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5 10:38: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程体系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大,旅游产业也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逐渐兴起的旅游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和规模不断提高,为社会、为旅游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科学性不足,内在联系不紧密

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不明确的培养方向始终是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障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大多是由旅游类、饭店类和技术类等课程拼凑起来的,旅游类的只讲旅游,饭店类的只讲酒店管理,技术类的则只针对服务技术培训,三者之间条块分割相当严重,彼此不照应、不融合。而且,理论课课时远远超过实践训练课,导致学生理论学习时间多,而参与实践的机会比较少。而且课程内容的改革不及时,不能体现时代的变化发展情况。这些问题都是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和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当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对技能与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一些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无法体现技能与能力的并重,也不能兼顾理论与实践。往往是重视了岗位技能培养的同时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或者将理论教学给与重点关注的同时忽视了实践锻炼的重要性,教学内容难以做到全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与能力不单单是靠理论教学才能提升的,也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能强化的,而是需要二者的结合才能确保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而现在的状况却是学生与行业、社会实际接触的机会较少,对于专业内的理论知识长期得不到实践的验证,导致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实际的能力与技能。

(三)实践教学理念不到位

正如上文所说,学生的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与实践锻炼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虽然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但是课时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实践环节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归根结底是由于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所造成的。教师层面对实践的不重视导致这一环节的薄弱。院校层面,职业院校所面临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两大压力,而忽视了教学中的实践教学。

(四)课程设置中没有针对旅游行业职业意识的训练

旅游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意识要求非常高,是因为这一行业的职业特色明显,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多,客人需求多样化、复杂化特征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从业者有较强的职业意识,简单的操作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服务对象的多层次需求,因此应该从更高层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意识进行专门的培训,但是目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对这方面的训练还不是很足。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进思路

(一)以明确的培养目标强化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在明确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强化特色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齐头并进确保学生能够胜任旅游产业链高端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养。另外,还应当为人才注入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他们适应环境、不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再就是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此,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应当增加一些实用型的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中应更加突出学生能力,每一门课程的设置都要考虑他在学生的实际工作中会有何应用。

(二)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技能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课程

职业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也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技能和能力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在课程体系中应当增设技能性课程,因为这反应了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当更加注重综合性课程的设施效果和质量,因为这是社会对人才的最高要求。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实用性,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应当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课程体系内部要进行有机整合,彼此之间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而不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例如,该专业中的酒店管理课程与旅游知识就可以紧密结合,是学生既能了解到旅游中酒店管理的重要性,又能认识到旅游业与酒店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而打造具有宏观视野的人才。

(三)注重专业实践教学安排

实践教学是提升人才动手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得就业竞争力的举措之一,其重要性不在赘述。关键是看如何在课程体系中安排实践教学。在整体课时规划中应当保证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对于实践课要制定规范的教学内容,在教职人员的选择上应当让有经验的教师给予指导。另外,还用当当前社会的最新动向和最新需求引入实践课程。例如,随着旅游业的发达,游客人数每年都大幅增长,同时游客群体的复杂性也是今非昔比。这就意味着旅游管理服务人员要接触形形的游客[3]。因此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沟通技巧就成为影响他们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为此在实训课程当中就应当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环境下去接触陌生人,处理真实的人际关系,从而直接获得真实的职业能力。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本科课程 评价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1.评价要素的设置

评价要素的设置,是对旅游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由于评价对象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因此选取课程体系目标作为评价要素。考虑到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能力,因此可以参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来选择评价要素。温卫宁等认为酒店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及职业发展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丁雨莲等指出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选用多基于专业性、工作经验、语言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四个方面。其中每个目标的实现与否又取决于各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这样就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评价要素。评价要素集合为:

u={u1,u2 ,u3,u4}(1)

ui={uik}(i=1,2,3,4;k=1,2, …,nk) (2)

(1)式中,ui代表u的子集,为各单要素。其中,u1 代表专业基础知识,u2代表经营管理知识,u3代表实际操作知识,u4代表专业外语知识。

(2)式表示子集ui 中含有nk个评判因素,uik代表各门课程。各单要素具体包括哪些课程,取决于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

2.评语集合及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在对要素开展评价时,主要通过衡量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来判断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等级标准划分为“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和“几乎没什么帮助”四个等级。即评语集合为:v={非常有帮助,较有帮助,有些帮助,几乎没什么帮助}(3)

为了衡量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需要确定其权重系数。在确定各子集ui权重(一级权重)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主要依据学生对各子集的重要性判断来确定权重。在重要性判断中,采用李克特量表法,分为5,4,3,2,1共5个等级标度,5代表非常重要,4代表较重要,3代表一般,2代表较不重要,1代表不重要。在学生做出重要性判断后,计算各子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各子集权重。在确定各子集中要素的权重(二级权重)时,将各门课程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1/nk即为子集中各要素权重。

3.评判的实施

在模型评判的过程中,首先对子集ui中的各门课程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分别求出其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构成评判决策矩阵ri,如果ui中各门课程的权重集为ai,则第i个子集ui的综合评判结果为:bi=airi=[bi1,bi2,bi3,bi4] (i=1,2,3,4)(4)

然后对4个子集ui(i=1,2,3,4)进行综合评判,其评判决策矩阵r为: (5)

如果各子集的权数分配为a,则可得综合评判结果:b=ar(6)

最后依照评语集合,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综合评判结果进行判断,得出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评价结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应用

1.问卷调查概况

为了获取评价要素权重子集和评判决策矩阵,我们选取南京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06级本科生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50份,有效回收45份,问卷回收率为90%。其中女生占88.9%,男生占11.1%。

2.问卷内容设计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各项知识重要性和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两大部分。其中知识重要性判断依照前述的5个等级,对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实际操作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进行判断。

课程对学生的帮助程度判断则依照评语集所确定的四个等级来评价。在具体操作时,首先,依据各门课程所侧重的目标,将所有课程分为四类,结果如表1所示。然后请学生评价每门课程对其帮助程度。

表1专业课程分类

类别 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 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 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美学

经营管理知识 现代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开发与规划

实际操作知识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导游业务旅游礼仪

专业外语知识 实用旅游英语

3.信度分析

所谓信度指的是一份量表所测分数的可信度。同一群被调查者在同一份问卷上多次填写的答案如果具有一致性,则表示信度高。衡量信度的方法中,以cronbach α 系数应用较多。根据美国统计学家黑尔、安德森、泰萨姆和布莱克的研究,计量尺度的cronbachα值大于0.7时,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当计量尺度中的项目数小于6个时,cronbachα值大于0.6,表明数据是可靠的。此处我们对各类课程对学生帮助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信度分析结果

课程所属类别 项目数 cronbachα

专业基础知识 7 0.8225

实际操作知识 3 0.6760

经营管理知识 6 0.8417

(说明:由于专业外语知识方面,仅有《实用旅游英语》一门课程,故未做信度分析)

从信度分析结果来看,专业基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知识部分各门课程帮助程度判断的数据可靠性均较高,其中,实际操作知识方面的数据可信度虽然低于0.7,但由于其项目数为3,因此数据仍为可靠的。

4.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确定

在一级权重确定过程中,依据学生的重要性判断结果,得出专业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专业外语知识重要性得分的均值,然后进行总和标准化,得出一级权重子集a为:a=[0.2496,0.2480,0.2480,0.2544](7)

由于此处将各门课程对对增强该类知识的客观作用视为相同,因此二级权重子集a1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43(1/7),a2中课程权重为1(1/1),a3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333(1/3),a4中各门课程权重约为0.166(1/6)。

5.综合评判

综合评判过程中,由学生依照评价等级标准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程度,确定各子集中单要素的评判决策矩阵ri(i=1,2,3,4)为:

(8)

对二级权重子集ai和评判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即可得到基于单要素的模糊综合评判结果bi(i=1,2,3,4),然后得出u中各子集的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对一级权重子集a与综合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得出课程体系

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b。

(9)

(10)

对照评语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总体上对学生较有帮助,因此课程体系目标实际达成程度较好。但评价结果同时也说明课程设置还有待完善。

三、课程体系完善建议

1.重视经营管理课程设置

在各项知识的重要性判断中,学生普遍认为经营管理知识重要性高于其他知识,其权重在四项知识中相对较高,为0.2544。这一结果的形成,与学生对自身发展方向的认识是密切联系的。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调查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95.6%的学生选择了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相对于中高层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要求,现阶段经营管理课程门数较少,因此建议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专业经营管理课程,如可以围绕旅游业中的某一行业(如酒店业)来设置相关的课程,着重培养该行业的专业人才。

2.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

从学生对操作技能课程的评判来看,大多数认为此类课程非常有帮助。一般来说,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后,需要先从基层做起,然后再逐渐升至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从人才市场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操作能力较强,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本科生则往往由于操作能力欠缺,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继续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应适当增加操作技能课程,这样既有助于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其就业后较快地融入企业。

3.少量开设研究型课程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判断中,有33.3%的学生认为培养研究型人才也是培养目标之一。企业的管理和专业的发展都需要研究型人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需要研究型人才去深入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尤其需要研究型人才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建设。综合来说,旅游行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需要人才具有一定的研究素养,这种素养的培养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将有助于深化化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一)是对金融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现阶段,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可见它在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入金融领域工作会接受岗前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要真正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大学四年对理论知识的积累与足够多有效的实验、实训课程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接纳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因此实验课程更多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

(二)是适应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日益增多。对现有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已经不仅仅需要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交叉已经在所难免。因此加快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将会使现有的实验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交叉运用金融、市场营销等学科的知识。

(三)是高校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指在具备金融学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具备其它学科较高相关技能的人才。例如,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IT技术技术经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之中,复合型金融人才将在未来几年内显得十分紧缺。因此高校金融学及相关领域基础课程的实验必不可少。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将不断吸收国外金融企业的先进经验,从国外引入高端人才,这会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程度,没有相应技能的学生将很难脱颖而出。

二、当前实验课程体系的局限性

(一)实验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许多高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像一般高职院校实验课程体系那样完备。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对实验课程不如理论课程重视,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认识不足,固有模式的教学往往使实验课不能吸引学生。另外就是学生不够重视实验课程,从学生调查问卷显示:在经过专业方向选择后,学生往往只对感兴趣的实验课程认真完成职。例如选择银行方向的学生消极对待证券实验课程,选择证券方向的学生又会消极对待银行课程等。

(二)实验课程安排与实际有脱节

从课题组发放问卷的统计情况来看,金融学专业学生认为实验课程体系设计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参加金融机构岗前培训时,感到学校实验课程设置不足,有的课程未开设实验课,有的课程实验课时太少,对于提高学生技能的作用不明显。二是当前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主要采取实验室教学的模式,校外实训、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少,实验课程的设置容易受到市场上金融教学软件开发的限制。三是许多高校实验软件都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置的,软件开发公司与金融企业的实际业务脱节,影响了软件的实践可操作性。

(三)未能结合社会需求设计实验课程

现在高校实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理论课程体系来设置。按照教育部的整体规划思路,首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再设置非核心课程。实验课程的课时安排及设计不是根据金融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计,而更多的是根据课程的安排来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取消了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它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相关实验课程也被边缘化了。而对于商业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来说,信贷仍旧是最主要的、对商业银行利润贡献占绝对优势的业务。

转贴于  (四)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对实验教学采取的基本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进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单独设置某些实验课程,加大课时量,变成单独的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实验课程指导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先熟悉软件操作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难调动起来。此外因为文科类实验课程固有的缺陷,学生的实验结果很难用一个好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就无法实现。

三、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实验课程设置要体现社会需求

高等院校应转变思路,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围绕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设计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实验课程体系。为了解决知识更新速度快的难题,高院可以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组合实验课程,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实际,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自由选择。实验授课教师要积极寻找企业需求信息,力争在实验教学方式上突破现有模式,把学生吸引到实验中去。而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础性实验课层次后,选择增加综合性实验层次的课程。

(二)加强实验软件系统建设

高校需要改变过去实验软件针对性不强的选购方式,要多进行比较,反复对各个实验软件进行运行测试,选择与教学结合紧密的、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软件。另外,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力量的优势,督促教师关注金融形势的发展,关注金融创新力量的发展,自主开发研制部分实验软件。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合现有软件设计出新的程序,以便使实验软件更加适应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在软件设计中可以积极调动学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到软件设计中去,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三)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金融企业参观或是组织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加感性的认识,这是加强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设计可以是这样的: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训+假期实习的方式。高校要积极与金融企业联系,设计出校外实训课程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做好实训报告。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暑期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跟随指导教师写出实习心得,并要求提交实习报告。

(四)加强实验教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将决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否成功。可以单独选送实验教师到企业再学习,以便积累实践经验,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可以由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到企业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既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另外还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拥有金融专业的技能证书,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技能,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实验课程变化。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构建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已成为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文化传承;人文通识;高校应用型人才;体系构建

一、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地方性高校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教学课程,积极探索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创建应用型特色培养的院校,更应该构建人文通识的课程体系,对人文通识的教育体系做更多的尝试和探索,以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文通识课程不仅能够提供相应的基础性教学,还能主要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所谓人文通识课程,就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这不仅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还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与模式。从学科的角度上来说,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较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较清晰;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满足了专业课程对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想方式,形成了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混合模式。

二、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现状分析

1.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之间差异较大。目前由于教育改革的要求,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也遵循了国家的规定,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课程的安排,这也导致了学校之间对于主修课程设置的差异不是很大,主修及主体课程的学习主要包括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学习等。但对于文化素质教学的进行来说,各高校的教学安排则有很大的不同,各有特色。人文通识教育主要承担起了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的重任,而人文通识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实践基础,尽管各院校人文通识的课程设置有所差异,但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通过了解人文通识课程的设置状况,仍然可以了解目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2.缺少浓厚的文化积淀以及高度的文化自觉性。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来说,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还缺少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中,人文通识课程的设置十分重要,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体系构建和实施,它是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是完成历史使命的主要途径,也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技能。因此,针对目前人文通识课程缺少浓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的现状,我们要积极寻找原因,不断积累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各高校要充分整合和利用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师资力量,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重大地延伸和拓展,为我国人文通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构建贡献力量。

3.国内外的通识教育模式存在差异。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地适应教育改革形式,努力地探索适合本国的通识教育教学的模式。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这也决定了我国的人文通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人文通识的设置一般以体验课程或者共同学习的课程形式来进行,主要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性,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许多国外的学校会要求学生在入学的前两年以人文通识教育为主,重视和强调人文通识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设置和开设多元化、跨专业的学科,为学生提供更加先进和丰富的知识。可以说,国外对于人文通识教育的构建模式在应用型人才中的应用,为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实施人文通识教育提供了依据。因此,我国目前十分重视人文通识课程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人文素质教育。我国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以及人文修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所在。

三、人文通识课程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建构策略

1.充分认识人文通识教育的理念及作用。人文通识课程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人文通识的教育理念及作用是有效实施人文通识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和要求。人文通识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理念是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健全人格,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认识到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完全理解人文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内涵,很难提高人文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明确人文通识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致性,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蕴藏于人文通识课程中,强调人文通识学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人文通识教育教学的作用和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人文通识的教育理念,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人文通识课程是所有课程的基础,是人文素质提高的关键。但人文素质课程又不像其他课程一样,具有可操作性,人文素质课程本身就相对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将人文通识课程融入于应用型人才的创建和构建时,要注重人文通识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各高校需要精心地筛选和构建人文通识课程,科学合理地规划人文通识课程的实施,争取最大限度地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和传统文化,来保障文化的传播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很好地传承下去。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文通识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设置课程时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融合性与差异性,还要注意对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关注。其次,科学合理地构建人文通识课程体系,要强调宽度和深度的融合,即要求认为通识课程不仅要涉及的范围足够广,还要有一定的深意和可探究性,能够使学生学习完人文通识课程后,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合理科学地构建人文通识的课程体系,可以借鉴和结合国外的相关成果,但还是要根据我们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定位,切不能盲目模仿,要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我们可以在思想道德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的道德元素,也可以将理论或西方经典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的发展情况和国情结合起来。如此构建的人文通识教学体系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注重人文通识课程的形式多样性。人文通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中的构建,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丰富的、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除了基础的教学课程外,各高校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开设与人文通识课程相关的系列讲座、邀请著名的专家来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学生的专业或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特定的相关人文通识教学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将一些专家讲座的视频以及相关资料到网站上,以供学生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下载和学习。要鼓励学生们阅读一些经典的著作或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选修课,通过考核后给予一定的学分。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通识理念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总结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部门的共同配合,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构建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突破应用型人才体系培养的固有模式,强调人文通识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强调人文通识课程在提高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性,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建构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乐平.高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我校人文类通识课程体系的初步构想[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05):72-78.

[2]宋鑫.我国部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2012年会暨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2:8.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策略

一、前言

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旨在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劳动者。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践训练环节。机械类专业更需要重视实践训练,然而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实践能力不强,实践技术不扎实。如何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必须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1.实践能力培养观念比较落后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其实并不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机械类专业中很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基本属于被动实践,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所谓被动实践,就是所有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步骤等都由教师一手安排,学生只是按照教师规定好的套路进行实践,显而易见,这种实践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效性大打折扣。

2.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比较呆板

众所周知,机械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才算完成学习任务。但从目前来看,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在理论教学中也多是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法,这势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够充实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这样的教师虽然理论功底扎实,但是缺少应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胜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后的就业增加筹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三、提升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1.优化课程体系

要想切实提升机械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可以针对专业特点,设置两类课程,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践能力培养为辅的理论类课程体系;二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兼顾理论知识传授的能力类课程体系。在理论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将机械制造技术知识、先进制造技术、理论力学知识、工程制图技术知识等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理论授课中,要使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开设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能力类课程体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应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实习、机构设计实践、制图设计实践等活动。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刻意为学生安排好所有的实践活动和步骤,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该适当放权,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实践自信心。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双重作用下,学生能意识到机械类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提升实践能力。

2.推广阶梯式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要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基地,推广校园科技文化,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构建阶梯式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两大平台基础上的。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上优秀的机械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安排学生进入这些企业进行实习和见习,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服务项目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要向学生开放部分创新课题,吸引学生参与,学生要在实习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参与企业的工艺设计、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等活动,使学生拉近与企业、社会的距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

高职生科技创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又一大平台。教师要将高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比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要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反馈意见,光靠教师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要将学校、企业和学生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高职院校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反馈功能。必须指出的是,企业评价至关重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已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学生也在企业中进行过实习,所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更有说服力,而且企业往往是基于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他们提出的意见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而查缺补漏,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背景下培养机械类专业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才能以更好的面貌参与到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在职业生涯内发挥应有的人生价值。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

[2]平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姚茜:《强化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若干问题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纪颖:《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篇(6)

1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同时具备“学生”以及未来“企业管理实践人员”双重身份,所以该指标体系将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要素,根据人力资源的胜任力模型,紧密围绕知识学习和掌握以及技能运用和创新两个重点评价方面,并着力体现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较强的IT/通信行业学科特色,此外,还将兼顾其他基础性指标,如学生身心素质等。指标体系的形成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使用专家法拟出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专家主要是学校的相关老师,含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拟出5个左右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3~5个二级指标。

(2)通过问卷方法对指标的合理性进行初步评价。根据专家法中拟出的指标制定问卷,让被访者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或合理性打分,最终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整指标体系。

(3)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讨论制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效度检验

指标体系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通过检验之后才可以展开实际应用。为此,将按照以下主要步骤对所提出的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效度检验。

(1)应用已经制定好的指标体系对重庆邮电大学2006、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评价,得出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得分。为了便于分析,每1项内容的度量值均按照优、良好、一般3个等级设置,并分别赋予3、2、1分值。并运用统计分析软SPSS(StatisticsPackageforSocialScience)来对调查结果进行效度检验。在所发放的120份问卷中,回收问卷108份,回收率达90%。其中有效卷94份,问卷有效率为78%。

(2)利用SPSS软件进行效度检验。测验的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质的程度。换言之,效度指测验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测量目的。它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一个测验若无效度,则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在此我们计算的是测试的效标效度,效标效度是指测验结果与效标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在此将专家的评价作为效标,利用积差相关法求效标效度(Pearson法)得到结果为0.861.具体操作如下:在SPSS中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选择自评值和效标值变量进Variables,然后在Correla-tionCoefficients中单击Pearson。得到以下表格2。

从效度上来看,效标效度为0.861,说明学生自评值和专家的评分相关性较高,即该学生能力评价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3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出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思路,然后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与课程体系优化相结合,提出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目的。

3.1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结合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这一观念是课程体系的设计、改革以及完善的出发点和目的。

(1)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结合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出,学生在信息领域相关知识、基础知识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亟待提高。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在课程建设方面需增设这些方面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改变以往的只请教育专家等为主的人对课程进行编制,还应该邀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到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中去。在对各个不同的会计及相关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应能够掌握的知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教材的选用上,结合本专业实际针对性的选用一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用性较大的教材。

(2)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核心。必须加强工商管理人才与供求双方的联系,使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能力要求,订立教育目标,设置工商管理课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必须在工商管理教学研究组和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方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需要。

3.2二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要以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培养能力,社会需求”为思路。依照学生能力结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确保实现培养目标;同时,按照研究性教学的思想,进行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科创活动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监控;在现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IT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并对学生实习环节进行合理的指导和监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按照指标体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依照课程体系,建立研究型教学团队,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本文提出二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1)

篇(7)

[关键词] 高校; 旅游管理; 课程体系; 问题;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127- 01

1 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高校旅游管理课程逐步实现与国外高校接轨,课程体系的设计水平也相应有所提升。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仍然存在着较多不足。总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教育体制滞后。高校的旅游管理课程长期处于单一化状态。就高等教育而言,旅游管理课程的专业教育长期被作为该专业的核心教育工作,过分强调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灌输。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了旅游管理课程教育的主体,尽管从学科划分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强化专业学科的教育却使得学生对于旅游管理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最终难以对社会形成有效的适应。

其次,我国高校旅游管理课程的培养计划与教师的教学计划未能形成有效的融合。目前,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计划在学生上课之前就已经做好,也足够详细,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数年内不会发生变化[1]。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旅游管理课程教学计划当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而对于多来自于教学计划总结的培养计划而言也形成了极大的影响。事实上,旅游管理课程教学计划与培养计划通常难以分开,导致彼此之间的指导与借鉴作用不很明显,加之当前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更加突出了两种计划的不合理性。

最后,高校对于旅游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尽管根据现有的旅游管理课程教育方式,高校开设了相应的理论课、实践课、实验课等一系列针对学生知识与素质提升的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之间却缺乏有效的联系,不少旅游管理理论课缺乏实践课程的应用,而实践课程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指导,这种不协调的状况也使得旅游管理课程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 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课程的教育方式来自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无关系。伴随着市场经济理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旅游管理课程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因此,对这种方式进行适时的创新势在必行,必须构建适应时展的旅游管理课程教育体系。事实上,也有不少学者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改变也必然会涉及各类相关者的利益,因此,这种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总的来说,对于旅游管理课程的构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于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综合化考虑。高校旅游管理课程的构建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课程内容、高校自身情况等,即不仅要使旅游管理课程教育方式具备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功能,还要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类型与办学定位,从而确保课程设计体系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形成有效的结合。这实际上要求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需同时兼顾总体发展与个体发展,并且应该逐步发展成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而保障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于高校具有深刻的理解。这种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多元化特色对于整个高校发展来说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内部构建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尽管高校是知识的殿堂,但在高校的运营过程中往往关注个体的学习,而对于高校各专业自身的学习却关注不够。事实上,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强化自身学习能力对于培养旅游管理课程的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组织学习带来的是组织内部各类参与者对学习的重视,包括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而这对于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文化。高校并非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作为组织,其也拥有自身的文化。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对其教学成绩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也往往包括其文化积累,这对外界对旅游管理课程的认可具有推动作用[2]。高校专业文化不同于一般企业文化,由于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高校专业文化往往更具正确的价值观,也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对于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务必考虑对于专业文化的培育,以专业文化指导构建活动的进行。

第四,高校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旅游管理课程学习中的地位,并努力将其思想融入到课程体系构建行动当中。一般情况下,作为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高校所提供的学习方式,而这多少限制了学生的活力。尽管这种传统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统一及避免学习行为的盲目性,但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学生也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因此,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有必要保持适当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创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得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不仅保证了总体层面的科学性,也具备了个体层面的灵活性,提升教学效率。另外,对于学生思想模式的改变也较为重要,这可以对其行为进行指导,从而从微观层面支持课程体系的逐步构建与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