2003年末,全国县域人口9.16亿,占全国的70.9%;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元,占全国的55.15%。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总体规模大。2003年,全国县域GDP平均32.04亿元,县域财政收入平均1.21亿元;二是发展不平衡。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人均GDP的15.1倍;县域GDP占比最大的贵州省(74.4%),比占比最小的上海市(1.1%)高出73.3个百分点。三是资金需求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20年我国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约5万亿元左右。县域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凸现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各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亟待健全等问题。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发展呼唤金融的有效支持。
县域经营与农业银行改革发展息息相关,农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县域市场是农业银行市场布局的基础。据统计,目前农业银行有县城网点8400多个,集镇网点8600多个,县域网点占全行网点总数的60%,51%的在岗员工、42%的存款、31%的贷款、29%的经营利润也分布在县域。农业银行是由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转轨而来,在县域建立了坚实的客户基础,打造了影响力深远的品牌形象,形成了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本外币一体化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
(二)县域经济蕴藏巨大发展潜力和业务经营商机。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农业银行只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开拓县域有效市场,就能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具有服务县域经济的机构和队伍优势。农业银行是唯一目前仍保持在所有县域都有县支行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也是在县域点最多、面最广、网络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内部一直保持着农业信贷部门,并且随着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还专门设立了小企业信贷部门。农业银行队伍对县域经济服务特点、模式较为熟悉,具有服务县域经济的优势、能力及亲和力。
(四)具有服务县域经济的业务产品基础。农业银行在服务县域经济中独立开发形成的农业产业化信贷、农村城镇化信贷、小企业信贷、“绿色家园”贷款、最高额担保可循环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业务已成为各县域经济实体喜闻乐见的业务品种。据悉,未来5年内,农业银行将新增贷款4670亿元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七成以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得到支持,年均投放934亿元,达到全行新增贷款的30%以上。
二、农业银行县域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银行县域业务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银行在县域经济中担负重要的金融服务职能。当时的农业银行在保障支农资金需求、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因政策性因素形成了大量的历史包袱。在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补偿机制和管理手段不到位的情况下,引发了县域资产业务的风险,特别是乡镇企业贷款、供销社贷款、国营农业贷款,形成了较大的资产损失。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由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打破原有的业务分工,农业银行重视区域布局调整,重点发展城市业务,不断上收贷款权限,县域资产业务有所削弱。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更多农村经济主体的出现和民营经济规模的扩大,县域经济主体的产权格局由原来的公有制主导转变为多元化产权并存,产业结构也由原来的农业主导转变为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在新的形势下,农业银行在县域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部分行对县域业务发展定位不清晰。一些行没有看到县域经济的深刻变化,没有认识到县域业务的发展潜力,权限上收后县支行被动调整多,主动出击少,对县域有效金融需求研究不够。二是对发展县域业务的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经营范围狭窄,产品结构单一。三是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适合县域经济和县域客户特点的产品较少,营业网点的功能转型不到位,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四是对县支行分类指导不够。县支行的信贷授权和资源配置缺乏针对性,差别化管理程度低,影响了经济强县支行的竞争力。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银行在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农业银行应从国家战略和自身改革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县域业务的重大意义,着眼于充分发挥县域固有优势,着眼于未来潜在市场,着眼于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增强拓展县域市场的紧迫感,将县域市场作为加快有效发展的市场基础。
三、农业银行县域业务定位模式选择
(一)经济较发达的县支行要以个人业务为基础,以公司业务为重点,全面拓展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对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要全方位介入。积极营销存款资源相对富集的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具有较强还款能力的重点医院、高级中学和优质房地产项目。对于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社会信用环境较好的县,可以适度介入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要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业务,重点支持处于快速成长期和稳定增长期的配套型、特色型、科技型、出口型和资源型小企业。要逐步把已经成熟的城市金融产品推广到县域市场,设立县域金融超市,引入保险和证券业务,提升县域市场的金融服务水平。要增加外汇业务、网上银行、现金管理、贷记卡和理财卡等新业务品种。
(二)经济基础一般的县支行要重点抓好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围绕当地经济特点稳妥发展资产业务。可适度介入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资产业务。重点拓展以下县域业务有效市场:一是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县域劳动密集型企业、特色产品生产企业、高科技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的小企业群;三是出口创汇型、高新技术型、旅游观光型和生态型现代农工商企业。
(三)经济欠发达县支行要以开展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同时理性发展资产业务。其资产业务要紧盯国家扶持贫困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措施,继续发挥农业银行的优势,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以上扶贫经济实体作为资产业务营销的效益增长点。负债及中间业务要在着力改善网点布局和设施基础上,瞄准外出务工客户群体,将务工储蓄作为工作重点,辅之以借记卡、理财卡的发行。
四、农业银行拓展县域业务的配套措施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因行施策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经济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拓展县域市场,打造差异化经营的特色。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市场潜力和各行不同的管理能力,实施区别对待策略,重点支持中小企业、龙头企业、个体经营户,确保理性发展、稳健经营。
(二)健全制度约束,促进县域业务发展。要在业务准入、授权管理、风险补偿、授信问(免)责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制度,并利用数据大集中的优势,探索开发专门的县域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引导县支行严格执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从严追究道德风险责任,在提升县域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基础上,引导和发挥好县支行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科学配置信贷和财务资源。要区别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配置经济资本和信贷计划,适当降低零售业务的经济资本系数,引导县域农业银行加快发展零售业务,尤其是零售资产业务。要适当增加县域农业银行在电子设备、网点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加大零售业务与业务经营考评的挂钩力度,使零售业务发展较快、贡献较大的县域支行获得更多的财务资源。
(四)加快产品创新和机制改革。要积极开办适合县域客户需求特点的业务产品。如增加个人信贷业务品种,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和银政、银企合作方式,改善县域客户的融资条件。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探索小企业定额信贷客户评级、授信、贷款“三合一”机制。完善县支行分类授权管理,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提高信贷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记者: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关系到一个省的经济振兴,陕西省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其县域经济发展境况如何?
张晓光:近年来,陕西省各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陕西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各项举措,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动力增强、总量扩大、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良好态势。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发展速度加快,总量规模扩大。2008年陕西省83个县(市)总人口2410.86万人,占全省64.1%,全年完成GDP3506.68亿元,县域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51.2%,县均实现GDP42.25亿元,比2007年增加9.84亿元,GDP超过100亿元的县达到5个。
二是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效益显著提升,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省县域财政总收入达到405.39亿元,较上年增长33.4%,县均财政总收入4.88亿元,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66亿元,年均增长25%。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36个县(市)超过全省水平,神木县和靖边县高于全国4761元的平均水平。其中神木县首次突破6000元,达到602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9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7元。
三是经济增长动力增强,需求作用增大,投资增速加快。2008年,全省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6.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零售额增长最快的时期。83个县(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643.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县均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较上年增长48.9%。
四是县域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工业拉动作用增强。2008年,陕西县域全部工业增加值1979.14亿元,县均实现工业增加值23.85亿元。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县域经济明显表现为第二产业领先增长的特征。
记者:陕西县域经济与中东部相比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和弱势?
张晓光:陕西县域经济从纵向比较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从横向看仍然呈现总体实力不强,发展程度不高,与全国和发达省份及周边地区比较,发展相对滞后,“瓶颈”制约明显,存在差距明显。
一是县域主要指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2008年,陕西省生产总值为6851.32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10.44亿元,分别居全国第19位、17位。在全国基本接近中游水平。但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4%、65.9%和81.5%,排名分别为18、27和22位,属下游水平。虽然2008年县域经济总量达到全省GDP的51.2%,但总体来看,县域发展在全国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二是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强县不强。根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测评,2007年,全国百强县经济总量平均31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90元,分别是陕西“十强县”平均水平的3.2倍、2.9倍和2倍,其中生产总值平均值就高出2007年陕西县域最高值(靖边县)近111亿元。
三是经济总量规模水平较低。2007年,陕西县域GDP总量为2689.66亿元,占全省的49.2%,比全国57%的比重低7.8个百分点,比东部的浙江、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内蒙古分别低3.3个、21.6个和lO.5个百分点;县域平均GDP为32.41亿元,分别低于浙江、河南和内蒙古137.56亿元、64.4亿元和13.4亿元,县域人均GDP为11200元,分别相当于浙江、河南和内蒙古的36.2%、80.1%和65.3%。如果按浙江省县域GDP平均169.97亿元计算,陕西只有靖边和神木两个县达到。
四是强县少且实力相差较大。在中郡县域经济评价中心连续多年的测评中,2006年以前,陕西县域均与百强县无缘,直到2007年,陕西才实现全国百强县零的突破,2008年神木和靖边进入全国百强,分别排59位和93位。2007年,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的县,浙江占到其全部县域数的60.3%,河南33.3%,陕西仅为3.6%,西部的内蒙古也高于陕西省。
五是县域财政收入水平低。2007年,陕西县域地方财政收入105.5亿元,县均1.27亿元,分别低于浙江、河南和内蒙古9.03亿元、1.76亿元和3.01亿元。在财政总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市)中,陕西仅有29个。县域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49元,仅比河南高10元,相当于浙江的24.9%,内蒙古的20%。
六是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与全国的4761元相比,相差1625元,相当于全国的65.9%,排名第27位,2004年至2008年,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为1269元,同期全国的增加额为1825元,陕西比全国少增556元,与东部浙江、中部河南、湖北相比,分别由2004年相差4.077元、686元、1023元拉大到2008年的6122元、1318元、1520元,与西部内蒙古相比,差距由1762元缩小到1520元。
记者:陕西地域分为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各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特色各异,陕西县域经济划分为哪几个梯度,各自都有什么特点?
张晓光:梯度分类分析表明,陕西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第一、二梯度县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尤其是第一类,各项经济指标遥遥领先;第三梯度属于中等发达地区,且部分县(市)社会发展指标处在全省中上水平,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较强;第四梯度为经济落后地区,大多数指标与第一、二类差距较大。
第一梯度:即2008年度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主要分布在陇海铁路沿线、关中平原、矿产资源富集区,承接省会城市和工业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圈辐射,区位优势明显,工业经济基础较好,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有力地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是经济总量较大,活力较强,且发展环境良好,属于典型的工业主导型经济。
第二梯度:即2008年度县域经济监测结果第11名到第30名,共20个县。主要分布在关中经济区、陕北能源富集区和汉中经济区。地理位置总体上相对较
好,交通较为便利,其中部分县(市)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县域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高,经过努力可望进入陕西“十强”。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县(市)大部分虽属工业主导型经济,但产业特色、优势带动作用不是很强,产业集聚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第三梯度:即2008年度县域经济监测结果第31名到第65名,共35个县。涵盖了关中、陕南和陕北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县绝大部分在地理位置上偏离中心城市,大部分县工业化程度较低,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多项指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县域工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均有待提高。
第四梯度:即2008年度县域经济监测结果第66名到第83名,共18个县。主要分布在陕南、陕北边远地带和贫困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区位劣势比较明显,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多有不便,通信相对滞后,资源较为匮乏,缺乏特色产业,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项目支撑和新的增长点。
记者:陕西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都有哪些特点?
张晓光: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状态和变化趋势。县域梯度经济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最终体现在产业发展的优势上。
近年来,陕西各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县域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4年,在全省GDP中,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为11.7:48.9:39.4,到2008年,这一结构变化为11.0:56.1:32.9,一产比重比2004年下降0.7个百分点,二产提高了7.2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6.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08年,83个县(市)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6.7:61.0:22.3,虽然与全省有所差异,但整体结构与全省基本相同。从目前情况看,陕西经济产业结构通过优化升级,已由原始的第一阶段“123”推进到第三阶段“231”。
记者:陕西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面临着哪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张晓光: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显现。从陕西现实情况看,除“十强县”和第二梯度部分发展较快的县域外,绝大多数仍属于经济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在总体上表现为:县域经济素质不高、产业层次较低,工业化程度偏低、需求水平不大、城乡发展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首先是发展水平差异,其次是非农产业差异,第三是两极分化差异。二是县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县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经济结构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的现象。三是建设用地紧缺、发展资金短缺、招商引资困难等县域经济发展要素制约严重。四是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2008年,全省的城镇化率为42.1%,在83个县(市)中,只有11个县(市)达到这一水平,有38个县不足20%。与浙江、内蒙古相比,陕西省大部分县域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优势产业支撑,县城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带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小城镇数量少、层次低,转移农业人员的作用不明显。城镇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品集散和消费重要市场的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记者:实现陕西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有哪些对策建议?
张晓光:一是要认真做好扩权县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目前陕西省扩权县已达30个,但从具体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看,工作不到位,对扩权强县的创新意识和力度不足。应本着“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则放”的原则,进一步扩权、放权。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县域发展的实质问题,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扩大县域发展自,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实现县域跨越发展。
二是主攻特色、区域推进、重点突破,实施富民工程。在产业布局上要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要求,着力推进板块经济发展战略,打造规模优势,促进资源优势向特色产业集聚,特色产业向特定区域集聚,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着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从县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认真做好县域城镇化规划,以城镇化促进县域工业化、以工业化提升城镇化,努力实现城镇化、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省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体制上充分“松绑”,县域经济发展的战车隆隆前进。自20*年起,县域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出现“V”型大反转,步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到去年,县域生产总值4391.1亿元,增长14.8%。
但不可否认,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县域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平衡,生产要素制约明显。如何破瓶颈、越藩篱,实现县域经济更大发展,已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关键。
加快工业化进程
县域经济,一度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短腿”。20*年,县域经济的主要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痛定思痛,在当年的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我省明确提出,走工业强县之路。
事实证明,工业强,则县强;县域强,则省强。
以肥西为例。该县近年来主动融入江汽、格力等大企业分工协作体系,重点抓好汽车、机械、家电等支柱产业的配套加工业。工业强县的发展理念,使该县成为合肥首个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过百亿的县。在去年中国中部百强县排行榜上,肥西县在我省入围的11个县(市)中位居第一。
事实上,无论以宁国市为代表的内生工业经济主导型,以肥西县为代表的大城市经济带动型,以凤台县为代表的资源性经济加工型,及以芜湖县为代表的产业招商带动型,我省的县域龙头,没有一个不是工业化水平较高、拥有一批优势企业的工业强县。
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县域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1家,占全省的85.6%,工业增加值增长27.8%,比全省高6.1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9誜38.6誜32.5,一产比重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二产提高2.7个百分点。有关专家强调:“我省县域经济开始步入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重要转型期。”
由此可见,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促进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县,这是县域突破的关节点之一。
目前全省61个县中,只有21个是工业主导型县。加快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就是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县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承接城市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等方面做文章。
无为,就是我省十强县中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探路者。20*年,全县1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入驻无为经济开发区、无城、高沟三大工业园区的企业占85%;特种电缆产业成为全省县域首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已拥有企业180家,其中11家进入“中国电线电缆百强”。
提高市场化水平
“市场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江浙也好、省内也好,发展水平高的县,高就高在市场化水平上,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强,走上了依靠市场和民间力量发展经济的轨道,实现了政府营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省长王三运曾在有关会议上强调。
省长之言喻意明显:提高市场化程度,通过市场化途径,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是县域经济必须突破的又一个关节点。
县级财政可用财力不足,工业投入资金不够;金融部门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有限,县域企业融资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毋庸置疑,许多县发展过程中都遭遇了资金瓶颈。据了解,去年我省县域新增贷款187.8亿元,仅占全省新增贷款的20.4%,远低于县域经济占全省的比重。
如何突破诸如此类生产要素的制约?省统计局副局长张培胜说:“必须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发展难题。”
牢居十强县榜单之首的宁国市,就写活了“市场”文章,缓解了“融资难”困境,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宁国中鼎和江南化工通过上市融资,募集资金总额达到7.7亿元;飞达集团实施“股权融资”,引进资金2.8亿元。去年11月,全省首家民营小额贷款公司——宁国江南汇丰小额信贷有限公司挂牌运营以来,已经为50家中小企业投放贷款3000万元……
“一定要坚持市场取向,重视利用民间力量发展经济,推进全民创业,搞活中小企业,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获取和配置资源,以增量资源来盘活资源,以内部资源嫁接外部资源,不断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这是我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对症良药。
营造更宽松环境
4月28日,省政府召开新闻会,宣布20*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动力增强、效益提高的良好局面,成为全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要力量。
“这几年,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很快,势头很好,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地重视县域经济、支持县域经济,出台了许多好的政策措施。”省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曹越方说。
20*年7月15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具体政策有27项,涉及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改进建设用地管理、支持开发区建设、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加强组织领导等。
所有的政策,都在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项目前期工作为突破口,省发改委加大了对县域项目建设的支持;进一步支持县域开发区建设,实现了县县都有开发区的目标。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理顺了省对县财政分配关系,简化了管理层次,提高了财政运行效率。“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我省对县的财政体制是最清晰、最规范的,也是直接、最有利的。”省财政厅有关人士介绍。
与此同时,我省还实施了系列财政扶持政策。2003年以来,省财政安排县域工业园区贴息和奖励资金3.9亿元,直接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近100亿元;筹集安排县域工业园区发展资金30亿元。
为县域经济发展挤出空间,省国土资源厅近两年共上报国务院、省政府批准建设用地56.5万亩,特别是去年积极争取国家直管计划指标11.3万亩。
在体制上为县域松绑,是我省营造县域发展环境的又一重大举措。去年,我省选择12个县开展经济社会管理扩权试点。改革成效已初步显现:12个县生产总值增长15.6%,比全省县域高0.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28.9%,比全省县域高1.1个百分点。原先经济较为落后的砀山县、岳西县财政收入分别增长48.4%和42.6%,分别提高23.9和24.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