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5 10:38: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篇(1)

关键词:渗透式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一、应用渗透式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渗透式教育缺乏主导性

必须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加强渗透式教育的应用,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渗透式教育必须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们主要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并没有充分发挥渗透式教育在课程中的主导性,没有充分发挥渗透式教育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进行思想和政治上的渗透,而在当下的课程体系中,恰恰缺少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不重视渗透式教育在这方面的主导性。

(二)渗透式教育得不到重视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是填鸭式教育,并非渗透式教育。这一教育方式有很多的弊端,它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渗透式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对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教师就叫学生去背诵,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去背书,完全没有理解。而教师如果应用渗透式教育,学生则会更深刻地领会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知识点熟练地掌握,而且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应用渗透式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填鸭式教育的效果则会大大降低。

(三)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是以学生为主,以前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课程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主体性的发挥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远不及教师。课堂上,教师主动地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不利于渗透式教育的应用。此外,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如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应用渗透式教育

(一)坚持渗透式教育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确保渗透式教育的主导地位,教师应积极利用有用资源进行渗透式教育。

首先,教学内容决定了它的的主导地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单单用灌输式教育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渗透式教育能把理论知识,变为具体的案例,使教W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学目标任务决定了它的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需要渗透式教育来完成并取得最优的效果。渗透式教育符合了教学目标任务的要求,表现出显著的效果。

正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任务之间的要求,才使得渗透式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了主导地位。只有坚持渗透式教育的主导地位,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强化教师应用渗透式教育的意识

教师必须提高应用渗透式教育的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首先,教师可以寓教于境。在向学生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育环境,来向学生渗透知识点。这里的教育环境可以是自然景点、文化景点,也包括无形的文化氛围和班级人际关系。

其次,教师可以寓教于情。在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孝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这样可以更好地渗透传统美德,使学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在渗透式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教师高人一等的错误认识,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参与是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学的首要特点的原则。这是因为主体参与是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你教我学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仅学生要向教师学习,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双方是一种相互学习的关系。渗透式教育必须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就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其次,当学生向教师学习时,学生就具有了客体性。当学生反过来对教师进行教育时,学生就具有了主体性,并转化为主体。因此,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更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变成教育主体,自觉进行自我教育。

篇(2)

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教学的需求,尤其在高职院校。据调查,97.4%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填鸭”模式;95.6%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灌输”模式;1.8%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模式;2.1%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开放”模式。上述调查数据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陈旧,主要表现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二是新的教学模式使用非常少。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现阶段思政教学模式,否则思政教学就会因此效果不好,逐渐会失去高职院校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鉴于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要作如下改革:一要少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教学模式。“填鸭式”或“灌输式”课程教学模式曾经在上世纪初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也产生过一定的教学效果。对此,列宁曾经在《怎么办?》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但是,现在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获取知识面广,获取知识途径多,有时候教师获得知识还不如学生全面,如果还要采取填鸭式或者灌输的模式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所谓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来参与教学的方式。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构建符合高职大学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为此,我们进行思政教学不妨采用如下几种课程教学模式:一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新型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启示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问题教学模式。所谓问题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将教材的要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开动机器”,在教师设定的情景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辩论教学模式。所谓辩论,就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个知识点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来辩论所采用的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判断力、组织力和表达能力。此外,还有演讲等模式。总之,思政教学必须改变唯教师为主的呆板模式,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案例、问题教学、辩论和演讲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理念的转变

所谓课程设计理念,是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进行课程设计的看法、思想。就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理念而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根本。具体来讲,就是要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进行课程设计。就现阶段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来看,高职院校通通使用的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教材从内容、编排体系等对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来说比较恰当,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课程设计上有些难度。这一难度主要表现在:理论较难,不适合高职学生;论述的语言风格也难于让学生接受,致使高职学生畏难而不愿意学。为了有效地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试图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理念作如下转变: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材内容设计以学生为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从高职学生理论比较薄弱、理论素质参差不齐的角度出发,组织一批具有高职教学经验、又有理论功底的专家学者编写一部适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让学生想学、愿学、好学,否则学生因畏难而放弃,效果渺渺。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从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真正达到“用‘以人为本’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行动来促进理论的深化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生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方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拓宽,发挥生产实践的作用。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拓宽高职学生的视野,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的关系,增强高职学生人与人交往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理论才管用。

第三,要坚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成就者的理念。这是一种转换主体角色的新型理念,教师主体在人们心目中曾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这主要源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提出了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中的责任完全在于教师”的论述以及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阐述的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充当重要作用的观点等。这些观点为我们把教师当作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和发展,教师中心理念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参与到教学中来,而教师要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成就者。这一理论符合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也符合瑞士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皮亚杰认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获得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且更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篇(3)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高校为使学生在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大学期间都相应地为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简单指导,还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发展观念,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新的认识,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紧紧相连,顺利完成自己的生涯规划理想。

1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生存在职业生涯规划自主意识不强。职业价值观有偏颇等问题,这些思想意识势必影响他们的择业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表现为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观念世俗化。择业行为缺乏诚信等,这些思想道德素质违背了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要求,某种程度上可谓思想政治教育危机,这种危机已向当今社会敲响了警钟,部分高职生的择业意识已经影响了社会风气。

因此,构建和谐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引导当代高职生的择业言行,已成当务之急,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缺乏社会责任感

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场立足的基础,是个人事业成功的保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多数高校把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放在规划的目标和技能方面,而对职业道德。道德教育有所忽视,表现为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

1.2价值取向存在偏颇,未树立正确择业观

职业价值是人们对职业的看法和态度,这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过去的高职生认为到农村,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而现在的高职生当中大部分有“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落后地区一套房”的心理,这种择业价值观严重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当代高职生应该更多考虑自身的素质以及特长,同时要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明白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源性

2.1这两种教育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对于大学生职业教育来说,现今主要受教人群就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大学生职业教育可以对每位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不论是从学生的个人情况出发还是对外界就业形势的分析都会给予详细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整个社会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还将会参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个人的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得每个学生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说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及其学生的个性,职业生涯教育不但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有关就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身去体验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从而使得学生重新定义自己,对其将要面对的社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基于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既能让大学生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一定的教育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指明前进的方向。学校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得在校大学生拥有远大的抱负,做国家栋梁之材。

2.2这两种教育相互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大学生入学教育、学生日常生活教育及学生毕业教育。学生在校的每个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只是局限在大学生毕业的那段时间里,但是它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把教育和就业相互联系,以此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对每一位学生提供详细的就业信息,从而号召每位学生实现自我突破,使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样一来,大学生也就会把所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来。职业生涯教育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的教学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体现它的价值。

2.3这两种教育在其内容上相辅相成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极其全面的教育,它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同时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生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其职业道德。这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面对目前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应该大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教育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从教育内容上来看,这两种教育不单单影响着四年的大学生活,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教育也将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因此,不管是职业生涯教育,还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应该采用各种风格的教育形式,让教育源自生活实践,从生活角度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

篇(4)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是将网络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结合,主要以网络为载体,结合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规范的内容,向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

1.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

网络拥有强大的知识资源的储备量,丰富多彩的图片、音频、视频教学形式,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网络的引入不仅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而且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并且以一种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讲授,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激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好奇心,并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网络作为当前人们社交活动的主要途径,尤其对于大学生群体,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站发表自己的心理感受、观点看法,教师通过和学生的网络互动,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术的交流会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还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一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开放思维,然而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以一种开放的教育方式,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刺激大学生的眼球,从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措施

1.高校应当重视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体系的构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无处不在,但是对于相应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机制还没有得到落实,并且在传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影响下,高校管理者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理念还处于过去的教学模式下,没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当前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从而没有及时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当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促使大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

2.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网络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具有较强的学科性,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和较高的网络技术,而且还要求改进和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新要求需要教师和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课程进行设置、改革和创新,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问题存在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推进速度。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当积极的建设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队伍。

3.高校应当丰富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传统教学状态下,对新的知识、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另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陈旧内容没有兴趣。因此,在改进大学僧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时,应加强对教育内容的更新、丰富,改进教育方式,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兴趣,改变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内容的陈旧性。

4.高校应当加强和健全的监管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开展思想政治网络教育课程的学校不断的增多,但是具体的实施情况却不尽理想,监管机制不到位,导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减低,实际上思想政治网络教育没有发挥其实际作用。为解决此类问题高校应当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管理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进展情况,并积极维护相关的网站。

5.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应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

篇(5)

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一些接受能力强、好奇心重的的学生来说,深受网络的影响。另外,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形势下的传播载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说,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体系势在必行,通过此体系,传播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并且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1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体系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体系是将网络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结合,主要以网络为载体,结合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规范的内容,向大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提高。

1.1 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

网络拥有强大的知识资源的储备量,丰富多彩的图片、音频、视频教学形式,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网络的引入不仅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而且还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并且以一种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来讲授,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激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好奇心,并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1.2 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网络作为当前人们社交活动的主要途径,尤其对于大学生群体,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站发表自己的心理感受、观点看法,教师通过和学生的网络互动,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术的交流会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还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的健康发展。

1.3 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一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开放思维,然而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以一种开放的教育方式,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刺激大学生的眼球,从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决策信息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信息系统是由信息源、信息工作队伍、信息工作机构、信息传输手段、信息工作制度等要素组成的,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存贮、传递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中枢系统的重要辅助系统。

信息系统是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系统,建立信息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科学决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信息系统是各类学生信息和工作信息与决策者、执行者之间的桥梁;对信息系统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有利于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完善的网络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努力营造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信息环境氛围,增强校园网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要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去,加快教学软件开发,不断扩大网络教学覆盖面。要调动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在教师中间普及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使他们能在网上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例如将教学讲义在网络上;要利用网络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与交流;要将网络应用到学校管理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学校的形势政策、管理条例和服务信息,也可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提出建议和意见,有利于学校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师资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具有较强的学科性,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和较高的网络技术,而且还要求改进和创新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新要求需要教师和学校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课程进行设置、改革和创新,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问题存在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推进速度。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当积极的建设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队伍。

2.4 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监管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监管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制度保障,也是根本保障,当前思想政治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增多,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必须要有监管体系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和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出开展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作用。高校对于监管体系的构建,要实时了解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开展情况,并建立相关的维护网络,积极处理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

3 结束语

总之,构建高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而且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要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网络发展的特征,开展运用网络资源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使思想政治网络教育体系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建美,王莉芬,李忆华.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5).

篇(6)

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它是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综合体,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大学生是高校就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共同客体,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就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将就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的统一和融合,对于不断完善就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更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 高校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利实施就业教育的必要途径

目前,就业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意识,拓宽就业途径尤为重要。首先,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只有不断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和强烈的内在动力,就业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实践当中,需要培养自己艰苦奋斗、不怕苦的精神,不断激励自己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除此之外,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疏导非常有必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就业心态。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以成为就业教育的必要途径,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完全可以实现融合和统一。

(二)就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的内在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简单纯粹的理论灌输现象,它忽略了对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发展和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较低,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对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欠缺;从课程体系上看,以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毫无疑问这是必要的。[1](P.107)但是,一方面,高校作为国家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教育本身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时代性的特点,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就业精神和就业意识方面的内容,不但可以不断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而且能够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做到一举双得。

二、当前高校就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就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当前,我国高校对就业教育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重灌输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大学生本身也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就业课程只是停留在表面。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对挖掘学生潜在的就业创造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培养,无法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就业教育只是流于形式。

(二)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教育课程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而是作为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课程设置,被严重边缘化。大部分高校在就业教育方面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必要联系,使专业课教学无法发挥优势。

(三)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效果不显著

就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二者之间结合的效果并不明显。调查后发现,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较好地内在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在激发学生就业信心、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也没有有效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好地融合,更没有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优势。尤为重要的是,部分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放在对学生就业的引导上,使得这两种教育活动没有发挥各自的优势,各自为营。[2](P.80-82)

三、高校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探析

(一)更新就业理念

1.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首先,通过在相关领域的锻炼培养自己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才能;其次,伴随着社会上新行业和多学校交叉行业的出现,迫切需要高校为社会输送大批复合型人才。“一岗定终身”的传统观念早已不复存在,大学生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大学毕业生不断要培养自己专业特长,还要考虑自己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不要刻意追求不现实的东西;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要分析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实际,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何具体要求等综合因素。同时,要主动了解专业的发展趋势、信息、前景、培养目标及方向,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不断修正就业意向,确立正确就业目标。

3.要正确对待挫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人们保持进取的勇气,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保持自身内心达到一种均衡,吸取经验教训,去争取新的机会。

4.要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评价,相信自己在某项职业中具备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当然,自信一定要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前提。就是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当前就业形势,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就业目标。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学习好学业,不断发挥好自己的特长,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所有招聘单位才可能够信心十足。

5.要做好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的心理准备。大学生找工作时具备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心理准备是尤为重要的,这样可避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通病,使自己的求职目标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从根本上排除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所以,大学生要懂得从小处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大学生在毕业之季,面对自己的就业选择,多数学生不能准确地做出决定,需要通过就业指导解决问题。但在大学期间所养成的各种想法会在这时形成他们的就业观念,这是不可能通过几次次就业指导就能改变的事实。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贯穿于整个大学的学习阶段,形成较为完备的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体系。比如,在大学一年级,重点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认知和规划进行教育,明确了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面对的职业的关系,以及所归属领域的具体素质要求;大学二年级,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不断在此过程中完善自己,包括建立合理的专业识体系,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大学三年级,依据学生在素质能力培养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规划的进一步修正,逐渐明确并最终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目标、为实现就业目标应该努力的方向;大学四年级,加强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方针的宣传及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融入就业教育

1.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着重注意对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体系,使思政课教师逐渐意识到它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不断深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计划,将就业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完全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德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2.在教学活动中构建系统的就业教育体系。首先,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包容性强的特点,可将就业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整合起来。比如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扩大教学本身的内容含量,运用交叉学科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为学生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其次,在实践教学中,适当安排师生互动、专题讨论等形式,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实践性,在创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地融入到就业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功能。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第二课堂中融入就业教育

篇(7)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思想政治教学

新媒体是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当前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进一步得以发展,该概念定义较为广泛,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电脑以及数字电视等对信息进行传播的一种形态,从新媒体视域下对教育教学展开探究,即主要是从教学方法上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应用。思想政治是教学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科目,该科目不仅需要进行考试,还对学生建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科目进行足够的重视,但这一科目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教学过程中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本文结合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探究,探究的过程如下文所示。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高校师生对于新媒体技术无法灵活运用

由于高校教师年龄参差不齐,因此有些中老年教师不会运用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新媒体技术。而对新媒体技术的不熟练便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视域下无法开展,并会回归原先传统课堂僵化死板的方式。并且有些高校学生对新媒体技术不够了解,无法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也无法与老师互相配合。技术素养的低下造成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开展。技术素养的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突破的一大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落后

虽然高校已经开始引进并且运用新媒体技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依旧落后于新媒体技术本身。在许多高校中,不论是教案设计还是教学实施,依旧是传统课堂的那些旧的东西,而旧方式是无法适应新媒体技术这一全新领域的。再加之有些高校教师过于顽固,依旧坚持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不懂得创新,使得在新媒体技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越发困难。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

技术僵化呆板新媒体技术由于是新的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不够完善,导致运用的技术也极其僵化死板。许多高校教师只会运用粘贴复制来运用新媒体技术。但是这并不是新媒体技术的全部,只是皮毛而已。简单的复制粘贴,与以前的传统课堂模式没有任何区别,反倒没有起到新媒体技术应有的作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大大的损伤。

三、加强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途径

(一)提升高校师生的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技术要先运用才能进行创新,因此熟练运用技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加强十分重要。为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宣传与培训。从易到难,令全体师生能充分了解新媒体技术。并且各高校应该多多组织有关新媒体技术的活动,例如新媒体职业技能大赛,新媒体技术知识竞赛等活动,令高校师生了解新媒体技术,掌握新媒体技术,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养教师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的课程,让教师们参与其中,对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提升,并且学校为了让教师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可以要求课堂中新媒体使用率的占比,从而更好地将新媒体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地结合。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要适应新媒体技术才可以使得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发挥出来。如果只是坚守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那么新媒体技术的独特魅力将永远无法发挥出来。因此一定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进行改革。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讲解。传统的课程方式便是引领学生理解并且背诵的重要条款,因此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媒体技术。如果高校教师对这一课程方式改革便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高校教师可以令学生制作有关的网页,公众号,微博等,从而使得新媒体技术可以得到更好地运用的同时学生也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的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对一些音频、视频进行播放,增强学生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降低知识点的枯燥性。

(三)及时调整理念,与社会热点相结合

新媒体技术的一大特点便是时效性强,更新速度快。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注意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例如讲授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时,教师便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来传授这一概念。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方针政策也随机发生变化,而这不正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理念的体现吗?结合社会热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完整的展现出来,而这原本比空讲理论更加有意思也更加与社会相结合。同时新媒体技术也可以将这些热点展现出来,既运用新媒体技术,又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将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结合过后找到相应的新闻、视频以及图片等内容,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中进行应用,该做法不仅让知识点结合了实际,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联想能力,还能够更好地加强思想政治在学生生活中的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综合效果。